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没有回答他。但孩子的话很多,问得父亲越发伤心了。他对着孩子不甚说话。只有 向月不歇地叹息。 爸爸今晚上不舒服么?为何气喘得那么厉害? 父亲说:“是,我今晚上病了。你不是要出去看热闹么?可以教素云姐带你去,我不能 去了 素云是一个年长的丫头。主人的心思、性情,她本十分明白,所以家里无论大小事几乎 是她—人主持。她带宝璜岀门,到河边看看船上和岸上各样的灯色,就告诉孩子说:“你爹 爹今晚不舒服了,我们得早一点回去才是 孩子说:“爹爹白天还好好地,为何晚上就害起病来? 唉,你记不得后天是妈妈的百日吗? 什么是妈妈的百日? 妈妈死掉,到后天是一百天的工夫。 孩子实在不能理会那“一百日”的深层意思。素云只得说:“夜深了,咱们回家去罢。 素云和孩子回来的时候,父亲已经躺在床上,见他们回来,就说:“你们回来了。”她跑 到床前回答说:"二爷,我们回来了,晚上大哥儿可以和我同睡,我招呼他,好不好? 父亲说:“不必。你还是睡你的罢。你把他安置好,就可以去歇息,这里没有什么事。” 这个七岁的孩子就睡在离父亲不远的一张小床上。外头的鼓乐声和树梢的月影,把孩子 纠缠得不能睡觉。在睡眠的时候,父亲本有命令,不许说话,所以孩子只得默听着,不敢发 出什么声音 乐声远了,在近处的杂响中,最刺激孩子的,就是从父亲那里发出来的啜泣声。在孩子 的思想里,大人是不会哭的,所以他很诧异地问:“爹爹,你怕黑么?大猫要来咬你么?你 哭什么?”他说着就要起来,因为他也怕大猫 父亲阻止他,说:“爹爹今晚上不舒服,没有别的事,不许起来。 咦,爹爹明明哭了!我每哭的时候,爹爹说我的声音像河里水声潲潲地响,现在爹爹 的声音也和那个一样。呀,爹爹,别哭了,爹爹一哭,教宝璜怎能睡觉呢? 孩子越说越多,弄得父亲的心绪更乱。他不能用什么话来对付孩子,只说:“璜儿,我 不是说过,在睡觉时不许说话么?你再说时,爹爹就不疼你了。好好地睡罢。” 孩子只复说了一句:“爹爹要哭,教人怎样睡得着呢?″以后他就静默了。 这晚上的催眠歌,就是父亲的抽噎声。不久,孩子也因着这声就发出微细的鼾息,屋 里只有些杂响伴着父亲发出哀音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孩子等着父亲燃香拜月,而父亲不愿点香,只答应孩子“对着月光吃些果品”,主要 是想用果品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B.父亲叮嘱儿子“……回头再出去看看别人的热闹。”这句话里,“别人”二字含蓄地 表达了自己的内心孤寂和痛苦。 C.素云觉得孩子太小,肯定无法理解大人的心情,所以故作托辞“你爹爹今晚不舒服 了”,说服孩子早点回家。 孩子实在不能理会那“一百日”的深层意思。是说他无法理解死后的第一百天对亲 人来说是重要的纪念日。 E.父亲拒绝素云的好意,把孩子安置在自己房内过夜,是因为内心哀恸难以排遣,借 儿子转移自己对亡妻的哀伤 13.文章在杂响与父亲发出的哀音中结束。你怎样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哭?如此结尾的特点和 6
- 6 - 父亲没有回答他。但孩子的话很多,问得父亲越发伤心了。他对着孩子不甚说话。只有 向月不歇地叹息。 “爸爸今晚上不舒服么?为何气喘得那么厉害?” 父亲说:“是,我今晚上病了。你不是要出去看热闹么?可以教素云姐带你去,我不能 去了。” 素云是一个年长的丫头。主人的心思、性情,她本十分明白,所以家里无论大小事几乎 是她一人主持。她带宝璜出门,到河边看看船上和岸上各样的灯色,就告诉孩子说:“你爹 爹今晚不舒服了,我们得早一点回去才是。” 孩子说:“爹爹白天还好好地,为何晚上就害起病来?” “唉,你记不得后天是妈妈的百日吗?” “什么是妈妈的百日?” “妈妈死掉,到后天是一百天的工夫。” 孩子实在不能理会那“一百日”的深层意思。素云只得说:“夜深了,咱们回家去罢。” 素云和孩子回来的时候,父亲已经躺在床上,见他们回来,就说:“你们回来了。”她跑 到床前回答说:“二爷,我们回来了,晚上大哥儿可以和我同睡,我招呼他,好不好?” 父亲说:“不必。你还是睡你的罢。你把他安置好,就可以去歇息,这里没有什么事。” 这个七岁的孩子就睡在离父亲不远的一张小床上。外头的鼓乐声和树梢的月影,把孩子 纠缠得不能睡觉。在睡眠的时候,父亲本有命令,不许说话,所以孩子只得默听着,不敢发 出什么声音。 乐声远了,在近处的杂响中,最刺激孩子的,就是从父亲那里发出来的啜泣声。在孩子 的思想里,大人是不会哭的,所以他很诧异地问:“爹爹,你怕黑么?大猫要来咬你么?你 哭什么?”他说着就要起来,因为他也怕大猫。 父亲阻止他,说:“爹爹今晚上不舒服,没有别的事,不许起来。” “咦,爹爹明明哭了!我每哭的时候,爹爹说我的声音像河里水声潲潲地响,现在爹爹 的声音也和那个一样。呀,爹爹,别哭了,爹爹一哭,教宝璜怎能睡觉呢?” 孩子越说越多,弄得父亲的心绪更乱。他不能用什么话来对付孩子,只说:“璜儿,我 不是说过,在睡觉时不许说话么?你再说时,爹爹就不疼你了。好好地睡罢。” 孩子只复说了一句:“爹爹要哭,教人怎样睡得着呢?”以后他就静默了。 这晚上的催眠歌,就是父亲的抽噎声。不久,孩子也因着这声就发出微细的鼾息,屋 里只有些杂响伴着父亲发出哀音。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 孩子等着父亲燃香拜月,而父亲不愿点香,只答应孩子“对着月光吃些果品”,主要 是想用果品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B. 父亲叮嘱儿子“……回头再出去看看别人的热闹。”这句话里,“别人”二字含蓄地 表达了自己的内心孤寂和痛苦。 C. 素云觉得孩子太小,肯定无法理解大人的心情,所以故作托辞“你爹爹今晚不舒服 了”,说服孩子早点回家。 D. 孩子实在不能理会那“一百日”的深层意思。是说他无法理解死后的第一百天对亲 人来说是重要的纪念日。 E. 父亲拒绝素云的好意,把孩子安置在自己房内过夜,是因为内心哀恸难以排遣,借 儿子转移自己对亡妻的哀伤。 13.文章在杂响与父亲发出的哀音中结束。你怎样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哭?如此结尾的特点和
效果是什么?(4分) 答 14.文中儿子宝璜有什么性格特点?这一形象对表现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 探究。(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12-14题。 鲁迅与胡适两位大师,两种人格 说是巧合,还不如说是必然:胡适去世时,自发送葬者据说达到30万人, 家燃香户户路祭,这种盛大的场面,除了鲁迅之外,没有第二个文人亨受得到 的 民家 鲁迅 与胡适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可以说是无第三人可及的。关于鲁迅与胡适二 人的话题,几十年来总是绵延不绝,大概也会一直持续下去。 然而,将二人相提并论,开启对二人所代表以及所开创的思想文化源流的整体思考与研 究,还是近些年来的事。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鲁迅与胡适二人并不处于平等的位置,鲁 迅太高,胡适太低,或者说有意被忽略。 关于鲁迅,说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尤其是毛泽东对他做出评价之后,他在中国文坛上的 地位与声名更是一路上扬,即使在暗无天日的“文革”期间,鲁迅的著作也仍然可以畅通无 阻,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源泉。在如此众多的言说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 在鲁迅故去的七十多年中,人们不断地在探索鲁迅的内心世界,但呈现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 的,也许未必是一个真正的鲁迅。其实,没有油彩的本色鲁迅,才具有更为伟大的人格魅力。 当喧囂与浮躁渐行渐远,历史的公正性才会越发清晰地显现出来 胡适这个名字被提及得越来越多了。这位五四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白话文运动的理论奠 基者,这位一生坚持“独立”的大学者,在大陆1954年的“红学”论争中,遭到了举国上 下的大批判,曾经被许多人挂在嘴边的“我的朋友胡适之″,不再也不敢被人说起了,人人 噤若寒蝉避之不及。如果说鲁迅被抬到了一个圣坛的偶像地位,那么胡适是被流放到了一个 被遗忘的角落。如今我们知道,将鲁迅抬上圣坛,将胡适忽略不计,实际都是对二人的不恭 也是对后人的误导。 坚持自由主义一生的胡适,以与这一信仰相匹配的温和态度坚持了60年,他既未被 那个时代所激怒,在激怒中一起毒化,又未被逃避那一时代的文人情趣所吸引,始终以一种 从容的态度批评着那个时代,这样一种平和态度,在那样污浊的世界里坚持了60年,不是 圣人也是奇迹"。的确,尽管对胡适的学术成就向来存有较大争议,但他的人格力量,中国 近现代史上还无人能比 事实上,将鲁迅与胡适放在一起来讨论与思考,根本原因还在于,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 两种不同选择。 与鲁迅的思想深度、毫不妥协、坚韧诸多品质相比,胡适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平常心态, 是漸进的,理性的。正如世界有好就有坏,有前就有后,有强势就有弱势,有激进就有保守 如果把鲁迅的犀利、深刻看作激进思想的表达,那么不妨把胡适看作是介于激进与保守之间 的温和状态——胡适当然不保守,而且,在中国来说,保守总是不那么好的词。 二人的区别,钱理群一语道破:“鲁迅是体制外的、批判的立场,胡适是体制内的、补 台的″。胡适的这种温和状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可能既不讨激进派的好,也未必会被保 守派认同;既为大陆所批判,也为台湾岛内所攻击。也许在一个进入平和状态的社会当中, 胡适的思想才会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更自然地接受 7
- 7 - 效果是什么?(4 分) 答: 14.文中儿子宝璜有什么性格特点?这一形象对表现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 探究。(6 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 12-14 题。 鲁迅与胡适:两位大师,两种人格 说是巧合,还不如说是必然:胡适去世时,自发送葬者据说达到 30 万人,沿途居民家 家燃香户户路祭,这种盛大的场面,除了鲁迅之外,没有第二个文人享受得到。的确,鲁迅 与胡适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可以说是无第三人可及的。关于鲁迅与胡适二 人的话题,几十年来总是绵延不绝,大概也会一直持续下去。 然而,将二人相提并论,开启对二人所代表以及所开创的思想文化源流的整体思考与研 究,还是近些年来的事。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鲁迅与胡适二人并不处于平等的位置,鲁 迅太高,胡适太低,或者说有意被忽略。 关于鲁迅,说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尤其是毛泽东对他做出评价之后,他在中国文坛上的 地位与声名更是一路上扬,即使在暗无天日的“文革”期间,鲁迅的著作也仍然可以畅通无 阻,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源泉。在如此众多的言说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 在鲁迅故去的七十多年中,人们不断地在探索鲁迅的内心世界,但呈现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 的,也许未必是一个真正的鲁迅。其实,没有油彩的本色鲁迅,才具有更为伟大的人格魅力。 当喧嚣与浮躁渐行渐远,历史的公正性才会越发清晰地显现出来。 胡适这个名字被提及得越来越多了。这位五四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白话文运动的理论奠 基者,这位一生坚持“独立”的大学者,在大陆 1954 年的“红学”论争中,遭到了举国上 下的大批判,曾经被许多人挂在嘴边的“我的朋友胡适之”,不再也不敢被人说起了,人人 噤若寒蝉避之不及。如果说鲁迅被抬到了一个圣坛的偶像地位,那么胡适是被流放到了一个 被遗忘的角落。如今我们知道,将鲁迅抬上圣坛,将胡适忽略不计,实际都是对二人的不恭, 也是对后人的误导。 “坚持自由主义一生的胡适,以与这一信仰相匹配的温和态度坚持了 60 年,他既未被 那个时代所激怒,在激怒中一起毒化,又未被逃避那一时代的文人情趣所吸引,始终以一种 从容的态度批评着那个时代,这样一种平和态度,在那样污浊的世界里坚持了 60 年,不是 圣人也是奇迹”。的确,尽管对胡适的学术成就向来存有较大争议,但他的人格力量,中国 近现代史上还无人能比。 事实上,将鲁迅与胡适放在一起来讨论与思考,根本原因还在于,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 两种不同选择。 与鲁迅的思想深度、毫不妥协、坚韧诸多品质相比,胡适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平常心态, 是渐进的,理性的。正如世界有好就有坏,有前就有后,有强势就有弱势,有激进就有保守, 如果把鲁迅的犀利、深刻看作激进思想的表达,那么不妨把胡适看作是介于激进与保守之间 的温和状态——胡适当然不保守,而且,在中国来说,保守总是不那么好的词。 二人的区别,钱理群一语道破:“鲁迅是体制外的、批判的立场,胡适是体制内的、补 台的”。胡适的这种温和状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可能既不讨激进派的好,也未必会被保 守派认同;既为大陆所批判,也为台湾岛内所攻击。也许在一个进入平和状态的社会当中, 胡适的思想才会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更自然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