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掷出投枪。而魏源则显得深沉、严肃、实际,以具体口号和身体力行从正 面提出了抵御外侮、学习西方的建设性方案;他的方向,主要在于对鸦片战 争以后中国前途的探索。龚自珍和魏源,以他们清新的思想、共同的追求 不同的格调,在鸦片战争前后这个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奏出了改革浪潮的 主旋律。他们的政治思想,也在此后100多年中国人民寻求解放的斗争史诗 中,不断闪耀出光辉
治掷出投枪。而魏源则显得深沉、严肃、实际,以具体口号和身体力行从正 面提出了抵御外侮、学习西方的建设性方案;他的方向,主要在于对鸦片战 争以后中国前途的探索。龚自珍和魏源,以他们清新的思想、共同的追求、 不同的格调,在鸦片战争前后这个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奏出了改革浪潮的 主旋律。他们的政治思想,也在此后 100 多年中国人民寻求解放的斗争史诗 中,不断闪耀出光辉
第三章洪秀全 洪秀全,原名仁坤,小名火秀,大约在信拜上帝后自行改名秀全,自此 以秀全之名著闻于世。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日(1814年1月1日)出生 于广东花县官禄■。父洪镜扬,母王氏,兄仁发、仁达
第三章 洪秀全 洪秀全,原名仁坤,小名火秀,大约在信拜上帝后自行改名秀全,自此 以秀全之名著闻于世。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日(1814 年 1 月 1 日)出生 于广东花县官禄■。父洪镜扬,母王氏,兄仁发、仁达
第一节从应科举到拜上帝 清康熙中期,洪秀全的五世祖从广东嘉应州迁到花县官禄■,到洪秀全 的父亲洪镜扬时,经历四世,时逾百年,家族繁衍,世代务农。洪秀全7岁 入本村书塾,五六年间就能熟读“四书五经”、《孝经》和许多古文,很受 业师称许。洪镜扬和族中人都期望和相信他会很快获得功名,光宗耀祖。 洪秀全虽聪明而用功,但在科举考场上却始终不得志。大约从十五六岁 起,直到31岁的十几年间,他多次应考,但从未得中秀才。 道光二十三年(1843),洪秀全又一次应考失败后,仔细阅读了一本叫 《劝世良言》的书。这是早年的基督徒、广东高明人梁发编写的一本宣传基 督教的小册子,其内容是摘引新、旧约《圣经》的某些片断,加以中国化的 敷衍讲解,宣传拜上帝、敬耶稣,反对拜偶像邪神和天堂永乐、地狱永苦等 说教。洪秀全于道光十六年(1836)在广州应考时得到这本书,但当时只略 翻阅就置于书笥。这次细读后,他在思想上产生了强烈震动,“觉得已获 得上天堂的真路和永生快乐之希望,甚为欢喜”。于是他和表兄李敬芳二人 按书中所说自行施洗,向上帝祈祷,答应自此不拜邪神,不行邪事,遵守天 诫 此后,洪秀全首先向亲友“宣讲拜偶像之罪恶及拜真神上帝之要”,说 服了父母兄嫂侄辈和友人同拜上帝,其中包括他的至好冯云山、族兄洪仁玕。 但洪秀全不是一般地信仰上帝,而是自认为负有向世人宣传拜上帝、斥 偶像以拯救世界的特别使命。他之所以产生这种自我意识,是同他个人的内 心经验有密切关系的。他在道光十七年(1837)病中曾连续地产生一系列模 糊的幻觉,似乎有人迎接他到一处华丽而光明的地方,有一老人对洪秀全说, 世人都是他生养的,但都忘记了他,反而去拜事妖魔;授给洪秀全一柄斩妖 魔的剑和一枚治服邪神的印,要他放胆去做。这些幻象可能是他曾大略浏览 过的《劝世良言》中关于上帝、天堂、邪神等片断印象的再现。这次他仔细 阅读《劝世良言》,把当年病中的幻象同这些幻象所由产生的本源—《劝 世良言》加以对照比附,“大觉大悟,如梦初醒”,认为自己的灵魂曾经升 天,见过上帝,他自己就是上帝所派的拯救世人使人们回到敬拜上帝之路的 使者。 梁发的《劝世良言》只是一本粗浅的基督教传道书,但他为了从中国传 统的意识形态中夺取阵地,却很通俗有力地揭露了中国社会的弊病,并且许 诺人们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纯洁灵魂,消除邪恶,达到“君正臣忠,父慈 子孝,官清民乐”,实现“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清平好世界”。由于自身 前途无望而对旧世界、旧信仰产生失望、怀疑的洪秀全,接受了这种新的说 教,相信这就是真理。从此,他抛弃功名仕进之途,为着反对世上之陋俗和 拯救邪恶的社会而诚心诚意地作一名宣传上帝福音的使者。 道光二十四年(1844)春,洪秀全、冯云山等以极大的热忱离开本乡去 外县和广西传教。在广西浔州府贵县赐谷村洪秀全表兄王盛均家,他们停留 了几个月,发展信徒百余人。但王家贫苦,难以久住,洪秀全于冬十月返回 广东,冯云山不愿回来,独自到桂平县,辗转进入紫荆山,在那里做工、教 书、传教。 ①韩山文著、简又文译:《太平天国起义记》,1935年燕京大学图书馆印。第9页上文字据英文稍有改动
第一节 从应科举到拜上帝 清康熙中期,洪秀全的五世祖从广东嘉应州迁到花县官禄■,到洪秀全 的父亲洪镜扬时,经历四世,时逾百年,家族繁衍,世代务农。洪秀全 7 岁 入本村书塾,五六年间就能熟读“四书五经”、《孝经》和许多古文,很受 业师称许。洪镜扬和族中人都期望和相信他会很快获得功名,光宗耀祖。 洪秀全虽聪明而用功,但在科举考场上却始终不得志。大约从十五六岁 起,直到 31 岁的十几年间,他多次应考,但从未得中秀才。 道光二十三年(1843),洪秀全又一次应考失败后,仔细阅读了一本叫 《劝世良言》的书。这是早年的基督徒、广东高明人梁发编写的一本宣传基 督教的小册子,其内容是摘引新、旧约《圣经》的某些片断,加以中国化的 敷衍讲解,宣传拜上帝、敬耶稣,反对拜偶像邪神和天堂永乐、地狱永苦等 说教。洪秀全于道光十六年(1836)在广州应考时得到这本书,但当时只略 一翻阅就置于书笥。这次细读后,他在思想上产生了强烈震动,“觉得已获 得上天堂的真路和永生快乐之希望,甚为欢喜”①。于是他和表兄李敬芳二人 按书中所说自行施洗,向上帝祈祷,答应自此不拜邪神,不行邪事,遵守天 诫。 此后,洪秀全首先向亲友“宣讲拜偶像之罪恶及拜真神上帝之要”,说 服了父母兄嫂侄辈和友人同拜上帝,其中包括他的至好冯云山、族兄洪仁玕。 但洪秀全不是一般地信仰上帝,而是自认为负有向世人宣传拜上帝、斥 偶像以拯救世界的特别使命。他之所以产生这种自我意识,是同他个人的内 心经验有密切关系的。他在道光十七年(1837)病中曾连续地产生一系列模 糊的幻觉,似乎有人迎接他到一处华丽而光明的地方,有一老人对洪秀全说, 世人都是他生养的,但都忘记了他,反而去拜事妖魔;授给洪秀全一柄斩妖 魔的剑和一枚治服邪神的印,要他放胆去做。这些幻象可能是他曾大略浏览 过的《劝世良言》中关于上帝、天堂、邪神等片断印象的再现。这次他仔细 阅读《劝世良言》,把当年病中的幻象同这些幻象所由产生的本源——《劝 世良言》加以对照比附,“大觉大悟,如梦初醒”,认为自己的灵魂曾经升 天,见过上帝,他自己就是上帝所派的拯救世人使人们回到敬拜上帝之路的 使者。 梁发的《劝世良言》只是一本粗浅的基督教传道书,但他为了从中国传 统的意识形态中夺取阵地,却很通俗有力地揭露了中国社会的弊病,并且许 诺人们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纯洁灵魂,消除邪恶,达到“君正臣忠,父慈 子孝,官清民乐”,实现“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清平好世界”。由于自身 前途无望而对旧世界、旧信仰产生失望、怀疑的洪秀全,接受了这种新的说 教,相信这就是真理。从此,他抛弃功名仕进之途,为着反对世上之陋俗和 拯救邪恶的社会而诚心诚意地作一名宣传上帝福音的使者。 道光二十四年(1844)春,洪秀全、冯云山等以极大的热忱离开本乡去 外县和广西传教。在广西浔州府贵县赐谷村洪秀全表兄王盛均家,他们停留 了几个月,发展信徒百余人。但王家贫苦,难以久住,洪秀全于冬十月返回 广东,冯云山不愿回来,独自到桂平县,辗转进入紫荆山,在那里做工、教 书、传教。 ① 韩山文著、简又文译:《太平天国起义记》,1935 年燕京大学图书馆印。第 9 页上文字据英文稍有改动
洪秀全回家后,仍以执教为生,并继续在本乡和附近传教。他在广西传 教时和回家后的道光二十五、二十六(1845、1846)两年中写了五十多篇文 章。现在留存的有写于道光二十四年的《百正歌》和写于道光二十五年的《原 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 《百正歌》宣传“正”这样一种道德观念,要求君臣、父子、夫妇、男 女和富人、贵人各色人等悉由“正道”行事,反对“不正”的言行。诗歌列 举尧、舜、禹、稷、周文、孔丘等古圣先贤,说他们是君正、臣正、父正、 子正的典范,列举桀、纣、齐襄、楚平等由于贪色,淫妹、纳媳、纵妻等不 正的行为而受到惩罚。洪秀全在这篇诗歌中以正和不正为国家兴衰、个人祸 福之根源 《原道救世歌》首先宣传所有人应该只拜上帝,不拜邪神。但它的主要 篇幅是较《百正歌》更为具体地提出“正道”的思想行为准则,以夏禹、伯 夷、叔齐、周文、孔丘、颜回等人为例,宣传孝顺、忠厚、廉耻、非礼四勿、 贫富有命等“正道”的思想行为准则;反对六不正即反对淫、忤父母、行杀 害、为盜贼、为巫觋、赌博、吸洋烟、饮酒、看风水、相命等。如诗歌题名 所示,这是洪秀全当时的救世方案。 《原道醒世训》谴责“世道乖离”、“人心浇薄”,批判国家之间、省 府县里乡各地区之间、族姓之间相陵相夺相斗相杀的现象。洪秀全提出天下 男女都是兄弟姐妹,不应有此疆彼界之私、尔吞我并之念,憧憬唐虞三代之 世“天下为公”的大道。他以为,陵夺斗杀的原因在于“所爱所憎一出于私”, 在于人们不知道上帝是大家的共同父亲,“见小故其量小”。所以实现大道 之途径在于皈依天父上帝和“心好”、“量宽”、“各自相安” 洪秀全在乡间的传教活动为在广州的美国传教士罗孝全所闻知。从道光 二十七年二月初(1847年3月下旬)直到六月,除短期回乡外,洪秀全一直 在罗孝全教堂学习。 罗孝全的教堂称为“粤东施蘸圣会”,成立于清廷对传教弛禁后的道光 二十五年六月(1845年7月),当时在粤的著名传教士裨治文、吉勒斯匹和 《劝世良言》的作者梁发均任该圣会的教务评议员。 洪秀全在教堂参加了圣经班,每天接受教导两小时,学习了旧约、新约 圣经。罗孝全对洪秀全似乎是满意的,说“他学得了比较完备的知识”,“其 行为举止无可指责”。在此期间,洪秀全请求受洗并加入教堂。于是,罗孝 全委派了一个委员会到洪秀全家乡作调查考核;考查报告是有利的,接着就 在教堂进行口试。就在要接纳他的时候,洪秀全对教堂没有薪金表示了犹豫, 这使罗孝全宣布无限期推迟洗礼°。 洪秀全在罗孝全教堂受洗不成,决定不回花县,于六月初十日(7月21 日)去广西寻找冯云山。这造成了洪秀全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 ①关于罗孝全教堂和洪秀全在教堂学习、申请受洗和口试问答等情况,均据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市“美 国南部浸会差会部”收藏的罗孝全档案和发表于1856年美国《 Putuam Monthly》的罗孝全文章《太平王 aiping Wang)》
洪秀全回家后,仍以执教为生,并继续在本乡和附近传教。他在广西传 教时和回家后的道光二十五、二十六(1845、1846)两年中写了五十多篇文 章。现在留存的有写于道光二十四年的《百正歌》和写于道光二十五年的《原 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 《百正歌》宣传“正”这样一种道德观念,要求君臣、父子、夫妇、男 女和富人、贵人各色人等悉由“正道”行事,反对“不正”的言行。诗歌列 举尧、舜、禹、稷、周文、孔丘等古圣先贤,说他们是君正、臣正、父正、 子正的典范,列举桀、纣、齐襄、楚平等由于贪色,淫妹、纳媳、纵妻等不 正的行为而受到惩罚。洪秀全在这篇诗歌中以正和不正为国家兴衰、个人祸 福之根源。 《原道救世歌》首先宣传所有人应该只拜上帝,不拜邪神。但它的主要 篇幅是较《百正歌》更为具体地提出“正道”的思想行为准则,以夏禹、伯 夷、叔齐、周文、孔丘、颜回等人为例,宣传孝顺、忠厚、廉耻、非礼四勿、 贫富有命等“正道”的思想行为准则;反对六不正即反对淫、忤父母、行杀 害、为盗贼、为巫觋、赌博、吸洋烟、饮酒、看风水、相命等。如诗歌题名 所示,这是洪秀全当时的救世方案。 《原道醒世训》谴责“世道乖离”、“人心浇薄”,批判国家之间、省 府县里乡各地区之间、族姓之间相陵相夺相斗相杀的现象。洪秀全提出天下 男女都是兄弟姐妹,不应有此疆彼界之私、尔吞我并之念,憧憬唐虞三代之 世“天下为公”的大道。他以为,陵夺斗杀的原因在于“所爱所憎一出于私”, 在于人们不知道上帝是大家的共同父亲,“见小故其量小”。所以实现大道 之途径在于皈依天父上帝和“心好”、“量宽”、“各自相安”。 洪秀全在乡间的传教活动为在广州的美国传教士罗孝全所闻知。从道光 二十七年二月初(1847 年 3 月下旬)直到六月,除短期回乡外,洪秀全一直 在罗孝全教堂学习。 罗孝全的教堂称为“粤东施蘸圣会”,成立于清廷对传教弛禁后的道光 二十五年六月(1845 年 7 月),当时在粤的著名传教士裨治文、吉勒斯匹和 《劝世良言》的作者梁发均任该圣会的教务评议员。 洪秀全在教堂参加了圣经班,每天接受教导两小时,学习了旧约、新约 圣经。罗孝全对洪秀全似乎是满意的,说“他学得了比较完备的知识”,“其 行为举止无可指责”。在此期间,洪秀全请求受洗并加入教堂。于是,罗孝 全委派了一个委员会到洪秀全家乡作调查考核;考查报告是有利的,接着就 在教堂进行口试。就在要接纳他的时候,洪秀全对教堂没有薪金表示了犹豫, 这使罗孝全宣布无限期推迟洗礼①。 洪秀全在罗孝全教堂受洗不成,决定不回花县,于六月初十日(7 月 21 日)去广西寻找冯云山。这造成了洪秀全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 ① 关于罗孝全教堂和洪秀全在教堂学习、申请受洗和口试问答等情况,均据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市“美 国南部浸会差会部”收藏的罗孝全档案和发表于 1856 年美国《Putuam Monthly》的罗孝全文章《太平王 (TaipingWang)》
第二节建立太平天国 冯云山同洪秀全于道光二十四年在广西贵县分手后,辗转到了桂平县紫 荆山内大冲曾家做塾师,同时向周围人民宣传拜上帝、去偶像。由于他的坚 持不懈的努力,信徒日多,约至道光二十六年已形成了一个称为“拜上帝会” 的团体。道光二十七年六月(1847年8月)洪秀全到紫荆山会见了冯云山 他们分手已近3年,冯云山传教获得了这样大的成绩,使洪秀全喜出望外。 于是,洪秀全常亲自向新信徒讲道,拜上帝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约在洪 秀全会合冯云山前后,信徒人数已达2000,遍及桂平、平南、武宣、贵县、 象州、博白等县。冯云山是团体的创建者,但冯云山拜上帝的信仰得自洪秀 全,“洪先生”的名声在团体中早已众所周知,因而洪秀全到广西后立即成 为权威的教主。 充满着救世、醒世愿望的洪秀全,几年来在广东家乡苦口婆心对世人的 劝诫,只获得寥落的反应,也不能阻挡世风之日下。现在他的好友冯云山竟 已取得这样的成功,造成了一个很大的团体,并且人人尊奉着迄未识面的洪 先生,这使他心中充满喜悦。他在罗孝全教堂请求受洗而不可得,到广西后 竟成了拜上帝会的教主。他到紫荆山后一个多月,就同冯云山等商量寻找“隐 固处所”栖身,这表明洪秀全的救世主意识正向打江山的帝王抱负发展,因 而需要一个密议大事的隐蔽处所。 洪秀全思想的这一巨大转变,是有其主客观条件的。洪秀全信仰的上帝 虽然是中西合璧的,但对于中国的既有文化传统,毕竟是一种异端,是对现 有意识形态的触犯。而且,他不是一般地拜上帝、去偶像,而是同时不满于 当时的腐败社会,憧憬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因而蕴藏着反抗现实社会的思 想。他思想中的这种异端因素和积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就有可能向革命方 面转变。 广西的社会条件有利于洪秀全思想的这种转变。广西地处中国南陲,素 称多盗之乡。鸦片战争后,“粤东水陆撤勇,逸盗或潜入梧、浔江面行劫, 或迭岀南、太边境掳掠,勾结本省土匪及各省游匪,水陆横行,势渐鸱张。 至道光二十七八年间,楚匪之雷再浩、李元发两次阑入粤境,土匪陈亚贵等 相继滋事,小之开角打单,大之攻城劫狱,浸成燎原之势”°。封建统治阶级 为了对付这种局面,竭力倡办地方团练。以下层人民和各种形式的起义势力 为一方,封建官府和地主团练为另一方的对垒日益尖锐。这种形势促进了早 已对现存社会不满的洪秀全走向反清革命的道路。 洪秀全到紫荆山后,曾偕冯云山等远征象州,捣毁当地群众信服的甘王 庙,还进行了其他捣毁偶像的活动。这些行动激发了拜上帝会信徒的信心, 同时也引起了本地封建势力的仇视。道光二十七年十一月,紫荆山秀才王作 新带团练拘捕冯云山,被拜上帝会群众奋力抢回。王作新向衙门控告冯云山 等“结盟供拜上帝妖书,践踏社稷神明”,知县“严提两造人证质讯”,冯 云山被解县羁押。冯云山先后向县、府反诉,结果以无业游荡之名被判解回 广东原籍。但冯云山在途中说服解差信仰上帝,一同回到了紫荆山。 冯云山被羁押事件前后约历时半年。在此期间,道光二十八年三月(1848 年4月),发生了杨秀清以上帝附体代天父发言的事。接着,半年后又发生 ①严正基:《论粤西贼情兵事始末》,《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2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页
第二节 建立太平天国 冯云山同洪秀全于道光二十四年在广西贵县分手后,辗转到了桂平县紫 荆山内大冲曾家做塾师,同时向周围人民宣传拜上帝、去偶像。由于他的坚 持不懈的努力,信徒日多,约至道光二十六年已形成了一个称为“拜上帝会” 的团体。道光二十七年六月(1847 年 8 月)洪秀全到紫荆山会见了冯云山。 他们分手已近 3 年,冯云山传教获得了这样大的成绩,使洪秀全喜出望外。 于是,洪秀全常亲自向新信徒讲道,拜上帝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约在洪 秀全会合冯云山前后,信徒人数已达 2000,遍及桂平、平南、武宣、贵县、 象州、博白等县。冯云山是团体的创建者,但冯云山拜上帝的信仰得自洪秀 全,“洪先生”的名声在团体中早已众所周知,因而洪秀全到广西后立即成 为权威的教主。 充满着救世、醒世愿望的洪秀全,几年来在广东家乡苦口婆心对世人的 劝诫,只获得寥落的反应,也不能阻挡世风之日下。现在他的好友冯云山竟 已取得这样的成功,造成了一个很大的团体,并且人人尊奉着迄未识面的洪 先生,这使他心中充满喜悦。他在罗孝全教堂请求受洗而不可得,到广西后 竟成了拜上帝会的教主。他到紫荆山后一个多月,就同冯云山等商量寻找“隐 固处所”栖身,这表明洪秀全的救世主意识正向打江山的帝王抱负发展,因 而需要一个密议大事的隐蔽处所。 洪秀全思想的这一巨大转变,是有其主客观条件的。洪秀全信仰的上帝 虽然是中西合璧的,但对于中国的既有文化传统,毕竟是一种异端,是对现 有意识形态的触犯。而且,他不是一般地拜上帝、去偶像,而是同时不满于 当时的腐败社会,憧憬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因而蕴藏着反抗现实社会的思 想。他思想中的这种异端因素和积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就有可能向革命方 面转变。 广西的社会条件有利于洪秀全思想的这种转变。广西地处中国南陲,素 称多盗之乡。鸦片战争后,“粤东水陆撤勇,逸盗或潜入梧、浔江面行劫, 或迭出南、太边境掳掠,勾结本省土匪及各省游匪,水陆横行,势渐鸱张。 至道光二十七八年间,楚匪之雷再浩、李元发两次阑入粤境,土匪陈亚贵等 相继滋事,小之开角打单,大之攻城劫狱,浸成燎原之势”①。封建统治阶级 为了对付这种局面,竭力倡办地方团练。以下层人民和各种形式的起义势力 为一方,封建官府和地主团练为另一方的对垒日益尖锐。这种形势促进了早 已对现存社会不满的洪秀全走向反清革命的道路。 洪秀全到紫荆山后,曾偕冯云山等远征象州,捣毁当地群众信服的甘王 庙,还进行了其他捣毁偶像的活动。这些行动激发了拜上帝会信徒的信心, 同时也引起了本地封建势力的仇视。道光二十七年十一月,紫荆山秀才王作 新带团练拘捕冯云山,被拜上帝会群众奋力抢回。王作新向衙门控告冯云山 等“结盟供拜上帝妖书,践踏社稷神明”,知县“严提两造人证质讯”,冯 云山被解县羁押。冯云山先后向县、府反诉,结果以无业游荡之名被判解回 广东原籍。但冯云山在途中说服解差信仰上帝,一同回到了紫荆山。 冯云山被羁押事件前后约历时半年。在此期间,道光二十八年三月(1848 年 4 月),发生了杨秀清以上帝附体代天父发言的事。接着,半年后又发生 ① 严正基:《论粤西贼情兵事始末》,《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 2 册,中华书局 1962 年版,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