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药用植物栽培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一)药用植物栽培的含义中药是我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向疾病作斗争的有力武器,是保证人民健康 的物质基础。我国人民习惯把中医用以防病治病的药物统称为中药;而把民间流传的用以防病治病的 药物统称为草药。许许多多草药在长期实践中证明疗效显著,被中医认可并应用,许多草药都被收载 在“本草”之中,所以,就有了中草药之称。在商品经营和流通中,把化学合成药物及其制品称作西 药,把来自天然的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其制品统称中药或中药材,简称药材。把中药称为药材 的另个原因是,药材含义中还包括西医应用的天然药物(如洋地黄、麦角等)。在医药教育和科研机构中, 把药材称作生药。 药用植物栽培是指药用植物的选地、整地、播种、育苗、移栽、管理、采收、产地加工等整个生 产过程。药用植物栽培的任务是生产出优质、高产、低耗的多种药材,充分满足人民医疗保健对药材 的需求,特别是需要量大,而自然资源少的药材品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药用植物栽培是农业 的组成部分,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药材生产也应不断提高,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医疗保健事业增长 的需要 (二)药用植物栽培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1扩大药材来源,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中药是祖国医药学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中医的丰富经 验,中药的卓越疗效,博得了国内外人民的拥戴。 中药绝大部分是野生和栽培植物,来源丰富,价格便宜,使用简单,不仅对预伤和治疗疾病有特殊的 疗效,而且还有补益身体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预防和治疗疾 病的要求更加迫切,药材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因此,许多药材品种单靠野生资源就无法满足人民用 药之需。而药用植物栽培则是通过野生变家植,建立和扩大药用植物栽培生产基地、优质高产栽培技 术的实施、植物细胞的工业化生产等措施,在不破坏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不断扩大药材的来源,改变 供不应求的局面,特别是在保证稀贵的、需要量较大的常用药材的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扩 大了药材来源,保证用药的需求,这不仅有利于医疗事业的发展,而且对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对 提高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身体健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2.合理利用土地,增加农业收入药材生产是整个农业生产的组成部分,早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中就明确规定,“在优先发展粮食生产的条件下,各地应当发展多种经济,保证完成国家所规定的药材 等项农作物的计划指标”。药材生产属多种经营范畴,由于品种繁多,生物学特性各异,容易搭配间混 套种,合理利用土地。如药用植物中,深根系与浅根系,喜肥的和耐脊薄的,喜温的与耐寒的,喜湿 和耐旱的,耐阴和喜阳的,以及早、中、晚熟的种类很多,这不仅便于因地、因时搭配种植,合理利 用地力、空间和时间,而且还能调节农业生产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发展药材生产,除通过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量,增加农业收入外,还因许多药材产值高,因而又增加 了农业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水平。如人参、西洋参、黄连、夫麻、枸杞、砂仁、三七等药 材的产值都很高,按亩产值比较,药材是一般农作物的2一3倍,人参、西洋参可达10余倍。据河北 省报道,平泉地区引种人参,在较脊薄的山地种植,农民说,“只要保住3-4成苗,其产值就是种玉 米的3倍左右”;又如吉林省集安市发展人参生产不占农田,使用劳力不足农业劳力的10%,但参业产 值却占农业收入的30%左右,人参的利税占全市总收入的50%。 3.满足国外用药需求,增加外汇收入中药不仅是我国人民医疗保健事业不可缺少的,也是世界人民, 特别是旅居海外的侨胞,防病治病所必需的。所以,我国的中药是传统的出口商品。随着社会的发展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民喜欢利用中国的天然中药防病治病,所以中药的出口量日益增多。从增进世界 各国人民间的友谊出发,适当发展药材生产,供应出口,不仅能为世界人民的健康生活、工作作出贡 献,而且还可换取外汇收入。如1974年前,我国人参平均年出口量为27t,1980年达402,1989年近
第一章绪论 一、药用植物栽培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一)药用植物栽培的含义中药是我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向疾病作斗争的有力武器,是保证人民健康 的物质基础。我国人民习惯把中医用以防病治病的药物统称为中药;而把民间流传的用以防病治病的 药物统称为草药。许许多多草药在长期实践中证明疗效显著,被中医认可并应用,许多草药都被收载 在“本草”之中,所以,就有了中草药之称。在商品经营和流通中,把化学合成药物及其制品称作西 药,把来自天然的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其制品统称中药或中药材,简称药材。把中药称为药材 的另个原因是,药材含义中还包括西医应用的天然药物(如洋地黄、麦角等)。在医药教育和科研机构中, 把药材称作生药。 药用植物栽培是指药用植物的选地、整地、播种、育苗、移栽、管理、采收、产地加工等整个生 产过程。药用植物栽培的任务是生产出优质、高产、低耗的多种药材,充分满足人民医疗保健对药材 的需求,特别是需要量大,而自然资源少的药材品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药用植物栽培是农业 的组成部分,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药材生产也应不断提高,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医疗保健事业增长 的需要。 (二)药用植物栽培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1 扩大药材来源,保护人民身体健康 中药是祖国医药学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中医的丰富经 验,中药的卓越疗效,博得了国内外人民的拥戴。 中药绝大部分是野生和栽培植物,来源丰富,价格便宜,使用简单,不仅对预伤和治疗疾病有特殊的 疗效,而且还有补益身体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预防和治疗疾 病的要求更加迫切,药材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因此,许多药材品种单靠野生资源就无法满足人民用 药之需。而药用植物栽培则是通过野生变家植,建立和扩大药用植物栽培生产基地、优质高产栽培技 术的实施、植物细胞的工业化生产等措施,在不破坏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不断扩大药材的来源,改变 供不应求的局面,特别是在保证稀贵的、需要量较大的常用药材的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扩 大了药材来源,保证用药的需求,这不仅有利于医疗事业的发展,而且对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对 提高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身体健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2.合理利用土地,增加农业收入 药材生产是整个农业生产的组成部分,早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中就明确规定,“在优先发展粮食生产的条件下,各地应当发展多种经济,保证完成国家所规定的药材 等项农作物的计划指标”。药材生产属多种经营范畴,由于品种繁多,生物学特性各异,容易搭配间混 套种,合理利用土地。如药用植物中,深根系与浅根系,喜肥的和耐脊薄的,喜温的与耐寒的,喜湿 和耐旱的,耐阴和喜阳的,以及早、中、晚熟的种类很多,这不仅便于因地、因时搭配种植,合理利 用地力、空间和时间,而且还能调节农业生产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发展药材生产,除通过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量,增加农业收入外,还因许多药材产值高,因而又增加 了农业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水平。如人参、西洋参、黄连、夫麻、枸杞、砂仁、三七等药 材的产值都很高,按亩产值比较,药材是一般农作物的 2—3 倍,人参、西洋参可达 10 余倍。据河北 省报道,平泉地区引种人参,在较脊薄的山地种植,农民说,“只要保住 3—4 成苗,其产值就是种玉 米的 3 倍左右”;又如吉林省集安市发展人参生产不占农田,使用劳力不足农业劳力的 10%,但参业产 值却占农业收入的 30%左右,人参的利税占全市总收入的 50%。 3.满足国外用药需求,增加外汇收入中药不仅是我国人民医疗保健事业不可缺少的,也是世界人民, 特别是旅居海外的侨胞,防病治病所必需的。所以,我国的中药是传统的出口商品。随着社会的发展,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民喜欢利用中国的天然中药防病治病,所以中药的出口量日益增多。从增进世界 各国人民间的友谊出发,适当发展药材生产,供应出口,不仅能为世界人民的健康生活、工作作出贡 献,而且还可换取外汇收入。如 1974 年前,我国人参平均年出口量为 27t,1980 年达 402t,1989 年近
1000t,仅人参一个品种年创汇达5000万美元左右。 我国药用植物栽培概况 )药用植物栽培的悠久历史我国古代人民,在与自然作斗争中,在发现和应用药用植物治疗疾病 的过程中,对药用植物的栽培也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我国古籍中有关药用植物栽培的记载,可追 溯到2600多年以前,如《诗经》(公元前11-6世纪中叶)中不仅记述蒿、芩、葛、芍药等药用植物, 也记述了枣、桃、梅等当时已有栽培,既供果用,又资入药;汉代张骞(公元前123年前后)出使西域, 引种栽培了红花、安石榴、胡桃、胡麻、大蒜等许多药用植物:《千金算方》(公元581-682年)中记述 的百合栽培法已很详细,“上好肥地加粪熟鼢讫,春中取根大者,擘取瓣于畦中种,如蒜法,五寸一瓣 种之,直作行,又加粪灌水,苗岀,即锄四边,绝令无草,春后看稀稠所得,稠处更别移亦得,畦中 干,即灌水,三年后其大小如芋……,又取子种亦得,一年以后二年以来始生,甚小,不如种瓣”:《齐 民要术》(公元533-544)中,记述了地黄、红花、吴茱萸、竹、姜、栀、桑、胡麻、蒜等20余种药用 植物栽培法:隋代(6世纪末至7世纪初)朝庭太医署下设立了药园师之职,掌管药用植物栽培,并设立 了药用植物引种园,“以时种莳,采收诸药”。《隋书》中还有种植药法的记述;南宋时代韩彦直《橘 录》(1178年)等书中记述了橘类、枇杷、通脱木、黄精等⑩0种药用植物栽培方法;明、清时代(14-19 世纪)有关本草学和农学名著更多:如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1521年)、徐光敝的《农政全书}(1639 年),清代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1848)等都对多种药用植物栽培法作了详细论述。特别是明代李时 珍(1518--1593)在《本草纲目}(1590这部医药巨著的草部中,就记述了麦冬、荆芥等6种药用植物的 人工栽培。总之,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药用植物的分类、品种鉴定、选育繁殖、栽培管理、采收加 工等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品种数量之多,记述之早和技术的完整性等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些宝贵 的经验不仅在当时对药用植物栽培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对我们今天发展药材生产也具有现实意义。 所以,我们应当努力继承,并使之不断完善提高,更好地为我国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服务,为社会主 义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二)建国后药材生产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药材生产也得到了 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药用植物栽培业的发展十分突出。为了保证药材生产的计划发展,国家首先颁布 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统管药材生产事宜。全国药农在各级政府的带领下, 认真贯彻执行各项方针政策,使药材生产的面积、单产、总产都得到了提高。如1958年药材生产面积 较1957年扩大了80%,1963年比1%62年又有大幅度的增长。现在药材生产的总面积是建国初期的几 十倍。如1983年人参存留面积是建国初期的十几倍,近年面积又有大幅度的增加。栽培药材不仅面积 扩大,而且药材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如人参单产已由每平方米鲜重不足0.5kg,提高到 2—2.5kg,高产者超过skg。栽培药材的种类逐年增加,现在大面积栽培的约200种以上,引种试栽 成功的约1000余种。许多野生药材家植成功并大规模生产的有细辛、天麻、甘草、茯苓、五味子、龙 胆……等。从国外引种成功并规模生产的有西洋参、番红花等,其中西洋参已售往国外。药材生产的 发展还表现在原有栽培品种的生产区域扩大,如地黄过去只产于河南,现在湖南、湖北、江苏、福建 广东、四川、河北、安徽、辽宁、吉林等地都有栽培,川芎从四川扩展到陕西、青海、河南、山西、 湖北等地,人参从吉林、辽宁、黑龙江扩展到山东、山西、北京、陕西、湖北、四川、云南等地。为 不断搞好药材生产,提高药材的产量和品质,全国各省(区)先后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国家有计划的设 置了学校,培训了专门人材 总之,药材生产与其他事业一样,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三、药用植物栽培的特点 (一)栽培种类多,学科范围宽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优越,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其 种类之多是一大特点。已知可供药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药有5000多种,其中植物药约占90%,4500 种左右。目前引种栽培的已超过千种,这千余种植物的栽培技术分别与粮食、油料、蔬菜、果树、花
1000t,仅人参一个品种年创汇达 5000 万美元左右。 二、我国药用植物栽培概况 (一)药用植物栽培的悠久历史我国古代人民,在与自然作斗争中,在发现和应用药用植物治疗疾病 的过程中,对药用植物的栽培也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我国古籍中有关药用植物栽培的记载,可追 溯到 2 600 多年以前,如《诗经》(公元前 11—6 世纪中叶)中不仅记述蒿、芩、葛、芍药等药用植物, 也记述了枣、桃、梅等当时已有栽培,既供果用,又资入药;汉代张骞(公元前 123 年前后)出使西域, 引种栽培了红花、安石榴、胡桃、胡麻、大蒜等许多药用植物;《千金算方》(公元 581—682 年)中记述 的百合栽培法已很详细,“上好肥地加粪熟鼢讫,春中取根大者,擘取瓣于畦中种,如蒜法,五寸一瓣 种之,直作行,又加粪灌水,苗出,即锄四边,绝令无草,春后看稀稠所得,稠处更别移亦得,畦中 干,即灌水,三年后其大小如芋……,又取子种亦得,一年以后二年以来始生,甚小,不如种瓣”;《齐 民要术》(公元 533—544)中,记述了地黄、红花、吴茱萸、竹、姜、栀、桑、胡麻、蒜等 20 余种药用 植物栽培法;隋代(6 世纪末至 7 世纪初)朝庭太医署下设立了药园师之职,掌管药用植物栽培,并设立 了药用植物引种园,“以时种莳,采收诸药”。《隋书》中还有种植药法的记述;南宋时代韩彦直《橘 录》(1178 年)等书中记述了橘类、枇杷、通脱木、黄精等 10 种药用植物栽培方法;明、清时代(14—19 世纪)有关本草学和农学名著更多:如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1521 年)、徐光敝的《农政全书}(1639 年),清代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1848)等都对多种药用植物栽培法作了详细论述。特别是明代李时 珍(1518—1593)在《本草纲目}(1590)这部医药巨著的草部中,就记述了麦冬、荆芥等 62 种药用植物的 人工栽培。总之,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药用植物的分类、品种鉴定、选育繁殖、栽培管理、采收加 工等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品种数量之多,记述之早和技术的完整性等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些宝贵 的经验不仅在当时对药用植物栽培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对我们今天发展药材生产也具有现实意义。 所以,我们应当努力继承,并使之不断完善提高,更好地为我国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服务,为社会主 义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二)建国后药材生产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药材生产也得到了 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药用植物栽培业的发展十分突出。为了保证药材生产的计划发展,国家首先颁布 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统管药材生产事宜。全国药农在各级政府的带领下, 认真贯彻执行各项方针政策,使药材生产的面积、单产、总产都得到了提高。如 1958 年药材生产面积 较 1957 年扩大了 80%,1963 年比 1962 年又有大幅度的增长。现在药材生产的总面积是建国初期的几 十倍。如 1983 年人参存留面积是建国初期的十几倍,近年面积又有大幅度的增加。栽培药材不仅面积 扩大,而且药材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如人参单产已由每平方米鲜重不足 0.5kg,提高到 2—2.5kg,高产者超过 5kg。栽培药材的种类逐年增加,现在大面积栽培的约 200 种以上,引种试栽 成功的约 1000 余种。许多野生药材家植成功并大规模生产的有细辛、天麻、甘草、茯苓、五味子、龙 胆……等。从国外引种成功并规模生产的有西洋参、番红花等,其中西洋参已售往国外。药材生产的 发展还表现在原有栽培品种的生产区域扩大,如地黄过去只产于河南,现在湖南、湖北、江苏、福建 广东、四川、河北、安徽、辽宁、吉林等地都有栽培,川芎从四川扩展到陕西、青海、河南、山西、 湖北等地,人参从吉林、辽宁、黑龙江扩展到山东、山西、北京、陕西、湖北、四川、云南等地。为 不断搞好药材生产,提高药材的产量和品质,全国各省(区)先后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国家有计划的设 置了学校,培训了专门人材。 总之,药材生产与其他事业一样,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三、药用植物栽培的特点 (一)栽培种类多,学科范围宽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优越,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其 种类之多是一大特点。已知可供药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药有 5000 多种,其中植物药约占 90%,4500 种左右。目前引种栽培的已超过千种,这千余种植物的栽培技术分别与粮食、油料、蔬菜、果树、花
卉、林木等多学科相近,即学科范围宽。如薏苡、黑豆、补骨脂、望江南、红花等栽培技术与粮食油 料作物相近:当归、白芷、桔梗、地黄、丝瓜、栝楼、欠实、泽泻等栽培技术与蔬菜作物相近:枸杞 五味子、诃子、栀子、忍冬等栽培技术与果树相近;芍药、牡丹、菊花、除虫菊、曼陀罗等的栽培技 术与花卉相近;黄柏、杜仲、厚朴、喜树、安息香等与林木栽培技术相似。 除了上述情况外,还有诸多种类的栽培技术是超出上述学科涉及的范畴,如天麻、麦角是菌类与植物 共生或寄生关系:虫草、白疆蚕是菌类寄生于昆虫幼虫的产物:猪苓是菌类之间的共生生长:槲寄生、 兔丝子、列当等植物要寄生栽培。人参、西洋参、三七、黄连等均是遮荫栽培…… (二)多数药材的生产、研究处于开发利用的初级阶段我国药用植物栽培历史悠久,开发利用之 早,品种之多,是世人公认的。但是由于只限于用于防病治病,面积较小,无法与粮食、蔬菜相比 投入的人财物力较少,加之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的限定,所以多数品种的生产、研究水平都处于只知 怎么种的开发利用的初级阶段。有些具有特殊生物学性状或适应范围较窄的品种,其生产水平提高的 步伐更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局面日趋改变。如人参的栽培始于1660年前,规模化生产已 有400余年的历史。建国初期还是传统的全阴棚栽培,平均单产不足0.5ks/m’。自60年代开始, 从人参的生理、生态、药化、临床入手,阐明了一些基础理论,从而改进了栽培技术,使人参单产得 以大幅度提高。诸如细辛、北五味子、天麻、猪苓、龙胆、马兜铃、白木香、白疆蚕的野生家植的迅 速成功,都与从基础研究入手,研,究与生产相结合分不开的 三)药材生产对产品质量性状要求严格粮食、蔬菜、果品等类的生产,不仅要求产量,也要求产 品品质,这是当今农业生产与以往相比的进步。药材生产对产品质量性状的要求更严格。它不仅要求 产品的外观性状好,更要求产品的内在质量。所以,对采收期、加工工艺要求很严。粮食、蔬菜、果 品的质量好坏只是同种成分含量高低的差别,或是品味的优劣,其内不含有害成分。而药材不是如此, 如照山白,其叶除了含总黄酮治病外,还含有毒性成分——一根木毒素I。就产量而言,6、7、8月三个 月最高,但因总黄酮含量低,且含较高的枝木毒素I,所以6、7、8月不能采收。如果此时采收,毒性 成分含量高,这样的药不但达不到治病目的,反倒会害人;又如生附子,因其有毒不能生入药,必须 经胆包(主含氯化镁)浸泡、漂洗后,使其毒性成分转化或被漂洗掉,才能入药。辽宁引种伊贝母,虽然 外观形态及质地没有变化,总生物碱含量也不低,但终因查其药效成分中,由于薄层板上多了个斑点 而不能入药。我国从美国、加拿大引种西洋参,是经过多次与进口产品并行提取分析,证实与进口西 洋参各种成分无异后,于1988年经卫生部,批准入药的。 (四)药材生产的地道性强在众多的药材品种中,有部分药材地道性很强。如吉林人参、甘肃当归、 四川的黄连、云南的三七、辽五味(北五味子)、宁夏枸杞等等,药材的地道性受气候、土质等多种因素 影响,这种气候、土质的影响不单单是限定生长发育,更重要的是限定了次生代谢产物及有益元素的 种类和存在状态,这是引种后不能入药或药效不佳的主要原因。如前面例举的伊贝母,从新疆引种到 辽宁后,生长发育、产量都很好,贝母生物碱也不少,只是多了一种尚不清楚的成分’。应当指出,药 材的地道性并非所有品种都很强,有的品种是由于过去受技术、交通等原因限制形成的,这类地道药 材引种后生长发育、内外在质量与原产地一致,均可以入药,如山药、地黄、芍药忍冬等。就是地道 性强的品种,也并不只限手原来的产地,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势复杂,总可以在全国各地找 到气候、土质类似的地方。有些地方气候相同,土质不同还可以通过改良使之相同就可以引种栽培。 如人参、西洋参、枸杞、黄连等 (五)药材生产计划的特殊性药材生产计划强调品种全,品种、面积比例适当。群众说“药材没有不 行,多了也不行。药材是防病治病的物质,中药又是多味配伍入药,各品种功效,不同,品种间不能 相互替代。而常用中药又不下400种(栽培的约占50%),这些常用药材都,必须有一定规模的生产面 积,保证供应。但是生产面积又不能一次性安排过多。面积过大,不仅影响其它作物的生产,而且还 造成损失和浪费。因为许多药材不能久贮,久贮后易降低药效甚至失效。特别是象当归、白芷、肉桂、 细辛、荆芥、罗勒、杏仁、桃仁、洋地黄、麦角等主含挥发性、脂肪性、易变质性成分的药材,久贮 后就失去药用价值
卉、林木等多学科相近,即学科范围宽。如薏苡、黑豆、补骨脂、望江南、红花等栽培技术与粮食油 料作物相近;当归、白芷、桔梗、地黄、丝瓜、栝楼、欠实、泽泻等栽培技术与蔬菜作物相近;枸杞、 五味子、诃子、栀子、忍冬等栽培技术与果树相近;芍药、牡丹、菊花、除虫菊、曼陀罗等的栽培技 术与花卉相近;黄柏、杜仲、厚朴、喜树、安息香等与林木栽培技术相似。 除了上述情况外,还有诸多种类的栽培技术是超出上述学科涉及的范畴,如天麻、麦角是菌类与植物 共生或寄生关系;虫草、白疆蚕是菌类寄生于昆虫幼虫的产物;猪苓是菌类之间的共生生长;槲寄生、 兔丝子、列当等植物要寄生栽培。人参、西洋参、三七、黄连等均是遮荫栽培……等。 (二)多数药材的生产、研究处于开发利用的初级阶段 我国药用植物栽培历史悠久,开发利用之 早,品种之多,是世人公认的。但是由于只限于用于防病治病,面积较小,无法与粮食、蔬菜相比。 投入的人财物力较少,加之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的限定,所以多数品种的生产、研究水平都处于只知 怎么种的开发利用的初级阶段。有些具有特殊生物学性状或适应范围较窄的品种,其生产水平提高的 步伐更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局面日趋改变。如人参的栽培始于 1660 年前,规模化生产已 有 400 余年的历史。建国初期还是传统的全阴棚栽培,平均单产不足 0.5ks/m’。自 60 年代开始, 从人参的生理、生态、药化、临床入手,阐明了一些基础理论,从而改进了栽培技术,使人参单产得 以大幅度提高。诸如细辛、北五味子、天麻、猪苓、龙胆、马兜铃、白木香、白疆蚕的野生家植的迅 速成功,都与从基础研究入手,研,究与生产相结合分不开的。 (三)药材生产对产品质量性状要求严格 粮食、蔬菜、果品等类的生产,不仅要求产量,也要求产 品品质,这是当今农业生产与以往相比的进步。药材生产对产品质量性状的要求更严格。它不仅要求 产品的外观性状好,更要求产品的内在质量。所以,对采收期、加工工艺要求很严。粮食、蔬菜、果 品的质量好坏只是同种成分含量高低的差别,或是品味的优劣,其内不含有害成分。而药材不是如此, 如照山白,其叶除了含总黄酮治病外,还含有毒性成分——根木毒素 I。就产量而言,6、7、8 月三个 月最高,但因总黄酮含量低,且含较高的枝木毒素 I,所以 6、7、8 月不能采收。如果此时采收,毒性 成分含量高,这样的药不但达不到治病目的,反倒会害人;又如生附子,因其有毒不能生入药,必须 经胆包(主含氯化镁)浸泡、漂洗后,使其毒性成分转化或被漂洗掉,才能入药。辽宁引种伊贝母,虽然 外观形态及质地没有变化,总生物碱含量也不低,但终因查其药效成分中,由于薄层板上多了个斑点 而不能入药。我国从美国、加拿大引种西洋参,是经过多次与进口产品并行提取分析,证实与进口西 洋参各种成分无异后,于 1988 年经卫生部,批准入药的。 (四)药材生产的地道性强 在众多的药材品种中,有部分药材地道性很强。如吉林人参、甘肃当归、 四川的黄连、云南的三七、辽五味(北五味子)、宁夏枸杞等等,药材的地道性受气候、土质等多种因素 影响,这种气候、土质的影响不单单是限定生长发育,更重要的是限定了次生代谢产物及有益元素的 种类和存在状态,这是引种后不能入药或药效不佳的主要原因。如前面例举的伊贝母,从新疆引种到 辽宁后,生长发育、产量都很好,贝母生物碱也不少,只是多了一种尚不清楚的成分’。应当指出,药 材的地道性并非所有品种都很强,有的品种是由于过去受技术、交通等原因限制形成的,这类地道药 材引种后生长发育、内外在质量与原产地一致,均可以入药,如山药、地黄、芍药忍冬等。就是地道 性强的品种,也并不只限手原来的产地,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势复杂,总可以在全国各地找 到气候、土质类似的地方。有些地方气候相同,土质不同还可以通过改良使之相同就可以引种栽培。 如人参、西洋参、枸杞、黄连等。 (五)药材生产计划的特殊性药材生产计划强调品种全,品种、面积比例适当。群众说“药材没有不 行,多了也不行。药材是防病治病的物质,中药又是多味配伍入药,各品种功效,不同,品种间不能 相互替代。而常用中药又不下 400 种(栽培的约占 50%),这些常用药材都,必须有一定规模的生产面 积,保证供应。但是生产面积又不能一次性安排过多。面积过大,不仅影响其它作物的生产,而且还 造成损失和浪费。因为许多药材不能久贮,久贮后易降低药效甚至失效。特别是象当归、白芷、肉桂、 细辛、荆芥、罗勒、杏仁、桃仁、洋地黄、麦角等主含挥发性、脂肪性、易变质性成分的药材,久贮 后就失去药用价值
一般人类多发病、用量大的品种,种植面积应适当增加。这样就可以保证常年供应。但是这种平衡常 被突发性的流行性疾病所破坏。所以药材生产计划还要随时调整品种和面积的比例,以求建立新的平 衡关系。 四发展药材生产的方向 党和人民政府为了保证人民的健康,发扬祖国医药遗产,制定并颁布了发展药材生产的一系列方针政 策,使药材生产健康蓬勃的发展有了可靠保证。1950年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卫生会议就提出,“团结中西 医,发扬祖国医药遗产”的方针:1955年全国药材会议提出,对野生药材除采取保护外,进行部分试 种,逐步转为人工栽培的要求。随后,《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第十七条又规定,“发展药材生产,注意 保护野生药材,并且根据可能条件逐步进行部分人工栽培”。从此,在我国历史上,开始把药材生产列 入了农业生产规划。1958年10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发展药材生产问题的指示”,指示中明确指 出,“实行就地生产,就地供应”、“积极地有步骤地变野生动植物药材为家养家种”、“在安排药材生 产的同时,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加强对中药材经营工作的领导”。这是发展药材生产,解决中药供应的 个根本性的方针。1978年又提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要求各地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宜 粮则粮,宜林则林,宜药则药,或者以其中一项为主,搞好多种经营,有计划的建设药材生产基地。 在安排药材生产时,尽可能实行农药、林药间作、套作和轮作,或利用房前屋后宅基地和其它闲散地 种植。在品种搭配上,要兼顾当年生和多年生,大宗药材和小药材,地道药材和一般药材。既要完成 产量计划,又要保证品种齐全。在种好栽培药材的同时,还要切实保护好野生药材资源。在开发野生 药材资源时,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一定要搞好野生药材的繁殖、人工管理,要坚持挖大 留小,边采边种,这样才能保证丰富药材资源久丰不衰,永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造福。 五、我国药用植物栽培种类的分布概况 我国可供药用的植物种类很多,约4500余种,是种质资源的重要财富。在4500余种中 约有“2000多种进行了野生家种或引种栽培,家种成功的约1000余种,大面积栽培生产过的有200 余种。这里仅就这200余种按照植物分类系统,将其分布概况简介如下。 菌类植物 1.灰色链霉菌( Streptomyce Griseus 2.金色放线菌(J. aureofaciens 3.龟裂放线菌(d 4.氯霉素放线菌(J. venezuelae) 5.黄青霉( Penicillium chrysogenum Thom.) 6.点青霉(户, notatum Westling) 7.麦角菌( Clavicepspurpurea(Fr)Iul.) 以上数种均用来工业发酵,生产抗菌素(麦角菌生产麦角)。 8.冬虫夏草菌( CordycepsOgeqsis(Berk.)Sac.)“虫草”主产西南、西北各省区。现已 人工生产“虫草”。 9.银耳(白木耳)( TremellafuciformiaBerk.)江苏、浙江、福建、四川、贵州等省(区)。 10.黑木耳( Aurwularmdurwula(L. exHook. )Underw.)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 等省区)栽培 1l.猴头菌 HEricium ersnacen8(Bull.ex(Fr.)Pets.)从黑龙江、吉林、北京直到广西 等百余个省(区) 12.茯苓CPor/ aCOCO8(Schw.)wof.)全国各地 13.灵芝[ Ganoderina lucidum(Leys.exFr,、) Karst.)、紫芝CG·3 aponwumtFr●Lo.yd.) 我国许多省(区)都有栽培。 14.猪苓[ Polyporusumbellatus( Pets.)Fr●( Grifolaumbellatapilat)栽培成功。我国
一般人类多发病、用量大的品种,种植面积应适当增加。这样就可以保证常年供应。但是这种平衡常 被突发性的流行性疾病所破坏。所以药材生产计划还要随时调整品种和面积的比例,以求建立新的平 衡关系。 四 发展药材生产的方向 党和人民政府为了保证人民的健康,发扬祖国医药遗产,制定并颁布了发展药材生产的一系列方针政 策,使药材生产健康蓬勃的发展有了可靠保证。1950 年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卫生会议就提出,“团结中西 医,发扬祖国医药遗产”的方针;1955 年全国药材会议提出,对野生药材除采取保护外,进行部分试 种,逐步转为人工栽培的要求。随后,《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第十七条又规定,“发展药材生产,注意 保护野生药材,并且根据可能条件逐步进行部分人工栽培”。从此,在我国历史上,开始把药材生产列 入了农业生产规划。1958 年 10 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发展药材生产问题的指示”,指示中明确指 出,“实行就地生产,就地供应”、 “积极地有步骤地变野生动植物药材为家养家种”、“在安排药材生 产的同时,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加强对中药材经营工作的领导”。这是发展药材生产,解决中药供应的三 个根本性的方针。1978 年又提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要求各地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宜 粮则粮,宜林则林,宜药则药,或者以其中一项为主,搞好多种经营,有计划的建设药材生产基地。 在安排药材生产时,尽可能实行农药、林药间作、套作和轮作,或利用房前屋后宅基地和其它闲散地 种植。在品种搭配上,要兼顾当年生和多年生,大宗药材和小药材,地道药材和一般药材。既要完成 产量计划,又要保证品种齐全。在种好栽培药材的同时,还要切实保护好野生药材资源。在开发野生 药材资源时,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一定要搞好野生药材的繁殖、人工管理,要坚持挖大 留小,边采边种,这样才能保证丰富药材资源久丰不衰,永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造福。 五、我国药用植物栽培种类的分布概况 我国可供药用的植物种类很多,约 4500 余种,是种质资源的重要财富。在 4500 余种中, 约有‘2000 多种进行了野生家种或引种栽培,家种成功的约 1000 余种,大面积栽培生产过的有 200 余种。这里仅就这 200 余种按照植物分类系统,将其分布概况简介如下。 菌类植物· 1.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griseus) 2.金色放线菌(J.aureofaciens) 3.龟裂放线菌(d.rimosus) 4.氯霉素放线菌(J.venezuelae) 5.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 Thom.) 6.点青霉(户.notatum Westling) 7.麦角菌(Clavicepspurpurea(Fr)Tul.) 以上数种均用来工业发酵,生产抗菌素(麦角菌生产麦角)。 8.冬虫夏草菌(Cordyceps09eqsis(Berk.)Sacc.)“虫草”主产西南、西北各省区。现已 人工生产“虫草”。 9.银耳(白木耳)(TremellafuciformiaBerk.)江苏、浙江、福建、四川、贵州等省(区)。 10.黑木耳(Aurwularmdurwula(L.exHook.)Underw.)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 等省(区)栽培·, 11.猴头菌 CHericium ersnacen8(Bull.ex(Fr.)Pets.)从黑龙江、吉林、北京直到广西 等百余个省(区)。 12.茯苓 CPor/aCOC08(Schw.)Wolf.)全国各地。 13.灵芝[Ganoderina lucidum(Leyss.ex Fr,、)Karst.)、紫芝 CG·3aponwumtFr●)Llo.yd.) 我国许多省(区)都有栽培。 14.猪苓[Polyporusumbellatus(Pets.)Fr●(GrifolaumbellataPilat))栽培成功。我国
许多省(区)都有分布 15.球孢白僵菌[ Beauveriabassiana(Bals.)uH.)我国许多省(区)都有分布。用此生 产僵蚕 裸子植物 苏铁科( Cycadaceae), 苏铁(铁树 Cycasrevoluta Thunb.)分布在我国南方各省(区) 2.银杏科( Ginkgoaceae 银杏(白果、公孙树) GinkgobilobaL.)辽宁、山东、河南、湖北、四川等省。 3.松科( Pinaceae) (1)马尾松( PinusmaaaonmnaLamb.)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 (2)油松( PlanstabulaeformisCarr.)分布在我国北部及西部省(区) (3)红松( Pinuskoraienais sieb. etuc.)分布在东北各省(区) (4)云南松 Pinus?[ nnnanens Franch.)分布在西南各省(区 (5)黑松(日本黑松 PinusthunbergiiParl.)分布在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 湾等地。· 4.松科(Ia (1)杉木(杉 Cunninghamialanceolata( Lamb.)Hook.)从河南、安徽至广东、广西均 有栽培。 (2)水杉( MetasequoiayJ2/ ptostroboideoHuet Cheng)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栽培。 5.柏科( Cupressaceae (1)侧柏[ Biota- mentalis(L.)nd.)除新疆、青海外,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2)柏木(柏、柏树》( CupresausfunebrisEndl.)分布在华东、中南、西南各省(区)。 (3)圆柏(桧、桧柏) Sabinachinensia(L.) Antoine3除黑龙江、新疆、青海、西臧外均有 栽培。 6.麻黄科( Ephedraceae) 草麻黄(麻黄)( Ephed,o8~ nwaStapf东北三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等地栽培。 被子植物 1.胡椒科( Piperaceae) (1)胡椒( Piperndyrum1.)广东、广西、云南、台湾有栽培。, 第二章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 第一节药用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植物总是由生到死的不断演化;从生命中的某一个阶段(孢子、合子、种子)开始,经过一些发展阶段 再出现当初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生长和发育上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叫作个体发育。 药用植物种类很多,概括起来有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由于种类不同,其生长发育模式与过程 也是不同的,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按照自身固有的遗传特性和顺序进行的。就药用种子植物来说 它的个体发育是从种子萌发开始,经过幼苗、成长植株、一直到开花结籽的整个过程。所以,种子是 种子植物个体发育的开始,也是个体发育的终结。了解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机理和特点,我们可以采 取科学的栽培技术和措施,定向地改造其特性,以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生长和发育的概念 生长是植物(包括各种作物)体积和重量的量变过程。它是通过细胞分裂、伸长来体现的,这种体积和重 量的增长是不可逆的,植物的生长可分为营养体生长和生殖体生长两部分,体现在于整个生命活动的
许多省(区)都有分布。 15.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Bals.)VuiH.)我国许多省(区)都有分布。用此生 产僵蚕。 裸子植物’ 1.苏铁科(Cycadaceae), 苏铁(铁树)(CycasrevolutaThunb.)分布在我国南方各省(区)。— 2.银杏科(Ginkgoaceae) 银杏(白果、公孙树)(GinkgobilobaL.)辽宁、山东、河南、湖北、四川等省。 3.松科(Pinaceae) (1)马尾松(PinusmaaaonmnaLamb.)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 (2)油松(PlanstabulaeformisCarr.)分布在我国北部及西部省(区)。—— (3)红松(PinuskoraienaisSieb.etZucc.)分布在东北各省(区)。—· (4)云南松(Pinus?[nnnanens~Franch.)分布在西南各省(区)。 (5)黑松(日本黑松)(PinusthunbergiiParl.)分布在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 湾等地。· 4.松科(Taxodiaceae) (1)杉木(杉)[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Hook.)从河南、安徽至广东、广西均 有栽培。· (2)水杉(MetasequoiayJ2/ptostroboideoHuetCheng)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栽培。 5.柏科(Cupressaceae) (1)侧柏[Biota~rientalis(L.)Endl.)除新疆、青海外,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2)柏木(柏、柏树》(CupresausfunebrisEndl.)分布在华东、中南、西南各省(区)。 (3)圆柏(桧、桧柏)[Sabinachinensia(L.)Antoine3 除黑龙江、新疆、青海、西藏外均有 栽培。 6.麻黄科(Ephedraceae) 草麻黄(麻黄)(Ephed,o 8~nwaStapf)东北三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等地栽培。 被子植物 1.胡椒科(Piperaceae)·. (1)胡椒(Piperndyrum 1.)广东、广西、云南、台湾有栽培。, 第二章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 第一节药用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植物总是由生到死的不断演化;从生命中的某一个阶段(孢子、合子、种子)开始,经过一些发展阶段, 再出现当初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生长和发育上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叫作个体发育。 药用植物种类很多,概括起来有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由于种类不同,其生长发育模式与过程 也是不同的,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按照自身固有的遗传特性和顺序进行的。就药用种子植物来说, 它的个体发育是从种子萌发开始,经过幼苗、成长植株、一直到开花结籽的整个过程。所以,种子是 种子植物个体发育的开始,也是个体发育的终结。了解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机理和特点,我们可以采 取科学的栽培技术和措施,定向地改造其特性,以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一、生长和发育的概念 生长是植物(包括各种作物)体积和重量的量变过程。它是通过细胞分裂、伸长来体现的,这种体积和重 量的增长是不可逆的,植物的生长可分为营养体生长和生殖体生长两部分,体现在于整个生命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