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理想装备 电子图书·学校专集 园网上的最佳资源 中国古代史(上 OB++K 内部否轩非品
前言 在高等学校历史系以及文科教学中,《中国古代史》是相当重要的一门 课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里,我系对于这门课程的改革进行过许多探索,撰 著一部既有相当学术水平,又适合教学需要的《中国古代史》教材,是我们 长期努力的一个目标 在本书的撰著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要吸 取学术界关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新成果,各章节撰写者的研究成果也酌情在 教材里有所反映。其次是利用新的考古资料进行阐述,关于中国古代各个历 史时期的重要的考古发现及考古学界的研究成果,要尽量吸收。再次是在编 撰体例上要有新的特色,例如,每章都有“叙说”一节,阐述这个历史时期 中国社会的概况及其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在纵观世界历史发展大势的 基础上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古代的历史演进规律。复次是各章节的安排和内容 的详略尽量适应教学的需要,对于许多重要问题都做了比较深入而具体的探 讨,但也有的问题只进行了纲领性的叙述,而没有展开讨论,以求简省篇幅。 本书的撰写参考了专家们的相关著作或文章,由于本书属于教材性质,因此 未能一一注明。由于水平所限,本书的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史学 界的专家和同志们不吝赐教。 唐赞功教授为本书体例和章节安排提出了宝贵意见,并且审阅了部分章 节,本书的撰著得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历史系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表 示衷心谢忱 编者 九九三年元月二十九日
前 言 在高等学校历史系以及文科教学中,《中国古代史》是相当重要的一门 课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里,我系对于这门课程的改革进行过许多探索,撰 著一部既有相当学术水平,又适合教学需要的《中国古代史》教材,是我们 长期努力的一个目标。 在本书的撰著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要吸 取学术界关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新成果,各章节撰写者的研究成果也酌情在 教材里有所反映。其次是利用新的考古资料进行阐述,关于中国古代各个历 史时期的重要的考古发现及考古学界的研究成果,要尽量吸收。再次是在编 撰体例上要有新的特色,例如,每章都有“叙说”一节,阐述这个历史时期 中国社会的概况及其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在纵观世界历史发展大势的 基础上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古代的历史演进规律。复次是各章节的安排和内容 的详略尽量适应教学的需要,对于许多重要问题都做了比较深入而具体的探 讨,但也有的问题只进行了纲领性的叙述,而没有展开讨论,以求简省篇幅。 本书的撰写参考了专家们的相关著作或文章,由于本书属于教材性质,因此 未能一一注明。由于水平所限,本书的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史学 界的专家和同志们不吝赐教。 唐赞功教授为本书体例和章节安排提出了宝贵意见,并且审阅了部分章 节,本书的撰著得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历史系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表 示衷心谢忱。 编 者 一九九三年元月二十九日
第一章漫长的远古时代 第一节叙说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远古时代即文明社会诞生之前的史前社会阶段。 据科学家推算,地球的形成至今已有46亿年以上,最原始的生物出现在 地球上,距今已有33亿年之久。按照地质年代划分,距今33亿年到距今25 亿年之间是太古代,其后的近20亿年是元古代。各种细胞藻类、无脊椎动物 以及爬行动物的趋于繁盛是在距今6亿年到7千万年之间的古生代和中生 代。从7千万年前开始直到今天的新生代,是哺乳类动物和人类繁衍的时代。 地质年代分类的“代”之下有“纪”和“世”两个层次。距今7千万年到300 百万年之间是地质年代的第三纪,其中有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 上新世等五个阶段。距今7千万年到4千万年的古新世和始新世是灵长类动 物出现和发展分化的时代。古猿类出现在距今4千万年到2500万年之间的渐 新世。距今2500万年到距今300万年之间的中新世和上新世,是古猿向人逐 渐演化的时期。从300万年前开始的地质年代上的第四纪,是作为万物之灵 的人类的时代。第四纪的更新世从距今300万年到1万年,是原始人向现代 人演化的阶段。更新世之后的全新世从距今1万年左右开始,人类在这个时 代阔步走上历史舞台,演出了地球上最雄伟壮观的一幕。 我国远古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是经过漫长时代演变才形成的。从地质学 上的太古代以来,我国地壳就处在北方相对稳定、南方变动频繁的状态。在 元古代,北方有晋陕古陆、内蒙古陆、鲁西古陆、胶东古陆、淮阳古陆等, 南方则仅有扬子地块。除了这些古陆和地块以外,当时的大郡分地区还被浅 海覆盖。后来,经过多次地壳变动,才逐渐形成了华北古陆和扬子古陆这两 个较大面积的陆地,奠定了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轮廓。到了中生代,华北和 华南地区逐渐连成一片完整的陆地,海浸地区缩小。当时的地壳变动,不仅 有沧海桑田般的缓慢发展,而且有急剧猛烈的迅速变化,假若借用《诗经·十 月之交》篇的语言来形容其情况,那便是“百川沸腾,山冢萃崩。高岸为谷 深谷为陵”。在新生代,我国西部地区迅速升高,青藏高原横空出世,成为 世界屋脊。与此同时,因西高东低而形成的百川汇海的壮观局面也已经出现 般认为,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对于人类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新生 代第四纪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不仅使我国西部地区强烈隆起,而且使周围大 范围内的气候发生剧变。寒冷气候的岀现摧毁了大片热带雨林,造就了开阔 而干燥的疏林草原环境。原先栖息在温暖而且果实丰富的森林中的古猿,被 迫适应环境和气候的变化,逐渐由“攀树的猿”向“正在形成中的人”转化。 据研究,在发现元谋猿人化石的地层中亚热带孢子花粉从底层向上有越来越 少的趋势,还出现了松、杉、桦等比较耐寒的新成分,这反映了当时气候变 冷的趋向。在发现大量石器的山西西侯度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地层中现有 20多种动物化石,其中大多数是适应干冷气候的草原动物,说明这一带在有 人类活动的时期已是疏林草原环境。 1①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将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分为“攀树的猿” “正在形成中的人 完全形成的人”这样几个阶段。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下册第508 520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一章 漫长的远古时代 第一节 叙 说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远古时代即文明社会诞生之前的史前社会阶段。 据科学家推算,地球的形成至今已有 46 亿年以上,最原始的生物出现在 地球上,距今已有 33 亿年之久。按照地质年代划分,距今 33 亿年到距今 25 亿年之间是太古代,其后的近 20 亿年是元古代。各种细胞藻类、无脊椎动物 以及爬行动物的趋于繁盛是在距今 6 亿年到 7 千万年之间的古生代和中生 代。从 7 千万年前开始直到今天的新生代,是哺乳类动物和人类繁衍的时代。 地质年代分类的“代”之下有“纪”和“世”两个层次。距今 7 千万年到 300 百万年之间是地质年代的第三纪,其中有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 上新世等五个阶段。距今 7 千万年到 4 千万年的古新世和始新世是灵长类动 物出现和发展分化的时代。古猿类出现在距今 4 千万年到 2500 万年之间的渐 新世。距今 2500 万年到距今 300 万年之间的中新世和上新世,是古猿向人逐 渐演化的时期。从 300 万年前开始的地质年代上的第四纪,是作为万物之灵 的人类的时代。第四纪的更新世从距今 300 万年到 1 万年,是原始人向现代 人演化的阶段。更新世之后的全新世从距今 1 万年左右开始,人类在这个时 代阔步走上历史舞台,演出了地球上最雄伟壮观的一幕。 我国远古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是经过漫长时代演变才形成的。从地质学 上的太古代以来,我国地壳就处在北方相对稳定、南方变动频繁的状态。在 元古代,北方有晋陕古陆、内蒙古陆、鲁西古陆、胶东古陆、淮阳古陆等, 南方则仅有扬子地块。除了这些古陆和地块以外,当时的大郡分地区还被浅 海覆盖。后来,经过多次地壳变动,才逐渐形成了华北古陆和扬子古陆这两 个较大面积的陆地,奠定了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轮廓。到了中生代,华北和 华南地区逐渐连成一片完整的陆地,海浸地区缩小。当时的地壳变动,不仅 有沧海桑田般的缓慢发展,而且有急剧猛烈的迅速变化,假若借用《诗经·十 月之交》篇的语言来形容其情况,那便是“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 深谷为陵”。在新生代,我国西部地区迅速升高,青藏高原横空出世,成为 世界屋脊。与此同时,因西高东低而形成的百川汇海的壮观局面也已经出现。 一般认为,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对于人类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新生 代第四纪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不仅使我国西部地区强烈隆起,而且使周围大 范围内的气候发生剧变。寒冷气候的出现摧毁了大片热带雨林,造就了开阔 而干燥的疏林草原环境。原先栖息在温暖而且果实丰富的森林中的古猿,被 迫适应环境和气候的变化,逐渐由“攀树的猿”向“正在形成中的人”1转化。 据研究,在发现元谋猿人化石的地层中亚热带孢子花粉从底层向上有越来越 少的趋势,还出现了松、杉、桦等比较耐寒的新成分,这反映了当时气候变 冷的趋向。在发现大量石器的山西西侯度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地层中现有 20 多种动物化石,其中大多数是适应干冷气候的草原动物,说明这一带在有 人类活动的时期已是疏林草原环境。 1 ①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将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分为“攀树的猿”—— “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这样几个阶段。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下册第 508— —520 页,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生活在中新世和上新世之际的古猿,一般认为是现代猿类和现代人类的 共同祖先,人类学家又称之为“人猿超科”。它的一些属、种逐渐向人的方 向发展,最后超出猿科的界限,而转向人科。古猿阶段化石的主要代表之一 是距今1400万年到800万年之间的腊玛古猿。这种类型古猿的化石分布得 比较广,除了我国以外,还在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希腊、匈牙利、肯 尼亚等国家有所发现,但化石资料以我国云南禄丰最为重要和丰富。从70 年代中期以来,所发现的禄丰腊玛古猿的化石有颅骨3个、下颌骨5个、头 骨碎片23片、古猿牙齿600多枚、指骨2根。和腊玛古猿共生的有多种动物 其中哺乳类动物就有30多种。根据地层和共生的动物群的情况进行分析,可 以推测当时腊玛古猿的生活环境是亚热带湖泊、沼泽边缘以及林间草地。80 年代中期,在云南元谋也发现了腊玛古猿和介于腊玛古猿与早期直立人之间 的古猿化石。许多材料表明,腊玛古猿可能是同类型古猿系统中时代较晩并 且很接近早期人类的一种类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比它和人更接近的同 时期的猿化石。关于人类起源的地点,恩格斯曾经推测,“在好几十万年以 前,在地质学家叫作第三纪的地球发展阶段的某个还不能确切肯定的时期, 据推测是在这个阶段的末期,在热带的某个地方——大概是现在已经沉入印 度洋底的一片大陆,生活着一种特别高度发展的类人猿”。古人类学家根据 腊玛古猿的材料,多认为人类的起源地以“亚洲南部更可信”°,特别是禄丰 腊玛古猿丰富资料的发现,“为人类起源亚洲说提供了新的论证”。由于我 国云南一带相继发现了森林古猿、腊玛古猿以至早期人类的宝贵而丰富的化 石资料,由于这个地区受到喜玛拉雅造山运动的直接影响,在几千万年以前 为猿类提供了向人进化的客观环境,所以说我国应当是人类最主要的发祥地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猿分离的时间在距今500万年左右。 从世界范围看,这个时期的化石资料尚无发现。现在所见到的最早人科成员 化石是南方古猿阿法种。 南方古猿阿法种的后裔发展到距今250万年左右,逐渐向两个分支发 展。一个分支发展成为东非能人,另一个分支发展成为南猿非洲种。这后一 个分支演变为粗壮种并趋于灭绝。从50年代末期开始,非洲东部坦桑尼亚奥 杜韦峡谷一带发现不少古人类化石和石器,其所代表的人类被称为“能人” 70年代初期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畔发现编号为1470的东非能人头骨,其生 活的时代距今约200万年左右。此外,在埃塞俄比亚的奥莫河谷也发现有能 人的化石。石器的发现表明能人已经制造工具。能人在体质方面的重要特点 是脑容量有较多增加,1470号头骨的脑容量已达775毫升,头骨颅内总体形 态和人相似,可能已经有了语言的能力。被称为“奥杜韦文化”的东非能人 石器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最早阶段,当时的人已经开始了社会群体生活。 继“能人”之后的远古人类称为“直立人”。直立人的分布区域已经遍 布亚洲、非洲和欧洲。70年代中期,在东非发现一个相当完整的直立人头骨, ①1932年美国耶鲁大学的一支古生物考察队在喜玛拉雅山南麓发现一块带有6枚牙齿的上颌骨化石,后来 被定名为短吻腊玛古猿。不少研究者认为腊玛古猿应并入西瓦古猿属。我国禄丰的材料归入“禄丰古猿属”。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下册,第50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贾兰坡旧石器时代考古论文选》第218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2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第4页,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生活在中新世和上新世之际的古猿,一般认为是现代猿类和现代人类的 共同祖先,人类学家又称之为“人猿超科”。它的一些属、种逐渐向人的方 向发展,最后超出猿科的界限,而转向人科。古猿阶段化石的主要代表之一 是距今 1400 万年到 800 万年之间的腊玛古猿。①这种类型古猿的化石分布得 比较广,除了我国以外,还在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希腊、匈牙利、肯 尼亚等国家有所发现,但化石资料以我国云南禄丰最为重要和丰富。从 70 年代中期以来,所发现的禄丰腊玛古猿的化石有颅骨 3 个、下颌骨 5 个、头 骨碎片 23 片、古猿牙齿 600 多枚、指骨 2 根。和腊玛古猿共生的有多种动物, 其中哺乳类动物就有 30 多种。根据地层和共生的动物群的情况进行分析,可 以推测当时腊玛古猿的生活环境是亚热带湖泊、沼泽边缘以及林间草地。80 年代中期,在云南元谋也发现了腊玛古猿和介于腊玛古猿与早期直立人之间 的古猿化石。许多材料表明,腊玛古猿可能是同类型古猿系统中时代较晚并 且很接近早期人类的一种类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比它和人更接近的同 时期的猿化石。关于人类起源的地点,恩格斯曾经推测,“在好几十万年以 前,在地质学家叫作第三纪的地球发展阶段的某个还不能确切肯定的时期, 据推测是在这个阶段的末期,在热带的某个地方——大概是现在已经沉入印 度洋底的一片大陆,生活着一种特别高度发展的类人猿”。②古人类学家根据 腊玛古猿的材料,多认为人类的起源地以“亚洲南部更可信”①,特别是禄丰 腊玛古猿丰富资料的发现,“为人类起源亚洲说提供了新的论证”②。由于我 国云南一带相继发现了森林古猿、腊玛古猿以至早期人类的宝贵而丰富的化 石资料,由于这个地区受到喜玛拉雅造山运动的直接影响,在几千万年以前 为猿类提供了向人进化的客观环境,所以说我国应当是人类最主要的发祥地 之一。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猿分离的时间在距今 500 万年左右。 从世界范围看,这个时期的化石资料尚无发现。现在所见到的最早人科成员 化石是南方古猿阿法种。 南方古猿阿法种的后裔发展到距今 250 万年左右,逐渐向两个分支发 展。一个分支发展成为东非能人,另一个分支发展成为南猿非洲种。这后一 个分支演变为粗壮种并趋于灭绝。从 50 年代末期开始,非洲东部坦桑尼亚奥 杜韦峡谷一带发现不少古人类化石和石器,其所代表的人类被称为“能人”。 70 年代初期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畔发现编号为 1470 的东非能人头骨,其生 活的时代距今约 200 万年左右。此外,在埃塞俄比亚的奥莫河谷也发现有能 人的化石。石器的发现表明能人已经制造工具。能人在体质方面的重要特点 是脑容量有较多增加,1470 号头骨的脑容量已达 775 毫升,头骨颅内总体形 态和人相似,可能已经有了语言的能力。被称为“奥杜韦文化”的东非能人 石器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最早阶段,当时的人已经开始了社会群体生活。 继“能人”之后的远古人类称为“直立人”。直立人的分布区域已经遍 布亚洲、非洲和欧洲。70 年代中期,在东非发现一个相当完整的直立人头骨, ① 1932 年美国耶鲁大学的一支古生物考察队在喜玛拉雅山南麓发现一块带有 6 枚牙齿的上颌骨化石,后来 被定名为短吻腊玛古猿。不少研究者认为腊玛古猿应并入西瓦古猿属。我国禄丰的材料归入“禄丰古猿属”。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下册,第 508 页,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① 《贾兰坡旧石器时代考古论文选》第 218 页,文物出版社 1984 年版。 ②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第 4 页,文物出版社 1985 年版
其脑容量为850毫升。80年代初,在肯尼亚西北部的纳里奥科托姆发现一具 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意义的少年男性直立人骨架,包括颅骨、下颌骨、脊椎 骨、股骨等70余件。在亚洲,以我国的发现最为丰富,例如元谋猿人、北京 猿人、蓝田猿人、和县猿人等,都在科学研究上有极重要阶值。在亚洲除了 我国以外,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发现的印尼的瓜哇猿人也很出名。在欧洲,直 立人的材料以希腊和法国居多,匈牙利和德国也有发现。火的使用是直立人 文化发展的重大突破。我国山西芮城西侯度经古地磁法鉴定距今180万年的 地层中,发现有用火烧过的鹿角、马牙等物,被认为是人类用火的最早物证。 肯尼亚的切斯旺贾发现有140万年前人类用火的证据。这方面材料最为丰富 的是北京猿人遗址厚达数米的灰烬层。欧洲直立人使用的石器多为手斧形, 其大小一般如手掌,左右对称,刃缘平直,比能人所经常使用的以砾石制造 的砍砸器有不少进步。 距今20-10万年之间,直立人向智人发展。上个世纪50年代在德国杜 塞尔多夫附近发现的尼安德特人是早期智人的代表之一,其脑容量已达1400 毫升以上,但是前额低斜,眉脊突岀,全身骨骼特别粗壮,还带有许多原始 性质。庞大而笨重的尼安德特人,在向晚期智人发展的时候突然销声匿迹, 这其间的原因现在还不清楚。晚期智人的形成一般认为是距今4万年以前的 事情。上个世纪如0年代末在法国维泽尔河流域的克罗马农山洞发现有晚期智 人的化石材料。克罗马农人身材魁梧,脑容量达1600多毫升,能够创制大幅 岩洞壁画,其发展水平可以作为欧洲晚期智人的代表。晚期智人的分布已经 遍布亚、非、欧、美、澳五大洲。我国晚期智人的材料丰富而且重要,历来 为世所重。在晚期智人阶段,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所以各地人类遗传造成 了肤色、毛发、鼻唇等的体质和面貌的差别,逐渐形成了黄、白、黑、棕等 几大人种。在晚期智人后期,人类社会步入文明时代,社会面貌日新月异, 远古时代遂告结束。 远古时代即社会发展史上的原始社会。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原 始社会可以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大的阶段。 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绝大部分时间都可以归入旧石器时代的范畴。就 世界范围看,处于能人阶段的奥杜韦文化可以说是早期旧石器文化的代表。 打制的砍砸器占奥杜韦文化石器的一半以上。比这种砍砸器进步的石制手斧 普遍发现于亚洲、非洲、欧洲各地。一般的手斧具有较长的中轴线和对称的 两个曲边,有比较整齐的刃缘,呈扁桃形,反映了石器制造技术的进步。石 斧文化绵延的时间很长,几乎与直立人相始终。我国蓝田猿人、北京猿人的 大量石器都可以归入这个范畴。旧石器时代中期与早期智人阶段相合。这个 时期的石器很少有石斧出现,而以用石片制作的刮削器和三角形的尖状器为 主。在考古学上,这种石器文化以最早发现地——法国的莫斯特—来命名, 称为莫斯特文化。在欧洲,尼安德特人是莫斯特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尼安德 特人已经有墓葬习俗。本世纪初在法国的拉·费纳西山洞首先发现了尼安德 特人的墓葬,表明这座山洞可能是当时的专门墓地。在匈牙利的塔塔发现有 随葬的雕成舌形椭圆状的猛犸象牙板,表面光润,可能是当时人的护身符。 考古发现的我国旧石器中期文化也相当丰富,如大荔文化、许家窑文化、鸽 子洞文化等都具有相当典型的意义。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大约延续了二、 三万年,在欧洲一般以时间先后为序划分为佩里戈尔期、奥瑞纳期、格拉韦 特期、梭鲁特期、马格德林期等五个时期。这个时期的石器以石叶工具占主
其脑容量为 850 毫升。80 年代初,在肯尼亚西北部的纳里奥科托姆发现一具 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意义的少年男性直立人骨架,包括颅骨、下颌骨、脊椎 骨、股骨等 70 余件。在亚洲,以我国的发现最为丰富,例如元谋猿人、北京 猿人、蓝田猿人、和县猿人等,都在科学研究上有极重要阶值。在亚洲除了 我国以外,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发现的印尼的瓜哇猿人也很出名。在欧洲,直 立人的材料以希腊和法国居多,匈牙利和德国也有发现。火的使用是直立人 文化发展的重大突破。我国山西芮城西侯度经古地磁法鉴定距今 180 万年的 地层中,发现有用火烧过的鹿角、马牙等物,被认为是人类用火的最早物证。 肯尼亚的切斯旺贾发现有 140 万年前人类用火的证据。这方面材料最为丰富 的是北京猿人遗址厚达数米的灰烬层。欧洲直立人使用的石器多为手斧形, 其大小一般如手掌,左右对称,刃缘平直,比能人所经常使用的以砾石制造 的砍砸器有不少进步。 距今 20—10 万年之间,直立人向智人发展。上个世纪 50 年代在德国杜 塞尔多夫附近发现的尼安德特人是早期智人的代表之一,其脑容量已达 1400 毫升以上,但是前额低斜,眉脊突出,全身骨骼特别粗壮,还带有许多原始 性质。庞大而笨重的尼安德特人,在向晚期智人发展的时候突然销声匿迹, 这其间的原因现在还不清楚。晚期智人的形成一般认为是距今 4 万年以前的 事情。上个世纪 60 年代末在法国维泽尔河流域的克罗马农山洞发现有晚期智 人的化石材料。克罗马农人身材魁梧,脑容量达 1600 多毫升,能够创制大幅 岩洞壁画,其发展水平可以作为欧洲晚期智人的代表。晚期智人的分布已经 遍布亚、非、欧、美、澳五大洲。我国晚期智人的材料丰富而且重要,历来 为世所重。在晚期智人阶段,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所以各地人类遗传造成 了肤色、毛发、鼻唇等的体质和面貌的差别,逐渐形成了黄、白、黑、棕等 几大人种。在晚期智人后期,人类社会步入文明时代,社会面貌日新月异, 远古时代遂告结束。 远古时代即社会发展史上的原始社会。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原 始社会可以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大的阶段。 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绝大部分时间都可以归入旧石器时代的范畴。就 世界范围看,处于能人阶段的奥杜韦文化可以说是早期旧石器文化的代表。 打制的砍砸器占奥杜韦文化石器的一半以上。比这种砍砸器进步的石制手斧 普遍发现于亚洲、非洲、欧洲各地。一般的手斧具有较长的中轴线和对称的 两个曲边,有比较整齐的刃缘,呈扁桃形,反映了石器制造技术的进步。石 斧文化绵延的时间很长,几乎与直立人相始终。我国蓝田猿人、北京猿人的 大量石器都可以归入这个范畴。旧石器时代中期与早期智人阶段相合。这个 时期的石器很少有石斧出现,而以用石片制作的刮削器和三角形的尖状器为 主。在考古学上,这种石器文化以最早发现地——法国的莫斯特——来命名, 称为莫斯特文化。在欧洲,尼安德特人是莫斯特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尼安德 特人已经有墓葬习俗。本世纪初在法国的拉·费纳西山洞首先发现了尼安德 特人的墓葬,表明这座山洞可能是当时的专门墓地。在匈牙利的塔塔发现有 随葬的雕成舌形椭圆状的猛犸象牙板,表面光润,可能是当时人的护身符。 考古发现的我国旧石器中期文化也相当丰富,如大荔文化、许家窑文化、鸽 子洞文化等都具有相当典型的意义。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大约延续了二、 三万年,在欧洲一般以时间先后为序划分为佩里戈尔期、奥瑞纳期、格拉韦 特期、梭鲁特期、马格德林期等五个时期。这个时期的石器以石叶工具占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