辽宁省本溪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 命题校对人:高三语文备课组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日,南京大屠杀档案资料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作为“世 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姊妹篇,“世界记忆工程”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3 年倡议发起的以保护文献避免被集体性遺忘、被忽视、被蓄意破坏的项目。其宗 旨在于,让全世界所有人可以无障碍地接触到这些档案或文件,从而使人类的记 忆更加完整。 文字的遗产反映了语言、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世界及其记忆的镜象。但是, 这种记忆是脆弱的。每天都有一些世界文献遗产永远消失。在和平年代,我们设 法保存所有重要的东西,不惜花费超出想象的人力和物力编制应当被保护的建 筑、城区、景点名录。从卷帙浩繁的档案文献中,加以甄别、筛选。正是在这种 因素下,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应运而生 然而,在“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的同时,“慰安妇档案”却意外落选。事实上, 纵观整个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其中对于人类惨痛历史“讳莫如深” 在现有的346项纪录中,直接涉及人类历史惨痛记忆的仅有7项。包括 “1817-1834英属加勒比奴隶记录”、“索姆河战役”、“1914-1923国际战俘 局罪犯档案”、“华沙起义档案”、“吐斯廉屠杀博物馆档案”、“UNWA巴勒 斯坦难民与视频档案”,以及今年入选的“南京大屠杀档案” 那么,为什么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里鲜有惨痛史呢? 1993年“世界记忆工程”在波兰普乌图斯克召开的首届会议达成共识,确定了 “世界的记忆”馆藏的标准。我们从“世界记忆工程”的具体评选标准中,可以 看出其取向主要偏向艺术史类文献(包括文学、电影、音乐等)、国家历史档案、 图书馆馆藏等。所以,名录上既有《格林童话》、《绿野仙踪》、《贝多芬交响 曲》,也有《古兰经》手稿、《清代大金榜》、《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这些 经典文学作品和珍贵历史档案材料构成了“世界记忆”的主体。 而那些着重刻画人类苦难史的档案之所以少之又少,是因为它们或是战火纷飞中 遭到损毁,遭到施暴者刻意的破坏,或是天灾人祸中散佚在世界各个角落,或是 随着世事变迁化为陈迹。 事实上,有幸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那些惨痛史,也受到了“涉案”国家的刻 意阻挠,经历过相当坎坷的抗争过程。例如“南京大屠杀”申报过程中,日本多 次提出抗议,并以影响中日关系为借口,反复要求中国撤回申报。 早在2014年6月,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就曾公开要求中方撤回申请;2015 年10月2日,菅义伟又在记者会上宣称:“在日中两国努力改善关系的时期, 中国想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政治利用,令人极为遗憾。 就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为“世界记忆”目录后,日本外 务省随即强烈批评称,对南京大屠杀史料成功申遗表示“遗憾”,并认为联合国 相关机构缺乏公平性。并强调,中国基于单方面的主张进行申请,在档案完整性 和真实性方面存在问题。此外,日媒报道称日本政府计划冻结给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的“资助
辽宁省本溪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 命题校对人:高三语文备课组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近日,南京大屠杀档案资料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作为“世 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姊妹篇,“世界记忆工程”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93 年倡议发起的以保护文献避免被集体性遺忘、被忽视、被蓄意破坏的项目。其宗 旨在于,让全世界所有人可以无障碍地接触到这些档案或文件,从而使人类的记 忆更加完整。。 文字的遗产反映了语言、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世界及其记忆的镜象。但是, 这种记忆是脆弱的。每天都有一些世界文献遗产永远消失。在和平年代,我们设 法保存所有重要的东西,不惜花费超出想象的人力和物力编制应当被保护的建 筑、城区、景点名录。从卷帙浩繁的档案文献中,加以甄别、筛选。正是在这种 因素下,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应运而生。 然而,在“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的同时,“慰安妇档案”却意外落选。事实上, 纵观整个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其中对于人类惨痛历史“讳莫如深”。 在现有的 346 项纪录中,直接涉及人类历史惨痛记忆的仅有 7 项。包括 “1817-1834 英属加勒比奴隶记录”、“索姆河战役”、“1914-1923 国际战俘 局罪犯档案”、“华沙起义档案”、“吐斯廉屠杀博物馆档案”、“UNRWA 巴勒 斯坦难民与视频档案”,以及今年入选的“南京大屠杀档案”。 那么,为什么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里鲜有惨痛史呢? 1993 年“世界记忆工程”在波兰普乌图斯克召开的首届会议达成共识,确定了 “世界的记忆”馆藏的标准。我们从“世界记忆工程”的具体评选标准中,可以 看出其取向主要偏向艺术史类文献(包括文学、电影、音乐等)、国家历史档案、 图书馆馆藏等。所以,名录上既有《格林童话》、《绿野仙踪》、《贝多芬交响 曲》,也有《古兰经》手稿、《清代大金榜》、《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这些 经典文学作品和珍贵历史档案材料构成了“世界记忆”的主体。 而那些着重刻画人类苦难史的档案之所以少之又少,是因为它们或是战火纷飞中 遭到损毁,遭到施暴者刻意的破坏,或是天灾人祸中散佚在世界各个角落,或是 随着世事变迁化为陈迹。 事实上,有幸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那些惨痛史,也受到了“涉案”国家的刻 意阻挠,经历过相当坎坷的抗争过程。例如“南京大屠杀”申报过程中,日本多 次提出抗议,并以影响中日关系为借口,反复要求中国撤回申报。 早在 2014 年 6 月,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就曾公开要求中方撤回申请;2015 年 10 月 2 日,菅义伟又在记者会上宣称:“在日中两国努力改善关系的时期, 中国想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政治利用,令人极为遗憾。” 就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为“世界记忆”目录后,日本外 务省随即强烈批评称,对南京大屠杀史料成功申遗表示“遗憾”,并认为联合国 相关机构缺乏公平性。并强调,中国基于单方面的主张进行申请,在档案完整性 和真实性方面存在问题。此外,日媒报道称日本政府计划冻结给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的“资助
身为战争的发动国,纳粹造成的惨剧使得德国人注定长久地活在希特勒的阴影 下。而1970年,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划时代的一跪 为德国战后历史上写下了极其重要的一章。“华沙之跪”也成为联邦政府与东欧 重归于好之路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相比之下,二战之于日本,则由于广岛的创伤而兼有了受害者的形象,这使对真 相的蒙蔽成为可能,历史的原貌也变得模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二战让普通人 想起的仍然是广岛、长崎,而不是南京。 时至今日,经历过大屠杀的幸存者所剩无无几,有关这场浩劫的记忆方式将发生 变化。自传性质的回忆将绝迹,我们只能依靠诸如战争遗物、遗迹和纪念碑等物。 由此传播和输入的知识绝对称不上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因为它有别于一个亲历者 所回忆的过去 1.下列各项不属于“世界记忆名录”中少见悲剧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世界记忆工程”的评选标准主要偏向艺术史类文献、国家历史档案、图书 馆馆藏等,使得很多经典文学作品和珍贵历史档案材料构成了“世界记忆”的主 体 B.着重刻画人类苦难史的档案或是战火纷飞中遭到损毁,遭到施暴者刻意的破 坏,或是天灾人祸中散佚在世界各个角落,或是随着世事变迁化为陈迹 C.涉案国家刻意阻挠,“世界记忆名录”的入选经历相当坎坷。例如南京大屠 杀的入选就遭到了日本的多次抗议和强烈批评。 D.经历过大屠杀的幸存者所剩无几,有关这场浩劫的记忆方式将发生变化。自 传性质的回忆将绝迹,我们只能依靠诸如战争遗物、遗迹和纪念碑等物。 2.下列各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世界记忆名录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3年倡议发起的以保护文献避免被 集体性遗忘、被忽视、被蓄意破坏的项目。 B.世界记忆工程的宗旨是让全世界所有人可以无障碍地接触到名录中的档案或 文件,从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 C.文字的遗产是世界及其记忆的镜象。这种记忆是脆弱的。每天都有一些世界 文献遗产永远消失。 D.在“世界记忆名录”现有的346项纪录中,直接涉及人类历史惨痛记忆的仅 有7项,可见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对于人类惨痛历史“讳莫如深”。 下列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在“南京大屠杀”申报过程中,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营义伟曾公开要求中方撒 回申请,认为联合国相关机构缺乏公平性。 B.“世界的记忆”馆藏的标准是在1993年于波兰普乌图斯克召开的首届会议中 达成确定的,其取向主要偏向艺术史类文献、国家历史档案、图书馆馆藏等。 C.历史真相的蒙蔽和原貌的模糊使日本在二战中有了受害者的形象,因此从某 种程度上来说,二战让普通人想起的仍然是广岛、长崎,而不是南京。 D.德国在二战之后勇于承认错误,1970年,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 起义纪念碑前划时代的一跪使联邦政府与东欧重归于好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总有一些事情在大地上醒着 李雪峰
身为战争的发动国,纳粹造成的惨剧使得德国人注定长久地活在希特勒的阴影 下。而 1970 年,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划时代的一跪, 为德国战后历史上写下了极其重要的一章。“华沙之跪”也成为联邦政府与东欧 重归于好之路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相比之下,二战之于日本,则由于广岛的创伤而兼有了受害者的形象,这使对真 相的蒙蔽成为可能,历史的原貌也变得模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二战让普通人 想起的仍然是广岛、长崎,而不是南京。 时至今日,经历过大屠杀的幸存者所剩无无几,有关这场浩劫的记忆方式将发生 变化。自传性质的回忆将绝迹,我们只能依靠诸如战争遗物、遗迹和纪念碑等物。 由此传播和输入的知识绝对称不上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因为它有别于一个亲历者 所回忆的过去。 1.下列各项不属于“世界记忆名录”中少见悲剧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世界记忆工程”的评选标准主要偏向艺术史类文献、国家历史档案、图书 馆馆藏等,使得很多经典文学作品和珍贵历史档案材料构成了“世界记忆”的主 体。 B.着重刻画人类苦难史的档案或是战火纷飞中遭到损毁,遭到施暴者刻意的破 坏,或是天灾人祸中散佚在世界各个角落,或是随着世事变迁化为陈迹。 C.涉案国家刻意阻挠,“世界记忆名录”的入选经历相当坎坷。例如南京大屠 杀的入选就遭到了日本的多次抗议和强烈批评。 D.经历过大屠杀的幸存者所剩无几,有关这场浩劫的记忆方式将发生变化。自 传性质的回忆将绝迹,我们只能依靠诸如战争遗物、遗迹和纪念碑等物。 2.下列各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记忆名录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93 年倡议发起的以保护文献避免被 集体性遗忘、被忽视、被蓄意破坏的项目。 B.世界记忆工程的宗旨是让全世界所有人可以无障碍地接触到名录中的档案或 文件,从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 C.文字的遗产是世界及其记忆的镜象。这种记忆是脆弱的。每天都有一些世界 文献遗产永远消失。 D.在“世界记忆名录”现有的 346 项纪录中,直接涉及人类历史惨痛记忆的仅 有 7 项,可见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对于人类惨痛历史“讳莫如深”。 3.下列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在“南京大屠杀”申报过程中,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营义伟曾公开要求中方撒 回申请,认为联合国相关机构缺乏公平性。 B.“世界的记忆”馆藏的标准是在 1993 年于波兰普乌图斯克召开的首届会议中 达成确定的,其取向主要偏向艺术史类文献、国家历史档案、图书馆馆藏等。 C.历史真相的蒙蔽和原貌的模糊使日本在二战中有了受害者的形象,因此从某 种程度上来说,二战让普通人想起的仍然是广岛、长崎,而不是南京。 D.德国在二战之后勇于承认错误,1970 年,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 起义纪念碑前划时代的一跪使联邦政府与东欧重归于好。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总有一些事情在大地上醒着 李雪峰
①黄昏的时候,在浅山上吃草或者在田野里劳作的牛。跟着扛了一捆青草、柴禾, 或者是被泥土擦得锃亮的农具的牧人或农人们踢踢沓脊地踏着暮色回来了。那些 蠕动的灰白色山羊们,像一团团涌动的云朵,唇齿上还弥漫着青草的腥香,往往 是一撮胡须被草汁染得绿着。它们也意犹未尽地飘回了村庄里。那些一天在野外 觅食的鸟儿,它们慵懒地扇着翅膀,有些叼着虫子或草籽,有些叼着草茎或细微 的树枝,也在暮色里飞回村庄,回到屋檐下或者村庄里那些榆树和桐树树缝间草 碗一样的鸟巢里去。在院子里叼了一天虫子的鸡一只一只回到了鸡埘。在村庄野 地和巷道里浪荡了一天看不到踪影的狗不声不响地溜回家里,蹲卧在被暮色染暗 的檐下或大门口。一切生灵都带着怀想回到了村庄,夜晚的村庄是睡觉和做梦的 地方 ②喧嚣在暮色里沉淀,不久,村庄就沉沉睡着了。灯一盏一盏地熄了,星星一粒 粒地稠了,显得越发地沉静。夜色让一切都沉沉睡熟,让一切生灵都沉入到睡 梦中去了。 ③但总有一些东西在夜晚是醒着的。 ④那年七月,我在紧靠庄子的后地守青。很多个夜晚,我睡不着觉,一个人半卧 在草庵里抽烟或想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远处的村庄睡熟的时候,玉米地里却嘈杂 了起来,噼噼叭叭地,像下起了一片硕大的雨滴,那响声无边无际的,一声声清 脆,响亮,像石粒掉在阔大的玉料叶子上,像鸟滴在宁静的池塘里。伸头望望庵 外,星粒闪烁,一弯残月斜挂在天上,根本没有落雨的样子。直到第二天清晨的 时候,我才惊讶地发现,地里的玉米秆子在一夜之间又长高了许多顶梢的茎上又 冒出一截蛋黄一样的新茎,又隐隐生出一片嫩嫩的新叶。原来是玉米拔节生长的 声音。 ⑤还有一年,那是我十六七岁时的一个春天,我家刚刚搬到庄南头新盖不久的新 居里,那是一座土屋,墙用新泥搪过,地我们用榔头狠命地砸捶过。有一天我弯 腰在床底下潮湿的纸箱里找书,看见床底下的地上钻出一根鸡蛋粗的白色树芽 来。我没理睬它,思谋床底下的东西难道还会成就出什么气候?第二天早上起床 伸手去床里边摸衣裳的时候,我在衣裳下摸到一个又光又滑的东西,我大吃一惊, 还以为是蛇呢,但定下神来一看,竟是那棵树芽,白白的,嫩嫩的,顶梢拳头ˉ 样没展开的地方,裹着一层滑腻的胎液。一夜竟长得比我的床还高了,这鬼东西 我睡着了,村庄睡着了,但它醒着。如果不理睬它,说不准有一天一觉醒来,我 会发现自己已经浑然不觉地睡到了它长成的树上去了。 ⑥我钻到床下扳掉了它。我知道,它是那棵泡桐树根绽出的新芽,那是一棵高大 的泡桐,原来就长在我放床的地方,盖房时它碍事,就把它锯了,又挖六七尺, 刨出它深藏的树墩,没想到它还会靠那些残根冒出树芽来 ⑦在那座老屋里,在那张床底下,我曾一次又一次扳倒过许多冒出的苍白树芽 直到几年后,当我扳得有些心烦意乱时,它才终于不再冒出新的树芽来,我想它 还是终于睡着了,那棵泡桐树的灵魂终于睡熟了,或许是永远睡着了。 ⑧前年老家的那座土屋坍塌了,家里人也没理睬它,不想从我以前放床的地方竟 长出一棵树苗来,一个春天竟然长出了丈余高,我很惊讶,思谋已经十多年了 思谋它已经睡熟再不会醒来了,但它依旧醒着,几滴残雨几缕风它又长成一棵树 了 ⑨鸟儿睡了,牲畜睡了,我们睡了,村庄睡了,世界睡了,但还是有一些东西在 我们睡熟时它却醒着,在鸟儿滴下梦呓,在我们呼呼打着短促的鼾声时,它们在 醒着,生长着
①黄昏的时候,在浅山上吃草或者在田野里劳作的牛。跟着扛了一捆青草、柴禾, 或者是被泥土擦得锃亮的农具的牧人或农人们踢踢沓脊地踏着暮色回来了。那些 蠕动的灰白色山羊们,像一团团涌动的云朵,唇齿上还弥漫着青草的腥香,往往 是一撮胡须被草汁染得绿着。它们也意犹未尽地飘回了村庄里。那些一天在野外 觅食的鸟儿,它们慵懒地扇着翅膀,有些叼着虫子或草籽,有些叼着草茎或细微 的树枝,也在暮色里飞回村庄,回到屋檐下或者村庄里那些榆树和桐树树缝间草 碗一样的鸟巢里去。在院子里叼了一天虫子的鸡一只一只回到了鸡埘。在村庄野 地和巷道里浪荡了一天看不到踪影的狗不声不响地溜回家里,蹲卧在被暮色染暗 的檐下或大门口。一切生灵都带着怀想回到了村庄,夜晚的村庄是睡觉和做梦的 地方。 ②喧嚣在暮色里沉淀,不久,村庄就沉沉睡着了。灯一盏一盏地熄了,星星一粒 一粒地稠了,显得越发地沉静。夜色让一切都沉沉睡熟,让一切生灵都沉入到睡 梦中去了。 ③但总有一些东西在夜晚是醒着的。 ④那年七月,我在紧靠庄子的后地守青。很多个夜晚,我睡不着觉,一个人半卧 在草庵里抽烟或想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远处的村庄睡熟的时候,玉米地里却嘈杂 了起来,噼噼叭叭地,像下起了一片硕大的雨滴,那响声无边无际的,一声声清 脆,响亮,像石粒掉在阔大的玉料叶子上,像鸟滴在宁静的池塘里。伸头望望庵 外,星粒闪烁,一弯残月斜挂在天上,根本没有落雨的样子。直到第二天清晨的 时候,我才惊讶地发现,地里的玉米秆子在一夜之间又长高了许多顶梢的茎上又 冒出一截蛋黄一样的新茎,又隐隐生出一片嫩嫩的新叶。原来是玉米拔节生长的 声音。 ⑤还有一年,那是我十六七岁时的一个春天,我家刚刚搬到庄南头新盖不久的新 居里,那是一座土屋,墙用新泥搪过,地我们用榔头狠命地砸捶过。有一天我弯 腰在床底下潮湿的纸箱里找书,看见床底下的地上钻出一根鸡蛋粗的白色树芽 来。我没理睬它,思谋床底下的东西难道还会成就出什么气候?第二天早上起床 伸手去床里边摸衣裳的时候,我在衣裳下摸到一个又光又滑的东西,我大吃一惊, 还以为是蛇呢,但定下神来一看,竟是那棵树芽,白白的,嫩嫩的,顶梢拳头一 样没展开的地方,裹着一层滑腻的胎液。一夜竟长得比我的床还高了,这鬼东西, 我睡着了,村庄睡着了,但它醒着。如果不理睬它,说不准有一天一觉醒来,我 会发现自己已经浑然不觉地睡到了它长成的树上去了。 ⑥我钻到床下扳掉了它。我知道,它是那棵泡桐树根绽出的新芽,那是一棵高大 的泡桐,原来就长在我放床的地方,盖房时它碍事,就把它锯了,又挖六七尺, 刨出它深藏的树墩,没想到它还会靠那些残根冒出树芽来。 ⑦在那座老屋里,在那张床底下,我曾一次又一次扳倒过许多冒出的苍白树芽, 直到几年后,当我扳得有些心烦意乱时,它才终于不再冒出新的树芽来,我想它 还是终于睡着了,那棵泡桐树的灵魂终于睡熟了,或许是永远睡着了。 ⑧前年老家的那座土屋坍塌了,家里人也没理睬它,不想从我以前放床的地方竟 长出一棵树苗来,一个春天竟然长出了丈余高,我很惊讶,思谋已经十多年了, 思谋它已经睡熟再不会醒来了,但它依旧醒着,几滴残雨几缕风它又长成一棵树 了。 ⑨鸟儿睡了,牲畜睡了,我们睡了,村庄睡了,世界睡了,但还是有一些东西在 我们睡熟时它却醒着,在鸟儿滴下梦呓,在我们呼呼打着短促的鼾声时,它们在 醒着,生长着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语言优美,在描写拔节的玉米时,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将 顶梢的新茎比作蛋黄等,形象鲜明、生动 B.作者守青的地点以及不时醒来驱赶猪獾的行为,为下文描写玉米拔节的声音 提供了一个的契机,自然而然,毫无牵强之感。 C.作者笔下的暮色乡村虽然没有小桥流水的淡雅,却充满着浓浓的乡村气息, 具有一种让人沉醉的安然、和谐之美 D.文章虽无隽永的哲理话语,但通过对乡村之景特点的描述,表达了对生命的 惊叹与欣赏并引发读者的深思。 5.文章第⑦段说“那棵泡桐树的灵魂,终于睡熟了,或许是永远睡着了”而在 第⑧段又说“一个春天竟然长出了丈余高”。这样写是否矛盾,又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5分) 6.文章的题目是“总有一些事情在大地上醒着”,从全文看,哪些东西是醒着 的?请加以 分析归纳。(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较2014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从 阅读量来看,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与2014年相比 增加了0.02本,但对比2013年的4.77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 别为54.76期和4.91期,与2014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 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 据林克艾普大数据,2012年至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2.3 本、2.48本、3.22本和3.26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14年的58.1%上升 至64.0%,提升了5.9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据统计,2015年, 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比2014年的33.82分钟增 加了28.39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 数字化阅读形式。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0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 53%;80后以2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25%,可以预见的是,未来 00后的数字阅读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摘编自林克艾普公司《2016年最新国人阅读大数据分析报告》 材料二: 2014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2007年增加了3.48个百分点,基础 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14年1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 上学历人口较2007年上升4.9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 化素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 査报告》,对国民图书阅读量、阅读习惯、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等进行统计研究。 近5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2014年人均图 书阅读量4.56册、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0%,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语言优美,在描写拔节的玉米时,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将 顶梢的新茎比作蛋黄等,形象鲜明、生动。 B.作者守青的地点以及不时醒来驱赶猪獾的行为,为下文描写玉米拔节的声音 提供了一个的契机,自然而然,毫无牵强之感。 C.作者笔下的暮色乡村虽然没有小桥流水的淡雅,却充满着浓浓的乡村气息, 具有一种让人沉醉的安然、和谐之美。 D.文章虽无隽永的哲理话语,但通过对乡村之景特点的描述,表达了对生命的 惊叹与欣赏并引发读者的深思。 5.文章第⑦段说“那棵泡桐树的灵魂,终于睡熟了,或许是永远睡着了”而在 第⑧段又说“一个春天竟然长出了丈余高”。这样写是否矛盾,又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5 分) 6.文章的题目是“总有一些事情在大地上醒着”,从全文看,哪些东西是醒着 的?请加以 分析归纳。(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2015 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 58.4%,较 2014 年上升了 0.4 个百分点。从 阅读量来看,2015 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58 本,与 2014 年相比 增加了 0.02 本,但对比 2013 年的 4.77 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 别为 54.76 期和 4.91 期,与 2014 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 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 据林克艾普大数据,2012 年至 2015 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 2.35 本、2.48 本、3.22 本和 3.26 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 2014 年的 58.1%上升 至 64.0%,提升了 5.9 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据统计,2015 年, 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 62.21 分钟,比 2014 年的 33.82 分钟增 加了 28.39 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 1 小时。 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 数字化阅读形式。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0 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 53%;80 后以 2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 25%,可以预见的是,未来 OO 后的数字阅读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摘编自林克艾普公司《2016 年最新国人阅读大数据分析报告》) 材料二: 2014 年,我国 15 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 2007 年增加了 3.48 个百分点,基础 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14 年 16 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 上学历人口较 2007 年上升 4.97 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 化素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 查报告》,对国民图书阅读量、阅读习惯、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等进行统计研究。 近 5 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2014 年人均图 书阅读量 4.56 册、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 58.00%,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
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 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领布《读书振兴法》、美国 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 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摘编自《2017-2022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三 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 不完全统计,犹太人以64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日本、法国、韩国 的人均阅读读书量分别为40本、20本和11本。与日韩等国初比,我国纸质图 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首份《中国国 民体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个小时,经济 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8个国家平均值5.736小时,而中国人工作的时间则 达到9.249小时。有限的休闲时间,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相对于其 他国家,我们中国人工作强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 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 味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 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摘编自天下趣事网《2016年中国人读书数据》等)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分) 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 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 B.根据材料一,2015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相比2014年增长了接 近一倍,是历年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C.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髙,国民不断增 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 D.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最直接原因是中 国人的工作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 8.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显示2013至2015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 年下降的趋势,而电子书的阅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B.材料一显示,2015年手机阅读增速最快,这一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 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 C.材料二中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立法方式鼓励国民读书,营造良好的社会 读书氛围来促进国民阅读,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D.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 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 E.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 阅读情况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 9.请你对提髙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4 分
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 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领布《读书振兴法》、美国 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 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摘编自《2017-2022 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三: 2015 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58 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 不完全统计,犹太人以 64 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日本、法国、韩国 的人均阅读读书量分别为 40 本、20 本和 11 本。与日韩等国初比,我国纸质图 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首份《中国国 民体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 3156 个小时,经济 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8 个国家平均值 5.736 小时,而中国人工作的时间则 达到 9.249 小时。有限的休闲时间,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相对于其 他国家,我们中国人工作强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 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 味。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 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摘编自天下趣事网《2016 年中国人读书数据》等)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 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 B.根据材料一,2015 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相比 2014 年增长了接 近一倍,是历年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 1 小时。 C.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 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 D.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最直接原因是中 国人的工作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 8.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5 分) A.材料一显示 2013 至 2015 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 年下降的趋势,而电子书的阅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B.材料一显示,2015 年手机阅读增速最快,这一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 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 C.材料二中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立法方式鼓励国民读书,营造良好的社会 读书氛围来促进国民阅读,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D.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 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 E.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 阅读情况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 9.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