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小麦 第一节概述 、小麦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 小麦是世界性的重要粮食作物,全世界约有30~40%的人口以小麦为主食。1999年 全世界小麦的种植面积为2.142亿hm2,总产为578337kt。中国小麦的种植面积为029 亿hm2,在面积与产量上仅次于水稻,为第二大粮食作物,随着中国城乡的发展与人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来愈加重要。这主要是因为小麦具有以下 生长特性与经济特性: 1.小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这是因为小麦对温光感应的特殊性与多样性。由于小麦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由冬性到春性的不同数量等级,使小麦具有秋播、春播的多种生 态类型,因此不论在世界还是在中国,几乎一年四季的任何时候都有小麦生长。 2.营养价值高,加工特性好,小麦籽粒含有丰富的人类必需的蛋白质与氨基酸,并 与淀粉含量构成较合理的比例,是所有粮食作物中加工多样性与加工品质最好的作物 是可作多种主食和副食的加工原料 3.小麦籽粒含水量低,耐贮藏运输,生产过程可以高度机械化,有利于提高劳动生 产效率。 4.小麦在秋冬种植,可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可与其它作物 进行间、混、套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小麦生产育种期间自然灾害相对较少,产量比较稳定 6.小麦是多种轻工业及医药卫生的重要原料,副产品麦草与麸皮也是不可缺少的加 工原料和精粗饲料 中国小麦种植的历史 中国栽培小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麦(大、小麦)是中国古代“五谷”之一。历代 农书和文献资料都着重记载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发展小麦选种和种植技术方面所积累的丰 富经验,其中不少经验至今还有着实践上或理论上的价值。 (一)中国小麦种植起源 中国栽培小麦的历史悠久。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早在7000多年以前中国已栽培小 麦。在河南省陕县东关庙底沟原始社会遗址的红烧土台上有麦类印痕,距今约有7000 年。在甘肃省东灰山原始社会遗址的文化灰土层中发现小麦炭化籽粒,经中国科学院地 理研究所用lC测定,该遗址的年代被确认为距今5000±159年,其炭化的小麦籽粒 大都为短圆形,形态完整,胚部清楚,其中大粒型属于普通小麦,小粒型形似密穗小麦。 在安徽省毫县钓鱼台新石器遗址发现大量炭化普通小麦籽粒,遗址年代距今约500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发现了麦作遗存,在距今3800年左右的孔雀河畔古墓沟墓地中
- - 1 第二章 小 麦 第一节 概 述 一、小麦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 小麦是世界性的重要粮食作物,全世界约有 30~40%的人口以小麦为主食。1999 年 全世界小麦的种植面积为 2.142 亿 hm2,总产为 578 337kt。中国小麦的种植面积为 0.29 亿 hm2,在面积与产量上仅次于水稻,为第二大粮食作物,随着中国城乡的发展与人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来愈加重要。这主要是因为小麦具有以下 生长特性与经济特性: 1.小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这是因为小麦对温光感应的特殊性与多样性。由于小麦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由冬性到春性的不同数量等级,使小麦具有秋播、春播的多种生 态类型,因此不论在世界还是在中国,几乎一年四季的任何时候都有小麦生长。 2.营养价值高,加工特性好,小麦籽粒含有丰富的人类必需的蛋白质与氨基酸,并 与淀粉含量构成较合理的比例,是所有粮食作物中加工多样性与加工品质最好的作物, 是可作多种主食和副食的加工原料。 3.小麦籽粒含水量低,耐贮藏运输,生产过程可以高度机械化,有利于提高劳动生 产效率。 4.小麦在秋冬种植,可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可与其它作物 进行间、混、套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小麦生产育种期间自然灾害相对较少,产量比较稳定。 6.小麦是多种轻工业及医药卫生的重要原料,副产品麦草与麸皮也是不可缺少的加 工原料和精粗饲料。 二、中国小麦种植的历史 中国栽培小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麦(大、小麦)是中国古代“五谷”之一。历代 农书和文献资料都着重记载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发展小麦选种和种植技术方面所积累的丰 富经验,其中不少经验至今还有着实践上或理论上的价值。 (一)中国小麦种植起源 中国栽培小麦的历史悠久。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早在 7 000 多年以前中国已栽培小 麦。在河南省陕县东关庙底沟原始社会遗址的红烧土台上有麦类印痕,距今约有 7 000 年。在甘肃省东灰山原始社会遗址的文化灰土层中发现小麦炭化籽粒,经中国科学院地 理研究所用 14C 测定,该遗址的年代被确认为距今 5 000±159 年,其炭化的小麦籽粒, 大都为短圆形,形态完整,胚部清楚,其中大粒型属于普通小麦,小粒型形似密穗小麦。 在安徽省毫县钓鱼台新石器遗址发现大量炭化普通小麦籽粒,遗址年代距今约 5 000 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发现了麦作遗存,在距今 3 800 年左右的孔雀河畔古墓沟墓地中
墓主头侧的草编篓中往往有小麦随葬,十多粒至一百多粒不等,初步鉴定为普通小麦和 圆锥小麦。青海省考古工作者在诺木洪遗址发现有麦粒保存。云南省剑川县海门口发现 麦穗,距今3000多年 (二)中国小麦种植的扩展及栽培技术 早在殷商时代“麦”已是中原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且大面积栽培。《诗经》农事诗 中共有7次提到麦作生产情况,说明在公元前6世纪或更早以前,在黄河中下游各地, 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省都已经栽培小麦 春秋战国时期小麦栽培地区又有所扩大。《周礼》(约公元前3世纪)记载了种麦范 围,除黄淮两流域各省以外,还包括了内蒙古的南部和华北北部。在栽培技术上已强调 麦田整地时必先深耕,《吕氏春秋·任地篇》讲得相当清楚:“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 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汉代已有冬小麦和春小麦之分,这一时期小麦栽培开始向南向北发展,冬小麦已向 长江中游的荆州和淮北地区发展,春小麦则向河北北部发展。这时的栽培技术有东汉《四 民月令》(公元2世纪)说:“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 美田”(按:指北方麦区)。在麦田管理上,主要是中耕除草(当时称锄麦)、灌溉和积雪 保墒。出现了存优去劣的选种方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的栽培向南已发展到浙赣地区,春小麦栽培已向西扩展到 甘肃省陇西地区向北推进至高昌。这时栽培技术又有较深入的发展,麦田整地发展到深 耕哂垄,耕细耕透,多耕多耙,熟化土壤。《齐民要术》:“耕田”说:“秋耕欲深,春夏 欲浅”。在播种技术方面,更加明确和具体地确定播种期和播种量,以及播种方法(撒播、 条播、点播、耧播)。在选留麦种上又进一步,已从汉代的单穗选取种,发展到建立种 子田,进行选种留种的形式,这是良种繁育的雏形。 隋唐宋元时期的小麦栽培技术又有进一步进展。由于生产力的提高,文化的发展和 疆土的扩大,以及对外关系的增进,使小麦栽培面积又有所扩展。种麦已向西发展到吐 蕃,向南已到两广,向东已到沿海地区。此时栽培技术已形成南北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 即北方以整地保墒和掘井灌溉为主,南方则以开沟排水为主。因符合地区特点和小麦生 长发育规律,而能获得较好收成。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当时对中耕除草、收获、贮藏等均 有更为明确的要求。发展小麦灌溉技术始于宋、元时代。 明清时代,小麦栽培已遍及全国各地,中国小麦栽培技术已渐趋于定型,麦田整地 技术,“立秋塌地务早,以烂夏草,看白背,即耙平,防秋旱。若雨过,再犁转候种麦, 犁转之地务必耙细,万不可透风”(清代《农圃便览》)。对北方旱地麦田,明代《种树书》 (14世纪)指出:“种麦之法,土欲细,沟欲深,耙欲轻,撒欲匀”。 在施肥方面,明清时代除绿肥用以翻入土壤作基肥,草木灰以用拌种外,施用粪肥 作种肥对于培育壮苗,促进分蘖很有效果。小麦播种方面,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都提出 了一些及时播种的措施。在北方旱作地区提出先雨播种优于等雨播种,因为等雨播种小 麦,每致失时减产。“农事欲急,如地燥但不致揭大块,便当速耕,雨情难必,万勿迟待 早种者得雨即出,苗瘦者得雨即肥。隔秋分十数日,如不甚干,即种之。不然愈待愈晚 愈干,悔何及矣。”(《农蚕经》)
- - 2 墓主头侧的草编篓中往往有小麦随葬,十多粒至一百多粒不等,初步鉴定为普通小麦和 圆锥小麦。青海省考古工作者在诺木洪遗址发现有麦粒保存。云南省剑川县海门口发现 麦穗,距今 3 000 多年。 (二)中国小麦种植的扩展及栽培技术 早在殷商时代“麦”已是中原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且大面积栽培。《诗经》农事诗 中共有 7 次提到麦作生产情况,说明在公元前 6 世纪或更早以前,在黄河中下游各地, 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省都已经栽培小麦。 春秋战国时期小麦栽培地区又有所扩大。《周礼》(约公元前 3 世纪)记载了种麦范 围,除黄淮两流域各省以外,还包括了内蒙古的南部和华北北部。在栽培技术上已强调 麦田整地时必先深耕,《吕氏春秋·任地篇》讲得相当清楚:“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 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汉代已有冬小麦和春小麦之分,这一时期小麦栽培开始向南向北发展,冬小麦已向 长江中游的荆州和淮北地区发展,春小麦则向河北北部发展。这时的栽培技术有东汉《四 民月令》(公元 2 世纪)说:“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 美田”(按:指北方麦区)。在麦田管理上,主要是中耕除草(当时称锄麦)、灌溉和积雪 保墒。出现了存优去劣的选种方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的栽培向南已发展到浙赣地区,春小麦栽培已向西扩展到 甘肃省陇西地区向北推进至高昌。这时栽培技术又有较深入的发展,麦田整地发展到深 耕晒垄,耕细耕透,多耕多耙,熟化土壤。《齐民要术》:“耕田”说:“秋耕欲深,春夏 欲浅”。在播种技术方面,更加明确和具体地确定播种期和播种量,以及播种方法(撒播、 条播、点播、耧播 )。在选留麦种上又进一步,已从汉代的单穗选取种,发展到建立种 子田,进行选种留种的形式,这是良种繁育的雏形。 隋唐宋元时期的小麦栽培技术又有进一步进展。由于生产力的提高,文化的发展和 疆土的扩大,以及对外关系的增进,使小麦栽培面积又有所扩展。种麦已向西发展到吐 蕃,向南已到两广,向东已到沿海地区。此时栽培技术已形成南北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 即北方以整地保墒和掘井灌溉为主,南方则以开沟排水为主。因符合地区特点和小麦生 长发育规律,而能获得较好收成。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当时对中耕除草、收获、贮藏等均 有更为明确的要求。发展小麦灌溉技术始于宋、元时代。 明清时代,小麦栽培已遍及全国各地,中国小麦栽培技术已渐趋于定型,麦田整地 技术,“立秋塌地务早,以烂夏草,看白背,即耙平,防秋旱。若雨过,再犁转候种麦, 犁转之地务必耙细,万不可透风”(清代《农圃便览》)。对北方旱地麦田,明代《种树书》 (14 世纪)指出:“种麦之法,土欲细,沟欲深,耙欲轻,撒欲匀”。 在施肥方面,明清时代除绿肥用以翻入土壤作基肥,草木灰以用拌种外,施用粪肥 作种肥对于培育壮苗,促进分蘖很有效果。小麦播种方面,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都提出 了一些及时播种的措施。在北方旱作地区提出先雨播种优于等雨播种,因为等雨播种小 麦,每致失时减产。“农事欲急,如地燥但不致揭大块,便当速耕,雨情难必,万勿迟待, 早种者得雨即出,苗瘦者得雨即肥。隔秋分十数日,如不甚干,即种之。不然愈待愈晚 愈干,悔何及矣。”(《农蚕经》)
中耕除草在南方北方均受到重视,明代《天工开物》(公元1637年)说:“麦苗生后, 耨不厌勤,有三过四过者,余草生机,尽诛锄下,则竞亩精华,尽聚嘉实矣。功勤易耨, 南与北同也 明清时代小麦灌溉技术已颇讲究,由过去的秋灌发展到提倡冬灌、舂灌,乃至灌拔 节水和孕穗水。北方秋冬干旱,靠留雪保泽,故有“冬无雪,麦不结”之谚。为了解决 积雪的不稳定性,便提出冬季灌麦措施。《农政全书》云:“玄扈先生曰:雪可必乎?秋 冬宜灌水,今保泽可也”。清理麦田墒沟排水防涝是明代出现的技术措施,明代《农政全 书》说:“冬月宜清理麦沟,令深直泻水,即春雨易泄,不浸麦根。理沟时,一人先运锄, 将沟中土耙垦松细,一人随后持锹,锹土匀布畦上,沟泥既肥,麦根益深矣”。 明清时期选种、留种技术进一步得到了重视。《知本提纲》(公元1747年)说:“母 强子良,母弱子病”,“凡欲收佳种者,必宜别种一地,不可瘠,亦不可过肥,务上底粪 多为耘耔,按时浇灌,成熟之时,麦则择纯色良穗,子粒坚实者,连秸作束,立曝极干, 揉取精粹之颗粒,扬丢轻秕,收藏竹囤中,上用麦糠密盖”。由此可见无论是选种方法, 还是种子田的管理措施均有广泛的提高 三、世界及我国小麦生产概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及中国小麦生产都有较大的发展,以1999年资料来看(表 2-1)。世界小麦种植面积为2.142亿hm2。总产达578337kt,平均公顷产量为2 700kg/hm2。其中面积最大的前四名为:中国0.290亿hm2,印度0.274亿hm2,俄罗斯 0.230亿hm2,美国0.220亿hm2。总产最高的前四名分别为:中国114400kt,印度71007kt, 美国62777xt,法国37086kt。单产最高的前四名分别为:英国7791kg/hnm2,荷兰7 299kg/hm2,法国7224kghm2,德国6989kg/hm2。其中依赖扩大种植面积而发展小麦生 产的有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其共同特点是土地资源较丰富,垦殖耕地面 表21世界小麦主产国小麦面积和产量 (联合国农粮组织资料1999年) 别 积(亿hm 总产(103 世界总计 578337 中国 0.290[1] 114400[] 加拿大 0.10 2427 美国 0.220[4] 2848 627773] 71007[2] 0.028 698 0.0014 7299 俄罗斯 0.2303] 1392 0.019 澳大利亚 0.120 1827 21850 注:[为单项排名 积较大,但耕作较粗放,单产较低。英国、荷兰、法国等由于土地资源少,主要靠高度 机械化和科学管理,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弥补耕地不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
- - 3 中耕除草在南方北方均受到重视,明代《天工开物》(公元 1637 年)说:“麦苗生后, 耨不厌勤,有三过四过者,余草生机,尽诛锄下,则竞亩精华,尽聚嘉实矣。功勤易耨, 南与北同也”。 明清时代小麦灌溉技术已颇讲究,由过去的秋灌发展到提倡冬灌、春灌,乃至灌拔 节水和孕穗水。北方秋冬干旱,靠留雪保泽,故有“冬无雪,麦不结”之谚。为了解决 积雪的不稳定性,便提出冬季灌麦措施。《农政全书》云:“玄扈先生曰:雪可必乎?秋 冬宜灌水,今保泽可也”。清理麦田墒沟排水防涝是明代出现的技术措施,明代《农政全 书》说:“冬月宜清理麦沟,令深直泻水,即春雨易泄,不浸麦根。理沟时,一人先运锄, 将沟中土耙垦松细,一人随后持锹,锹土匀布畦上,沟泥既肥,麦根益深矣”。 明清时期选种、留种技术进一步得到了重视。《知本提纲》(公元 1747 年)说:“母 强子良,母弱子病”,“凡欲收佳种者,必宜别种一地,不可瘠,亦不可过肥,务上底粪, 多为耘耔,按时浇灌,成熟之时,麦则择纯色良穗,子粒坚实者,连秸作束,立曝极干, 揉取精粹之颗粒,扬丢轻秕,收藏竹囤中,上用麦糠密盖”。由此可见无论是选种方法, 还是种子田的管理措施均有广泛的提高。 三、世界及我国小麦生产概况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及中国小麦生产都有较大的发展,以 1999 年资料来看(表 2—1)。世界小麦种植面积为 2.142 亿 hm2。总产达 578 337kt,平均公顷产量为 2 700kg/hm2。其中面积最大的前四名为:中国 0.290 亿 hm2,印度 0.274 亿 hm2,俄罗斯 0.230 亿 hm2,美国 0.220 亿 hm2。总产最高的前四名分别为:中国 114 400kt,印度 71 007kt, 美国 62 777kt,法国 37 086kt。单产最高的前四名分别为:英国 7 791kg/hm2,荷兰 7 299kg/hm2,法国 7 224kg/hm2,德国 6 989kg/hm2。其中依赖扩大种植面积而发展小麦生 产的有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其共同特点是土地资源较丰富,垦殖耕地面 表 2-1 世界小麦主产国小麦面积和产量 (联合国农粮组织资料 1999 年) 国 别 面积 (亿 hm2 ) 单产(kg/hm2 ) 总产 (103 t) 世界总计 中 国 加 拿 大 美 国 印 度 法 国 德 国 荷 兰 俄 罗 斯 英 国 澳大利亚 2.142 0.290 [1] 0.103 0.220 [4] 0.274 [2] 0.051 0.028 0.0014 0.230 [3] 0.019 0.120 2700 3945 2427 2848 2596 7224 [3] 6989 [4] 7299 [2] 1392 7791 [1] 1827 578337 114400 [1] 25007 62777 [3] 71007 [2] 37086 [4] 19568 1000 32000 14655 21850 注:[ ] 为单项排名 积较大,但耕作较粗放,单产较低。英国、荷兰、法国等由于土地资源少,主要靠高度 机械化和科学管理,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弥补耕地不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80年代末期中国和美国不论在面积、总产、单产上都较接近,但中国土地资源特别 是耕地远不及美国,因此发展的目标是在稳定现有面积基础上,学习英、荷、法等国的 经验,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近十年来中国小麦单产提高较快,从1990年的3 17895kg/hm2发展到1999年394kghm2的水平 中国小麦解放初期平均公顷产量仅645kg,50~60年代发展缓慢,60~70年代发展 迅速,1970年平均公顷产量达1147.kg,70~80年代为高速发展阶段,平均公顷产量 由11475kg上升到1986年的3045kg,总产也由29250kt到90050kt,翻了两翻,年递 增118kg/hm2。但是,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气候条件差异大,地区间产量水平很不平衡 即使在气候适宜的高产年份,全国小麦产量水平也有较大差异。以1985年资料分析,全 国0.29亿hm2麦田中,平均公顷产量超过3000kg水平的面积占全国的51.9%,低于3 000kg水平的占48.1%,其中公顷产量在1875~3000kg的面积占全国麦田总面积的 29.1%,而3750kg以上的占25%。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小麦单产提高很快,显示着中国小 麦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潜力 此时间中国小麦生产在世界的地位也发生了显著变化,50年代初期,中国小麦种植 面积占世界小麦总面积的13.2%,单产是世界平均产量的698%,总产占世界小麦总产 量的927%,1989年上述比重相应为13.21%、127%%、1688%1999年上述比重相应 为13.54%、146.11%、1978%。以上说明我国小麦生产无论是在面积、单产和总产上都 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以90年与49年相比,面积扩大42.8%,单产提高4倍,总产量 增长了6.2倍。 第二节小麦的起源、分布与栽培区划 、栽培小麦的起源和分类 栽培小麦和其它作物一样,由野生种进化而来,长久以来,许多学者为了开拓利用 自然界中的小麦遗传资源,对小麦的祖先、分布、进化和分类,进行了广泛调查和细胞 学的研究。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可概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小麦的祖先 1.野生一粒小麦(T. boeoticum或T. aegilopoides)染色体组A分布中心位于南 土耳其和北伊拉克与伊朗和叙利亚的邻近地区 2.拟斯卑尔脱小麦(T. speltoides)染色体组S分布中心在南土耳其、北叙利亚 和北伊拉克一带 3.粗山羊草(Ae, squarrosa或T. tauschii)染色体组D分布中心是伊朗、外高加 索附近及外里海。 4.野生二粒系( ild emmer)野生四倍体又分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野生二粒 小麦( T dicoccoides)染色体组AB分布于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另一种是阿拉拉特小麦 ( Tararaticum)染色体组AG主要分布在格鲁吉亚与东土耳其的一些地区和伊朗、伊 拉克。阿拉拉特小麦的唯一栽培近亲是提摩菲维小麦(T. timopheevii),分布在格鲁吉亚 等地
- - 4 80 年代末期中国和美国不论在面积、总产、单产上都较接近,但中国土地资源特别 是耕地远不及美国,因此发展的目标是在稳定现有面积基础上,学习英、荷、法等国的 经验,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近十年来中国小麦单产提高较快,从 1990 年的 3 178.95kg/hm2 发展到 1999 年 3 945kg/hm2 的水平。 中国小麦解放初期平均公顷产量仅 645kg,50~60 年代发展缓慢,60~70 年代发展 迅速,1970 年平均公顷产量达 1 147.5kg,70~80 年代为高速发展阶段,平均公顷产量 由 1 147.5kg 上升到 1986 年的 3 045kg,总产也由 29 250kt 到 90 050kt,翻了两翻,年递 增 118kg/hm2。但是,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气候条件差异大,地区间产量水平很不平衡, 即使在气候适宜的高产年份,全国小麦产量水平也有较大差异。以 1985 年资料分析,全 国 0.29 亿 hm2 麦田中,平均公顷产量超过 3 000kg 水平的面积占全国的 51.9%,低于 3 000kg 水平的占 48.1%,其中公顷产量在 1 875~3 000kg 的面积占全国麦田总面积的 29.1%,而 3 750kg 以上的占 25%。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小麦单产提高很快,显示着中国小 麦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潜力。 此时间中国小麦生产在世界的地位也发生了显著变化,50 年代初期,中国小麦种植 面积占世界小麦总面积的 13.2%,单产是世界平均产量的 69.8%,总产占世界小麦总产 量的 9.27%,1989 年上述比重相应为 13.21%、127.9%、16.88%。1999 年上述比重相应 为 13.54%、146.11%、19.78%。以上说明我国小麦生产无论是在面积、单产和总产上都 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以 90 年与 49 年相比,面积扩大 42.8%,单产提高 4 倍,总产量 增长了 6.2 倍。 第二节 小麦的起源、分布与栽培区划 一、栽培小麦的起源和分类 栽培小麦和其它作物一样,由野生种进化而来,长久以来,许多学者为了开拓利用 自然界中的小麦遗传资源,对小麦的祖先、分布、进化和分类,进行了广泛调查和细胞 学的研究。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可概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小麦的祖先 1.野生一粒小麦(T .boeoticum 或 T .aegilopoides) 染色体组 A 分布中心位于南 土耳其和北伊拉克与伊朗和叙利亚的邻近地区。 2.拟斯卑尔脱小麦(T .speltoides) 染色体组 S 分布中心在南土耳其、北叙利亚 和北伊拉克一带。 3.粗山羊草(Ae .squarrosa 或 T .tauschii) 染色体组 D 分布中心是伊朗、外高加 索附近及外里海。 4.野生二粒系(Wild emmer) 野生四倍体又分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野生二粒 小麦(T .dicoccoides) 染色体组 AB 分布于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另一种是阿拉拉特小麦 (T .araraticum) 染色体组 AG 主要分布在格鲁吉亚与东土耳其的一些地区和伊朗、伊 拉克。阿拉拉特小麦的唯一栽培近亲是提摩菲维小麦(T .timopheevii),分布在格鲁吉亚 等地
(二)小麦的分类和进化 小麦属于禾本科( Poaceae,原作 Gramineae),小麦族( Triticeae dumor.),小麦属 ( Triticum L)。小麦族中包括小麦、大麦、黑麦等重要作物,另有些种则是优良牧草 小麦族植物区别其他族植物的特点是:复穗状花序,穗的侧面着生带有两个护颖片 的密集的小穗,淀粉粒为单粒,染色体较大且为7的倍数,小麦族内约有300余个种 其中的77%为多年生,其余为一年生。 根据细胞染色体数目及遗传分析等方法的研究,初步揭示出,目前栽培的六倍体 ( AABBDD)普通小麦和硬粒小麦的进化过程,是由野生一粒小麦进化为栽培一粒小麦 染色体基数n为7,体细胞(二倍体)为14,为A组染色体的供源,二者共同构成一粒 系;野生一粒小麦与B组染色体供源的拟斯卑尔脱山羊草(Ae. speltoides Tausch)经天 表22小麦属( Triticum L)的分类 染色体组类型 野生 T urartu Thum 乌拉尔图小麦 野生 T boeoticum boiss Einkorn 野生一粒小麦 野生 t dicoccoides Koem 野生二粒小麦 带皮 T. paleocolchicum Men 科尔希二粒小麦 带皮 T. ispahanicum Heslot 伊斯帕汗二粒小麦 二粒系 裸粒 T. carthlicum Nevski 斯小麦 Emmer 裸粒 T turgidum L. 圆锥小麦 T durum Desf T. Iuranicim Jakubz 东方小麦 裸粒 icIm L. T aethiopicum Jakubz 埃塞俄比亚小麦 带皮 斯卑尔脱小麦 带皮 T. macha Dek. et Men 马卡小麦 普通系 带皮 T vavilon Jakubz. 瓦维洛夫小麦 T compactum Host 密穗小麦 裸粒 T sphaerococcum Perc 印度圆粒小麦 提莫菲维系 野生 阿拉拉特小麦 AG 茹科夫斯基系 AAG 带皮T. hukorskyi Men. et Er. 茹科夫斯基小麦 Zhukovsky 然杂交,染色体加倍产生野生四倍体二粒小麦,其n=14,2n=28,再经基因突变或天然 杂交,形成其它四倍体的二粒系类型,构成二粒系;四倍体二粒小麦与山羊草属的节节 麦(D组染色体供源)进行天然杂交,经染色体自然加倍形成原始的六倍体即斯卑尔脱 小麦,其n=21,2n=42,再经基因突变或天然杂交形成多种六倍体小麦类型,即普通小
- - 5 (二)小麦的分类和进化 小麦属于禾本科(Poaceae,原作 Gramineae),小麦族(Triticeae dumort.),小麦属 (Triticum L. )。小麦族中包括小麦、大麦、黑麦等重要作物,另有些种则是优良牧草。 小麦族植物区别其他族植物的特点是:复穗状花序,穗的侧面着生带有两个护颖片 的密集的小穗,淀粉粒为单粒,染色体较大且为 7 的倍数,小麦族内约有 300 余个种, 其中的 77%为多年生,其余为一年生。 根据细胞染色体数目及遗传分析等方法的研究,初步揭示出,目前栽培的六倍体 (AABBDD)普通小麦和硬粒小麦的进化过程,是由野生一粒小麦进化为栽培一粒小麦, 染色体基数 n 为 7,体细胞(二倍体)为 14,为 A 组染色体的供源,二者共同构成一粒 系;野生一粒小麦与 B 组染色体供源的拟斯卑尔脱山羊草(Ae.speltoides Tausch)经天 表 2-2 小麦属(Triticum L.)的分类 系 染色体组 类 型 种 一粒系 Einkorn A 野 生 野 生 带 皮 T. urartu Thum. 乌拉尔图小麦 T. boeoticum Boiss. 野生一粒小麦 T. monococcum L. 栽培一粒小麦 二粒系 Emmer AB 野 生 带 皮 带 皮 带 皮 裸 粒 裸 粒 裸 粒 裸 粒 裸 粒 裸 粒 T. dicoccoides Koern. 野生二粒小麦 T. dicoccum Schuebl. 栽培二粒小麦 T. paleocolchicum Men. 科尔希二粒小麦 T. ispahanicum Heslot 伊斯帕汗二粒小麦 T. carthlicum Nevski 波斯小麦 T. turgidum L. 圆锥小麦 T. durum Desf. 硬粒小麦 T. turanicum Jakubz. 东方小麦 T. polonicum L. 波兰小麦 T. aethiopicum Jakubz. 埃塞俄比亚小麦 普通系 Dinkel ABD 带 皮 带 皮 带 皮 裸 粒 裸 粒 裸 粒 T. spelta L. 斯卑尔脱小麦 T. macha Dek. et Men. 马卡小麦 T. vavilovi Jakubz. 瓦维洛夫小麦 T. compactum Host 密穗小麦 T. sphaerococcum Perc . 印度圆粒小麦 T. aestivum L. 普通小麦 提莫菲维系 Timopheevii AG 野 生 带 皮 T. araraticum Jakubz. 阿拉拉特小麦 T. timopheevii Zhuk. 提莫菲维小麦 茹科夫斯基系 Zhukovskyi AAG 带 皮 T .zhukovskyi Men. et Er. 茹科夫斯基小麦 然杂交,染色体加倍产生野生四倍体二粒小麦,其 n=14,2n=28,再经基因突变或天然 杂交,形成其它四倍体的二粒系类型,构成二粒系;四倍体二粒小麦与山羊草属的节节 麦(D 组染色体供源)进行天然杂交,经染色体自然加倍形成原始的六倍体即斯卑尔脱 小麦,其 n=21,2n=42,再经基因突变或天然杂交形成多种六倍体小麦类型,即普通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