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互联互通的时代,保持正义感将是一种考验。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兴起,改变着社会面貌。网购、共享经济之类且不去说,社会 治理也在极大变化中。网上时常洪波涌起,热点一个接一个,與情一轮接一轮。在互联网的 联结之下,人人都经受着考验。为这些“点”供热的人,时常会疲惫 热点更替得越来越快,疲惫乜就越来越深。在这个月的热点、輿情里放声呐喊的人,可 能已不记得上个月、上半年或者更往前,曾为哪个热点呐喊,尽管当时可能和今天一样投入 再往后,有一天碰到新的,恍惚想起曾经遇过类似的,渐渐就没有当初的热力了。麻木,时 常是疲惫的孪生姊妹 这种状况,有首诗恰好可以形容:“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 处,磨损胸中万古刀。”“胸中万古刀”,并不是把刀,见不平而愤的正义感而已。天亮之 后,“事随日生”,就是所谓“人间万事细如毛”。执着正义感的诗人见不平而鸣,却又抵 不过日升日落、日日因事而鸣的磨损。 诗人慨叹的,是面对此起彼伏的世事风波,保持长久正义感之难。诗作者刘叉,主要生 活在唐代元和年间。对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而言,这个问题只会更严峻。 过去的年代,我们能关注的,不过是近距离之事。但现在,我们关注的事件,已经和地 理距离没有必然关系。天下都在掌上设备里,“人间万事细如毛”,在这个年代人们的视界 里,早已是数量级的增长。“胸中万古刀”所要经受的磨损,也就更甚于前。 刘叉的《偶书》,偶然“预言”今天我们经历的一大考验。这个名字奇特的诗人,从诗 到人,看起来似乎都算得上古典时代的“异类”。李商隐评价他“不在圣贤中庸之列”却“过 人无限”。不合儒家的“中庸”之道,却依旧被时人肯定为“过人无限”,可见这个诗人是 真的过人。 他的过人处,大概就生发于对“胸中万古刀”有非常的执着吧。正义感是万古流传的 虽然慨叹“磨损”,却并不会轻易磨灭。同时代的诗人孟郊欣赏刘叉,刘叉则有《答孟东野》 似调侃,似自嘲,又似袒露坚定的意念:“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生涩有百篇,谓是琼 瑶辞。百篇非所长,忧来豁穷悲。唯有刚肠铁,百炼不柔亏…·” “唯有刚肠铁,百炼不柔亏”——一有这样的意念,哪里算“异类”?在诗歌的长河、时 间的长河里,简直是再经典不过的一道指路光源。 持守正义感而力不竭,经世事沧桑百炼而不柔亏,当然并不是光靠喊就能做到的。刘叉 在另一首诗(《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里“解说”了其中要点 条古时水,向我手 流。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友人姚秀才喜爱他的剑。他把剑送了,顺便写上一篇“使 用说明”:这剑,就是从古到今那道不曾断的流水——在《偶书》里,它是“胸中万古刀 的“刀”。要怎样保持它的锋芒,“百炼不柔亏”呢?请“勿薄细碎仇”—一不要把它用于 细碎的私仇,磨损它万古的光芒。言外之意自在公义。 正是所谓——“胸中万古刀”,“勿薄细碎仇”,“百炼不柔亏”。这副刚肠,或许是 时间留给我们的那把经过考验的钥匙。 (摘编自吴画成《不灭胸中万古刀》)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互联互通的时代,保持正义感将是一种考验。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兴起,改变着社会面貌。网购、共享经济之类且不去说,社会 治理也在极大变化中。网上时常洪波涌起,热点一个接一个,舆情一轮接一轮。在互联网的 联结之下,人人都经受着考验。为这些“点”供热的人,时常会疲惫。 热点更替得越来越快,疲惫也就越来越深。在这个月的热点、舆情里放声呐喊的人,可 能已不记得上个月、上半年或者更往前,曾为哪个热点呐喊,尽管当时可能和今天一样投入。 再往后,有一天碰到新的,恍惚想起曾经遇过类似的,渐渐就没有当初的热力了。麻木,时 常是疲惫的孪生姊妹。 这种状况,有首诗恰好可以形容:“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 处,磨损胸中万古刀。”“胸中万古刀”,并不是把刀,见不平而愤的正义感而已。天亮之 后,“事随日生”,就是所谓“人间万事细如毛”。执着正义感的诗人见不平而鸣,却又抵 不过日升日落、日日因事而鸣的磨损。 诗人慨叹的,是面对此起彼伏的世事风波,保持长久正义感之难。诗作者刘叉,主要生 活在唐代元和年间。对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而言,这个问题只会更严峻。 过去的年代,我们能关注的,不过是近距离之事。但现在,我们关注的事件,已经和地 理距离没有必然关系。天下都在掌上设备里,“人间万事细如毛”,在这个年代人们的视界 里,早已是数量级的增长。“胸中万古刀”所要经受的磨损,也就更甚于前。 刘叉的《偶书》,偶然“预言”今天我们经历的一大考验。这个名字奇特的诗人,从诗 到人,看起来似乎都算得上古典时代的“异类”。李商隐评价他“不在圣贤中庸之列”却“过 人无限”。不合儒家的“中庸”之道,却依旧被时人肯定为“过人无限”,可见这个诗人是 真的过人。 他的过人处,大概就生发于对“胸中万古刀”有非常的执着吧。正义感是万古流传的, 虽然慨叹“磨损”,却并不会轻易磨灭。同时代的诗人孟郊欣赏刘叉,刘叉则有《答孟东野》, 似调侃,似自嘲,又似袒露坚定的意念:“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生涩有百篇,谓是琼 瑶辞。 百篇非所长,忧来豁穷悲。唯有刚肠铁,百炼不柔亏……” “唯有刚肠铁,百炼不柔亏”——有这样的意念,哪里算“异类”?在诗歌的长河、时 间的长河里,简直是再经典不过的一道指路光源。 持守正义感而力不竭,经世事沧桑百炼而不柔亏,当然并不是光靠喊就能做到的。刘叉 在另一首诗(《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里“解说”了其中要点:“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 流。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友人姚秀才喜爱他的剑。他把剑送了,顺便写上一篇“使 用说明”:这剑,就是从古到今那道不曾断的流水——在《偶书》里,它是“胸中万古刀” 的“刀”。要怎样保持它的锋芒,“百炼不柔亏”呢?请“勿薄细碎仇”——不要把它用于 细碎的私仇,磨损它万古的光芒。言外之意自在公义。 正是所谓——“胸中万古刀”,“勿薄细碎仇”,“百炼不柔亏”。这副刚肠,或许是 时间留给我们的那把经过考验的钥匙。 (摘编自吴画成《不灭胸中万古刀》) 1.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移动互联网兴起后,使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改变,网上不断涌起洪波,形成 了一个又一个热点 B.在互联互通的时代,热点更替得越来越快,当新的热点产生之后,人们就忘却了上 一个热点。 C.刘叉的《偶书》能够准确地“预言”当今我们经历的一大考验,堪称古典时代的“异 类”,因此李商隐评价他“过人无限”。 D.面对此起彼伏的世事风波,保持长久正义感很难,唐代有诗人对此产生慨叹,今天 的我们感受会更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了网购、共享经济、社会治理的巨大变化等,这些材料为互联网改变社 会面貌提供了例证 B.文章引用刘叉的三首诗意在反复说明“磨损胸中万古刀”的原因,这也是从古到今 人们很难执着正义感的原因。 C.作者引用李商隐对刘叉的评价和孟郊对刘叉的欣赏,表现了刘叉的过人之处,也增 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层层递进,由互联网时代热点频发引出唐人诗句,指出勿在细碎的私仇上着意 方可让正义之刀闪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互联网时代,在掌上设备里就可得知人间万事,且事件呈数量级增长。要想保 持正义感,比从前更难。 B.唐代诗人对“胸中万古刀”有非常的执着,认为正义感是万古流传的,虽然可以被 磨损,但是不会被磨灭。 C.刘叉名字奇特,从诗到人,似乎是古典时代的“异类”。其《偶书》可以说是对我 们今天要经历的考验的“预言 D.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刘叉的“不灭胸中万古刀”精神就像一道指路光源,激励人们 保持对正义感的渴望并努力坚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秋有信 处暑以后,天气渐凉 漫山遍野都是疲倦,犹如门前的野茉莉,克勤克俭开了一夏,真的累了。蜀葵差不多全 部枯谢,芦苇叶子自根部一点点枯竭,濒临枯瘦,仿佛焦墨的点点勾划。桦树叶子,每天哗 哗哗往下掉,铭黄色系,锦缎一般华丽,村得原本萧瑟的秋天有了贝壳的脆响。地上的草尚 绿着,但这种绿,再也不是蓬勃的绿,是不出声的哑绿,克制的绿,如人到中年,苦的,冷 的,经历的多了,一颗心难免荒凉苍老,身体里也装的一卡车的疲惫。 秋天成了果实的天下,小区里,柿子,石榴,无花果一日日渐渐饱满。微风振枝,熟果 坠地,是木槿的紫白缤纷,也是糖炒栗子的幽香甜洌……银杏树上白果累累,疲倦而幸福的 等待着圆满的凋落。鸟雀们吃柿子、石榴、无花果,在飞行的过程中排泄,粪便一旦落入 土,尚未消化掉的籽实则发起芽来,于草丛里层出不穷的生长。自然万物的循环该有多么幽 微和奇妙 前几日天色,是汝窑的淡青,衬了泾宣一样的云朵,偶有风过,慢慢地,又轻了,薄了 狂草里添了飘逸,是王献之的草书,浑然里尽是勃勃生气。 近期,天都是阴的,沟渠旁,园林工人在割草,草汁的甜香沁人心脾,来来回回一趟·
A. 移动互联网兴起后,使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改变,网上不断涌起洪波,形成 了一个又一个热点。 B. 在互联互通的时代,热点更替得越来越快,当新的热点产生之后,人们就忘却了上 一个热点。 C. 刘叉的《偶书》能够准确地“预言”当今我们经历的一大考验,堪称古典时代的“异 类”,因此李商隐评价他“过人无限”。 D. 面对此起彼伏的世事风波,保持长久正义感很难,唐代有诗人对此产生慨叹,今天 的我们感受会更深。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写了网购、共享经济、社会治理的巨大变化等,这些材料为互联网改变社 会面貌提供了例证。 B. 文章引用刘叉的三首诗意在反复说明“磨损胸中万古刀”的原因,这也是从古到今 人们很难执着正义感的原因。 C. 作者引用李商隐对刘叉的评价和孟郊对刘叉的欣赏,表现了刘叉的过人之处,也增 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文章层层递进,由互联网时代热点频发引出唐人诗句,指出勿在细碎的私仇上着意, 方可让正义之刀闪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入互联网时代,在掌上设备里就可得知人间万事,且事件呈数量级增长。要想保 持正义感,比从前更难。 B. 唐代诗人对“胸中万古刀”有非常的执着,认为正义感是万古流传的,虽然可以被 磨损,但是不会被磨灭。 C. 刘叉名字奇特,从诗到人,似乎是古典时代的“异类”。其《偶书》可以说是对我 们今天要经历的考验的“预言”。 D. 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刘叉的“不灭胸中万古刀”精神就像一道指路光源,激励人们 保持对正义感的渴望并努力坚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秋有信 处暑以后,天气渐凉。 漫山遍野都是疲倦,犹如门前的野茉莉,克勤克俭开了一夏,真的累了。蜀葵差不多全 部枯谢,芦苇叶子自根部一点点枯竭,濒临枯瘦,仿佛焦墨的点点勾划。桦树叶子,每天哗 哗哗往下掉,铭黄色系,锦缎一般华丽,村得原本萧瑟的秋天有了贝壳的脆响。地上的草尚 绿着,但这种绿,再也不是蓬勃的绿,是不出声的哑绿,克制的绿,如人到中年,苦的,冷 的,经历的多了,一颗心难免荒凉苍老,身体里也装的一卡车的疲惫。 秋天成了果实的天下,小区里,柿子,石榴,无花果一日日渐渐饱满。微风振枝,熟果 坠地,是木槿的紫白缤纷,也是糖炒栗子的幽香甜洌……银杏树上白果累累,疲倦而幸福的 等待着圆满的凋落。鸟雀们吃柿子、石榴、无花果,在飞行的过程中排泄,粪便一旦落入泥 土,尚未消化掉的籽实则发起芽来,于草丛里层出不穷的生长。自然万物的循环该有多么幽 微和奇妙。 前几日天色,是汝窑的淡青,衬了泾宣一样的云朵,偶有风过,慢慢地,又轻了,薄了, 狂草里添了飘逸,是王献之的草书,浑然里尽是勃勃生气。 近期,天都是阴的,沟渠旁,园林工人在割草,草汁的甜香沁人心脾,来来回回一趟一
趟,闻着闻着,恍如置身深山泉林,有长风万里的辽阔。 最大的苦恼是屋子前后草地里油蛉开始了大面积的鸣叫,吵的睡不踏实,前后窗户关起 来,又闷,开一扇吧,即便用上耳謇,也阻挡不了油蛉们潮水般汹涌的叫声,要到霜降以后, 这些小虫子们才会停止鸣叫。仿佛是为了抗争属于自己的生命时光的短暂。 夜里,了无睡意,随手翻书,又翻到汪曾褀《晩饭花集》,重复读了多遍,真是好。有一个短 小说就叫《晩饭花》,不及三千字,淡得不得了,清清浅浅的笑风,娓娓而来,更像一小幅淡 墨点画的册页,虽无《世说新语》那般传奇激烈,但堪比宋人小品,寡寒枯瘦,古中国的气 质一下出来了。即便一张枭子用旧了,纹理尚在,仿佛可以触摸到温度。读这样的小说犹如 喝了一碗家常的热汤,那份生活的朴素的静气,把你深慰良久。 《晩饭花》里的李小龙就是汪曾祺自己。一个作家纵然到了年老,依然尚可借助文字去 还原一颗远去的少年心。 李小龙每天放学经过巷子里,东看西看的,石榴垂在树枝上,王玉英家的墙根边一排晩 饭花。王玉英坐在这一排花前做针线。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其为黄昏了。后来王玉 英许了人家,未婚夫是钱老五。李小龙听说钱老五风流浪荡不务正业,还传说他跟一个寡妇 相好,不仅住在那个寡妇家里,还花寡妇的钱……后来,一顶花轿把王玉英抬走了,晚饭花 还开着。李小龙很气愤,他觉得王玉英不该嫁给钱老五。从此,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 王玉英了 重读废名短篇小说系列,以及长篇《桥》,一样简淡,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无论废 名,抑或汪曾褀,都曾受了古诗词极深的影响吧,只点染,不铺排,一直往内收,留下大片 空白,简直是倪云林的远山图卷啊,一派苍烟枯老,飖拂了人世间淡淡忧伤,总要等到读完 以后,去咂摸,有一种莫名的情绪肆意流泻,渐渐地,不晓得怎么了,又浓烈起来,就是那 种余音不竭的浑然、缭绕,令人怦然 把小说写到单纯的境界,也是一种生命的还原吧,点点滴滴,把你打动,然后有了白菊 花茶一样的寂寞,很淡很淡的惆怅。 这世上,单纯的,都是永存的。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自己在秋天的所见、所听、所读做了诗意的叙写,语言清新, 情趣盎然。 B.文中“但堪比宋人小品,寡寒枯瘦”一句,微微流露出作者对汪曾祺小说的一些批判 色彩 C.文章的第一段,短小精悍,平淡的叙述中颇有远村孤烟的含蓄淡静之致。 D.这篇文章是在说秋天的典型事物的特点,其实也是在诉说一种人生况味。所有的事物 身上也有人的影子 5.结合文章,说明文中的两个“疲倦”分别具有怎样的含意。(6分) 请分析秋天的“信”有哪些?这些“信”分别给予了作者怎样的思考?(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趟,闻着闻着,恍如置身深山泉林,有长风万里的辽阔。 最大的苦恼是屋子前后草地里油蛉开始了大面积的鸣叫,吵的睡不踏实,前后窗户关起 来,又闷,开一扇吧,即便用上耳塞,也阻挡不了油蛉们潮水般汹涌的叫声,要到霜降以后, 这些小虫子们才会停止鸣叫。仿佛是为了抗争属于自己的生命时光的短暂。 夜里,了无睡意,随手翻书,又翻到汪曾祺《晚饭花集》,重复读了多遍,真是好。有一个短 小说就叫《晚饭花》,不及三千字,淡得不得了,清清浅浅的笑风,娓娓而来,更像一小幅淡 墨点画的册页,虽无《世说新语》那般传奇激烈,但堪比宋人小品,寡寒枯瘦,古中国的气 质一下出来了。即便一张桌子用旧了,纹理尚在,仿佛可以触摸到温度。读这样的小说犹如 喝了一碗家常的热汤,那份生活的朴素的静气,把你深慰良久。 《晚饭花》里的李小龙就是汪曾祺自己。一个作家纵然到了年老,依然尚可借助文字去 还原一颗远去的少年心。 李小龙每天放学经过巷子里,东看西看的,石榴垂在树枝上,王玉英家的墙根边一排晚 饭花。王玉英坐在这一排花前做针线。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其为黄昏了。后来王玉 英许了人家,未婚夫是钱老五。李小龙听说钱老五风流浪荡不务正业,还传说他跟一个寡妇 相好,不仅住在那个寡妇家里,还花寡妇的钱……后来,一顶花轿把王玉英抬走了,晚饭花 还开着。李小龙很气愤,他觉得王玉 英不该嫁给 钱老五。从此,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 王玉英了。 重读废名短篇小说系列,以及长篇《桥》,一样简淡,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无论废 名,抑或汪曾祺,都曾受了古诗词极深的影响吧,只点染,不铺排,一直往内收,留下大片 空白,简直是倪云林的远山图卷啊,一派苍烟枯老,飘拂了人世间淡淡忧伤,总要等到读完 以后,去咂摸,有一种莫名的情绪肆意流泻,渐渐地,不晓得怎么了,又浓烈起来,就是那 种余音不竭的浑然、缭绕,令人怦然。 把小说写到单纯的境界,也是一种生命的还原吧,点点滴滴,把你打动,然后有了白菊 花茶一样的寂寞,很淡很淡的惆怅。 这世上,单纯的,都是永存的。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自己在秋天的所见、所听、所读做了诗意的叙写,语言清新, 情趣盎然。 B.文中“但堪比宋人小品,寡寒枯瘦”一句,微微流露出作者对汪曾祺小说的一些批判 色彩。 C.文章的第一段,短小精悍,平淡的叙述中颇有远村孤烟的含蓄淡静之致。 D.这篇文章是在说秋天的典型事物的特点,其实也是在诉说一种人生况味。所有的事物 身上也有人的影子。 5.结合文章,说明文中的两个“疲倦”分别具有怎样的含意。(6 分) 6.请分析秋天的“信”有哪些?这些“信”分别给予了作者怎样的思考?(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堿旅游的加速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攴撑得以持续増强, 而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也得以迅速崛起。文化旅游1.。时代主要依托的是老祖宗留 下的资源,文物发掘、遺迹保护、古建修复、文化恢复是这一阶段最主要的开发形式。文化 旅游2.0时代不以有限资源而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无中生有、变废为宝 是主要特征,文旅产业的智造业属性得以彰显,不断迭代成为必然的选择,“永远建不完的迪 士尼”即是文化旅游2.0的典型代表。值得高兴的是,国内一些优秀的文旅企业,如无锡灵 山、华强方特、宋城演艺、华夏文旅等也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创意和科技为驱动的核心竞争力 成为文化旅游2.o时代的先行者。可以说,未来,谁拥有了创意和科技创新能力,谁就是文 化旅游2.0时代的赢家 (摘编自肖建勇《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2017》) 材料二: 2015年中国在线自由行用户旅游主题类型主要分布 200%205% 150% 20岁以下 31-40岁 41-50岁 每岛度假疯狂购物游文化体验游 (资料来源于《2016~2022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材料三: 大众旅游的旅游者并不是历史学者、文化学者,也不都期望以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 这部恢弘的历史长卷。所以,在依据资源本身的文化类型进行产品组合时,应考虑到资源的 功能性转换,使整个线路切合场景活动特点和旅游者的审美习惯,否则就可能脱离市场。毫 无疑问.文化旅游产品应该具备相应的主题。主题越鲜明,越典型集中,越富层次感,就越 有利于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应有的广度 和深度。文化旅游是一段时间有限、场景集中的经历与体验。旅游者在有限的时空中获得文 化旅游的体验和感知,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就必须用典型、形象、通俗、有趣的形式去展现 文化,才算是选位得当。文化旅游不仅是一种文化观赏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介入和文化参与 活动。崇尚参与和亲身感受是现代旅游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有 必要研究为猿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亲自参与的机会的有效措施,以便旅游者进入体验旅游目 的地文化的角色当中。 (摘编自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 材料四: 随着旅游者对旅游活动内容的文化性需求不断提高,以感知异域文化特色、体验异域文 化氛围为目的的个性化旅游正在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旅游目的也从单一的观光活动向更富 于知识性的文化旅游转变。因此,选择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要结合区域特色、旅游者的消 費需求,以及业态的发展趋势,开发出特点鲜明且具有体验性、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但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加速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得以持续增强, 而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也得以迅速崛起。文化旅游 1.o 时代主要依托的是老祖宗留 下的资源,文物发掘、遗迹保护、古建修复、文化恢复是这一阶段最主要的开发形式。文化 旅游 2.O 时代不以有限资源而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无中生有、变废为宝” 是主要特征,文旅产业的智造业属性得以彰显,不断迭代成为必然的选择,“永远建不完的迪 士尼”即是文化旅游 2.O 的典型代表。值得高兴的是,国内一些优秀的文旅企业,如无锡灵 山、华强方特、宋城演艺、华夏文旅等也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创意和科技为驱动的核心竞争力, 成为文化旅游 2.o 时代的先行者。可以说,未来,谁拥有了创意和科技创新能力,谁就是文 化旅游 2.0 时代的赢家。 (摘编自肖建勇《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 2017》) 材料二: (资料来源于《2016~2022 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材料三: 大众旅游的旅游者并不是历史学者、文化学者,也不都期望以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 这部恢弘的历史长卷。所以,在依据资源本身的文化类型进行产品组合时,应考虑到资源的 功能性转换,使整个线路切合场景活动特点和旅游者的审美习惯,否则就可能脱离市场。毫 无疑问.文化旅游产品应该具备相应的主题。主题越鲜明,越典型集中,越富层次感,就越 有利于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应有的广度 和深度。文化旅游是一段时间有限、场景集中的经历与体验。旅游者在有限的时空中获得文 化旅游的体验和感知,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就必须用典型、形象、通俗、有趣的形式去展现 文化,才算是选位得当。文化旅游不仅是一种文化观赏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介入和文化参与 活动。崇尚参与和亲身感受是现代旅游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有 必要研究为猿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亲自参与的机会的有效措施,以便旅游者进入体验旅游目 的地文化的角色当中。 (摘编自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 材料四: 随着旅游者对旅游活动内容的文化性需求不断提高,以感知异域文化特色、体验异域文 化氛围为目的的个性化旅游正在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旅游目的也从单一的观光活动向更富 于知识性的文化旅游转变。因此,选择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要结合区域特色、旅游者的消 费需求,以及业态的发展趋势,开发出特点鲜明且具有体验性、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但
是,由于文化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很多城市开始竞相开展文化旅游,这其中岀现了效仿现 象,更有甚者,为了文化旅游利益而争夺历史文化发源地。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原本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让历史文化遗产沦为金钱的附庸,那文化旅游也就失去了意义,更无特色可言 摘编自桑彬彬、黄敏《我国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持续增强,一方面促使文化旅游迅速崛起,一方面推进大众 旅游和全域旅游稳步发展 B.文旅企业如果想要成为文化旅游2.0时代的赢家,就必然要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 主要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C.从2015年旅游主题类型选择来看,50.7%的中国在线自由行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 以21~40岁中青年群体为主 D.文化旅游产品越能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也就 越能切合不同旅游者的需求 8.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靠传统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并非新型旅游业态最主要的开发形式,未来的文旅产业更 彰显其智造业的属性。 B.文化旅游崇尚文化参与,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有必要进行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 身感受和参与的机会 C.要让旅游者在一定文化场景中获得深刻丰富的体验和感知,必须用典型、形象、通俗、 有趣的形式展现文化 D.大众旅游的旅游者注重观光游览,而历史学者、文化学者更期望借助旅游来“阅读” 中国文化这部历史长卷。 9.中国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如何?通过哪些途径可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执中传 陈执中,字昭誉,以父怒任,为秘书省正字,累迁卫尉寺丞、知梧州。帝属疾,春秋高, 大臣莫敢言建储者,执中进《演要》三篇,以蚤定天下根本为说。翌日,帝以他疏示辅臣, 皆赞曰“善”。帝指其袖中曰:“又有善于此者。”出之,乃《演要》也。因召对便殿,劳问 久之,擢右正言。逾月,遂立皇太子。 曹利用婿卢士伦除福建运使,惮远不行,利用为请,乃改京东。执中尝劾奏之,利用挟 私忿,出执中知汉阳军。 与夏竦同知永兴军,议边事多异同,诏令互出巡边,乃屯泾州,令诸部曰:“寇籍吾水草, 钞边图利,不除,且复至。”命悉焚之。表解兵柄,以为兵尚神密,千里禀命,非所以制胜, 宜属四路各保疆圉。朝议善之,就知陕州,复徙青州。于是请堿傅海诸州,朝廷重兴役,有 诏不许。执中不奉诏,卒城之。 明年,沂卒王伦叛,趣淮南,执中遣巡检傅永吉追至采石矶,捕杀之。召拜参知政事。 谏官孙甫、蔡襄极论不可,帝遣使驰赐敕告。久之,拜集庆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大名府。 河决商胡,走大名,程琳欲为堤,不果成而去。执中乘年丰调丁夫增筑二十里,以障横溃
是,由于文化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很多城市开始竞相开展文化旅游,这其中出现了效仿现 象,更有甚者,为了文化旅游利益而争夺历史文化发源地。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原本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让历史文化遗产沦为金钱的附庸,那文化旅游也就失去了意义,更无特色可言。 (摘编自桑彬彬、黄敏《我国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持续增强,一方面促使文化旅游迅速崛起,一方面推进大众 旅游和全域旅游稳步发展。 B.文旅企业如果想要成为文化旅游 2.0 时代的赢家,就必然要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 主要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C.从 2015 年旅游主题类型选择来看,50.7%的中国在线自由行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 以 21~40 岁中青年群体为主。 D.文化旅游产品越能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也就 越能切合不同旅游者的需求。 8.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依靠传统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并非新型旅游业态最主要的开发形式,未来的文旅产业更 彰显其智造业的属性。 B.文化旅游崇尚文化参与,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有必要进行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 身感受和参与的机会。 C.要让旅游者在一定文化场景中获得深刻丰富的体验和感知,必须用典型、形象、通俗、 有趣的形式展现文化。 D.大众旅游的旅游者注重观光游览,而历史学者、文化学者更期望借助旅游来“阅读” 中国文化这部历史长卷。 9.中国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如何?通过哪些途径可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陈执中传 陈执中,字昭誉,以父恕任,为秘书省正字,累迁卫尉寺丞、知梧州。帝属疾,春秋高, 大臣莫敢言建储..者,执中进《演要》三篇,以蚤定天下根本为说。翌日,帝以他疏示辅臣, 皆赞曰 “善”。帝指其袖中曰:“又有善于此者。”出之,乃《演要》也。因召对便殿,劳问 久之,擢右正言。逾月,遂立皇太子。 曹利用婿卢士伦除福建运使,惮远不行,利用为请,乃改京东。执中尝劾奏之,利用挟 私忿,出执中知汉阳军 .......。 与夏竦同知永兴军,议边事多异同,诏令互出巡边,乃屯泾州,令诸部曰:“寇籍吾水草, 钞边图利,不除,且复至。”命悉焚之。表解兵柄,以为兵尚神密,千里禀命,非所以制胜, 宜属四路各保疆圉。朝议善之,就知陕州,复徙青州。于是请城傅海诸州,朝廷重兴役,有 诏不许。执中不奉诏,卒城之。 明年,沂卒王伦叛,趣淮南,执中遣巡检傅永吉追至采石矶,捕杀之。召拜参知政事 ....。 谏官孙甫、蔡襄极论不可,帝遣使驰赐敕告。久之,拜集庆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大名府。 河决商胡,走大名,程琳欲为堤,不果成而去。执中乘年丰调丁夫增筑二十里,以障横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