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13.16% 4、平均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期初及期末总资产平均余额。 5、每股收益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 号-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2010年修订)等规定计算。2018年12月本公司发放了优 先股股息,在计算上述指标时己经考虑了发放优先股股息的影响 6、成本收入比=业务及管理费{营业收入 7、净利差=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付息负债平均成本率 8、净息差=利息净收入/生息资产平均余额 9、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和吸收存款总额均不含应计利息。 10、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 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指标按照中国银保监会《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 知》(银监发【2018】7号)的规定执行。拨备覆盖率=贷款减值准备不良贷款余额;贷款拨备率=贷款减 值准备/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 二、补充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一)非经常性损益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项目 2018年 政府补助 526 捐赠支出 175 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净额 其他非经常性损益净额 芈非经常性损益所得税的影响额 非经常性损益税后影响净额 109 其中:影响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的非经常性损益 影响少数股东损益的非经常性损益 注: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年修订)》的规定计算。 (二)补充财务指标 (单位:%)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主要指标 标准值12月31日 12月31日 月31日 流动性比例汇总人民币225 51.64 3964 注:以上数据均为本公司口径,监管指标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管的相关规定计算, (三)境内外会计准则差异 本集团根据境内外会计准则分别计算的报告期内净利润和截至报告期末股东权益无差 异
21 增长 13.16%。 4、平均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期初及期末总资产平均余额。 5、每股收益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 9 号-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2010 年修订)等规定计算。2018 年 12 月本公司发放了优 先股股息,在计算上述指标时已经考虑了发放优先股股息的影响。 6、成本收入比=业务及管理费/营业收入。 7、净利差=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付息负债平均成本率。 8、净息差=利息净收入/生息资产平均余额。 9、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和吸收存款总额均不含应计利息。 10、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 11、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指标按照中国银保监会《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 知》(银监发【2018】7 号)的规定执行。拨备覆盖率=贷款减值准备/不良贷款余额;贷款拨备率=贷款减 值准备/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 二、补充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一)非经常性损益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项目 2018年 政府补助 526 捐赠支出 -175 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净额 -63 其他非经常性损益净额 -331 非经常性损益所得税的影响额 -66 非经常性损益税后影响净额 -109 其中:影响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的非经常性损益 -179 影响少数股东损益的非经常性损益 70 注: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 1 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 年修订)》的规定计算。 (二)补充财务指标 (单位:%) 主要指标 标准值 2018 年 12 月 31 日 2017 年 12 月 31 日 2016 年 12 月 31 日 流动性比例 汇总人民币 ≥25 51.64 39.80 39.64 注: 以上数据均为本公司口径,监管指标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管的相关规定计算。 (三)境内外会计准则差异 本集团根据境内外会计准则分别计算的报告期内净利润和截至报告期末股东权益无差 异
第三章经营讨论与分析 经济金融与政策环境回顾 本报告期全球复苏放缓、增长分化,我国经济金融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环境。一方面, 主要经济体增长持续分化。美国仍然保持快速扩张势头,美联储延续加息缩表进程;欧元区 经济增长放缓,英国脱欧和意大利预算问题悬而未决,货币政策正常化难以启动;日本经济 受自然灾害冲击出现负增长,物价涨幅回落,央行继续实施超宽松政策;美元走强叠加全球 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部分新兴经济体持续承压。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显著升温,主要 经济体贸易摩擦升级,深刻影响了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与全球价值链体系,导致全球贸易增速 放缓,拖累经济复苏进程。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通过出口变动、资本流动、汇率波动、价 格传导等渠道影响我国经济,不利因素与挑战相应增多。 报告期内,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中,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深入推进, 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同时,在多重因素制约下,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 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加大,信用和流动性 风险增加,金融风险防范化解任务加重。面对困难,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应对举措,继续深 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营造优质公平的企业营商环境:央行货 币政策目标由“合理稳定”逐步转向“合理充裕”,通过扩大MLF投放、定向降准、增加再 贷款和再贴现额度等“精准滴灌”举措,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 问题;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加力,减税降费,加大基建投资“补短板”力度;加强金融风险 防控和地方偾务管理,积极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健全债务管理长效机制;加快落实 金融业各项改革开放举措,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日趋友好的金融条件下,我国银行业规模稳健增长、信贷投放持续扩张、净息差企稳改 善、盈利能力稳步提升。但也存在企业经营活力和社会信用创造能力下降,货币政策传导机 制不畅,银行体系面临增存稳存难度上升、资本约束加大、流动性管理难度増加等问题。为 积极应对经营环境变化,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防范各类金融风险,本公司采取了如下措 施,取得了良好成效 是高度重视战略的引领作用,稳步推进改革转型任务的落地实施。董事会通过了《中 国民生银行改革转型暨三年发展规划整体实施方案》,在推进“凤凰计划”项目成果转化与 落地的同时,明确了未来三年的发展战略、业务方向和经营目标,坚持“民营企业的银行
22 第三章 经营讨论与分析 一、经济金融与政策环境回顾 本报告期全球复苏放缓、增长分化,我国经济金融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环境。一方面, 主要经济体增长持续分化。美国仍然保持快速扩张势头,美联储延续加息缩表进程;欧元区 经济增长放缓,英国脱欧和意大利预算问题悬而未决,货币政策正常化难以启动;日本经济 受自然灾害冲击出现负增长,物价涨幅回落,央行继续实施超宽松政策;美元走强叠加全球 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部分新兴经济体持续承压。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显著升温,主要 经济体贸易摩擦升级,深刻影响了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与全球价值链体系,导致全球贸易增速 放缓,拖累经济复苏进程。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通过出口变动、资本流动、汇率波动、价 格传导等渠道影响我国经济,不利因素与挑战相应增多。 报告期内,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中,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深入推进, 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同时,在多重因素制约下,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 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加大,信用和流动性 风险增加,金融风险防范化解任务加重。面对困难,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应对举措,继续深 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营造优质公平的企业营商环境;央行货 币政策目标由“合理稳定”逐步转向“合理充裕”,通过扩大MLF投放、定向降准、增加再 贷款和再贴现额度等“精准滴灌”举措,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 问题;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加力,减税降费,加大基建投资“补短板”力度;加强金融风险 防控和地方债务管理,积极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健全债务管理长效机制;加快落实 金融业各项改革开放举措,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日趋友好的金融条件下,我国银行业规模稳健增长、信贷投放持续扩张、净息差企稳改 善、盈利能力稳步提升。但也存在企业经营活力和社会信用创造能力下降,货币政策传导机 制不畅,银行体系面临增存稳存难度上升、资本约束加大、流动性管理难度增加等问题。为 积极应对经营环境变化,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防范各类金融风险,本公司采取了如下措 施,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高度重视战略的引领作用,稳步推进改革转型任务的落地实施。董事会通过了《中 国民生银行改革转型暨三年发展规划整体实施方案》,在推进“凤凰计划”项目成果转化与 落地的同时,明确了未来三年的发展战略、业务方向和经营目标,坚持“民营企业的银行
科技金融的银行、综合服务的银行”的战略定位,打造在中国银行业鲜明响亮的品牌形象。 二是牢记“为民而生,与民共生”的历史使命,打造差异化竞争力。围绕民企客户开展 客群经营,稳步提升服务民企能力,力争成为优质民营企业的主办行和首选行;从构建核心 平台、完善一体化机制、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加大资源配置倾斜、开发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 多维度入手,全力打造战略民企业务核心竞争力。公司业务聚焦民企战略,打造场景化的交 易银行、定制化的投资银行、便捷化的线上银行和综合化的财富管理银行;零售业务依托“民 企生态圈”,打造民企生态圈客群、小微客群、私银企业家客群三大特色零售客群,为民营 企业及企业家提供有效率、有温度、有深度、有价值的服务。 三是构建“技术+数据”双轮驱动力,努力打造科技强劲新引擎。以更加开放、主动的 心态面对金融科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大力发展直销银行、远程银行、小微线上微贷、信用 卡线上服务等业务,提升智能服务能力。以分布式架构转型为动力、以数据治理为抓手,为 战略实施和改革转型提供技术“动能”、数据“赋能”和资源保障。 四是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一体化服务体系,做综合服务的银行,实现内涵式价值成 长。强化公司、零售、金融市场等板块之间的综合化经营,重视公私联动和业务协同,建立 交叉销售机制,打造跨部门、多产品、综合一体化的业务格局。优化海外机构布局,推进集 团化建设,促进母行、境外机构与附属机构的业务联动。 五是加快事业部体制机制改革方案落地。进一步完善事业部体制机制,已建立地产金融 事业部、集团金融事业部、信用卡中心、投行直营事业部、小微金融事业部、私人银行事业 部、供应链金融事业部、金融市场部、资产管理部、直销银行事业部十大事业部,按照分类 实施差异化管理,明确各事业部业务边界、业绩核算与考核机制,匹配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六是提升资产负债及财务资源精准配置能力。制定高效的资本策略、科学的定价策略和 稳健的流动性策略,推进精细化财务核算、专业化财务管理,全面提升财务资源使用效率和 财务平台支持能力。持续推进降本增效举措落地和成本管理体系建设,强化预算与资本管理, 加强资源配置对改革转型的推动和重点业务的引导支持。 七是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打造适应、引领、推动和保障业务发展的风险管理体系, 强化风险文化法制底线;调整优化内控合规、法律事务和审计职责,建立全流程内控合规管 控体系,完善战略核心业务风险管理举措,扎实开展审计工作;优化业务结构,创新不良资 产处置方式,稳步改善资产质量
23 科技金融的银行、综合服务的银行”的战略定位,打造在中国银行业鲜明响亮的品牌形象。 二是牢记“为民而生,与民共生”的历史使命,打造差异化竞争力。围绕民企客户开展 客群经营,稳步提升服务民企能力,力争成为优质民营企业的主办行和首选行;从构建核心 平台、完善一体化机制、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加大资源配置倾斜、开发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 多维度入手,全力打造战略民企业务核心竞争力。公司业务聚焦民企战略,打造场景化的交 易银行、定制化的投资银行、便捷化的线上银行和综合化的财富管理银行;零售业务依托“民 企生态圈”,打造民企生态圈客群、小微客群、私银企业家客群三大特色零售客群,为民营 企业及企业家提供有效率、有温度、有深度、有价值的服务。 三是构建“技术+数据”双轮驱动力,努力打造科技强劲新引擎。以更加开放、主动的 心态面对金融科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大力发展直销银行、远程银行、小微线上微贷、信用 卡线上服务等业务,提升智能服务能力。以分布式架构转型为动力、以数据治理为抓手,为 战略实施和改革转型提供技术“动能”、数据“赋能”和资源保障。 四是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一体化服务体系,做综合服务的银行,实现内涵式价值成 长。强化公司、零售、金融市场等板块之间的综合化经营,重视公私联动和业务协同,建立 交叉销售机制,打造跨部门、多产品、综合一体化的业务格局。优化海外机构布局,推进集 团化建设,促进母行、境外机构与附属机构的业务联动。 五是加快事业部体制机制改革方案落地。进一步完善事业部体制机制,已建立地产金融 事业部、集团金融事业部、信用卡中心、投行直营事业部、小微金融事业部、私人银行事业 部、供应链金融事业部、金融市场部、资产管理部、直销银行事业部十大事业部,按照分类 实施差异化管理,明确各事业部业务边界、业绩核算与考核机制,匹配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六是提升资产负债及财务资源精准配置能力。制定高效的资本策略、科学的定价策略和 稳健的流动性策略,推进精细化财务核算、专业化财务管理,全面提升财务资源使用效率和 财务平台支持能力。持续推进降本增效举措落地和成本管理体系建设,强化预算与资本管理, 加强资源配置对改革转型的推动和重点业务的引导支持。 七是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打造适应、引领、推动和保障业务发展的风险管理体系, 强化风险文化法制底线;调整优化内控合规、法律事务和审计职责,建立全流程内控合规管 控体系,完善战略核心业务风险管理举措,扎实开展审计工作;优化业务结构,创新不良资 产处置方式,稳步改善资产质量
、总体经营概况 报告期内,本公司积极应对内外部经营环境的调整变化,紧密围绕“民营企业的银行 科技金融的银行、综合服务的银行”的战略定位,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切实服务实体经济, 加快推进改革转型落地实施,并取得明显成效。本公司及时把握市场机遇,持续优化经营结 构,强化不良资产淸收力度,资产质量保持基本稳定,盈利能力稳步提升,各项业务经营实 现稳健发展 (一)经营效益保持稳定,运营效率不断提升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327亿元,同比增长5.14亿元,增 幅1.03%;营业收入1,56769亿元,同比增长124.88亿元,增幅86%;净息差1.73%,同比提 升0.23个百分点;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294%,同比下降109个百分点;平均总资产收益 率0.85%,同比下降001个百分点;基本每股收益达到1.14元,同比增长0.01元;归属于母公 司普通股股东每股净资产达到937元,比上年末增长094元。 本公司持续推进降本增效和产能提升,加强成本精细化管理,压降刚性运营成本占比, 成本结构不断优化,运营效率进一步提升。报告期内,本集团成本收入比3007%,同比下降 165个百分点。 (二)资产负债协调发展,业务结构不断优化 报告期内,本集团主动调整资产负债业务结构,资产规模保持适度增长。截至报告期末, 本集团总资产规模59,948.2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2736亿元,增幅1.57%,其中各项贷款总 额30,5674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52439亿元,增幅9.00%:总负债规模5,638.21亿元,比上 年末增长51547亿元,增幅0.94%,其中各项存款总额31672.9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09.81 亿元,增幅6.78%。 资产业务方面,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各项贷款总额(含贴现)在总资产规模中占比为 5099%,比上年末提高348个百分点;小微贷款总额4,1556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2302亿元, 增幅11.33%,评分5档及以上小微客户贷款总额占比8625%,比上年末提高492个百分点。 负债业务方面,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吸收存款总额在总负债规模中占比5693%,比上 年末提高3.12个百分点,其中零售存款总额占比18.16%,比上年末提高1.57个百分点;同业 负债总额(含同业存单)占比2895%,比上年末下降295个百分点
24 二、总体经营概况 报告期内,本公司积极应对内外部经营环境的调整变化,紧密围绕“民营企业的银行、 科技金融的银行、综合服务的银行”的战略定位,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切实服务实体经济, 加快推进改革转型落地实施,并取得明显成效。本公司及时把握市场机遇,持续优化经营结 构,强化不良资产清收力度,资产质量保持基本稳定,盈利能力稳步提升,各项业务经营实 现稳健发展。 (一)经营效益保持稳定,运营效率不断提升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3.27亿元,同比增长5.14亿元,增 幅1.03%;营业收入1,567.69亿元,同比增长124.88亿元,增幅8.66%;净息差1.73%,同比提 升0.23个百分点;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2.94%,同比下降1.09个百分点;平均总资产收益 率0.85%,同比下降0.01个百分点;基本每股收益达到1.14元,同比增长0.01元;归属于母公 司普通股股东每股净资产达到9.37元,比上年末增长0.94元。 本公司持续推进降本增效和产能提升,加强成本精细化管理,压降刚性运营成本占比, 成本结构不断优化,运营效率进一步提升。报告期内,本集团成本收入比30.07%,同比下降 1.65个百分点。 (二)资产负债协调发展,业务结构不断优化 报告期内,本集团主动调整资产负债业务结构,资产规模保持适度增长。截至报告期末, 本集团总资产规模59,948.2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27.36亿元,增幅1.57%,其中各项贷款总 额30,567.4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524.39亿元,增幅9.00%;总负债规模55,638.21亿元,比上 年末增长515.47亿元,增幅0.94%,其中各项存款总额31,672.9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09.81 亿元,增幅6.78%。 资产业务方面,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各项贷款总额(含贴现)在总资产规模中占比为 50.99%,比上年末提高3.48个百分点;小微贷款总额4,155.6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23.02亿元, 增幅11.33%,评分5档及以上小微客户贷款总额占比86.25%,比上年末提高4.92个百分点。 负债业务方面,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吸收存款总额在总负债规模中占比56.93%,比上 年末提高3.12个百分点,其中零售存款总额占比18.16%,比上年末提高1.57个百分点;同业 负债总额(含同业存单)占比28.95%,比上年末下降2.95个百分点
(三)全面实施改革转型,重点业务发展良好 报告期内,本公司聚焦重点业务领域,持续推进改革转型,明确关键落地举措,建立配 套的管理机制、协同机制和组织保障体系,确保改革转型顺利实施。 一方面,持续深化客群经营,夯实业务基石。在公司客群方面,贯彻落实民企战略定位 持续提升民企客户融资效率和服务水平,截至报告期末,全行战略民企客户数量达到354户 存款日均1,9326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92%,贷款总额2,049.1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09%: 供应链金融推出“通系列”行业解决方案,完善“E系列”综合金融服务,初步形成供应链 生态客群服务体系,供应链金融核心客户数比上年末增长12143%;本公司境内有余额对公 存款客户达1167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5.51万户,增幅1531%:境内有余额一般贷款客户 9,926户,客户基础不断夯实;在零售客群方面,聚焦小微客户、贵宾客户等重点客群,实施 分层分类经营,以财富管理为抓手,深化零售客户综合开发,截至报告期末,零售贵宾客户 293.30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2.15%;私人银行客户19,250户,比上年末增长1697%:管理个 人客户金融资产16,501.2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3760亿元;实现零售业务营业收入56409 亿元,同比增长17.12% 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产品服务体系,提升综合化经营能力。在金融市场业务方面,积极 适应产品标准化发展趋势,加快推进产品和业务模式转型,不断提升投资交易和资产管理能 力,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资产托管规模(含各类资金监管业务)为87,147.50亿元,比上年 末增长12.60%;养老金业务托管规模为243990亿元,报告期内新增规模1,589.56亿元,比上 年末增长18693%;理财产品存续规模14,405.55亿元;代客和自营贵金属及外汇交易量保持 市场前列;在网络金融业务方面,积极探索网络金融新型发展模式,持续创新直销银行、零 售网络金融、公司网络金融、网络支付等平台的产品和服务,客户交易活跃度稳居银行业前 列,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直销银行客户数达到1,917.13万户,管理金融资产1,32291亿元; 企业网银签约客户116.18万户,报告期内交易笔数9,90973万笔,交易金额5724万亿元;跨 行通累计交易量2,30560亿元,网络支付累计交易量620万亿元:在综合化经营方面有效发 挥境外业务平台作用,持续拓展境外业务市场,加强交叉销售与业务协同,不断增强跨境金 融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本公司国际化竞争力和影响力,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香港分行实现 净利润1456亿港元,同比增长3788%;民银国际实现净利润3.72亿港元,同比增长65.33% (四)风险管理不断加强,资产质量基本稳定
25 (三)全面实施改革转型,重点业务发展良好 报告期内,本公司聚焦重点业务领域,持续推进改革转型,明确关键落地举措,建立配 套的管理机制、协同机制和组织保障体系,确保改革转型顺利实施。 一方面,持续深化客群经营,夯实业务基石。在公司客群方面,贯彻落实民企战略定位, 持续提升民企客户融资效率和服务水平,截至报告期末,全行战略民企客户数量达到354户, 存款日均1,932.6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92%,贷款总额2,049.1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09%; 供应链金融推出“通系列”行业解决方案,完善“E系列”综合金融服务,初步形成供应链 生态客群服务体系,供应链金融核心客户数比上年末增长121.43%;本公司境内有余额对公 存款客户达116.7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5.51万户,增幅15.31%;境内有余额一般贷款客户 9,926户,客户基础不断夯实;在零售客群方面,聚焦小微客户、贵宾客户等重点客群,实施 分层分类经营,以财富管理为抓手,深化零售客户综合开发,截至报告期末,零售贵宾客户 293.30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2.15%;私人银行客户19,250户,比上年末增长16.97%;管理个 人客户金融资产16,501.2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37.60亿元;实现零售业务营业收入564.09 亿元,同比增长17.12%。 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产品服务体系,提升综合化经营能力。在金融市场业务方面,积极 适应产品标准化发展趋势,加快推进产品和业务模式转型,不断提升投资交易和资产管理能 力,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资产托管规模(含各类资金监管业务)为87,147.50亿元,比上年 末增长12.60%;养老金业务托管规模为2,439.90亿元,报告期内新增规模1,589.56亿元,比上 年末增长186.93%;理财产品存续规模14,405.55亿元;代客和自营贵金属及外汇交易量保持 市场前列;在网络金融业务方面,积极探索网络金融新型发展模式,持续创新直销银行、零 售网络金融、公司网络金融、网络支付等平台的产品和服务,客户交易活跃度稳居银行业前 列,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直销银行客户数达到1,917.13万户,管理金融资产1,322.91亿元; 企业网银签约客户116.18万户,报告期内交易笔数9,909.73万笔,交易金额57.24万亿元;跨 行通累计交易量2,305.60亿元,网络支付累计交易量6.20万亿元;在综合化经营方面有效发 挥境外业务平台作用,持续拓展境外业务市场,加强交叉销售与业务协同,不断增强跨境金 融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本公司国际化竞争力和影响力,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香港分行实现 净利润14.56亿港元,同比增长37.88%;民银国际实现净利润3.72亿港元,同比增长65.33%。 (四)风险管理不断加强,资产质量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