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话宋严羽 发布时间:200806-19浏览次数:110 沧浪诗话(]严羽 版本:郭绍虞《沧浪诗话校笺》,人民文学一九六一年五月第一版。 诗辩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 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 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 中,斯为下矣。又曰:见过於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工夫须从上做 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讽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 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 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此乃是 从顶(宁页)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诗之法有五:日体制,曰格力,曰兴趣,日音节。 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日深,日远,日长,日雄浑,日飘逸,日悲壮,日淒 婉。其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沈着痛快。 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 盖寡也 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 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 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学 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大抵禅道惟在妙 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 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 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他虽有悟者,皆非第- 义也。吾评之非僭也,辩之非妄也。天下有可废之人,无可废之言。诗道如是也。若以 为不然,则是见诗之不广,参诗之不熟耳。试取汉、魏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晋、宋之诗 而熟参之,次取南北朝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沈、宋、王、杨、卢、骆、陈拾遗之诗而熟 参之,次取开元、天宝诸家之诗而熟参之,次独取李、杜二公之诗而熟参之,又取大历 十才子之诗而熟参之,又取元和之诗而熟参之,又尽取晚唐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又取本 朝苏、黄以下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隐者。傥犹於此而无见焉,则是野 狐外道,蒙蔽其真识,不可救药,终不悟也。 五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 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 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 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 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於一唱三歎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 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覆终篇,不知着到何在。 其未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然则 近代之诗无取乎?日:有之。吾取其合於古人者而已。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 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 唐人平澹处,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 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诗,稍稍 复就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知止入声闻辟支之果,岂盛唐
沧浪诗话 宋 严羽 发布时间: 2008-06-19 浏览次数: 110 沧浪诗话 [宋] 严羽 版本:郭绍虞《沧浪诗话校笺》,人民文学一九六一年五月第一版。 诗辩 一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 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 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 中,斯为下矣。又曰:见过於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工夫须从上做 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讽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 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 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此乃是 从顶(宁页)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二 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兴趣,曰音节。 三 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淒 婉。其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沈着痛快。 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 盖寡也。 四 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 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 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学 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大抵禅道惟在妙 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 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 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 义也。吾评之非僭也,辩之非妄也。天下有可废之人,无可废之言。诗道如是也。若以 为不然,则是见诗之不广,参诗之不熟耳。试取汉、魏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晋、宋之诗 而熟参之,次取南北朝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沈、宋、王、杨、卢、骆、陈拾遗之诗而熟 参之,次取开元、天宝诸家之诗而熟参之,次独取李、杜二公之诗而熟参之,又取大历 十才子之诗而熟参之,又取元和之诗而熟参之,又尽取晚唐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又取本 朝苏、黄以下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隐者。傥犹於此而无见焉,则是野 狐外道,蒙蔽其真识,不可救药,终不悟也。 五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 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 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 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 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於一唱三歎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 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覆终篇,不知着到何在。 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然则 近代之诗无取乎?曰:有之。吾取其合於古人者而已。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 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 唐人平澹处,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 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诗,稍稍 复就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知止入声闻辟支之果,岂盛唐
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嗟乎!正法眼之无传久矣!唐诗之说未唱,唐诗之道或有时而明 也。今既唱其体曰唐诗矣,则学者谓唐诗诚止於是耳,得非诗道之重不幸邪!故予不自 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后 舍汉、魏而独言盛唐者,谓古律之体备也)虽获罪於世之君子,不辞也。 诗体 《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 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五言起於李陵、苏武(或云枚乘),七言起於汉武 《柏梁》,四言起於汉楚王傅韦孟,六言起於汉司农谷永,三言起於晋夏侯湛,九言起 於高贵乡公。 以时而论,则有建安体(汉末年号。曹子建父子及邺中七子之诗)、黄初体(魏 年号,与建安相接,其体一也)、正始体(魏年号,嵇、阮诸公之诗)、太康体 (晋年号,左思、潘岳、二张、二陆诸公之诗)、元嘉体(宋年号,颜、鲍、谢诸公 之诗)、永明体(齐年号,齐诸公之诗)、齐、梁体(通两朝而言之)、南北朝 体(通魏、周而言之,与齐、梁体一也)、唐初体(唐初犹袭陈、隋之体)、盛唐 体(景云以后,开元、天宝诸公之诗)、大历体(大历十才子之诗)、元和体 元、白诸公)、晚唐体、本朝体(通前后而言之)、元祐体(苏、黄、陈诸 公)、江西宗派体(山谷为之宗) 以人而论,则有苏、李体(李陵、苏武也)、曹、刘体(子建、公干也)、陶 体(渊明也)、谢体(灵运也)、徐、庾体(徐陵、庾信也),沈、宋体(佺期、 之问也一)、陈拾遗体(陈子昂也)、王杨、卢、骆体(王勃、杨炯、卢照邻、骆 宾王也)、张曲江体(始兴文献公九龄也)、少陵体、太白体、高达夫体(高 常侍适也)、孟浩然体、岑嘉州体(岑参也)、王右丞体(王维也)、韦苏州 体(韦应物也 韩昌黎体、柳子厚体、韦、柳体(苏州与仪曹合言之 李 长吉体、李商隐体(即西昆体也 卢仝体、白乐天体、元、白体(微之、乐 天,其体一也)、杜牧之体、张藉、王建体(谓乐府之体同也)、贾浪仙体、 孟东野体、杜荀鹤体、东坡体、山谷体、后山体(后山本学杜,其语似之者但 数篇,他或似而不全,又其他则本其自体耳)、王荆公体(公绝句最高,其得意处 高出苏、黄、陈之上,而与唐人尚隔一关)、邵康节体、陈简齐体(陈去非与义 也。亦江西之派而小异 杨诚斋体(其初学半山、后山,最后亦学绝句於唐人。已 而尽弃诸家之体,而别出机杼,盖其自序如此也)。 四 又有所谓选体(选诗时代不同,体制随异,今人例谓五言古诗为选体非,也) 柏梁体(汉武帝与群臣共赋七言,每句用韵,后人谓此体为柏梁体)、玉台体(《玉 台集》乃徐陵所序,汉、魏、六朝之诗皆有之,或者但谓织艳者为玉台体,其实则不 然 西昆体(即李商隐体,然兼温庭筠及本朝杨、刘诸公而名之也)、香奁体 韩偓之诗,皆裾裙脂粉之语,有《香奁集》)、宫体(梁简文伤於轻靡,时号宫 体)。(其他体制尚或不一,然大概不出此耳) 五 又有古诗,有近体(即律诗也),有绝句,有杂言,有三五七言(自三言而终以七 言,隋郑世翼有此诗:“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楼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日此夜难为情。"),有半五六言(晋傅玄《鸿雁生塞北》之篇是也),有一字至七 字(唐张南史《雪月花草》等篇是也。又隋人应诏有三十字诗,凡三句七言,一句九 言,不足为法故,不列於此也),有三句之歌(高祖《大风歌》是也。古《华山畿》二 十五首,多三句之词,其他古诗多如此者),有两句之歌(荆卿《易水歌》是也。又古 诗有《青骢白马》《共戏乐》《女儿子》之类,皆两句之词也),有一句之歌(《汉 书》“枹鼓不鸣董少年",一句之歌也。又汉童谣“干乘万骑上北邙",梁童谣“青丝白马寿阳 来”,皆一句也),有口号(或四句,或八句),有歌行(古有鞠歌行、放歌行、长歌 行、短歌行。又有单以歌名者,单行名者,不可枚述),有乐府(汉成帝定郊祀立乐 府,采齐、楚、赵、魏之声以入乐府,以其音词可被於弦歌也。乐府俱被诸体,兼统众 名也),有楚词(屈原以下倣楚词者,皆谓之楚词),有琴操(古有《水仙操》,辛德
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嗟乎!正法眼之无传久矣!唐诗之说未唱,唐诗之道或有时而明 也。今既唱其体曰唐诗矣,则学者谓唐诗诚止於是耳,得非诗道之重不幸邪!故予不自 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后 舍汉、魏而独言盛唐者,谓古律之体备也)虽获罪於世之君子,不辞也。 诗体 一 《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 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五言起於李陵、苏武(或云枚乘),七言起於汉武 《柏梁》,四言起於汉楚王傅韦孟,六言起於汉司农谷永,三言起於晋夏侯湛,九言起 於高贵乡公。 二 以时而论,则有建安体(汉末年号。曹子建父子及邺中七子之诗)、 黄初体(魏 年号,与建安相接,其体一也)、 正始体(魏年号,嵇、阮诸公之诗)、 太康体 (晋年号,左思、潘岳、二张、二陆诸公之诗)、 元嘉体(宋年号,颜、鲍、谢诸公 之诗)、 永明体(齐年号,齐诸公之诗)、 齐、梁体(通两朝而言之)、 南北朝 体(通魏、周而言之,与齐、梁体一也)、 唐初体(唐初犹袭陈、隋之体)、 盛唐 体(景云以后,开元、天宝诸公之诗)、 大历体(大历十才子之诗)、 元和体 (元、白诸公)、 晚唐体、 本朝体(通前后而言之)、 元祐体(苏、黄、陈诸 公)、 江西宗派体(山谷为之宗)。 三 以人而论,则有苏、李体(李陵、苏武也)、 曹、刘体(子建、公干也)、 陶 体(渊明也)、 谢体(灵运也)、徐、庾体(徐陵、庾信也), 沈、宋体(佺期、 之问也—)、 陈拾遗体(陈子昂也)、 王杨、卢、骆体(王勃、杨炯、卢照邻、骆 宾王也)、 张曲江体(始兴文献公九龄也)、 少陵体、 太白体、 高达夫体(高 常侍适也)、 孟浩然体、 岑嘉州体(岑参也)、 王右丞体(王维也)、 韦苏州 体(韦应物也)、 韩昌黎体、 柳子厚体、 韦、柳体(苏州与仪曹合言之)、 李 长吉体、 李商隐体(即西昆体也)、 卢仝体、 白乐天体、 元、白体(微之、乐 天,其体一也)、 杜牧之体、 张藉、王建体(谓乐府之体同也)、 贾浪仙体、 孟东野体、 杜荀鹤体、 东坡体、 山谷体、 后山体(后山本学杜,其语似之者但 数篇,他或似而不全,又其他则本其自体耳)、 王荆公体(公绝句最高,其得意处, 高出苏、黄、陈之上,而与唐人尚隔一关)、 邵康节体、 陈简齐体(陈去非与义 也。亦江西之派而小异)、 杨诚斋体(其初学半山、后山,最后亦学绝句於唐人。已 而尽弃诸家之体,而别出机杼,盖其自序如此也)。 四 又有所谓选体(选诗时代不同,体制随异,今人例谓五言古诗为选体非,也)、 柏梁体(汉武帝与群臣共赋七言,每句用韵,后人谓此体为柏梁体)、 玉台体(《玉 台集》乃徐陵所序,汉、魏、六朝之诗皆有之,或者但谓织艳者为玉台体,其实则不 然)、 西昆体(即李商隐体,然兼温庭筠及本朝杨、刘诸公而名之也)、 香奁体 (韩偓之诗,皆裾裙脂粉之语,有《香奁集》)、 宫体(梁简文伤於轻靡,时号宫 体)。(其他体制尚或不一,然大概不出此耳) 五 又有古诗,有近体(即律诗也),有绝句,有杂言,有三五七言(自三言而终以七 言,隋郑世翼有此诗:“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楼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日此夜难为情。”), 有半五六言(晋傅玄《鸿雁生塞北》之篇是也),有一字至七 字(唐张南史《雪月花草》等篇是也。又隋人应诏有三十字诗,凡三句七言,一句九 言,不足为法故,不列於此也),有三句之歌(高祖《大风歌》是也。古《华山畿》二 十五首,多三句之词,其他古诗多如此者),有两句之歌(荆卿《易水歌》是也。又古 诗有《青骢白马》《共戏乐》《女儿子》之类,皆两句之词也),有一句之歌(《汉 书》“枹鼓不鸣董少年”,一句之歌也。又汉童谣“千乘万骑上北邙”,梁童谣“青丝白马寿阳 来”,皆一句也),有口号(或四句,或八句),有歌行(古有鞠歌行、放歌行、长歌 行、短歌行。又有单以歌名者,单行名者,不可枚述),有乐府(汉成帝定郊祀立乐 府,采齐、楚、赵、魏之声以入乐府,以其音词可被於弦歌也。乐府俱被诸体,兼统众 名也),有楚词(屈原以下倣楚词者,皆谓之楚词),有琴操(古有《水仙操》,辛德
源所作;《别鶴操》高陵牧子所作),有谣(沈炯有《独酌谣》,王昌龄有《箜篌 谣》,穆天子之传有《白云谣》也),日吟(古词有《陇头吟》,孔明有《梁父吟》, 相如有《白头吟》),曰词(《选》有汉武《秋风词》,乐府有《木兰词》),日引 (古曲有《霹雳引》《走马引》《飞龙引》),日咏(《选》有《五君咏》,唐储光義 有《群鸿咏》),日曲(古有《大堤曲》,梁简文有《乌栖曲》 曰篇(《选》有 《名都篇》《京洛篇》《白马篇》 日唱(魏武帝有《气出唱》),日弄(古乐府有 《江南弄》),日长调,日短调,有四声,有八病(四声设於周顒,八病严於沈约。八 病谓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之辨。作诗正不必拘此,蔽法 不足据也),又有以歎名者(古词有《楚妃歎》《明君歎》),以愁名者(《文选》有 《四愁》,乐府有《独处愁》),以哀名者(《选》有《七哀》,少陵有《八哀》) 以怨名者(古词有《寒夜怨》《玉阶怨》),以思名者(太白有《静夜思》),以乐名 (齐武帝有《估客乐》,宋臧质有《石城乐》),以别名者(子美有《无家别》《垂 老别》《新婚别》)。有全篇双声叠韵者(东坡经字韵诗”是也),有全篇字皆平声者 (天随子《夏日诗》四十字皆是平。又有一句全平一句全仄者),有全篇字皆仄声者 (梅圣俞《酌酒与妇饮》之诗是也),有律诗上下句双用韵者(第一句,第三五七句, 押一仄韵;第二句,第四六八句,押一平韵。唐章碣有此体,不足为法,谩列於此,以 备其体耳。又有四句平入之体,四句仄入之体,无关诗道今皆不取),有辘轳韵者(双 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有古诗韵两用者(《文选》曹子建《美女篇) 有两难字,谢康乐《述祖德诗》有两“人”字,后多有之),有古诗韵三用者(《文 选》任彦升《哭范仆射》诗三用晴情”字也),有古诗三韵六七用者(古《焦仲卿妻诗》是 也),有古诗重用二十许韵者(《焦仲卿妻诗》是也),有古诗旁取六七许韵者(韩退 之“此日足可惜篇是也。凡杂用东、冬、江、阳、庚、青六韵。欧阳公谓:退之遇宽韵则 故旁入他韵,非也。此乃用古韵耳,於集韵自见之),有古诗全不押韵者(古《採莲 曲》是也),有律诗至百五十韵者(少陵有古韵律诗,白乐天亦有之,而本朝王黄州有 百五十韵五言律),有律诗止三韵者(唐人有六句五言律,如李益诗汉家今上郡,秦塞 古长城。有日云常惨,无风沙自惊。当今天子圣,不战四方平"是也),有律诗彻首尾对 者(少陵多此体,不可概举),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盛唐诸公有此体,如孟浩然 诗:“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轴轳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晚,疑是石城标。”叉“水国无边际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皆文从字 顺,音韵铿锵,八句皆无对偶),有后章字接前章者(曹子建《赠白马王彪》之诗是 也),有四句通义者(如少陵“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无,曲酉明怨惜,梦尽失欢娱是 也),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有拟古,有连句,有集句,有分题(古人分题, 或各赋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题得某物也。或曰探题),有分韵,有用韵,有和韵,有借 韵(如押七之韵,可借入微或十二齐韵是也),有协韵(《楚词》及《选》诗多用协 韵),有今韵,有古韵(如退之《此日足可惜》诗用古韵也,盖《选》诗多如此),有 古律(陈子昂及盛唐诸公多此体),有今律。有颔联,有颈联,有发端,有落句(结句 也),有十字对(刘昋虚沧浪千万里,日夜一孤舟”),有十字句(常建“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等是也),有十四字对(刘长卿冮客不堪频北望,塞鸿何事又南飞"是 也),有十四字句(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又太白鹦鹉西飞陇山 去,芳洲之树何青青”是也),有扇对(又谓之隔句对。如郑都官“昔年其照松溪影,松折 碑荒僧已无,今日还思锦城事,雪消花谢梦何如"是也。盖以第-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 第四句),有借对(孟浩然厨人具鸡黍,稚孑摘杨梅”,太白“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 花”,少陵“竹叶於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是也),有就句对(又日当句有对。如少 陵“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晩悠悠”,李嘉祐“孤云独鸟川光暮,万里干山海气秋'是 也。前辈於文亦多此体,如王勃龙光射斗牛之墟,徐孺下陈蕃之榻,乃就对也) 论杂体,则有风人(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义,如古《子夜歌》《续曲歌》之类 则多用此体),藁砧(古乐府藁砧今何在,山上复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僻 辞隐语也),五杂俎(见乐府),两头织织(亦见乐府),盘中(《玉台集》有此诗, 苏伯玉妻作,写之盘中,屈曲成文也),回文(起於宝滔之妻,织锦以寄其夫也),反 覆(举一字而诵,皆成句,无不押韵,反复成文也。李公《诗格》有此二十字诗),离 合(字相折合成文,孔融渔父屈节之诗是也。)虽不关诗之重,轻其体制亦古,至於建 除(鲍明远有《建除诗》,每句首冠以建除平定"等字。其诗虽佳,盖鲍本工诗,非因建 除之体而佳也),字谜,人名,卦名,数名,药名,州名之诗,只成戏谑,不足法也
源所作;《别鹤操》高陵牧子所作),有谣(沈炯有《独酌谣》,王昌龄有《箜篌 谣》,穆天子之传有《白云谣》也),曰吟(古词有《陇头吟》,孔明有《梁父吟》, 相如有《白头吟》),曰词(《选》有汉武《秋风词》,乐府有《木兰词》),曰引 (古曲有《霹雳引》《走马引》《飞龙引》),曰咏(《选》有《五君咏》,唐储光羲 有《群鸿咏》),曰曲(古有《大堤曲》,梁简文有《乌栖曲》),曰篇(《选》有 《名都篇》《京洛篇》《白马篇》),曰唱(魏武帝有《气出唱》),曰弄(古乐府有 《江南弄》),曰长调,曰短调,有四声,有八病(四声设於周顒,八病严於沈约。八 病谓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之辨。作诗正不必拘此,蔽法 不足据也),又有以歎名者(古词有《楚妃歎》《明君歎》),以愁名者(《文选》有 《四愁》,乐府有《独处愁》),以哀名者(《选》有《七哀》,少陵有《八哀》), 以怨名者(古词有《寒夜怨》《玉阶怨》),以思名者(太白有《静夜思》),以乐名 者(齐武帝有《估客乐》,宋臧质有《石城乐》),以别名者(子美有《无家别》《垂 老别》《新婚别》)。有全篇双声叠韵者(东坡“经字韵诗”是也),有全篇字皆平声者 (天随子《夏日诗》四十字皆是平。又有一句全平一句全仄者),有全篇字皆仄声者 (梅圣俞《酌酒与妇饮》之诗是也),有律诗上下句双用韵者(第一句,第三五七句, 押一仄韵;第二句,第四六八句,押一平韵。唐章碣有此体,不足为法,谩列於此,以 备其体耳。又有四句平入之体,四句仄入之体,无关诗道今皆不取),有辘轳韵者(双 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有古诗一韵两用者(《文选》曹子建《美女篇》 有两“难”字,谢康乐《述祖德诗》有两“人”字,后多有之),有古诗一韵三用者(《文 选》任彦升《哭范仆射》诗三用“情”字也),有古诗三韵六七用者(古《焦仲卿妻诗》是 也),有古诗重用二十许韵者(《焦仲卿妻诗》是也),有古诗旁取六七许韵者(韩退 之“此日足可惜”篇是也。凡杂用东、冬、江、阳、庚、青六韵。欧阳公谓:退之遇宽韵则 故旁入他韵,非也。此乃用古韵耳,於集韵自见之),有古诗全不押韵者(古《採莲 曲》是也),有律诗至百五十韵者(少陵有古韵律诗,白乐天亦有之,而本朝王黄州有 百五十韵五言律),有律诗止三韵者(唐人有六句五言律,如李益诗“汉家今上郡,秦塞 古长城。有日云常惨,无风沙自惊。当今天子圣,不战四方平”是也),有律诗彻首尾对 者(少陵多此体,不可概举),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盛唐诸公有此体,如孟浩然 诗:“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轴轳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晚,疑是石城标。”又“水国无边际”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皆文从字 顺,音韵铿锵,八句皆无对偶),有后章字接前章者(曹子建《赠白马王彪》之诗是 也),有四句通义者(如少陵“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无,曲畱明怨惜,梦尽失欢娱”是 也),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有拟古,有连句,有集句,有分题(古人分题, 或各赋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题得某物也。或曰探题),有分韵,有用韵,有和韵,有借 韵(如押七之韵,可借入微或十二齐韵是也),有协韵(《楚词》及《选》诗多用协 韵),有今韵,有古韵(如退之《此日足可惜》诗用古韵也,盖《选》诗多如此),有 古律(陈子昂及盛唐诸公多此体),有今律。有颔联,有颈联,有发端,有落句(结句 也),有十字对(刘昚虚“沧浪千万里,日夜一孤舟”),有十字句(常建“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等是也),有十四字对(刘长卿“江客不堪频北望,塞鸿何事又南飞”是 也),有十四字句(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又太白“鹦鹉西飞陇山 去,芳洲之树何青青”是也),有扇对(又谓之隔句对。如郑都官“昔年其照松溪影,松折 碑荒僧已无,今日还思锦城事,雪消花谢梦何如”是也。盖以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 第四句),有借对(孟浩然“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太白“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 花”,少陵“竹叶於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是也),有就句对(又曰当句有对。如少 陵“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李嘉祐“孤云独鸟川光暮,万里千山海气秋”是 也。前辈於文亦多此体,如王勃“龙光射斗牛之墟,徐孺下陈蕃之榻”,乃就对也)。 六 论杂体,则有风人(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义,如古《子夜歌》《续曲歌》之类, 则多用此体),藁砧(古乐府“藁砧今何在,山上复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僻 辞隐语也),五杂俎(见乐府),两头织织(亦见乐府),盘中(《玉台集》有此诗, 苏伯玉妻作,写之盘中,屈曲成文也),回文(起於宝滔之妻,织锦以寄其夫也),反 覆(举一字而诵,皆成句,无不押韵,反复成文也。李公《诗格》有此二十字诗),离 合(字相折合成文,孔融“渔父屈节”之诗是也。)虽不关诗之重,轻其体制亦古,至於建 除(鲍明远有《建除诗》,每句首冠以“建除平定”等字。其诗虽佳,盖鲍本工诗,非因建 除之体而佳也),字谜,人名,卦名,数名,药名,州名之诗,只成戏谑,不足法也
又有六甲十属之类,及藏头、歇后等体,今皆削之。近世有李公《诗格》,泛而不 备,惠洪《天厨禁脔》,最为误人。今此卷有旁参二书者,盖其是处不可易也)。 诗法 学诗先除五俗:一日俗体,二日俗意,三日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 有语忌,有语病,语病易除,语忌难除。语病古人亦有之,惟语忌则不可有。 须是本色,须是当行。 四 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 发端忌作举止,收拾贵在出场 六 不必太着题,不必多使事。 押韵不必有出处,;用事不必拘来历。 八 下字贵响,造语贵圆。 九 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语贵脱洒,不可拖泥带水 最忌骨董,最忌趑贴。 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音韵忌散缓,亦忌迫促 十二 诗难处在结裹,譬如番刀,须用北人结裹,若南人便非本色。 须参活句,勿参死句。 词气可颉颃,不可乖戾。 十五 律诗难於古诗,绝句难於八句,七言律诗难於五言律诗,五言绝句难於七言绝句 十六 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 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 看诗须着金刚眼睛,庶不昡於旁门小法。(禅家有金刚眼睛之说 十八 辨家数如辨苍白,方可言诗。(荆公评文章先体制而后文之工拙) 十九 诗之是非不必争,试以已诗置之古人诗中,与识者观之而不能辨,则真古人矣 诗评 大历以前,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本朝诸公,分明别是一 副言语。如此见,方许具一只眼 盛唐人,有似粗而非粗处,有似拙而非拙处。 五言绝句:众唐人是一样,少陵是一样,韩退之是一样,王荆公是一样,本朝诸公 是一样
(又有六甲十属之类,及藏头、歇后等体,今皆削之。近世有李公《诗格》,泛而不 备,惠洪《天厨禁脔》,最为误人。今此卷有旁参二书者,盖其是处不可易也)。 诗法 一 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 二 有语忌,有语病,语病易除,语忌难除。语病古人亦有之,惟语忌则不可有。 三 须是本色,须是当行。 四 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 五 发端忌作举止,收拾贵在出场。 六 不必太着题,不必多使事。 七 押韵不必有出处,;用事不必拘来历。 八 下字贵响,造语贵圆。 九 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语贵脱洒,不可拖泥带水。 十 最忌骨董,最忌趂贴。 十一 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音韵忌散缓,亦忌迫促。 十二 诗难处在结裹,譬如番刀,须用北人结裹,若南人便非本色。 十三 须参活句,勿参死句。 十四 词气可颉颃,不可乖戾。 十五 律诗难於古诗,绝句难於八句,七言律诗难於五言律诗,五言绝句难於七言绝句。 十六 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 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 十七 看诗须着金刚眼睛,庶不呟於旁门小法。(禅家有金刚眼睛之说)。 十八 辨家数如辨苍白,方可言诗。(荆公评文章先体制而后文之工拙)。 十九 诗之是非不必争,试以已诗置之古人诗中,与识者观之而不能辨,则真古人矣。 诗评 一 大历以前,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本朝诸公,分明别是一 副言语。如此见,方许具一只眼。 二 盛唐人,有似粗而非粗处,有似拙而非拙处。 三 五言绝句:众唐人是一样,少陵是一样,韩退之是一样,王荆公是一样,本朝诸公 是一样。 四
盛唐人诗,亦有一二滥觞晩唐者,晩唐人诗,亦有一二可入盛唐者,要当论其大概 耳 五 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 八 唐人命题,言语亦自不同。杂古人之集而观之,不必见诗,望其题引而知其为唐人 今人矣。 大历之诗,高者尚未识盛唐,下者渐入晚唐矣。晚唐之下者,亦随野孤外道鬼窟 。小 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九 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於理;本朝人尚理而病於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 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如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类,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 耳 谢灵运之诗,无一篇不佳。 十 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晋人舍陶渊明、阮籍嗣 宗外,惟左太沖高出一时,陆土衡独在诸公之下。 十 颜不如鲍,鲍不如谢,文中子独取颜,非也。 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灵运之诗,已是彻首尾成对句矣,是以不及建 安也 十五 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当观其集方知之 戎昱在盛唐为最下,已滥觞晩唐矣。戎昱之诗,有绝似晚唐者。权德舆之诗,却有 绝似盛唐者。权德舆或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 十七 顾况诗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风骨处。 冷朝阳在大历才子中为最下。马戴在晚唐诸人之上。刘沧、吕温亦胜诸人。李濒不 全是晚唐,间有似刘随州处。陈陶之诗,在晚唐人中,最无可观。薛逄最浅俗。 十九 大历以后,吾所深取者,李长吉、柳子厚、刘言史、权德舆、李涉、李益耳。 二十 大历后,刘梦得之绝句,张藉、王建之乐府,吾所深取耳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 不能作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沈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离 别》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论诗以 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 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少陵如节制之师。 二四 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於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
盛唐人诗,亦有一二滥觞晚唐者,晚唐人诗,亦有一二可入盛唐者,要当论其大概 耳。 五 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 六 唐人命题,言语亦自不同。杂古人之集而观之,不必见诗,望其题引而知其为唐人 今人矣。 七 大历之诗,高者尚未识盛唐,下者渐入晚唐矣。晚唐之下者,亦随野孤外道鬼窟 中。 八 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九 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於理;本朝人尚理而病於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 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十 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如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类,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 耳。 十一 谢灵运之诗,无一篇不佳。 十二 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晋人舍陶渊明、阮籍嗣 宗外,惟左太沖高出一时,陆士衡独在诸公之下。 十三 颜不如鲍,鲍不如谢,文中子独取颜,非也。 十四 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灵运之诗,已是彻首尾成对句矣,是以不及建 安也。 十五 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当观其集方知之。 十六 戎昱在盛唐为最下,已滥觞晚唐矣。戎昱之诗,有绝似晚唐者。权德舆之诗,却有 绝似盛唐者。权德舆或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 十七 顾况诗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风骨处。 十八 冷朝阳在大历才子中为最下。马戴在晚唐诸人之上。刘沧、吕温亦胜诸人。李濒不 全是晚唐,间有似刘随州处。陈陶之诗,在晚唐人中,最无可观。薛逄最浅俗。 十九 大历以后,吾所深取者,李长吉、柳子厚、刘言史、权德舆、李涉、李益耳。 二十 大历后,刘梦得之绝句,张藉、王建之乐府,吾所深取耳。 二一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 不能作。 二二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沈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离 别》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论诗以 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 二三 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少陵如节制之师。 二四 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於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