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防治植物病害的重要性 植物病害是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之一。 发生严重时造成以下损失 1、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和使农产品品质变劣,影响国民经济和 人民生活。如水稻稻瘟病、小麦赤霉病 2、带有危险性病害的农产品不能出口,影响外贸。 3、少数带病的农产品,人畜食后会引起中毒。小麦赤霉病 稻曲病。 4、运输、贮藏中易形成腐烂,局限了产品的供应。如蔬菜、 水果 5、使高产的品种被淘汰。 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病害大流行。 1、爱尔兰发生过毁灭性的马铃薯晚疫病,造成严重的饥荒, 1845-1847年饿死几万人,向外逃荒的200多万人 2、1943年孟加拉邦水稻发生胡麻叶斑病,饿死的超过200 万人。 3、我国1950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损失粮食60亿kg。1981 年我省垦区小麦赤霉病流行,损失近亿斤。 4、即便在近代,在农业科学比较发达的美国,1970年玉米小 斑病大流行,损失玉米产值约10亿美元,损失产量165 亿kg 因此防治植物病害,对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植保工作当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植病防治工作,建国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每年因 防治病害挽回的损失,估计粮食可达50多亿kg,皮棉可达2.5 万kg。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传统性、危害重的病害仍没有找到好的防治方法,需要解 决 2、有些病害已经被控制了,现在又在回升; 3、有些病害的发生规律还不清楚 4、有些病害当地原来没有,是从外地传人并发展成为严重的 病害等。 有些病害原来不重要,现在成了问题 今后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展,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的改进 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国际贸易的开展等等,还会不断地提出新的植
绪论 一、防治植物病害的重要性 植物病害是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之一。 发生严重时造成以下损失: 1、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和使农产品品质变劣,影响国民经济和 人民生活。如水稻稻瘟病、小麦赤霉病 2、带有危险性病害的农产品不能出口,影响外贸。 3、少数带病的农产品,人畜食后会引起中毒。小麦赤霉病、 稻曲病。 4、运输、贮藏中易形成腐烂,局限了产品的供应。如蔬菜、 水果 5、使高产的品种被淘汰。 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病害大流行。 1、爱尔兰发生过毁灭性的马铃薯晚疫病,造成严重的饥荒, 1845—1847 年饿死几万人,向外逃荒的 200 多万人。 2、1943 年孟加拉邦水稻发生胡麻叶斑病,饿死的超过 200 万人。 3、我国 1950 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损失粮食 60 亿 kg。1981 年我省垦区小麦赤霉病流行,损失近亿斤。 4、即便在近代,在农业科学比较发达的美国,1970 年玉米小 斑病大流行,损失玉米产值约 10 亿美元,损失产量 165 亿 kg。 因此防治植物病害,对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植保工作当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植病防治工作,建国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每年因 防治病害挽回的损失,估计粮食可达 50 多亿 kg,皮棉可达 2.5 万 kg。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1、传统性、危害重的病害仍没有找到好的防治方法,需要解 决。 2、有些病害已经被控制了,现在又在回升; 3、有些病害的发生规律还不清楚; 4、有些病害当地原来没有,是从外地传人并发展成为严重的 病害等。 5、有些病害原来不重要,现在成了问题; 今后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展,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的改进, 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国际贸易的开展等等,还会不断地提出新的植
病问题,因此我国植病防治和研究的任务还很重,需要有大量的 能掌握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的科技人材来硏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史 、植物病理学的性质 植物病理学,是阐述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防治的学 科,是一门应用科学。 学习植物病理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植物,预防病害发生或 控制病害发生使不致于影响国民经济。 应该指出,防治植物病害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农业生产 中,一种作物从种到收,到运输贮藏,都有植物病害问题。作为 农学工作者,除了掌握农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把作物种好和管 理好外,还必须掌握植物病理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保证作物的 丰产、优质和稳产 植物病理学是农学专业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它与许多学科 如生理学、遗传学、育种学、栽培学等都是互相渗透的。优良的 作物品种和好的栽培技术,对防治病害有重要作用。而植物病理 学对培育抗病品种和采用合理的栽培措施,又有指导作用。 本课程分两大部分一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第一章至第五 章)和农作物的主要病害(第六章至第十三章)。这两部分是互相关 联的,前一部分是阐述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学习农 作物病害打下理论基础。后一部分包括生产上重要和在植物病理 学上有代表性的病害。通过这些病害的学习,不仅知道具体病害 怎样防治,还可以巩固和充实前一部分的理沦学习,使学习的知 识系统化。 第一章植物病害的概念、症状和分类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概念 人类栽培的植物,生长发育,受生态系中各种环境因素的影 响。在各种环境因素中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以及即不是生 物也不是非生物因素,其中有些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益的,有 些是有害的。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形成 了一定的适应能力。如果某些环境因素对它的影响超出了它能适 应的范围,植物将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或将受到损害,就会诱 发( induce)成病害 什么是植物病害? 是指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或病原物的侵害,对植物发生连续 性地干扰和破坏使植物遭受持续的损害,当这种有害的影响超出
病问题,因此我国植病防治和研究的任务还很重,需要有大量的 能掌握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的科技人材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二、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史 三、植物病理学的性质 植物病理学,是阐述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防治的学 科,是一门应用科学。 学习植物病理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植物,预防病害发生或 控制病害发生使不致于影响国民经济。 应该指出,防治植物病害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农业生产 中,一种作物从种到收,到运输贮藏,都有植物病害问题。作为 农学工作者,除了掌握农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把作物种好和管 理好外,还必须掌握植物病理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保证作物的 丰产、优质和稳产。 植物病理学是农学专业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它与许多学科 如生理学、遗传学、育种学、栽培学等都是互相渗透的。优良的 作物品种和好的栽培技术,对防治病害有重要作用。而植物病理 学对培育抗病品种和采用合理的栽培措施,又有指导作用。 本课程分两大部分—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第一章至第五 章)和农作物的主要病害(第六章至第十三章)。这两部分是互相关 联的,前一部分是阐述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学习农 作物病害打下理论基础。后—部分包括生产上重要和在植物病理 学上有代表性的病害。通过这些病害的学习,不仅知道具体病害 怎样防治,还可以巩固和充实前一部分的理沦学习,使学习的知 识系统化。 第一章 植物病害的概念、症状和分类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概念 人类栽培的植物,生长发育,受生态系中各种环境因素的影 响。在各种环境因素中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以及即不是生 物也不是非生物因素,其中有些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益的,有 些是有害的。植物在长期的 进化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形成 了一定的适应能力。如果某些环境因素对它的影响超出了它能适 应的范围,植物将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或将受到损害,就会诱 发(induce)成病害。 什么是植物病害? 是指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或病原物的侵害,对植物发生连续 性地干扰和破坏使植物遭受持续的损害,当这种有害的影响超出
植物能适应的范围时,在植物的内部或外部,在生理和组织结构 上就会发生病理变化而出现病态,当这种影响超出植物能适应的 最大限度时,植物会局部或全部死亡。 应该指出,植物病害的形成过程是动态的,有一个病理变化 的过程 1.有导致发病的原因存在 植物病害必须具备三个条件2.有一系列的病变过程 3.影响农业生产,品质、产量 受影响 病毒病→植物变色 花卉观赏 豆芽—光照不是*从生物学角度看是生理性病害,但 可供人类食用,不称之病害。 与植物病害有关的名词 寄生物:把寄生于其他生物的生物称为寄生物( parasite) 寄主:被寄生的生物,称为寄主(host) 病原物:任何诱发病害的因素不论是生物的或非生物的称为 病原物 生物因素—一外来的生物因素,如真菌、细菌、病毒等,植 物的自身因素。 非生物因素一一不适宜的环境因素 寄主和病原物是形成病害的两个基本因素。 如果没存寄主和病原物的存在,病害也就无从发生,在生物 病原物诱 发病害的情况下,寄主和病原之间有相互作用,而这种互作 无不在外界条件影响下进行的,所以植物病害形成的过程是寄主 和病原物在外界条件影响下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可用下图来表示 (图1 环境 病害 寄主 病原物 病害三角在植物病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分析病因 侵染过程和流行,以及制定防治对策时,都离不开对病害三角的
植物能适应的范围时,在植物的内部或外部,在生理和组织结构 上就会发生病理变化而出现病态,当这种影响超出植物能适应的 最大限度时,植物会局部或全部死亡。 应该指出,植物病害的形成过程是动态的,有一个病理变化 的过程。 1.有导致发病的原因存在 植物病害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2.有一系列的病变过程 3.影响农业生产,品质、产量 受影响 病毒病 植物变色 花卉观赏 豆芽 光照不足 从生物学角度看是生理性病害,但 可供人类食用,不称之病害。 与植物病害有关的名词 寄生物:把寄生于其他生物的生物称为寄生物(parasite)。 寄主:被寄生的生物,称为寄主(host)。 病原物:任何诱发病害的因素不论是生物的或非生物的称为 病原物。 生物因素——外来的生物因素,如真菌、细菌、病毒等,植 物的自身因素。 非生物因素——不适宜的环境因素。 寄主和病原物是形成病害的两个基本因素。 如果没存寄主和病原物的存在,病害也就无从发生,在生物 病原物诱 发病害的情况下,寄主和病原之间有相互作用,而这种互作 无不在外界条件影响下进行的,所以植物病害形成的过程是寄主 和病原物在外界条件影响下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可用下图来表示 (图 1—1)。 环境 病害 寄主 病原物 病害三角在植物病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分析病因、 侵染过程和流行,以及制定防治对策时,都离不开对病害三角的
分析 上述的寄主和病原物在外界条件影响下的相互作用,是从微 观方面来进行分析的。从宏观上分析,它涉及农业系统、生态系 统和经济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图1-2) 生态系统农业经济系统 寄主和病原物以外的环境因素是包罗万象的,其中有自然因 素和社会因素,而人的作用与病害的消长有密切的关系。在生态 系中的农田范围内,野生植物与栽培作物,作物与作物,作物的 个体与群体,作物与周围的环境因素,例如水分、养分、温度 湿度以及有益的和有害的生物等等,构成一定的系统,无不在 定的时间、空间和条件下,有着互相联结和互相制约的关系。人 们能不能管理好这些因素,与抑制或助长病害的发生发展有密切 关系。人的主观愿望想获得农产品的丰收,但所采取的措施却往 往助长病害的发生,上面介绍的美国在70年代发生的玉米小斑病 大流行,就完全是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错误 人年生产活动并不限于田间,人的活动也不限于生产,人在 农田以外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往往与病害的发生有关。例如人 们的生产和商业活动,从国内外远距离调运带病的种苗,导致病 区扩大;破坏森林,影响生态平衡等等,甚至旅游者也可携带病 菌到处传播。例如澳大利亚从来没有小麦条锈病,近多年来发生 了条锈病,据估计是通过旅游者所穿的衣服将病菌带进的。 因此植物病害的消长,受着种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人们对于植物病害的形成,需要有系统和全面的概念,才能正确 地制定策略,合乎规律地和有效地控制病害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症状 、植物病害的症状 1、什么是症状:植物生病后所表现的病态 病状:植物感病后,植物本身所表现的病态 病症:植物发病后,在病部病原物表现出的形态特征。举 2.症状类型 由于病原物的种类不同,对植物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因此
分析。 上述的寄主和病原物在外界条件影响下的相互作用,是从微 观方面来进行分析的。从宏观上分析,它涉及农业系统、生态系 统和经济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图 1—2)。 生态系统 农业 经济系统 寄主和病原物以外的环境因素是包罗万象的,其中有自然因 素和社会因素,而人的作用与病害的消长有密切的关系。 在生态 系中的农田范围内,野生植物与栽培作物,作物与作物,作物的 个体与群体,作物与周围的环境因素,例如水分、养分、温度、 湿度以及有益的和有害的生物等等,构成一定的系统,无不在一 定的时间、空间和条件下,有着互相联结和互相制约的关系。人 们能不能管理好这些因素,与抑制或助长病害的发生发展有密切 关系。人的主观愿望想获得农产品的丰收,但所采取的措施却往 往助长病害的发生,上面介绍的美国在 70 年代发生的玉米小斑病 大流行,就完全是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错误。 人年生产活动并不限于田间,人的活动也不限于生产,人在 农田以外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往往与病害的发生有关。例如人 们的生产和商业活动,从国内外远距离调运带病的种苗,导致病 区扩大;破坏森林,影响生态平衡等等,甚至旅游者也可携带病 菌到处传播。例如澳大利亚从来没有小麦条锈病,近多年来发生 了条锈病,据估计是通过旅游者所穿的衣服将病菌带进的。 因此植物病害的消长,受着种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人们对于植物病害的形成,需要有系统和全面的概念,才能正确 地制定策略,合乎规律地和有效地控制病害。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症状 一、植物病害的症状 1、什么是症状: 植物生病后所表现的病态。 病状:植物感病后,植物本身所表现的病态。 病症:植物发病后,在病部病原物表现出的形态特征。 举 例 2.症状类型 由于病原物的种类不同,对植物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因此
发病部位和症状表现也千差万别,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变色( discolour)植物受害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 称为变色。植物绿色部分的叶绿素受抑制呈褪绿( chlorosis)或被破 坏呈黄化( yellow);有的叶绿素形成受抑制,花青素形成过盛,则 叶片变红或紫红呈红叶;有的叶片黄绿相间呈花叶( mosaIc) 2).斑点(spo)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形成各 式各样的病斑(spo)。病斑的颜色不一,有褐斑、黑斑、灰斑、 白斑等。病斑的形状不一,有圆形、椭圆形、梭形、轮纹形、不 规则形等;有的病斑受叶脉限制,形成角斑( angularspot);有的沿 叶肉发展,形成条纹( stripe)或条斑( streak:有的病斑周围有明显 的边缘,有的没有。根、茎、叶、叶柄、果、穗等各部位都可以 发生坏死性病斑,造成叶枯、枝枯、茎枯、落叶、落果等。 3).腐烂(ot)植物的组织细胞受病原物的破坏和分解可发 生腐烂。如根腐( root rot)、茎基腐( crownrot)、穗腐、块茎和块根 腐烂等 干腐:细胞组织消解后,组织失水较快,腐烂呈干状态。 湿腐:细胞组织消解后,组织失水较慢,腐烂呈湿润状态。 软腐:植物细胞胞间的中胶层分解,致使细胞分离,组织 崩溃 腐烂后,外形不变。 幼苗的根或茎腐烂,幼苗直立死亡,称为立枯(wlt);幼苗倒伏, 称为猝倒 4).萎蔫(wlt)土壤缺水,可使植物发生生理性萎蔫。 植物的茎或根部的维管束受病原物侵害,大量菌体堵塞导管 或产生毒素,影响水分运输,就引起叶片枯黄、萎凋,造成黄萎 yellow wilt)、枯萎(wlt),以致植株死亡 植株迅速萎蔫死亡而叶片仍呈绿色的称为青枯。 5).畸形植物受害后,可以发生增生性病变,生长发育过 度,组织 细胞增生,病部膨大,产生肿瘤(gl):枝或根过度分枝,产 生丛枝( rosette、发根( ha iry roots)等。也可以发生抑制性病变,生 长发育不良,使植株或器官矮缩、皱缩( crinkle)等。此外,病部组 织发育不均衡,可呈现畸形、卷叶( leaf roll)、蕨叶
发病部位和症状表现也千差万别,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变色(discolour) 植物受害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 称为变色。植物绿色部分的叶绿素受抑制呈褪绿(chlorosis)或被破 坏呈黄化(yellow);有的叶绿素形成受抑制,花青素形成过盛,则 叶片变红或紫红呈红叶;有的叶片黄绿相间呈花叶(mosaic)。 2).斑点(spot) 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形成各 式各样的病斑(spot)。 病斑的颜色不一,有褐斑、黑斑、灰斑、 白斑等。病斑的形状不一,有圆形、椭圆形、梭形、轮纹形、不 规则形等;有的病斑受叶脉限制,形成角斑(angularspot);有的沿 叶肉发展,形成条纹(stripe)或条斑(streak);有的病斑周围有明显 的边缘,有的没有。根、茎、叶、叶柄、果、穗等各部位都可以 发生坏死性病斑,造成叶枯、枝枯、茎枯、落叶、落果等。 3).腐烂(rot) 植物的组织细胞受病原物的破坏和分解可发 生腐烂。如根腐(root rot)、茎基腐(crownrot)、穗腐、块茎和块根 腐烂等。 干腐:细胞组织消解后,组织失水较快,腐烂呈干状态。 湿腐:细胞组织消解后,组织失水较慢,腐烂呈湿润状态。 软腐:植物细胞胞间的中胶层分解,致使细胞分离,组织 崩溃, 腐烂后,外形不变。 幼苗的根或茎腐烂,幼苗直立死亡,称为立枯(wilt);幼苗倒伏, 称为猝倒 4).萎蔫(wilt) 土壤缺水,可使植物发生生理性萎蔫。 植物的茎或根部的维管束受病原物侵害,大量菌体堵塞导管 或产生毒素,影响水分运输,就引起叶片枯黄、萎凋,造成黄萎 (yellow wilt)、枯萎(wilt),以致植株死亡。 植株迅速萎蔫死亡而叶片仍呈绿色的称为青枯。 5).畸形 植物受害后,可以发生增生性病变,生长发育过 度,组织 细胞增生,病部膨大,产生肿瘤(gall);枝或根过度分枝,产 生丛枝(rosette)、发根(hairv roots)等。也可以发生抑制性病变,生 长发育不良,使植株或器官矮缩、皱缩(crinkle)等。此外,病部组 织发育不均衡,可呈现畸形、卷叶(1eaf roll)、蕨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