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气"论是中国古代文论独异于西方文论的一个重要理论。气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书 法、绘画、音乐理论及美学理论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气”本来是中国古代哲学、 医学、养生学理论术语,也是古代文艺学、美学理论术语,在不同的领域,气ν有不同的 理论内涵,而且常相互交叉影响。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亦包括书法、绘画、音乐等其它 艺术作品)生命力的内在基质,是“气"的基本内涵之一。而气的此一内涵又是在中国古 代文气论的历史发展中产生的 古代文气论源远流长,从先秦至清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理论家都有关于“气的论述,因 而 的内涵是一个不断得以丰富、加深、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一般认为,孟子的知 言养气说是古代文气论的滥觞。《孟子·公孙丑上》云 我知言,我善养吾洗然之气。 这种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配义与道”,是天地间的刚正之气。但孟子 又赋予它以“义、“道"的儒家政治内涵。孟子的观点对后世的文气论有三方面影响,一是 指出了养气与“知言"的关系,养气足,便善辨言,即所谓“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 隐,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孟子公孙丑上》)。二是指明了“养气之重要 由此,后来刘勰著《文心雕龙》专设《养气》篇,苏辙、陆游等提倡养气论。三是提 倡浩然之气”,影晌了后世的理论家们张扬“正气”、“骨气”、“义气”、豪气、“英雄气”, 反对邪气、淫气、“腐气、“俗气、“江湖气、酒肉气"等。汉代理论家多是从音乐理 论角度探讨气”,如《乐记乐象》篇云: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焉,"顺气成象,而和 乐兴焉。刘向《说苑·修文》云: 雅颂之声动人而正气应之;和成容好之声动人而和气应之;粗厉猛贲之声动人而怒气 应之;郑卫之声动人而淫气应之 期,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标志着文气论的正式产生,它所论 之“气”,指作家先天的气质个性。为勰的《养气》篇从作家的生理生命、生命状态与文学 创作规律之关系的角度,对气"展开了研究,又在其它篇中提出了一些重要命题,如"气 有刚柔”(《体性》)、“务盈守气”、“情与气偕”(《风骨》)等。但曹丕和刘勰都不是着 眼于作品生命的角度论气”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篇云: 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胸,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 气调即作家的气概格调,气调为筋骨”,是说气调对于文章就如筋骨对于人的身体 样,是支撑身体挺立的力量之所在,文章有了气调,也就好象人体有筋内,气调是文章 的内在力量。颜之推论涉及到了气气"与作品生命力的关系。这一时期的画论有很精彩的关 于气"的论述,如顾恺《魏晋胜流画赞》云: 《小列女》画如恨刻削为容仪,不尽(《画苑》与《书画谱》“尽作画”)生气。 谢赫《古画品录·第六品》评丁光云: 虽擅名蝉雀,而笔迹轻嬴,非为精谨,乏于生气 顾、谢二位大师提出“生气对于绘画作品非常重要,这实际是他们看出了缺乏“生气的作 品是没有生命力的。这对后来文学理论之重“生气”,深有影响。唐代李德裕提出“以气贯 文“说,《文章论》云 然气不可以不贯,不贯则虽有英词丽藻,如编珠缀玉,不得为全璞之宝矣。 作家生命之气灌注作品,并以“英词丽藻'传达表现之,这种文章有精神、有词采,“为全 璞之宝。“以气贯文说对于作品生命的熔铸十分重要。柳宗元有“昏气、矜气说,《答 韦中立论师道书》云 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以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驰而 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味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
“文气”论是中国古代文论独异于西方文论的一个重要理论。“气”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书 法、绘画、音乐理论及美学理论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气”本来是中国古代哲学、 医学、养生学理论术语,也是古代文艺学、美学理论术语,在不同的领域,“气”有不同的 理论内涵,而且常相互交叉影响。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亦包括书法、绘画、音乐等其它 艺术作品)生命力的内在基质,是“气”的基本内涵之一。而“气”的此一内涵又是在中国古 代文气论的历史发展中产生的。 古代文气论源远流长,从先秦至清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理论家都有关于“气”的论述,因 而,“气”的内涵是一个不断得以丰富、加深、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一般认为,孟子的“知 言养气”说是古代文气论的滥觞。《孟子·公孙丑上》云: 我知言,我善养吾洗然之气。 这种“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配义与道”,是天地间的刚正之气。但孟子 又赋予它以“义”、“道”的儒家政治内涵。孟子的观点对后世的文气论有三方面影响,一是 指出了“养气”与“知言”的关系,养气足,便善辨言,即所谓“ 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 隐,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孟子·公孙丑上》)。二是指明了“养气”之重要, 由此,后来刘勰著《文心雕龙》专设《养气》篇,苏辙、陆游等提倡养气论。三是提 倡“浩然之气”,影响了后世的理论家们张扬“正气”、“骨气”、“义气”、“豪气”、“英雄气”, 反对“邪气”、“淫气”、“腐气”、“俗气”、“江湖气”、“酒肉气”等。汉代理论家多是从音乐理 论角度探讨“气”,如《乐记·乐象》篇云:“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焉,”“顺气成象,而和 乐兴焉。”刘向《说苑·修文》云: 雅颂之声动人而正气应之;和成容好之声动人而和气应之;粗厉猛贲之声动人而怒气 应之;郑卫之声动人而淫气应之。 内容不同的音乐,引发人不同的精神之气与之对应。魏晋南北朝是文气论发展的重要时 期,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标志着文气论的正式产生,它所论 之“气”,指作家先天的气质个性。为勰的《养气》篇从作家的生理生命、生命状态与文学 创作规律之关系的角度,对“气”展开了研究,又在其它篇中提出了一些重要命题,如“气 有刚柔”(《体性》)、“务盈守气”、“情与气偕”(《风骨》)等。但曹丕和刘勰都不是着 眼于作品生命的角度论“气”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篇云: 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胸,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 “气调”即作家的气概格调,“气调为筋骨”,是说气调对于文章就如筋骨对于人的身体一 样,是支撑身体挺立的力量之所在,文章有了气调,也就好象人体有筋内,气调是文章 的内在力量。颜之推论涉及到了“气”与作品生命力的关系。这一时期的画论有很精彩的关 于“气”的论述,如顾恺《魏晋胜流画赞》云: 《小列女》画如恨刻削为容仪,不尽(《画苑》与《书画谱》“尽”作“画”)生气。 谢赫《古画品录·第六品》评丁光云: 虽擅名蝉雀,而笔迹轻赢,非为精谨,乏于生气。 顾、谢二位大师提出“生气”对于绘画作品非常重要,这实际是他们看出了缺乏“生气”的作 品是没有生命力的。这对后来文学理论之重“生气”,深有影响。唐代李德裕提出“以气贯 文”说,《文章论》云: 然气不可以不贯,不贯则虽有英词丽藻,如编珠缀玉,不得为全璞之宝矣。 作家生命之“气”灌注作品,并以“英词丽藻”传达表现之,这种文章有精神、有词采,“为全 璞之宝”。“以气贯文”说对于作品生命的熔铸十分重要。柳宗元有“昏气”、“矜气”说,《答 韦中立论师道书》云: 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以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驰而 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味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
昏气即昏味昏杂昏暗昏晦之“气”,“气"昏而情昧意杂,形诸作品,必无生气。衿矜气即自 矜自得自骄自满之“气”,作品若满纸骄气傲气,根本不会有感人肺腑的生命力量。“昏 气”、矜气都是文学作品的负生命力因素,是作家应该去除的消极之"气。此外,韩愈提 出"气盛言宜ˆ说,白居易提出粹灵气'说。“气盛言宜说受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但内 涵又不同,气盛指创作主体的精神、思想、情感充沛、丰富、深厚、宏大,这正是作 家创作的最根本因素,按“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理论和有德者必有言"的理论,作家“气 盛而必然“言宜”。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不同于一般的仅仅用于表达思想的叙 述语言或理论语言,文学有自己的要求和规律,就此来说,“气盛'而未必“言宜。但韩愈 认识到了气盛之重要,“气盛”与作品生命力亦相关,只是韩愈未向这方面展开。“粹灵 气"涉及作家至粹至灵的内在精气和灵性才情,这都与作品生命相关。《二十四诗品·精 神》提出“生气远出,不著死灰"的命题,直接指出了作品“生气"是其生命力之所在,若没 有“生气”,死气沉沉,作品如"死灰”一堆。宋代文气论进一步深入,较有影响的理论家有 苏舜钦、苏辙、惠洪、陆游、王柏等。苏舜钦《石曼卿诗集序》云: 诗之作,与人生偕者也。人函愉乐郁之气,必舒于言,能者财(载)之传于律,故其 流行无穷,可以播而交鬼神也. 文学作品“流行无穷的生命活力,“播而交鬼神的艺术魅力,根源于作者的愉乐悲郁之 气”。苏辙、陆游提出了著名的"养气说,苏、陆之“养气不同于刘勰“逍遥以针劳,谈笑 以药倦”式的调畅内在生理之气,资养生理生命之“素气,而是要求作家通过丰富的生活 阅历,加深人生修养,提高内在的精神志气,如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云 太史公行天下,周鉴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流,故其文荡,颇有奇气 陆游《傅给事外制集序》云 某闻文以气为主,出处无愧,气乃不挠 作家的精神志气是作品生命力的根源,而精神志气的培养以丰富的生活阅历为途径,这 种养气论是极有价值的,它要求作家投入广阔的现实生活,在社全现实中培养精神志 惠洪认为“气”是诗之根本,《冷斋夜话》云 今人之诗,例无精彩,其气夺也。夫气之夺人,百种禁忌,诗亦如之。 诗无“气"不精彩,无生命活力,正如人无“气"百种禁忌滋生一样。反之,人之气盛,生命 力强旺,禁忌百病不生,诗之气盛,活力弥满,便精彩动人。南宋王柏提出“正气、“邪 气"说,《题碧霞山人王公文集后》云 夫道者,形而上者也;气者,形而下者也。形而上者不可见,必有形而下者为之体 焉,故气亦道也。如是之文,始有正气。气虽正也,体各不同,体虽多端,而不害其为 正气,足矣。盖气不正,不足以传远,学者要当以知道为先,养气为助。道苟明矣而气 不充,不过失之弱耳;道苟不明,气虽壮,亦邪气而已,虚气而已,否则客气而已;不 可谓载道之文也 气不正,不足以传远”,是一个重要命题,它说明“正气是作品的生命力,气正,作品才 有传远”之价值。而邪气、虚气、“客气”等不正之气,是作品的负生命力。明代文气论 表现为对作家之“气与作品风格之间关系的特别关注,如徐祯卿《谈艺录》云: 故宋工巨匠,词淳气平;毫贤硕侠,辞雄气武;迁臣孽子,辞厉气促;逸民遗老,辞 去气沉。 宋代的文学巨匠内气平和,其作品表现出文辞淳朴纯正的风格特色;毫贤硕侠有武勇雄 迈之气,其作品表现出文辞雄放豪迈的风格特色;迁臣孽子内气短促不足,其作品表现 出文辞凄厉之风格特色;宋遗民志深气沉,其作品表现出文辞玄深幽远的风格特色。谢 榛《四溟诗话》云: 熟读初唐、盛唐诸家所作,有雄浑如大海奔腾,秀拔如孤峰峭壁,古雅如瑶瑟朱弦, 老健如朔漠横雕,…,此见诸家所养之气不同也
“昏气”即昏味昏杂昏暗昏晦之“气”,“气”昏而情昧意杂,形诸作品,必无生气。“矜气”即自 矜自得自骄自满之“气”,作品若满纸骄气傲气,根本不会有感人肺腑的生命力量。“昏 气”、“矜气”都是文学作品的负生命力因素,是作家应该去除的消极之“气”。此外,韩愈提 出“气盛言宜”说,白居易提出“粹灵气”说。“气盛言宜”说受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但内 涵又 不同,“气盛”指创作主体的精神、思想、情感充沛、丰富、深厚、宏大,这正是作 家创作的最根本因素,按“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理论和“有德者必有言”的理论,作家“气 盛”而必然“言宜”。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不同于一般的仅仅用于表达思想的叙 述语言或理论语言,文学有自己的要求和规律,就此来说,“气盛”而未必“言宜”。但韩愈 认识到了“气盛”之重要,“气盛”与作品生命力亦相关,只是韩愈未向这方面展开。“粹灵 气”涉及作家至粹至灵的内在精气和灵性才情,这都与作品生命相关。《二十四诗品·精 神》提出“生气远出,不著死灰”的命题,直接指出了作品“生气”是其生命力之所在,若没 有“生气”,死气沉沉,作品如“死灰”一堆。宋代文气论进一步深入,较有影响的理论家有 苏舜钦、苏辙、惠洪、陆游、王柏等。苏舜钦《石曼卿诗集序》云: 诗之作,与人生偕者也。人函愉乐郁之气,必舒于言,能者财(载)之传 于律,故其 流行无穷,可以播而交鬼神也。 文学作品“流行无穷”的生命活力,“播而交鬼神”的艺术魅力,根源于作者的“愉乐悲郁之 气”。苏辙、陆游提出了著名的“养气”说,苏、陆之“养气”不同于刘勰“逍遥以针劳,谈笑 以药倦”式的调畅内在生理之气,资养生理生命之“素气”,而是要求作家通过丰富的生活 阅历,加深人生修养,提高内在的精神志气,如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云: 太史公行天下,周鉴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流,故其文 荡,颇有奇气。 陆游《傅给事外制集序》云: 某闻文以气为主,出处无愧,气乃不挠。 作家的精神志气是作品生命力的根源,而精神志气的培养以丰富的生活阅历为途径,这 种养气论是极有价值的,它要求作家投入广阔的现实生活,在社全现实中培养精神志 气。惠洪认为“气”是诗之根本,《冷斋夜话》云: 今人之诗,例无精彩,其气夺也。夫气之夺人,百种禁忌,诗亦如之。 诗无“气”不精彩,无生命活力,正如人无“气”百种禁忌滋生一样。反之,人之气盛,生命 力强旺,禁忌百病不生,诗之气盛,活力弥满,便精彩动人。南宋王柏提出“正气”、“邪 气”说,《题碧霞山人王公文集后》云: 夫道者,形而上者也;气者,形而下者也。形而上者不可见,必有形而下者为之体 焉,故气亦道也。如是之文,始有正气。气虽正也,体各不同,体虽多端,而不害其为 正气,足矣。盖气不正,不足以传远,学者要当以知道为先,养气为助。道苟明矣而气 不充,不过失之弱耳;道苟不明,气虽壮,亦邪气而已,虚气而已,否则客气而已;不 可谓载道之文也。 “气不正,不足以传远”,是一个重要命题,它说明“正气”是作品的生命力,气正,作品才 有“传远”之价值。而“邪气”、“虚气”、“客气”等不正之气,是作品的负生命力。明代文气论 表现为对作家之“气”与作品风格之间关系的特别关注,如徐祯卿《谈艺录》云: 故宋工巨匠,词淳气平;毫贤硕侠,辞雄气武;迁臣孽子,辞厉气促;逸民遗老,辞 去气沉。 宋代的文学巨匠内气平和,其作品表现出文辞淳朴纯正的风格特色;毫贤硕侠有武勇雄 迈之气,其作品表现出文辞雄放豪迈的风格特色;迁臣孽子内气短促不足,其作品表现 出文辞凄厉之风格特色;宋遗民志深气沉,其作品表现出文辞玄深幽远的风格特色。谢 榛《四溟诗话》云: 熟读初唐、盛唐诸家所作,有雄浑如大海奔腾,秀拔如孤峰峭壁,古雅如瑶瑟朱弦, 老健如朔漠横雕,……此见诸家所养之气不同也
养气不同,风格或雄浑,或秀拔,或古雅,或老健。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文》提岀 的神气"说,是从气"的角度探讨文学作品的生命力,云 文要得神气。且试看死人活人、生花剪花、活鸡木鸡,若何形状,若何神气? “神气"是作品生命力之气所在,有"神气则活,无“神气"则死。清代文气论有长足发 展,"气作为作品生命力的特质受到高度重视。如黄宗羲《谢翱所谱游录注序》云 夫文章,天地之元气也。……逮夫厄运危时,天地闭塞,元气鼓荡而出,拥勇郁遏,坌 时节激讦,而后至文生焉 将文章看作天地元气”的产物,这种“元气”又是“厄运危时”、社会危难之际作家的“坌愤激 讦"之情,喹至文"以此“元气为生命。《尺读牍新钞》二集载陈孝逸《又与傅平叔》云: 文无英气,则五代、宋未老婢作声是也。 英气是文之生命,文无“英气”,如"老婢作声"。归庄认为诗有气、格、声、化”,“气犹 人之气,人气赖以生者也”。人无气则死,诗无气则形神离”。“气"亦是诗之生命。此 外钱泳、章学诚、方东树、刘煕载等都有精辟讼述。养气论、气与风格之关系等理论在 清代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由上可以看出。“气"作为文学作品生命的内在基质,是古代文论家对气”的基本看法之 而这种看法又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那么,究竟“气何以构成作品的内在生命力?这又要溯源于古代哲学的元气"论。因为文 艺中的“文气"论以哲学的元气”论为思想基础,哲学“元气"论的基本原理及基本规定性都 积淀在“文气论之中。 气本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它贯穿中国传统哲学的始终。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派 别,几乎都有关于气”的论述。 哲学范畴的"气”,指构成天地万物最基本的物质元素,是一种未形成具体事物的混沌状 态,或称之为精气、“元气"。“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论衡·言毒》)。人亦是“气"的 产物,《庄子·知北游》云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管子·内业》云 气道(通)乃生,思乃知,知乃止矣 有“气而有生命,有生命才有思维、智慧。 由于“气"是构成万物的基质,古人在描绘自然宇宙的生成模式时,都离不开气。《老 子》设计了中国古人最早的宇宙生成模式,四十二章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成玄英《老子义疏》云:“-,元气也,二,阴阳也;三,天地人也”。可见,老子的宇宙 生成模式就是由道而气,由气而及万物 《易传》论述宇宙生成云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孔颖达《周易正义》)“两仪"即"天地或"阴 阳”,“八卦"又是生成万物基质,《易传》的宇宙生成模式仍以元气为本。 《淮南子》在先秦宇宙生成论基础上,对宇宙生成作了更详细的论述,《天文训》云
养气不同,风格或雄浑,或秀拔,或古雅,或老健。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文》提出 的“神气”说,是从“气”的角度探讨文学作品的生命力,云: 文要得神气。且试看死人活人、生花剪花、活鸡木鸡,若何形状,若何神气? “神气”是作品生命力之气所在,有“神气”则活,无“神气”则死。清代文气论有长足发 展,“气”作为作品生命力的特质受到高度重视。如黄宗羲《谢翱所谱游录注序》云: 夫文章,天地之元气也。……逮夫厄运危时,天地闭塞,元气鼓荡而出,拥勇郁遏,坌 时节激讦,而后至文生焉。 将文章看作“天地元气”的产物,这种“元气”又是“厄运危时”、社会危难之际作家的“坌愤激 讦”之情,“至文”以此“元气”为生命。《尺读牍新钞》二集载陈孝逸《又与傅平叔》云: 文无英气,则五代、宋未老婢作声是也。 “英气”是文之生命,文无“英气”,如“老婢作声”。归庄认为诗有“气、格、声、化”,“气犹 人之气,人气赖以生者也”。人无“气”则死,诗无“气”则“形神离”。“气”亦是诗之生命。此 外钱泳、章学诚、方东树、刘熙载等都有精辟论述。养气论、气与风格之关系等理论在 清代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由上可以看出。“气”作为文学作品生命的内在基质,是古代文论家对“气”的基本看法之 一,而这种看法又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那么,究竟“气”何以构成作品的内在生命力?这又要溯源于古代哲学的“元气”论。因为文 艺中的“文气”论以哲学的“元气”论为思想基础,哲学“元气”论的基本原理及基本规定性都 积淀在“文气”论之中。 “气”本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它贯穿中国传统哲学的始终。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派 别,几乎都有关于“气”的论述。 哲学范畴的“气”,指构成天地万物最基本的物质元素,是一种未形成具体事物的混沌状 态,或称之为“精气”、“元气”。“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论衡·言毒》)。人亦是“气”的 产物,《庄子·知北游》云: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管子·内业》云: 气道(通)乃生,思乃知,知乃止矣。 有“气”而有生命,有生命才有思维、智慧。 由于“气”是构成万物的基质,古人在描绘自然宇宙的生成模式时,都离不开“气”。《老 子》设计了中国古人最早的宇宙生成模式,四十二章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成玄英《老子义疏》云:“一,元气也,二,阴阳也;三,天地人也”。可见,老子的宇宙 生成模式就是由道而气,由气而及万物。 《易传》论述宇宙生成云: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孔颖达《周易正义》)“两仪”即“天地”或“阴 阳”,“八卦”又是生成万物基质,《易传》的宇宙生成模式仍以元气为本。 《淮南子》在先秦宇宙生成论基础上,对宇宙生成作了更详细的论述,《天文训》云:
道始于虚郭,虚雨郭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 浊者凝滞而为地,….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 这种宇宙生成模式亦是由道而及万物。这与《老子》的模式相类,但更细腻具体。王充 把"气"作为万物生成本源,《论衡·言毒》篇云 万物之生,皆禀元气。 宋代理学家们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但“气在他们的哲学逻辑结构中亦非常重要,并且 他们都肯定气的生成功能。《河南程氏遗书》卷五云: 万物之始,皆气化 《河南程氏粹言·天地篇》云: 有理则有气,有气则有数。…数者,气之用也。 数为"气之用,即万物。二程的宇宙生成结构是理→气→数(万物)。朱煮也是将“气作 为理生万物中的介,他的理→气→物→理模式,很清楚地说明着¨气则能凝结造作,喨气 则能酝酿凝聚生物”(《朱子语类》卷一)的功能。此外,宋代的张载、明代的王延相、 清代的王夫之、戴震等都有关于气的重要论述。根据古人所论,我们可知"气有如下属性 和功能。 第一,“元气"具有创生万物之功能。这几乎是古代哲人的共识,在各家各派的哲学逻辑结 构中,几乎都能找到元气→万物的创生模式。万物以“气”为本源。 第二,“元气”是生命之本,生命之力。“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之 生命生命力来自运动不息的元气,无气,生命泯灭。一般的生命也是如此,“诸谷草木行 喘息蠕动,皆含元气”(《太平经合校不忘诫长得福诀》)。 第三,“气弥漫宇宙,充塞天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气之流行,充塞宇宙。(朱熹 《楚辞集注天问》)天地之间,一气而已”(《朱子语类》卷六十三 气回薄茫无 穷,其上无初下无终”。(柳宗元《南岳弥陀和尚碑》)元气无始无终,从广度看,它周 乎天地;从深度看,它恒古犹存。它甚至可渗入万物内部与物共存。 第四,“元气"具有动态特征。“气的本义是“云气。许慎《说文解字》云:“气,云气也 象形”。气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作“”,王筠《说文释例》云: 气之形较云尚微,然野马流木,随人指目,故三之以象其重叠,曲之以象其流动也 这是对甲骨文和金文之本义的较好解释。外宇宙的云气、空气、气息都以不断地运动变 化为特征,人体内宇宙的血气流通、气息吐纳也是流动不止,中国古人通过对内外宇宙 元气特征的观察,而抽象出元气无时无刻不运动变化的哲学结论,《吕氏春秋尽数》篇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 《朱子语类》卷-云 元之气,运转流通,略无停间。 “气"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和方式,若不变化运动。气”亦不存在。“气”也正是 靠这种运动变化之特性,而有创造万物之功能,所谓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 子·至乐》)“气陶化而播流,物受气而含生”(杨泉《蚕赋》)等,都说明气”之运动变化 而创万物。气的动态特征,说明了世界物质存在的基本特征,宇宙万物,总是处于不断 的运动之中,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本方式。“气的动态特征,也说明了生命的基本特征, 准其动,才有生命,生命存在是一个动态过程,静止停息,意味着生命的死亡。 气的运动变化,又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一是“升降"。啧气升降,无时止息”(《朱子语 类》卷四)。“气"有清浊之分,其清轻之气上升为天,重浊之气降沉为地,清浊不同,升
道始于虚[雨郭],虚[雨郭]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 浊者凝滞而为地,……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 这种宇宙生成模式亦是由道而及万物。这与《老子》的模式相类,但更细腻具体。王充 把“气”作为万物生成本源,《论衡·言毒》篇云: 万物之生,皆禀元气。 宋代理学家们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但“气”在他们的哲学逻辑结构中亦非常重要,并且 他们都肯定“气”的生成功能。《河南程氏遗书》卷五云: 万物之始,皆气化。 《河南程氏粹言·天地篇》云: 有理则有气,有气则有数。……数者,气之用也。 数为“气”之用,即万物。二程的宇宙生成结构是理→气→数(万物)。朱煮也是将“气”作 为“理”生万物中的介,他的理→气→物→理模式,很清楚地说明着“气则能凝结造作”,“气 则能酝酿凝聚生物”(《朱子语类》卷一)的功能。此外,宋代的张载、明代的王延相、 清代的王夫之、戴震等都有关于气的重要论述。根据古人所论,我们可知“气‘有如下属性 和功能。 第一,“元气”具有创生万物之功能。这几乎是古代哲人的共识,在各家各派的哲学逻辑结 构中,几乎都能找到元气→万物的创生模式。万物以“气”为本源。 第二,“元气”是生命之本,生命之力。“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之 生命生命力来自运动不息的元气,无气,生命泯灭。一般的生命也是如此,“诸谷草木行 喘息蠕动,皆含元气”(《太平经合校·不忘诫长得福诀》)。 第三,“气”弥漫宇宙,充塞天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气之流行,充塞宇宙”。(朱熹 《楚辞集注·天问》)“天地之间,一气而已”(《朱子语类》卷六十三)。“一气回薄茫无 穷,其上无初下无终”。(柳宗元《南岳弥陀和尚碑》)元气无始无终,从广度看,它周 乎天地;从深度看,它恒古犹存。它甚至可渗入万物内部与物共存。 第四,“元气”具有动态特征。“气”的本义是“云气”。许慎《说文解字》云:“气,云气也, 象形”。气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作“ ”,王筠《说文释例》云: 气之形较云尚微,然野马流木,随人指目,故三之以象其重叠,曲之以象其流动也。 这是对甲骨文和金文 之本义的较好解释。外宇宙的云气、空气、气息都以不断地运动变 化为特征,人体内宇宙的血气流通、气息吐纳也是流动不止,中国古人通过对内外宇宙 元气特征的观察,而抽象出元气无时无刻不运动变化的哲学结论,《吕氏春秋·尽数》篇 云: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 《朱子语类》卷一云: 一元之气,运转流通,略无停间。 “气”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和方式,若不变化运动。“气”亦不存在。“气”也正是 靠这种运动变化之特性,而有创造万物之功能,所谓“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 子·至乐》)“气陶化而播流,物受气而含生”(杨泉《蚕赋》)等,都说明“气”之运动变化 而创万物。“气”的动态特征,说明了世界物质存在的基本特征,宇宙万物,总是处于不断 的运动之中,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本方式。“气”的动态特征,也说明了生命的基本特征, 唯其动,才有生命,生命存在是一个动态过程,静止停息,意味着生命的死亡。 “气”的运动变化,又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一是“升降”。“气升降,无时止息”(《朱子语 类》卷四)。“气”有清浊之分,其清轻之气上升为天,重浊之气降沉为地,清浊不同,升
降有别,升降为气的不同运动形态。二是“屈伸”聚散。“屈伸往来者,气也”(朱熹 语,)“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天地万物 不越乎气机聚散而已”(王廷相《慎言·乾运》)。万物的生成死灭,不过是元气的屈伸聚 散而已,屈伸聚散为"气”的又一运形式。三是氤氲”“磨荡”。《易传·系辞下》云:“天地氤 氲,万物化醇。”王廷相《慎言·专乾运》云: 太虚氤氲,万物化醇,生生而不容以息也,其性命之本原乎。 《朱子语类》卷一云:“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 元气氤氲交和之状态,也是阴阳 气相磨相荡之状态,元气“磨来磨去而有变化、有发展、有生命之生成。元气氤氲磨 荡,“不容以息。元气的磨荡过程,亦是生命的创造过程。四是盛衰循环。气气运从来一 盛了又一衰,一衰了又一盛,只管凭地循环去”(《朱子语类》卷四)。气的盛衰循 环,导致生命的诞生和衰灭,推动事物的不断发展、更新。元气的这种运动不息特质, 源于内部阴阳二气的矛盾性,柳宗元《非国语上三川震》云: 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 崩自缺,是恶乎与我没?…以项洞车]辐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 机,其孰佯知之? 阴阳二气,时交时错,时斗时休,时会时离,时吸时吹,这是推动元气运动不止的内在 动力 第五,“气”与道、理存在着形而下与形而上之关系。 朱熹《答黄道夫》云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 也,生物之具也 《朱子语类》卷五云: 盖太极是理,形而上者;阴阳是气,形而下者。然理无形,而气却有迹。 太极”、“道、“理为形而上”,“气为“形而下”,“理无形”,道、太极亦无形,而“气有 迹”。由于道生“气”,故“道者,气之君”(方孝孺《与舒君书》)但道、“太极”、“理不 值接生成万物,而必须假气而生物,“道”生物最终只能是“气”生物,这样,“气”又 是“道”、“理”,又有形而上”的特质 第六,"气有清、浊、昏、明。人由元气而生,元气又有"精气、唢烦气”、、清 气”、浊气之别。《淮南子·精神训》云:“烦气为虫,精气为人。"人得精气而生, 而精生神,神生明,故人有聪明、智慧、精神、意识。《朱子语类》卷六十四云 人之气禀,有多少般样,或清或浊,或昏或明,或贤或鄙,或寿或天。 气有清浊、昏明之别,人有贤鄙寿夭之分,得清明之气者为圣人,得昏浊之气者为愚 昧 第七,“气之道德精神属性。孟子论气”,与道德精神相联结,这种气"与构成万物之基 质的“气”显然不同,它是一种精神之“气”,或日“志气。《孟子·公孙丑上》云: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志即志向、思想、意志,它是精神之“气,即意气的主帅。这种精神意气充满体内,而 使人具有坚定刚强、不可征服的意志力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子罕》)。就是这种志气起作用。这精神之“气",是道德仁义、理性精神的凝聚。《管 子·内业》论此种精神之“气”的特点云:“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 德。"此"气不可以强力征服,而可以道德仁义培养。宋代理学家以“理"为最髙哲学范畴 赋予理以仁义道德精神,“气”作为“理气,则表现为“天地之义气",而充塞于天地之间
降有别,升降为气的不同运动形态。二是“屈伸”“聚散”。“屈伸往来者,气也”(朱熹 语,)“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天地万物 不越乎气机聚散而已”(王廷相《慎言·乾运》)。万物的生成死灭,不过是元气的屈伸聚 散而已,屈伸聚散为“气”的又一运形式。三是“氤氲”“磨荡”。《易传·系辞下》云:“天地氤 氲,万物化醇。”王廷相《慎言·专乾运》云: 太虚氤氲,万物化醇,生生而不容以息也,其性命之本原乎。 《朱子语类》卷一云:“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元气氤氲交和之状态,也是阴阳 二气相磨相荡之状态,元气“磨来磨去”而有变化、有发展、有生命之生成。元气氤氲磨 荡,“不容以息”。元气的磨荡过程,亦是生命的创造过程。四是盛衰循环。“气运从来一 盛了又一衰,一衰了又一盛,只管凭地循环去”(《朱子语类》卷四)。“气”的盛衰循 环,导致生命的诞生和衰灭,推动事物的不断发展、更新。元气的这种运动不息特质, 源于内部阴阳二气的矛盾性,柳宗元《非国语上·三川震》云: 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 崩自缺,是恶乎与我没?……以[氵项]洞[车 ] 辐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 机,其孰能知之? 阴阳二气,时交时错,时斗时休,时会时离,时吸时吹,这是推动元气运动不止的内在 动力。 第五,“气”与道、理存在着形而下与形而上之关系。 朱熹《答黄道夫》云: 天地之间 ,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 也,生物之具也。 《朱子语类》卷五云: 盖太极是理,形而上者;阴阳是气,形而下者。然理无形,而气却有迹。 “太极”、“道”、“理”为“形而上”,“气”为“形而下”,“理无形”,“道”、“太极”亦无形,而“气有 迹”。由于“道”生“气”,故“道者,气之君”(方孝孺《与舒君书》)但“道”、“太极”、“理”不 能直接生成万物,而必须假“气”而生物,“道”生物最终只能是“气”生物,这样,“气”又 是“道”、“理”,又有“形而上”的特质。 第六,“气”有清、浊、昏、明。人由元气而生,元气又有“精气”、“烦气”、、“清 气”、“浊气”之别。《淮南子·精神训》云:“烦气为虫,精气为人。”人得“精气”而生, 而“精生神,神生明”,故人有聪明、智慧、精神、意识。《朱子语类》卷六十四云: 人之气禀,有多少般样,或清或浊,或昏或明,或贤或鄙,或寿或天。 “气”有清浊、昏明之别,人有贤鄙寿夭之分,得清明之气者为圣人,得昏浊之气者为愚 昧。 第七,“气”之道德精神属性。孟子论“气”,与道德精神相联结,这种“气”与构成万物之基 质的“气”显然不同,它是一种精神之“气”,或曰“志气”。《孟子·公孙丑上》云: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志”即志向、思想、意志,它是精神之“气”,即意气的主帅。这种精神意气充满体内,而 使人具有坚定刚强、不可征服的意志力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子罕》)。就是这种“志气”起作用。这精神之“气”,是道德仁义、理性精神的凝聚。《管 子·内业》论此种精神之“气”的特点云:“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 德。”此“气”不可以强力征服,而可以道德仁义培养。宋代理学家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 赋予“理”以仁义道德精神,“气”作为“理气”,则表现为“天地之义气”,而充塞于天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