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5月月考试题 语文试题 (考查时间:120分钟 分值:100分考查内容:必修三、四)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得知商纣王的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 率兵伐商。当时,周武王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进至牧野。纣王惊闻周军 来袭,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大量奴隶,开赴牧野迎战。以数量而论,商军的兵 力超过了周军,但由于匆忙结阵,士气低落,加上奴隶们阵前倒戈,最后招致惨 败。对此,《尚书·武成》篇记载:“受(纣王)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 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生活于战国中后期的孟子,披览至此,大不以为然,说:“尽信《书》则不如无 《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 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这里的“书”特指《尚书》,亦即《书经》。《武成》是 其中的一篇。孟子认为,《尚书》中的记载未可尽信,并举出了具体实例。这 论断得到了后世学者的认同。宋代理学家张载、朱熹等,还就此做了进一步的引 申与发挥,强调读书要“有疑”,且在“无疑处有疑”,要“濯去旧见,以求新 意”。道理就在于,怀疑方能开启觉悟之门 《公羊传》中有所谓“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的说法,其实,成文 的历史,又有哪一种不是间接的传闻呢?那类“生无旁证,死无对证”的事,所 在多有。何况“俗皆爱奇,莫顾实理”。东汉王充《论衡·艺增》篇,对此做进 步的阐述,专门揭橥了古代一些典籍增溢其事以致失实的现象。他说,《尚书》 中赞美帝尧的德政,说是“协和万国”,实际上,当时,“天之所覆,地之所载, 尽于三千之中矣”,说是“万国”,“褒增过实”了。他还举出《尚书·武成》 篇:“武王伐纣,血流漂杵”“助战者多,故至流血如此”。“案:武王伐纣于 牧之野,河北地髙,壤靡不干燥。兵顿血流,辄燥入土,安得杵浮?”再者,“周 殷士卒,皆赍干粮,无杵臼之事,安得杵而浮之”? 这种种陈述与批驳,都至为确凿。古时是这样,那么近世呢?王充接着又列举了 汉代言过其实的事例:郎中贲光上书光武帝,言汉文帝“时居明光宫,天下断狱 三人”,以颂美文帝。光武帝当即予以驳斥:文帝并不居住明光宫,断狱也不是 三个人,正式澄清了事实。为此,王充慨叹道:“汉为今世,增溢功美,犹过其 实,况上古帝王久远,贤人从后褒述,失实离本,独已多矣。 当然,这里还有一层复杂的关系。如果把包括《诗经》在内的经书都看作史书的 话,那么,对其所记失实予以切责,当然没的可说;但《诗经》本身又是文学作 品,如果句句都去这样要求,就有些失之过苛,甚至是“刻舟求剑”了。比如, 《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王充加以批驳,说其声高远,可以,“言 其闻于天,增之也”,“人无在天上者,何以知其闻于天上也”?这就未免吹求 过苛了。看来,学术研究应该合理区别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不可一概而 论 (选自王充闾《国粹人文传承书》,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山西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 5 月月考试题 语文试题 (考查时间:120 分钟 分值:100 分 考查内容:必修三、四)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得知商纣王的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 率兵伐商。当时,周武王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进至牧野。纣王惊闻周军 来袭,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大量奴隶,开赴牧野迎战。以数量而论,商军的兵 力超过了周军,但由于匆忙结阵,士气低落,加上奴隶们阵前倒戈,最后招致惨 败。对此,《尚书·武成》篇记载:“受(纣王)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 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生活于战国中后期的孟子,披览至此,大不以为然,说:“尽信《书》则不如无 《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 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这里的“书”特指《尚书》,亦即《书经》。《武成》是 其中的一篇。孟子认为,《尚书》中的记载未可尽信,并举出了具体实例。这一 论断得到了后世学者的认同。宋代理学家张载、朱熹等,还就此做了进一步的引 申与发挥,强调读书要“有疑”,且在“无疑处有疑”,要“濯去旧见,以求新 意”。道理就在于,怀疑方能开启觉悟之门。 《公羊传》中有所谓“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的说法,其实,成文 的历史,又有哪一种不是间接的传闻呢?那类“生无旁证,死无对证”的事,所 在多有。何况“俗皆爱奇,莫顾实理”。东汉王充《论衡·艺增》篇,对此做进 一步的阐述,专门揭橥了古代一些典籍增溢其事以致失实的现象。他说,《尚书》 中赞美帝尧的德政,说是“协和万国”,实际上,当时,“天之所覆,地之所载, 尽于三千之中矣”,说是“万国”,“褒增过实”了。他还举出《尚书·武成》 篇:“武王伐纣,血流漂杵”“助战者多,故至流血如此”。“案:武王伐纣于 牧之野,河北地高,壤靡不干燥。兵顿血流,辄燥入土,安得杵浮?”再者,“周 殷士卒,皆赍干粮,无杵臼之事,安得杵而浮之”? 这种种陈述与批驳,都至为确凿。古时是这样,那么近世呢?王充接着又列举了 汉代言过其实的事例:郎中贲光上书光武帝,言汉文帝“时居明光宫,天下断狱 三人”,以颂美文帝。光武帝当即予以驳斥:文帝并不居住明光宫,断狱也不是 三个人,正式澄清了事实。为此,王充慨叹道:“汉为今世,增溢功美,犹过其 实,况上古帝王久远,贤人从后褒述,失实离本,独已多矣。” 当然,这里还有一层复杂的关系。如果把包括《诗经》在内的经书都看作史书的 话,那么,对其所记失实予以切责,当然没的可说;但《诗经》本身又是文学作 品,如果句句都去这样要求,就有些失之过苛,甚至是“刻舟求剑”了。比如, 《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王充加以批驳,说其声高远,可以,“言 其闻于天,增之也”,“人无在天上者,何以知其闻于天上也”?这就未免吹求 过苛了。看来,学术研究应该合理区别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不可一概而 论。 (选自王充闾《国粹人文传承书》,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孟子认为周武王是仁君,商纣王是暴君,因而牧野之战不会惨烈到“血流漂 杵”的程度。 B.一些宋代理学家不仅认同了孟子关于《尚书》的怀疑,而且还发展了孟子的 “怀疑”论。 C.王充认为从牧野之战的作战地点和行军习惯来分析,当时既无杵,更无“漂 杵”的可能。 D.对《尚书·武成》的质疑,孟子着眼于仁人无敌于天下,而王充更注重亲往 实地调查考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以“牧野之战”为立论基础,从古时到近世,列举了史书失实的现象并 分析了原因。 B.本文两次引用了王充对《尚书》的陈述与批驳,这些都能佐证“尽信书不如 无书”的观点。 C.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强调了学术研究中怀疑精 神的可贵 D.王充列举汉光武帝驳斥贲光上书之事是为了证明近世之事尚且易流于不实, 况远古之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史书中出现记载失实现象的原因,即记载者为迎合“俗皆爱奇”的风气而穿 凿傍说。 B.要传承国粹人文,就要抱有怀疑的态度。有了怀疑的精神,就能去伪存真, 产生新学说。 在学术研究中,文学作品更强调艺术的真实,因而无需关注史实的真实性和 合理性 D.本文认为王充对《诗经》的质疑过苛,这也从另一面证明了“尽信书不如无 书”的观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4~6题 小说的丛林 迟子建 我在大兴安岭长大,是个典型的“林中女孩”。因为那里地广人稀,所以少时在 小镇的路上遇见生人,我会有微微的紧张感。人在那里是少数族类,而动植物却 是多数族类。 我熟悉林中的树木花草,溪流河谷,野猫野兔。一个人在幽深的林中穿行,很少 怕过。因为林中枝叶“窸窣一一”摇动,窜出来的不是愣头愣脑的狍子,就是炫 耀其美丽尾巴的松鼠。我春天去山里采野菜,将采回的分类,人爱吃的先拿出来, 用开水焯了蘸酱吃,其余的则给猪当餐后的点心。猪非常喜欢享用野菜,它吃起 来摇着比耗子长不了多少的小尾巴,“嗯嗯”叫着,很感恩的样子,这时我就有 种满足感。夏天时我们去河边洗衣服刷鞋子,常常是把洗好的衣服晾在草丛或 柳树丛上,就去林中采野果吃去了。都柿、草莓、水葡萄、马林果,红的紫的, 熟的不熟的,全往嘴里填,浆果在此时成了最好的口红。到了秋天,大人孩子都 爱往林中钻,我们在五彩的落叶中采榛子,蘑菇,把它们晒干了,冬天就有“好 嚼儿”了。不要以为到了冬天,林中就没有美味,扒拉开向阳山坡的积雪,可找 到未被采摘的红豆,雪中的红豆味道极好,酸甜,有点淡淡的酒味。还有,你可
A.孟子认为周武王是仁君,商纣王是暴君,因而牧野之战不会惨烈到“血流漂 杵”的程度。 B.一些宋代理学家不仅认同了孟子关于《尚书》的怀疑,而且还发展了孟子的 “怀疑”论。 C.王充认为从牧野之战的作战地点和行军习惯来分析,当时既无杵,更无“漂 杵”的可能。 D.对《尚书·武成》的质疑,孟子着眼于仁人无敌于天下,而王充更注重亲往 实地调查考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文章以“牧野之战”为立论基础,从古时到近世,列举了史书失实的现象并 分析了原因。 B.本文两次引用了王充对《尚书》的陈述与批驳,这些都能佐证“尽信书不如 无书”的观点。 C.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强调了学术研究中怀疑精 神的可贵。 D.王充列举汉光武帝驳斥贲光上书之事是为了证明近世之事尚且易流于不实, 况远古之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史书中出现记载失实现象的原因,即记载者为迎合“俗皆爱奇”的风气而穿 凿傍说。 B.要传承国粹人文,就要抱有怀疑的态度。有了怀疑的精神,就能去伪存真, 产生新学说。 C.在学术研究中,文学作品更强调艺术的真实,因而无需关注史实的真实性和 合理性。 D.本文认为王充对《诗经》的质疑过苛,这也从另一面证明了“尽信书不如无 书”的观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 4~6 题。 小说的丛林 迟子建 我在大兴安岭长大,是个典型的“林中女孩”。因为那里地广人稀,所以少时在 小镇的路上遇见生人,我会有微微的紧张感。人在那里是少数族类,而动植物却 是多数族类。 我熟悉林中的树木花草,溪流河谷,野猫野兔。一个人在幽深的林中穿行,很少 怕过。因为林中枝叶“窸窣——”摇动,窜出来的不是愣头愣脑的狍子,就是炫 耀其美丽尾巴的松鼠。我春天去山里采野菜,将采回的分类,人爱吃的先拿出来, 用开水焯了蘸酱吃,其余的则给猪当餐后的点心。猪非常喜欢享用野菜,它吃起 来摇着比耗子长不了多少的小尾巴,“嗯嗯”叫着,很感恩的样子,这时我就有 一种满足感。夏天时我们去河边洗衣服刷鞋子,常常是把洗好的衣服晾在草丛或 柳树丛上,就去林中采野果吃去了。都柿、草莓、水葡萄、马林果,红的紫的, 熟的不熟的,全往嘴里填,浆果在此时成了最好的口红。到了秋天,大人孩子都 爱往林中钻,我们在五彩的落叶中采榛子,蘑菇,把它们晒干了,冬天就有“好 嚼儿”了。不要以为到了冬天,林中就没有美味,扒拉开向阳山坡的积雪,可找 到未被采摘的红豆,雪中的红豆味道极好,酸甜,有点淡淡的酒味。还有,你可
以划开桦树皮,舔舐桦树皮里清香微甜的汁液。守着大山,对贪吃的我来说,就 是守着一个零食铺,嘴上是亏不着的了。 童年时我还喜欢去山里采野花。百合、芍药、绣线菊、马莲花、忘忧草,姹紫嫣 红地走进我们家,我们也不讲究养花的容器,酒瓶、罐头瓶、咸菜坛、猪食槽, 都可栽花,它们在暗淡的屋子里,照亮我们的梦。这些体验,在我写作以后,都 进入了我的小说世界 有了丛林的动植物,当然就有活动在其中的人。那些人大概是为了宣示自己作为 生命的强大存在吧,喜欢大声说话。又因为寒冷的缘故吧,喜欢大碗喝酒大口吃 肉。这些人物的特征,在我的小说中都有所表现。我首先熟悉的是家中的人,父 母、姐弟、姥姥、姥爷、爷爷、叔叔、姨舅,在我爱上小说以后,他们以不同方 式,隐身而入,也许只是一声叹息,或是一个背影。除了亲人,我还熟悉了邻居, 小镇的人和小镇以外的人,他们更是为我塑造人物,提供了最真实生动的原型。 当然还有那些可爱的动物,比如通人性的狗、隐忍的牛、苦役犯似的马、永远被 戏耍的猴子、美丽的鸭子、坚韧的驯鹿、铺天盖地的麻雀、像守夜人一样的乌鸦、 以及千姿百态的鱼。它们在多年后潜入我的小说,这些动物不会说话,但在我与 它们相处的过程中,听懂了它们心底的话,看得见它们的眼泪,所以它们在我小 说中留下了“话语”。 不能忘怀的,还有园田的果蔬,那带着妖娆花纹的豆角、红彤彤的西红柿、紫莹 莹的茄子、碧绿的菠菜和生菜、金灿灿的玉米、多汁的角瓜、甘甜的倭瓜,还有 绕着它们飞舞的蜜蜂、蝴蝶和蜻蜓。它们装点餐桌的同时,也装点我儿时的梦。 更有那埋藏在土里的萝卜和土豆,这秋收的主角,是地窖的常客,有了它们, 个冬天就不愁蔬菜了。 不要以为我们的生活总是阳光灿烂,它依然有着浓重的寒霜和阴影。有令人痛苦 的疾病,有面对灾荒的无奈,有亲人离世的悲伤,有遭遇人生变故的苍凉。厌倦、 羞辱、恐惧,这些人生的负面情绪,就像漫天风雪一样,从来都不曾远离我们。 宁静的炊烟下,一个人死去了,他躺在红棺材里,去山上的墓园了;一个活蹦乱 跳的孩子,在缺医少药的小镇,一场痢疾就要了他的命;一个男人去采山,被熊 袭击,落下终生的残疾;一个伐木工在作业时被大树砸倒,使他的妻子成为寡妇 还有动物们所遭遇的不幸,瘟疫能让一群鸡一夜之间死亡,能让一条忠诚的看家 狗永远闭了嘴巴。这样的故事,也都是我少年时代所经历的,所以我作品的“温 暖”,总是与痛交织,有着苍凉的底色。 善良与丑恶,纯洁与污秽,不是人性天空的两极,它们常常相伴相绕。就像环绕 我们生活的,既有山间清澈的溪流,也有居民区纵横的污水沟。写出人性的复杂 性,才是写出了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永远有可开掘的空间。 从现实的丛林穿行到小说的丛林,使我拥有了另一种生活一一面向心灵的生活 对我来说,它比现实生活更广阔,也更具诱惑性。在虚构的世界中,我的呼吸更 顺畅,更自由和奔放。作家因生长地不同,经历不同,艺术气质不同,也就拥有 不同的小说丛林。小说的丛林在想象的世界中,可以无限大。一个作家能走多远, 就看他们自己在艺术上的造化了。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很重要,没有对一种文体 始终如一的爱,孜孜以求的探索,以及不怕失败的实践精神,再炫目的想法都是 空谈 每一个将艺术奉为至高神灵的作家,在小说的丛林穿行,都必须踏出独属于自己 的路,才能开辟新天地。懂得自省、苦修、仰望,你终将拥有“不干的活泉,永
以划开桦树皮,舔舐桦树皮里清香微甜的汁液。守着大山,对贪吃的我来说,就 是守着一个零食铺,嘴上是亏不着的了。 童年时我还喜欢去山里采野花。百合、芍药、绣线菊、马莲花、忘忧草,姹紫嫣 红地走进我们家,我们也不讲究养花的容器,酒瓶、罐头瓶、咸菜坛、猪食槽, 都可栽花,它们在暗淡的屋子里,照亮我们的梦。这些体验,在我写作以后,都 进入了我的小说世界。 有了丛林的动植物,当然就有活动在其中的人。那些人大概是为了宣示自己作为 生命的强大存在吧,喜欢大声说话。又因为寒冷的缘故吧,喜欢大碗喝酒大口吃 肉。这些人物的特征,在我的小说中都有所表现。我首先熟悉的是家中的人,父 母、姐弟、姥姥、姥爷、爷爷、叔叔、姨舅,在我爱上小说以后,他们以不同方 式,隐身而入,也许只是一声叹息,或是一个背影。除了亲人,我还熟悉了邻居, 小镇的人和小镇以外的人,他们更是为我塑造人物,提供了最真实生动的原型。 当然还有那些可爱的动物,比如通人性的狗、隐忍的牛、苦役犯似的马、永远被 戏耍的猴子、美丽的鸭子、坚韧的驯鹿、铺天盖地的麻雀、像守夜人一样的乌鸦、 以及千姿百态的鱼。它们在多年后潜入我的小说,这些动物不会说话,但在我与 它们相处的过程中,听懂了它们心底的话,看得见它们的眼泪,所以它们在我小 说中留下了“话语”。 不能忘怀的,还有园田的果蔬,那带着妖娆花纹的豆角、红彤彤的西红柿、紫莹 莹的茄子、碧绿的菠菜和生菜、金灿灿的玉米、多汁的角瓜、甘甜的倭瓜,还有 绕着它们飞舞的蜜蜂、蝴蝶和蜻蜓。它们装点餐桌的同时,也装点我儿时的梦。 更有那埋藏在土里的萝卜和土豆,这秋收的主角,是地窖的常客,有了它们,一 个冬天就不愁蔬菜了。 不要以为我们的生活总是阳光灿烂,它依然有着浓重的寒霜和阴影。有令人痛苦 的疾病,有面对灾荒的无奈,有亲人离世的悲伤,有遭遇人生变故的苍凉。厌倦、 羞辱、恐惧,这些人生的负面情绪,就像漫天风雪一样,从来都不曾远离我们。 宁静的炊烟下,一个人死去了,他躺在红棺材里,去山上的墓园了;一个活蹦乱 跳的孩子,在缺医少药的小镇,一场痢疾就要了他的命;一个男人去采山,被熊 袭击,落下终生的残疾;一个伐木工在作业时被大树砸倒,使他的妻子成为寡妇。 还有动物们所遭遇的不幸,瘟疫能让一群鸡一夜之间死亡,能让一条忠诚的看家 狗永远闭了嘴巴。这样的故事,也都是我少年时代所经历的,所以我作品的“温 暖”,总是与痛交织,有着苍凉的底色。 善良与丑恶,纯洁与污秽,不是人性天空的两极,它们常常相伴相绕。就像环绕 我们生活的,既有山间清澈的溪流,也有居民区纵横的污水沟。写出人性的复杂 性,才是写出了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永远有可开掘的空间。 从现实的丛林穿行到小说的丛林,使我拥有了另一种生活——面向心灵的生活。 对我来说,它比现实生活更广阔,也更具诱惑性。在虚构的世界中,我的呼吸更 顺畅,更自由和奔放。作家因生长地不同,经历不同,艺术气质不同,也就拥有 不同的小说丛林。小说的丛林在想象的世界中,可以无限大。一个作家能走多远, 就看他们自己在艺术上的造化了。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很重要,没有对一种文体 始终如一的爱,孜孜以求的探索,以及不怕失败的实践精神,再炫目的想法都是 空谈。 每一个将艺术奉为至高神灵的作家,在小说的丛林穿行,都必须踏出独属于自己 的路,才能开辟新天地。懂得自省、苦修、仰望,你终将拥有“不干的活泉,永
流的江河”(考门夫人在《荒漠甘泉》中所言)。这样的文学之旅,也是一颗凡心 得到升华,在泥泞的跋涉中洞见彩虹的最美岁月。 (取材于迟子建的同名散文)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第段中说“我”是个“林中女孩”,这是因为我小的时候在大兴安岭的 童年生活对我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B.文章第段中都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多角度地再现了“我”少年时期的生活,说 明了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小说创作的源泉和宝库。 C.文章第段中写“隐忍的牛、苦役犯似的马、永远被戏耍的猴子”,写出了成 人世界的残忍,反衬出只有孩子才保留着与动物们沟通的能力。 D.文章第段“不干的活泉,永流的江河”,比喻永不枯竭的现实生活,也比喻 作家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反省。 5.纵观全文,作者笔下的“小说的丛林”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6.作者说:“从现实的丛林穿行到小说的丛林,使我拥有了另一种生活一一面 向心灵的生活。”小说的读者也可以从“小说的丛林”穿行到“现实的丛 林”—一重新面对现实世界的生活,请结合一部小说谈谈阅读之后,你面对现实 生活有了怎样的感悟。(4分 文言文阅读(共22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 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 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 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 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 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 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 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 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 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 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 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 秦兵遂围邯郸,岁佘,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 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 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 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 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 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流的江河”(考门夫人在《荒漠甘泉》中所言)。这样的文学之旅,也是一颗凡心 得到升华,在泥泞的跋涉中洞见彩虹的最美岁月。 (取材于迟子建的同名散文)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文章第段中说“我”是个“林中女孩”,这是因为我小的时候在大兴安岭的 童年生活对我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B. 文章第段中都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多角度地再现了 “我”少年时期的生活,说 明了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小说创作的源泉和宝库。 C. 文章第段中写“隐忍的牛、苦役犯似的马、永远被戏耍的猴子”,写出了成 人世界的残忍,反衬出只有孩子才保留着与动物们沟通的能力。 D. 文章第段“不干的活泉,永流的江河”,比喻永不枯竭的现实生活,也比喻 作家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反省。 5.纵观全文,作者笔下的“小说的丛林”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 分) 6.作者说:“从现实的丛林穿行到小说的丛林,使我拥有了另一种生活——面 向心灵的生活。”小说的读者也可以从“小说的丛林”穿行到“现实的丛 林”——重新面对现实世界的生活,请结合一部小说谈谈阅读之后,你面对现实 生活有了怎样的感悟。(4 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 22 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 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 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 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 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 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 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 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 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 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 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 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 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 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 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 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 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 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 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 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 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 卒死以寿春。 《史记廉蔺列传》 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 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B.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 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C.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 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D.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 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距:抵抗,抵御 B.纵奇兵,详败走 详:仔细地 C.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 毁:说坏话 D.阴使人迎之 阴:暗地里,私下里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赵王因以括为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君何见之晚也?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C.赵以数困于秦兵衡少善著文,游于三辅。 D.廉颇卒死以寿春(苏武)以始元四年春至京师 10.下列各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翻译: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 B.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翻译:父亲与儿子不同心,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去领兵。 C.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译文:赵括取得了廉颇的职权后,就全盘更改法令,调动安排官吏 D.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翻译:廉将军虽然已老,饭量还很不错,可是与我一起坐着时,一会儿工夫就上 了三趟厕所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在廉颇坚守不战的情况下,秦军间谍散布谣言,说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 将军,赵王于是用赵括取代了廉颇。 B.蔺相如认为赵括的毛病在于胶柱鼓瑟,只会死读马服君赵奢的书而不知变通, 但他的意见最终没有被赵王采纳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 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 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 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 卒死以寿春。 《史记 廉蔺列传》 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 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B.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 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C.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 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D.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 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距:抵抗,抵御 B.纵奇兵,详败走 详:仔细地 C. 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 毁:说坏话 D.阴使人迎之 阴:暗地里,私下里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A.赵王因以括为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君何见之晚也?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C.赵以数困于秦兵衡少善著文,游于三辅。 D.廉颇卒死以寿春(苏武)以始元四年春至京师 10.下列各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翻译: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 B. 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翻译:父亲与儿子不同心,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去领兵。 C.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译文:赵括取得了廉颇的职权后,就全盘更改法令,调动安排官吏。 D.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翻译:廉将军虽然已老,饭量还很不错,可是与我一起坐着时,一会儿工夫就上 了三趟厕所。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在廉颇坚守不战的情况下,秦军间谍散布谣言,说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 将军,赵王于是用赵括取代了廉颇。 B.蔺相如认为赵括的毛病在于胶柱鼓瑟,只会死读马服君赵奢的书而不知变通, 但他的意见最终没有被赵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