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向日葵病害、油菜病害 全世界已知向日葵病害有90余种,中国报道约30种。其中普遍发生、流行及造成减产 严重的有10余种。多属于真菌病害。 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共发现向日葵病害10多种。在向日葵病害中发生较多和影响 产量最大的是菌核病,其次是褐斑病,霜霉病虽然仅在局部地区(如黑龙江省密山、虎林等地) 发生,但其危害甚大,不但影响保苗,重者未开花就形成全株枯死。 、向日葵菌核病( Sunflower stem rot) 向日葵菌核病又名白腐病,世界各国产区均有分布。现已遍布我国北方各主要种植区。 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均有发生,一些地区发生严重,对产量影响极大 (一)症状 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茎、花盘和种子 幼苗:茎基部产生湿腐状褐色斑块,并生有白色菌丝体,以后倒伏而死 茎秆:多在近地表的茎秆基部发生,病部初生褐色湿腐状斑块,以后迅速扩大可绕茎 周,从而使上部叶片及花盘萎蔫下垂而死。感病茎秆病部表面先生有一层白色菌丝,以后 其上生有鼠粪状黑色菌核(茎内亦生菌核)。 花盘:最初在花盘背面产生褐色湿腐状小斑块,以后迅速扩大蔓延可达花盘的大部或全 部,病部极为潮湿而腐烂,故易与花盘健部脱离,连同病部中种子一齐落于地上。当病斑 扩大到正面时,菌丝则在种子间纵横扩展,使整个花盘及大部受害,不久则在种子间形成黑 色菌核,抖落种子,可见菌核联成网状 种子:当花盘被害后,菌丝则从种子合缝处侵入,使种子表面失去光泽,呈苍白色,种 壳变质易破,其中种子变褐,味苦,无发芽能力。 (二)病原 向日葵菌核病菌为核盘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 de bary)属于子囊菌亚门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于种子间越冬,第二年春季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释放子囊孢 子进行初次侵染。这一病害不产生分生孢子,故其发生主要取决于子囊孢子的初次侵染。但 菌丝亦有侵染能力,故一些菌丝片段或病株与健株接触均可起到扩大为害范围的作用。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主要取决于菌源多少与当年降雨量的多少。向日葵花盘受害主要在谢花以后,如此期以 前多雨,对菌核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极为有利,花盘受害重。如谢花后继续多雨,病害迅 速扩展,为害更重。 幼苗及成株期茎部被害程度也主要取决于菌源量及降雨量。如越冬菌核多,来年在发生 期多雨,有利于子囊盘的形成与侵入,发病也重。一般重茬地或邻近去年发病重的地种植 向日葵,往往发病也重 (五)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子:选用无病花盘上的种子作种,单脱、单贮。 (2)减少菌源:及时拔除病株,消除病残体,避免将菌核等遗留于田间,尤其早期脱落 的病花盘,应及早拣出田间集中烧毁,收获时亦不要将病花盘任意扔在田间,以消灭菌源 进行秋季深翻,将菌核深埋地下,并于早春菌核萌发时期进行铲趟来抑制子囊盘的形 成,亦可起到防病作用 (3)药剂防治:参照大豆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向日葵褐斑病( Sunflower brown spot)
第二节 向日葵病害、油菜病害 全世界已知向日葵病害有 90 余种,中国报道约 30 种。其中普遍发生、流行及造成减产 严重的有 10 余种。多属于真菌病害。 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共发现向日葵病害 10 多种。在向日葵病害中发生较多和影响 产量最大的是菌核病,其次是褐斑病,霜霉病虽然仅在局部地区(如黑龙江省密山、虎林等 地) 发生,但其危害甚大,不但影响保苗,重者未开花就形成全株枯死。 一、向日葵菌核病(Sunflower stem rot) 向日葵菌核病又名白腐病,世界各国产区均有分布。现已遍布我国北方各主要种植区。 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均有发生,一些地区发生严重,对产量影响极大。 (一)症状 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茎、花盘和种子。 幼苗:茎基部产生湿腐状褐色斑块,并生有白色菌丝体,以后倒伏而死。 茎秆:多在近地表的茎秆基部发生,病部初生褐色湿腐状斑块,以后迅速扩大可绕茎一 周,从而使上部叶片及花盘萎蔫下垂而死。感病茎秆病部表面先生有一层白色菌丝,以后 其上生有鼠粪状黑色菌核(茎内亦生菌核)。 花盘:最初在花盘背面产生褐色湿腐状小斑块,以后迅速扩大蔓延可达花盘的大部或全 部,病部极为潮湿而腐烂,故易与花盘健部脱离,连同病部中种子一齐落于地上。当病斑 扩大到正面时,菌丝则在种子间纵横扩展,使整个花盘及大部受害,不久则在种子间形成黑 色菌核,抖落种子,可见菌核联成网状。 种子:当花盘被害后,菌丝则从种子合缝处侵入,使种子表面失去光泽,呈苍白色,种 壳变质易破,其中种子变褐,味苦,无发芽能力。 (二)病原 向日葵菌核病菌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 de Bary)属于子囊菌亚门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于种子间越冬,第二年春季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释放子囊孢 子进行初次侵染。这一病害不产生分生孢子,故其发生主要取决于子囊孢子的初次侵染。但 菌丝亦有侵染能力,故一些菌丝片段或病株与健株接触均可起到扩大为害范围的作用。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主要取决于菌源多少与当年降雨量的多少。 向日葵花盘受害主要在谢花以后,如此期以 前多雨,对菌核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极为有利,花盘受害重。如谢花后继续多雨,病害迅 速扩展,为害更重。 幼苗及成株期茎部被害程度也主要取决于菌源量及降雨量。如越冬菌核多,来年在发生 期多雨,有利于子囊盘的形成与侵入,发病也重。 一般重茬地或邻近去年发病重的地种植 向日葵,往往发病也重。 (五)防治方法 , (1)选用无病种子:选用无病花盘上的种子作种,单脱、单贮。 (2)减少菌源:及时拔除病株,消除病残体,避免将菌核等遗留于田间,尤其早期脱落 的病花盘,应及早拣出田间集中烧毁,收获时亦不要将病花盘任意扔在田间,以消灭菌源。 进行秋季深翻,将菌核深埋地下,并于早春菌核萌发时期进行铲趟来抑制子囊盘的形 成,亦可起到防病作用。 (3)药剂防治:参照大豆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二、向日葵褐斑病(Sunflower brown spot)
向日葵褐斑病又名斑枯病,是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向日葵主要病害之一,前期可造 成幼苗死亡,后期常造成叶片过早枯死,对产量影响较大 (一)症状 在向日葵整个生育时期均可受害,主要为害幼苗和成株叶片 幼苗:子叶上病斑呈圆形或半圆形,稍凹陷,褐色,以后其上可生成很多明显的小黑点 (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使子叶过早枯干 成株:叶片上病斑圆形或多角形,暗褐色,其上生有很多小黑点,严重时很多病斑可联 合成片,使叶片变黄枯死(图4.13)。发病多从下部叶片开始,所以植株叶片亦从下部叶 向上部叶逐渐枯死。发生重时叶柄及茎杆上亦可产生大量暗褐色病斑。 (二)病原 褐斑病菌为向日葵壳针孢菌( Septoria helianthi E. Et kell.),属于半知菌亚门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体内越冬,来年以分生孢子为害子叶,病叶上产生的 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扩大再侵染。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病害在多雨年份发生重,一般重茬地比轮作地发生亦重 (五)防治方法 (1)减少越冬菌源:进行秋翻或轮作效果好:及时摘除病叶并集中烧毁 (2)选用抗病品种:依据本地情况选用抗病良种 (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增施肥料,提高向日葵抗病性 (4)喷药防治: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喷雾,每公顷用药量1.5千克。 三、向日葵霜霉病( Sunflower downy mildew) 向日葵霜霉病是1960年以后在黑龙江省发现的病害,在牡丹江地区一些年份发生很重 严重影响保苗与后期生长,对向日葵生产威胁较大。 (一)症状 霜霉病为害向日葵幼苗、叶片、花盘和籽粒,以苗期发生多。常见的症状有两种 全株发病:被害幼苗在子叶及真叶上可见淡黄色病斑,首先在靠近叶柄基部的叶脉两侧 出现,并向上伸展到大半个叶片或全叶。天气潮湿,病斑背面生出白色霉状物, 局部发病:表现在叶正面的病斑是从中肋向外扩展呈放射状的斑块,色泽变淡以致变 黄。其叶背病部可见一层明显的灰白色霉层(病菌孢囊梗及孢子囊) (二)病原 霜霉病菌为向日葵单轴霜霉菌( Plasmopara halstedii(For1.)Berd. et de toni),属 于鞭毛菌亚门,单轴霉属 (三)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种子和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来年,卵孢子萌芽产生游动孢子侵染 向日葵幼苗的根,并向顶端分生组织生长,6-11天到达分生组织,形成系统侵染。一般多导 致幼苗枯死。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般早播比晩播发病重:重茬地发病重,轮作地发病轻:向日葵幼苗与成株期降雨多有 利此病发生。此外,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五)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子:建立无病田留种。亦可用瑞毒霉(克霉灵)拌种 (2)减少初侵染源:进行轮作,避免连作。秋收后处理病株残体,减少菌源
向日葵褐斑病又名斑枯病,是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向日葵主要病害之一,前期可造 成幼苗死亡,后期常造成叶片过早枯死,对产量影响较大。 (一)症状 在向日葵整个生育时期均可受害,主要为害幼苗和成株叶片。 幼苗:子叶上病斑呈圆形或半圆形,稍凹陷,褐色,以后其上可生成很多明显的小黑点 (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使子叶过早枯干。 成株:叶片上病斑圆形或多角形,暗褐色,其上生有很多小黑点,严重时很多病斑可联 合成片,使叶片变黄枯死(图 4.13)。发病多从下部叶片开始,所以植株叶片亦从下部叶 向上部叶逐渐枯死。发生重时叶柄及茎杆上亦可产生大量暗褐色病斑。 (二)病原 褐斑病菌为向日葵壳针孢菌(Septoria helianthi EU.Et Kell.),属于半知菌亚门,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体内越冬,来年以分生孢子为害子叶,病叶上产生的 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扩大再侵染。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病害在多雨年份发生重,一般重茬地比轮作地发生亦重。 (五)防治方法 (1)减少越冬菌源:进行秋翻或轮作效果好;及时摘除病叶并集中烧毁。 (2)选用抗病品种:依据本地情况选用抗病良种。 (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增施肥料,提高向日葵抗病性。 (4)喷药防治:发病初期,可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 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喷雾,每公顷用药量 1.5 千克。 三、向日葵霜霉病(Sunflower downy mildew) 向日葵霜霉病是 1960 年以后在黑龙江省发现的病害,在牡丹江地区一些年份发生很重, 严重影响保苗与后期生长,对向日葵生产威胁较大。 (一)症状 霜霉病为害向日葵幼苗、叶片、花盘和籽粒,以苗期发生多。常见的症状有两种: 全株发病:被害幼苗在子叶及真叶上可见淡黄色病斑,首先在靠近叶柄基部的叶脉两侧 出现,并向上伸展到大半个叶片或全叶。天气潮湿,病斑背面生出白色霉状物, 局部发病:表现在叶正面的病斑是从中肋向外扩展呈放射状的斑块,色泽变淡以致变 黄。其叶背病部可见一层明显的灰白色霉层(病菌孢囊梗及孢子囊)。 (二)病原 霜霉病菌为向日葵单轴霜霉菌(Plasmopara halstedii(Forl.)Berd.et de Toni),属 于鞭毛菌亚门,单轴霉属。 (三)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种子和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来年,卵孢子萌芽产生游动孢子侵染 向日葵幼苗的根,并向顶端分生组织生长,6-11 天到达分生组织,形成系统侵染。一般多导 致幼苗枯死。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一般早播比晚播发病重;重茬地发病重,轮作地发病轻;向日葵幼苗与成株期降雨多有 利此病发生。此外,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五)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子:建立无病田留种。亦可用瑞毒霉(克霉灵)拌种。 (2)减少初侵染源:进行轮作,避免连作。秋收后处理病株残体,减少菌源
(3)农业措施防病:合理增施磷、钾肥,中耕除草等。 (4)喷药防治:可应用瑞毒霉或克霉灵可湿性粉剂,对水喷雾 四、向日葵列当( Sunflowerbroomrape) 向日葵列当又名独根草、毒根草。全世界约有列当150种左右。在国内主要分布在黑龙 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新疆、陕西、山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等省(区)市,但在 各省(区)市分布并不十分普遍 黑龙江省主要分布在齐齐哈尔、泰来、孙吴、兰西、肇州、肇源、安达、大庆等地。 向日葵列当是黑龙江省的检疫对象。 四、油菜菌核病(0 ilseed rape sclerotiose stem rot) 油菜菌核病在世界各大洲均有分布,在我国各油菜产区都有发生,以长江流域和东南沿 海的冬油菜区发生最严重。近年来,黑龙江省西北部春油菜区发病较重,一一般发病率约10% 30%,严重者达80%以上。油菜感病后一般减产10%-70%,含油量降低1%~5% (一)症状 油菜从苗期到近成熟期都可发病,以开花期后发病最盛。叶、茎、荚都可被害, 成株叶片:多从植株下面的衰老、黄化叶片开始发生,初时暗青色,水渍状,后扩大成圆形 或不规则形,中心部分灰褐色或黄褐色,中层暗青色,外缘具黄晕。潮湿时,全叶腐烂 茎秆: 花瓣:初现水渍状斑,后变黄褐色小斑,易脱落。℃ 角果:被害后变白,果荚内外产生小粒菌核,种粒表面粗糙,呈灰白色无光泽,或变成 不规则形的秕粒 (二)病原 油菜菌核病菌为核盘菌 子囊孢子萌发形成菌丝,菌核有时也可直接萌发成菌丝。菌丝白色,有分枝,具隔膜,形 成菌核的温度范围为5℃—30℃,适温为I0℃-25℃。菌核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20℃, 土壤相对湿度范围约70%—80%。菌核对干热和低温的抵抗力强,但不耐湿热。 形成子囊盘的温度范围与菌核萌发相似,以8℃~16℃最适。子囊盘的形成还必须有足 够的散射光照射。 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是0℃。30℃,以18℃-25℃最适。菌丝不耐干燥,在大气湿度70% 以下时便停止生长;病斑内的菌丝在干燥条件下也易干枯死亡 核盘菌的寄主范围较广,除油菜外还包括甘蓝、大白菜、莴苣、茄、大豆、向日葵等 383种植物。 (三)侵染循环 此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混有菌核的土壤、病残体、种子和堆肥。菌核在不良环境条件下 能存活很长时间,在田间自然环境条件下可存活6-8年,而在土表的菌核最多存活1年。 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菌核萌发长出子囊盘,子囊盘释放出子囊孢子,成为此病的主 要初侵染来源 黑龙江省春油菜区,在6月下旬以后(初花期),当月平均温度15℃左右,土壤湿度为75 以上时,部分越冬的菌核可开始萌发产生子囊盘,并放出大量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随气 流传播,落到油菜的花瓣及叶片上,萌发产生侵入丝,直接侵入,或从寄主伤口、自然孔口 侵入,引起发病。由于花瓣含有较多的糖分和淀粉,成为病菌的天然培养基,所以花瓣最易 被感染,带菌率很高。7月上半月(盛花期至终花期)子囊盘产生数量达到高峰,花朵带菌率 逐渐增加,7月中旬(终花期)花朵带菌率达到高峰。以后随着花朵的脱落,花朵的带菌率有
(3)农业措施防病:合理增施磷、钾肥,中耕除草等。 (4)喷药防治:可应用瑞毒霉或克霉灵可湿性粉剂,对水喷雾。 四、向日葵列当(Sunflowerbroomrape) 向日葵列当又名独根草、毒根草。全世界约有列当 150 种左右。 在国内主要分布在黑龙 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新疆、陕西、山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等省(区)市,但在 各省(区)市分布并不十分普遍。 黑龙江省主要分布在齐齐哈尔、泰来、孙吴、兰西、肇州、肇源、安达、大庆等地。 向日葵列当是黑龙江省的检疫对象。 四、油菜菌核病(Oilseed rape sclerotiose stem rot) 油菜菌核病在世界各大洲均有分布,在我国各油菜产区都有发生,以长江流域和东南沿 海的冬油菜区发生最严重。近年来,黑龙江省西北部春油菜区发病较重,——般发病率约 10% —30%,严重者达 80%以上。油菜感病后一般减产 10%—70%,含油量降低 1%~5%。 (一)症状 油菜从苗期到近成熟期都可发病,以开花期后发病最盛。叶、茎、荚都可被害, 成株叶片:多从植株下面的衰老、黄化叶片开始发生,初时暗青色,水渍状,,后扩大成圆形 或不规则形,中心部分灰褐色或黄褐色,中层暗青色,外缘具黄晕。潮湿时,全叶腐烂。 茎秆: 花瓣:初现水渍状斑,后变黄褐色小斑,易脱落。℃ 角果:被害后变白,果荚内外产生小粒菌核,种粒表面粗糙,呈灰白色无光泽,或变成 不规则形的秕粒 (二)病原 油菜菌核病菌为核盘菌 子囊孢子萌发形成菌丝,菌核有时也可直接萌发成菌丝。菌丝白色,有分枝,具隔膜, 形 成菌核的温度范围为 5℃—30℃,适温为 IO℃-25℃。菌核萌发的温度范围为 5℃- 20℃, 土壤相对湿度范围约 70%—80%。菌核对干热和低温的抵抗力强,但不耐湿热。 形成子囊盘的温度范围与菌核萌发相似,以 8℃~16℃最适。子囊盘的形成还必须有足 够的散射光照射。 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是 O℃。30℃,以 18℃-25℃最适。菌丝不耐干燥,在大气湿度 70% 以下时便停止生长;病斑内的菌丝在干燥条件下也易干枯死亡。 核盘菌的寄主范围较广,除油菜外还包括甘蓝、大白菜、莴苣、茄、大豆、向日葵等 383 种植物。 (三)侵染循环 此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混有菌核的土壤、病残体、种子和堆肥。菌核在不良环境条件下 能存活很长时间,在田间自然环境条件下可存活 6-8 年,而在土表的菌核最多存活 1 年。 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菌核萌发长出子囊盘,子囊盘释放出子囊孢子,成为此病的主 要初侵染来源。 黑龙江省春油菜区,在 6 月下旬以后(初花期),当月平均温度 15℃左右,土壤湿度为 75% 以上时,部分越冬的菌核可开始萌发产生子囊盘,并放出大量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随气 流传播,落到油菜的花瓣及叶片上,萌发产生侵入丝,直接侵入,或从寄主伤口、自然孔口 侵入,引起发病。由于花瓣含有较多的糖分和淀粉,成为病菌的天然培养基,所以花瓣最易 被感染,带菌率很高。7 月上半月(盛花期至终花期)子囊盘产生数量达到高峰,花朵带菌率 逐渐增加,7 月中旬(终花期)花朵带菌率达到高峰。以后随着花朵的脱落,花朵的带菌率有
所下降。8月初(落花以后)子囊盘产生数量很少, 花朵和叶片感病后,造成提早落花、落叶。感病的花落到叶片或茎秆上,导致叶和茎秆 发病,但最易被花瓣感染的是叶片。以后随叶片脱落,发病率有所下降。病叶是造成茎秆发 病的主要菌源,感病叶落在茎秆上造成与病叶接触处很快发病。病秆在η月下旬开始显症, 随着时间的推延,发病率逐渐提高,直至收获时,此病秆与健秆的接触是后期发病的另一途 径。倒伏地段有利于病害进一步蔓延。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1.菌核数量 一般来说,土壤中的有效菌核数量越多,病害越重。土壤中有效菌核数量的多少又决定 于土壤、肥料和种子带菌核的数量。作年限愈长,病害愈重:轮作年限愈长,病害愈轻。此 外,施用未腐熟的油菜残秸肥料或播种带菌核种子,都会増加田间菌源数量而加重发病 2.品种抗病性 油菜最易感病的生育阶段是开花期的初侵染和随后发生的再侵染。如果油菜的开花期和 核盘菌子囊盘的形成期在时间上相互吻合,发病便重。由于核盘菌产生子囊盘的适温范围低 于油菜开花的适温范围,子囊盘一般多在油菜开花前开始发生,油菜如开花早,花期长,则 与子囊盘发生期吻合的时间长,因而发病较重。相反,如开花迟,花期集中,则病害较轻。早 播或早栽的油菜重于晩播或晩栽的油菜。芥菜型、甘蓝型油菜发病较白菜型油菜发病轻。 晩熟品种较早熟品种发病轻。主要也是因为白菜型油菜和早熟品种的开花期较早,较长,不, 能避病。此外,分枝部位高,分枝紧凑,茎秆坚硬而带紫色,蜡粉多的品种或单株,一般发 病都较轻。 3.气象条件 气象条件如降雨量、湿度、气温、日照和风速等,都与菌核病的发生和流行有关,其中 尤其以降雨量和相对湿度的影。向最大,温度条件一般不成为此病流行的限制因素,因为油 菜生长发育后期所要求的气温条件与核盘菌生长发育所要求的适温条件基本一致 4.油菜开花期与病菌的子囊盘萌发期的关系 根据子囊盘发生期和油菜开花期的相互关系,可以预测田间菌核的发生期。油菜的开花 期与病菌的子囊盘萌发盛期相遇,油菜多在盛花期开始发病,在油菜成熟期发病很重;油菜 的开花期在病菌的子囊盘萌发盛期以后至终止期以前,其发病期则在盛花期以后至终花期以 前,在成熟期发病率则很低;油菜开花期在病菌的子囊盘萌发终止期以后,一般不发病 (五)防治方法 (1)选用高产抗(耐)病品种:垦油杂交1号发病最低,其次为青油14 (2)轮作换茬: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的防病效果最好。旱地油菜的轮作年限应在两年以上。 采取大豆-小麦-油菜-小麦-大豆-杂谷类轮作体制防病效果最好,切不可与大豆或向日葵等作 物连作或邻作。 (3)种子处理:在收获前几天选无病主轴留种。播种前先筛除混杂在种子间的粗大菌核, 然后用食盐水(每5升水加食盐水500-750克)或硫酸铵水(每5升水加硫酸铵0.5-1千克) 或黄泥水选种,除去上浮的秕粒和菌核,将下沉的种子用清水洗净后播种。也可播种前用852 凊选机选1-2遍,然后用螺旋选种器选1—2遍可淘汰大量菌核。 (4)药剂拌种:用油菜种衣剂用种子量1.5%-2.0%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用种子 量0.3%拌种。可防治油菜苗期多种病虫害 (5)采取垄作,双层施肥: (6)合理密植,避免过早播种:垄作最适宜播种密度为每公顷保苗25-35万株。不同气 地区应掌握适宜播期,播种过早易同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相遇,而加重病情 (⑦)摘除病叶和黄叶及清除残秸:在盛花至终花期,根据病情分2-3次进行摘除病叶
所下降。8 月初(落花以后)子囊盘产生数量很少。 花朵和叶片感病后,造成提早落花、落叶。感病的花落到叶片或茎秆上,导致叶和茎秆 发病,但最易被花瓣感染的是叶片。以后随叶片脱落,发病率有所下降。病叶是造成茎秆发 病的主要菌源,感病叶落在茎秆上造成与病叶接触处很快发病。病秆在 7 月下旬开始显症, 随着时间的推延,发病率逐渐提高,直至收获时,此病秆与健秆的接触是后期发病的另一途 径。倒伏地段有利于病害进一步蔓延。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1.菌核数量 一般来说,土壤中的有效菌核数量越多,病害越重。土壤中有效菌核数量的多少又决定 于土壤、肥料和种子带菌核的数量。作年限愈长,病害愈重;轮作年限愈长,病害愈轻。此 外,施用未腐熟的油菜残秸肥料或播种带菌核种子,都会增加田间菌源数量而加重发病。 2.品种抗病性 油菜最易感病的生育阶段是开花期的初侵染和随后发生的再侵染。如果油菜的开花期和 核盘菌子囊盘的形成期在时间上相互吻合,发病便重。由于核盘菌产生子囊盘的适温范围低 于油菜开花的适温范围,子囊盘一般多在油菜开花前开始发生,油菜如开花早,花期长,则 与子囊盘发生期吻合的时间长,因而发病较重。相反,如开花迟,花期集中,则病害较轻。 早 播或早栽的油菜重于晚播或晚栽的油菜。芥菜型、甘蓝型油菜发病较白菜型油菜发病轻。 晚熟品种较早熟品种发病轻。主要也是因为白菜型油菜和早熟品种的开花期较早,较长,不, 能避病。此外,分枝部位高,分枝紧凑,茎秆坚硬而带紫色,蜡粉多的品种或单株,一般发 病都较轻。 3.气象条件 气象条件如降雨量、湿度、气温、日照和风速等,都与菌核病的发生和流行有关,其中 尤其以降雨量和相对湿度的影。向最大,温度条件一般不成为此病流行的限制因素,因为油 菜生长发育后期所要求的气温条件与核盘菌生长发育所要求的适温条件基本一致。 4.油菜开花期与病菌的子囊盘萌发期的关系 根据子囊盘发生期和油菜开花期的相互关系,可以预测田间菌核的发生期。油菜的开花 期与病菌的子囊盘萌发盛期相遇,油菜多在盛花期开始发病,在油菜成熟期发病很重;油菜 的开花期在病菌的子囊盘萌发盛期以后至终止期以前,其发病期则在盛花期以后至终花期以 前,在成熟期发病率则很低;油菜开花期在病菌的子囊盘萌发终止期以后,一般不发病。 (五)防治方法 (1)选用高产抗(耐)病品种:垦油杂交 1 号发病最低,其次为青油 14。 (2)轮作换茬: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的防病效果最好。旱地油菜的轮作年限应在两年以 上。 采取大豆-小麦-油菜-小麦-大豆-杂谷类轮作体制防病效果最好,切不可与大豆或向日葵等作 物连作或邻作。 (3)种子处理:在收获前几天选无病主轴留种。播种前先筛除混杂在种子间的粗大菌核, 然后用食盐水(每 5 升水加食盐水 500-750 克)或硫酸铵水(每 5 升水加硫酸铵 0.5—1 千克) 或黄泥水选种,除去上浮的秕粒和菌核,将下沉的种子用清水洗净后播种。也可播种前用 852 清选机选 1-2 遍,然后用螺旋选种器选 1—2 遍可淘汰大量菌核。 (4)药剂拌种:用油菜种衣剂用种子量 1.5%—2.0%或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用种子 量 0.3%拌种。可防治油菜苗期多种病虫害。 (5)采取垄作,双层施肥: (6)合理密植,避免过早播种:垄作最适宜播种密度为每公顷保苗 25—35 万株。不同气 地区应掌握适宜播期,播种过早易同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相遇,而加重病情。 (7)摘除病叶和黄叶及清除残秸:在盛花至终花期,根据病情分 2—3 次进行摘除病叶
和黄叶,增加田间通透性,减少再侵染菌源,以控制病害蔓延。油菜收获后,及时清除田 间残秸,减少下年菌源 ⑧8)药剂防治:在做好农业防治的前提下,有条件单位,在油菜盛花期进行飞机喷洒药剂 防治。施药时期自油菜盛花期叶病株率达10%以上,茎病株率达1%以下时开始,视病害程 度施药1-2次,每隔7—10天一次。药剂可用:①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量为1.5 千克:②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量为1.5千克。以上药剂中,飞机喷液量为每 公顷20-50升
和黄叶,增加田间通透性,减少再侵染菌源,以控制病害蔓延。油菜收获后,及时清除田 间残秸,减少下年菌源。 (8)药剂防治:在做好农业防治的前提下,有条件单位,在油菜盛花期进行飞机喷洒药剂 防治。施药时期自油菜盛花期叶病株率达 10%以上,茎病株率达 1%以下时开始,视病害程 度施药 1—2 次,每隔 7—10 天一次。药剂可用:①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量为 1.5 千克;②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量为 1.5 千克。以上药剂中,飞机喷液量为每 公顷 20—50 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