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杂谷类作物病害 第一节玉米病害( Corn diseases 全世界已报道的玉米病害约有100余种。中国已经报道有30余种。在东北三 省已发现玉米病害20多种,其中发生普遍的玉米病害有瘤黑粉病、丝黑穗病、大 斑病、圆斑病和赤霉病等,此外尚有细菌斑点病,在个别地区条斑病毒病、褐斑 病、炭疽病、锈病、茎腐病和干腐病(检疫对象)亦有发生。 、玉米瘤黑粉病( Corn smut) 玉米瘤黑粉病又称普通黑粉病。遍布世界各玉米生产区,在中国广泛分布 在黑龙江省各地普遍发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此病发生愈早,对产量影响愈 大,一般减产10%以内。 (一)症状植株地上茎、叶、果穗、雄花均可受害,形成明显的病瘤(菌瘿) 幼苗:在茎基部形成菌瘿,使整个幼苗生长受到抑制,并出现分蘖现象,重 者枯死。 茎秆:菌瘿大小不等,初为白色,并略带紫色,扩大后白膜破裂,散出黑粉(病 菌的冬孢子)。 果穗:菌瘿大小不等:大者可覆盖全穗,外具白膜,以后破裂散出黑粉。雄 花主梗上产生菌瘿后,主梗向菌瘿的相反方向曲折,而雄花大部分或个别小花形 成长圆形的角状菌瘿。 雌穗被侵染后多在果穗上半部或个别籽粒上形成菌瘿,严重的全穗形成大的 畸形菌瘿 叶片和叶鞘:菌瘿较小,多如豆粒或花生米大小,常从叶片基部沿叶脉中肋向 上成串密生,外具有白膜,并略带紫色,迅速破裂,散出很少黑粉菌瘿成熟以后, 外膜破裂散出大量黑粉。 (二)病原 学名:瘤黑粉病菌为玉蜀黍黑粉菌[ Ustilago maydis(DC.) Corda.]属于 担子菌亚门,黑粉菌目,黑粉菌属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此外可在粪肥中、残体上以及附在种子上越冬, 冬孢子的生命力很强,可存活5-7年,越冬的冬孢子于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 子和次生担孢子。担孢子或次生担孢子经风、雨传播至玉米的幼嫩组织上或心叶 叶旋内,又可随叶旋内的水渗入到叶片和叶鞘基部缝隙中,侵染叶片、茎秆、节 部、掖芽和雌雄穗等幼嫩分生组织。担孢子在有水滴的情况下很快萌发,侵染丝 穿透寄主表皮侵人,或从伤口侵入,但不能侵人无分生能力的老组织。成菌瘿 并在菌瘿中产生大量的冬孢子。冬孢子可进行多次再侵染。在抽穗前后一个月内 为玉米黑粉病的盛发期。冬孢子主要靠风传播到玉米的茎、叶、节穗等部位进行 扩大再侵染。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此病发生程度,常受品种抗性、菌源薮量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玉米生育期 般苗期和成熟期较抗病,从拔节以后到开花末期易感病,在开花期以雌、 雄穗和腋芽最易感病
第八章 杂谷类作物病害 第一节 玉米病害(Corn diseases) 全世界已报道的玉米病害约有 100 余种。中国已经报道有 30 余种。在东北三 省已发现玉米病害 20 多种,其中发生普遍的玉米病害有瘤黑粉病、丝黑穗病、大 斑病、圆斑病和赤霉病等,此外尚有细菌斑点病,在个别地区条斑病毒病、褐斑 病、炭疽病、锈病、茎腐病和干腐病(检疫对象)亦有发生。 一、玉米瘤黑粉病(Corn smut) 玉米瘤黑粉病又称普通黑粉病。遍布世界各玉米生产区,在中国广泛分布。 在黑龙江省各地普遍发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此病发生愈早,对产量影响愈 大,一般减产 10%以内。 (一)症状 植株地上茎、叶、果穗、雄花均可受害,形成明显的病瘤(菌瘿)。 幼苗:在茎基部形成菌瘿,使整个幼苗生长受到抑制,并出现分蘖现象,重 者枯死。 茎秆:菌瘿大小不等,初为白色,并略带紫色,扩大后白膜破裂,散出黑粉(病 菌的冬孢子)。 果穗:菌瘿大小不等:大者可覆盖全穗,外具白膜,以后破裂散出黑粉。雄 花主梗上产生菌瘿后,主梗向菌瘿的相反方向曲折,而雄花大部分或个别小花形 成长圆形的角状菌瘿。 雌穗被侵染后多在果穗上半部或个别籽粒上形成菌瘿,严重的全穗形成大的 畸形菌瘿。 叶片和叶鞘:菌瘿较小,多如豆粒或花生米大小,常从叶片基部沿叶脉中肋向 上成串密生,外具有白膜,并略带紫色,迅速破裂,散出很少黑粉菌瘿成熟以后, 外膜破裂散出大量黑粉。 (二)病原 学名:瘤黑粉病菌为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 maydis (DC.)Corda.]属于 担子菌亚门,黑粉菌目,黑粉菌属。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此外可在粪肥中、残体上以及附在种子上越冬, 冬孢子的生命力很强,可存活 5-7 年,越冬的冬孢子于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 子和次生担孢子。担孢子或次生担孢子经风、雨传播至玉米的幼嫩组织上或心叶 叶旋内,又可随叶旋内的水渗入到叶片和叶鞘基部缝隙中,侵染叶片、茎秆、节 部、掖芽和雌雄穗等幼嫩分生组织。担孢子在有水滴的情况下很快萌发,侵染丝 穿透寄主表皮侵人,或从伤口侵入,但不能侵人无分生能力的老组织。成菌瘿, 并在菌瘿中产生大量的冬孢子。冬孢子可进行多次再侵染。在抽穗前后一个月内 为玉米黑粉病的盛发期。冬孢子主要靠风传播到玉米的茎、叶、节穗等部位进行 扩大再侵染。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 此病发生程度,常受品种抗性、菌源数量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1.玉米生育期 一般苗期和成熟期较抗病,从拔节以后到开花末期易感病,在开花期以雌、 雄穗和腋芽最易感病
2.气候 般受温、湿度、尤其是降雨量的影响较大。侵入后发病快慢与气温密切相 关,因病菌喜髙温,所以春季气温低又。加幼苗较抗病,所以发病少而慢,拔节 以后,气温上升,如果此期干旱、气温高,则病害重。但在干早年份,有零星小 雨或多雾、多露等因子,为病菌孢子萌发提供了有利条件,病害可加重 3.其他因素 连作地菌源多,病害发生比轮作地重,连作年限盒长,病害愈重。据查明, 春翻比秋翻地发病亦较重。过多施用氮肥地段,使植株组织生长柔嫩和徒长,有 利于病菌侵入(因病菌主要侵染分生组织),病害亦重。此外,一切机械伤(如虫伤 雹伤、作业时碰伤等)均有利病菌侵入,所以亦可加剧病害的发生。 (五)防治方法 由于初次侵染来源是多方面的,又加传播途径多,以及整个生育期可以重复 再侵染,所以给防治带来困难,比较难以根除。为了减轻发病应采取综合措施加 以防治。 1.消灭初次侵染来源 因其初次侵染来源是多方面的,故应从下列两方面去进行: (1)清除田间菌源:人工收割以后,应将田间散在的病株拾回烧掉,结合秋翻 将残碎的病瘤翻入土内,减少菌源。如机械收割采取秸秆还田措施,对减少菌源 的作用更大,因为机械收割可将菌瘿全部粉碎,这种粉碎后的病菌孢子,遇湿极 易失去生活力。人工收割遗留田间病瘤不易破裂,故不易丧失生活力。 (2)施用净肥:混有玉米病残体的厩肥,一定要充分腐熟后才能下田,以免孢 子未死,增加田间菌量 2.轮作 般可与小麦、大豆、谷子、高粱等作物轮作2-3年。 3.选育抗病品种 配制杂交组合时,应注意父母本的抗病遗传规律、病菌致病性变异产生新生 理小种等问题。 4.割除病瘤 有条件地区应进行,如及时割除病瘤,能减少病菌积累,且可减轻当年的再 侵染。割除病瘤时,应在病菌未成熟前(未形成黑粉)进行,割下的病瘤应深埋或 烧掉,以减少菌源 二、玉米丝黑穗病 MAize head smut) 玉米丝黑穗病周期性发生于美国、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三角洲和山谷地带, 在澳大利亚、印度、新西兰、前苏联、南非和南斯拉夫也有发生,1919年中国首 次在东北报道,目前在许多春玉米地区,特别是东北、西北、华北和南方冷凉山 区的连作玉米田块发病重。玉米丝黑穗病在黑龙江省玉米产区均有发生,尤其连 作玉米地发病重,丝黑穗病对产量影响很大 (一)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是幼苗侵染的系统性病害,以成株期穗部表现症状最明显 幼苗:有些品种或自交系在幼苗长出6-7片叶时,病株可表现出明显症状。 主要表现病苗矮化,节间缩短,有的株形弯曲,叶子密集,叶色浓绿或叶片上有 黄白条纹。 雌穗:被害后症状有两种类型。①黑粉包型。被害后,全穗变为一包黑粉, 病穗失去原
2.气候 一般受温、湿度、尤其是降雨量的影响较大。侵入后发病快慢与气温密切相 关,因病菌喜高温,所以春季气温低又。加幼苗较抗病,所以发病少而慢,拔节 以后,气温上升,如果此期干旱、气温高,则病害重。但在干早年份,有零星小 雨或多雾、多露等因子,为病菌孢子萌发提供了有利条件,病害可加重。 3.其他因素 连作地菌源多,病害发生比轮作地重,连作年限盒长,病害愈重。据查明, 春翻比秋翻地发病亦较重。过多施用氮肥地段,使植株组织生长柔嫩和徒长,有 利于病菌侵入(因病菌主要侵染分生组织),病害亦重。此外,一切机械伤(如虫伤、 雹伤、作业时碰伤等)均有利病菌侵入,所以亦可加剧病害的发生。 (五)防治方法 由于初次侵染来源是多方面的,又加传播途径多,以及整个生育期可以重复 再侵染,所以给防治带来困难,比较难以根除。为了减轻发病应采取综合措施加 以防治。 1.消灭初次侵染来源 因其初次侵染来源是多方面的,故应从下列两方面去进行: (1)清除田间菌源:人工收割以后,应将田间散在的病株拾回烧掉,结合秋翻 将残碎的病瘤翻入土内,减少菌源。如机械收割采取秸秆还田措施,对减少菌源 的作用更大,因为机械收割可将菌瘿全部粉碎,这种粉碎后的病菌孢子,遇湿极 易失去生活力。人工收割遗留田间病瘤不易破裂,故不易丧失生活力。 (2)施用净肥:混有玉米病残体的厩肥,一定要充分腐熟后才能下田,以免孢 子未死,增加田间菌量。 2.轮作 一般可与小麦、大豆、谷子、高粱等作物轮作 2—3 年。 3.选育抗病品种 配制杂交组合时,应注意父母本的抗病遗传规律、病菌致病性变异产生新生 理小种等问题。 4.割除病瘤 有条件地区应进行,如及时割除病瘤,能减少病菌积累,且可减轻当年的再 侵染。割除 病瘤时,应在病菌未成熟前(未形成黑粉)进行,割下的病瘤应深埋或 烧掉,以减少菌源。 二、玉米丝黑穗病(Maize head smut) 玉米丝黑穗病周期性发生于美国、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三角洲和山谷地带, 在澳大利亚、印度、新西兰、前苏联、南非和南斯拉夫也有发生,1919 年中国首 次在东北报道,目前在许多春玉米地区,特别是东北、西北、华北和南方冷凉山 区的连作玉米田块发病重。玉 米丝黑穗病在黑龙江省玉米产区均有发生,尤其连 作玉米地发病重,丝黑穗病对产量影响很大。 (一)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是幼苗侵染的系统性病害,以成株期穗部表现症状最明显。 幼苗:有些品种或自交系在幼苗长出 6—7 片叶时,病株可表现出明显症状。 主要表现病苗矮化,节间缩短,有的株形弯曲,叶子密集,叶色浓绿或叶片上有 黄白条纹。 雌穗:被害后症状有两种类型。①黑粉包型。被害后,全穗变为一包黑粉, 病穗失去原
形;初期具有白膜包被,不久破裂散出黑粉(冬孢子),在黑粉包中夹杂有寄主 维管束的残余物,因而呈丝状。②刺猬型。被害后,穗部受病菌刺激,使果穗颖 片伸长,不能结实,呈绿色角状长刺,丛生,使果穗呈畸形,不结实,有的基部 有少量黑粉,有的无黑粉。 雄穗:被害后花器变形,呈角状长刺,丛生,不形成雄蕊,内部充满黑粉。 (二)病原 学名:病原菌为丝轴黑粉菌[ Sphacelotheca reiliana(kuhn.) Clint.],属 于担子菌亚门,黑粉菌目真菌,轴黑粉菌属。 (三)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混入粪肥中的病菌冬孢子和种子上的病菌 冬孢子均可成为侵染来源。尤其成块的冬孢子在土壤中寿命比单个者长,越冬后 的病菌首先侵染幼苗,从玉米的幼芽或幼根侵入,侵入幼苗后,病菌扩展蔓延进 入生长锥,并随生长锥生长而在寄主体内扩展为系统侵染,但仅在雄穗和雌穗内 形成大量冬孢子而引起发病。后期病穗破裂散出黑粉而越冬。病菌除苗期的初侵 染外,无再侵染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病害的发生程度与菌源数量和土壤温、湿度条件的关系极为密切。 1.土壤温度和湿度 苗期土壤干燥,温度较高时发病重。发病适温为21℃-28℃,以土壤含水量 在20%时最适于病菌侵染。另外,黑龙江省春播时气温中度,风大,蒸发量高, 为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在越冬菌源量大的地区,种植感 病品种,当春季少雨于旱的年份,此病往往盛发流行。 2.农业措施 连作地菌源多,病害重。秋翻地可消灭大量菌源,病害较春翻地轻。机械收 割秸秆还田比站秆翻地发病轻。 3.品种的抗病性 目前生产上还没有免疫的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五)防治方法 针对此病是以土壤带菌传病为主和幼苗侵染的特点,除利用抗病品种外,应 注意减少初侵染源、种子处理和促使幼苗提早出土。 1.实行轮作 尤其病重田块,应与大豆、小麦、谷子等作物进行3-4年轮作。 2.适期早播 过早播种,地温低,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时间拖长,易受病菌侵害,过晚可 减轻病害,但成熟过晚,易遭霜害,故应适期早播 3.种子处理 此方法是较为方便、有效的措施。常用的药剂有:①25%粉锈宁(百菌通、三 唑酮)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②25%羟锈宁(百坦、三 唑醇)粉剂、用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③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 用种子重量的0.4%-0.8%拌种。 4.除掉病株或病穗 在黑粉孢子尚未散出前,割除病株或摘除病穗,深埋或烧掉。减少越冬菌源, 减轻来年的病情
形;初期具有白膜包被,不久破裂散出黑粉(冬孢子),在黑粉包中夹杂有寄主 维管束的残余物,因而呈丝状。②刺猬型。被害后,穗部受病菌刺激,使果穗颖 片伸长,不能结实,呈绿色角状长刺,丛生,使果穗呈畸形,不结实,有的基部 有少量黑粉,有的无黑粉。 雄穗:被害后花器变形,呈角状长刺,丛生,不形成雄蕊,内部充满黑粉。 (二)病原 学名:病原菌为丝轴黑粉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kuhn.)Clint.],属 于担子菌亚门,黑粉菌目真菌,轴黑粉菌属。 (三)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混入粪肥中的病菌冬孢子和种子上的病菌 冬孢子均可成为侵染来源。尤其成块的冬孢子在土壤中寿命比单个者长, 越冬后 的病菌首先侵染幼苗,从玉米的幼芽或幼根侵入,侵入幼苗后,病菌扩展蔓延进 入生长锥,并随生长锥生长而在寄主体内扩展为系统侵染,但仅在雄穗和雌穗内 形成大量冬孢子而引起发病。后期病穗破裂散出黑粉而越冬。病菌除苗期的初侵 染外,无再侵染。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病害的发生程度与菌源数量和土壤温、湿度条件的关系极为密切。 1.土壤温度和湿度 苗期土壤干燥,温度较高时发病重。发病适温为 21℃—28℃,以土壤含水量 在 20%时最适于病菌侵染。另外,黑龙江省春播时气温中度,风大,蒸发量高, 为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在越冬菌源量大的地区,种植感 病品种,当春季少雨于旱的年份,此病往往盛发流行。 2.农业措施 连作地菌源多,病害重。秋翻地可消灭大量菌源,病害较春翻地轻。机械收 割秸秆还田比站秆翻地发病轻。 3.品种的抗病性 目前生产上还没有免疫的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五)防治方法 针对此病是以土壤带菌传病为主和幼苗侵染的特点,除利用抗病品种外,应 注意减少初侵染源、种子处理和促使幼苗提早出土。 1.实行轮作 尤其病重田块,应与大豆、小麦、谷子等作物进行 3—4 年轮作。 2.适期早播 过早播种,地温低,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时间拖长,易受病菌侵害,过晚可 减轻病害,但成熟过晚,易遭霜害,故应适期早播。 3.种子处理 此方法是较为方便、有效的措施。常用的药剂有:①25%粉锈宁(百菌通、三 唑酮)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重量的 0.3%—0.5%拌种。②25%羟锈宁(百坦、三 唑醇)粉剂、用种子重量的 0.3%—0.5%拌种。③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 用种子重量的 0.4%—0.8%拌种。 4.除掉病株或病穗 在黑粉孢子尚未散出前,割除病株或摘除病穗,深埋或烧掉。减少越冬菌源, 减轻来年的病情
5.秋季深翻 可将大量病菌深埋地下。采用机械收割秸秆未进行还田处理或站秆翻地时, 定要注意翻地质量,不能将病株残体露在外面。 6.拔除病苗 7.选用抗病品种 玉米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各地应选育和利用本地区较为抗病的品种 8.掌握墒情和播种质量 墒情不好,覆土厚,病重:墒情好,覆土薄,病轻。所以掌握墒情和播种深 度也是防病重要措施。 三、玉米大斑病 Northern Leaf blight of corn) 玉米大斑病又称煤纹病,自1876年首次报道玉米大斑病以来,在也界各玉米 生产区发二普遍,重病年份为害性大。1899年中国东北地区最早记载此病,目前 几乎所有玉米产区可发生,以东北、华北的北部和西北等温度较低地区以及南方 山区发病较重。近年来,在三江省发生普遍,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在大发生年 份,一般减产15%-20%,严重的减产达50%以上 )症状 在自然条件下由于存在阶段抗病性,苗期很少发病,到后期,尤其是在抽 雄后发病逐渐加重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一般先从底部叶片开 始发生,逐部向上扩展,但也常常出现从中、上部叶片开始发病的情况。严重时, 全株所有叶片均可受害至早期枯死 叶片:玉米大斑病在叶上的病斑类型因品种的抗性基因不同而分为两类,① 萎蔫型病斑:在不具有肚t抗性基因型的玉米品种上产生萎蔫型病斑,病斑初为小 椭圆形、黄褐色或青灰色水浸状斑点,扩大后形成边缘褐色,中央黄褐色或青褐 色的长纺缍形或梭形病斑,病斑一般长度为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可达 15一凹厘米,宽2-3厘米。严重时病,斑可互相联合,使病叶早枯,后期于病斑 上长一层黑褐色霉状物(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严重时,病叶上病斑易 纵裂。②褪绿型病斑:在具有肚t抗性基因型的玉米品种上产生褪绿型病斑,病斑 初期为椭圆形小斑,后病斑稍沿叶脉扩展,出现褐色坏死条纹,呈现黄色或淡褐 色,极少产生孢子。 叶鞘、苞叶:与叶片症状相似,只是霉状物少些。 (二)病原 学名:无性世代为大斑凸脐蠕孢菌 Exserohilum turcicum(Pass.) Leonard& Suggs,属半知菌亚门,凸脐蠕孢属。 (三)侵染循环 病菌可在田间地表和玉米秸秆垛中残留的病叶组织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或 由分生孢子形成的厚垣孢子进行越冬,所以这些病残体就成为来年病菌的初次侵 染来源。但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叶中的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 翌年,病残体中的菌丝体产生的分生孢子及越冬的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借风 雨传播,落到叶片上,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便可侵入寄主。在田间病菌侵 入玉米植株后,约经10-14天,便可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以后分生孢子随气流 传播,进行多次扩大再侵染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5.秋季深翻 可将大量病菌深埋地下。采用机械收割秸秆未进行还田处理或站秆翻地时, 一定要注意翻地质量,不能将病株残体露在外面。 6.拔除病苗 7.选用抗病品种 玉米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各地应选育和利用本地区较为抗病的品种。 8.掌握墒情和播种质量 墒情不好,覆土厚,病重;墒情好,覆土薄,病轻。所以掌握墒情和播种深 度也是防病重要措施。 三、玉米大斑病(Northern Leaf blight of corn) 玉米大斑病又称煤纹病,自 1876 年首次报道玉米大斑病以来,在也界各玉米 生产区发二普遍,重病年份为害性大。1899 年中国东北地区最早记载此病,目前 几乎所有玉米产区可发生,以东北、华北的北部和西北等温度较低地区以及南方 山区发病较重。近年来,在三江省发生普遍,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在大发生年 份,一般减产 15%—20%,严重的减产达 50%以上。 一)症状 在自然条件下由于存在阶段抗病性,苗期很少发病,到后期,尤其是在抽 雄后发病逐渐加重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一般先从底部叶片开 始发生,逐部向上扩展,但也常常出现从中、上部叶片开始发病的情况。严重时, 全株所有叶片均可受害至早期枯死。 叶片:玉米大斑病在叶上的病斑类型因品种的抗性基因不同而分为两类,① 萎蔫型病斑:在不具有 Ht 抗性基因型的玉米品种上产生萎蔫型病斑,病斑初为小 椭圆形、黄褐色或青灰色水浸状斑点,扩大后形成边缘褐色,中央黄褐色或青褐 色的长纺缍形或梭形病斑,病斑一般长度为 5-10 厘米,宽 1 厘米左右,有的可达 15—凹厘米,宽 2—3 厘米。严重时病,斑可互相联合,使病叶早枯,后期于病斑 上长一层黑褐色霉状物(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严重时,病叶上病斑易 纵裂。②褪绿型病斑:在具有 Ht 抗性基因型的玉米品种上产生褪绿型病斑,病斑 初期为椭圆形小斑,后病斑稍沿叶脉扩展,出现褐色坏死条纹,呈现黄色或淡褐 色,极少产生孢子。 叶鞘、苞叶:与叶片症状相似,只是霉状物少些。 (二)病原 ’ 学名:无性世代为大斑凸脐蠕孢菌 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 & Suggs,属半知菌亚门,凸脐蠕孢属。 (三)侵染循环 病菌可在田间地表和玉米秸秆垛中残留的病叶组织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或 由分生孢子形成的厚垣孢子进行越冬,所以这些病残体就成为来年病菌的初次侵 染来源。但埋在地下 10 厘米深的病叶中的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 翌年,病残体中的菌丝体产生的分生孢子及越冬的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借风、 雨传播,落到叶片上,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便可侵入寄主。在田间病菌侵 入玉米植株后,约经 10—14 天,便可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以后分生孢子随气流 传播,进行多次扩大再侵染。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病害发生的程度,受品种抗病性、轮作制度、气象条件和栽培条件等多因素 影响 1.品种抗病 60年代以后,在我国许多地区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是由于推广高 度感病的自交系有关,可见大面积种植易感病的杂交种是形成病害大发生的重要 因素之 2.轮作制度 据调査,一般连作地,由于越冬菌源多,比轮作地发生早而且重 3.气象条件 玉米大斑病发生的轻重受温度、降雨等条件影响很大,其发生的早晚与雨期 迟早也有关系:一般雨期提前,病害亦提前,在黑龙江省一般7月份干旱,玉米 生长受到抑制,8月份多雨年份,病害发生严重,这是由于玉米大斑病菌侵染要 求高温、高湿条件所致。 4.栽培条件 间作、单作等不同栽培条件,对病害发生亦有差异。间作的玉米通风、透光 良好,湿度土妖.一般较单作玉米发病轻,调查中发现,秋翻地发病轻,不翻地 发病重。 (五)防治方法 防治以推广和利用抗病品种为主,加强栽培管理,及时辅以药剂防治。 1.种植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必须考虑以下问题: (1)抗源基因区域化: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种植一套抗病基因品种,在另一地 区里种植另一套抗病基因品种,使抗病品种的布局合理,起到隔离作用,以控制 大斑病的流行,又能限制毒力小种的定向选择,以防大斑病菌优势小种的形成和 扩散 (2)不同抗病品种的合理搭配种植:防止在一个地区内品种抗病基因(种质资 源)单一化,使品种群体的抗病性在遗传上是异质的,多样的 (3)重视品种的兼抗性:在大、小斑病和丝黑穗病混合发生区,应选用能兼抗 几种病害的多抗性品种。 2.轮作 实行二年以上轮作,因为病残体或病叶彻底腐烂消解后,大斑病菌亦不能生 存,所以经两年以上即可达到防病作用。 3.彻底消灭菌源 秋收后结合防治玉米螟及时处理玉米秸秆,或做饲料用等。将病残体处理干 净,尤其对严重感病的秸秆及早处理,更为重要,以便减少来年的侵染菌源。亦 可通过机械收割时粉碎秸秆进行还田或站秆翻地,以及秋季深翻等,将病残体及 病叶深埋地下,加速其腐解,从而也起到加速病菌消亡的目的。 4.加强栽培管理 如适期早播、增施有机肥料、合理密植以及中耕、松土等,创造田间通风透 光条件,提高植株抗病力,减轻发病 5.药剂防治 在病害发生严重地区可以用药剂防治。常用药剂有:①50%多菌灵可湿性粉 剂,每公顷用药1.5千克,对水喷雾;②25%粉锈宁(百理通、三唑酮)可湿性粉 剂,每公顷用药1.5千克,对水喷雾
病害发生的程度,受品种抗病性、轮作制度、气象条件和栽培条件等多因素 影响。 1.品种抗病 60 年代以后,在我国许多地区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是由于推广高 度感病的自交系有关,可见大面积种植易感病的杂交种是形成病害大发生的重要 因素之一。 2.轮作制度 据调查,一般连作地,由于越冬菌源多,比轮作地发生早而且重。 3.气象条件 玉米大斑病发生的轻重受温度、降雨等条件影响很大,其发生的早晚与雨期 迟早也有关系:一般雨期提前,病害亦提前,在黑龙江省一般 7 月份干旱,玉米 生长受到抑制,8 月份多雨年份,病害发生严重,这是由于玉米大斑病菌侵染要 求高温、高湿条件所致。 4.栽培条件 间作、单作等不同栽培条件,对病害发生亦有差异。间作的玉米通风、透光 良好,湿度土妖.一般较单作玉米发病轻,调查中发现,秋翻地发病轻,不翻地 发病重。 (五)防治方法 防治以推广和利用抗病品种为主,加强栽培管理,及时辅以药剂防治。 1.种植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必须考虑以下问题: (1)抗源基因区域化: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种植一套抗病基因品种,在另一地 区里种植另一套抗病基因品种,使抗病品种的布局合理,起到隔离作用,以控制 大斑病的流行,又能限制毒力小种的定向选择,以防大斑病菌优势小种的形成和 扩散。 (2)不同抗病品种的合理搭配种植:防止在一个地区内品种抗病基因(种质资 源)单一化,使品种群体的抗病性在遗传上是异质的,多样的。 (3)重视品种的兼抗性:在大、小斑病和丝黑穗病混合发生区,应选用能兼抗 几种病害的多抗性品种。 2.轮作 实行二年以上轮作,因为病残体或病叶彻底腐烂消解后,大斑病菌亦不能生 存,所以经两年以上即可达到防病作用。 3.彻底消灭菌源 秋收后结合防治玉米螟及时处理玉米秸秆,或做饲料用等。将病残体处理干 净,尤其对严重感病的秸秆及早处理,更为重要,以便减少来年的侵染菌源。亦 可通过机械收割时粉碎秸秆进行还田或站秆翻地,以及秋季深翻等,将病残体及 病叶深埋地下,加速其腐解,从而也起到加速病菌消亡的目的。 4.加强栽培管理 如适期早播、增施有机肥料、合理密植以及中耕、松土等,创造田间通风透 光条件,提高植株抗病力,减轻发病. 5.药剂防治 在病害发生严重地区可以用药剂防治。常用药剂有:①50%多菌灵可湿性粉 剂,每公顷用药 1.5 千克,对水喷雾;②25%粉锈宁(百理通、三唑酮)可湿性粉 剂,每公顷用药 1.5 千克,对水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