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篇—文学风格与作家生命 发布时间:2008-06-19浏览次数:1125 (四)、文学风格与作家生命 文学风格是一定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作品整体风貌,但不管是作 品内容或形式,又都与作家的个性精神、生命态度相关。不同作家的个性精神、生命态 度浸透于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中,从而使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五彩缤纷的文学世 界即是由风格特征各异的作品所构成 中国古代文学风格理论极其丰富,先秦哲人的一些言论对古代文学风格论即有影响。 如《孟子·公孙丑上》云:“[言皮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 所穷 [言皮]辞、淫辞、邪辞、遁辞指人的不同语言特点,孟子自谓能知不同人的语 言特点及其缺陷毛病。孟子虽不是论文学风格,却能给后人以有益的启发。《周易·系辞 下》有一段关于人的心理与语言特征关系的论述,云:“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 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这是说,心理、思 想、品质、性格不同的人,其话语言辞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人的话语言辞同人的心 理、思想、品质、性格有相对的—致性。《周易》亦不是论述文学风格,但却对后来的 文学风格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代是古代文学风格理论的萌芽期,扬雄《法言.问 神》提出‘言,心声也”。王充《论衡·超奇》篇提岀: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 里,自相副称。这些论述表明,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作家心声的载体,作家的心理精神著 文学风格与作家的心理精神相一致的基本原理。到魏晋南北朝,随着文学的自觉和繁 荣,随着文论硏究的深入展开,文学风格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曹丕《典论.论文》提 出"四科八体说和“文气说;陆机《文赋》提出绮靡、浏亮、相质、凄怆等十种文体风 格。刘勰《文心雕龙》则专设《体性》篇、《风骨》篇等,专门论述文学风格,从而使 文学风格论进一步系统化。至此,中国古代文学风格论已经完全成熟。唐宋以降,文学 风格理论日趋丰富和发展,皎然、严羽、高木秉、叶燮、姚鼐等都有重要的论述,特别 是出现了《二十四诗品》这样的文学风格论著。古人所论涉及风格成因、风格形态、作 品风格、作家风格、时代风格、流派风格、地域风格等。这些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风格 论的庞大理论体系。 1、风格概念及生命意味 中国古代文学风格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将文学风格与主体生命紧密联系起来。这首 先表现在风格概念中。古代文论中的风格概念很多,有体、体式、风格、格、体格、趣 向等,较常使用的主要是“体和“风格” “体"在古代文论中是一个多义性术语,可以指文体、体裁,也可以指风格。古代文论家 最初以"体指称文学风格。陆机《文赋》云:“体有万殊,物无-量,纷纭挥霍,形难为 状”。又云:“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体有万殊”,即文章之“体有万变之殊,而 这“体"的万变屡迁,是因为文章描写事物的多姿多彩,描写对象的不同而导致文章 之“体的变化,显然,此“体应是文章的体貌风格,而不是指文体体裁。梁代萧子显《南 齐书.文学传论》云 今之文章,作者虽众;总而为论,略有三体:一则启心闲绎,托辞华旷,虽存巧 绮,终致迂回.…,次则缉事比类,非对不发,博物可嘉,职成拘制…次则发唱惊
生化篇——文学风格与作家生命 发布时间: 2008-06-19 浏览次数: 1125 (四)、文学风格与作家生命 文学风格是一定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作品整体风貌,但不管是作 品内容或形式,又都与作家的个性精神、生命态度相关。不同作家的个性精神、生命态 度浸透于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中,从而使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五彩缤纷的文学世 界即是由风格特征各异的作品所构成。 中国古代文学风格理论极其丰富,先秦哲人的一些言论对古代文学风格论即有影响。 如《孟子·公孙丑上》云:“[言皮]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 所穷……”。[言皮]辞、淫辞、邪辞、遁辞指人的不同语言特点,孟子自谓能知不同人的语 言特点及其缺陷毛病。孟子虽不是论文学风格,却能给后人以有益的启发。《周易·系辞· 下》有一段关于人的心理与语言特征关系的论述,云:“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 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这是说,心理、思 想、品质、性格不同的人,其话语言辞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人的话语言辞同人的心 理、思想、品质、性格有相对的一致性。《周易》亦不是论述文学风格,但却对后来的 文学风格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代是古代文学风格理论的萌芽期,扬雄《法言.问 神》提出“言,心声也”。王充《论衡·超奇》篇提出:“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 里,自相副称。”这些论述表明,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作家心声的载体,作家的心理精神著 于竹帛,形诸文字,其作品的语言文字与作家的心理精神是“自相副称”的。这实际包含着 文学风格与作家的心理精神相一致的基本原理。到魏晋南北朝,随着文学的自觉和繁 荣,随着文论研究的深入展开,文学风格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曹丕《典论.论文》提 出“四科八体”说和“文气”说;陆机《文赋》提出绮靡、浏亮、相质、凄怆等十种文体风 格。刘勰《文心雕龙》则专设《体性》篇、《风骨》篇等,专门论述文学风格,从而使 文学风格论进一步系统化。至此,中国古代文学风格论已经完全成熟。唐宋以降,文学 风格理论日趋丰富和发展,皎然、严羽、高木秉、叶燮、姚鼐等都有重要的论述,特别 是出现了《二十四诗品》这样的文学风格论著。古人所论涉及风格成因、风格形态、作 品风格、作家风格、时代风格、流派风格、地域风格等。这些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风格 论的庞大理论体系。 1、风格概念及生命意味 中国古代文学风格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将文学风格与主体生命紧密联系起来。这首 先表现在风格概念中。古代文论中的风格概念很多,有体、体式、风格、格、体格、趣 向等,较常使用的主要是“体”和“风格”。 “体”在古代文论中是一个多义性术语,可以指文体、体裁,也可以指风格。古代文论家 最初以“体”指称文学风格。陆机《文赋》云:“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 状”。又云:“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体有万殊”,即文章之“体”有万变之殊,而 这“体”的万变屡迁,是因为文章描写事物的多姿多彩,描写对象的不同而导致文章 之“体”的变化,显然,此“体”应是文章的体貌风格,而不是指文体体裁。梁代萧子显《南 齐书.文学传论》云: 今之文章,作者虽众;总而为论,略有三体:一则启心闲绎, 托辞华旷,虽存巧 绮,终致迂回……,次则缉事比类,非对不发, 博物可嘉,职成拘制……次则发唱惊
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 这“三体"是指三种风格。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把文学风格归为“八体",即典雅、远 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此后,文论家常用体'指称文学风格。如皎 然《诗式》有《辨体有一十九字》,列举十九种诗歌风格。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中 有《论体》,列举六种文学风格。欧阳修《六一诗话》评梅苏诗云:“圣俞、子美,各名 于-时,而二家诗体特异。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 淡为意,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欧阳修所说的诗体"之“体显然是指风格。 体"的本义是指人的身体,《说文》云:“体,总十二属也。即体”是身体十二个部分 的总称。很难说清楚古人何以用“体'来指称文学风格。但有着近取诸身、以类取譬之思维 习惯的中国古人用人之生命体的“体”来指称文学风格,不是完全偶然的,这至少说明,在 中国古人看来,文学风格与人之生命有着一定的联系。用蕴含着生命意味的“体”指称文学 风格,似乎更能说明文学风格的内质。刘勰《文心雕龙》的风格论专篇《体性》篇 将“体”(文学风格)与“性”(作家生命)联言,所论证的主要也就是作品之体(即风格) 与作家之性(即个性生命)的关系,“体”(作品风格)与“性”(作家生命)密切相 关。“体"作为风格概念,包蕴着浓郁的生命意味 古代文论中的风格词,是从人物评论的术语中引用过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风 格作为品人术语,指人的言行风度及精神品格。如葛洪《抱朴子.行品》云:“士有行己 高简,风格峻峭,啸例偃蹇,淩侪慢俗υ。《世说新语.德行》云::李元礼风格秀整,高 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此风格"是指人的精神品格高尚严整。“风格"还含人 的言行作风之意,如《晋书.庾亮传》云:“风格峻整,动由礼节”。以“风格¨评人,尤指 人的优异品格。如《梁书.江倩传》云:“(倩)方雅有风格,仆射徐勉权重,唯倩及王 规与抗礼,不为之屈”。江倩不畏权贵,品格卓异。葛洪曾以“风格评论诸子之言,《抱 朴子百家》云 风格高严,重仞难尽,是偏嗜酸甜者,莫能赏其味也。 此“风格指诸子著作的风采格调特点,意义近乎文学风格。诸子著作义奥思深,用表示人 的卓异品格的风格"这一术语概括诸子著作的风采格调,含褒扬之意。葛洪这样使用风 格”术语,启迪后人将文与人联系起来,将文学风格与人之生命精神联系起来。到北齐颜 之推论文学时,就将风格这一评人术语用于评文了。《颜氏家训文章》篇云 古人之文,宏材逸气,体度风格,去今实远 此处“风格”专指古人之文的风采格调特点,风格这一内含着对人的生命精神褒扬的评人概 念这里转用于评文,一是说明风格”一词已开始向文学作品风貌特征的意义过渡;二是说 明,作为文学理论术语的风格”,脱胎于人物评论术语的“风格。”人物评论“风格¨概念中 本来包蕴的生命精神意味,亦不可避免地浸入文学理论术语的“风格'概念之中。 由上之论可知,古人常用的体"和风格两个概念都是取用于论人术语,“体与风格'都包 含着人的生命意味,风格与生命相关,在风格概念中已有体现. 2、“文类乎人”:文学风格之成因 风格作为文学作品的整体风貌特征,其形成因素极其复杂,不仅形式因素影响着风格 的形成,而且作品内容,作家的心理精神、气质性格、品质思想、才能习好等都制约着 风格的属性。中国古代文论家在考察风格的成因时,一方面注意到形式因素对风格形成 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作家的生命精神因素对风格的制约,从而把文学风格同作 家的生命精神联系起来 就形式因素看,影响文学风格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体裁,体裁总是与一定的内容相适 应,不同的文学体裁,表现着不同的内容,从而形成不同的风格特色。古代文论家最初
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 这“三体”是指三种风格。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把文学风格归为“八体”,即典雅、远 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此后,文论家常用“体”指称文学风格。如皎 然《诗式》有《辨体有一十九字》,列举十九种诗歌风格。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中 有《论体》,列举六种文学风格。欧阳修《六一诗话》评梅苏诗云:“圣俞、子美,各名 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 淡为意,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欧阳修所说的“诗体”之“体”显然是指风格。 “体”的本义是指人的身体,《说文》云:“体,总十二属也”。即“体”是身体十二个部分 的总称。很难说清楚古人何以用“体”来指称文学风格。但有着近取诸身、以类取譬之思维 习惯的中国古人用人之生命体的“体”来指称文学风格,不是完全偶然的,这至少说明,在 中国古人看来,文学风格与人之生命有着一定的联系。用蕴含着生命意味的“体”指称文学 风格,似乎更能说明文学风格的内质。刘勰《文心雕龙》的风格论专篇《体性》篇 将“体”(文学风格)与“性”(作家生命)联言,所论证的主要也就是作品之体(即风格) 与作家之性(即个性生命)的关系,“体”(作品风格)与“性”(作家生命)密切相 关。“体”作为风格概念,包蕴着浓郁的生命意味。 古代文论中的“风格”词,是从人物评论的术语中引用过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风 格”作为品人术语,指人的言行风度及精神品格。如葛洪《抱朴子.行品》云:“士有行己 高简,风格峻峭,啸例偃蹇,凌侪慢俗”。《世说新语.德行》云:“李元礼风格秀整,高 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此“风格”是指人的精神品格高尚严整。“风格”还含人 的言行作风之意,如《晋书.庾亮传》云:“风格峻整,动由礼节”。以“风格”评人,尤指 人的优异品格。如《梁书.江倩传》云:“(倩)方雅有风格,仆射徐勉权重,唯倩及王 规与抗礼,不为之屈”。江倩不畏权贵,品格卓异。葛洪曾以“风格”评论诸子之言,《抱 朴子·百家》云: 风格高严,重仞难尽,是偏嗜酸甜者,莫能赏其味也。 此“风格”指诸子著作的风采格调特点,意义近乎文学风格。诸子著作义奥思深,用表示人 的卓异品格的“风格”这一术语概括诸子著作的风采格调,含褒扬之意。葛洪这样使用“风 格”术语,启迪后人将文与人联系起来,将文学风格与人之生命精神联系起来。到北齐颜 之推论文学时,就将风格这一评人术语用于评文了。《颜氏家训·文章》篇云: 古人之文,宏材逸气,体度风格,去今实远。 此处“风格”专指古人之文的风采格调特点,风格这一内含着对人的生命精神褒扬的评人概 念这里转用于评文,一是说明“风格”一词已开始向文学作品风貌特征的意义过渡;二是说 明,作为文学理论术语的“风格”,脱胎于人物评论术语的“风格。”人物评论“风格”概念中 本来包蕴的生命精神意味,亦不可避免地浸入文学理论术语的“风格”概念之中。 由上之论可知,古人常用的“体”和“风格”两个概念都是取用于论人术语,“体”与“风格”都包 含着人的生命意味,风格与生命相关,在风格概念中已有体现。 2、“文类乎人”:文学风格之成因 风格作为文学作品的整体风貌特征,其形成因素极其复杂,不仅形式因素影响着风格 的形成,而且作品内容,作家的心理精神、气质性格、品质思想、才能习好等都制约着 风格的属性。中国古代文论家在考察风格的成因时,一方面注意到形式因素对风格形成 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作家的生命精神因素对风格的制约,从而把文学风格同作 家的生命精神联系起来。 就形式因素看,影响文学风格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体裁,体裁总是与一定的内容相适 应,不同的文学体裁,表现着不同的内容,从而形成不同的风格特色。古代文论家最初
就是从体裁角度入手研究文学风格的。曹丕《典论.论文》云:“奏议宜雅,书论宜理 铭诔尚实,诗赋欲丽”。雅、理、实、丽就是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八种文体的基本风 格。陆机《文赋》提岀十种文体风格: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 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情壮,颂优游以影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 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虽陆机之论较曹丕更为细腻,但这种分类仍是十分粗糙简单 的。仅从文体角度研究风格,用一种风格来概括一种体裁,未免失之偏狭,因为一种体 裁往往很难用一种风格概括。比如用绮靡来概括诗这种体裁的风格,确实太简单化。事 实上,影响风格形成的最重要因素不在体裁形式,而在作家本人。古代文论家对于文学 风格成因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认为文学风格与作家的生命精神密切相关。“文类乎 人”、“文如其人、诗如其人”、“人心不同,文体各异”等命题实际说明一点,即作品风格 与作家本人的生命精神相一致。这种风格成因论是立足于文学创作论基础之上的。文学 创作是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由心而言,由言而文,文学作品是作家内心情感、生 命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作家不同的思想情感、生命精神形诸作品,必然形成不同的风格 特色,因此,文学风格不可避免地与作家的生命精神息息相关。此一原理为古人所屡屡 论述,王充说:“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υ。刘勰《文心雕龙.体 性》篇云:“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元代傅若金 《诗法正论》云:诗源于德性,发于才性,心声不同,有如其面"。决定风格的根本因素 是作家自身的生命精神,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作家的人品、思想、道德、气质、个性、 心态情感等,此外,作家的才能、学识、习尚、趣好等也对文学风格深有影响。 人品。 ¨诗品出于人品。人品是影响风格的重要因素。人品包括思想品格、道德品格、精神品 格等,作家创作时,这些品格要素表现于作品之中,从而构成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作 家不同的思想道德品格、不同的精神境界,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司空图《书 屏记》云:“人之格状或峻,其心必劲,心之劲,则视其笔迹,亦足见其人矣”。人格峻严 者,其内心有劲健之力,其文字笔墨亦有劲健之特点。欧阳修《唐颜鲁公 字帖 评颜真卿书作云:“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 书,文学亦然。如苏轼《答张文潜书》评其弟之文云:“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 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 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苏辙清淡自守的人生态度,使其文表现岀汪洋淡泊的风格特 点,汪洋淡泊的风格根源于清淡自守的生命态度。刘克庄《后村诗话》评苏舜钦诗 云:苏子美歌行,雄放于圣俞,轩昂不羁,如其为人″。苏舜钦轩昂不羁的人格精神,使 其诗雄放豪壮。张戒《岁寒堂诗话》论李杜诗云:“诗文字画,大抵从胸臆中出。子美笃 于忠义,深于经术,故其诗雄而正。李太白喜任侠,喜神仙,故其诗豪而逸”。“笃于忠 义,深于经术”,是说杜甫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忠君明义,品格正直,这种人品思想使其 诗呈现出雄而正"的风格特点。李白“喜任侠,喜神仙”,自由不拘,性格放逸,这种生命 态度则使“其诗豪而逸”。此类论述很多。明代方孝孺对战国以来诸多文人作品风格与其人 品思想的论述,较为典型,《张颜辉文集序》云 庄周为人,有壶视天地、囊括万物之态,故其文宏博而放肆,飘飘然若云游龙骞不可 守。荀卿恭敬好礼,故其文敦厚而严正,如大儒老师,衣冠伟然,揖让迸退具有法度. 韩非、李斯,峭刻酷虐,故其文缴绕深切,排搏纠缠,比辞联类,如法吏议狱,务尽其 意,使人无所措手。司马迁豪迈不羁,宽大易直,故其文山卒]乎如恒华,浩乎如江河 曲尽周密,如家人父子语,不尚藻饰而终不可学。司马相如有侠客美丈夫之容,故其文 绮曼女夸都,如清歌绕梁,中节可听。贾谊少年意气慷慨,思建事功而不得遂,故其文 深笃有谋,悲壮矫讦。扬雄龊龊自信,木讷少风节,故其文拘束悫愿,模拟窥窃,蹇涩 不畅,用心虽劳,而去道实远 方孝孺以大量实例说明了人品思想对作品风格的制约作用。叶燮《南游集序》对于人品 与风格的关系,作了理论总结,云 盖是其人,斯能为其言,为其言,斯能有其品。人品之差等不同,而诗文之差等即在 可推券取也。近代间有钜子,诗文与人判然为二者,亦仅见,非恒理耳。余尝操此以求
就是从体裁角度入手研究文学风格的。曹丕《典论.论文》云:“奏议宜雅,书论宜理, 铭诔尚实,诗赋欲丽”。雅、理、实、丽就是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八种文体的基本风 格。陆机《文赋》提出十种文体风格:“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 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情壮,颂优游以影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 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虽陆机之论较曹丕更为细腻,但这种分类仍是十分粗糙简单 的。仅从文体角度研究风格,用一种风格来概括一种体裁,未免失之偏狭,因为一种体 裁往往很难用一种风格概括。比如用绮靡来概括诗这种体裁的风格,确实太简单化。事 实上,影响风格形成的最重要因素不在体裁形式,而在作家本人。古代文论家对于文学 风格成因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认为文学风格与作家的生命精神密切相关。“文类乎 人”、“文如其人”、“诗如其人”、“人心不同,文体各异”等命题实际说明一点,即作品风格 与作家本人的生命精神相一致。这种风格成因论是立足于文学创作论基础之上的。文学 创作是“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由心而言,由言而文,文学作品是作家内心情感、生 命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作家不同的思想情感、生命精神形诸作品,必然形成不同的风格 特色,因此,文学风格不可避免地与作家的生命精神息息相关。此一原理为古人所屡屡 论述,王充说:“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刘勰《文心雕龙.体 性》篇云:“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元代傅若金 《诗法正论》云:“诗源于德性,发于才性,心声不同,有如其面”。决定风格的根本因素 是作家自身的生命精神,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作家的人品、思想、道德、气质、个性、 心态情感等,此外,作家的才能、学识、习尚、趣好等也对文学风格深有影响。 人品。 “诗品出于人品”。人品是影响风格的重要因素。人品包括思想品格、道德品格、精神品 格等,作家创作时,这些品格要素表现于作品之中,从而构成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作 家不同的思想道德品格、不同的精神境界,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司空图《书 屏记》云:“人之格状或峻,其心必劲,心之劲,则视其笔迹,亦足见其人矣”。人格峻严 者,其内心有劲健之力,其文字笔墨亦有劲健之特点。欧阳修《唐颜鲁公二十二字帖》 评颜真卿书作云:“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 其为人。”颜真卿忠义正直的品格精神,使其书作表现出刚劲独立的风格特点。此为论 书,文学亦然。如苏轼《答张文潜书》评其弟之文云:“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 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 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苏辙清淡自守的人生态度,使其文表现出汪洋淡泊的风格特 点,汪洋淡泊的风格根源于清淡自守的生命态度。刘克庄《后村诗话》评苏舜钦诗 云:“苏子美歌行,雄放于圣俞,轩昂不羁,如其为人”。苏舜钦轩昂不羁的人格精神,使 其诗雄放豪壮。张戒《岁寒堂诗话》论李杜诗云:“诗文字画,大抵从胸臆中出。子美笃 于忠义,深于经术,故其诗雄而正。李太白喜任侠,喜神仙,故其诗豪而逸”。“笃于忠 义,深于经术”,是说杜甫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忠君明义,品格正直,这种人品思想使其 诗呈现出“雄而正”的风格特点。李白“喜任侠,喜神仙”,自由不拘,性格放逸,这种生命 态度则使“其诗豪而逸”。此类论述很多。明代方孝孺对战国以来诸多文人作品风格与其人 品思想的论述,较为典型,《张颜辉文集序》云: 庄周为人,有壶视天地、囊括万物之态,故其文宏博而放肆,飘飘然若云游龙骞不可 守。荀卿恭敬好礼,故其文敦厚而严正,如大儒老师,衣冠伟然,揖让进退具有法度。 韩非、李斯,峭刻酷虐,故其文缴绕深切,排搏纠缠,比辞联类,如法吏议狱,务尽其 意,使人无所措手。司马迁豪迈不羁,宽大易直,故其文[山卒]乎如恒华,浩乎如江河, 曲尽周密,如家人父子语,不尚藻饰而终不可学。司马相如有侠客美丈夫之容,故其文 绮曼女夸都,如清歌绕梁,中节可听。贾谊少年意气慷慨,思建事功而不得遂,故其文 深笃有谋,悲壮矫讦。扬雄龊龊自信,木讷少风节,故其文拘束悫愿,模拟窥窃,蹇涩 不畅,用心虽劳,而去道实远。 方孝孺以大量实例说明了人品思想对作品风格的制约作用。叶燮《南游集序》对于人品 与风格的关系,作了理论总结,云: 盖是其人,斯能为其言,为其言,斯能有其品。人品之差等不同,而诗文之差等即在 可推券取也。近代间有钜子,诗文与人判然为二者,亦仅见,非恒理耳。余尝操此以求
友,得其友,及观其诗与文,无不合也。又尝操此以称诗与文,诵其诗与文,及验其人 其品,无不合也。信乎诗文一道,根乎性而发为言,本诸内者表乎外,不可以矫饰,而 工与拙亦因之见矣 作家人品不同,形成不同的创作个性,从而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作品。风格与人品相 致,这是“恒理,原因在于文学作品根乎性”,文学作品以人的天性生命为根本,人的天 性生命总要在作品上留下自己的痕迹,从而显露出独特的风格特征。不但文学作品的风 格与人的天性生命、品格精神相一致,甚至是书信题咏及平常应用文字,也显露着作者 的心性特征,如陆游《上辛给事书》云:“甚至于邮传之题咏,亲戚之书牍,军旅官府仓 卒之间符檄书判类,皆可以洞见其人之心术才能,与夫平生穷达寿天υ。 气质性格。 气质性格是影响作品风格的重要因素。气质性格不同的作家在语言运用、表达方式 题材选择、体裁运用等方面都会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从而使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气质 性格对文学风格的影响是古代文论家较早关注的问题之一。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 凊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之论,他所说的“气就是指作家的气质。这种或清或浊的气质 与生俱来,“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气质不同者,虽演奏曲度相同的音乐,其演奏效 果也不一样。对于作家,更是如此。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对作家气质个性与文学 风格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云 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各师成心,在异如面。…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 华,莫非情性 这是说,作家的精神气质充实浸透于他的思想情感、审美情志之中,思想情感、审美情 志决定作品的语言特色,作品所流露的风彩才华,都是作家的情志本性。作品风格的或 刚或柔,总是与他的精神气质相一致的,作家按照自己的情性迸行创作,作品风格显现 出不同的特点,这就如作家的面貌各不相同一样。刘勰列举了众多的作家作论证:“是以 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子云沉寂,故志隐而味深;子政 简易,故趣昭而事博;孟坚雅懿,故裁密而思靡;平子淹通,故虑周而藻密;仲宣躁 锐,故颖岀而才果;公τ气褊,故言壮而情骇;嗣宗淑傥,故响逸而调远;叔夜俊侠, 故兴高而采烈;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辞隐'。由此,刘勰得岀 这样的结论:“触类以推,表里必符,岂非自然之资,才气之大略哉!"作品的外在文辞与 作家的内在气质是相合一致的。唐代以后,很多文论家都论述到作家气质个性与作品风 格的关系。如元代范德机《木天禁语》云 储咏曰:性情褊隘者其辞躁;宽裕者其词平;端靖者其词雅;疏旷者其词逸;雄伟者 其词壮;蕴藉者其词婉 褊隘、宽裕、端靖、疏旷等不同的气质个性而形成作品的词躁、词平、词雅、词逸等风 格特色。清代薛雪《一瓢诗话》云: 畅快人诗必潇洒,敦厚人诗必庄重,倜傥人诗必飘逸,疏爽人诗必流丽,寒涩人诗必枯 瘠,丰腴人诗必华赡,拂郁人诗必凄怨,磊落人诗必悲壮,豪迈人诗必不羁,清修人诗 必峻洁,谨敕人诗必严整,猥鄙人诗必委靡。此天之所赋,气之所禀,非学之所至也。 薛雪认为,诗人性格与诗歌风格有-种必然的对应关系,这是“天之所赋,气之所禀",气 质性格不同的诗人,必然创造出风格不同的诗作。将作家气质个性同作品风格联系起 来,实际是受《周易》的思想影响 心态情感 作家的心态情感对作品风格也有一定的影响,心态情感不同,作品内容不同,其风格 特点也各各不同。旧日传白居易《金针诗格》云 喜而得之其辞丽:“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九枝花。怒而得之其辞愤:“颠狂柳絮 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哀而得之其辞伤:“沮流襟上血,发变镜中丝。乐而得之其 辞逸:“谁家绿酒饮连夜,何处红妆睡到明?
友,得其友,及观其诗与文,无不合也。又尝操此以称诗与文,诵其诗与文,及验其人 其品,无不合也。信乎诗文一道,根乎性而发为言,本诸内者表乎外,不可以矫饰,而 工与拙亦因之见矣。 作家人品不同,形成不同的创作个性,从而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作品。风格与人品相一 致,这是“恒理”,原因在于文学作品“根乎性”,文学作品以人的天性生命为根本,人的天 性生命总要在作品上留下自己的痕迹,从而显露出独特的风格特征。不但文学作品的风 格与人的天性生命、品格精神相一致,甚至是书信题咏及平常应用文字,也显露着作者 的心性特征,如陆游《上辛给事书》云:“甚至于邮传之题咏,亲戚之书牍,军旅官府仓 卒之间符檄书判类,皆可以洞见其人之心术才能,与夫平生穷达寿夭”。 气质性格。 气质性格是影响作品风格的重要因素。气质性格不同的作家在语言运用、表达方式、 题材选择、体裁运用等方面都会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从而使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气质 性格对文学风格的影响是古代文论家较早关注的问题之一。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 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之论,他所说的“气”就是指作家的气质。这种或清或浊的气质 与生俱来,“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气质不同者,虽演奏曲度相同的音乐,其演奏效 果也不一样。对于作家,更是如此。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对作家气质个性与文学 风格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云: 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各师成心,在异如面。……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 华,莫非情性。 这是说,作家的精神气质充实浸透于他的思想情感、审美情志之中,思想情感、审美情 志决定作品的语言特色,作品所流露的风彩才华,都是作家的情志本性。作品风格的或 刚或柔,总是与他的精神气质相一致的,作家按照自己的情性进行创作,作品风格显现 出不同的特点,这就如作家的面貌各不相同一样。刘勰列举了众多的作家作论证:“是以 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子云沉寂,故志隐而味深;子政 简易,故趣昭而事博;孟坚雅懿,故裁密而思靡;平子淹通,故虑周而藻密;仲宣躁 锐,故颖出而才果;公干气褊,故言壮而情骇;嗣宗淑傥,故响逸而调远;叔夜俊侠, 故兴高而采烈;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辞隐”。由此,刘勰得出 这样的结论:“触类以推,表里必符,岂非自然之资,才气之大略哉!”作品的外在文辞与 作家的内在气质是相合一致的。唐代以后,很多文论家都论述到作家气质个性与作品风 格的关系。如元代范德机《木天禁语》云: 储咏曰:性情褊隘者其辞躁;宽裕者其词平;端靖者其词雅;疏旷者其词逸;雄伟者 其词壮;蕴藉者其词婉。 褊隘、宽裕、端靖、疏旷等不同的气质个性而形成作品的词躁、词平、词雅、词逸等风 格特色。清代薛雪《一瓢诗话》云: 畅快人诗必潇洒,敦厚人诗必庄重,倜傥人诗必飘逸,疏爽人诗必流丽,寒涩人诗必枯 瘠,丰腴人诗必华赡,拂郁人诗必凄怨,磊落人诗必悲壮,豪迈人诗必不羁,清修人诗 必峻洁,谨敕人诗必严整,猥鄙人诗必委靡。此天之所赋,气之所禀,非学之所至也。 薛雪认为,诗人性格与诗歌风格有一种必然的对应关系,这是“天之所赋,气之所禀”,气 质性格不同的诗人,必然创造出风格不同的诗作。将作家气质个性同作品风格联系起 来,实际是受《周易》的思想影响。 心态情感。 作家的心态情感对作品风格也有一定的影响,心态情感不同,作品内容不同,其风格 特点也各各不同。旧传白居易《金针诗格》云: 喜而得之其辞丽:“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九枝花”。怒而得之其辞愤:“颠狂柳絮 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哀而 得之其辞伤:“泪流襟上血,发变镜中丝”。乐而得之其 辞逸:“谁家绿酒饮连夜,何处红妆睡到明”?
作家的心态情感不同,所创造的审美意象亦不同。不同的情感心态需用不同特色的语言 去表达,心情喜悦者,往往用华丽之辞表达;心情愤怒者,其语言亦有愤怒特色;心情 悲哀者,其语言亦悲伤哀苦;心情快乐者,语言则放逸轻松。姜夔《白石道人诗话》 云:“喜词锐,怒词戾,哀词伤,乐词荒,爱词洁,恶词绝,欲词屑"。不同的心态情感所 创造的不同审美意象及使用的不同特色的语言,必然形成作品的不同风格。 明代徐祯卿甚至认为,人的职业身份不同,其作品风格也有不同特点,他在《谈艺 录》中说:“诗之词气,虽由政教,然支分条布,略有迳庭,良由人士品殊,艺随迁易 故宗工钜匠,词淳气平;豪贤硕侠,辞雄气武;迁臣孽子,辞厉气促;逸民遗老,辞玄 气深;贤良文学,辞雅气俊;辅臣弼士,辞尊气严;阉童壸女,辞弱气柔;媚夫幸士, 辞靡气荡;荒才娇丽,辞淫气伤”。不同职业身份者,其人生态度、道德品格、情操境 界、生活习惯等也不同,这些都对作品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带来风格的差异。 此外,古代文论家还认为,作家的才力、学识也是影响文学风格的重要因素。艺术才力 是作家从事创作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艺术才力不同,会使作家在题材挖掘、结构组 织、意象营构、艺术表现、语言运用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差别,从而带来风格的不同。刘 勰以才、气、学、习论风格的形成,把作家之才放在首位,认为“辞理庸俊,莫能翻其 才”。辞理即作品的语言文辞和阐发的道理。文辞语言之优劣、文理内容之深浅与作家 之才能密切相关。同样的题材、同样的道理,由于艺术才力不同,在形诸作品时,就会 形成或庸或俊的艺术品貌。宋代蔡启《蔡宽夫诗话》云:“文章变态固亡穷尽,然髙下工 拙,亦各系其人才。清代赵翼《瓯北诗话》评杜甫说:“盖其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 八分者,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其笔力之豪劲,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 至,故深人无浅语。才力深厚者,笔力豪劲,语深意长;才力浅薄者,语浅意短,二者 风格各异。学识指作家的学力知识,学识关系到作家创作时审美意象的创造和事义典故 的运用等。学力丰富者,用事取义得心应手,意象创造轻松自如。刘勰说:“事义浅深 未闻乖其学。实际上,学识不仅仅涉及用事取义,学识也是一种艺术修养,它对于作家 创作时的结构安排,表现方法、题材挖握、语言运用等都起作用。学识不同,文学修养 不同,其作品风格亦不同 3、“不主一格”:文学风格之形态 中国古代文论家对文学风格形态的论述是独具特色的,一是他们对文学风格的分类十 分细微,有时代风格,如建安风骨的悲凉慷慨,六朝诗风的浮艳柔靡,盛唐气象的雄浑 壮丽,晚唐五代的雕琢病弱等。有作家风格,如陶诗之平淡,李白之飘逸,杜甫之沉 郁,苏轼之豪放等。有文体风格,如曹丕之四科八体说,陆机之十体说等。有作品风 格,如绮靡、艳丽、典雅、纤禾农、冲淡、闲雅、繁缛、遒劲、圆润、质朴、骨力、枯 槁、瘦硬、凄婉等。有流派风格,如玄言诗派之淡乎寡味,王孟山水诗派之自然平淡 元白乐府诗派之平易通俗,竟陵诗派之幽寒孤峭、桐城文派之雅洁等。古人所论,无所 不及。二是对风格形态的概括十分简约,并表现出形象化比喻的倾向,让欣赏者从形象 化描绘中展开想象,体会、把握文学风格的审美特征。如《二十四诗品》以诗的形式描 绘二十四种风格。方孝孺评庄子之文的风格是“飘飘然若云游龙骞不可守”,评韩非、李斯 之文是“如法吏议狱,务尽其意”;评司马迁之文是“浩乎如江河,曲尽周密”;评司马相如 之文是:如清歌绕梁,中节可听ˆ等。这种对风格形态的形象化描绘,为欣赏者提供了具 体风格的审美境界,有利于他们感受、把握。但也有缺乏意义的明确规定性的毛病,不 利于理论研究。三是强调风格多样化,“体有万殊”,“其异如面,各种风格,皆有其美, 主张不主一格 古代风格形态论始于曹丕,他是从文体角度论述文学风格的,以雅、理、实、丽概括 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等八种文体的风格。之后,陆机把文体分为十类,并用十种风 格概括。从文体角度硏究风格很难有大的作为,因为一类文体很难用-种风格概括。因 而,此后很少有人专门从文体角度研究风格了。从刘勰开始,文论家们转向了对作品风 格、作家风格、时代风格、流派风格等方面的硏究。《体性》篇云:若总其归途,则数
作家的心态情感不同,所创造的审美意象亦不同。不同的情感心态需用不同特色的语言 去表达,心情喜悦者,往往用华丽之辞表达;心情愤怒者,其语言亦有愤怒特色;心情 悲哀者,其语言亦悲伤哀苦;心情快乐者,语言则放逸轻松。姜夔《白石道人诗话》 云:“喜词锐,怒词戾,哀词伤,乐词荒,爱词洁,恶词绝,欲词屑”。不同的心态情感所 创造的不同审美意象及使用的不同特色的语言,必然形成作品的不同风格。 明代徐祯卿甚至认为,人的职业身份不同,其作品风格也有不同特点,他在《谈艺 录》中说:“诗之词气,虽由政教,然支分条布,略有迳庭,良由人士品殊,艺随迁易。 故宗工钜匠,词淳气平;豪贤硕侠,辞雄气武;迁臣孽子,辞厉气促;逸民遗老,辞玄 气深;贤良文学,辞雅气俊;辅臣弼士,辞尊气严;阉童壶女,辞弱气柔;媚夫幸士, 辞靡气荡;荒才娇丽,辞淫气伤”。不同职业身份者,其人生态度、道德品格、情操境 界、生活习惯等也不同,这些都对作品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带来风格的差异。 此外,古代文论家还认为,作家的才力、学识也是影响文学风格的重要因素。艺术才力 是作家从事创作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艺术才力不同,会使作家在题材挖掘、结构组 织、意象营构、艺术表现、语言运用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差别,从而带来风格的不同。刘 勰以才、气、学、习论风格的形成,把作家之才放在首位,认为“辞理庸俊,莫能翻其 才”。“辞理”即作品的语言文辞和阐发的道理。文辞语言之优劣、文理内容之深浅与作家 之才能密切相关。同样的题材、同样的道理,由于艺术才力不同,在形诸作品时,就会 形成或庸或俊的艺术品貌。宋代蔡启《蔡宽夫诗话》云:“文章变态固亡穷尽,然高下工 拙,亦各系其人才”。清代赵翼《瓯北诗话》评杜甫说:“盖其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 八分者,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其笔力之豪劲,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 至,故深人无浅语”。才力深厚者,笔力豪劲,语深意长;才力浅薄者,语浅意短,二者 风格各异。学识指作家的学力知识,学识关系到作家创作时审美意象的创造和事义典故 的运用等。学力丰富者,用事取义得心应手,意象创造轻松自如。刘勰说:“事义浅深, 未闻乖其学。”实际上,学识不仅仅涉及用事取义,学识也是一种艺术修养,它对于作家 创作时的结构安排,表现方法、题材挖握、语言运用等都起作用。学识不同,文学修养 不同,其作品风格亦不同。 3、“不主一格”:文学风格之形态 中国古代文论家对文学风格形态的论述是独具特色的,一是他们对文学风格的分类十 分细微,有时代风格,如建安风骨的悲凉慷慨,六朝诗风的浮艳柔靡,盛唐气象的雄浑 壮丽,晚唐五代的雕琢病弱等。有作家风格,如陶诗之平淡,李白之飘逸,杜甫之沉 郁,苏轼之豪放等。有文体风格,如曹丕之四科八体说,陆机之十体说等。有作品风 格,如绮靡、艳丽、典雅、纤禾农、冲淡、闲雅、繁缛、遒劲、圆润、质朴、骨力、枯 槁、瘦硬、凄婉等。有流派风格,如玄言诗派之淡乎寡味,王孟山水诗派之自然平淡, 元白乐府诗派之平易通俗,竟陵诗派之幽寒孤峭、桐城文派之雅洁等。古人所论,无所 不及。二是对风格形态的概括十分简约,并表现出形象化比喻的倾向,让欣赏者从形象 化描绘中展开想象,体会、把握文学风格的审美特征。如《二十四诗品》以诗的形式描 绘二十四种风格。方孝孺评庄子之文的风格是“飘飘然若云游龙骞不可守”,评韩非、李斯 之文是“如法吏议狱,务尽其意”;评司马迁之文是“浩乎如江河,曲尽周密”;评司马相如 之文是:“如清歌绕梁,中节可听”等。这种对风格形态的形象化描绘,为欣赏者提供了具 体风格的审美境界,有利于他们感受、把握。但也有缺乏意义的明确规定性的毛病,不 利于理论研究。三是强调风格多样化,“体有万殊”,“其异如面”,各种风格,皆有其美, 主张不主一格。 古代风格形态论始于曹丕,他是从文体角度论述文学风格的,以雅、理、实、丽概括 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等八种文体的风格。之后,陆机把文体分为十类,并用十种风 格概括。从文体角度研究风格很难有大的作为,因为一类文体很难用一种风格概括。因 而,此后很少有人专门从文体角度研究风格了。从刘勰开始,文论家们转向了对作品风 格、作家风格、时代风格、流派风格等方面的研究。《体性》篇云:“若总其归途,则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