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B卷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现存中国最早的人口数字,见于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乃肇始夏禹,以为禹平水土,九州“民口 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这一数字,以至禹时人口统计本身,并非信史,葛剑雄等先生已有 考证,兹不赘述3问题在于,皇甫谧为何要将全国人口统计追溯至夏禹?推原其意图,当是将他所处时代 的社会治理方式上溯至夏禹之时 夏禹平治洪水之后,划九州,制贡赋,赐土姓,家天下,奠定了此后国家社会治理的基本格局。《左 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可见禹作为天下共主,所面对的是以族姓构成的诸 侯,王朝所需赋役都可征之于诸侯,此时既无必要也不可能统计天下民数。夏禹所建立的孝治合一之传统 有力地将孝德由君王贯穿至社会基层,形成了家国同构的德性政治。襄锡圭先生基于甲骨文研究得出宗法 制与嫡长子制均已见于殷商时期,而在古代文化思想中,这些具体政治制度所支撑的孝治传统则始于夏禹。 故而孟子要讨论君王的孝治矛盾时,只能将假设场景移至夏禹之前的虞舜之时 在各诸侯国内部,其社会基层之构成与治理则需掌握户数3在孝治传统之下,无论是大夫之家,还是 平民之户,都是以家主或户主面对国家,国家的赋役也都征之于家主、户主,国家权力并不进入家户之内 因此,此时国家只掌握家主与户主的名籍,而没有户籍。《国语·周语》上,仲山父陈述传统礼制依据百 官之职的日常运作与国家常规性籍田蒐狩,就可以“习民数”。实际上,被登录于百官有司,能参与籍田 蒐狩,都是政治身份的体现。这种政治身份,既是家主户主为国家所尽的职责,同时也是其在国与家之中 地位的确认。 在家户内部,家户主“正夫”之外,往往尚有成年兄弟,这些人口在仅有家户主名籍之时,并不为国 家掌握,成为“余子”。尤其对于基层民众来说,一户的常规性授田往往养活不了“余子”,他们便另行垦 荒。当西周末至春秋战争规模扩大,国家感受到财赋与兵员的紧缺,只得将余子也纳入国家掌握中,这便 是周宣王的“料民”(《国语·周语》上)、鲁国的“初税亩”(《左传·宣公十五年》)与楚国的“大户”(《左 传·成公二年》)。此后各国逐渐制定了普遍登记所有人口的户籍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为精细的社 会治理。如秦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史记·秦始皇本纪》附《秦纪》)。 至商鞅变法,颁布“分异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史记·商君列传》),正式将成年 余子单独立户,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以户籍形式改变了基层社会面貌 (摘编自李若晖《古代社会治理之户籍的产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我国最早的人口统计数字为一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 但经葛剑雄等先生考证,这并非夏禹时代的信史。 夏禹平治洪水后,奠定了国家社会治理的基本格局。面对以族姓构成的诸侯,王朝所需赋役都可 征于诸侯,此时既无必要也不可能统计天下民数。 C.在孝治传统下,大夫之家,平民之户,都是以家主或户主面对国家,国家的赋役征于家主、户主, 此时国家只掌握家主与户主的名籍,而没有户籍
山西省 2016 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B 卷)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 1 至 8 页,第Ⅱ卷 9 至 10 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现存中国最早的人口数字,见于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乃肇始夏禹,以为禹平水土,九州“民口 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这一数字,以至禹时人口统计本身,并非信史,葛剑雄等先生已有 考证,兹不赘述 3 问题在于,皇甫谧为何要将全国人口统计追溯至夏禹?推原其意图,当是将他所处时代 的社会治理方式上溯至夏禹之时。 夏禹平治洪水之后,划九州,制贡赋,赐土姓,家天下,奠定了此后国家社会治理的基本格局。《左 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可见禹作为天下共主,所面对的是以族姓构成的诸 侯,王朝所需赋役都可征之于诸侯,此时既无必要也不可能统计天下民数。夏禹所建立的孝治合一之传统, 有力地将孝德由君王贯穿至社会基层,形成了家国同构的德性政治。襄锡圭先生基于甲骨文研究得出宗法 制与嫡长子制均已见于殷商时期,而在古代文化思想中,这些具体政治制度所支撑的孝治传统则始于夏禹。 故而孟子要讨论君王的孝治矛盾时,只能将假设场景移至夏禹之前的虞舜之时。 在各诸侯国内部,其社会基层之构成与治理则需掌握户数 3 在孝治传统之下,无论是大夫之家,还是 平民之户,都是以家主或户主面对国家,国家的赋役也都征之于家主、户主,国家权力并不进入家户之内。 因此,此时国家只掌握家主与户主的名籍,而没有户籍。《国语·周语》上,仲山父陈述传统礼制依据百 官之职的日常运作与国家常规性籍田蒐狩,就可以“习民数”。实际上,被登录于百官有司,能参与籍田 蒐狩,都是政治身份的体现。这种政治身份,既是家主户主为国家所尽的职责,同时也是其在国与家之中 地位的确认。 在家户内部,家户主“正夫”之外,往往尚有成年兄弟,这些人口在仅有家户主名籍之时,并不为国 家掌握,成为“余子”。尤其对于基层民众来说,一户的常规性授田往往养活不了“余子”,他们便另行垦 荒。当西周末至春秋战争规模扩大,国家感受到财赋与兵员的紧缺,只得将余子也纳入国家掌握中,这便 是周宣王的“料民”(《国语·周语》上)、鲁国的“初税亩”(《左传·宣公十五年》)与楚国的“大户”(《左 传·成公二年》)。此后各国逐渐制定了普遍登记所有人口的户籍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为精细的社 会治理。如秦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史记·秦始皇本纪》附《秦纪》)。 至商鞅变法,颁布“分异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史记·商君列传》),正式将成年 余子单独立户,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以户籍形式改变了基层社会面貌。 (摘编自李若晖《古代社会治理之户籍的产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我国最早的人口统计数字为一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 但经葛剑雄等先生考证,这并非夏禹时代的信史。 B.夏禹平治洪水后,奠定了国家社会治理的基本格局。面对以族姓构成的诸侯,王朝所需赋役都可 征于诸侯,此时既无必要也不可能统计天下民数。 C.在孝治传统下,大夫之家,平民之户,都是以家主或户主面对国家,国家的赋役征于家主、户主, 此时国家只掌握家主与户主的名籍,而没有户籍
D.商鞅变法后,颁布了“分异令”,以“倍其赋”的强制措施,将成年余子单独立户,在中国历史上 首次出现了普遍登记所有人口的户籍制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文化思想巾,孝治传统是从夏禹时代开始的,所以孟子认为,要寻找解决孝治矛盾的办法 只能回到夏禹之前的虞舜时代 B.家主和户主被国家登录名籍,参与籍田蒐狩,既能为国家尽职责,也显示了自己在国与家中的地 位,更是国家掌握户数的依据 C.在孝治传统之下,无论大夫还是平民,家户主的成年兄弟们享受不到国家的常规性授田,为了养 活自己,他们不得不另外开垦荒地 D.在普遍登记人口户籍制度产生以前,国家统计人口只登记家户主“正夫”,而对家户中其他的成年 兄弟则不作任何统计,成为“余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将全国人口统计追溯至夏禹时期,究其原因是他发现自己所处的西晋 时代的社会治理方式在夏禹时朝已经开始了。 B.在孝治传统之下,国家权力无法进入家户之内,是由于以族姓构成的诸侯国内部,都是以家主或 户主面对国家,国家的赋役也只能征之于家户主。 C.“料民”“初税亩”“大户”都是我国由名籍到户籍改革过程中的产物,是国家为了增加财赋和兵员 将“余子”也纳入管理的统计人口的办法。 D.秦献公的“为户籍相伍”,表现出我国在户籍制度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不仅制定了普遍登记所有人 的户籍制度,还建立了更为精细的社会治理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周浚,字开林,汝南安成人也。浚性果烈。以才理见知,有人伦鉴识。乡人史曜素微贱,众所未知, 浚独引之为友,遂以妹妻之,曜竞有名于世。浚初不应州郡之辟,后仕魏为尚书郎。累迁御史中丞,拜折 冲将军、扬州刺史,封射阳侯 随王浑伐吴,攻破江西屯戍,与孙皓中军大战,斩伪丞相张悌等首级数千,俘馘万计,进军屯于横江 时闻龙骧将军王浚既破上方,别驾何恽说浚曰:“张悌率精锐之卒,悉吴国之众,殄灭于此,吴之朝野莫 不震慑。今王龙骧既破武昌,兵威甚盛,顺流而下,所向辄克,土崩之势见矣。窃谓宜速渡江,直指建邺, 大军卒至,夺其胆气,可不战而擒。”浚善其谋,便使白浑。恽曰:“浑暗于事机,而欲慎己免咎,必丕 我丛。”浚固使白之,浑果曰:“受诏但令江北抗衡吴军,不使轻进。贵州虽武,岂能独平江东!今者违 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重。且诏令龙骧受我节度,但当具君舟楫,一时俱济耳。”恽曰:“龙 骧克万里之寇,以既济之功来受节度,未之闻也。且握兵之要,可则夺之,所谓受命不受辞也。今渡江 必全克获,将有何虑?若疑于不济,不可谓智;知而不行,不可谓忠,实鄙州上下所以恨恨也。”浑执 不听。居无何而浚至,浑召之不来,乃直指三山,孙皓遂降于濬。浑深恨之,而欲与濬争功。恽笺与浚 浚得笺,即谏止浑,浑不能纳,遂相表奏 逡既济汇与派行城兔綏抚新附以功洪封成武侯食員六氏户蝦绢六夭明年,移镇秣陵。时吴初平 屡有逃亡者,频讨平之。宾礼故老,搜求俊乂,甚有威德,吴人悦服。 初,吴之未平也,浚在弋阳,南北为互市,而诸将多相袭夺以为功。吴将蔡敏守于沔中,其兄珪为 将在秣陵,与敏书曰:“古者兵交,使在其间,军国固当举信义以相高。而闻疆场之上,往往有袭夺互市, 甚不可行,弟慎无为小利而忘大备也。”候者得珪书以呈浚,浚曰:“君子也。”及渡江,求珪,得之,问 其本,曰:“汝南人也。”浚戏之曰:“吾固疑吴无君子,而卿果吾乡人。” 迁侍中。武帝问浚:“卿宗后生,称谁为可?”答曰:“臣叔父子恢,称重臣宗:从父子馥,称清臣 宗。”帝并召用。浚转少府,以本官领将作大匠。改营宗庙讫,增邑五百户。后代王浑为使持节、都督扬 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卒于位 (摘编自《晋书·周浚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D.商鞅变法后,颁布了“分异令”,以“倍其赋”的强制措施,将成年余子单独立户,在中国历史上 首次出现了普遍登记所有人口的户籍制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文化思想巾,孝治传统是从夏禹时代开始的,所以孟子认为,要寻找解决孝治矛盾的办法, 只能回到夏禹之前的虞舜时代。 B.家主和户主被国家登录名籍,参与籍田蒐狩,既能为国家尽职责,也显示了自己在国与家中的地 位,更是国家掌握户数的依据。 C.在孝治传统之下,无论大夫还是平民,家户主的成年兄弟们享受不到国家的常规性授田,为了养 活自己,他们不得不另外开垦荒地。 D.在普遍登记人口户籍制度产生以前,国家统计人口只登记家户主“正夫”,而对家户中其他的成年 兄弟则不作任何统计,成为“余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将全国人口统计追溯至夏禹时期,究其原因是他发现自己所处的西晋 时代的社会治理方式在夏禹时朝已经开始了。 B.在孝治传统之下,国家权力无法进入家户之内,是由于以族姓构成的诸侯国内部,都是以家主或 户主面对国家,国家的赋役也只能征之于家户主。 C.“料民”“初税亩”“大户”都是我国由名籍到户籍改革过程中的产物,是国家为了增加财赋和兵员, 将“余子”也纳入管理的统计人口的办法。 D.秦献公的“为户籍相伍”,表现出我国在户籍制度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不仅制定了普遍登记所有人 口的户籍制度,还建立了更为精细的社会治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周浚,字开林,汝南安成人也。浚性果烈。以才理见知,有人伦鉴识。乡人史曜素微贱,众所未知, 浚独引之为友,遂以妹妻之,曜竞有名于世。浚初不应州郡之辟,后仕魏为尚书郎。累迁御史中丞,拜折 冲将军、扬州刺史,封射阳侯。 随王浑伐吴,攻破江西屯戍,与孙皓中军大战,斩伪丞相张悌等首级数千,俘馘万计,进军屯于横江。 时闻龙骧将军王浚既破上方,别驾何恽说浚曰:“张悌率精锐之卒,悉吴国之众,殄灭于此,吴之朝野莫 不震慑。今王龙骧既破武昌,兵威甚盛,顺流而下,所向辄克,土崩之势见矣。窃谓宜速渡江,直指建邺, 大军卒至,夺其胆气,可不战而擒。”浚善其谋,便使白浑。恽曰:“浑暗于事机,而欲慎己 免咎,必不 我从。”浚固使白之,浑果曰:“受诏但令江北抗衡吴军,不使轻进。 贵州虽武,岂能独平江东!今者违 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重。且诏令龙 骧受我节度,但当具君舟楫,一时俱济耳。”恽曰:“龙 骧克万里之寇,以既济之 功来受节度,未之闻也。且握兵之要,可则夺之,所谓受命不受辞也。今渡江 必全 克获,将有何虑?若疑于不济,不可谓智;知而不行,不可谓忠,实鄙州上下所以 恨恨也。”浑执 不听。居无何而浚至,浑召之不来,乃直指三山,孙皓遂降于濬。浑深恨之,而欲与濬争功。恽笺与浚。 浚得笺,即谏止浑,浑不能纳,遂相表奏。 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明年,移镇秣陵。时吴初平, 屡有逃亡者,频讨平之。宾礼故老,搜求俊 乂,甚有威德,吴人悦服。 初,吴之未平也,浚在弋阳,南北为互市,而诸将多相袭夺以为功。吴将蔡敏 守于沔中,其兄珪为 将在秣陵,与敏书曰:“古者兵交,使在其间,军国固当举信 义以相高。而闻疆场之上,往往有袭夺互市, 甚不可行,弟慎无为小利而忘大备也。” 候者得珪书以呈浚,浚曰:“君子也。”及渡江,求珪,得之,问 其本,曰;“汝 南人也。”浚戏之曰:“吾固疑吴无君子,而卿果吾乡人。” 迁侍中。武帝问浚:“卿宗后生,称谁为可?”答曰:“臣叔父子恢,称重臣 宗;从父子馥,称清臣 宗。”帝并召用。浚转少府,以本官领将作大匠。改营宗庙 讫,增邑五百户。后代王浑为使持节、都督扬 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卒于位。 (摘编自《晋书·周浚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B.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似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C.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D.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古代官职名,汉武帝时在全国分设十三部(州),每部(州)设置刺史一人,巡行郡县,“刺” 有检核问事之意 B.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据学界考证,周代宗庙制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设 宗庙,其余人则不准设庙。 C.故老,古代常指地方上很有社会声望的年高而见识多的人,“宾礼故老”就是将当地德高望重的老 人像宾客一样敬重。 D.后生,年轻人、后辈,《论语》中有“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之语。“卿宗后生”即“爱 卿家族中的年轻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浚富有才思,善于识别人才。同乡史曜一向地位卑微,湮灭无闻,只有周浚把他当朋友看待, 还将妹妹嫁给他;史曜后来果然闻名于世。 B.周浚作战勇敢,处事很有原则。跟随王浑伐吴杀敌立功,俘敌数以万计;宁肯失去立功机会也不 擅自行事,王浑要与王濬争功,他能及时劝谏。 ℃.周浚治理有方,爱惜尊重人才。孙皓投降后,他安定抚慰人心:;镇守秣陵时,他讨伐平定逃亡者, 寻求贤才,礼敬故老,很有威望,令人悦服。 D.周浚为人忠诚,举贤不避内亲。升任侍中后,周浚如实回答了晋武帝的问话,使武帝最终任用了 他举荐的家族中的两个富有名声的年轻后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浚善其谋,便使白浑。恽日:“浑暗于事机,而欲慎己免咎,必不我从 (2)而闻疆场之上,往往有袭夺互市,甚不可行,弟慎无为小利而忘大备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8-9题 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①幽并: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山西北部、内蒙古、陕西等一带地区。其俗尚气任侠,此处 借指豪侠之气。②游侠儿:自恃勇武、讲义气而轻视生命的人。③紫骝:古骏马名。 8.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对全诗有何作用?(6分)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用 ”两句写出了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 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因 (2)李白在《蜀道难》中,表现壁之险绝、水之湍急咆哮的两句诗是“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运用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 了马快弦急、战斗激烈的两句是
A.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B.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似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C.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D.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刺史,古代官职名,汉武帝时在全国分设十三部(州),每部(州)设置刺史一人,巡行郡县,“刺” 有检核问事之意。 B.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据学界考证,周代宗庙制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设 宗庙,其余人则不准设庙。 C.故老,古代常指地方上很有社会声望的年高而见识多的人,“宾礼故老”就是将当地德高望重的老 人像宾客一样敬重。 D.后生,年轻人、后辈,《论语》中有“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之语。“卿宗后生”即“爱 卿家族中的年轻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周浚富有才思,善于识别人才。同乡史曜一向地位卑微,湮灭无闻,只有周浚把他当朋友看待, 还将妹妹嫁给他;史曜后来果然闻名于世。 B.周浚作战勇敢,处事很有原则。跟随王浑伐吴杀敌立功,俘敌数以万计;宁肯失去立功机会也不 擅自行事,王浑要与王濬争功,他能及时劝谏。 C.周浚治理有方,爱惜尊重人才。孙皓投降后,他安定抚慰人心;镇守秣陵时,他讨伐平定逃亡者, 寻求贤才,礼敬故老,很有威望,令人悦服。 D.周浚为人忠诚,举贤不避内亲。升任侍中后,周浚如实回答了晋武帝的问话,使武帝最终任用了 他举荐的家族中的两个富有名声的年轻后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浚善其谋,便使白浑。恽日:“浑暗于事机,而欲慎己免咎,必不我从。 (2)而闻疆场之上,往往有袭夺互市,甚不可行,弟慎无为小利而忘大备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 8—9 题。 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①客,皆共尘沙老。 不学游侠儿②,矜夸紫骝③好。 【注】①幽并: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山西北部、内蒙古、陕西等一带地区。其俗尚气任侠,此处 借指豪侠之气。②游侠儿:自恃勇武、讲义气而轻视生命的人。③紫骝:古骏马名。 8.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对全诗有何作用?(6 分)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用“ , ”两句写出了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 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因。 (2)李白在《蜀道难》中,表现壁之险绝、水之湍急咆哮的两句诗是“ , ”。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运用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 了马快弦急、战斗激烈的两句是“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 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 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尘埃里的上帝 凤凰 威尔逊原本有一份薪水很高的工作,但是一场车祸夺去了他的双腿。从此他成天闷闷不乐。妻子建议 他在自己家旁边开一家超市,他想了想,便同意了。超市开起来了,附近的人都到这里购物。超市人来人 往,大家还跟威尔逊聊聊天,威尔逊的脸上成天都堆满了笑容 威尔逊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家人过得开开心心,可是邻居蒂芬妮的丈夫却因为车祸去世了。因责 任在蒂芬妮的丈夫,蒂芬妮得支付对方一大笔赔偿金,她家顿时陷入了困境。 威尔逊决定出手帮他们,他知道,他现在之所以过得开心,是因为大家照顾他的生意,如今他人有难 他也应该主动帮忙。他跟妻子一说,妻子满口答应。 妻子说:“我们要帮她,但这不能明帮,只能暗帮。”威尔逊点头。明帮,蒂芬妮肯定不会接受,就算 真的接受了,心里也会有负担,也会想方设法报答他们。如何暗帮呢?威尔逊想丁想,便有了主意 威尔逊取出一笔钱,用一个袋子装好,然后交给了儿子马克,对他交代了一番。马克带着这笔钱,去 了蒂芬妮家。他把钱袋悄悄地藏在了一个角落里。然后,他跟蒂芬妮家的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不一会儿,马克就大叫起来:“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和大卫,他们见到那袋钱,不 由吃了一惊:“这是我家的,这是我家的!” 马克把钱交给他们。他们赶紧去把钱交给了蒂芬妮。蒂芬妮拿着钱喜出望外,激动得流下了泪水。因 为这笔钱,蒂芬妮的难题一下就解决了。她的脸上又有了笑容。威尔逊一家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蒂芬妮的难题解决没多久,她自己却病倒了。治吧,没钱:不治吧,只能病 死。蒂芬妮不怕死,可是她死了,两个孩子怎么办?他们还小,难道要让他们成为孤儿吗?蒂芬妮为此整 天以泪洗面。 威尔逊同妻子商量,想再次帮助蒂芬妮一家,妻子点头同意了,她也不忍心蒂芬妮有个三长两短,否 则那两个孩子就太可怜了 威尔逊再一次取出一笔钱装入一个袋子,然后交给马克。马克带着这笔钱去了蒂芬妮家,并悄悄把钱 袋藏在一个角落里 当然,马克又找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没过多久,马克又装着无意的样子发现那袋钱,并 叫了起来:“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和大卫,他们看到那袋钱,顿时就笑了起来,跳 着说:“这是我家的钱,这下好了,妈妈有救了!”他们从马克手里接过钱,欢呼着跑去找蒂芬妮。蒂芬妮 从两个孩子手里接过钱,一问,得知是从家里找出来的,愣了愣,不由喜出望外。 蒂芬妮病好从医院出来后,就去找了份工作,努力地挣钱。威尔逊见此非常高兴,心想这下好了,他 们一家可以过上好日子了。可是,蒂芬妮一家却省吃俭用,她把钱都存了起来。两年后的一天,蒂芬妮走 进了威尔逊的超市,威尔逊以为她要买东西,可是她却将一袋钱放在柜台上,对他说道:“威尔逊先生 谢谢你们对我的帮助,我这次是来还钱的,请您收下。” 威尔逊吃了一惊,却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说道:“你这是干什么?我们什么时候帮过你啊?”蒂芬 妮告诉他,她每次需要钱的时候,马克与她的孩子捉迷藏都找出一袋钱,而那个地方,她查过,她的丈夫 根本不会藏钱在那里,不用说,是威尔逊一家用这种办法在帮她。威尔逊说:“不,你弄错了,我们从来 没有帮助过你什么。倒是你,帮了我们,你家周围栽满了花,大家闻到花香,就都喜欢来我的超市购物了!” 蒂芬妮心想,也许那真是丈夫藏的钱。他们帮了我,没理由不承认。威尔逊说得有道理,卡尔森就曾 开过超市,但生意却不好,最终关门了,现在他的生意这么好,真是我家帮了忙。于是蒂芬妮带上钱,开 地走了。 威尔逊对妻子说:“你看,我不承认,还说她帮了我们,她多开心。大家总是照顾我们的生意,可他 们却从不承认这是对我们的照顾。上帝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上帝,他总是将自己放到尘埃里,跟常人没有两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 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 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尘埃里的上帝 凤 凰 威尔逊原本有一份薪水很高的工作,但是一场车祸夺去了他的双腿。从此他成天闷闷不乐。妻子建议 他在自己家旁边开一家超市,他想了想,便同意了。超市开起来了,附近的人都到这里购物。超市人来人 往,大家还跟威尔逊聊聊天,威尔逊的脸上成天都堆满了笑容。 威尔逊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家人过得开开心心,可是邻居蒂芬妮的丈夫却因为车祸去世了。因责 任在蒂芬妮的丈夫,蒂芬妮得支付对方一大笔赔偿金,她家顿时陷入了困境。 威尔逊决定出手帮他们,他知道,他现在之所以过得开心,是因为大家照顾他的生意,如今他人有难, 他也应该主动帮忙。他跟妻子一说,妻子满口答应。 妻子说:“我们要帮她,但这不能明帮,只能暗帮。”威尔逊点头。明帮,蒂芬妮肯定不会接受,就算 真的接受了,心里也会有负担,也会想方设法报答他们。如何暗帮呢?威尔逊想丁想,便有了主意。 威尔逊取出一笔钱,用一个袋子装好,然后交给了儿子马克,对他交代了一番。马克带着这笔钱,去 了蒂芬妮家。他把钱袋悄悄地藏在了一个角落里。然后,他跟蒂芬妮家的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不一会儿,马克就大叫起来:“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和大卫,他们见到那袋钱,不 由吃了一惊:“这是我家的,这是我家的!” 马克把钱交给他们。他们赶紧去把钱交给了蒂芬妮。蒂芬妮拿着钱喜出望外,激动得流下了泪水。因 为这笔钱,蒂芬妮的难题一下就解决了。她的脸上又有了笑容。威尔逊一家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蒂芬妮的难题解决没多久,她自己却病倒了。治吧,没钱;不治吧,只能病 死。蒂芬妮不怕死,可是她死了,两个孩子怎么办?他们还小,难道要让他们成为孤儿吗?蒂芬妮为此整 天以泪洗面。 威尔逊同妻子商量,想再次帮助蒂芬妮一家,妻子点头同意了,她也不忍心蒂芬妮有个三长两短,否 则那两个孩子就太可怜了。 威尔逊再一次取出一笔钱装入一个袋子,然后交给马克。马克带着这笔钱去了蒂芬妮家,并悄悄把钱 袋藏在一个角落里。 当然,马克又找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没过多久,马克又装着无意的样子发现那袋钱,并 叫了起来:“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和大卫,他们看到那袋钱,顿时就笑了起来,跳 着说:“这是我家的钱,这下好了,妈妈有救了!”他们从马克手里接过钱,欢呼着跑去找蒂芬妮。蒂芬妮 从两个孩子手里接过钱,一问,得知是从家里找出来的,愣了愣,不由喜出望外。 蒂芬妮病好从医院出来后,就去找了份工作,努力地挣钱。威尔逊见此非常高兴,心想这下好了,他 们一家可以过上好日子了。可是,蒂芬妮一家却省吃俭用,她把钱都存了起来。两年后的一天,蒂芬妮走 进了威尔逊的超市,威尔逊以为她要买东西,可是她却将一袋钱放在柜台上,对他说道:“威尔逊先生, 谢谢你们对我的帮助,我这次是来还钱的,请您收下。” 威尔逊吃了一惊,却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说道:“你这是干什么?我们什么时候帮过你啊?”蒂芬 妮告诉他,她每次需要钱的时候,马克与她的孩子捉迷藏都找出一袋钱,而那个地方,她查过,她的丈夫 根本不会藏钱在那里,不用说,是威尔逊一家用这种办法在帮她。威尔逊说:“不,你弄错了,我们从来 没有帮助过你什么。倒是你,帮了我们,你家周围栽满了花,大家闻到花香,就都喜欢来我的超市购物了!” 蒂芬妮心想,也许那真是丈夫藏的钱。他们帮了我,没理由不承认。威尔逊说得有道理,卡尔森就曾 开过超市,但生意却不好,最终关门了,现在他的生意这么好,真是我家帮了忙。于是蒂芬妮带上钱,开 心地走了。 威尔逊对妻子说:“你看,我不承认,还说她帮了我们,她多开心。大家总是照顾我们的生意,可他 们却从不承认这是对我们的照顾。上帝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上帝,他总是将自己放到尘埃里,跟常人没有两
样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威尔逊因车祸失去了双腿,就在家旁边开了一间超市,生意十分兴隆,这是因为附近的邻居们都 很善良,为了帮助他,都到他那里购物。 B.邻居蒂芬妮的丈夫因车祸去世,为支付赔偿金陷入困境,威尔逊出手帮助她家渡过关,因为他也 遭遇过车祸,相同境遇使他同相怜。 C.作者两次写蒂芬妮儿子见到钱大叫“这是我家的钱”,又写蒂芬妮在威尔逊否认帮忙一事后就拿着 钱走了,意在通过对比,突出威尔逊的无私 D.蒂芬妮本来推断是威尔逊拿钱帮助她们的,但是威尔逊一番说辞让她相信“那真是丈夫藏的钱”, 这说明威尔逊善于伪装,演技出众 小说通过对威尔逊受邻居帮助而重拾快乐以及他两次帮助蒂芥妮一家的叙述,以小见大,凸显了 人和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和谐共处的主题。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o(6分) (3)小说在刻画威尔逊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6分) (4)“蒂芬妮带上钱,开心地走了”,小说写到这里就可以收尾了,为什么又写了最后一段?请你结合文 本,从三个角度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o(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迟子建自传 从中国的版图上看,我的出生地漠河居于最北,大约在北纬53度c那是一个小村子,依山傍水,风 景优美,每年有多半的时间白雪飘飘。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那里漫长的寒冷,冬天似乎总也过不完 我小时候住在外婆家里,那是一座高大的木刻楞房子,房前屋后是广阔的菜园。短暂的夏季来临的时 候,菜园就被种上了各色庄稼和花草,有的是让人吃的东西:有的则纯粹是供人观赏的。当然,也有半是 观赏半是入口的植物3我经常看见的一种情形就是,当某一种植物还在旺盛的生命期的时候,秋霜却不期 而至,所有的植物在一夜之间就憔悴了。这种大自然的风云变幻所带来的植物的被迫凋零令人痛心和震撼。 我对人生最初的认识,冗全是从自然界的一些变化而感悟来的。比如我从凋零的植物身上看到了生命 的脆弱,同时我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生命的从容,因为许多衰亡的植物,转年又会焕发出勃勃生机,看 上去比前一年似乎更加有朝气 童年围绕着我的,除了那些可爱的植物,还有亲人和动物。我的亲人,也许是由于身处民风纯朴的边 塞,他们是那么善良、隐忍、宽厚,爱意总是那么不经意地写在他们的脸上.让人觉得生活里到处是融融 暖意。我从他们身上,领略最多的就是那种随遇而安的平和与超然,这几乎决定了我成年以后的人生观 生物本来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但是由于人类的存在,它们却被分出了等级,令人无可奈何。虽然 我把那些动物当成了亲密的朋友对待,但久而久之,它们的毙命使我的怜悯心不再那么强烈,我与庸常的 人们一样地认为,它们的死亡是天经地义的。只是成年以后遇见了许多恶意的人的狰狞面孔后,我又会情 不自禁地想起那些年,在喧哗而浮躁的人世间,能够时常忆起它们,内心会有一种异常温暖的感觉。 在我的作品中,出现最多的除了故乡的亲人,就是那些从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动物,这些在我的故 事中是经久不衰的。比如《雾月牛栏》中因为初次见到阳光、怕自己的蹄子把阳光给踩碎了而缩着身子走 路的牛;《北极村童话》里的那条名叫“傻子”的狗等等。 此外,我还对童年时所领略到的那种种奇异的风景情有独钟,譬如铺天盖地的大雪、轰轰烈烈的晩霞、 波光荡漾的河水、在雪地上飞驰的雪橇、千年不遇的日全食等等,我对它们是怀有热爱之情的,它们进入 我的小说,会使我在写作时洋溢着一股充沛的激情。我甚至觉得,这些风景比人物更有感情和光彩,它们 出现在我的笔端,彷佛不是一个个汉字在次第呈现,而是一群在大森林中歌唱的夜莺。 在这样一片充满了灵性的土地上,神话和传说几乎到处都是一也许是因为神话的滋养,我记忆中的房
样。”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威尔逊因车祸失去了双腿,就在家旁边开了一间超市,生意十分兴隆,这是因为附近的邻居们都 很善良,为了帮助他,都到他那里购物。 B.邻居蒂芬妮的丈夫因车祸去世,为支付赔偿金陷入困境,威尔逊出手帮助她家渡过关,因为他也 遭遇过车祸,相同境遇使他同 相怜。 C.作者两次写蒂芬妮儿子见到钱大叫“这是我家的钱”,又写蒂芬妮在威尔逊否认帮忙一事后就拿着 钱走了,意在通过对比,突出威尔逊的无私。 D.蒂芬妮本来推断是威尔逊拿钱帮助她们的,但是威尔逊一番说辞让她相信“那真是丈夫藏的钱”, 这说明威尔逊善于伪装,演技出众。 E.小说通过对威尔逊受邻居帮助而重拾快乐以及他两次帮助蒂芥妮一家的叙述,以小见大,凸显了 人和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和谐共处的主题。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o (6 分) (3)小说在刻画威尔逊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6 分) (4)“蒂芬妮带上钱,开心地走了”,小说写到这里就可以收尾了,为什么又写了最后一段?请你结合文 本,从三个角度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 o (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迟子建自传 从中国的版图上看,我的出生地漠河居于最北,大约在北纬 53 度 c 那是一个小村子,依山傍水,风 景优美,每年有多半的时间白雪飘飘。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那里漫长的寒冷,冬天似乎总也过不完。 我小时候住在外婆家里,那是一座高大的木刻楞房子,房前屋后是广阔的菜园。短暂的夏季来临的时 候,菜园就被种上了各色庄稼和花草,有的是让人吃的东西;有的则纯粹是供人观赏的。当然,也有半是 观赏半是入口的植物 3 我经常看见的一种情形就是,当某一种植物还在旺盛的生命期的时候,秋霜却不期 而至,所有的植物在一夜之间就憔悴了。这种大自然的风云变幻所带来的植物的被迫凋零令人痛心和震撼。 我对人生最初的认识,冗全是从自然界的一些变化而感悟来的。比如我从凋零的植物身上看到了生命 的脆弱,同时我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生命的从容,因为许多衰亡的植物,转年又会焕发出勃勃生机,看 上去比前一年似乎更加有朝气。 童年围绕着我的,除了那些可爱的植物,还有亲人和动物。我的亲人,也许是由于身处民风纯朴的边 塞,他们是那么善良、隐忍、宽厚,爱意总是那么不经意地写在他们的脸上.让人觉得生活里到处是融融 暖意。我从他们身上,领略最多的就是那种随遇而安的平和与超然,这几乎决定了我成年以后的人生观。 生物本来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但是由于人类的存在,它们却被分出了等级,令人无可奈何。虽然 我把那些动物当成了亲密的朋友对待,但久而久之,它们的毙命使我的怜悯心不再那么强烈,我与庸常的 人们一样地认为,它们的死亡是天经地义的。只是成年以后遇见了许多恶意的人的狰狞面孔后,我又会情 不自禁地想起那些年,在喧哗而浮躁的人世间,能够时常忆起它们,内心会有一种异常温暖的感觉。 在我的作品中,出现最多的除了故乡的亲人,就是那些从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动物,这些在我的故 事中是经久不衰的。比如《雾月牛栏》中因为初次见到阳光、怕自己的蹄子把阳光给踩碎了而缩着身子走 路的牛;《北极村童话》里的那条名叫“傻子”的狗等等。 此外,我还对童年时所领略到的那种种奇异的风景情有独钟,譬如铺天盖地的大雪、轰轰烈烈的晚霞、 波光荡漾的河水、在雪地上飞驰的雪橇、千年不遇的日全食等等,我对它们是怀有热爱之情的,它们进入 我的小说,会使我在写作时洋溢着一股充沛的激情。我甚至觉得,这些风景比人物更有感情和光彩,它们 出现在我的笔端,彷佛不是一个个汉字在次第呈现,而是一群在大森林中歌唱的夜莺。 在这样一片充满了灵性的土地上,神话和传说几乎到处都是一也许是因为神话的滋养,我记忆中的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