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果树及果树生产的特点: l、果树:主要指能够生产供人们食用的果实、种子及其衍生物(砧木)的植物(大多数为木本植物一苹 果、葡萄、少数为草本植物一香蕉、菠萝)。 2、果树生产:由育种、栽培(苗木培育、果园建立、管理、采收)、储藏加工及销售组成 特点:1)果树种类多:2792种(包括乔木、灌木、藤本及多年生草本植物),常见的只占5%,各自的 生物学特性、环境条件、栽培条件各不相同。 2)生产周期长:大多数为多年生,对土壤肥水条件要求较高,3~5年后产果,78年进入丰产 期:品种更新慢,生产周期长建园时要考虑到品种与市场的关系 3)集约化生产:果树生产是一项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高产出(效益大)、要求精耕细作 的产业。一亩园十亩田 4)产品大多数以鲜食为主:与经济发展的程度有关,低层次的经济结构只能以鲜食为主,经济 的发展,推动技术的进步,促进加工、微加工(防腐剂、添加剂的应用),为 果品加工提供技术支持,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 因此,果树生产者不但要注重品种选择:了解每个品种的特性、当地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又要根据 当地劳动力素质,采用适合的品种、适当的栽培技术,生产出高产、优质,适于人们消费及加工要求的果 二、果树生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果树生产的历史 果树生产是一种植物资源利用、加工的行为,它是伴随着农业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农业分支学科随 农业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认识的加深,不断的将野生植物资源进行驯化、改良、种植,并加以利用, 这是农业发展的途径,也是果树生产发展的过程。同时植物资源又有一定的地域性:我国地跨寒、温、热 三带,果树资源比较丰富。秦汉时期桃、李、杏、梅、枣、柿等的生产就已形成规模,同时又进行了象葡 萄、石榴、扁桃的引进工作。唐代就出现了嫁接技术。明清时期的果树育种、苗木繁殖技术就相当发达 出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种、品系莱阳梨、肥城桃、上海水蜜桃等。20世纪初一些高校设立的园艺课 程都涉及了果树生产。随即全国各地纷纷建立了各种果树研究所,进行果树科研工作 第一阶段:西汉(公元前1世纪)以前为我国原产果树栽培的时代 第二阶段:西汉以后至19世纪中叶(1871年)为我国原产果树与引种果树栽培根结合的时代 第三阶段: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为我国果树小规模专业化发展时代 第四阶段:20世纪中叶以来为我国果树大规模专业化发展时代 (二)、中国果树生产现状 我国果树生产面积大,单产不高,总产量多(居世界第四位,苹果栽培面积及产量居世界第一),人 均产量不足65.1千克(世界人均产量),出口比例少(占世界1%)。主要原因在于自然、人文及经济条件 的限制。但我国果树种质资源丰富,在种质资源保存、组培、生物技术及自动化生产等方面已取得了较大 的进步,对果树生理、分类、育种、激素、环保、采后处理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展 果品生产总量增长迅速,但单位面积产量不高 1980年我国果品总产量只有679万t,排名世界第10位。从1993年开始,我国果树栽培面积和果品 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并逐年增长。2001年全国果园面积达到920万hm2,水果总产量达到6658万t
绪 论 一、果树及果树生产的特点: 1、果树:主要指能够生产供人们食用的果实、种子及其衍生物(砧木)的植物(大多数为木本植物—苹 果、葡萄、少数为草本植物—香蕉、菠萝)。 2、果树生产:由育种、栽培(苗木培育、果园建立、管理、采收)、储藏加工及销售组成 特点:1)果树种类多:2792 种(包括乔木、灌木、藤本及多年生草本植物),常见的只占 5%,各自的 生物学特性、环境条件、栽培条件各不相同。 2)生产周期长:大多数为多年生,对土壤肥水条件要求较高,3~5 年后产果,7~8 年进入丰产 期;品种更新慢,生产周期长建园时要考虑到品种与市场的关系。 3)集约化生产:果树生产是一项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高产出(效益大)、要求精耕细作 的产业。一亩园十亩田 4)产品大多数以鲜食为主:与经济发展的程度有关,低层次的经济结构只能以鲜食为主,经济 的发展,推动技术的进步,促进加工、微加工(防腐剂、添加剂的应用),为 果品加工提供技术支持,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 因此,果树生产者不但要注重品种选择:了解每个品种的特性、当地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又要根据 当地劳动力素质,采用适合的品种、适当的栽培技术,生产出高产、优质,适于人们消费及加工要求的果 品。 二、果树生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果树生产的历史 果树生产是一种植物资源利用、加工的行为,它是伴随着农业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农业分支学科随 农业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认识的加深,不断的将野生植物资源进行驯化、改良、种植,并加以利用, 这是农业发展的途径,也是果树生产发展的过程。同时植物资源又有一定的地域性;我国地跨寒、温、热 三带,果树资源比较丰富。秦汉时期桃、李、杏、梅、枣、柿等的生产就已形成规模,同时又进行了象葡 萄、石榴、扁桃的引进工作。唐代就出现了嫁接技术。明清时期的果树育种、苗木繁殖技术就相当发达; 出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种、品系莱阳梨、肥城桃、上海水蜜桃等。20 世纪初一些高校设立的园艺课 程都涉及了果树生产。随即全国各地纷纷建立了各种果树研究所,进行果树科研工作。 第一阶段:西汉(公元前 1 世纪)以前为我国原产果树栽培的时代 第二阶段:西汉以后至 19 世纪中叶(1871 年)为我国原产果树与引种果树栽培根结合的时代 第三阶段:19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中叶为我国果树小规模专业化发展时代 第四阶段:20 世纪中叶以来为我国果树大规模专业化发展时代 (二)、中国果树生产现状 我国果树生产面积大,单产不高,总产量多(居世界第四位,苹果栽培面积及产量居世界第一),人 均产量不足 65.1 千克(世界人均产量),出口比例少(占世界 1%)。主要原因在于自然、人文及经济条件 的限制。但我国果树种质资源丰富,在种质资源保存、组培、生物技术及自动化生产等方面已取得了较大 的进步,对果树生理、分类、育种、激素、环保、采后处理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展。 1.果品生产总量增长迅速,但单位面积产量不高 1980 年我国果品总产量只有 679 万 t,排名世界第 10 位。从 1993 年开始,我国果树栽培面积和果品 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并逐年增长。2001 年全国果园面积达到 920 万 hm2,水果总产量达到 6658 万 t;
2002年全国果品总产量又上升到6809万t,约占2002年世界果品总产量47100万t的14.5%。按农业 部规划,2010年为9300万吨。 但从单位面积的产量来看,我国与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000年我国水果(不含甜瓜)每hm面积的 平均单产为8279kg,只相当于日本的46%、美国的33%,也低于亚洲和世界的平均水平。 表0-12000年中国主要果品单产的国际对比(kg/hm 项目 中国 日本 美国 水果(除甜瓜外) 8279 17898 25164 柑橘 9809 17348 18266 35966 苹果 9940 9721 10655 2088 25909 2.果品品种结构不尽合理,优质果品所占比率较低 目前生产的水果基本上是以苹果、柑橘、梨、香蕉和葡萄为主。1999年上述水果的生产量约占总产 量的3/4,其中,苹果、柑橘和梨三大类水果的生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为63%,且中熟品种偏多,早、 晚熟品种供给不足;一般品种多,优质品种少。按国内标准,目前我国优质果品的比率约为30%左右,如 果按国际标准衡量只有5%的优质果品可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国果品质量较差,是制约我国果品国际 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主要果品生产成本趋于稳定,价格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 从果品生产成本看,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到1996年,呈大幅度上升趋势,1996年至1998年波 动较大,1998年以后,基本上处于稳定态势。按全国统一工价计算,苹果每亩平均生产总成本,1990年 为481元,1996年上升到1253元,1998年为881元,2001年为844元:柑橘每亩平均生产总成本,1990 年为705元,1996年上升到1139元,1998年为1183元,2001年为1140元 从果品价格看,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不同种类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之间差异较大。但就整个果 品市场价格总体水平来看,由于主要种类的市场趋于饱和,自1996年以来果品价格水平呈下降趋势。根 据价格统计资料,全国干鲜果收购价格指数,以1978年为100,1980年为110,1995年为368,1999年 降为270。近年继续处于下降趋势,根据农业部信息中心监测,2003年第一季度,广柑、蜜橘、甜橙、鸭 梨、国光苹果、富士苹果、香蕉、菠萝、龙眼、荔枝等10种水果中,除部分柑橘价格略有上涨外,其它 种类比去年同期大幅度下降 4.果品销售主要立足国内市场,出口所占比重很小 1996-1998年我国进口的干鲜果和坚果分别为7万t、84万t和89万t,大于当年的出口量。近年来 中国果品进口有所减少,出口增长较快,但总的讲,出口数量有限,占总产量的比重很小。1999年干鲜果 品出口量为80.5万t,仅占国内果品生产总量的1.3%,200年全国干鲜果出口量创历史最高,达到113 万t,也只占当年总产量的1.66% 5、发展有盲目性。果品后续处理薄弱 是树种发展不平衡,苹果、柑桔、梨所占比例过大,1997年占总面积585%,占总产量的663%, 而在这些树种中品种也过于集中,如红富士苹果、宽皮桔类、鸭梨等。二是在并非完全适宜区盲目发展果 树,如长江中下游和陕西关中地区发展红富士苹果。三是缺乏市场调查和预测,如70-80年代出现的山楂 采后选果、分级、包装落后,目前多数靠人工,缺少现代选果、分级、包装机械,很难保证商品的 致性。贮藏能力不足,目前只占水果总产量的15%,导致果品上市过于集中,造成季节性过剩。果品加工 能力薄弱,只占水果总产量的10%,而在发达国家,就是以销售鲜果为主的苹果,也有50%用于加工,世 界果品产量最高的柑桔与葡萄,加工比例更高,葡萄达90%以上 6、我国以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突出 即使某地已形成规模生产,但我数缺少相应的合作组织,还是每户果农面对市场,难于获得市场信息
2002 年全国果品总产量又上升到 6809 万 t,约占 2002 年世界果品总产量 47100 万 t 的 14.5%。按农业 部规划, 2010 年为 9300 万吨。 但从单位面积的产量来看,我国与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000 年我国水果(不含甜瓜)每 hm2 面积的 平均单产为 8279kg,只相当于日本的 46%、美国的 33%,也低于亚洲和世界的平均水平。 表 0—1 2000 年中国主要果品单产的国际对比(kg/hm2) 项目 中国 世界 亚洲 日本 美国 水果(除甜瓜外) 柑橘 苹果 8279 9809 9940 9632 17348 9721 9230 11934 10655 17898 18266 2088 25164 35966 25909 2.果品品种结构不尽合理,优质果品所占比率较低 目前生产的水果基本上是以苹果、柑橘、梨、香蕉和葡萄为主。1999 年上述水果的生产量约占总产 量的 3/4,其中,苹果、柑橘和梨三大类水果的生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为 63%,且中熟品种偏多,早、 晚熟品种供给不足;一般品种多,优质品种少。按国内标准,目前我国优质果品的比率约为 30%左右,如 果按国际标准衡量只有 5%的优质果品可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国果品质量较差,是制约我国果品国际 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主要果品生产成本趋于稳定,价格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 从果品生产成本看,自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一直到 1996 年,呈大幅度上升趋势,1996 年至 1998 年波 动较大,1998 年以后,基本上处于稳定态势。按全国统一工价计算,苹果每亩平均生产总成本,1990 年 为 481 元,1996 年上升到 1253 元,1998 年为 881 元,2001 年为 844 元;柑橘每亩平均生产总成本,1990 年为 705 元,1996 年上升到 1139 元,1998 年为 1183 元,2001 年为 1140 元。 从果品价格看,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不同种类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之间差异较大。但就整个果 品市场价格总体水平来看,由于主要种类的市场趋于饱和,自 1996 年以来果品价格水平呈下降趋势。根 据价格统计资料,全国干鲜果收购价格指数,以 1978 年为 100,1980 年为 110,1995 年为 368,1999 年 降为 270。近年继续处于下降趋势,根据农业部信息中心监测,2003 年第一季度,广柑、蜜橘、甜橙、鸭 梨、国光苹果、富士苹果、香蕉、菠萝、龙眼、荔枝等 10 种水果中,除部分柑橘价格略有上涨外,其它 种类比去年同期大幅度下降。 4.果品销售主要立足国内市场,出口所占比重很小 1996-1998 年我国进口的干鲜果和坚果分别为 79 万 t、84 万 t 和 89 万 t,大于当年的出口量。近年来 中国果品进口有所减少,出口增长较快,但总的讲,出口数量有限,占总产量的比重很小。1999 年干鲜果 品出口量为 80.5 万 t,仅占国内果品生产总量的 1.3%,2002 年全国干鲜果出口量创历史最高,达到 113 万 t,也只占当年总产量的 1.66%。 5、发展有盲目性。果品后续处理薄弱 一是树种发展不平衡,苹果、柑桔、梨所占比例过大,1997 年占总面积 58.5%,占总产量的 66.3%, 而在这些树种中品种也过于集中,如红富士苹果、宽皮桔类、鸭梨等。二是在并非完全适宜区盲目发展果 树,如长江中下游和陕西关中地区发展红富士苹果。三是缺乏市场调查和预测,如 70~80 年代出现的山楂 热。 采后选果、分级、包装落后,目前多数靠人工,缺少现代选果、分级、包装机械,很难保证商品的一 致性。贮藏能力不足,目前只占水果总产量的 15%,导致果品上市过于集中,造成季节性过剩。果品加工 能力薄弱,只占水果总产量的 10%,而在发达国家,就是以销售鲜果为主的苹果,也有 50%用于加工,世 界果品产量最高的柑桔与葡萄,加工比例更高,葡萄达 90%以上。 6、我国以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突出 即使某地已形成规模生产,但我数缺少相应的合作组织,还是每户果农面对市场,难于获得市场信息
和适应大市场的需求,更别说不成规模的分散果农。 (三)、中国果业发展前景分析 国内果品消费需求增长潜力大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果品的消费需求呈增长趋势。我国目前人年均果品占有量约为55kg 与健康标准要求(70kg)还有不小的差距,与发达国家人年均消费水果(80kg)的水平相比差距更大。若考虑 到未来人口增长因素,按照健康标准计算,全国果品消费量将达到11550万t,比2002年全国果品生产总 量高出70%。 2.扩大果品出口前景看好 目前我国果品出口值约占农产品出口总值的6%—?%,预计今后出口数量还将继续增长。据国内学 者测算,1999年我国水果和蔬菜的显示比较优势(指一国某种商品出口值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 类商品出口值占世界出口贸易总值份额的比率,英文缩写RCA)为1.3564,大于美国0.8438和日本的 0.0172;净出口竞争力指数为0.5624,也高于美国的一0.1645和日本的一0.9710。而且一部分水果 如苹果的比较优势呈上升趋势,这说明我国水果在成本和价格方面具有竞争优势。据农业部信息中心今年 3月28日的监测资料,我国的蜜橘、鸭梨、富士苹果、香蕉等水果的市场批发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低40% 279%。今后,只要不断地提高果品的品质和质量安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果品出口的前景是十分 广阔的 3.发展果品加工大有可为 近些年来,发达国家的果汁消费量每年以13%的速度增长,人年均果汁占有量达到40L,发展中国家 也达到10L左右。而我国目前人年均果汁占有量仅为0.儿,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浓缩橙汁数千吨。这既 反映了我国果品加工落后,也意味着我国果品加工的发展潜力巨大。我国已引进浓缩果汁生产线和半成品 无菌大包装线各数十条、产品无菌灌装线一百多条,具备年加工十多万吨苹果浓缩汁和近千万吨柑橘浓缩 汁的能力。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国内专供加工用的果品原料不足,加工成本较高,可用于加工橙汁的橙 类水果只有7%,可用于加工葡萄酒的葡萄原料约为10%。如果对这些问题加以高度重视,我国果品加工 业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4.实现果业增产增收的余地很大 近些年来果业经济效益下滑的趋势有所遏制,但实现增产增收的潜力仍然很大。一方面,通过提高单 产,不仅可以增加总产,而且可以节约用地,相应地降低间接费用和直接生产费用。另一方面,不同地区 之间果品生产的物质投入水平差异大。2001年,每50kg柑类产品生产物质费用,全国平均为20.1元, 福建高达99.98元,而四川、湖南分别只有3.33元和3.44元:;每生产50kg苹果的物质费用,全国平 均为15.65元,山东为22.64元,河南只有7,67元。因此降低我国果品生产的物质费用水平的余地很 (四)、果树生产的发展趋势: 科学规划,果树生产区域化、栽植规模化、栽培集约化。区域化特点更加明显,规模效益更加突出。 果树品种多样化、良种化:生产上将更加重视选育和推广应用不同用途、成熟期、色泽及口味的优良 新品种,品种效益型生产特点更加明显,越来越重视专用于加工的品种 果实品质标准化:制定果品标准并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将会大大促进地区间及国家间果品贸易量的 增加 果品供应周年化:果树半促成、促成或延迟栽培等反季化设施栽培比重会逐渐增加。 果树苗木繁育无毒化、制度化、规格化:严格实施苗木繁育“三证”制度。 大宗果品高档化,名稀特果品优质化:果品也要有品牌、有名牌。 果园管理机械化、自动化:由单一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管理到多个环节、甚至全园管理的机械
和适应大市场的需求,更别说不成规模的分散果农。 (三)、中国果业发展前景分析 1.国内果品消费需求增长潜力大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果品的消费需求呈增长趋势。我国目前人年均果品占有量约为 55kg, 与健康标准要求(70kg)还有不小的差距,与发达国家人年均消费水果(80kg)的水平相比差距更大。若考虑 到未来人口增长因素,按照健康标准计算,全国果品消费量将达到 11550 万 t,比 2002 年全国果品生产总 量高出 70%。 2.扩大果品出口前景看好 目前我国果品出口值约占农产品出口总值的 6%—?%,预计今后出口数量还将继续增长。据国内学 者测算,1999 年我国水果和蔬菜的显示比较优势(指一国某种商品出口值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 类商品出口值占世界出口贸易总值份额的比率,英文缩写 RCA)为 1.3564,大于美国 0.8438 和日本的 0.0172;净出口竞争力指数为 0.5624,也高于美国的—0.1645 和日本的—0.9710。而且一部分水果 如苹果的比较优势呈上升趋势,这说明我国水果在成本和价格方面具有竞争优势。据农业部信息中心今年 3 月 28 日的监测资料,我国的蜜橘、鸭梨、富士苹果、香蕉等水果的市场批发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低 40% -279%。今后,只要不断地提高果品的品质和质量安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果品出口的前景是十分 广阔的。 3.发展果品加工大有可为 近些年来,发达国家的果汁消费量每年以 13%的速度增长,人年均果汁占有量达到 40L,发展中国家 也达到 10L 左右。而我国目前人年均果汁占有量仅为 0.儿,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浓缩橙汁数千吨。这既 反映了我国果品加工落后,也意味着我国果品加工的发展潜力巨大。我国已引进浓缩果汁生产线和半成品 无菌大包装线各数十条、产品无菌灌装线一百多条,具备年加工十多万吨苹果浓缩汁和近千万吨柑橘浓缩 汁的能力。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国内专供加工用的果品原料不足,加工成本较高,可用于加工橙汁的橙 类水果只有 7%,可用于加工葡萄酒的葡萄原料约为 10%。如果对这些问题加以高度重视,我国果品加工 业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4.实现果业增产增收的余地很大 近些年来果业经济效益下滑的趋势有所遏制,但实现增产增收的潜力仍然很大。一方面,通过提高单 产,不仅可以增加总产,而且可以节约用地,相应地降低间接费用和直接生产费用。另一方面,不同地区 之间果品生产的物质投入水平差异大。2001 年,每 50kg 柑类产品生产物质费用,全国平均为 20.1 元, 福建高达 99.98 元,而四川、湖南分别只有 3.33 元和 3.44 元;每生产 50kg 苹果的物质费用,全国平 均为 15.65 元,山东为 22.64 元,河南只有 7,67 元。因此降低我国果品生产的物质费用水平的余地很 大。 (四)、果树生产的发展趋势: 科学规划,果树生产区域化、栽植规模化、栽培集约化。区域化特点更加明显,规模效益更加突出。 果树品种多样化、良种化:生产上将更加重视选育和推广应用不同用途、成熟期、色泽及口味的优良 新品种,品种效益型生产特点更加明显,越来越重视专用于加工的品种 果实品质标准化:制定果品标准并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将会大大促进地区间及国家 间果品贸易量的 增加。 果品供应周年化:果树半促成、促成或延迟栽培等反季化设施栽培比重会逐渐增加。 果树苗木繁育无毒化、制度化、规格化:严格实施苗木繁育“三证”制度。 大宗果品高档化,名稀特果品优质化:果品也要有品牌、有名牌。 果园管理机械化、自动化:由单一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管理到多个环节、甚至全园管理的机械
化和自动化 果品产业化:果品生产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内外贸相结合的新产业体系。 果树生产专业化、合作化:果树生产过程中某个环节的工作可由相应专业公司来承担,不同的果树生 产单位之间可以进行单一环节或多个环节的合作或联合经营 (五)、中国果业生产对策建议 现在再讲发展果树生产,绝不能走过去果品短缺时代的老路,那时是谁发展果树谁就能致富。现在是 国内水果已出现相对过剩,内部市场竞争激烈,又要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和国内市场还将面临国外果品的 挑战。因此,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如何发展果树生产,是各级领导和果树生产经营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不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和以市场为导向,盲目发展 采用先进技术,发展优质果品生产 果品市场的竞争,最重要的是品质竞争。生产优质果品的基本要素是品种和栽培技术,品种问题,后 面再述。有了优良品种还必须有配套的、科学的、先进的栽培技术。例如我国苹果生产的主栽品种红富士 就品种而言并不落后,但在我们与日本东京农业大学合作研究“中日富士苹果品质比较”时,发现中国红 富士苹果在果形和果个大小整齐度、果面着色和光洁度、以及内在品质优劣的一致性方面,确实存在很大 差距。目前国内虽然有些地方和果农,也能生产出同日本一样的优质富士苹果,但总体上比例太低,主要 原因是栽培技术落后和不配套。首先是土壤改良和施肥,我国普遍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偏施氮肥,因此 必须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通过叶分析和经验进行科学平衡施肥。其次是群体和个体光照差,树体结构不 够合理,亩枝量偏大,生产优质果要通过整形修剪使树冠内各部分达到全光照的50%以上。第三是科学合 理的花果管理,采取授粉、疏花疏果、套袋、摘袋、铺反光膜、摘叶转果等系统配套措施。第四是严格的 选果、分级、包装和贮运。只有采用先进的综合配套的系统措施,才能生产出优质果品 2、采作密植早果丰产技术,及时更新品种,适应市场需求 过去稀植大冠,结果晚丰产也晚,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发展时是市场需求品种,等栽植后5 6年开始结果、近⑩0年丰产时,很可能已被市场淘汰,或者价格大幅下跌。因此密植是当代果树栽培的主 流。如中国农业大学贾克功副教授等发明的桃树高密度栽培技术,亩栽桃树300~400株,第2年亩产可达 1000kg。3年及其后亩产可达2500kg,一般2、3年即可收回投资并有盈利,短则数年,长则10年即可更 新,到时又可栽植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 3、注意树种多样化,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我国目前果品产量的66.3%集中于苹果、柑桔和梨三大树种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果树种 类需求趋向多样化。近几年来,葡萄、桃、杏、李、樱桃、石榴、香蕉、荔枝、芒果等都有相当规模的发 展,就连过去不引人注意的杂果也逐渐为人们重视,如树莓、无花果、木瓜、巴旦杏、油柰等。实际我国 果树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多达300多种,能够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应引起重视 4、更新品种,获取高效益 由于果品产量的迅速提高,大路品种的果品十分丰富,人们不再满足,因而求新尝新的欲望增强,随 着科学的进步,培育新品种的速度加快,数量增多,也为更新品种创造了条件,加之“物以稀为贵”的价 值规律的影响,更新一个好的品种,是获取得高效益的捷径。苹果中的早、中熟品种,如藤木一、美国8 号、皇家嘎啦,梨中的早露蟠、八月脆、中华寿桃、瑞光油桃系列,葡萄中的红地球、粉红亚都蜜、峰后、 夕阳红,杏中的凯特杏,李中的奥李14号、美篮宝石,枣中的冬枣等等。只要翻开果树期刊,就会发现 新品种之多,真是琳琅满目。但当地采用什么新品种,一定要进行实地和市场需求的调查,还必须结合当 地生态条件进行综合考虑,否则就要先引种试栽。当然引进新品种,尤其是大量引进时,是存在一定风险, 但更多的可能是获得高效益。 5、发挥地域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
化和自动化。 果品产业化:果品生产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内外贸相结合的新产业体系。 果树生产专业化、合作化:果树生产过程中某个环节的工作可由相应专业公司来承担,不同的果树生 产单位之间可以进行单一环节或多个环节的合作或联合经营。 (五)、中国果业生产对策建议 现在再讲发展果树生产,绝不能走过去果品短缺时代的老路,那时是谁发展果树谁就能致富。现在是 国内水果已出现相对过剩,内部市场竞争激烈,又要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和国内市场还将面临国外果品的 挑战。因此,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如何发展果树生产,是各级领导和果树生产经营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不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和以市场为导向,盲目发展。 1、采用先进技术,发展优质果品生产。 果品市场的竞争,最重要的是品质竞争。生产优质果品的基本要素是品种和栽培技术,品种问题,后 面再述。有了优良品种还必须有配套的、科学的、先进的栽培技术。例如我国苹果生产的主栽品种红富士, 就品种而言并不落后,但在我们与日本东京农业大学合作研究“中日富士苹果品质比较”时,发现中国红 富士苹果在果形和果个大小整齐度、果面着色和光洁度、以及内在品质优劣的一致性方面,确实存在很大 差距。目前国内虽然有些地方和果农,也能生产出同日本一样的优质富士苹果,但总体上比例太低,主要 原因是栽培技术落后和不配套。首先是土壤改良和施肥,我国普遍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偏施氮肥,因此 必须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通过叶分析和经验进行科学平衡施肥。其次是群体和个体光照差,树体结构不 够合理,亩枝量偏大,生产优质果要通过整形修剪使树冠内各部分达到全光照的 50%以上。第三是科学合 理的花果管理,采取授粉、疏花疏果、套袋、摘袋、铺反光膜、摘叶转果等系统配套措施。第四是严格的 选果、分级、包装和贮运。只有采用先进的综合配套的系统措施,才能生产出优质果品。 2、采作密植早果丰产技术,及时更新品种,适应市场需求 过去稀植大冠,结果晚丰产也晚,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发展时是市场需求品种,等栽植后 5、 6 年开始结果、近 10 年丰产时,很可能已被市场淘汰,或者价格大幅下跌。因此密植是当代果树栽培的主 流。如中国农业大学贾克功副教授等发明的桃树高密度栽培技术,亩栽桃树 300~400 株,第 2 年亩产可达 1000kg。3 年及其后亩产可达 2500kg,一般 2、3 年即可收回投资并有盈利,短则数年,长则 10 年即可更 新,到时又可栽植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 3、注意树种多样化,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我国目前果品产量的 66.3%集中于苹果、柑桔和梨三大树种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果树种 类需求趋向多样化。近几年来,葡萄、桃、杏、李、樱桃、石榴、香蕉、荔枝、芒果等都有相当规模的发 展,就连过去不引人注意的杂果也逐渐为人们重视,如树莓、无花果、木瓜、巴旦杏、油柰等。实际我国 果树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多达 300 多种,能够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应引起重视。 4、更新品种,获取高效益 由于果品产量的迅速提高,大路品种的果品十分丰富,人们不再满足,因而求新尝新的欲望增强,随 着科学的进步,培育新品种的速度加快,数量增多,也为更新品种创造了条件,加之“物以稀为贵”的价 值规律的影响,更新一个好的品种,是获取得高效益的捷径。苹果中的早、中熟品种,如藤木一、美国 8 号、皇家嘎啦,梨中的早露蟠、八月脆、中华寿桃、瑞光油桃系列,葡萄中的红地球、粉红亚都蜜、峰后、 夕阳红,杏中的凯特杏,李中的奥李 14 号、美篮宝石,枣中的冬枣等等。只要翻开果树期刊,就会发现 新品种之多,真是琳琅满目。但当地采用什么新品种,一定要进行实地和市场需求的调查,还必须结合当 地生态条件进行综合考虑,否则就要先引种试栽。当然引进新品种,尤其是大量引进时,是存在一定风险, 但更多的可能是获得高效益。 5、发挥地域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
发挥地域优势包括二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当地的条件最适宜发展什么树种品种,也就是发展的最佳适 宜区。如果其生产出的果品是最优的,成本也低,在市场上竞争力就强。二是当地虽然不是最佳适宜区, 特别是一些不耐贮运的果品,如桃、葡萄、李、杏、樱桃等,但在当地栽种或能满足本地市场需求,或者 成熟比最佳适宜区提前或错后,在市场也有竞争力。我们现在在湖南、广东、广西等省、自治区试种发展 早熟桃,就是出于这种考虑。例如在北京利用不加温的日光温室,是2月中下旬开花,在广东紫金县,露 地桃2月中下旬也能开花,而一般露地生产成本比温室低,品质要好,市场竞争中肯定占优势。反之北方 某些冷凉和高海拔地区,成熟错后也是优势 6、发展设施栽培,建立高效农业新增长点 设施包括内容很广,这里讲的主要是各种温室的果树栽培。世界只有少数国家,尤以日本最发达,涉 及树种40个以上,少量树种已形成规模生产,如草莓、葡萄、桃、樱桃和柑桔等 近年来,我国北方果树温室栽培异军突起,发展迅速,估计面积近200万亩,年产各类超时令、反季 节果品10多万吨,成为发展高效农业新的增长点。温室栽培是以设施为条件、以果树栽培技术为基础和 局部空间调控生态环境为手段的高科技密集型产业。其特点是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每亩设施投资少 则数千元至万余元,现代化温室多则达10多万元。科技上要掌握温室内各种环境的调控,要了解果树休 眠需冷量,提前打破或延长果树休眠期,还要掌握各物候期对环境的要求等等。伴随着高投入、髙科技, 也会获得高效益,少则亩产万元左右,多则数万元。 温室栽培目前主要用于提前成熟,像普通日光温室早熟桃品种,北京可提前到4月下旬和5月上,往 南会更早。有加温设施,还可提前。其次是延迟成熟栽培。第三是北方利用温室栽种南方果树,如香蕉、 番木瓜等。总之,设施栽培可做的工作很多,许多方面还需深入研究,谁先突破难点和创新,谁就能最先 获得高效益。中国已有一定的高消费群体,所以适当发展高科技的设施果树栽培是没什么问题的 7、重视规模,实现产业化 为了能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必须重视规模,只有如此才能为市场提供足够量的商品,有利吸引 投资,有利当地政府重视,在研究、技术、信息和市场上提供帮助和指导,有利创名牌,有利实行产、供 销、一条龙服务。在现在市场条件下,在一定程度上讲,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 怎样实现规模生产,参与市场竞争?小至村和乡镇,大到一个县,要在做好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引导 农民发展某种果树生产,进行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已形成规模的、分散的果农可组成各种果业的合作 组织,参与市场竞争。有一定实力而又想在果树上进行投资的企业家,既可独资进行规模生产,也可与农 户合作,农民以土地和劳力作股份投入建立股份制企业。实践证明,凡是某种果品的集中产地,就容易形 成市场,能带动当地各项事业的发展,果品不是难销价低,多数是易销价高。如北京市平谷县大华山镇一 带,发展桃近10万亩,年产桃8万吨,形成早、中、晚品种系列,每年6月至10月都有桃上市,销售季 节,市场十分火爆,小到小商小贩,大到全国各地批发商和出口商都云集平谷,带动当地服务业、运输业、 包装业和贮藏加工业的发展。 8、发展贮藏加工业,提高果品附加值和综合利用能力 在果品的集中产地,有条件的应发展果品贮藏和加工业。有一定贮藏能力,能缓解集中上市的压力, 有利调开市场供应和增值。果品加工有利果品的综合利用。但从目前看,不少果品加工业是利用当地现有 品种,而这些品种多不是加工专用品种,很难形成有特色的名牌加工产品。加工业必须建立基地,与农户 合作,发展加工专用品种,形成有特色的名牌产品,才能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果树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1、农村经济的重要来源 2、果品是人们生活比不可少的副食品
发挥地域优势包括二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当地的条件最适宜发展什么树种品种,也就是发展的最佳适 宜区。如果其生产出的果品是最优的,成本也低,在市场上竞争力就强。二是当地虽然不是最佳适宜区, 特别是一些不耐贮运的果品,如桃、葡萄、李、杏、樱桃等,但在当地栽种或能满足本地市场需求,或者 成熟比最佳适宜区提前或错后,在市场也有竞争力。我们现在在湖南、广东、广西等省、自治区试种发展 早熟桃,就是出于这种考虑。例如在北京利用不加温的日光温室,是 2 月中下旬开花,在广东紫金县,露 地桃 2 月中下旬也能开花,而一般露地生产成本比温室低,品质要好,市场竞争中肯定占优势。反之北方 某些冷凉和高海拔地区,成熟错后也是优势。 6、发展设施栽培,建立高效农业新增长点 设施包括内容很广,这里讲的主要是各种温室的果树栽培。世界只有少数国家,尤以日本最发达,涉 及树种 40 个以上,少量树种已形成规模生产,如草莓、葡萄、桃、樱桃和柑桔等。 近年来,我国北方果树温室栽培异军突起,发展迅速,估计面积近 200 万亩,年产各类超时令、反季 节果品 10 多万吨,成为发展高效农业新的增长点。温室栽培是以设施为条件、以果树栽培技术为基础和 局部空间调控生态环境为手段的高科技密集型产业。其特点是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每亩设施投资少 则数千元至万余元,现代化温室多则达 10 多万元。科技上要掌握温室内各种环境的调控,要了解果树休 眠需冷量,提前打破或延长果树休眠期,还要掌握各物候期对环境的要求等等。伴随着高投入、高科技, 也会获得高效益,少则亩产万元左右,多则数万元。 温室栽培目前主要用于提前成熟,像普通日光温室早熟桃品种,北京可提前到 4 月下旬和 5 月上,往 南会更早。有加温设施,还可提前。其次是延迟成熟栽培。第三是北方利用温室栽种南方果树,如香蕉、 番木瓜等。总之,设施栽培可做的工作很多,许多方面还需深入研究,谁先突破难点和创新,谁就能最先 获得高效益。中国已有一定的高消费群体,所以适当发展高科技的设施果树栽培是没什么问题的。 7、重视规模,实现产业化 为了能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必须重视规模,只有如此才能为市场提供足够量的商品,有利吸引 投资,有利当地政府重视,在研究、技术、信息和市场上提供帮助和指导,有利创名牌,有利实行产、供、 销、一条龙服务。在现在市场条件下,在一定程度上讲,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 怎样实现规模生产,参与市场竞争?小至村和乡镇,大到一个县,要在做好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引导 农民发展某种果树生产,进行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已形成规模的、分散的果农可组成各种果业的合作 组织,参与市场竞争。有一定实力而又想在果树上进行投资的企业家,既可独资进行规模生产,也可与农 户合作,农民以土地和劳力作股份投入建立股份制企业。实践证明,凡是某种果品的集中产地,就容易形 成市场,能带动当地各项事业的发展,果品不是难销价低,多数是易销价高。如北京市平谷县大华山镇一 带,发展桃近 10 万亩,年产桃 8 万吨,形成早、中、晚品种系列,每年 6 月至 10 月都有桃上市,销售季 节,市场十分火爆,小到小商小贩,大到全国各地批发商和出口商都云集平谷,带动当地服务业、运输业、 包装业和贮藏加工业的发展。 8、发展贮藏加工业,提高果品附加值和综合利用能力 在果品的集中产地,有条件的应发展果品贮藏和加工业。有一定贮藏能力,能缓解集中上市的压力, 有利调开市场供应和增值。果品加工有利果品的综合利用。但从目前看,不少果品加工业是利用当地现有 品种,而这些品种多不是加工专用品种,很难形成有特色的名牌加工产品。加工业必须建立基地,与农户 合作,发展加工专用品种,形成有特色的名牌产品,才能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三、果树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1、 农村经济的重要来源: 2、 果品是人们生活比不可少的副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