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一中、康杰中学、临汾中、长治二中2014届高三第一次四校联考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它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等 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是我们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睛圆缺,圆有时是相对于缺而言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圆满” 语,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也可看出中国人重视艺术生命的一份用 心。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云:“超以象外,至大不可限 制;得其环中,理之圆足混成无缺,如太极然。”在这里,圆即充满、周备、具 足,体现在诗性艺心就是浑全充融。森罗万象,一尘沤,一片叶,一缕云,及至 浩浩苍天、绵绵大地,都可以大道涵括。 中国哲学中有一个著名比喻:"月印万川”,最能体现充满圆融的特点。这个 比喻有两层重要的含义:一是万川之月,只是一月。江流宛转绕芳甸,何处春江 无月明,湛然寰宇,月光朗照,天下万千江湖,无处不映出它的圆影。然万千个 圆共有一圆,万种之月,只有一月相照,一圆贯穿了万川之圆,散在江湖各处的 异在之圆联成一个整体,只有一个生命。二是自此一月,可观全月。由于散在江 湖的万千之月均由一月相照,故自任何一月均可窥见万千之月的内在生命,任何 江湖的月都是一个自我完足的生命世界。“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就是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强调了万物都是一个自在圆足的生命这一重要特性
山西省忻州一中、康杰中学、临汾一中、长治二中 2014 届高三第一次四校联考 语文试题 第 I 卷(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它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等 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是我们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圆有时是相对于缺而言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圆满”一 语,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也可看出中国人重视艺术生命的一份用 心。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云:“超以象外,至大不可限 制;得其环中,理之圆足混成无缺,如太极然。”在这里,圆即充满、周备、具 足,体现在诗性艺心就是浑全充融。森罗万象,一尘沤,一片叶,一缕云,及至 浩浩苍天、绵绵大地,都可以大道涵括。 中国哲学中有一个著名比喻:“月印万川”,最能体现充满圆融的特点。这个 比喻有两层重要的含义:一是万川之月,只是一月。江流宛转绕芳甸,何处春江 无月明,湛然寰宇,月光朗照,天下万千江湖,无处不映出它的圆影。然万千个 圆共有一圆,万种之月,只有一月相照,一圆贯穿了万川之圆,散在江湖各处的 异在之圆联成一个整体,只有一个生命。二是自此一月,可观全月。由于散在江 湖的万千之月均由一月相照,故自任何一月均可窥见万千之月的内在生命,任何 江湖的月都是一个自我完足的生命世界。“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就是: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强调了万物都是一个自在圆足的生命这一重要特性
中国哲学的圆满具足说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情调,它实际上是以审美的眼光看 待世界。儒道佛中的充满圆融的生命哲学刺激了中国艺术家的创造精神。由于受 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中国艺术家总有一种自觉的超越意识,要尽广大,极 精微,自有限而观无限,由当下而观永恒。然而宇宙洪阔,天道苍苍,艺术要受 到时空的限制,它总不能摆脱具体的实在,总在关注一人一事一时—物,这便制 约了艺术家的绵绵长思。万川之月自在圆融的生命哲学却给了解脱这一难题的钥 匙。艺术家既关心“-″,认为“山川即道”、“山水即天理”,万事万物均是道的 化身,但更关心的是“一切”,因为“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都是自在圆足 的生命整体。《文心雕龙》云:“乘一总万”;《二十四诗品》云:“万取一收”,其 意大致相同。 故中国艺术家更重视当下直接的观照,更关心微观,在艺术倾向上,两汉时 铺排山川云物的现象到了唐宋时越来越少,人们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更加精微、细 致。中唐以后,追求精微细致的审美风尚渐渐弥散开来。如在中国园林中,人们 普遍追求“壶纳天地”的妙处。一湾清泉,几条幽径,几处亭台,便俨然构成 自在圆足的世界。请看中国园林的命名:勺园,如勺之大;蠡园,如一瓢之微; 壶公楼,小得如茶壶一般;芥子园,微小得尤如一粒种子;一沤居,细微得如同 大海中的一朵涟漪。但是,在中国人看来,一沤就是茫茫大海,一假山就是连绵 峰峦,一亭就是浩浩天庭。故人们常常将园林景区叫做“小沧浪"、“小蓬莱 小瀛洲"。“小”是园林特点,“沧浪”“瀛洲″等则是人们远的心意,壶公有天 地,芥子纳须弥,这成了中国艺术家不言的秘诀。 在中国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溪山无尽”为名的画,它反映了中 国山水画家对山川无尽之妙的追求。王希孟的《干里江山图》和倪云林的《疏林
中国哲学的圆满具足说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情调,它实际上是以审美的眼光看 待世界。儒道佛中的充满圆融的生命哲学刺激了中国艺术家的创造精神。由于受 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中国艺术家总有一种自觉的超越意识,要尽广大,极 精微,自有限而观无限,由当下而观永恒。然而宇宙洪阔,天道苍苍,艺术要受 到时空的限制,它总不能摆脱具体的实在,总在关注一人一事一时一物,这便制 约了艺术家的绵绵长思。万川之月自在圆融的生命哲学却给了解脱这一难题的钥 匙。艺术家既关心“一”,认为“山川即道”、“山水即天理”,万事万物均是道的 化身,但更关心的是“一切”,因为“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都是自在圆足 的生命整体。《文心雕龙》云:“乘一总万”;《二十四诗品》云:“万取一收”,其 意大致相同。 故中国艺术家更重视当下直接的观照,更关心微观,在艺术倾向上,两汉时 铺排山川云物的现象到了唐宋时越来越少,人们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更加精微、细 致。中唐以后,追求精微细致的审美风尚渐渐弥散开来。如在中国园林中,人们 普遍追求“壶纳天地”的妙处。一湾清泉,几条幽径,几处亭台,便俨然构成一 自在圆足的世界。请看中国园林的命名:勺园,如一勺之大;蠡园,如一瓢之微; 壶公楼,小得如茶壶一般;芥子园,微小得尤如一粒种子;一沤居,细微得如同 大海中的一朵涟漪。但是,在中国人看来,一沤就是茫茫大海,一假山就是连绵 峰峦,一亭就是浩浩天庭。故人们常常将园林景区叫做“小沧浪”、“小蓬莱”、 “小瀛洲”。“小”是园林特点,“沧浪”“瀛洲”等则是人们远的心意,壶公有天 地,芥子纳须弥,这成了中国艺术家不言的秘诀。 在中国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溪山无尽”为名的画,它反映了中 国山水画家对山川无尽之妙的追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倪云林的《疏林
秀石图》风格迥异,一是江山无限,一是片石只林,但所追求的却是一致的,人 们在他们的画中无所憾,因为它们自身就是一个自我完足的宇宙。郭河阳“有人 悟得丹青理,专向茅茨画山水”正谓此。若要能演成一个完整生命,“茅茨″也 能成为灵区 (节选自朱良志《讼论中国艺术论中的“圆”》,有修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圆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重要因素 B.圆即圆满、周备、具足、万物之理、混成无缺,体现在诗性艺心上即浑 全充融。 C.“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自然界中森罗万象,一尘沤、一片叶、一缕云. 虽形态各 异,但都一统于“道”的世界中 D.“江流宛转绕芳甸,何处春江无月明″,到处春江的月明均由一月相照 故自任何一月都可窥见万千之月的内在生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3分) A.中国艺术家的自有限而观无限,由当下观永恒的观念,是受儒道佛中圆 通生命哲学和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 B.自在圆通的生命哲学是解脱艺术家受时空和具体事物限制的钥匙。 C.“乘一总万”“万取一收”与中国艺术家更重视当下的直接观照、关心 微观等都体现了“山川即道”的哲理,都符合宇宙中的自在圆足的生命整体的哲 学观点。 D.中国山水画中有许多以“溪山无尽”为名的画,它反映了中国山水画家
秀石图》风格迥异,一是江山无限,一是片石只林,但所追求的却是一致的,人 们在他们的画中无所憾,因为它们自身就是一个自我完足的宇宙。郭河阳“有人 悟得丹青理,专向茅茨画山水”正谓此。若要能演成一个完整生命,“茅茨”也 能成为灵区。 (节选自朱良志《论中国艺术论中的“圆”》,有修改) 1.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分) A.圆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重要因素。 B.圆即圆满、周备、具足、万物之理、混成无缺,体现在诗性艺心上即浑 全充融。 C.“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自然界中森罗万象,一尘沤、一片叶、一缕云…… 虽形态各 异,但都一统于“道”的世界中。 D.“江流宛转绕芳甸,何处春江无月明”,到处春江的月明均由一月相照, 故自任何一月都可窥见万千之月的内在生命。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 (3 分) A.中国艺术家的自有限而观无限,由当下观永恒的观念,是受儒道佛中圆 通生命哲学和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 B.自在圆通的生命哲学是解脱艺术家受时空和具体事物限制的钥匙。 C.“乘一总万”“万取一收” 与中国艺术家更重视当下的直接观照、关心 微观等都体现了“山川即道”的哲理,都符合宇宙中的自在圆足的生命整体的哲 学观点。 D.中国山水画中有许多以“溪山无尽”为名的画,它反映了中国山水画家
追求在一山一水中去创造一个圆满自足的世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分 A.“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反映了 物物均有其内在之理,而内在之理又是共通的道理。 B.“壶公有天地,芥子纳须弥”中,“天地”和“须弥”是人们远的心意。 C.两汉铺排山水云物的现象到唐宋越来越少,因为用精微、细致表现“涵 盖乾坤″较铺排渲染更能体现所要追求的生命的博大精深。 D.画道之理体现哲学上圆通之说,故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都如同有灵光耀 现,形成自我圆足的世界。 二、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19分) 苏瑰,字昌容,雍州武功人,隋尚书仆射威之曾孙。擢进土第,补恒州参军。 居母丧,哀毁加人,左庶子张大安表举孝悌,擢豫王府录事参军,历朗、歙二州 刺史。时来俊臣贬州参军,人惧复用,多致书请瑰,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 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遂不发书。俊臣未至追还,恨之。由是连外徙, 不得入。久之,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州据都会,多名珍怪产,前长史张潜、于 辩机赀取钜万,瑰单身薄被自将。武后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瑰谏曰:“縻 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 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后善其言。神龙初,入为尚书右丞,封怀县 男。瑰明晥法令,多识台省旧章,一朝格式,皆所删正。中宗复政,郑普思以妖 幻位秘书员外监,支党遍岐、陇间,相煽惑为乱。瑰捕系普思穷讯,普思妻以左 道得幸韦后,出入禁中。有诏勿治。瑰廷争不可,帝犹依违。司直范献忠,瑰使
追求在一山一水中去创造一个圆满自足的世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 (3 分) A.“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反映了 物物均有其内在之理,而内在之理又是共通的道理。 B.“壶公有天地,芥子纳须弥”中,“天地”和“须弥”是人们远的心意。 C.两汉铺排山水云物的现象到唐宋越来越少,因为用精微、细致表现“涵 盖乾坤”较铺排渲染更能体现所要追求的生命的博大精深。 D.画道之理体现哲学上圆通之说,故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都如同有灵光耀 现,形成自我圆足的世界。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苏瑰,字昌容,雍州武功人,隋尚书仆射威之曾孙。擢进士第,补恒州参军。 居母丧,哀毁加人,左庶子张大安表举孝悌,擢豫王府录事参军,历朗、歙二州 刺史。时来俊臣贬州参军,人惧复用,多致书请瑰,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 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遂不发书。俊臣未至追还,恨之。由是连外徙, 不得入。久之,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州据都会,多名珍怪产,前长史张潜、于 辩机赀取钜万,瑰单身薄被自将。武后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瑰谏曰:“縻 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 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后善其言。 神龙初,入为尚书右丞,封怀县 男。瑰明晓法令,多识台省旧章,一朝格式,皆所删正。中宗复政,郑普思以妖 幻位秘书员外监,支党遍岐、陇间,相煽惑为乱。瑰捕系普思穷讯,普思妻以左 道得幸韦后,出入禁中。有诏勿治。瑰廷争不可,帝犹依违。司直范献忠,瑰使
按普思者,进曰:“瑰为大臣,不能前诛逆竖而报天子,罪大矣,臣请先斩瑰。 于是,仆射魏元忠顿首曰:“瑰长者,用刑不枉,普思法当死。”帝不得已,流普 思于儋州,余党论死。累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时大臣 初拜官,献食天子,名曰“烧尾”,瑰独不进。及侍宴,宗晋卿嘲之,帝默然。 瑰自解于帝曰:“宰相燮和阴阳,代天治物。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卫兵至三 日不食,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帝崩,遗诏皇太后临朝,相王以太尉辅政。 后召宰相韦安石、宗楚客洎瑰议禁中。楚客猥日:"太后临朝,相王有不通问之 嫌,不宜辅政。”瑰正色日:“遗制乃先帝意,安得辄改?”楚客等怒,卒削相王 辅政事,瑰称疾不朝。景云元年,卒,年七十二,谥日文贞(博学坚贞 (选自《新唐书苏瑰传》,有删节)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俊臣未至追还,恨之 恨怨恨 B.瑰使按普思者 按审问 C.流普思于儋州,余党论死论判处 D卒削相王辅政事 卒突然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苏瑰“文贞”的一组是( (3分) ①擢进土第,补恒州参军 ②明晓法令,多识台省旧章 ③立庙塔,役无虚岁 ④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 ⑤正色日:“遗制乃先帝意,安得辄改?” ⑥卒削相王辅政事
按普思者,进曰:“瑰为大臣,不能前诛逆竖而报天子,罪大矣,臣请先斩瑰。” 于是,仆射魏元忠顿首曰:“瑰长者,用刑不枉,普思法当死。”帝不得已,流普 思于儋州,余党论死。累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时大臣 初拜官,献食天子,名曰“烧尾”,瑰独不进。及侍宴,宗晋卿嘲之,帝默然。 瑰自解于帝曰:“宰相燮和阴阳,代天治物。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卫兵至三 日不食,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帝崩,遗诏皇太后临朝,相王以太尉辅政。 后召宰相韦安石、宗楚客洎瑰议禁中。楚客猥曰:“太后临朝,相王有不通问之 嫌,不宜辅政。”瑰正色曰:“遗制乃先帝意,安得辄改?”楚客等怒,卒削相王 辅政事,瑰称疾不朝。景云元年,卒,年七十二,谥曰文贞(博学坚贞)。 (选自《新唐书·苏瑰传》,有删节)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俊臣未至追还,恨之 恨 怨恨 B.瑰使按普思者 按 审问 C.流普思于儋州,余党论死 论 判处 D 卒削相王辅政事 卒 突然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苏瑰“文贞”的一组是 ( ) (3 分) ①擢进士第,补恒州参军 ②明晓法令,多识台省旧章 ③立庙塔,役无虚岁 ④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 ⑤正色曰:“遗制乃先帝意,安得辄改?” ⑥卒削相王辅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