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生长发育特性的田间观察 目的 掌握小麦各个生育时期的特性群体动态及田间观察记载的标准与方法。 二、内容说明 实验最妤与理论学习同进行,两者相结合,及时观察记载,加深对小麦剩余过程的 认识 (一)程的观察 1.小麦的生育过程:小麦植株的个体发育时期,需要经发育一出苗一分蘖 拔节一孕穗一抽穗一开花受精一子粒形成一灌浆成熟等过程。小麦播种后, 种子在适宜气温(20·C)、土壤水份(田间持水量的80%左右)等条件下,一般播种7 天左右可出苗。播种愈迟,随着气温的下降,播种至出苗的时间逾愈长。 小麦在正常播种条件下,出苗后15-20天,当主茎上第三片真叶完全展开,第四真 叶露尖时,在第一真叶的叶鞘就长出第一分蘖。分蘖发生的快慢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温 度的影响,即温度较高,分蘗发生快,温度低,则分蘖发生慢。当植株第一节间显著伸 长,植株茎秆露出地面1.5-2.0cm时,成为拔节。拔节以后,穗、茎秆迅速生长发育 当旗叶的叶环露岀旗叶下一叶的叶环时,成为孕穗。当麦穗的顶小穗露岀旗叶叶鞘时 成为抽穗。小麦抽穗后一般2-4天开始开花,也有抽穗后10天才开花的。小麦开花是 穗中部小穗的基部小花先开,然后向上向下开放,就一小穗来说,是基部小花先开,然 后是向上开放。小麦开花受精后到麦粒外形基本形成的期间是,成为子粒形成期,这时 子粒呈绿色,用手指可以挤岀稀薄的,稍带粘性的绿色汁液,以后就进入子粒灌浆和成 熟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乳熟期(又叫灌浆期)子粒呈绿色,从子粒中可以 挤出含有淀粉的乳白色的汁液;蜡熟期,子粒初呈绿色后转为黄色,腹沟从浅绿色转为 黄色,内含物从粘带状转为蜡质状:完熟期,子粒失水变硬,变小,显出各品种固有的 形状和色泽 2.生育时期记载标准 (1)出苗期:当第一真叶从胚芽鞘顶端裂口处伸出,长达1.5-2.0cm时即作为 出苗:全田有50%的植株达到上述标准时即为出苗期 (2)分蘖期:当田间有50%的植株出现第一分蘖时称为分蘖期 (3)拔节期:全田有50%以上的植株主茎节已伸长高出地面2cm时即为拔节 期 (4)孕穗期:全田50%的植株主茎旗叶的叶环露出旗叶下一叶的叶环,茎秆中 上部呈纺锤形时成为孕穗期。 (5)抽穗期:全田50%的植株小穗露出旗叶鞘时为抽穗期。 (6)开花期:麦穗中部小穗基部小花开花数达10%以上时为开花始期,50%为 开花期,80%为开花终期 (7)子粒形成期 乳熟期:50%以上子粒能挤出乳白色汁液时为乳熟期。 蜡熟期:50%以上的子粒具有蜡质特征时为蜡熟期 完熟期:50%的子粒变硬,具有本品种固有特征时为完全成熟期 3.生育进程观察方法:在不同品种不同播种期的天块,选择优待表性样段,进行观 察调查,然后计算其百分率,以确定各生育时期,并记载于表中
小麦生长发育特性的田间观察 一 、 目 的 掌握小麦各个生育时期的特性群体动态及田间观察记载的标准与方法。 二 、内容说明 实验最好与理论学习同进行,两者相结合,及时观察记载,加深对小麦剩余过程的 认识。 (一)程的观察 1. 小麦的生育过程:小麦植株的个体发育时期,需要经发育 — 出苗 — 分蘖 — 拔节 —孕穗 — 抽穗 — 开花受精 — 子粒形成 — 灌浆成熟等过程。 小麦播种后, 种子在适宜气温(20。 C)、土壤水份(田间持水量的 80%左右)等条件下,一般播种 7 天左右可出苗。播种愈迟,随着气温的下降,播种至出苗的时间逾愈长。 小麦在正常播种条件下,出苗后 15—20 天,当主茎上第三片真叶完全展开,第四真 叶露尖时,在第一真叶的叶鞘就长出第一分蘖。分蘖发生的快慢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温 度的影响,即温度较高,分蘖发生快,温度低,则分蘖发生慢。当植株第一节间显著伸 长,植株茎秆露出地面 1.5—2.0 cm 时,成为拔节。拔节以后,穗、茎秆迅速生长发育, 当旗叶的叶环露出旗叶下一叶的叶环时,成为孕穗。当麦穗的顶小穗露出旗叶叶鞘时, 成为抽穗。小麦抽穗后一般 2—4 天开始开花,也有抽穗后 10 天才开花的。小麦开花是 穗中部小穗的基部小花先开,然后向上向下开放,就一小穗来说,是基部小花先开,然 后是向上开放。小麦开花受精后到麦粒外形基本形成的期间是,成为子粒形成期,这时 子粒呈绿色,用手指可以挤出稀薄的,稍带粘性的绿色汁液,以后就进入子粒灌浆和成 熟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乳熟期(又叫灌浆期)子粒呈绿色,从子粒中可以 挤出含有淀粉的乳白色的汁液;蜡熟期,子粒初呈绿色后转为黄色,腹沟从浅绿色转为 黄色,内含物从粘带状转为蜡质状;完熟期,子粒失水变硬,变小,显出各品种固有的 形状和色泽。 2. 生育时期记载标准 (1) 出苗期:当第一真叶从胚芽鞘顶端裂口处伸出,长达 1.5—2.0 cm 时即作为 出苗;全田有 50%的植株达到上述标准时即为出苗期。 (2) 分蘖期:当田间有 50%的植株出现第一分蘖时称为分蘖期。 (3) 拔节期:全田有 50%以上的植株主茎节已伸长高出地面 2cm 时即为拔节 期。 (4) 孕穗期:全田 50%的植株主茎旗叶的叶环露出旗叶下一叶的叶环,茎秆中 上部呈纺锤形时成为孕穗期。 (5) 抽穗期:全田 50%的植株小穗露出旗叶鞘时为抽穗期。 (6) 开花期:麦穗中部小穗基部小花开花数达 10%以上时为开花始期,50%为 开花期,80%为开花终期。 (7) 子粒形成期 乳熟期:50%以上子粒能挤出乳白色汁液时为乳熟期。 蜡熟期:50%以上的子粒具有蜡质特征时为蜡熟期。 完熟期:50%的子粒变硬,具有本品种固有特征时为完全成熟期。 3. 生育进程观察方法:在不同品种不同播种期的天块,选择优待表性样段,进行观 察调查,然后计算其百分率,以确定各生育时期,并记载于表中
表1小麦生育期记载表 播种 分蘖期 拔 成熟期 期 (月 熟 (二)群体动态观察 1.定点方法:小麦有条播、撒播、点播等播种方式。播种方式不同,定点取样 方法也不一样。一般条播麦观察点每点长2cm(不取边行),大田生产布点约 10个,小区试验布点2—3个:撒播麦每个观察点1平方尺,大田布点5-10 个,小区2个;点播麦大田定100-200穴,10—20穴。播种时,按面积和实 际播种量计算单位长度(或单位面积)内应播种子数量,再数计一定种子数 量分别播到样段之内,以后在样段内观察群体动态变化。 2.躯体观察内容 (1)调查出苗率和基本苗数出苗后数计样段内苗数,求出每平方米的苗数, 再换算成单位面积内苗数,即基本苗,根据播种种子数计算出苗率。 出苗率(%)=出苗数/播种种子数×100 (2)调查冬前茎捏蘖数和最高茎蘖数:分两次进行,冬前茎蘖数在1月上旬 调查,最高茎蘖数在2月中旬进行。分别数计样段内苗数(主茎加分蘖), 换算成单位面积内苗数。 3)调査成穗数:于蜡熟期数计样段内有效穗数,并换算成单位面积穗数。 将上述调查内容分别填入表2 表2小麦群体动态调查表 调查时 品种或处基本苗 前苗最高苗 数(万/ 数(万/ 数(万/ (万)亩) 3.定株观察出叶周期:在前述样段内,每点选取生长一致,代表性好的麦苗15 株,用红漆标记叶片,定期观察各叶出生、定长、枯黄时期,将观察的结果 记入表3 表3小麦出叶周期记载表
表 1 小麦生育期记载表 小 区 号 品 种 名 称 播种 期 (月 /日) 出 苗 期 分 蘖 期 拔 节 期 孕 穗 期 抽 穗 期 开 花 期 成 熟 期 乳 熟 蜡 熟 完 熟 (二)群体动态观察 1. 定点方法:小麦有条播、撒播、点播等播种方式。播种方式不同,定点取样 方法也不一样。一般条播麦观察点每点长 2cm(不取边行),大田生产布点约 10 个,小区试验布点 2—3 个;撒播麦每个观察点 1 平方尺,大田布点 5—10 个,小区 2 个;点播麦大田定 100—200 穴,10—20 穴。播种时,按面积和实 际播种量计算单位长度(或单位面积)内应播种子数量,再数计一定种子数 量分别播到样段之内,以后在样段内观察群体动态变化。 2. 躯体观察内容 (1) 调查出苗率和基本苗数出苗后数计样段内苗数,求出每平方米的苗数, 再换算成单位面积内苗数,即基本苗,根据播种种子数计算出苗率。 出苗率(%)= 出苗数/播种种子数 ×100 (2) 调查冬前茎捏蘖数和最高茎蘖数:分两次进行,冬前茎蘖数在 1 月上旬 调查,最高茎蘖数在 2 月中旬进行。分别数计样段内苗数(主茎加分蘖), 换算成单位面积内苗数。 (3) 调查成穗数:于蜡熟期数计样段内有效穗数,并换算成单位面积穗数。 将上述调查内容分别填入表 2 表 2 小麦群体动态调查表 调查时 间(月/ 日) 品种或处 理 基本苗 数(万 / 亩) 冬前苗 数 (万/亩) 最高苗 数(万 / 亩) 成 穗 数(万 / 亩) 3. 定株观察出叶周期:在前述样段内,每点选取生长一致,代表性好的麦苗 15 株,用红漆标记叶片,定期观察各叶出生、定长、枯黄时期,将观察的结果 记入表 3。 表 3 小麦出叶周期记载表
九叶 日出定长枯|出定|枯|出定枯|出定|枯出定|枯 黄|生长黄生长黄生长黄生长|黄 株 历期 说明:出生—一心叶从下一叶叶鞘中露出1-2cm 定长一一心叶叶枕下一叶叶鞘中露出 枯黄一一绿色部分不足叶长1/2者。 4.小麦越冬前的田间调查:冬小麦越冬前的幼苗诊断,主要是通过田间实地调 査苗情、墒情、虫情等情况,科学地判断,并制定岀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 使幼苗正常生长,为实现计划常量指标打好合理群体结构的基础。为此,田 间诊断要求做到:(1)1米深度土壤水分(墒情)的分析,作为灌水与否的依 据:(2)调查大田群体结构(每亩总茎数),,是否达到或超过预定的指标;(3) 调査群体条件下各个体的发育状况,判断幼苗属于哪种苗(壮苗、弱苗或旺 苗),并通过苗情进一步判断土壤肥力及供肥情况,作为施肥的依据。如有虫 情和病情,要考虑防治措施,并将田间调查情况填入表4 表4冬小麦越冬前田间调查记载表 前品「播种。施肥水平灌压苗情 项目田区号 其 (月 苗高 /日) 5.小麦子粒灌浆速度的测定:在小麦品种观察区或栽培试验田,抽穗后选同 天开花,长相和买岁大小一致的植株挂纸牌(或用红漆标记),作为以后取样 观察的材料。标记的数两依据次数而定,但要略高于观察需要的株穗数。从 开花到成熟期间每隔一定田鼠在标记株穗中取样,每次取样测定20穗,全部 脱粒后放在磁盘或培养皿中,并数计总粒粒及按顺序测定 (1)称鲜重,计算百粒鲜重(g) (2)量子粒长、宽、厚,随机取样20—50粒测量,并求出平均值(mm) (3)用比重法测定百粒体积,灌一定量的水于小量筒中,再放入百粒麦粒 (重复3次),求得其百粒体积(ml) (4)烘干测定干重:将供测定的全部麦粒放入纸袋或铝盒中烘干称干重(烘 干称重方法参照实验六,水稻子粒灌浆速度调查部分),折算成千粒重
说明:出生——心叶从下一叶叶鞘中露出 1—2cm。 定长——心叶叶枕下一叶叶鞘中露出。 枯黄——绿色部分不足叶长 1/2 者。 4. 小麦越冬前的田间调查:冬小麦越冬前的幼苗诊断,主要是通过田间实地调 查苗情、墒情、虫情等情况,科学地判断,并制定出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 使幼苗正常生长,为实现计划常量指标打好合理群体结构的基础。为此,田 间诊断要求做到:(1)1 米深度土壤水分(墒情)的分析,作为灌水与否的依 据;(2)调查大田群体结构(每亩总茎数),,是否达到或超过预定的指标;(3) 调查群体条件下各个体的发育状况,判断幼苗属于哪种苗(壮苗、弱苗或旺 苗),并通过苗情进一步判断土壤肥力及供肥情况,作为施肥的依据。如有虫 情和病情,要考虑防治措施,并将田间调查情况填入表 4 表 4 冬小麦越冬前田间调查记载表 项 目 田 区 号 前 作 品 种 播种 期 (月 /日) 施肥水 平 灌 溉 压麦及 其他措 施 苗情 基 肥 追 肥 叶 色 主 茎 叶 龄 每 株 茎 数 苗 高 (cm) 5. 小麦子粒灌浆速度的测定:在小麦品种观察区或栽培试验田,抽穗后选同一 天开花,长相和买岁大小一致的植株挂纸牌(或用红漆标记),作为以后取样 观察的材料。标记的数两依据次数而定,但要略高于观察需要的株穗数。从 开花到成熟期间每隔一定田鼠在标记株穗中取样,每次取样测定 20 穗,全部 脱粒后放在磁盘或培养皿中,并数计总粒粒及按 顺序测定。 (1) 称鲜重,计算百粒鲜重(g) (2) 量子粒长、宽、厚,随机取样 20—50 粒测量,并求出平均值(mm)。 (3) 用比重法测定百粒体积,灌一定量的水于小量筒中,再放入 百粒麦粒 (重复 3 次),求得其百粒体积(ml)。 (4) 烘干测定干重:将供测定的全部麦粒 放入纸袋或铝盒中烘干称干重(烘 干称重方法参照实验六,水稻子粒灌浆速度调查部分),折算成千粒重 叶 序 日 期 株 号 一叶 二叶 九叶 十叶 出 生 定长 枯 黄 出 生 定 长 枯 黄 出 生 定 长 枯 黄 出 生 定 长 枯 黄 出 生 定 长 枯 黄 1 2… 15 历期 出 生 — 一 定
(g)。将上述测定结果填入表5 取样 开花后 总每百 子粒长 子粒子粒厚百 品种或处理 日期 天数 取样穗数 粒 度度(mm)粒 重( (月 粒 重 本实验次持续的时间较长,有些内容可在课后进行,亦可根据需要择其部分进 三、作业 根据系统观察,整理数据,每人写出“小麦生长发育特性观察”报告一篇 小麦分蘖特性的观察 熟悉分蘖期麦苗的形态特征;了解主茎叶片与分蘖发生的同伸关系及分蘖与不定根 发生的关系:学习分析小麦分蘖期麦苗性状的方法 内容说明 (一)麦苗形态的观察和各种分蘖类型的识别 1小麦幼苗形态观察:取一株典型的分蘖期麦苗对照挂图认识小麦幼苗的性态结构。 小麦的幼苗是由胚根、不定根、中茎、分蘖节、主茎叶片、分蘖鞘和分蘖叶片等构成。 (1)胚根:种子萌发时由胚根鞘中长出,先长出一条主胚根,随后长出侧胚根。 一般有3-7条,在形态上比节根细,颜色较深,位于节根下面 (2)不定根:着生于茎基部的节上,与分蘖几乎同时发生。一般主茎每发生一个 分蘖,就在分蘖节上,透过主茎叶鞘的基部,长出不定根。在形态上比胚根 粗, (3)盾片:与胚根在一起,位于地中茎下端,呈光滑的圆盘状,与胚芽鞘在同 侧 (4)胚芽鞘:种子萌发后,胚芽鞘首先伸出地面,为一透明的细管状物,顶端有 孔,见光后开裂,停止生长。到麦苗分蘖以后,它位于地中茎下端 (5)地中茎:指芽鞘节与第一叶节之间出现的一段乳白色的茎。是调节分蘖节深 度的器官。当播种过深,超过地中茎的伸能力时,第一、二叶或第二、三叶之 间的节间也回深长,形成多蘖节的现象。 (6)分蘖节:发生分蘖节的部位称为分蘖节。由几个极端的节间和几个极端幼小 的顶芽和侧芽(分蘖芽)所组成,它不仅是长茎、长叶、长蘖、长次生根的 器官,而且也是贮藏营养物质的器官。 7)分蘖鞘(鞘叶):分蘖鞘在形态上与胚芽鞘相似,是只有叶鞘没有叶片的不完 全叶。小麦的每个分蘖都包在分蘖鞘里,与主茎的第一片叶包在胚芽鞘里 样,当分蘖刚从叶鞘中伸出时,由分蘖鞘中则出生分蘖的第一片叶。 (8)主茎叶片:从生在分蘖节上,观察时注意叶片的位序。首先找出第一片叶, 然后依其互生关系就可以找出其他叶片。确定第一片叶的方法,生育初期可 以用叶形鉴别,第一片叶在形态上与其他叶片不同。上下几乎一样宽,顶端 较钝,叶片短而厚,叶脉较明显。生育中后期,第一片叶往往枯死脱落,但
(g)。将上述测定结果填入表 5。 品 种 或 处 理 取样 日期 (月 /日) 开花后 天数 (天) 取 样 穗 数 总 穗 数 每 穗 粒 数 百 粒 重 (g) 子粒长 度(mm) 子 子粒 宽度 (m (mm) 子粒厚 度(mm) 百 粒 体 积 (ml) 千粒 重(g) 本实验次持续的时间较长,有些内容可在课后进行,亦可根据需要择其部分进 行。 三、作 业 根据系统观察,整理数据,每人写出“小麦生长发育特性观察”报告一篇。 小麦分蘖特性的观察 一、 目 的 熟悉分蘖期麦苗的形态特征;了解主茎叶片与分蘖发生的同伸关系及分蘖与不定根 发生的关系;学习分析小麦分蘖期麦苗性状的方法。 二、内容说明 (一)麦苗形态的观察和各种分蘖类型的识别。 1 小麦幼苗形态观察:取一株典型的分蘖期麦苗对照挂图认识小麦幼苗的性态结构。 小麦的幼苗是由胚根、不定根、中茎、分蘖节、主茎叶片、分蘖鞘和分蘖叶片等构成。 (1) 胚根:种子萌发时由胚根鞘中长出,先长出一条主胚根,随后长出侧胚根。 一般有 3—7 条,在形态上比节根细,颜色较深,位于节根下面。 (2) 不定根:着生于茎基部的节上,与分蘖几乎同时发生。一般主茎每发生一个 分蘖,就在分蘖节上,透过主茎叶鞘的基部,长出不定根。在形态上比胚根 粗。 (3) 盾片:与胚根在一起,位于地中茎下端,呈光滑的圆盘状,与胚芽鞘在同一 侧。 (4) 胚芽鞘:种子萌发后,胚芽鞘首先伸出地面,为一透明的细管状物 ,顶端有 孔,见光后开裂,停止生长。到麦苗分蘖以后,它位于地中茎下端。 (5) 地中茎:指芽鞘节与第一叶节之间出现的一段乳白色的茎。是调节分蘖节深 度的器官。当播种过深,超过地中茎的伸能力时,第一、二叶或第二、三叶 之 间的节间也回深长,形成多蘖节的现象。 (6) 分蘖节:发生分蘖节的部位称为分蘖节。由几个极端的节间和几个极端幼小 的顶芽和侧芽(分蘖芽)所组成,它不仅是长茎、长叶、长蘖、长次生根的 器官,而且也是贮藏营养物质的器官。 (7) 分蘖鞘(鞘叶):分蘖鞘在形态上与胚芽鞘相似,是只有叶鞘没有叶片的不完 全叶。小麦的每个分蘖都包在分蘖鞘里,与主茎的第一片叶包在胚芽鞘里一 样,当分蘖刚从叶鞘中伸出时,由分蘖鞘中则出生分蘖的第一片叶。 (8) 主茎叶片:丛生在分蘖节上,观察时注意叶片的位序。首先找出第一片叶, 然后依其互生关系就可以找出其他叶片。确定第一片叶的方法,生育初期可 以用叶形鉴别,第一片叶在形态上与其他叶片不同。上下几乎一样宽,顶端 较钝,叶片短而厚,叶脉较明显。生育中后期,第一片叶往往枯死脱落,但
其方位可依盾片的位置和方向来确定,因为小麦主茎上的第一片叶都在盾片 的对侧,以盾片来鉴别时,一定要把麦苗拿正,拉直胚根,根茎不要发生扭 曲。认识主茎叶序,还可以借助主茎分蘖(一次(级)分蘖)的方法来确定, 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一般是一个叶带一个蘖,确定了分蘖,也就找到了相应 的叶片。根据这种关系,应先区别主茎和分蘗蘖,从位置上看主茎一般位于株 丛中央,从形态上看,主茎较分蘖高而粗壮。如遇特殊情况(畸形或缺位), 须综合上述两种情况确定,并根据一般经验来判断 2.分蘖类型识别:由于生育条件的不同,可使麦苗出现不同的分蘖类型,根据分蘖 的着生部位和入土深度,通常分四各类型 (1)普通分蘖型:在适宜播深条件下,一般多出有地中茎的分蘖植株,这是最常 见值的一种分蘗类型。 (2)胚芽鞘分蘖型:呀鞘是主茎变态叶,叶腋中有一腋芽,可长出一个分蘖,该 分蘖也可发生二级(次)分蘖,在种子大,播深适宜,单株营养面积大,光 照良好,水肥充足的条件下,可以出现分蘖鞘分蘖类型。 (3)多层分蘖型:此种类型常出现在肥水条件良好,播种过深的松软地上或畦埂 上,主茎第一片叶与第二叶甚至第二叶与第三叶间的节间深长,补偿地中茎 深长能力的不足。但主茎低位叶分蘖仍然能正常发生 (4)无地中茎分蘖型:这种类型主要发生在浅播的情况下,地中茎在较强的光照 下不伸长,形成地中茎未伸长的分蘖,分蘖节上在种子的入土深处形成 (二)分蘖的出现及同伸关系取主茎叶龄3、5、7的麦苗进行观察。小麦幼苗 长岀第三叶时,由胚芽腋间长出第一个分蘖,由于胚芽鞘入土较深,胚芽鞘分蘖受抑制, 般只有在良好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当主茎第四叶伸长时,在主茎第一片叶的叶腋间长出一个分蘖(主茎第一分蘖),当 主茎第五片伸出时,主茎第二叶的叶腋又生出一分蘖(主茎二分蘖)依次类推着生于主 茎上的分蘖称为第一次分蘖。由第一分蘖长出的分蘖称第二次分蘖。有时,当第一次分 蘖的第三片叶伸出时,在其分蘖鞘腋间产生一个分蘖,以后每增加一叶,也按叶位顺序 增长分蘖。上述蘖称蘖位分蘖。 分蘖的发生有严格的顺序性,一般情况下,主茎或分蘖上的腋芽循着由敌位向高位 的规律萌发生长,并且与主茎叶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小麦分蘖过程中,主茎的叶序与 各级分有以同伸关系(附表)。如主茎第三叶(30)与胚芽鞘第一叶(1/P)同伸;主茎 第四叶(40)与胚芽鞘分蘖第二叶(2/P)及主茎第四叶(40)与胚芽鞘分蘖第二叶(2/P) 及主茎第一分蘗第一叶(1/)同伸;50与3/P、IPP、2、2/、Ⅷ同伸等,余者类推。 根据上同伸关系已知主茎叶龄,可推某叶的叶龄全株可出现的理论分蘖数,即主茎 某一叶片出现时可能出现分总分蘖(包括主茎)为其前两个叶序发生总分蘖数之和 主茎第五叶龄的总分蘖数加主茎六叶龄的总分蘖数等于第七叶龄的总分蘖数 5+8=13。在生产上胚芽鞘分蘖常不出现,则主茎第七叶龄的总分蘖数为3+5=8。 另外,根据主茎叶龄与分蘖的同伸关系,推算出主茎饿最髙蘖位。主茎最高蘖位=-3 (n代表主茎可见叶即叶龄) 般大田生产上实际分蘖数常少于理论分蘖数,而稀播繁殖田和高产田实际分蘖数 有时接近理论分蘖数。特别是在浅播条件下,实际分蘖数在某一时期内也可稍大于理论 分蘖数。主茎的低位分蘖发生比较正常,与主茎的同关系也比较密切,而高位蘖,而且 也可抑制低位蘖的发生,使之形成空节(缺位),特别是胚芽鞘分蘖,一般很少发生 小麦分蘖的发生与不定根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一般主茎每发生一个分蘖,就在 出分蘖的节上长出3条不定根(或不足3条)。从植物解剖学的观点看,这些节属于主茎
其方位可依盾片的位置和方向来确定,因为小麦主茎上的第一片叶都在盾片 的对侧,以盾片来鉴别时,一定要把麦苗拿正,拉直胚根,根茎不要发生扭 曲。认识主茎叶序,还可以借助主茎分蘖(一次(级)分蘖)的方法来确定, 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一般是一个叶带一个蘖,确定了分蘖,也就找到了相应 的叶片。根据这种关系,应先区别主茎和分蘖,从位置上看主茎一般位于株 丛中央,从形态上看,主茎较分蘖高而粗壮。如遇特殊情况(畸形或缺位), 须综合上述两种情况确定,并根据一般经验来判断。 2.分蘖类型识别:由于生育条件的不同,可使麦苗出现不同的分蘖类型,根据分蘖 的着生部位和入土深度,通常分四各类型。 (1) 普通分蘖型:在适宜播深条件下,一般多出有地中茎的分蘖植株,这是最常 见值的一种分蘖类型。 (2) 胚芽鞘分蘖型:呀鞘是主茎变态叶,叶腋中有一腋芽,可长出一个分蘖,该 分蘖也可发生二级(次)分蘖,在种子大,播深适宜,单株营养面积大,光 照良好,水肥充足的条件下,可以出现分蘖鞘分蘖类型。 (3) 多层分蘖型:此种类型常出现在肥水条件良好,播种过深的松软地上或畦埂 上,主茎第一片叶与第二叶甚至第二叶与第三叶间的节间深长,补偿地中茎 深长能力的不足。但主茎低位叶分蘖仍然能正常发生。 (4) 无地中茎分蘖型:这种类型主要发生在浅播的情况下,地中茎在较强的光照 下不伸长,形成地中茎未伸长的分蘖,分蘖节上在种子的入土深处形成。 (二) 分蘖的出现及同伸关系 取主茎叶龄 3、5、7 的麦苗进行观察。小麦幼苗 长出第三叶时,由胚芽腋间长出第一个分蘖,由于胚芽鞘入土较深,胚芽鞘分蘖受抑制, 一般只有在良好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当主茎第四叶伸长时,在主茎第一片叶的叶腋间长出一个分蘖(主茎第一分蘖),当 主茎第五片伸出时,主茎第二叶的叶腋又生出一分蘖(主茎二分蘖)依次类推着生于主 茎上的分蘖称为第一次分蘖。由第一分蘖长出的分蘖称第二次分蘖。有时,当第一次分 蘖的第三片叶伸出时 ,在其分蘖鞘腋间产生一个分蘖,以后每增加一叶,也按叶位顺序 增长分蘖。上述蘖称蘖位分蘖。 分蘖的发生有严格的顺序性,一般情况下,主茎或分蘖上的腋芽循着由敌位向高位 的规律萌发生长,并且 与主茎叶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小麦分蘖过程中,主茎的叶序与 各级分有以同伸关系(附表)。如主茎第三叶 (3/0)与胚芽鞘第一叶(1/P)同伸;主茎 第四叶(4/0)与胚芽鞘分蘖第二叶 (2/P)及主茎第四叶(4/0)与胚芽鞘分蘖第二叶(2/P) 及主茎第一分蘖第一叶(1/I)同伸;5/0 与 3/P、I/PP、2/I、2/I、1/II 同伸等,余者类推。 根据上同伸关系已知主茎叶龄,可推某叶的叶龄全株可出现的理论分蘖数,即主茎 某一叶片出现时可能出现分总分蘖(包括主茎)为其前两个叶序发生总分蘖数之和。如 主茎第五叶龄的总分蘖数加主茎六叶龄的总分蘖数等于第七叶龄的总分蘖数。即: 5+8=13。在生产上胚芽鞘分蘖常不出现,则主茎第七叶龄的总分蘖数为 3+5=8。 另外,根据主茎叶龄与分蘖的同伸关系,推算出主茎饿最高蘖位。主茎最高蘖位=n-3 (n 代表主茎可见叶即叶龄)。 一般大田生产上实际分蘖数常少于理论分蘖数,而稀播繁殖田和高产田实际分蘖数 有时接近理论分蘖数。特别是在浅播条件下,实际分蘖数在某一时期内也可稍大于理论 分蘖数。主茎的低位分蘖发生比较正常,与主茎的同关系也比较密切,而高位蘖,而且 也可抑制低位蘖的发生,使之形成空节(缺位),特别是胚芽鞘分蘖,一般很少发生。 小麦分蘖的发生与不定根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一般主茎每发生一个分蘖,就在 出分蘖的节上长出 3 条不定根(或不足 3 条)。从植物解剖学的观点看,这些节属于主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