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协作校20092010学年度(上)市级重点高中协作校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 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 (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 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也,婴将车骑追项籍 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 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己兵疲食尽,“至东城 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 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 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 对战事L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 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竞无所交待,情节办淡然松驰了呢?司 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 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 误解 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 与江东子弟八干入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 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 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 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 《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协作校 2009—2010 学年度(上)市级重点高中协作校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 第 I 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一 3 题。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 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 (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 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也,婴将车骑追项籍 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 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己兵疲食尽,“至东城, 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 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 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 对战事 L 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 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竞无所交待,情节办淡然松驰了呢?司 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 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 误解 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 “与江东子弟八干入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 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 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 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 《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
《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 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 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 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 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摘自2007年第3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是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 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 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 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 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摘自 2007 年第 3 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是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性审慎,不妄交游。元颢入洛,以元邃为东徐州刺史, 邃引徽为主簿。颢败,邃被槛车送洛阳,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及邃得免,乃广集宾 友,叹徽有古人风。寻除太尉府行参军。 孝武初,文帝与语,奇之。文帝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军国草 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 左右,魏帝称叹之。十年,迁给事黄门侍郎。 (刘彦)频征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 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 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馆。徽先与瓜 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彦辞无罪,徽数之曰:“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 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但受诏之日,本令相送归 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复云大军续至,城内 无敢动者 十二年,以徽信洽西土,拜瓜州刺史。徽在州五稔,俭约率下,边人乐而安之。徽性勤至, 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以是事无稽滞,吏不得为奷。后虽历公卿,此志不懈。 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谷官人皆通饷遗。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 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长幼闻之, 皆况来就读,递相谓曰:“此是申使君手迹。”并写诵之。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七》) 4.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吏宾客并委去 委:抛弃 B.时军固草创,幕府务殷 殷:盛,众多 C.性审慎,不妄交游 游:游玩 D.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 谢:谢罪,道歉 5.下列各项全都表现巾徽“审慎”、“勤至”的一项是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小题。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性审慎,不妄交游。元颢入洛,以元邃为东徐州刺史, 邃引徽为主簿。颢败,邃被槛车送洛阳,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及邃得免,乃广集宾 友,叹徽有古人风。寻除太尉府行参军。 孝武初,文帝与语,奇之。文帝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军国草 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 左右,魏帝称叹之。十年,迁给事黄门侍郎。 (刘彦)频征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 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 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馆。徽先与瓜 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彦辞无罪,徽数之曰:“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 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但受诏之日,本令相送归 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复云大军续至,城内 无敢动者。 十二年,以徽信洽西土,拜瓜州刺史。徽在州五稔,俭约率下,边人乐而安之。徽性勤至, 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以是事无稽滞,吏不得为奸。后虽历公卿,此志不懈。 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谷官人皆通饷遗。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乃 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长幼闻之, 皆况来就读,递相谓曰:“此是申使君手迹。”并写诵之。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七》) 4.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吏宾客并委去 委:抛弃 B.时军固草创,幕府务殷 殷:盛,众多 C.性审慎,不妄交游 游:游玩 D.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 谢:谢罪,道歉 5.下列各项全都表现巾徽“审慎”、“勤至”的一项是
①凡所居官,案牍无人小皆亲自省览②复云大军续至③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 不离左右 ④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 ⑤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 之⑥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 A.①②⑤ ①④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 6.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徽“不妄交游”,但遇到知己却又不轻易放弃,这一点在无邃被囚车押往洛阳 时他与“上吏宾客”的不同举动便足以证明 B.申徽办事认真,深得文帝的信任,做大行台郎中时,国家有关文书往往出自他的 手笔。河桥之战:军队失利,中徽忠于职守,得到了魏帝的称赞。 C.申徽在捉拿刘彦时表现出了他的谋略,先派人规劝试探,不成后,又亲自出面似 装帮助刘彦,按事先商定的讣划终于达到了智擒刘彦的目的 D.一申徽做官一向勤台、尽职、廉洁,丽对百姓的拥戴,却感到有愧,他将这种感 受以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首诗也受到了百姓的欢迎。 7.翻译下列语句(10分) (1)孝武初,文帝与语,奇之。(4分) (2)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以是事无稽滞,吏不得为奸。(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新晴 刘敏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歼门户又翻书 8.“偷开门户又翻书”一句中的“偷”字在《宋诗别裁》中为“径”字,你认为哪一个字 好?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①凡所居官,案牍无人小皆亲自省览 ②复云大军续至③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 不离左右 ④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 ⑤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 之 ⑥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 6.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徽“不妄交游”,但遇到知己却又不轻易放弃,这一点在无邃被囚车押往洛阳 时他与“上吏宾客”的不同举动便足以证明。 B.申徽办事认真,深得文帝的信任,做大行台郎中时,国家有关文书往往出自他的 手笔。河桥之战:军队失利,中徽忠于职守,得到了魏帝的称赞。 C.申徽在捉拿刘彦时表现出了他的谋略,先派人规劝试探,不成后,又亲自出面似 装帮助刘彦,按事先商定的讣划终于达到了智擒刘彦的目的。 D.一申徽做官一向勤台、尽职、廉洁,丽对百姓的拥戴,却感到有愧,他将这种感 受以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首诗也受到了百姓的欢迎。 7.翻译下列语句(1 0 分) (1)孝武初,文帝与语,奇之。(4 分) (2)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以是事无稽滞,吏不得为奸。(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8—9 题。 新晴 刘敏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歼门户又翻书。 8.“偷开门户又翻书”一句中的“偷”字在《宋诗别裁》中为“径”字,你认为哪一个字 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5 分)
9.这是一首夏日即景诗,找出诗中富于季节特征的意象,并结合全诗,简要说明诗歌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心境?(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四题任选三题)(6分) (1)君子坦荡荡, 岁寒 君为轻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术:九成之台,起于垒土 (4)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写“泪”的诗句,情韵丰富。比如杜甫《春望》中用“ 来表现国破家亡时内心的伤痛;李商隐《确瑟》中甩“ 描绘出一幅奇美且让人 想象无穷的画面。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 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七里香花开 刘彦林 ①当我站在庭院里,眺望着春天的油彩渐渐将山野涂出五彩斑斓的色彩时,常常被那种热烈 而浓郁的芬芳围绕、浸润,直至陶醉在无边无际的春景里……这一幕,是我童年记忆的剪接 式回放。如今,身陷闹市,整日穿行于水泥丛林,太多的时光被通俗影视占据。特别是融暖 的阳光在街道两旁的法国梧桐上呈现春天的葱郁韵日子,觉得空虚难耐,而每夜的梦中也回 放着七里香花开遍山野的迷人丽景。 ②提及七里香,内心往往被芬芳填满。我视其为童年生活的灿烂霞光,映照得懵懂的记忆 片艳丽,更像生活的周遭激荡着浓重的花香,连空气中都布满新鲜的蜜味,身心如沫浴在用 各种鲜花精配的浴池里那样心神飘然。当推开回忆的门扉,通入眼帘的是起落的山脉、纵横 交错的沟壑和苍翠浸泡的碧野,然后跳入视线的是熟悉的村落一—二十多座房舍镶嵌在七里
9.这是一首夏日即景诗,找出诗中富于季节特征的意象,并结合全诗,简要说明诗歌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四题任选三题)(6 分) (1)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 岁寒,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为轻。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术:九成之台,起于垒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写“泪”的诗句,情韵丰富。比如杜甫《春望》中用“________。’ 来表现国破家亡时内心的伤痛;李商隐《确瑟》中甩“________” 描绘出一幅奇美且让人 想象无穷的画面。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 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七里香花开 刘彦林 ①当我站在庭院里,眺望着春天的油彩渐渐将山野涂出五彩斑斓的色彩时,常常被那种热烈 而浓郁的芬芳围绕、浸润,直至陶醉在无边无际的春景里……这一幕,是我童年记忆的剪接 式回放。如今,身陷闹市,整日穿行于水泥丛林,太多的时光被通俗影视占据。特别是融暖 的阳光在街道两旁的法国梧桐上呈现春天的葱郁韵日子,觉得空虚难耐,而每夜的梦中也回 放着七里香花开遍山野的迷人丽景。 ②提及七里香,内心往往被芬芳填满。我视其为童年生活的灿烂霞光,映照得懵懂的记忆一 片艳丽,更像生活的周遭激荡着浓重的花香,连空气中都布满新鲜的蜜味,身心如沫浴在用 各种鲜花精配的浴池里那样心神飘然。当推开回忆的门扉,通入眼帘的是起落的山脉、纵横 交错的沟壑和苍翠浸泡的碧野,然后跳入视线的是熟悉的村落——二十多座房舍镶嵌在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