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体育概念[学习目的与要求]1.掌握体育概念及其定义方法2.掌握体育与运动的区别与联系3.了解体育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不同国家对体育概念的理解。了解体育的多种属性。【学习内容指要】第一节体育概念的演变1.学习和理解体育概念的重要意义学习、研究体育概念是体育科学发展的需要。学习体育概念有利于表达体育思想。加强体育交往和学术交流。学习体育概念有利于提高分析体育实践问题的能力2.近代体育概念演变的主要脉络2.1古代中国的强身健体活动,如导引、养生、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气功等实际上类似于今天的体育活动。古希腊、古罗马也盛行以养生健身为目的实践活动,其内涵与体育相但那时还没有“体育”一词及概念。2.21762年,法国出版了教育家卢梭名著《爱弥尔》,其中“体育”(edueationphysique)这个词论述了对爱弥尔的身体教育过程。随后德国、英国等国纷纷启用卢梭的“体育"一词。2.3德国顾兹姆茨于1793年出版的《青年的体操》一书,使用了“身体的教育”和“属于教育的身体运动”这样一个概念。2.419世纪后,“体育,一词已成为专门术语出现在体育著作中。1838年,法国体育家阿摩罗什(1770-1848)出版了《体育概论,体操与道德》一书,书中把“体育”、“体操”作为两个概念使用。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1820-1903)于1854年发表以《体育》(PE)为题的论文:英国体育家、人体测量学的鼻祖麦克拉仁(1820-1884)于1867年出版《体育的体系》。2.5在日本,将体育”作为新词由近藤镇三首创。1887年,“体育”这个词在日语中固定下来,并逐渐为一般人接受。2.6在中国,“体育”这个词是19世纪末从日本引进来的,它的本义是
第一章 体育概念 [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体育概念及其定义方法 2.掌握体育与运动的区别与联系 3.了解体育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不同国家对体育概念的理解。了解体 育的多种属性。 [学习内容指要] 第一节 体育概念的演变 1.学习和理解体育概念的重要意义 学习、研究体育概念是体育科学发展的需要。学习体育概念有利 于表达体育思想。加强体育交往和学术交流。学习体育概念有利于提 高分析体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2.近代体育概念演变的主要脉络 2.1 古代中国的强身健体活动,如导引、养生、五禽戏、八段锦、易 筋经、气功等实际上类似于今天的体育活动。古希腊、古罗马也盛行 以养生健身为目的实践活动,其内涵与体育相 但那时还没有“体育” 一词及概念。 2.21762 年,法国出版了教育家卢梭名著《爱弥尔》,其中 “体育” (edueation physique)这个词论述了对爱弥尔的身体教育过程。随后 德国、英国等国纷纷启用卢梭的“体育”一词。 2.3 德国顾兹姆茨于 1793 年出版的《青年的体操》一书,使用了“身 体的教育”和“属于教育的身体运动”这样一个概念。 2.419 世纪后,“体育,一词已成为专门术语出现在体育著作中。1838 年,法国体育家阿摩罗什(1770-1848)出版了《体育概论,体操与 道德》一书,书中把“体育”、“体操”作为两个概念使用。英国社会学 家斯宾塞(1820-1903)于 1854 年发表以《体育》(PE)为题的论文; 英国体育家、人体测量学的鼻祖麦克拉仁(1820-1884)于 1867 年出 版《体育的体系》。 2.5 在日本,将“体育”作为新词由近藤镇三首创。1887 年,“体育”这 个词在日语中固定下来,并逐渐为一般人接受。 2.6 在中国,“体育”这个词是 19 世纪末从日本引进来的,它的本义是
“身体的教育。1923年,北洋政府颁布了《中小学课程纲要》(草案)正式将“体操科”改称为“体育科”"。2.760年代后,国际体育界开始高度关注体育概念的研究,正式成立了“统一体育术语国际研究会”。1980年的世界体育科学大会,把体育概念列为呕待解决的研究课题之一。2.8世界各国对体育的理解各不一样。3.中、日、美等几个国家体育概念的比较3.1中国没有权威的解释。3.2日本日本在教育领域中使用的体育名词(身体教育)是比较清晰的,但从社会上流传使用的情况看,有混淆不清的现象。3.3美国美国在体育概念方面没有国家统一规定的传统。美国百科全书的体育(physicaleducation)指关于人体构造、身体发展的教育,包括人体生理功能、力学原理及其有效运用的研究。运动(sports)指着重于提高身体技能和力量等各项素质的消遣或娱乐过程。3.4结论从世界范围看,还没有关于体育内涵的统一的、规范性的表述方式。各国基本上都把体育的各种活动或表现形式视为“文化”,有的说是“社会文化”,有的说是“民族文化”。体育与运动不是同一个词,有不同的内涵及社会功能。第二节体育的基本概念1.体育概念界定的逻辑学法则1.1概念与语词的关系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总结,又是组成判断的基本单位。1.2确定概念的方法一一下定义定义一般由被定义概念(指被揭示其内涵的那个概念)、定义概念(指用以揭示被定义项的内涵的概念)和定义联项(指用来联合被定义项和定义项的词)组成。1.3定义的步骤首先找出包含被定义对象的较大的一个事物类,即找出被定义对象的属。如体育的属是文化活动,轻工业的属是工业
“身体的教育”。1923 年,北洋政府颁布了《中小学课程纲要》(草案), 正式将“体操科”改称为“体育科”。 2.760 年代后,国际体育界开始高度关注体育概念的研究,正式成立 了“统一体育术语国际研究会”。1980 年的世界体育科学大会,把体育 概念列为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之一。 2.8 世界各国对体育的理解各不一样。 3.中、日、美等几个国家体育概念的比较 3.1 中国 没有权威的解释。 3.2 日本 日本在教育领域中使用的体育名词(身体教育)是比较清晰的,但从 社会上流传使用的情况看,有混淆不清的现象。 3.3 美国 美国在体育概念方面没有国家统一规定的传统。美国百科全书的体育 (physical education)指关于人体构造、身体发展的教育,包括人体 生理功能、力学原理及其有效运用的研究。运动(sports)指着重于 提高身体技能和力量等各项素质的消遣或娱乐过程。 3.4 结论 从世界范围看,还没有关于体育内涵的统一的、规范性的表述方式。 各国基本上都把体育的各种活动或表现形式视为“文化”,有的说是 “社会文化”,有的说是“民族文化”。体育与运动不是同一个词,有不 同的内涵及社会功能。 第二节 体育的基本概念 1.体育概念界定的逻辑学法则 1.1 概念与语词的关系 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总结,又是组成判断的基本单位。 1.2 确定概念的方法——下定义 定义一般由被定义概念(指被揭示其内涵的那个概念)、定义概 念(指用以揭示被定义项的内涵的概念)和定义联项(指用来联合被 定义项和定义项的词)组成。 1.3 定义的步骤 首先找出包含被定义对象的较大的一个事物类,即找出被定义对 象的属。如体育的属是文化活动,轻工业的属是工业
找出这个属中区分这个种与其他种的差别(种差),如体育在教育及文化活动这个属里与德育、智育的差别,与养生文化、饮食文化的差别:轻工业在工业这个属里与重工业的差别。把属和种差加在一起,就得到要定义的概念。1.4定义的规则定义中不能直接地或间接地包括被定义项。违反这条规则要犯“循环定义”或“同语反复”错误。如娱乐体育是愉悦身心的体育活动。定义项的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犯定义过宽错误。如体育是对人身体、智力、品德进行的教育。定义项除非必要,不应包含否定概念。如体育不是身体运动和社会活动。定义项不能包括含糊的概念或语词。如体育是现代科技的橱窗。2.体育概念的定义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应该说,这是一种广义理解的体育,体育不应该局限在学校,而是家庭体育、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统一体;从体育手段的角度来看,也就是在达到体育目的的前提下,各种身体运动(包含竞技运动)、休闲、娱乐活动、舞蹈等都可以是体育的范畴。确立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在体育中的高度统一性。既从教育角度重视了对人的培养,又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反映出体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既肯定了人的个体发展,又肯定了社会对人发展的社会需求;既注重对体育的生物学研究,也注重对体育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层面认识体育。这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广义体育观。2.1“文化活动”是合适的邻近属概念可以说“体育是一种社会活动”,但社会活动并非体育的直接(邻近)属概念。因为“社会活动”这个概念本身比较含糊,一般认为“本职工作以外的集体活动是社会活动”。照此理解,本职工作不属于社会活动,个人活动亦不属于社会活动,但体育既可以是本职工作,也可以是个人活动。所以,用“社会活动”作为体育的邻近属概念来给体育下定义,是不妥当的。单纯以教育作为体育上位概念偏窄,以“人的活动”作为体育的上位概念偏宽
找出这个属中区分这个种与其他种的差别(种差),如体育在教 育及文化活动这个属里与德育、智育的差别,与养生文化、饮食文化 的差别;轻工业在工业这个属里与重工业的差别。 把属和种差加在一起,就得到要定义的概念。 1.4 定义的规则 定义中不能直接地或间接地包括被定义项。违反这条规则要 犯 “循环定义”或“同语反复”错误。如娱乐体育是愉悦身心的体育活 动。 定义项的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犯定义过宽错 误。如体育是对人身体、智力、品德进行的教育。 定义项除非必要,不应包含否定概念。如体育不是身体运动和社 会活动。 定义项不能包括含糊的概念或语词。如体育是现代科技的橱窗。 2.体育概念的定义 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应该说,这是一种广义理解的体育,体育不应该局限在学校,而 是家庭体育、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统一体;从体育手段的角度来看, 也就是在达到体育目的的前提下,各种身体运动(包含竞技运动)、 休闲、娱乐活动、舞蹈等都可以是体育的范畴。 确立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在体育中的高度统一性。既从教育角 度重视了对人的培养,又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反映出体育对社会发展的 贡献;既肯定了人的个体发展,又肯定了社会对人发展的社会需求; 既注重对体育的生物学研究,也注重对体育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 究,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层面认识体育。这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广 义体育观。 2.1“文化活动”是合适的邻近属概念 可以说“体育是一种社会活动”,但社会活动并非体育的直接 (邻近)属概念。因为“社会活动”这个概念本身比较含糊,一般认 为“本职工作以外的集体活动是社会活动”。照此理解,本职工作不 属于社会活动,个人活动亦不属于社会活动,但体育既可以是本职工 作,也可以是个人活动。所以,用“社会活动”作为体育的邻近属概 念来给体育下定义,是不妥当的。 单纯以教育作为体育上位概念偏窄,以“人的活动”作为体育的 上位概念偏宽
2.2“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是合适的种差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它是指向“身心健康发展”的,体现出体育活动的目的性。但是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有很多,如饮食文化、健康文化、休闲文化等等。身体运动是体育领域专用的术语,是作为体育手段的身体运动。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正是体现了体育促进身心发展的手段的独特性,使得体育文化与饮食文化、健康文化相区别。3.体育概念的分类体育概念分类一览表分类标准分类结果体育实施场所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体育参与者年龄婴幼儿体育、青少年体育、中老年体育体育参与者职业农民体育、工人体育、军人体育、知识分子体育等体育发展年代古代体育、近代体育、现代体育、当代体育体育属性健身体育、竞技体育、休闲体育4.体育的相关概念4.1竞技体育:是以竞技运动为手段来促进人的身、心和精神的协调发展的一种体育活动4.2竞技运动: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和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系统的训练和竞赛。4.3健身体育:是指以身体运动、自然力、饮食营养、卫生措施、生活制度、优生优育等作为手段,培育、锻炼、养护身体,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文化活动。4.4休闲体育:是满足人们身心健康、娱乐需要而产生的文化活动。第三节体育的本质1.体育本质的概念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本质主要具有决定性、单一性、稳定性和隐蔽性4个方面的特征。体育的本质:是指体育本身特有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体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地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化活动
2.2“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是合适的种差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它是指向“身心健康发展”的,体现出 体育活动的目的性。但是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有很多,如饮食文 化、健康文化、休闲文化等等。身体运动是体育领域专用的术语,是 作为体育手段的身体运动。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正是体现了体育促 进身心发展的手段的独特性,使得体育文化与饮食文化、健康文化相 区别。 3.体育概念的分类 体育概念分类一览表 分类标准 分类结果 体育实施场所 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 体育参与者年龄 婴幼儿体育、青少年体育、中老年体育 体育参与者职业 农民体育、工人体育、军人体育、知识分子体育等 体育发展年代 古代体育、近代体育、现代体育、当代体育 体育属性 健身体育、竞技体育、休闲体育 4.体育的相关概念 4.1 竞技体育:是以竞技运动为手段来促进人的身、心和精神的协调 发展的一种体育活动。 4.2 竞技运动: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和集体在体格、体能、 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系 统的训练和竞赛。 4.3 健身体育:是指以身体运动、自然力、饮食营养、卫生措施、生 活制度、优生优育等作为手段,培育、锻炼、养护身体,以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的文化活动。 4.4 休闲体育:是满足人们身心健康、娱乐需要而产生的文化活动。 第三节 体育的本质 1.体育本质的概念 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 本属性。本质主要具有决定性、单一性、稳定性和隐蔽性 4 个方面的 特征。 体育的本质:是指体育本身特有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 体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地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 健康发展的文化活动
2.对体育本质认识的演进2.1国外概述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和自然体育对于解除人们精神、身体上的束缚有进步作用。马克思所讲的体育,是以体力和智力的结合为核心的劳动者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增强劳动者的体质是体育的本质功能,它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手段,而且最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主要手段。20世纪30一40年代,美国学者是比较重视从多层面看体育问题的,而不单纯只是重视身体的健康。到20世纪50年代,体育与运动教育开始分岔。20世纪60年代后,德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广泛重视研究运动增进健康、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问题,体育从此进入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历程。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大多把体育看成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从增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视角去认识体育的本质属性。2.2国内概述19世纪未。严复:体育提高到与德育、智育同等的高度,其至把体育摆在三育之首。蔡元培: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张伯苓:把体育与人和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广义体育观。陶行知: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方万邦:“六化主义的体育”,即“教育化的体育、科学化的体育、普遍化的体育、生活化的体育、自然化的体育和游戏化的体育”。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20世纪80年代后,强调了必须从身心两个方面来认识体育,将体育的发展与社会需要联系起来。3.身心关系与体育本质3.1身心互动人的身心关系是确定体育本质的客观依据。我们要按照身心合一的规律来认识体育本质。3.2身心合一、协调发展是体育本质的拆求
2.对体育本质认识的演进 2.1 国外概述 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和自然体育对于解除人们精神、身体上的束 缚有进步作用。 马克思所讲的体育,是以体力和智力的结合为核心的劳动者全面 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增强劳动者的体质是体育的本质功能,它不仅 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手段,而且最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 主要手段。 20 世纪 30—40 年代,美国学者是比较重视从多层面看体育问题 的,而不单纯只是重视身体的健康。 到 20 世纪 50 年代,体育与运动教育开始分岔。 20 世纪 60 年代后,德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广泛重视 研究运动增进健康、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问题,体育从此 进入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历程。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大多把体育看成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重视从增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视角去认识体育的本质属性。 2.2 国内概述 19 世纪末。严复:体育提高到与德育、智育同等的高度,甚至把 体育摆在三育之首。蔡元培: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张伯苓:把体育 与人和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广义体育观。 陶行知:健康 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方万邦: “六化主义的体 育”,即“教育化的体育、科学化的体育、普遍化的体育、生活化的 体育、自然化的体育和游戏化的体育”。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 强人民体质。 20 世纪 80 年代后,强调了必须从身心两个方面来认识体育,将 体育的发展与社会需要联系起来。 3.身心关系与体育本质 3.1 身心互动 人的身心关系是确定体育本质的客观依据。我们要按照身心合一 的规律来认识体育本质。 3.2 身心合一、协调发展是体育本质的拆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