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10月模块诊断 语文试题 (考查时间:120分钟考查内容:以第一、二单元为主) 、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丘有的时候用“仁”规定“礼”,有的时候用“礼”规定“仁”。这是因为在 他的思想中,一个完全的道德品质,是“仁”和“礼”的统一。“仁”是属于个 人的自由,“礼”是属于社会的约束;“仁”是属于自然的礼物,“礼”是属于 人为的艺术。自然的礼物和人为的艺术是对立的。对立必然相反,相反就是矛盾。 但是相反而又相成,矛盾而又统一。没有真情实感为内容的“礼”,就是一个空 架子,严格地说,就不成其为“礼”。没有“礼”的节制的真情实感,严格地说, 也不成其为“仁”。所以真正的“礼”,必包含有“仁”:完全的“仁”,也必 包含有“礼”。这就是两个对立面的互相渗透。所以一个完全的道德品质,就是 “礼”和“仁”的统 个完全的人格,就是这个统一的体现 孔丘有许多赞美完全人格的话,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质是素材,文是加工。真性情、真情实感,是属于前者,“礼”是 属于后者,二者都不能偏胜。如果有所偏胜,那就破坏了统一。具体地说,只有 真性情、真情实感,而又能合“礼”地流露出来,这就是文、质的统一。这样的 人,才是“君子” 孔丘虽然把“仁”和“礼”并称,但是就一个完全的人格说,“仁”还是比较根 本的。“子夏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 语·八佾》)在这一段记载里,主要的一句话是“礼后乎”。“后”于什么呢? 就是后于“仁”。子夏悟到“礼后”,人必须有真性情、真情实感才可以行 “礼”。“仁”先“礼”后,孔丘对于子夏的这一理解,大加赞赏。 “仁者,人也。”这句话确实说明了一个很深奥的道理。《中庸》里说,“故君 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 知天”。这几句话,就是“仁者,人也”的注解。“仁”是“修身”所要达到的 最高标准。仁的主要内容是“爱”。这个爱是从亲子之爱扩充出来的。所以“为 仁”必须从事亲开始,也就是说,“修身”必须从“事亲”开始。要想把“事亲 做到完全的地步,那就必须先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就叫“知人”。这个 “知人”是对人之所以为人这个道理的理解和体会。人之所以为人是和“天”连 在一起的。所以要想对“人”有所了解和体会,不可以对于“天”没有了解和体 会。这就是“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孔子的“知人”,实际上就是对“人”的 反思。由这种反思而了解、体会到人之所以为人的总的特点一一“仁”。 孔丘往往把“仁”作为人的完全人格的代名词,有完全人格的人,他称为“仁 人”。他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又说:“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 成‘仁’。”孔丘在这些话中所说的“仁”,就是完全人格的意思。 孔丘告诉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对别人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 已矣。”“忠恕”是“为仁之方”。说孔丘的中心思想是“忠恕之道”,也就是 说,“仁”是他的中心思想。 (节选自《孔子对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一一论完全人格》)
山西 2018-2019 学年高一第一学期 10 月模块诊断 语文试题 (考查时间:120 分钟 考查内容:以第一、二单元为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孔丘有的时候用“仁”规定“礼”,有的时候用“礼”规定“仁”。这是因为在 他的思想中,一个完全的道德品质,是“仁”和“礼”的统一。“仁”是属于个 人的自由,“礼”是属于社会的约束;“仁”是属于自然的礼物,“礼”是属于 人为的艺术。自然的礼物和人为的艺术是对立的。对立必然相反,相反就是矛盾。 但是相反而又相成,矛盾而又统一。没有真情实感为内容的“礼”,就是一个空 架子,严格地说,就不成其为“礼”。没有“礼”的节制的真情实感,严格地说, 也不成其为“仁”。所以真正的“礼”,必包含有“仁”;完全的“仁”,也必 包含有“礼”。这就是两个对立面的互相渗透。所以一个完全的道德品质,就是 “礼”和“仁”的统一。一个完全的人格,就是这个统一的体现。 孔丘有许多赞美完全人格的话,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质是素材,文是加工。真性情、真情实感,是属于前者,“礼”是 属于后者,二者都不能偏胜。如果有所偏胜,那就破坏了统一。具体地说,只有 真性情、真情实感,而又能合“礼”地流露出来,这就是文、质的统一。这样的 人,才是“君子”。 孔丘虽然把“仁”和“礼”并称,但是就一个完全的人格说,“仁”还是比较根 本的。“子夏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 语·八佾》)在这一段记载里,主要的一句话是“礼后乎”。“后”于什么呢? 就是后于“仁”。子夏悟到“礼后”,人必须有真性情、真情实感才可以行 “礼”。“仁”先“礼”后,孔丘对于子夏的这一理解,大加赞赏。 “仁者,人也。”这句话确实说明了一个很深奥的道理。《中庸》里说,“故君 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 知天”。这几句话,就是“仁者,人也”的注解。“仁”是“修身”所要达到的 最高标准。仁的主要内容是“爱”。这个爱是从亲子之爱扩充出来的。所以“为 仁”必须从事亲开始,也就是说,“修身”必须从“事亲”开始。要想把“事亲” 做到完全的地步,那就必须先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就叫“知人”。这个 “知人”是对人之所以为人这个道理的理解和体会。人之所以为人是和“天”连 在一起的。所以要想对“人”有所了解和体会,不可以对于“天”没有了解和体 会。这就是“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孔子的“知人”,实际上就是对“人”的 反思。由这种反思而了解、体会到人之所以为人的总的特点——“仁”。 孔丘往往把“仁”作为人的完全人格的代名词,有完全人格的人,他称为“仁 人”。他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又说:“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 成‘仁’。”孔丘在这些话中所说的“仁”,就是完全人格的意思。 孔丘告诉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对别人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 已矣。”“忠恕”是“为仁之方”。说孔丘的中心思想是“忠恕之道”,也就是 说,“仁”是他的中心思想。 (节选自《孔子对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论完全人格》)
1.下列关于“仁”与“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孔子认为,一个完全的道德品质,是“仁”和“礼”的统一,正是基于这种认 识,他有时用“仁”规定“礼”,有时用“礼”规定“仁” B.“仁”是属于个人的自由,“礼”是属于社会的约束:;“礼”是属于自然的礼 物,“仁”是属于人为的艺术。二者矛盾而又统 C.“礼”应该以真情实感为内容,否则就难成为真正的“礼”;真情实感应该有 “礼”的节制,否则,也难成为真正的“仁”。 D.真正的“礼”,必包含有“仁”;完全的“仁”,也必包含有“礼”一一两个 对立面的互相渗透,是形成完全的道德品质的前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完全人格,要求具有真性情、真情实感, 又能合“礼”地流露出来,达到“文”与“质”的统一。 B.“质”“文”任何一方的偏胜,都会破坏二者的统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 则史”,处于“野”与“史”层次的人,算不上君子。 C.孔子将“仁”与“礼”并称,可是,他听到子夏关于“仁先礼后”的理解后大 加赞赏,说明他认识到自己原来的提法是有失偏颇的。 D.孔子强调“仁”和“礼”二者统一性的同时,认为在完全人格方面,“仁”更 为重要一些,因此,他对子夏“礼后乎”理解大加赞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仁”是“修身”所要达到的最高标准,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中庸》认为修 身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即事亲、知人、知天。 B.“仁”的主要内容是“爱”,这个“爱”是从亲子之爱扩充出来的,因此,“修 身”不可以不事亲,“事亲”是“为仁”的体现 C.把“事亲”做到完全的地步,是“知人”的前提,“知人”是对人之所以为人 这个道理的理解和体会,“知人”才能善任。 D.“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两句话,表现了孔 子对“仁”这种完全人格的倡导与追求。 二、文言文阅读(26分) (一)课内检测(12分) 4、下列加点词语读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 A.阙秦(qu)忤视(w 以飨士卒(xing) 以药淬 B.卮酒(zh)失其所与(y)目眦尽裂(ci) 朝济而夕设版焉 (zho) C.玉玦(jue)参乘( sheng)共其乏困(gong) 夜缒而出(zhui) D.樊於期(w)戮力攻秦(l)瞋目(chn) 微夫人之力不 及此(f)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行李之往来 B.为之奈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而伤长者之意 6、下列各句中所涉及的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大王来何操
1.下列关于“仁”与“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孔子认为,一个完全的道德品质,是“仁”和“礼”的统一,正是基于这种认 识,他有时用“仁”规定“礼”,有时用“礼”规定“仁”。 B.“仁”是属于个人的自由,“礼”是属于社会的约束;“礼”是属于自然的礼 物,“仁”是属于人为的艺术。二者矛盾而又统一。 C.“礼”应该以真情实感为内容,否则就难成为真正的“礼”;真情实感应该有 “礼”的节制,否则,也难成为真正的“仁”。 D.真正的“礼”,必包含有“仁”;完全的“仁”,也必包含有“礼”——两个 对立面的互相渗透,是形成完全的道德品质的前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 分) A.“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完全人格,要求具有真性情、真情实感, 又能合“礼”地流露出来,达到“文”与“质”的统一。 B.“质”“文”任何一方的偏胜,都会破坏二者的统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 则史”,处于“野”与“史”层次的人,算不上君子。 C.孔子将“仁”与“礼”并称,可是,他听到子夏关于“仁先礼后”的理解后大 加赞赏,说明他认识到自己原来的提法是有失偏颇的。 D.孔子强调“仁”和“礼”二者统一性的同时,认为在完全人格方面,“仁”更 为重要一些,因此,他对子夏“礼后乎”理解大加赞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仁”是“修身”所要达到的最高标准,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中庸》认为修 身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即事亲、知人、知天。 B.“仁”的主要内容是“爱”,这个“爱”是从亲子之爱扩充出来的,因此,“修 身”不可以不事亲,“事亲”是“为仁”的体现。 C.把“事亲”做到完全的地步,是“知人”的前提,“知人”是对人之所以为人 这个道理的理解和体会,“知人”才能善任。 D.“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两句话,表现了孔 子对“仁”这种完全人格的倡导与追求。 二、文言文阅读(26 分) (一)课内检测(12 分) 4、下列加点词语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2 分) A.阙秦(qu) 忤视(w) 以飨士卒(xing) 以药淬之(cuì) B.卮酒(zh) 失其所与(yù) 目眦尽裂(cì) 朝济而夕设版焉 (zho) C.玉玦(jué) 参乘(shèng) 共其乏困(gòng) 夜缒而出(zhuì) D.樊於期(w) 戮力攻秦(lù) 瞋目(chn) 微夫人之力不 及此(f)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2 分)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行李之往来 B.为之奈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而伤长者之意 6、下列各句中所涉及的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 分)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大王来何操
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翻译下列句子(6分) 7、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 8、举直错诸枉,则民服。(3分) (二)课外迁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14分)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 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 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 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 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 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 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 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 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于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 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 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 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 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 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 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 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 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行:品行 B.信往,不为具食 具:准备 C.若虽长大,好带刀剑若:如果 D.于是信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10、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人多厌之者 B.上未之奇也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韩信因家里贫穷,吃不上饭。在亭长家寄食几个月后,亭长的妻子不给他饭 吃,而一位漂母不仅给韩信饭吃,还说不图韩信的报答
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翻译下列句子(6 分) 7、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 分) 8、举直错诸枉,则民服。(3 分) (二)课外迁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3 题。(14 分)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 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 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 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 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 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 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 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 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于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 “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 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 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 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 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 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 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 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行:品行 B.信往,不为具食 具:准备 C.若虽长大,好带刀剑 若:如果 D.于是信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10、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 分) A.人多厌之者 B.上未之奇也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韩信因家里贫穷,吃不上饭。在亭长家寄食几个月后,亭长的妻子不给他饭 吃,而一位漂母不仅给韩信饭吃,还说不图韩信的报答
B.韩信身材高大,并带有刀剑,面对别人的侮辱,没有奋起反抗,因为他想到 要报答漂母和成就大业,因而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胯下之辱 C.韩信在犯法当斩时,滕公见他出语不凡,相貌堂堂,没有斩他。滕公同他交 谈后,更是高兴,就向汉王推荐,汉王让他做了治粟都尉。 D.萧何劝说汉王一定要重用韩信,不然他就会走掉。汉王开头说看在萧何的情 面上让韩信做将领,萧何认为不妥,最终汉王让韩信做了大将。 翻译句子(8分,每小题4分) 12、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4分) 13、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4分) [来源:学科网] 三、名句默写(8分) 14、根据题目要求填空 (1)《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一段中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出荆轲蹈死不顾的 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的句子是: (2)《鸿门宴》樊哙劝阻刘邦不必向项羽告辞的句子 是 (3)子曰:“《关雎》, (4)《沁园春·长沙》中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青年志士搏击时代风雨、以天下为 己任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 四、现代文阅读(12分) 我不是个好儿子 贾平凹 在我四十岁以后,在我几十年里雄心勃勃所从事的事业、爱情遭受了挫折和失意 后,我才觉悟了做儿子的不是。母亲的伟大不仅因为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 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 力量,有根有本 七年前,父亲作了胃癌手术,我全部的心思都在父亲身上。父亲去世后,我仍是 常常梦到父亲,父亲依然还是有病痛的样子,我醒来就伤心落泪,要买了阴纸来 烧。在纸灰飞扬的时候,突然间我会想起乡下的母亲,又是数日不安,也就必会 寄一笔钱到乡下去。寄走了钱,心安理得地又投入到我的工作中了,心中再也没 有母亲的影子。 老家的村子里,人人都在夸我给母亲寄钱,可我心里明白,给母亲寄钱并不是我 心中多么有母亲,完全是为了我的心理平衡。而母亲收到寄去的钱总舍不得花, 听妺妹说,她把钱没处放,一卷一卷塞在床下的破棉鞋里,几乎让老鼠做了窝去。 我埋怨过母亲,母亲说:“我要那么多钱干啥?零着攒下了将来整着给你。你们 都精精神神了,我喝凉水都髙兴的,我现在又不至于喝着凉水!”去年回去,她 真的把积攒的钱要给我,我气恼了,要她逢集赶会了去买个零嘴吃,她果然一次 买回了许多红糖,装在一个瓷罐儿里,但凡谁家的孩子去她那儿了,就三个指头 一捏,往孩子嘴一塞,再一抹。孩子们为糖而来,得糖而去,母亲笑着骂着“喂 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 小时候,我对母亲的印象是她只管家里人的吃和穿,那时少粮缺柴的,生活苦巴, 我们做孩子的并不愁容满面,平日倒快活得要死,最烦恼的是帮母亲推磨子了。 常常天一黑母亲就收拾磨子,在麦子里掺上白包谷或豆子磨一种杂面,偌大的石 磨她一个人推不动,就要我和弟弟合推一个磨棍,月明星稀之下,走一圈又一圈
B.韩信身材高大,并带有刀剑,面对别人的侮辱,没有奋起反抗,因为他想到 要报答漂母和成就大业,因而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胯下之辱。 C.韩信在犯法当斩时,滕公见他出语不凡,相貌堂堂,没有斩他。滕公同他交 谈后,更是高兴,就向汉王推荐,汉王让他做了治粟都尉。 D.萧何劝说汉王一定要重用韩信,不然他就会走掉。汉王开头说看在萧何的情 面上让韩信做将领,萧何认为不妥,最终汉王让韩信做了大将。 翻译句子(8 分,每小题 4 分) 12、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4 分) 13、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4 分) [来源:学科网] 三、名句默写(8 分) 14、根据题目要求填空 (1)《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一段中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出荆轲蹈死不顾的 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的句子是: , 。 (2)《鸿门宴》樊哙劝阻刘邦不必向项羽告辞的句子 是 , 。 (3)子曰:“《关雎》, , 。” (4)《沁园春·长沙》中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青年志士搏击时代风雨、以天下为 己任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 , ? 四、现代文阅读(12 分) 我不是个好儿子 贾平凹 在我四十岁以后,在我几十年里雄心勃勃所从事的事业、爱情遭受了挫折和失意 后,我才觉悟了做儿子的不是。母亲的伟大不仅因为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 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 力量,有根有本。 七年前,父亲作了胃癌手术,我全部的心思都在父亲身上。父亲去世后,我仍是 常常梦到父亲,父亲依然还是有病痛的样子,我醒来就伤心落泪,要买了阴纸来 烧。在纸灰飞扬的时候,突然间我会想起乡下的母亲,又是数日不安,也就必会 寄一笔钱到乡下去。寄走了钱,心安理得地又投入到我的工作中了,心中再也没 有母亲的影子。 老家的村子里,人人都在夸我给母亲寄钱,可我心里明白,给母亲寄钱并不是我 心中多么有母亲,完全是为了我的心理平衡。而母亲收到寄去的钱总舍不得花, 听妹妹说,她把钱没处放,一卷一卷塞在床下的破棉鞋里,几乎让老鼠做了窝去。 我埋怨过母亲,母亲说:“我要那么多钱干啥?零着攒下了将来整着给你。你们 都精精神神了,我喝凉水都高兴的,我现在又不至于喝着凉水!”去年回去,她 真的把积攒的钱要给我,我气恼了,要她逢集赶会了去买个零嘴吃,她果然一次 买回了许多红糖,装在一个瓷罐儿里,但凡谁家的孩子去她那儿了,就三个指头 一捏,往孩子嘴一塞,再一抹。孩子们为糖而来,得糖而去,母亲笑着骂着“喂 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 小时候,我对母亲的印象是她只管家里人的吃和穿,那时少粮缺柴的,生活苦巴, 我们做孩子的并不愁容满面,平日倒快活得要死,最烦恼的是帮母亲推磨子了。 常常天一黑母亲就收拾磨子,在麦子里掺上白包谷或豆子磨一种杂面,偌大的石 磨她一个人推不动,就要我和弟弟合推一个磨棍,月明星稀之下,走一圈又一圈
昏头晕脑的发迷怔。磨过一遍了,母亲在那里筛箩,我和弟弟就趴在磨盘上瞌睡。 母亲喊我们醒来再推,我和弟弟总是说磨好了,母亲说再磨几遍,需要把麦麸磨 得如蚊子翅膀一样薄才肯结束… 我成不成什么专家名人,母亲一向是不大理会的。一部《废都》,国之内外怎样 风雨不止,我受怎样的赞誉和攻击,母亲从未说过一句话。当知道我已孤单一人 又病得入了院,她悲伤得落泪,要到城里来看我,弟妺不让她来,不领她,她气 得在家里骂这个骂那个,后来冒着风雪来,她的眼睛已患了严重的疾病,却哭着 说:“我娃这是什么命啊?!” 我告诉母亲,我的命并不苦的,什么委屈和劫难我都可以受得,少年时期我上山 砍柴,挑百十斤的柴担在山砭道上行走,肩膀再疼腿再酸也不能放下柴担的,从 那时起我就练出了一股韧劲。而现在最苦的是我不能亲自伺候母亲!父亲去世了 作为长子,我是应该为这个家操心,使母亲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现在既不能照料 母亲,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把母亲送出医院, 看着她上车要回去了,我还是掏出身上仅有的钱给她,我说,钱是不能代替了孝 顺的,但我如今只能这样啊!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紧紧地握在手里, 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领,摸摸我的脸,说我的胡子长了,用热毛巾捂捂,好好刮刮, 才上了车。眼看着车越走越远,最后看不见了。我回到病房,躺在床上开始打吊 针,我的眼泪默默地流下来。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些家庭生活琐事,这些琐事中,渗透了作者与母亲之间真 挚深厚的母子情,读来感人肺腑,而无琐碎之感 B.第段末尾,母亲“笑着骂着‘喂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是 因为想起了我的因胃癌去世的父亲而倍感孤独落寞。 C.文章两次写到“钱”,第段中母亲把钱塞在破棉鞋里,而第段中却“紧紧地 握在手里”,看似矛盾,实则表现出母亲心疼儿子,处处为儿子着想。 D.第段写母亲喊醒熟睡的我和弟弟继续推磨,“要把麦麸磨得如蚊子翅膀一样 薄”,主要为了表现我童年生活的艰苦 E.纵观全文,作者采用了顺叙、插叙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综合运用记叙、议论、 抒情等表达方式,情感厚重,含蓄隽永。 16.阅读全文,概括出作者母亲的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 17.作者为什么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儿子”?试结合全文分析原因,并联系实 际谈谈你的认识或感悟。(4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8分) 8、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遒劲(qi)菲(fi)薄浸渍(zi) 挥斥方遒(qiu) B、漫溯(si) 冰屑(xie) 彳(chi)亍 殒(yn)身不恤 C、创( chung)伤青荇(xing)寥(lido)阔叱咤(cha)风云 D、长篙(go) 颓圮(p) 斑斓(lan) 中流击楫(j)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6分) 戏曲既需传承也需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 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 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 义词。()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 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 了。突破
昏头晕脑的发迷怔。磨过一遍了,母亲在那里筛箩,我和弟弟就趴在磨盘上瞌睡。 母亲喊我们醒来再推,我和弟弟总是说磨好了,母亲说再磨几遍,需要把麦麸磨 得如蚊子翅膀一样薄才肯结束…… 我成不成什么专家名人,母亲一向是不大理会的。一部《废都》,国之内外怎样 风雨不止,我受怎样的赞誉和攻击,母亲从未说过一句话。当知道我已孤单一人, 又病得入了院,她悲伤得落泪,要到城里来看我,弟妹不让她来,不领她,她气 得在家里骂这个骂那个,后来冒着风雪来,她的眼睛已患了严重的疾病,却哭着 说:“我娃这是什么命啊?!” 我告诉母亲,我的命并不苦的,什么委屈和劫难我都可以受得,少年时期我上山 砍柴,挑百十斤的柴担在山砭道上行走,肩膀再疼腿再酸也不能放下柴担的,从 那时起我就练出了一股韧劲。而现在最苦的是我不能亲自伺候母亲!父亲去世了, 作为长子,我是应该为这个家操心,使母亲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现在既不能照料 母亲,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把母亲送出医院, 看着她上车要回去了,我还是掏出身上仅有的钱给她,我说,钱是不能代替了孝 顺的,但我如今只能这样啊!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紧紧地握在手里, 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领,摸摸我的脸,说我的胡子长了,用热毛巾捂捂,好好刮刮, 才上了车。眼看着车越走越远,最后看不见了。我回到病房,躺在床上开始打吊 针,我的眼泪默默地流下来。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 A.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些家庭生活琐事,这些琐事中,渗透了作者与母亲之间真 挚深厚的母子情,读来感人肺腑,而无琐碎之感。 B.第段末尾,母亲“笑着骂着‘喂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是 因为想起了我的因胃癌去世的父亲而倍感孤独落寞。 C.文章两次写到“钱”,第段中母亲把钱塞在破棉鞋里,而第段中却“紧紧地 握在手里”,看似矛盾,实则表现出母亲心疼儿子,处处为儿子着想。 D.第段写母亲喊醒熟睡的我和弟弟继续推磨,“要把麦麸磨得如蚊子翅膀一样 薄”,主要为了表现我童年生活的艰苦。 E.纵观全文,作者采用了顺叙、插叙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综合运用记叙、议论、 抒情等表达方式,情感厚重,含蓄隽永。 16.阅读全文,概括出作者母亲的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 分) 17.作者为什么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儿子”?试结合全文分析原因,并联系实 际谈谈你的认识或感悟。(4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8 分) 18、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遒劲(qiú) 菲(fi)薄 浸渍(zì) 挥斥方遒(qiú) B、漫溯(sù) 冰屑(xiè) 彳(chì)亍 殒(yn)身不恤 C、创(chung)伤 青荇(xìng) 寥(liáo)阔 叱咤(chà)风云 D、长篙(go) 颓圮(p) 斑斓(lán) 中流击楫(j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7-19 题。(6 分) 戏曲既需传承也需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 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 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 义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 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________了。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