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植物病害的概念、症状、病原物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概念 、防治植物病害的重要性 植物病害是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之 发生严重时造成以下损失 1、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和使农产品品质变劣,影响国民经济和 人民生活。如水稻稻瘟病、小麦赤霉病 2、带有危险性病害的农产品不能出口,影响外贸 3、少数带病的农产品,人畜食后会引起中毒。小麦赤霉病、 稻曲病。 4、运输、贮藏中易形成腐烂,局限了产品的供应。如蔬菜 水果 5、使高产的品种被淘汰。 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病害大流行。 1、爱尔兰发生过毁灭性的马铃薯晚疫病,造成严重的饥荒, 1845-1847年饿死几万人,向外逃荒的200多万人 2、1943年孟加拉邦水稻发生胡麻叶斑病,饿死的超过200 万人。 3、我国1950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损失粮食60亿kg。1981 年我省垦区小麦赤霉病流行,损失近亿斤。 4、即便在近代,在农业科学比较发达的美国,1970年玉米小 斑病大流行,损失玉米产值约10亿美元,损失产量165 亿kg 因此防治植物病害,对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植物病害的概念 人类栽培的植物,生长发育,受生态系中各种环境因素的影 响。在各种环境因素中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以及即不是生 物也不是非生物因素,其中有些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益的,有 些是有害的。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形成了 定的适应能力。如果某些环境因素对它的影响超出了它能适应的 范围,植物将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或将受到损害,就会诱发 ( induce)成病害。 什么是植物病害? 是指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或病原物的侵害,对植物发生连续 性地干扰和破坏使植物遭受持续的损害,当这种有害的影响超出
第一章 植物病害的概念、症状、病原物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概念 一、防治植物病害的重要性 植物病害是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之一。 发生严重时造成以下损失: 1、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和使农产品品质变劣,影响国民经济和 人民生活。如水稻稻瘟病、小麦赤霉病 2、带有危险性病害的农产品不能出口,影响外贸。 3、少数带病的农产品,人畜食后会引起中毒。小麦赤霉病、 稻曲病。 4、运输、贮藏中易形成腐烂,局限了产品的供应。如蔬菜、 水果 5、使高产的品种被淘汰。 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病害大流行。 1、爱尔兰发生过毁灭性的马铃薯晚疫病,造成严重的饥荒, 1845—1847 年饿死几万人,向外逃荒的 200 多万人。 2、1943 年孟加拉邦水稻发生胡麻叶斑病,饿死的超过 200 万人。 3、我国 1950 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损失粮食 60 亿 kg。1981 年我省垦区小麦赤霉病流行,损失近亿斤。 4、即便在近代,在农业科学比较发达的美国,1970 年玉米小 斑病大流行,损失玉米产值约 10 亿美元,损失产量 165 亿 kg。 因此防治植物病害,对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植物病害的概念 人类栽培的植物,生长发育,受生态系中各种环境因素的影 响。在各种环境因素中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以及即不是生 物也不是非生物因素,其中有些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益的,有 些是有害的。植物在长期的 进化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一 定的适应能力。如果某些环境因素对它的影响超出了它能适应的 范围,植物将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或将受到损害,就会诱发 (induce)成病害。 什么是植物病害? 是指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或病原物的侵害,对植物发生连续 性地干扰和破坏使植物遭受持续的损害,当这种有害的影响超出
植物能适应的范围时,在植物的内部或外部,在生理和组织结构 上就会发生病理变化而出现病态,当这种影响超出植物能适应的 最大限度时,植物会局部或全部死亡。 应该指出,植物病害的形成过程是动态的,有一个病理变化 的过程 1.有导致发病的原因存在 植物病害必须具备三个条件{2.有一系列的病变过程 3.影响农业生产,品质、产量 受影响 病毒病→植物变色 花卉观赏 豆芽—光照不是*从生物学角度看是生理性病害,但 可供人类食用,不称之病害。 与植物病害有关的名词 寄生物:把寄生于其他生物的生物称为寄生物( parasite) 寄主:被寄生的生物,称为寄主(host) 病原物:任何诱发病害的因素不论是生物的或非生物的称为 病原物 生物因素—一外来的生物因素,如真菌、细菌、病毒等,植 物的自身因素。 非生物因素一一不适宜的环境因素 寄主和病原物是形成病害的两个基本因素。 如果没存寄主和病原物的存在,病害也就无从发生,在生物 病原物诱 发病害的情况下,寄主和病原之间有相互作用,而这种互作 无不在外界条件影响下进行的,所以植物病害形成的过程是寄主 和病原物在外界条件影响下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可用下图来表示 (图1 环境 病害 寄主 病原物 病害三角在植物病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分析病因 侵染过程和流行,以及制定防治对策时,都离不开对病害三角的
植物能适应的范围时,在植物的内部或外部,在生理和组织结构 上就会发生病理变化而出现病态,当这种影响超出植物能适应的 最大限度时,植物会局部或全部死亡。 应该指出,植物病害的形成过程是动态的,有一个病理变化 的过程。 1.有导致发病的原因存在 植物病害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2.有一系列的病变过程 3.影响农业生产,品质、产量 受影响 病毒病 植物变色 花卉观赏 豆芽 光照不足 从生物学角度看是生理性病害,但 可供人类食用,不称之病害。 与植物病害有关的名词 寄生物:把寄生于其他生物的生物称为寄生物(parasite)。 寄主:被寄生的生物,称为寄主(host)。 病原物:任何诱发病害的因素不论是生物的或非生物的称为 病原物。 生物因素——外来的生物因素,如真菌、细菌、病毒等,植 物的自身因素。 非生物因素——不适宜的环境因素。 寄主和病原物是形成病害的两个基本因素。 如果没存寄主和病原物的存在,病害也就无从发生,在生物 病原物诱 发病害的情况下,寄主和病原之间有相互作用,而这种互作 无不在外界条件影响下进行的,所以植物病害形成的过程是寄主 和病原物在外界条件影响下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可用下图来表示 (图 1—1)。 环境 病害 寄主 病原物 病害三角在植物病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分析病因、 侵染过程和流行,以及制定防治对策时,都离不开对病害三角的
分析 上述的寄主和病原物在外界条件影响下的相互作用,是从微 观方面来进行分析的。从宏观上分析,它涉及农业系统、生态系 统和经济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图1-2) 生态系统农业经济系统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症状 植物病害的症状 什么是症状:植物生病后所表现的病态。 病状:植物感病后,植物本身所表现的病态 病症:植物发病后,在病部病原物表现出的形态特征。举 2.症状类型 由于病原物的种类不同,对植物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因此, 发病部位和症状表现也千差万别,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变色( discolour)植物受害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 称为变色。植物绿色部分的叶绿素受抑制呈褪绿( chlorosis)或被破 坏呈黄化 yellow);有的叶绿素形成受抑制,花青素形成过盛,则 叶片变红或紫红呈红叶:有的叶片黄绿相间呈花叶( mosaIc) 2).斑点(spot)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形成各 式各样的病斑(spot)。病斑的颜色不一,有褐斑、黑斑、灰斑 白斑等。病斑的形状不一,有圆形、椭圆形、梭形、轮纹形、不 规则形等:有的病斑受叶脉限制,形成角斑( angularspot);有的沿 叶肉发展,形成条纹( stripe)或条斑( streak;有的病斑周围有明显 的边缘,有的没有。根、茎、叶、叶柄、果、穗等各部位都可以 发生坏死性病斑,造成叶枯、枝枯、茎枯、落叶、落果等 3).腐烂(rot)植物的组织细胞受病原物的破坏和分解可发 生腐烂。如根腐( root rot)、茎基腐( crownrot)、穗腐、块茎和块根 腐烂等
分析。 上述的寄主和病原物在外界条件影响下的相互作用,是从微 观方面来进行分析的。从宏观上分析,它涉及农业系统、生态系 统和经济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图 1—2)。 生态系统 农业 经济系统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症状 一、植物病害的症状 1、什么是症状: 植物生病后所表现的病态。 病状:植物感病后,植物本身所表现的病态。 病症:植物发病后,在病部病原物表现出的形态特征。 举 例 2.症状类型 由于病原物的种类不同,对植物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因此, 发病部位和症状表现也千差万别,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变色(discolour) 植物受害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 称为变色。植物绿色部分的叶绿素受抑制呈褪绿(chlorosis)或被破 坏呈黄化(yellow);有的叶绿素形成受抑制,花青素形成过盛,则 叶片变红或紫红呈红叶;有的叶片黄绿相间呈花叶(mosaic)。 2).斑点(spot) 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形成各 式各样的病斑(spot)。 病斑的颜色不一,有褐斑、黑斑、灰斑、 白斑等。病斑的形状不一,有圆形、椭圆形、梭形、轮纹形、不 规则形等;有的病斑受叶脉限制,形成角斑(angularspot);有的沿 叶肉发展,形成条纹(stripe)或条斑(streak);有的病斑周围有明显 的边缘,有的没有。根、茎、叶、叶柄、果、穗等各部位都可以 发生坏死性病斑,造成叶枯、枝枯、茎枯、落叶、落果等。 3).腐烂(rot) 植物的组织细胞受病原物的破坏和分解可发 生腐烂。如根腐(root rot)、茎基腐(crownrot)、穗腐、块茎和块根 腐烂等
干腐:细胞组织消解后,组织失水较快,腐烂呈干状态 湿腐:细胞组织消解后,组织失水较慢,腐烂呈湿润状态 软腐:植物细胞胞间的中胶层分解,致使细胞分离,组织 崩溃, 腐烂后,外形不变。 幼苗的根或茎腐烂,幼苗直立死亡,称为立枯(wit);幼苗倒伏 称为猝倒 4).萎蔫(wilt)土壤缺水,可使植物发生生理性萎蔫。 植物的茎或根部的维管束受病原物侵害,大量菌体堵塞导管 或产生毒素,影响水分运输,就引起叶片枯黄、萎凋,造成黄萎 yellow wilt)、枯萎(wit,以致植株死亡 植株迅速萎蔫死亡而叶片仍呈绿色的称为青枯 5).畸形植物受害后,可以发生增生性病变,生长发育过 度,组织 细胞增生,病部膨大,产生肿瘤(gl):枝或根过度分枝,产 生丛枝( (rosette发根( hairy roots)等。也可以发生抑制性病变,生 长发育不良,使植株或器官矮缩、皱缩(cike)等。此外,病部组 织发育不均衡,可呈现畸形、卷叶( leaf roll)、蕨叶 3.病症类型 在植物的发病部位上,往往伴随着出现各种颜色和形状 不同的霉状物、粉状物、脓状物、颗粒状物、菌核、小黑点、线 虫等。这是病原菌在病部表面产生的菌体,是植物侵染性病害的 标志之一。 病害对植物的影响植物的根、茎、叶等对于吸收和输 送水分和养分,进行呼吸和光合作用,贮藏营养物质和结实等, 构成植物个体发育中一个有机的整体。植物病害对植物的任何部 分引起的损伤,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的还会导致局部或 整株死亡 1.植物病害对根部的影响 2.植物病害对茎的影响茎是叶、花、果实着生的轴,也是 水分和养分运输贮藏的重要部分, 3.植物病害对叶的影响叶是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的重要部分。叶部发生病害,造成褪绿、变红、黄化、花叶、条 纹、皱缩、病斑或焦枯等,都影响光合作用以致降低作物的产量
干腐:细胞组织消解后,组织失水较快,腐烂呈干状态。 湿腐:细胞组织消解后,组织失水较慢,腐烂呈湿润状态。 软腐:植物细胞胞间的中胶层分解,致使细胞分离,组织 崩溃, 腐烂后,外形不变。 幼苗的根或茎腐烂,幼苗直立死亡,称为立枯(wilt);幼苗倒伏, 称为猝倒 4).萎蔫(wilt) 土壤缺水,可使植物发生生理性萎蔫。 植物的茎或根部的维管束受病原物侵害,大量菌体堵塞导管 或产生毒素,影响水分运输,就引起叶片枯黄、萎凋,造成黄萎 (yellow wilt)、枯萎(wilt),以致植株死亡。 植株迅速萎蔫死亡而叶片仍呈绿色的称为青枯。 5).畸形 植物受害后,可以发生增生性病变,生长发育过 度,组织 细胞增生,病部膨大,产生肿瘤(gall);枝或根过度分枝,产 生丛枝(rosette)、发根(hairv roots)等。也可以发生抑制性病变,生 长发育不良,使植株或器官矮缩、皱缩(crinkle)等。此外,病部组 织发育不均衡,可呈现畸形、卷叶(1eaf roll)、蕨叶 3.病症类型 在植物的发病部位上,往往伴随着出现各种颜色和形状 不同的霉状物、粉状物、脓状物、颗粒状物、菌核、小黑点、线 虫等。这是病原菌在病部表面产生的菌体,是植物侵染性病害的 标志之一。 二、病害对植物的影响 植物的根、茎、叶等对于吸收和输 送水分和养分,进行呼吸和光合作用,贮藏营养物质和结实等, 构成植物个体发育中一个有机的整体。植物病害对植物的任何部 分引起的损伤,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的还会导致局部或 整株死亡。 1.植物病害对根部的影响 2.植物病害对茎的影响 茎是叶、花、果实着生的轴,也是 水分和养分运输贮藏的重要部分, 3.植物病害对叶的影响 叶是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的重要部分。叶部发生病害,造成褪绿、变红、黄化、花叶、条 纹、皱缩、病斑或焦枯等,都影响光合作用以致降低作物的产量
和质量 三、两类植物病害 根据病因类型,可以把病害分为非传染性病害 ( noninfectious isease,也称非寄生性 non parasitic disease或生 理性病害 physiological disease)和传染性病害( (infectiousdisease,也 称寄生性病害 parasiticdisease (一)非传染性病害由植物自身原因或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引 起的植物病害称为非传染性病害。这类病害是不能传染的。 植物生长发育需要良好的环境条件,如条件不适宜甚至有害, 例如养分不足、缺乏或不均衡;土壤中的盐类过多,过酸或过碱: 水分过多、过少或忽多、忽少;湿度过高,过低或忽高、忽低; 光照过强或过弱;环境污染的有毒物质或气体;农产品在运输贮 二)传染性病害由生物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传染 性病害,是可以传染的。 引起传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及寄生 性种子植物等 两类病害的异同点 共同点:植物受外因的影响,产生一系列的病变过程,生长 发育异常,表现病状,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区别: 第三节植物病害的病原物 上面介绍了两类植物病害,从本章起着重介绍由生物病原物 诱发。的病害。在具体介绍病原物之前,先解释一下有关寄生现 象的知识,为了解病原物及其生物学特性打下基础 寄生性和致病性 1.寄生性—一异养生物从其它生物获取营养的能力。 植物病害的病原物一般都是寄生物,根据寄生的方式不同, 病原物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活体营养生物:只能从寄主活的组织中获及营养。如锈菌、 黑粉菌、白粉菌、霜霉菌 死体营养生物:除寄生生活外,还可以在死的植物组织上生 活。多数病菌
和质量。 三、 两类植物病害 根据病因类型,可以把病害分为非传染性病害 (noninfectiousdisease,也称非寄生性 non parasitic disease 或生 理性病害 physiological disease)和传染性病害(infectiousdisease,也 称寄生性病害 parasiticdisease)。 (一)非传染性病害 由植物自身原因或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引 起的植物病害称为非传染性病害。这类病害是不能传染的。 植物生长发育需要良好的环境条件,如条件不适宜甚至有害, 例如养分不足、缺乏或不均衡;土壤中的盐类过多,过酸或过碱; 水分过多、过少或忽多、忽少;湿度过高,过低或忽高、忽低; 光照过强或过弱;环境污染的有毒物质或气体;农产品在运输贮 藏 (二)传染性病害 由生物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传染 性病害,是可以传染的。 引起传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及寄生 性种子植物等。 两类病害的异同点: 共同点:植物受外因的影响,产生一系列的病变过程,生长 发育异常,表现病状,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区别: 第三节 植物病害的病原物 上面介绍了两类植物病害,从本章起着重介绍由生物病原物 诱发。的病害。在具体介绍病原物之前,先解释一下有关寄生现 象的知识,为了解病原物及其生物学特性打下基础。 一、寄生性和致病性 1.寄生性——异养生物从其它生物获取营养的能力。 植物病害的病原物一般都是寄生物,根据寄生的方式不同, 病原物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活体营养生物:只能从寄主活的组织中获及营养。如锈菌、 黑粉菌、白粉菌、霜霉菌。 死体营养生物:除寄生生活外,还可以在死的植物组织上生 活。多数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