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门2020届高三(上)开学考试 语文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都是学校,其中,商代叫序,周代叫库,“观 太学”中的“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B.沛公居山东时一一山东,指崤山以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 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 C.庐冢,也作“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 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 《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六艺也指礼、乐、射、御、书、术六种技能。 2.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旦日飨(犒劳)士卒/将(愿,请)子无怒,秋以为期/微(假如没有)太子 言,臣愿得谒之 B.再拜(连拜两次)献大王足下/持千金之资币(礼品)物/尽收其地,进兵北 略(掠夺)地 C.纵一苇之所如(往)/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阻挡)项王乎?/愿大王稍假借(原 谅,宽容)之 D.阙(侵损)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何可胜(尽,完)道也哉/秦之遇将军,可 谓深(刻毒)矣 3.下面句子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①芳菲菲其弥章 ②悟言一室之内 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④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⑥长乐王回深父 ⑦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⑧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⑥⑥⑧ C.①③④⑤⑥⑦ D.①④⑤⑧⑦⑧ 4.下面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项伯即入见沛公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渐见愁煎迫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D.见笑大方 府吏见丁宁 5.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齐国虽偏小,我何爱(吝惜,舍不得)一牛/秦王复击轲,被(遭受)八创 B.抑本(推究本源,考査)其成败之迹/肉食者鄙(卑贱),未能远谋 C.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弊病,缺点)/前太守逵察(考察后加以推荐) 臣孝廉 D.自京师乘(冒着)风雪,至于泰安/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台阶) 6.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北邀当(主持,执掌)国者相见
福建厦门 2020 届高三(上)开学考试 语文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都是学校,其中,商代叫序,周代叫库,“观 太学”中的“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B.沛公居山东时——山东,指崤山以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 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 C.庐冢,也作“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 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 《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六艺也指礼、乐、射、御、书、术六种技能。 2.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A.旦日飨(犒劳)士卒/将(愿,请)子无怒,秋以为期/微(假如没有)太子 言,臣愿得谒之 B.再拜(连拜两次)献大王足下/持千金之资币(礼品)物/尽收其地,进兵北 略(掠夺)地 C.纵一苇之所如(往)/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阻挡)项王乎?/愿大王稍假借(原 谅,宽容)之 D.阙(侵损)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何可胜(尽,完)道也哉/秦之遇将军,可 谓深(刻毒)矣 3.下面句子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 分)( ) ①芳菲菲其弥章 ②悟言一室之内 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④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⑥长乐王回深父 ⑦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⑧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⑥⑥⑧ C.①③④⑤⑥⑦ D.①④⑤⑧⑦⑧ 4.下面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项伯即入见沛公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 之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渐见愁煎迫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D.见笑大方 府吏见丁宁 5.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A.齐国虽偏小,我何爱(吝惜,舍不得)一牛/秦王复击轲,被(遭受)八创 B.抑本(推究本源,考查)其成败之迹/肉食者鄙(卑贱),未能远谋 C.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弊病,缺点)/前太守逵察(考察后加以推荐) 臣孝廉 D.自京师乘(冒着)风雪,至于泰安/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台阶) 6.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A.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北邀当(主持,执掌)国者相见
B.为所识穷乏者得(通“德”,感激,感恩)我欤/三日断五匹,大人故(仍旧) 嫌迟 C.闻大王有意督过(责备)之/多谢(告诉)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参与)焉/适(适逢)得府君书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的意思与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其后名之日“褒禅”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 穷也 ⑤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⑥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⑦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⑧其孰能讥之乎 ⑨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⑩其如土石何 A.①③/④⑤⑥⑨⑩/②/⑦⑧ B.①④/③⑤⑥⑦/②/⑧⑩/⑨ C.①③④/⑤⑥⑦⑨/②/⑧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⑨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②火尚足以明也 ③慧褒始舍于其址 ④屈心而抑志兮 ⑤籍吏民,封府库 ⑥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⑧⑤/④/⑥ D.①②/③⑤/④/⑥ 9.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 ④大王来何操 ⑤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⑦忌不自信 ⑧父母宗族,皆为戳没 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⑧/⑤⑥⑦ 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 10.下列各句中不全为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3分)(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愿举国为内臣/左右既前,斩荆轲 C.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D.行李之往来/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不同寻常)之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是。 靠着“祖传秘方”,有些“老字号”青春永驻,活力四射( )。据 报道,一些老字号餐饮,尚在生死线上挣扎。“京城八大楼”之一的正阳楼,在 制作大螃蟹、勾兑涮羊肉汤上,具有独家秘方,曾经红极一时,时下却 当然,也有不少凭借老秘方自新自救的老字号。20世纪90年代,云南白药这 个 的“疗伤圣药”,几乎在人们视野中消失,直到把老秘方运 用到新载体上才 。把白药加入创可贴,云南白药以止血、镇痛、消炎、愈 创的优势收复被美国“邦迪”占领的阵地;把白药加入牙膏,云南白药以防治口 腔溃疡、牙龈肿痛等疗效,迅速与国外牙膏品牌 绵延千百年,老字号大都历经风霜,它们发展的跌宕轨迹,折射着家国命运的起 伏,凝结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汇聚着爱国忧时的民族情感
B.为所识穷乏者得(通“德”,感激,感恩)我欤/三日断五匹,大人故(仍旧) 嫌迟 C.闻大王有意督过(责备)之/多谢(告诉)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参与)焉/适(适逢)得府君书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的意思与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①其后名之日“褒禅”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 穷也 ⑤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⑥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⑦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⑧其孰能讥之乎 ⑨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⑩其如土石何 A.①③/④⑤⑥⑨⑩/②/⑦⑧ B.①④/③⑤⑥⑦/②/⑧⑩/⑨ C.①③④/⑤⑥⑦⑨/②/⑧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⑨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②火尚足以明也 ③慧褒始舍于其址 ④屈心而抑志兮 ⑤籍吏民,封府库 ⑥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②/③⑤/④/⑥ 9.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 ④大王来何操 ⑤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⑦忌不自信 ⑧父母宗族,皆为戳没 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⑧/⑤⑥⑦ 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 10.下列各句中不全为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3 分)( )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愿举国为内臣/左右既前,斩荆轲 C.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D.行李之往来/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不同寻常)之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3 是。 靠着“祖传秘方”,有些“老字号”青春永驻,活力四射( )。据 报道,一些老字号餐饮,尚在生死线上挣扎。“京城八大楼”之一的正阳楼,在 制作大螃蟹、勾兑涮羊肉汤上,具有独家秘方,曾经红极一时,时下却________。 当然,也有不少凭借老秘方自新自救的老字号。20 世纪 90 年代,云南白药这 个 的“疗伤圣药”,几乎在人们视野中消失,直到把老秘方运 用到新载体上才______。把白药加入创可贴,云南白药以止血、镇痛、消炎、愈 创的优势收复被美国“邦迪”占领的阵地;把白药加入牙膏,云南白药以防治口 腔溃疡、牙龈肿痛等疗效,迅速与国外牙膏品牌_______。 绵延千百年,老字号大都历经风霜,它们发展的跌宕轨迹,折射着家国命运的起 伏,凝结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汇聚着爱国忧时的民族情感
如今,时代变了,市场变了,受众变了,老字号该何去何从?在时代变迁的喧嚣 中,只守住经营诚信的优良传统,只守住工艺独特的代代相传的秘方,并不是长 1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可是守着秘方“讨饭吃”的老字号,却也不在少数 B.可是“讨饭吃”的老字号,守着秘方的也不在少数 C.可是因守着秘方面“讨饭吃”这类老字号不在少数 D.可是也有不在少数的“讨饭吃”的老字号守着秘方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只守住工艺独特的代代相传的秘方,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 B.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只守住代代相传的工艺独特的秘方 6.只守住代代相传的工艺独特的秘方,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 B.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只守住代代相传的秘方的工艺独特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江河日下闻名遐迩浴火重生各有千秋 B.每况愈下好整以暇脱胎换骨平分秋色 C.每况愈下闻名遐迩浴火重生平分秋色 D.江河日下好整以暇脱胎换骨各有千秋 阅读下面的文盲文,完成14~18是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 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 萧,吾所不及。”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 及文瓘。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若某,尢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 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 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 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 与勣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 师养厩马万匹,帑寝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 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 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 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 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 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 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 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或曰:“已议。”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 【注】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佗:他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 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B.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 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C.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 不者/曰/往共筹之
如今,时代变了,市场变了,受众变了,老字号该何去何从?在时代变迁的喧嚣 中,只守住经营诚信的优良传统,只守住工艺独特的代代相传的秘方,并不是长 青之道。 1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可是守着秘方“讨饭吃”的老字号,却也不在少数 B.可是“讨饭吃”的老字号,守着秘方的也不在少数 C.可是因守着秘方面“讨饭吃”这类老字号不在少数 D.可是也有不在少数的“讨饭吃”的老字号守着秘方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只守住工艺独特的代代相传的秘方,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 B.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只守住代代相传的工艺独特的秘方 6.只守住代代相传的工艺独特的秘方,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 B.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只守住代代相传的秘方的工艺独特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江河日下 闻名遐迩 浴火重生 各有千秋 B.每况愈下 好整以暇 脱胎换骨 平分秋色 C.每况愈下 闻名遐迩 浴火重生 平分秋色 D.江河日下 好整以暇 脱胎换骨 各有千秋 阅读下面的文盲文,完成 14~18 是。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 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 萧,吾所不及。”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 及文瓘。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 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 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 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 与勣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 师养厩马万匹,帑廥寖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 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 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 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 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 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 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 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或曰:“已议。”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 【注】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佗:他。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 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B.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 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C.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 不者/曰/往共筹之/
D.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 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经,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注重考察考生对经书记 诵能力,也有少量的经义阐发 B.水部,唐朝尚书省下设有水部,水部司职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负责各地 区的河渠修理和灌溉事宜。 C.四夷,指古时中原华夏族(汉族别称)对周边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 南蛮、西狄和北戎的合称。 D.帑脣,指钱粮府库。一般称贮谷建筑为仓,贮米建筑为廪,贮文书档案的建 筑为府,贮金帛财货、武器的建筑为库 16.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瑾与高宗、李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 刻画了张文瓘为言的形象特点。 B.文章描写李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其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 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 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 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把上面课外文言文中的加横线句子由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7.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5分) 18.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5分) 三、默写(8分) 1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离骚》中揭露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背弃忠直,苟合于世,以求容媚的句子 是: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万物不变的角度指出人与江河山川一样延绵不绝, 不必自卑的句子是 (3)在《劝学》中,荀子认为原来笔直的木材做成车轮后,弯度合乎圆规 ”,是火烤使它这样的。 (4)《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 人 ”的错误态度。 四、古诗鉴赏(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0~21题。 石鼻城 苏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 场 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 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明经,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注重考察考生对经书记 诵能力,也有少量的经义阐发。 B.水部,唐朝尚书省下设有水部,水部司职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负责各地 区的河渠修理和灌溉事宜。 C.四夷,指古时中原华夏族(汉族别称)对周边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 南蛮、西狄和北戎的合称。 D.帑廥,指钱粮府库。一般称贮谷建筑为仓,贮米建筑为廪,贮文书档案的建 筑为府,贮金帛财货、武器的建筑为库。 16.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瑾与高宗、李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 刻画了张文瓘为言的形象特点。 B.文章描写李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其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 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 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 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二、把上面课外文言文中的加横线句子由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7.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5 分) 18.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5 分) 三、默写(8 分) 1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离骚》中揭露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背弃忠直,苟合于世,以求容媚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万物不变的角度指出人与江河山川一样延绵不绝, 不必自卑的句子是____ __。 (3)在《劝学》中,荀子认为原来笔直的木材做成车轮后,弯度合乎圆规, “________ _,_______ ”,是火烤使它这样的。 (4)《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 人”“_______,________”的错误态度。 四、古诗鉴赏(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20~21 题。 石鼻城 苏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石鼻城即宝鸡东北 30 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 场。 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 迷蒙。 D.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滑滑的流水 21.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 了哪些理趣。(6分)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本是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 颗未出鹰的枪弹 丁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 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 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勉勉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 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 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 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 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一一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 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 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 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 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 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 “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 的人去打日本……”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髙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 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 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呼!”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 备着老子的晚饭吧。”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 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地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 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 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 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 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A.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 迷蒙。 D.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滑滑的流水。 21.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 了哪些理趣。(6 分)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本是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2~24 题。 一颗未出鹰的枪弹 丁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 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 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勉勉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 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 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 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 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 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 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 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 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 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 “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 的人去打日本……”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 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 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呼!”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 备着老子的晚饭吧。”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 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地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 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 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 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 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