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期末语文卷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2009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家有“胡同” 忆陈垣先生 陆其国 说家有“胡同”,容易让人误以为家坐落在胡同里。想想也是,家在胡同再正常不过。 如说胡同在家里——即家有“胡同”,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确有一个人这样说,他就 是历史学家陈垣。 陈垣字援庵,生于1880年,卒于1971年,广东新会人。辛亥革命后,陈垣到北京, 开始钻研文史。一生从事教育达七十年,并先后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北平图书馆委员、故 宫博物院理事兼故宫图书馆馆长等职。 陈垣是李希泌的父执,李曾撰文说起有一次陈垣的助手和学生刘乃和在老师家,遵师 命去书房取一部《元六十家文集目录》稿本,陈垣告诉刘此书在第几条“胡同”第几层 书架;一会儿又要取一张老照片,那在第几条“胡同”第几层书架,刘皆随手取来。李希 泌对陈老这样得心应手地使用自己的图书资料,既惊讶,又佩服。1964年夏,李希泌陪同 亚非学会负责人艾毅根拜访陈垣,应客人要求,陈垣请客人参观厢房里的藏书。“厢房的 面积并不大,但书架一行一行地排列得很整齐,行与行之间留有一条通道,陈老名之为 胡同’,顺序名之为‘第一条胡同’、‘第二条胡同’……。书架上的书也放得很整齐。” (李希泌语) 原来“胡同”是陈垣喻指他的藏书室。在我看来,陈垣自况家有“胡同”,盖緣于他 腹有诗书。腹有诗书的人,即使家无“胡同”,依然可以气定神闲,因为他已在心里 砌”起了“胡同”;反之,腹无诗书,即使在家里砸钱堆起再多的“胡同”,不过是附庸 风雅,华而不实。由是观之,一个人要做到腹有诗书,家里有无“胡同”并不重要,重要 的是心里要有“胡同”;这是一种先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抵达;这里包含的已不仅仅 是学问和学识,还有人品人格,乃至学术精神。能完成这种抵达的人很少,就像陈垣家有 “胡同”,并与之融会贯通的人很少一样。但惟其少,才更令我们这些后人敬仰。敬仰他、 也是敬仰真学问、真学识,更是敬仰一种品格、一种境界。 陈垣的弟子赵光贤,曾对梁启超根据《新唐书·薛延陀传》里“值贞观二年突厥叶 护可汗见弑”的记載,考证出唐玄奘赴印度出发年代为贞观元年,而非历来以为的贞观三 年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他读到1924年o月上海《东方杂志》上发表的陈垣《书内学院 校慈恩传后》一文,该文将梁氏的诸条考证一一驳倒。“其中有一条我记得最清楚,就是 先生据《通典》、《册府元龟》诸书,证明在贞观元年(不是二年)被杀的是统叶护,而 玄奘到西突厥素叶城见到的是统叶护的儿子肆叶护。一字之差,遂成大错。当时我想,原 来我国还有比梁氏更高明的人,从此使我五体投地地佩服的人不是梁任公而是援庵先生 了。”(赵光贤语) 当然,做一个学人,学问固然重要,风骨更不可缺。《通鉴胡注表微》是陈垣一部呕 心沥血之作,从这部书很可以看出陈垣的风骨。陈垣读胡三省《通鉴注》时,正身处敌伪 统治的北平,人民生活在黑暗中。他说自己“精神异常痛苦,阅读胡注,体会了他当日的 心情,慨叹彼此的遭遇,忍不住流泪,甚至痛哭。”感情的接近,思想的相通,各自身受 的苦难,驱使陈垣下决定为胡注写出“表微”。这部著作彰显了胡三省的内心情怀,也凸 显出陈垣的民族气节和学人傲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福建省各地区 2009 届高三期末语文卷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2009 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2~14 题。 家有“胡同” ——忆陈垣先生 陆其国 说家有“胡同”,容易让人误以为家坐落在胡同里。想想也是,家在胡同再正常不过。 如说胡同在家里——即家有“胡同”,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确有一个人这样说,他就 是历史学家陈垣。 陈垣字援庵,生于 l880 年,卒于 l971 年,广东新会人。辛亥革命后,陈垣到北京, 开始钻研文史。一生从事教育达七十年,并先后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北平图书馆委员、故 宫博物院理事兼故宫图书馆馆长等职。 陈垣是李希泌的父执,李曾撰文说起有一次陈垣的助手和学生刘乃和在老师家,遵师 命去书房取一部《元六十家文集目录》稿本,陈垣告诉刘此书在第几条“胡同”第几层 书架;一会儿又要取一张老照片,那在第几条“胡同”第几层书架,刘皆随手取来。李希 泌对陈老这样得心应手地使用自己的图书资料,既惊讶,又佩服。1964 年夏,李希泌陪同 亚非学会负责人艾毅根拜访陈垣,应客人要求,陈垣请客人参观厢房里的藏书。“厢房的 面积并不大,但书架一行一行地排列得很整齐,行与行之间留有一条通道,陈老名之为 ‘胡同’,顺序名之为‘第一条胡同’、‘第二条胡同’……。书架上的书也放得很整齐。” (李希泌语) 原来“胡同”是陈垣喻指他的藏书室。在我看来,陈垣自况家有“胡同”,盖缘于他 腹有诗书。腹有诗书的人,即使家无“胡同”,依然可以气定神闲,因为他已在心里 “砌”起了“胡同”;反之,腹无诗书,即使在家里砸钱堆起再多的“胡同”,不过是附庸 风雅,华而不实。由是观之,一个人要做到腹有诗书,家里有无“胡同”并不重要,重要 的是心里要有“胡同”;这是一种先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抵达;这里包含的已不仅仅 是学问和学识,还有人品人格,乃至学术精神。能完成这种抵达的人很少,就像陈垣家有 “胡同”,并与之融会贯通的人很少一样。但惟其少,才更令我们这些后人敬仰。敬仰他、 也是敬仰真学问、真学识,更是敬仰一种品格、一种境界。 陈垣的弟子赵光贤,曾对梁启超根据《新唐书·薛延陀传》里“值贞观二年突厥叶 护可汗见弑”的记载,考证出唐玄奘赴印度出发年代为贞观元年,而非历来以为的贞观三 年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他读到 l924 年 lo 月上海《东方杂志》上发表的陈垣《书内学院 校慈恩传后》一文,该文将梁氏的诸条考证一一驳倒。“其中有一条我记得最清楚,就是 先生据《通典》、《册府元龟》诸书,证明在贞观元年(不是二年)被杀的是统叶护,而 玄奘到西突厥素叶城见到的是统叶护的儿子肆叶护。一字之差,遂成大错。当时我想,原 来我国还有比梁氏更高明的人,从此使我五体投地地佩服的人不是梁任公而是援庵先生 了。”(赵光贤语) 当然,做一个学人,学问固然重要,风骨更不可缺。《通鉴胡注表微》是陈垣一部呕 心沥血之作,从这部书很可以看出陈垣的风骨。陈垣读胡三省《通鉴注》时,正身处敌伪 统治的北平,人民生活在黑暗中。他说自己“精神异常痛苦,阅读胡注,体会了他当日的 心情,慨叹彼此的遭遇,忍不住流泪,甚至痛哭。”感情的接近,.思想的相通,各自身受 的苦难,驱使陈垣下决定为胡注写出“表微”。这部著作彰显了胡三省的内心情怀,也凸 显出陈垣的民族气节和学人傲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本文由“胡同”在家里说起,再引出回忆的对象,开篇出人意料,激发了读者的 阅读兴趣,又为下文的叙评做了很好的铺垫 B.文章第二段对陈垣的简要介绍,说明了陈垣学术生涯的漫长以及在图书馆管理方 面的丰富经历,在全文起到总领作用。 C.文中引用李希泌的话介绍了陈垣家中的“胡同”的具体设置,说明了陈垣家中藏 书的丰富以及他能很好地管理与使用。 D.文章用较大篇幅引用赵光贤的话,内容上突出了陈垣的博学与治学的严谨,形式 上体现了回忆录这种文体对真实性的要求 E.本文在详细叙写“胡同”、简要评价人物的基础上,点明文章的主旨一一拥有大 量的藏书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3.文中说“这是一种先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抵达”,应该如何实现这一“抵 达”?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14.文章标题为“家有‘胡同”’,但后两段并未提及“胡同”。请对后两段的作用进 行探究。(6分) (乙)(15分) 12.(5分) BE(B.“总领作用”有误。E.文章的主旨在于如何治学和做人。) 13.(4分) 实现这一“抵达”首先要由拥有藏书到腹有诗书,富有学问和学识:再次要能对所学 诗书融会贯通,表达出自己的感悟与评析,将学问和学识化为自己的人品人格 14.(6分) 答案示例:文中的“胡同”有内外之分,后两段虽未提及“胡同”,但实际上也是在 写“胡同”,写的不是陈垣家中外在的“胡同”一一藏书,而是陈垣内在的“胡同” 学问和风骨:后两段承接第四段的评价,由前文对陈垣得心应手地使用藏书的赞叹,上升 到对陈垣的学问和风骨的敬佩,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和文章的内涵。 (福建省泉州一中2008-2009学期期末考试)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我所认识的梁激溟 牟宗三 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培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年)认识他的。“勉仁”是梁先 生的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意义;先前他也以“勉仁″办了一所中学。我是在建校以 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 他是个了不起人物,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 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一般社会上的名人、名流不 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
A.本文由“胡同”在家里说起,再引出回忆的对象,开篇出人意料,激发了读者的 阅读兴趣,又为下文的叙评做了很好的铺垫。 B.文章第二段对陈垣的简要介绍,说明了陈垣学术生涯的漫长以及在图书馆管理方 面的丰富经历,在全文起到总领作用。 C.文中引用李希泌的话介绍了陈垣家中的“胡同”的具体设置,说明了陈垣家中藏 书的丰富以及他能很好地管理与使用。 D.文章用较大篇幅引用赵光贤的话,内容上突出了陈垣的博学与治学的严谨,形式 上体现了回忆录这种文体对真实性的要求。 E.本文在详细叙写“胡同”、简要评价人物的基础上,点明文章的主旨——拥有大 量的藏书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3.文中说“这是一种先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抵达”,应该如何实现这一“抵 达”?请谈谈你的理解。(4 分) 答: 14.文章标题为“家有‘胡同”’,但后两段并未提及“胡同”。请对后两段的作用进 行探究。(6 分) 答: (乙)(15 分) 12.(5 分) B E(B.“总领作用”有误。E.文章的主旨在于如何治学和做人。) 13.(4 分) 实现这一“抵达”首先要由拥有藏书到腹有诗书,富有学问和学识;再次要能对所学 诗书融会贯通,表达出自己的感悟与评析,将学问和学识化为自己的人品人格。 14.(6 分) 答案示例:文中的“胡同”有内外之分,后两段虽未提及“胡同”,但实际上也是在 写“胡同”,写的不是陈垣家中外在的“胡同”——藏书,而是陈垣内在的“胡同”—— 学问和风骨;后两段承接第四段的评价,由前文对陈垣得心应手地使用藏书的赞叹,上升 到对陈垣的学问和风骨的敬佩,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和文章的内涵。 (福建省泉州一中 2008-2009 学期期末考试)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18 分)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牟宗三 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培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 年)认识他的。“勉仁”是梁先 生的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意义;先前他也以“勉仁”办了一所中学。我是在建校以 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 他是个了不起人物,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 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一般社会上的名人、名流不 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
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这 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的演讲稿合辑而成的。那 时他还很年轻,不到30岁。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 言,不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岀来的,而是一条主脉贯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 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 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黑格尔没到过 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没有一个超过黑格尔的,谁能 够像黑格尔了解到那种程度的?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梁先生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 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梁先生的父亲梁济 (字巨川),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征着固有文化的清朝之灭亡,而自杀身亡。这是一个 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生格外关注的文化问题。 究竟,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中国文化在满清统治了三百年之后,从辛亥革命到现在, 一直难以步上正轨,而源始于十七、八、九世纪近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就摆在眼前,应该如 何作个抉择? 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保存文化是对的, 那一个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但想了解中国文化并不容易,读《中国文化要义》恐怕不如 读《东西文化其及哲学》 《中国文化要义》是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简约出来的,哲学味太重了,每一个项 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说,否则不易懂。而《乡村建设理论》虽是他最用心的著作,企图自农村 风俗习惯的横剖面深刻剖析中,归结出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 果说因”,是有问题的。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
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这 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的演讲稿合辑而成的。那 时他还很年轻,不到 30 岁。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 言,不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贯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 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 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黑格尔没到过 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没有一个超过黑格尔的,谁能 够像黑格尔了解到那种程度的?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梁先生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 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梁先生的父亲梁济 (字巨川),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征着固有文化的清朝之灭亡,而自杀身亡。这是一个 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生格外关注的文化问题。 究竟,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中国文化在满清统治了三百年之后,从辛亥革命到现在, 一直难以步上正轨,而源始于十七、八、九世纪近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就摆在眼前,应该如 何作个抉择? 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保存文化是对的, 那一个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但想了解中国文化并不容易,读《中国文化要义》恐怕不如 读《东西文化其及哲学》。 《中国文化要义》是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简约出来的,哲学味太重了,每一个项 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说,否则不易懂。而《乡村建设理论》虽是他最用心的著作,企图自农村 风俗习惯的横剖面深刻剖析中,归结出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 果说因”,是有问题的。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
梁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化上。 但是,在文革之时,他却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骨与气节,这是他最值得 敬佩的地方。他被批斗时,家具和所有的藏书也都被摧残烧燬,他并没有反抗,只极力要求 破坏者让他保留一部字典,因为那部字典是向朋友借来的,烧掉了会对不起他的朋友。虽然 最后这部字典还是不能幸免,被烧掉了,但是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他那来自传统知识分 子的忠厚的一面。 梁先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拐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更 可以说是接续了清代断绝了300年的中国文化。这是他的生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正是梁 漱溟先生象征“文化中国”的意义所在。 (文章有删改) 12、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 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4分) 13、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答 14、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他的不足之 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答 15、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 启示?(6分) 答: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12答案:①有真知灼见:②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③“平生所志都 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4分) 13.答案:①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②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 ③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4分) 答案:①《中国文化要义》哲学味太浓:②《乡村建设理论》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 ③晚年观念已老:④在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答“哲学味太浓、方法论上从果说因 观念陈旧、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也可。(4分)
梁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化上。 但是,在文革之时,他却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骨与气节,这是他最值得 敬佩的地方。他被批斗时,家具和所有的藏书也都被摧残烧燬,他并没有反抗,只极力要求 破坏者让他保留一部字典,因为那部字典是向朋友借来的,烧掉了会对不起他的朋友。虽然 最后这部字典还是不能幸免,被烧掉了,但是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他那来自传统知识分 子的忠厚的一面。 梁先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掦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更 可以说是接续了清代断绝了 300 年的中国文化。这是他的一生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正是梁 漱溟先生象征“文化中国”的意义所在。 (文章有删改) 12、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 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4 分) 答: 13、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4 分) 答: 14、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他的不足之 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 分) 答: 15、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 启示?(6 分) 答: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18 分) 12.答案:①有真知灼见;②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③“平生所志都 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4 分) 13.答案:①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②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 ③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4 分) 14.答案:①《中国文化要义》哲学味太浓;②《乡村建设理论》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 ③晚年观念已老;④在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答“哲学味太浓、方法论上从果说因、 观念陈旧、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也可。(4 分)
15.答案: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2分) 启示有四点。(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内容要体 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4分) (福建省福州八中2008-2009学期期末考试 、实用类文本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布衣学者张中行 张昌华 世人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是再贴切不过的。清光绪三十四年,他生于河北香河县 农家,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1936年北大毕业,一直吃笔墨饭,曾在中、小学 教过书;建国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编辑,编教科书,偷闲写点文章贴补家用,数十年如一 日在煮字疗饥中度过。1956年,他所在的出版社评级,六级以上为高级知识分子,张中行 是七级,属低级。 直到耄耋之年,才获赠一顶“特约编审”的桂冠。称其“布衣”,是当之又当。张中行 在北大读的是中文,但涉猎的范围包括国学、哲学、禅学和文学,不仅思考老庄、孔孟,而 且研究罗素、培根,著述宏富。谓其学者,名副其实。季羨林评论他“学富五车,腹笥丰盈” 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启功说他“既是哲人又是痴人〃。一后辈学人说得更酷:“不 读张先生的书,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读了他的书,更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 张中行是一匹老黑马,没有伯乐发现他。80岁时,适逢天时地利人和,他独自闯了出 来,获得了“文学家”、“哲学家"、“杂家”、“教育家”等多项桂冠。其哲学著作《顺生论》 引人关注,被称为“当代中国的《论语》,启功誉其为“整个—部《春秋繁露》。 张中行从80年代初开始陆续写了“负暄三种"、《顺生论》等。铁树开花,竟然枝繁叶 茂。 他的“负暄三种”自1986年始毎隔4年出一本。《顺生论》等面世,一时洛阳纸贵,张 中行遂“暴得大名"。时年张已八十,于是有“老旋风”之说
15.答案: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2 分) 启示有四点。(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内容要体 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4 分) (福建省福州八中 2008-2009 学期期末考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6 分,每小题 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布衣学者张中行 张昌华 世人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是再贴切不过的。清光绪三十四年,他生于河北香河县 一农家,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1936 年北大毕业,一直吃笔墨饭,曾在中、小学 教过书;建国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编辑,编教科书,偷闲写点文章贴补家用,数十年如一 日在煮字疗饥中度过。1956 年,他所在的出版社评级,六级以上为高级知识分子,张中行 是七级,属低级。 直到耄耋之年,才获赠一顶“特约编审”的桂冠。称其“布衣”,是当之又当。张中行 在北大读的是中文,但涉猎的范围包括国学、哲学、禅学和文学,不仅思考老庄、孔孟,而 且研究罗素、培根,著述宏富。谓其学者,名副其实。季羡林评论他“学富五车,腹笥丰盈”, 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启功说他“既是哲人又是痴人”。一后辈学人说得更酷:“不 读张先生的书,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读了他的书,更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 张中行是一匹老黑马,没有伯乐发现他。80 岁时,适逢天时地利人和,他独自闯了出 来,获得了“文学家”、“哲学家”、“杂家”、“教育家”等多项桂冠。其哲学著作《顺生论》 引人关注,被称为“当代中国的《论语》”,启功誉其为“整个一部《春秋繁露》”。 张中行从 80 年代初开始陆续写了“负暄三种”、《顺生论》等。铁树开花,竟然枝繁叶 茂。 他的“负暄三种”自 1986 年始每隔 4 年出一本。《顺生论》等面世,一时洛阳纸贵,张 中行遂“暴得大名”。时年张已八十,于是有“老旋风”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