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 玉米又名玉蜀黍,俗名很多,如苞米、苞谷、玉茭、玉麦、棒子及珍珠米 等;学名: Zea mays L;英名 maize、com;俄文名: kykypy3a;日文名 卜宀乇口彐》。 第一节概述 玉米生产的基本情况。 1.玉米的起源 玉米栽培历史已经有4000多年了。玉米也叫苞米是世界上第三大粮食作物 种植面积20多亿亩,仅次于小麦和水稻,主产国有:美国、中国、巴西、墨西哥、印 度、俄罗斯等国。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时,发现了玉米,并将其带回西班牙,并由此传播到 世界各地。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玉米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 2.促进玉米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用现代的遗传学理论改良玉米 改进栽培技术 现代化的经营与管理 玉米生产的现状 (1)世界玉米生产概况 玉米是世界上分布较广的作物之一,从北纬58°通过热带到达南纬35° 40°的地区,均有大量栽培。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高产杂交种的培育
1 玉 米 栽 培 玉米又名玉蜀黍,俗名很多,如苞米、苞谷、玉茭、玉麦、棒子及珍珠米 等;学名:Zea mays L.;英名 maize、corn;俄文名:кукуруза;日文名: トウモロコシ。 第一节 概 述 一、玉米生产的基本情况。 1. 玉米的起源 玉米栽培历史已经有 4000 多年了。玉米也叫苞米,是世界上第三大粮食作物, 种植面积 20 多亿亩,仅次于小麦和水稻,主产国有:美国、中国、巴西、墨西哥、印 度、俄罗斯等国。 1492 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时,发现了玉米,并将其带回西班牙,并由此传播到 世界各地。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玉米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 2.促进玉米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用现代的遗传学理论改良玉米 改进栽培技术 现代化的经营与管理 3.玉米生产的现状 (1)世界玉米生产概况 玉米是世界上分布较广的作物之一,从北纬 58°通过热带到达南纬 35°— 40°的地区,均有大量栽培。20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高产杂交种的培育
新技术的应用和花肥用量的增加,世界玉米发展迅速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道,1980年至1995年,世界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20 亿亩左右,单位面积产量从每亩206kg增加到287kg,提高39.3%;总产量从 3940.5亿kg增加到57087亿kg,增加44.9%。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基本上保 持在42-44亿亩,单产从381kg增至579kg,提高520% 据1994年农业统计资料显示(表4-1): 玉米总产量最高的前5个国家依次为:美国2542.7亿kg(占世界玉米总 产量的445%),中国1043.5亿kg(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183%),巴西3214 亿kg(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56%),墨西哥1660亿kg(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 27%),法国129.0亿kg(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23%) 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种植面积在1500万亩以上)的前5个国家依次 是:意大利581kg,美国579kg,加拿大442kg,中国329kg。世界玉米高 产记录一春玉米亩产1548kg(美国,1985年),夏玉米亩产1096kg(中国, 1986年)。 表4-1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面积和产量 万亩)kg)cg亩O亩)(kg)akg亩亩(亿ke)cg亩 世界1931463940.6 1935154479.7 19903257087 美国431687938140641|2015.1 439172542757 中国305361112033025971.630 31724104305 巴西17157203.719 10443123.8 133 94.5 990 l49 68.1 1894493 阿根延 南斯拉夫 泰国 31.5 法国 227492.93952442129.0511 意大利140664.0456 南非9000107.9 5213 561291 加拿大1437534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生产年鉴,有关年份。 (2)我国玉米生产的现状与分布 1952-1980年,中国玉米单产的增长超过整个有史记载的产量水平,即 从亩产90kg增至205kg,增加1.27倍;而1980-1995年,玉米单产又超过 了过去30年增产的总和,即从亩产205kg增至328kg,增长60%
2 新技术的应用和花肥用量的增加,世界玉米发展迅速。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道,1980 年至 1995 年,世界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 20 亿亩左右,单位面积产量从每亩 206kg 增加到 287kg,提高 39.3%;总产量从 3940.5 亿 kg 增加到 5708.7 亿 kg,增加 44.9%。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基本上保 持在 4.2—4.4 亿亩,单产从 381kg 增至 579kg,提高 52.0%。 据 1994 年农业统计资料显示(表 4—1): 玉米总产量最高的前 5 个国家依次为:美国 2542.7 亿 kg(占世界玉米总 产量的 44.5%),中国 1043.5 亿 kg (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 18.3%),巴西 321.4 亿 kg(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 5.6%),墨西哥 166.0 亿 kg(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 2.7%),法国 129.0 亿 kg(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 2.3%)。 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种植面积在 1500 万亩以上)的前 5 个国家依次 是:意大利 581 kg,美国 579 kg,加拿大 442 kg,中国 329 kg。世界玉米高 产记录—春玉米亩产 1548 kg(美国,1985 年),夏玉米亩产 1096 kg(中国, 1986 年)。 表 4—1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面积和产量 项 目 1980 年 1990 年 1994 年 面 积 (万亩) 总 产 (亿 kg) 单 产 (kg/亩) 面 积 (万亩) 总 产 (亿 kg) 单 产 (kg/亩) 面 积 (万亩) 总 产 (亿 kg) 单 产 (kg/亩) 世 界 美 国 中 国 巴 西 印 度 前苏联 罗马尼亚 阿根廷 南斯拉夫 泰 国 法 国 意大利 南 非 加拿大 193146 44333 30053 17157 10443 8975 4466 4932 3735 3242 2343 2636 1406 9000 1437 3940.6 1687.9 611.1 203.7 123.8 60.8 94.5 111.5 64.0 93.2 31.5 93.6 64.0 107.9 53.4 204 381 203 119 119 76 212 226 171 287 134 355 456 120 378 193515 40641 30225 17016 11012 8931 6621 3700 2508 3344 2318 2274 1152 5213 1593 4479.7 2015.1 971.6 213.5 146.4 90.7 99.0 68.1 50.5 67.2 24.1 92.9 58.6 87.0 73.4 248 496 302 123 133 102 149 189 201 201 248 395 509 167 461 199032 43917 31724 20588 10500 9000 4458 4493 5133 3249 1800 2442 1366 5856 1399 5708.7 2542.7 104305 321.3 166.0 105.0 97.8 98.1 104.4 115.5 38.0 129.0 79.4 129.1 63.7 287 579 329 156 158 117 220 218 287 356 211 511 581 221 456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生产年鉴,有关年份。 (2)我国玉米生产的现状与分布 1952—1980 年,中国玉米单产的增长超过整个有史记载的产量水平,即 从亩产 90 kg 增至 205 kg,增加 1.27 倍;而 1980—1995 年,玉米单产又超过 了过去 30 年增产的总和,即从亩产 205 kg 增至 328 kg,增长 60%
1995年玉米生产再上新台阶。全国玉米种植面积34亿亩,总产11199 亿kg,单产328kg,还出现大面积玉米平均亩产500kg的地区(市),超600 kg的县(市),超800kg的乡和亩产超吨粮的高产记录。1990-1995年5年 间玉米面积增加2062万亩,增加64%,但主要分布在玉米产区。从绝对数 字上看,山东省增加434万亩(增加12%),河北省增加75万亩(增加21.3%) 黑龙江省增加364万亩(增加11.1%,内蒙古自治区增加328万亩(增加 283%),辽宁省增加28万亩(增加11.1%),吉林省增加188万亩(增加5.6%) (3)黑龙江省的玉米生产 黑龙江省是我国玉米主要产区之一,每年玉米播种面积200万公顷左右 八十年代前,由于品种和栽培技术落后等原因,产量一直很低,平均单产只 有200公斤左右,进入八十年代初期,玉米以追求产量为主要生产目的,吉 林省农科院四平所先后培育出了四单系列和吉单系列等高产玉米新品种,便 大量引入黑龙江,一时间,黑龙江省玉米品种几乎被它们所占领,产量水平 剧然提高达一倍以上,为黑龙江省粮食总产突破150亿公斤大关做出了突出 贡献。进入九十年代中期,玉米公斤价格达到了1.20元以上,玉米生产达到 了高峰,南方各省纷纷大量北调玉米,发展畜牧养殖及加工业。到九十年代 末期,由于自然灾害频繁“水玉米”问题十分突出,玉米产品质量严重下降, 国外玉米大量出口中国,质量好,价格低,成为南方各省进口大量玉米的主 要渠道,造成北方玉米卖粮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价格跌到最低谷,市场公斤 价格只有040元左右。目前我国已正式加了WTO,玉米受国际市场冲击非常 大,黑龙江省积极引导农民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降低普通玉米的种植面积, 在玉米作物品种方面向优质品种、向饲料玉米方面调整,玉米面积下降至150 万公顷左右 尽管我省玉米生产遇到了加入WTO的严重冲击,但从畜牧业发展,产品 综合加工利用玉米的多用途及耕地面积等方面看,玉米生产还有一定空间 二.玉米在国民经济重点地位 (一)玉米是高产作物 (二)玉米是主要的粮食在作物之 (三)玉米的综合利用价值高 1.淀粉工业原料
3 1995 年玉米生产再上新台阶。全国玉米种植面积 3.4 亿亩,总产 1119.9 亿 kg,单产 328 kg,还出现大面积玉米平均亩产 500 kg 的地区(市),超 600 kg 的县(市),超 800 kg 的乡和亩产超吨粮的高产记录。1990—1995 年 5 年 间玉米面积增加 2062 万亩,增加 6.4%,但主要分布在玉米产区。从绝对数 字上看,山东省增加 434 万亩(增加 12%),河北省增加 75 万亩(增加 21.3%), 黑龙江省增加 364 万亩(增加 11.1%),内蒙古自治区增加 328 万亩(增加 28.3%),辽宁省增加 28 万亩(增加 11.1%),吉林省增加 188 万亩(增加 5.6%)。 (3)黑龙江省的玉米生产 黑龙江省是我国玉米主要产区之一,每年玉米播种面积 200 万公顷左右。 八十年代前,由于品种和栽培技术落后等原因,产量一直很低,平均单产只 有 200 公斤左右,进入八十年代初期,玉米以追求产量为主要生产目的,吉 林省农科院四平所先后培育出了四单系列和吉单系列等高产玉米新品种,便 大量引入黑龙江,一时间,黑龙江省玉米品种几乎被它们所占领,产量水平 剧然提高达一倍以上,为黑龙江省粮食总产突破 150 亿公斤大关做出了突出 贡献。进入九十年代中期,玉米公斤价格达到了 1.20 元以上,玉米生产达到 了高峰,南方各省纷纷大量北调玉米,发展畜牧养殖及加工业。到九十年代 末期,由于自然灾害频繁“水玉米”问题十分突出,玉米产品质量严重下降, 国外玉米大量出口中国,质量好,价格低,成为南方各省进口大量玉米的主 要渠道,造成北方玉米卖粮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价格跌到最低谷,市场公斤 价格只有 0.40 元左右。目前我国已正式加了 WTO,玉米受国际市场冲击非常 大,黑龙江省积极引导农民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降低普通玉米的种植面积, 在玉米作物品种方面向优质品种、向饲料玉米方面调整,玉米面积下降至 150 万公顷左右。 尽管我省玉米生产遇到了加入 WTO 的严重冲击,但从畜牧业发展,产品 综合加工利用玉米的多用途及耕地面积等方面看,玉米生产还有一定空间。 二.玉米在国民经济重点地位 (一)玉米是高产作物 (二)玉米是主要的粮食在作物之一 (三)玉米的综合利用价值高 1. 淀粉工业原料
2.制糖工业原料 3.榨油工业原料 4.酿造工业原料 (四)玉米是重要的饲料作物 三.玉米的分布与区划 我国幅员辽阔,玉米的分布极广。东自台湾和沿海各省,西至新疆及西藏 高原,南自北纬18°的海南岛,北至北纬53°黑龙江省的黑河以北地区都有栽 培。但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山区,大致形成一个从东北向西南 的斜长形地带。在这一地带内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 山西、陕西、四川、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12个省(区),其播种面 积占全国玉米总面积的80%以上。在这个斜长形地带以外,新疆内陆灌溉区 和东南沿海江苏、浙江等省的丘陵壮山区玉米分布也比较集中 我国产区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栽培制度等,全国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玉 米区 1.北方春玉米区本区大部分位于北纬40以北,包括黑龙江、吉林 辽宁全省,内蒙古、宁夏全区,河北、陕西两省的北部,山西省大部分和甘 肃省的一部分地区。这是我国玉米主要产区之一,约占全国玉米播种面积的 27%。 本区属寒温带湿润或半湿润气候。无霜期短,冬季温度低,夏季平均气温 在20C以上全年平均降水量在500mm以上,且降水量的60%集中在夏季, 可以满足玉米抽雄灌浆期对水分的要求,但春季蒸发量大,容易形成春旱。 本区由于玉米生育期间雨水充沛,温度适宜,日光充足,就构成了玉米高产 的自然因素。 本区玉米栽培制度基本上为春播一年一熟制,以玉米单种、玉米大豆间混 作为主要栽培方式,但南部地区有向一年两熟制发展的趋势 2.黄淮平原春、夏播玉米区本区位于淮河秦岭以北,包括河南、山东 全省,河北省的中南部,陕西省中部、山西省南部,江苏、安徽省北部,是 我国最大的玉米产区,约占全国玉米播种面积的40%。 本区属温带半湿润气候。除个别高山地区外,每年4-10月的日平均气温 都在15℃以上。全年降水量500-600mm。日照多数地区在2000小时以上。 本区由于温度较高,无霜期较长,日照、降水量均较充足等,适于玉米栽培 本区玉米栽培制度,主要有两种栽培方式。一是一年两熟制(冬小麦一夏
4 2. 制糖工业原料 3. 榨油工业原料 4. 酿造工业原料 (四)玉米是重要的饲料作物 三.玉米的分布与区划 我国幅员辽阔,玉米的分布极广。东自台湾和沿海各省,西至新疆及西藏 高原,南自北纬 18o 的海南岛,北至北纬 53o 黑龙江省的黑河以北地区都有栽 培。但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山区,大致形成一个从东北向西南 的斜长形地带。在这一地带内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 山西、陕西、四川、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 12 个省(区),其播种面 积占全国玉米总面积的 80%以上。在这个斜长形地带以外,新疆内陆灌溉区 和东南沿海江苏、浙江等省的丘陵壮山区玉米分布也比较集中。 我国产区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栽培制度等,全国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玉 米区: 1.北方春玉米区 本区大部分位于北纬 40o 以北,包括黑龙江、吉林、 辽宁全省,内蒙古、宁夏全区,河北、陕西两省的北部,山西省大部分和甘 肃省的一部分地区。这是我国玉米主要产区之一,约占全国玉米播种面积的 27%。 本区属寒温带湿润或半湿润气候。无霜期短,冬季温度低,夏季平均气温 在 20oC 以上.全年平均降水量在 500mm 以上,且降水量的 60%集中在夏季, 可以满足玉米抽雄灌浆期对水分的要求,但春季蒸发量大,容易形成春旱。 本区由于玉米生育期间雨水充沛,温度适宜,日光充足,就构成了玉米高产 的自然因素。 本区玉米栽培制度基本上为春播一年一熟制,以玉米单种、玉米大豆间混 作为主要栽培方式,但南部地区有向一年两熟制发展的趋势。 2.黄淮平原春、夏播玉米区 本区位于淮河秦岭以北,包括河南、山东 全省,河北省的中南部,陕西省中部、山西省南部,江苏、安徽省北部,是 我国最大的玉米产区,约占全国玉米播种面积的 40%。 本区属温带半湿润气候。除个别高山地区外,每年 4—10 月的日平均气温 都在 15℃以上。全年降水量 500—600mm。日照多数地区在 2000 小时以上。 本区由于温度较高,无霜期较长,日照、降水量均较充足等,适于玉米栽培。 本区玉米栽培制度,主要有两种栽培方式。一是一年两熟制(冬小麦—夏
玉米),在山东、河南、河北省南部和陕西省中部地区多采用之;二是两年三 熟制(春玉米一冬小麦一夏玉米),在北京、保定附近,由于气温较低,冬小 麦播种期早,多采用之。 3.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本区东界从湖北的襄阳向西南到宜昌,入湖南 省常德南下至邵阳,经贵州到云南,北以甘肃省的白龙江向东至秦岭与黄淮 平原春、夏播玉米区相接,西与青藏高原玉米区为界。本区包括四川、云南 贵州全省,湖北、湖南省的西部,陕西省的南部,甘肃省的小部分。本区亦 为我国主要的玉米产区之一,约占全国玉米总播种面积到5%。 本区属亚热带、温带的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各地因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气 候变化较为复杂。除个别高山外,4-10月的日平均气温均在15℃以上。玉 米生长的有效期一般都在205天以上,南部及低谷地带多在300天左右,即 在高山地带玉米生育期也超过100天以上。全年降水量在1000mm左右,多 集中在4-10月份,雨量分布比较均匀,有利于多季玉米栽培。唯阴天过多 (一般在200天左右),日照不足,是本区玉米栽培的主要不利因素。 本区栽培制度因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种栽培方式 、是高山地区以一熟春玉米为主。 是丘陵地区,以两年五熟的春玉米或一年两熟的夏玉米为主 、是平原地区,以一年三熟的秋玉米为主。其中,两年五熟制、一年两 熟制是本区的主要栽培方式。 4.南方丘陵玉米区本区界限,北与黄淮平原春、夏播玉米区相连,西 接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东南界东海、南海,包括广东、广西、浙江、福建、 台湾、江西等省,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湖北、湖南两省的东部。本区为 我国水稻主要产区,玉米栽培面积不大,约占全国玉米总播种面积的5%左右。 本区属亚热带、热带的湿润气候。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霜雪少,生长期 长。一般3-10月的平均气温在20℃左右,适于玉米生长的有效温度日数在 250天以上。年降雨量多,一般均在1000mm以上,有的地方达到1700mm 左右。这些气侯条件有利于多季玉米的发展。本区玉米栽培制度,过去以 年二熟制为主,改制后在部分地区推广秋玉米,此外广西等地种植双季玉米; 东湛江一带种冬玉米。今后随着栽培制度的改革,扩大玉米面积是有可能 的。 5.西北内陆玉米区本区东以乌鞘岭为界,包括甘肃省河西走廊和新疆 维吾尔自冶区全部。玉米播种面积约占全国玉米总播种面积的3% 本区属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全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甚至有的地 方全年无雨。温度在北疆及甘肃河西走廊较低,但4-10月的平均气温均超 过15℃:南疆和吐鲁番盆地温度较高,4-10月的平均气温多在20℃以上 照充足,生长期短。 本区栽培制度,以一年一熟春玉米为主
5 玉米),在山东、河南、河北省南部和陕西省中部地区多采用之;二是两年三 熟制(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在北京、保定附近,由于气温较低,冬小 麦播种期早,多采用之。 3.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 本区东界从湖北的襄阳向西南到宜昌,入湖南 省常德南下至邵阳,经贵州到云南,北以甘肃省的白龙江向东至秦岭与黄淮 平原春、夏播玉米区相接,西与青藏高原玉米区为界。本区包括四川、云南、 贵州全省,湖北、湖南省的西部,陕西省的南部,甘肃省的小部分。本区亦 为我国主要的玉米产区之一,约占全国玉米总播种面积到 5%。 本区属亚热带、温带的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各地因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气 候变化较为复杂。除个别高山外,4—10 月的日平均气温均在 15℃以上。玉 米生长的有效期一般都在 205 天以上,南部及低谷地带多在 300 天左右,即 在高山地带玉米生育期也超过 100 天以上。全年降水量在 1000mm 左右,多 集中在 4—10 月份,雨量分布比较均匀,有利于多季玉米栽培。唯阴天过多 (一般在 200 天左右),日照不足,是本区玉米栽培的主要不利因素。 本区栽培制度因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种栽培方式: 一、是高山地区以一熟春玉米为主。 二、是丘陵地区,以两年五熟的春玉米或一年两熟的夏玉米为主。 三、是平原地区,以一年三熟的秋玉米为主。其中,两年五熟制、一年两 熟制是本区的主要栽培方式。 4.南方丘陵玉米区 本区界限,北与黄淮平原春、夏播玉米区相连,西 接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东南界东海、南海,包括广东、广西、浙江、福建、 台湾、江西等省,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湖北、湖南两省的东部。本区为 我国水稻主要产区,玉米栽培面积不大,约占全国玉米总播种面积的 5%左右。 本区属亚热带、热带的湿润气候。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霜雪少,生长期 长。一般 3—10 月的平均气温在 20℃左右,适于玉米生长的有效温度日数在 250 天以上。年降雨量多,一般均在 1000 mm 以上,有的地方达到 1700mm 左右。这些气侯条件有利于多季玉米的发展。本区玉米栽培制度,过去以一 年二熟制为主,改制后在部分地区推广秋玉米,此外广西等地种植双季玉米; 广东湛江一带种冬玉米。今后随着栽培制度的改革,扩大玉米面积是有可能 的。 5.西北内陆玉米区 本区东以乌鞘岭为界,包括甘肃省河西走廊和新疆 维吾尔自冶区全部。玉米播种面积约占全国玉米总播种面积的 3%。 本区属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全年降水量在 200mm 以下,甚至有的地 方全年无雨。温度在北疆及甘肃河西走廊较低,但 4—10 月的平均气温均超 过 15 ℃;南疆和吐鲁番盆地温度较高,4—10 月的平均气温多在 20℃以上。 日照充足,生长期短。 本区栽培制度,以一年一熟春玉米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