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15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140分钟内容:综合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 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 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 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互相吹捧 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 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 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 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礼记· 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 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 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 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 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 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 懑闷中解脱出,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 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 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鷹(zhi)、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 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 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一一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 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 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 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 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 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 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 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 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 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 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 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 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 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 和发展。(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山西省 2015 届高三 12 月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140 分钟 内容:综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 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 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 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互相吹捧 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 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 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 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礼记• 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 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 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 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 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 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 懑闷中解脱出,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 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 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 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 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 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 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 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 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 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 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 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 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 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 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 “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 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 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 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 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 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 竹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诞生的竹谱专著。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 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 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 是因为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 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白居易的《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的《植竹记》将封建文人 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 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 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 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将“刚柔忠义”等品格赋予竹子,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 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就确立了牢固 的地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贾生传清侯方域 贾生名开宗,商丘人也。少落拓不羁,十四岁从其师学。师故儒者,喜绳墨。贾 生慕司马相如之为人,学击剑鼓琴,嗜远游。师以弗类己,诮之。贾生固谓:“我 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即日除弟子籍,更去与里中少年伍。间读书为文词, 干谒当世,举茂才第一;是时贾生年二十余,益负才 陈腾凤来校士,寓意郡太守,欲贾生充饩县官,贾生曰:“我当不日为卿相,何 至谋升斗!”却不就。共郡人张渭等仿阮嗣宗纵饮六十日,白昼射箭,中夜击鼓。 宋俗上元夜张灯饮酒。贾生率其徒,疾驰百余里,漏下三鼓抵睢阳。司马氏者 睢阳巨族也。张银瓢,容酒数斗,约能胜饮者持瓢去。群少皆醉卧,窘甚。贾生 忽叱咤登阶,举瓢一饮,即掷瓢付奴持之,不通姓名,坐宾骇散。 久之,贾生贫益甚,盛夏,服短褐不完,过市,儿童随笑之,贾生浩歌不辍。会 太原孙传庭调商丘令,知贾生,下车引见,日往谒。为计赀财,复田舍
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 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 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 竹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诞生的竹谱专著。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 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 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 是因为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 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白居易的《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的《植竹记》将封建文人 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 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 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 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将“刚柔忠义”等品格赋予竹子,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 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就确立了牢固 的地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贾生传 清 侯方域 贾生名开宗,商丘人也。少落拓不羁,十四岁从其师学。师故儒者,喜绳墨。贾 生慕司马相如之为人,学击剑鼓琴,嗜远游。师以弗类己,诮之。贾生固谓:“我 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即日除弟子籍,更去与里中少年伍。间读书为文词, 干谒当世,举茂才第一;是时贾生年二十余,益负才。 陈腾凤来校士,寓意郡太守,欲贾生充饩县官,贾生曰:“我当不日为卿相,何 至谋升斗!”却不就。共郡人张渭等仿阮嗣宗纵饮六十日,白昼射箭,中夜击鼓。 宋俗上元夜张灯饮酒。贾生率其徒,疾驰百余里,漏下三鼓抵睢阳。司马氏者, 睢阳巨族也。张银瓢,容酒数斗,约能胜饮者持瓢去。群少皆醉卧,窘甚。贾生 忽叱咤登阶,举瓢一饮,即掷瓢付奴持之,不通姓名,坐宾骇散。 久之,贾生贫益甚,盛夏,服短褐不完,过市,儿童随笑之,贾生浩歌不辍。会 太原孙传庭调商丘令,知贾生,下车引见,日往谒。为计赀财,复田舍
凡七应举不第,因大悟,尽焚其素所读书,闭户揣摩十余年,驰骛于先达师说十 余年,最后而冥坐穷思,与侯方域、徐作肃往复辨论又几十年,卒轨于正,天下 以“纯儒”称之。 既老,更追忆少游京洛,集所闻见述《帝都》《君德》《相术》三篇。已,买舟 金陵,泛吴越。与侯方镇、方域为忘形之友,又自称为“野鹿居士” 侯方域曰:“以余观贾生所谓羊质①善变然每变必趋上者耶抑依隐曼世所称大人 先生②者欤少年类邯郸侠而后乃大雅卓尔。呜,彼终身守一,众矣。倘非其与 道屈伸,亦焉能知之哉? 注释:①羊质:典出扬雄《法言》“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 之虎矣。”谓徒具外表而无其质。②大人先生:阮籍有《大人先生传》,通过虚 构人物“大人先生”,抨击虚伪礼法。 4.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以弗类己,诮之诮:担忧B.陈腾凤来校士校:考评 C.欲贾生充饩县官充饩:供职D.卒轨于正轨:遵循,依照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余观/贾生所谓羊质善变/然每变必趋上者耶/抑依隐曼世所称大人/先生者 欤/少年类邯郸侠/而后乃大雅卓尔 B.以余观贾生/所谓羊质善变/然每变必趋上者耶/抑依隐曼世/所称大人先生者 欤/少年类邯郸侠而后乃大雅卓尔 C.以余观贾生/所谓羊质/善变然每变必趋上者耶/抑依隐曼世所称大人/先生者 欤/少年类邯郸侠而后/乃大雅卓尔 D以余观/贾生所谓羊质善变/然每变必趋上者耶/抑依隐曼世/所称大人先生者 欤/少年类邯郸侠而后/乃大雅卓尔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生年轻时就放浪形骸,十四岁从师学习,与老师循规蹈矩的性格不合,于 是离开自己的老师,与村里的年轻人为伍 B.贾生酒量过人,还因此赢得过一个银瓢。他还在盛夏之时,穿着破旧的衣服, 路过集市放声歌唱,全然不顾儿童的嘲笑。 C.贾生参加了七次科考都没有结果,于是大彻大悟,遵循当初老师教导,潜心 研究儒学十余年,最终成为一个纯粹的儒者。 D.作者认为贾生年轻时有侠客之风,后来却成了学识渊博之士,与不知变通的 人相比,是一个依道行事、善于变化的人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3分) (2)我当不日为卿相,何至谋升斗!(3分) (3)呜乎,彼终身守一,众矣。倘非其与道屈伸,亦焉能知之哉?(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咏笼莺①(清)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8.本诗是如何完成对“笼莺”这一事物形象的刻画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 分)
凡七应举不第,因大悟,尽焚其素所读书,闭户揣摩十余年,驰骛于先达师说十 余年,最后而冥坐穷思,与侯方域、徐作肃往复辨论又几十年,卒轨于正,天下 以“纯儒”称之。 既老,更追忆少游京洛,集所闻见述《帝都》《君德》《相术》三篇。已,买舟 金陵,泛吴越。与侯方镇、方域为忘形之友,又自称为“野鹿居士”。 侯方域曰:“以余观贾生所谓羊质①善变然每变必趋上者耶抑依隐曼世所称大人 先生②者欤少年类邯郸侠而后乃大雅卓尔。呜乎,彼终身守一,众矣。倘非其与 道屈伸,亦焉能知之哉?” 注释:①羊质:典出扬雄《法言》“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 之虎矣。”谓徒具外表而无其质。②大人先生:阮籍有《大人先生传》,通过虚 构人物“大人先生”,抨击虚伪礼法。 4.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师以弗类己,诮之 诮:担忧 B.陈腾凤来校士 校:考评 C.欲贾生充饩县官 充饩:供职 D.卒轨于正 轨:遵循,依照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以余观/贾生所谓羊质善变/然每变必趋上者耶/抑依隐曼世所称大人/先生者 欤/少年类邯郸侠/而后乃大雅卓尔 B.以余观贾生/所谓羊质善变/然每变必趋上者耶/抑依隐曼世/所称大人先生者 欤/少年类邯郸侠而后乃大雅卓尔 C.以余观贾生/所谓羊质/善变然每变必趋上者耶/抑依隐曼世所称大人/先生者 欤/少年类邯郸侠而后/乃大雅卓尔 D 以余观/贾生所谓羊质善变/然每变必趋上者耶/抑依隐曼世/所称大人先生者 欤/少年类邯郸侠而后/乃大雅卓尔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贾生年轻时就放浪形骸,十四岁从师学习,与老师循规蹈矩的性格不合,于 是离开自己的老师,与村里的年轻人为伍。 B.贾生酒量过人,还因此赢得过一个银瓢。他还在盛夏之时,穿着破旧的衣服, 路过集市放声歌唱,全然不顾儿童的嘲笑。 C.贾生参加了七次科考都没有结果,于是大彻大悟,遵循当初老师教导,潜心 研究儒学十余年,最终成为一个纯粹的儒者。 D.作者认为贾生年轻时有侠客之风,后来却成了学识渊博之士,与不知变通的 人相比,是一个依道行事、善于变化的人。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3 分) (2)我当不日为卿相,何至谋升斗!(3 分) (3)呜乎,彼终身守一,众矣。倘非其与道屈伸,亦焉能知之哉?(4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咏 笼 莺① (清)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8.本诗是如何完成对“笼莺”这一事物形象的刻画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 分)
9.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共6分) (1)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抒发了国破家亡之悲,感伤离乱之痛,表现了他爱 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因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_,_。 (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沙漠冰封,愁云万里的景象的诗句 是 (3)《观刈麦》中最能表现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苦的诗句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钱理群 王瑶教授去世,我们弟子献了一副挽联:“魏晋风度,为人但有真性情:五四精 神,传世岂无好文章。”我们把先生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 传人。鲁迅对魏晋风度有个概括,就是“清峻、通脱”。鲁迅也说:“我有时候 很峻急,有时候很随便。”因此可以说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 的。先生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也有鲁迅式的清醒、 冷峻,敢于直面现实。先生说他“出语多谐”,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 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 先生这种危难中的坦然,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他去世后,林庚曾撰文回忆他在 文革时的表现:他们都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并且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 以示“斯文扫地”。林庚说我们都觉得非常窘迫、难堪,但王瑶却泰然处之,他 游刃有余,如入无人之地,穿过无数杂乱的脚下,就这么不急不慢地一路扫 先生从来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来找我, 个星期只准去我家一次。我们一般都是下午四点以后去跟他闲聊,想到什么就谈 什么:政治、思想、文化、人生等等,很少谈学术。他平时对我们放任不管 入学开一个书单,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问。其实这个放任不管,我倒觉得 正是抓住了学术研究的特点。学术研究是个人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因此它从 根底上就应该是散漫的。散漫,并不是无所事事,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志于 学术的学生,学术研究是他内在生命的需要,根本不需要督促,看起来他在闲荡, 读闲书,其实总在思考。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是潜入生命与学术的深处,进行 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这是不能管的,更不能乱管。搞学术就是得无为而治 先生深谙无为而治的奥妙。 但关键时候,先生也会点醒你,一点就让你终生难忘。在学术上,他只抓毕业论 文,而且先要求学生提出两个论文选题,向他汇报设想,然后他给定一个题目 并点醒你做这个题目应该注意什么。比如我当初毕业论文就准备了两个题目: 个写鲁迅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艺术世界;另一个是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 比较。先生听了我的汇报以后说,你的第一个题目很有新意,但你自己还没有想 清楚,短时间内也不容易想清楚,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急于写成论文 会有很多漏洞,答辩时很可能通不过,反而糟蹋了这个题目,不如存放起来,多 酝酿几年以后再做,一做就把它做好。于是就定了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 比较”这个题目 更重要的,是先生给我们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先生曾 经找我谈话,告诫我“不要急于发表文章”。他说:“我知道,你已经三十九岁
9.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共 6 分) (1)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抒发了国破家亡之悲,感伤离乱之痛,表现了他爱 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因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 , 。 (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沙漠冰封,愁云万里的景象的诗句 是: , 。 (3)《观刈麦》中最能表现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苦的诗句是: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 钱理群 王瑶教授去世,我们弟子献了一副挽联:“魏晋风度,为人但有真性情;五四精 神,传世岂无好文章。”我们把先生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 传人。鲁迅对魏晋风度有个概括,就是“清峻、通脱”。鲁迅也说:“我有时候 很峻急,有时候很随便。”因此可以说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 的。先生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也有鲁迅式的清醒、 冷峻,敢于直面现实。先生说他“出语多谐”,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 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 先生这种危难中的坦然,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他去世后,林庚曾撰文回忆他在 文革时的表现:他们都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并且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 以示“斯文扫地”。林庚说我们都觉得非常窘迫、难堪,但王瑶却泰然处之,他 “游刃有余,如入无人之地,穿过无数杂乱的脚下,就这么不急不慢地一路扫 去”。 先生从来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来找我,一 个星期只准去我家一次。我们一般都是下午四点以后去跟他闲聊,想到什么就谈 什么:政治、思想、文化、人生等等,很少谈学术。他平时对我们放任不管,一 入学开一个书单,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问。其实这个放任不管,我倒觉得 正是抓住了学术研究的特点。学术研究是个人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因此它从 根底上就应该是散漫的。散漫,并不是无所事事,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志于 学术的学生,学术研究是他内在生命的需要,根本不需要督促,看起来他在闲荡, 读闲书,其实总在思考。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是潜入生命与学术的深处,进行 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这是不能管的,更不能乱管。搞学术就是得无为而治, 先生深谙无为而治的奥妙。 但关键时候,先生也会点醒你,一点就让你终生难忘。在学术上,他只抓毕业论 文,而且先要求学生提出两个论文选题,向他汇报设想,然后他给定一个题目, 并点醒你做这个题目应该注意什么。比如我当初毕业论文就准备了两个题目:一 个写鲁迅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艺术世界;另一个是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 比较。先生听了我的汇报以后说,你的第一个题目很有新意,但你自己还没有想 清楚,短时间内也不容易想清楚,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急于写成论文, 会有很多漏洞,答辩时很可能通不过,反而糟蹋了这个题目,不如存放起来,多 酝酿几年以后再做,一做就把它做好。于是就定了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 比较”这个题目。 更重要的,是先生给我们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先生曾 经找我谈话,告诫我“不要急于发表文章”。他说:“我知道,你已经三十九岁
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出来,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 们北大有个传统,叫作‘后发制人’。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来 举成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 积薄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地做学问,好好地下功夫,慢慢地出来,但一旦出 来就一发不可收,有源源不断的后劲,这才是真本事 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先生又找我谈了一次话,使我终身受益。他说:“你现 在留校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非常多 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很多人会约你写 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 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要学会 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起来什么都做了,什么都 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 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现在仔细想想,先生的师训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概括地说就是“沉潜”二字。要 沉得住,潜下来,沉潜于学术的深处,生命的深处:这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大境界。 而急功近利,浮躁虚华,是做学问、做人的大敌。我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唯 可取之处,也是可以告慰先生的,就是我一直牢记师训,并身体力行。我从1960 年大学毕业就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直到1985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 声音。可以说做了二十五年的准备,练了二十五年的内功,我的治学之路、人生 之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很艰苦,但也很充实,没有虚度。(选自2011年11 月5日《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王瑶教授曾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对此,他坦 然处之,一点也不觉得窘迫难堪,这种危难中的坦然自如令人感叹 B.王瑶教授认为那些一举成名之后就缺乏后劲的年轻学者没有真本事,他批评 已经三十九岁的钱理群急功近利,违背了北大厚积薄发的传统 C.王瑶教授基于对学生情况的深入了解,否定了作者为毕业论文准备的前一个 题目,而建议他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D.钱理群是王瑶教授的学生,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在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 侧面描写了王瑶对自己一生的深远影响,更显得真实可信 E.本文追忆了王瑶教授峻急通脱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教学方式,在经济繁荣和 变革的年代,面对着种种诱惑,记住王瑶教授是很有意义的 (2)王瑶教授的弟子为什么把他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传人? 请简要说明。(6分) (3)王瑶教授教导学生的方法很特别,请结合有关内容概括分析。(6分) (4)作者把王瑶教授的师训概括为“沉潜”二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沉 潜”作用的思考与认识。(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信息化的今天,中秋民俗依然活跃在全球华人中间,它是华人最具代表性 的文化符号,也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节日 B.昨天上午,市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主城和开发区的大部分地区将出现 能见度小于500米的雨雾,请注意防范
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出来,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 们北大有个传统,叫作‘后发制人’。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来,一 举成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 积薄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地做学问,好好地下功夫,慢慢地出来,但一旦出 来就一发不可收,有源源不断的后劲,这才是真本事。” 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先生又找我谈了一次话,使我终身受益。他说:“你现 在留校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非常多, 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很多人会约你写 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 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要学会 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起来什么都做了,什么都 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 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现在仔细想想,先生的师训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概括地说就是“沉潜”二字。要 沉得住,潜下来,沉潜于学术的深处,生命的深处:这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大境界。 而急功近利,浮躁虚华,是做学问、做人的大敌。我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唯一 可取之处,也是可以告慰先生的,就是我一直牢记师训,并身体力行。我从 1960 年大学毕业就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直到 1985 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 声音。可以说做了二十五年的准备,练了二十五年的内功,我的治学之路、人生 之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很艰苦,但也很充实,没有虚度。 (选自 2011 年 11 月 5 日《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王瑶教授曾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对此,他坦 然处之,一点也不觉得窘迫难堪,这种危难中的坦然自如令人感叹。 B.王瑶教授认为那些一举成名之后就缺乏后劲的年轻学者没有真本事,他批评 已经三十九岁的钱理群急功近利,违背了北大厚积薄发的传统。 C.王瑶教授基于对学生情况的深入了解,否定了作者为毕业论文准备的前一个 题目,而建议他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D.钱理群是王瑶教授的学生,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在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 侧面描写了王瑶对自己一生的深远影响,更显得真实可信。 E.本文追忆了王瑶教授峻急通脱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教学方式,在经济繁荣和 变革的年代,面对着种种诱惑,记住王瑶教授是很有意义的。 (2)王瑶教授的弟子为什么把他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传人? 请简要说明。(6 分) (3)王瑶教授教导学生的方法很特别,请结合有关内容概括分析。(6 分) (4)作者把王瑶教授的师训概括为“沉潜”二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沉 潜”作用的思考与认识。(8 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 A.在信息化的今天,中秋民俗依然活跃在全球华人中间,它是华人最具代表性 的文化符号,也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节日。 B.昨天上午,市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主城和开发区的大部分地区将出现 能见度小于 500 米的雨雾,请注意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