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体育科学【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体育科学的含义及新中国体育科学的发展历程。2.了解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在体育科学发展中的作用3.掌握几种不同的体育科学体系的结构。理解体育科学的属性。[学习内容指要]第一节体育科学的形成和发展1.体育科学的概念:研究体育现象和揭示体育规律的知识体系。1.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形态不一样。科学一般表现为知识形态,理论形态;而技术则一般表现为物质形态。任务不一样。科学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目的不一样。科学的目的是现象之中求本质,以认识课题为已任;技术是来自某种认识或者经验的升华,用于改造课题的活动。管理方法不一样。科学的管理方法强调工作得如何;技术则注重如何工作。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不是一回事。科学革命至今已经历了两次,目前正酿着第三次。第一次是哥白尼等科学家,研究了宏观低速速运动规律。第二次是量子论和狭义相对论的产生,发现了微观高速运动的规律。生命科学将是第三次革命的主要内容。技术革命至今已经历了三次。一次是蒸汽机革命,一次是电机革命,再一次是控制论、原子能和电子计算机革命。现正面临着第四次产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的评价方面不同。对科学的评价是一个深字;对技术的评价是一个新字。科学是不保密的,保密的都是技术。各国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都抢先公开。但是新技术却绝对保密。科学没有强烈的沽誉主义色彩和商业性质,不能出卖和转让,而技术则可以。1.2体育和体育科学区别和联系
第五章 体育科学 [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体育科学的含义及新中国体育科学的发展历程。 2.了解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在体育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3.掌握几种不同的体育科学体系的结构。理解体育科学的属性。 [学习内容指要] 第一节 体育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1.体育科学的概念:研究体育现象和揭示体育规律的知识体系。 1.1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形态不一样。科学一般表现为知识形态,理论形态;而技术则一 般表现为物质形态。 任务不一样。科学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回答 的是“做什么”、“怎么做”。 目的不一样。科学的目的是现象之中求本质,以认识课题为己任; 技术是来自某种认识或者经验的升华,用于改造课题的活动。 管理方法不一样。科学的管理方法强调工作得如何;技术则注重如何 工作。 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不是一回事。科学革命至今已经历了两次, 目前正酝酿着第三次。第一次是哥白尼等科学家,研究了宏观低速速 运动规律。第二次是量子论和狭义相对论的产生,发现了微观高速运 动的规律。生命科学将是第三次革命的主要内容。技术革命至今已经 历了三次。一次是蒸汽机革命,一次是电机革命,再一次是控制论、 原子能和电子计算机革命。现正面临着第四次产业革命。 科学与技术的评价方面不同。对科学的评价是一个深字;对技术 的评价是一个新字。 科学是不保密的,保密的都是技术。各国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都 抢先公开。但是新技术却绝对保密。 科学没有强烈的沽誉主义色彩和商业性质,不能出卖和转让,而技术 则可以。 1.2 体育和体育科学区别和联系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体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教育过程,体育科学则是研究和揭示这种现象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前者是研究的客体(对象,后者是研究主体的认识。体育所包含的丰富的内容都是体育科学的研究对象,体育科学既要研究体育运动的特征、方法和手段,也要研究体育参与者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变化,同时还要研究体育的组织管理及同社会其他系统间的关系等。对体育进行多层次、多视角以至全方位的研究,并经反复验证所形成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才称之为体育科学。体育有它自身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研究并认识体育的发展规律,揭示它与人类其他实践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才能在体育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推动体育实践的发展。体育实践为体育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体育科学的发展始终是受体育发展状况和研究者可能采用的认识方法所制约的,前者是研究的客体,后者代表了研究者的能力。体育实践活动是第一性的,它不仅是体育科学丰富的源泉,也是检验体育科学的唯一标准。在Et常生活中,有人常常用“体育是一门科学”的论断向人们指明体育的科学地位。消除社会对体育的传统偏见,其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正如教育与教育科学是两个概念,体育和体育科学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2.近代体育科学的形成2.1类对体育的早期认识和研究在近代体育形成之前,体育未能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认识其它社会现象(如教育、医疗与健康、军事等)时所得的副产物但对某些运动形式以及身体运动的效果等方面,人类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早在公元前6-3世纪古希腊:阿尔克梅翁、希罗费罗等人就进行过人体解部,试图揭开人体构成和健康的奥秘。中国战国《扁鹊难经》《黄帝内经》和秦代的《吕氏春秋》对人体解部、生理病理的精辟论述,对于人体运动和气血运行与健康的关系作了探索。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从教育的角度提出了“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治心灵?和三育教育思想。古罗马医学家盖仑(129-200)就运动和营养对健康的影响作了深入研究,认为体育应培养人体的协调、匀称、健康并使人快乐。阿拉伯医学家伊本·希纳(980-1037)《医典》,包含了的体育思想,苏联学者认为他是“医疗体育和医务监督、体育理论和体育方法学的奠基人?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体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教育 过程,体育科学则是研究和揭示这种现象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前者 是研究的客体(对象),后者是研究主体的认识。体育所包含的丰富 的内容都是体育科学的研究对象,体育科学既要研究体育运动的特 征、方法和手段,也要研究体育参与者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 的变化,同时还要研究体育的组织管理及同社会其他系统间的关系 等。对体育进行多层次、多视角以至全方位的研究,并经反复验证所 形成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才称之为体育科学。体育有它自身发生、发 展的客观规律,研究并认识体育的发展规律,揭示它与人类其他实践 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才能在体育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 事,推动体育实践的发展。体育实践为体育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 资源,体育科学的发展始终是受体育发展状况和研究者可能采用的认 识方法所制约的,前者是研究的客体,后者代表了研究者的能力。体 育实践活动是第一性的,它不仅是体育科学丰富的源泉,也是检验体 育科学的唯一标准。在 Et 常生活中,有人常常用“体育是一门科学” 的论断向人们指明体育的科学地位。消除社会对体育的传统偏见,其 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正如教育与教育科学 是两个概念,体育和体育科学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近代体育科学的形成 2.1 类对体育的早期认识和研究 在近代体育形成之前,体育未能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认识其它社会现象(如教育、医疗与健康、军事等)时所得的副产物, 但对某些运动形式以及身体运动的效果等方面,人类达到了比较高的 水平。 早在公元前 6-3 世纪古希腊:阿尔克梅翁、希罗费罗等人就进行过 人体解剖,试图揭开人体构成和健康的奥秘。中国战国《扁鹊难经》 《黄帝内经》和秦代的《吕氏春秋》对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的精辟论 述,对于人体运动和气血运行与健康的关系作了探索。古希腊哲人柏 拉图和亚里土多德从教育的角度提出了“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 冶心灵”和三育教育思想。古罗马医学家盖仑(129-200)就运动和营养 对健康的影响作了深入研究,认为体育应培养人体的协调、匀称、健 康并使人快乐。阿拉伯医学家伊本·希纳( 980-1037) 《医典》,包含了 的体育思想,苏联学者认为他是“医疗体育和医务监督、体育理论和 体育方法学的奠基人
运动方法方面:公元前3世纪前后,古希腊《体操论》、《阿纳卡西斯》(即《希腊竞技论》)、《舞蹈论》以及有关古奥林匹亚竞技的编年史著作。古代中国汉代的《剑道三十八篇》、《手搏博六篇》、《却谷食气》、《导引图》,隋代的巢氏哎补养宣导法矛,宋代的《角力记元代的《丸经》,明代的《墩鞠图谱》、《耕余剩技》、《手臂录》等。2.2近代体育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概述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近代体育的奠基者们已经开始运用生理、医学和教育学的观点去观察体育。他们的思想更多地来自于对古代希腊竞技和教育的研究。因此,最早的研究还主要是属于历史学和教育学的范围。17和18世纪的教育科学和受牛顿力学影响的近代实验医学的深入发展,为体育科学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学校体育的理论,是当时几乎所有知名教育家整个教育理论的组成部分。哈维的《心血运动论》(1628),波雷利(1608-1679)对肌肉运动机制(1670)哈勒(1708-1777)的《生理学纲要》(1757-1766),奠定了运动医学形成的基础。从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对体育进行分科研究的倾向逐渐明朗。2.3近代体育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四个阶段文艺复兴后期:对古希腊、古罗马体育进行了全面研究,他们大量翻译和介绍古希腊体操著作,并在此墓础上进行了整理和介绍。有代表性的是意大利医生赫·麦丘尼亚里1156,年发表的《论古典体操》,全书共六卷,前三卷介绍古希腊体育的目的和手段,后三卷讨论医学效果和现实应用。它既是19世纪中叶前有关古希腊体育最权威的著作,也是用实验方法来研究体育的最早论著之一。17世纪至18世纪:主要从教育的角度去认识体育,确立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制定了体育教学的组织、手段、教材体系等墓本内容。德国:P·菲劳梅《关于身体形成问题》J·C·F·古茨穆茨《青少年的体育》施匹斯《体育论》、《学校体育论》。瑞典:P·H林于《体操的一般原理》2.49世纪至本世纪初18世纪末开始,逐渐开始通过医学来研究运动和运动中的人体,由此而逐渐分离、形成了一系列的运动生物医学学科。德国G·A·菲特的《体育辞典》(第二卷以解部学和生理学为基础对身体运动进行了分类,并根据数学和物理学进行了解释)。1727年,英国人哈尔斯发表了《动物静力学》,把力学实验引入了生理学。德国人韦伯兄弟又把这种方法引入对运动人体的分析,1836年,他们出版了《人走
运动方法方面:公元前 3 世纪前后,古希腊《体操论》、《阿纳卡 西斯》(即《希腊竞技论》)、《舞蹈论》以及有关古奥林匹亚竞技的 编年史著作。古代中国汉代的《剑道三十八篇》、《手搏六篇》、《却谷 食气》、《导引图》,隋代的巢氏哎补养宣导法矛,宋代的《角力记)): 元代的《丸经》,明代的《墩鞠图谱》、《耕余剩技》、《手臂录》等。 2.2 近代体育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概述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近代体育的奠基者们已经开始运用生理、医 学和教育学的观点去观察体育。他们的思想更多地来自于对古代希腊 竞技和教育的研究。因此,最早的研究还主要是属于历史学和教育学 的范围。17 和 18 世纪的教育科学和受牛顿力学影响的近代实验医学 的深入发展,为体育科学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学校体育的理论,是当 时几乎所有知名教育家整个教育理论的组成部分。哈维的《心血运动 论》(1628),波雷利(1608-1679)对肌肉运动机制(1670)哈勒(1708-1777) 的《生理学纲要》(1757-1766),奠定了运动医学形成的基础。从 18 世 纪末期到 19 世纪,对体育进行分科研究的倾向逐渐明朗。 2.3 近代体育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四个阶段 文艺复兴后期: 对古希腊、古罗马体育进行了全面研究,他们大 量翻译和介绍古希腊体操著作,并在此墓础上进行了整理和介绍。有 代表性的是意大利医生赫·麦丘尼亚里 1156,年发表的《论古典体操》, 全书共六卷,前三卷介绍古希腊体育的目的和手段,后三卷讨论医学 效果和现实应用。它既是 19 世纪中叶前有关古希腊体育最权威的著 作,也是用实验方法来研究体育的最早论著之一。 17 世纪至 18 世纪:主要从教育的角度去认识体育,确立了体育在学 校教育中的地位,制定了体育教学的组织、手段、教材体系等墓本内 容。德国: P·菲劳梅《关于身体形成问题》 J·C·F·古茨穆茨《青少 年的体育》施匹斯《体育论》、《学校体育论》。瑞典:P·H·林于《体 操的一般原理》 2.4 9 世纪至本世纪初 18 世纪末开始,逐渐开始通过医学来研究运动和运动中的人体, 由此而逐渐分离、形成了一系列的运动生物医学学科。德国 G·A·菲 特的《体育辞典》(第二卷以解剖学和生理学为基础对身体运动进行 了分类,并根据数学和物理学进行了解释)。1727 年,英国人哈尔斯 发表了《动物静力学》,把力学实验引入了生理学。德国人韦伯兄弟 又把这种方法引入对运动人体的分析,1836 年,他们出版了《人走
步器官的运动力学》一书,对走、跑及其它运动结构进行了力学分析,从而开创了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领域,德国人D·施莱贝(1808-1861)是最早从临床医学角度研究体育的人之一,被誉为“德国医疗体育的创始人”,代表作《运动医治法》和《室内医疗体操》。1911年,德列斯汀国际卫生博览会上开始使用运动医学”一词。1871年,比利时人格特勒在法国人布卡创造多种人体测量仪器(1861)的基础上,发表了《人体测量学》一书。1879年日本开始应用人体测量。1841年,施匹斯发表了《体操术语的概念》一书。总之,经过这个阶段的发展,今天体育科学中所有的主要生物学科都已经基本上脱离母体而形成,并开始了自已的独立研究和发展。2.5本世纪20年代至194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各国对体育的普遍关注,体育的科学化进程也大大加快了。形成了一些新的学科,各种国际体育学术团体也相继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奥地利和美国,分别形成了自然体育学说。自然体育学说的提出实际上开创了从总体上对体育进行研究的体育学的新领域,对大战以后的欧洲和世界体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点:第一,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水平落后于同期对其它相关事物的认识水不。第二,各体育学科的形成主要是从各母系学科(先是历史学、教育学、医学、生物学等,然后是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中派生出来的,体育学科对其它学科还存在着极大的依附性。第三人们研究体育的方法,已逐步从以思辨为主变为以实验为主。但分门别类地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还占很大比重,实验也还停留于初级阶段,即对个别假设作出验证。对体育进行总体认识才刚刚开始3.现代体育科学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体育科学的一体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老学科不断完善:从70年代起,联邦德国实现了运动生物力学测试仪器系列化;美国将电子计算机和高速:摄影机用于运动研究和训练,并成立了计算机生物力学公司。运动生物力学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日益广泛。60年代以来,运动生理学有了长足的进步。运动生物化学已逐渐形成为独立的学科。心理学、体育社会学、比较体育学等学科在西方和东欧国家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学科,并对体育实践发生若广泛的影响
步器官的运动力学》一书,对走、跑及其它运动结构进行了力学分析, 从而开创了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领域,德国人 D·施莱贝(1808-1861 ) 是最早从临床医学角度研究体育的人之一,被誉为“德国医疗体育的 创始人”,代表作《运动医治法》和《室内医疗体操》。1911 年,德列 斯汀国际卫生博览会上开始使用“运动医学”一词。1871 年,比利时人 格特勒在法国人布卡创造多种人体测量仪器(1861)的基础上,发表了 《人体测量学》一书。1879 年日本开始应用人体测量。1841 年,施 匹斯发表了《体操术语的概念》一书。总之,经过这个阶段的发展, 今天体育科学中所有的主要生物学科都已经基本上脱离母体而形成, 并开始了自己的独立研究和发展。 2.5 本世纪 20 年代至 1945 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各国对体育的普遍关注,体育的科学化 进程也大大加快了。形成了一些新的学科,各种国际体育学术团体也 相继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奥地利和美国,分别形成了自然 体育学说。自然体育学说的提出实际上开创了从总体上对体育进行研 究的体育学的新领域,对大战以后的欧洲和世界体育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特点:第一,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水平落后于同期对其它相关事物 的认识水不。第二,各体育学科的形成主要是从各母系学科(先是历 史学、教育学、医学、生物学等,然后是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 中派生出来的,体育学科对其它学科还存在着极大的依附性。第三, 人们研究体育的方法,已逐步从以思辨为主变为以实验为主。但分门 别类地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还占很大比重,实验也还停留于初级阶 段,即对个别假设作出验证。对体育进行总体认识才刚刚开始。 3.现代体育科学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体育科学的 一体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老学科不断完善:从 70 年代起,联邦德国实现了运动生物力学 测试仪器系列化;美国将电子计算机和高速:摄影机用于运动研究和 训练,并成立了计算机生物力学公司。运动生物力学在运动实践中的 应用日益广泛。60 年代以来,运动生理学有了长足的进步。运动生 物化学已逐渐形成为独立的学科。心理学、体育社会学、比较体育学 等学科在西方和东欧国家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学科,并对体育实践发 生若广泛的影响
体育学科的分化和综合:从原来的体育原理(体育理论)中,分化出了体育哲学、体育学、学校体育学、大众体育学、竞技体育学等,从体育社会学中分化出体育伦理学。从运动医学中分化出运动营养学。形成了运动训练学。其它学科与体育学科的交又也产生了不少新的学科,如体育管理学、运动人类学、体育美学、体育法学、体育未来学等。体育科技发展的一体化趋势:所谓体育科学发展的一体化,是指体育科学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括下述三层涵义。第一,能够从哲学的高度对体育的一般规律进行认识。第二,有若于学科和学科群,能够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不同层次对体育现象进行不同角度的研究。第三,体育科学、技术、实践之间和体育教育、训练、科研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体育科学与实践,休育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日益渗透结合。体育科学发展的一体化趋势,是由体育科研的发展和新方法论的广泛应用而促成的。一是体育科学发展呈现出既高度分化文高度综合的趋势:二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加快体育科学自身完善:三是体育科学研究密切联系实际并为体育实践服务4.新中国体育科学的发展概况4.1起步、探索阶段(1950一1966年)创办体育院校和体育科技报刊。1958年,新中国第一个专门体育科学研究机构一北京体育科学研究所(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前身)成立。1960年,制定《1956一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64年第1届全国体育科学报告会;《1963-1973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4.2停滞阶段(1966197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冲击,体育科研机构被撤销,科研队伍被解散,体育科研工作基本停止,已见维形的我国体育科学陷入了“十年浩劫”之中。4.3恢复与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从1978年起,体育科技被列入国家科委制定的《1978一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98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成立;1986年,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成立:1996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把体育社会科学列为国家统一规划管理的一级学科
体育学科的分化和综合:从原来的体育原理(体育理论)中,分化 出了体育哲学、体育学、学校体育学、大众体育学、竞技体育学等, 从体育社会学中分化出体育伦理学。从运动医学中分化出运动营养 学。形成了运动训练学。其它学科与体育学科的交叉也产生了不少新 的学科,如体育管理学、运动人类学、体育美学、体育法学、体育未 来学等。 体育科技发展的一体化趋势:所谓体育科学发展的一体化,是指 体育科学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括下述三层涵义。第一,能够从 哲学的高度对体育的一般规律进行认识。第二,有若干学科和学科群, 能够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不同层次对体育现象进行不同角度的 研究。第三,体育科学、技术、实践之间和体育教育、训练、科研之 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体育科学与实践,休育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之间日益渗透结合。 体育科学发展的一体化趋势,是由体育科研的发展和新方法论的广泛 应用而促成的。一是体育科学发展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 势;二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加快体育科学自身完善;三是体育科学研 究密切联系实际并为体育实践服务 4.新中国体育科学的发展概况 4.1 起步、探索阶段(1950 一 1966 年) 创办体育院校和体育科技报刊。1958 年,新中国第一个专门体育 科学研究机构——北京体育科学研究所(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 所前身)成立。1960 年,制定《1956 一 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 划》;1964 年第 1 届全国体育科学报告会;《1963-1973 年科学技术发 展规划》 4.2 停滞阶段(1966—1976 年) 由于“文化大革命”冲击,体育科研机构被撤销,科研队伍被解散, 体育科研工作基本停止,已见雏形的我国体育科学陷入了“十年浩劫” 之中。 4.3 恢复与发展阶段(1977 年至今) 从 1978 年起,体育科技被列入国家科委制定的《1978—1985 年 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980 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成立;1986 年,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成立; 1996 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把体育社会科学列为国家 统一规划管理的一级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