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鸦片战争以前魏源的思想和活动,主要是抨击封建末世的黑暗现 实,与龚自珍一起以今文经学的形式,倡导关心国事民瘼,主张改革社会政 治风气。他继承明末清初经世致用崇尚实学的思潮,提出了一些有积极意义 的主张和具体措施,但思想范畴仍未超岀探掘阐发古代经书“微言大义”和 “经世致用”的框架。 参与抗英和编撰《海国图志》 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正在扬州治河的魏源赶至宁波前 线,在钦差大臣伊里布军中参加审讯俘虏的英军军官安突德。从其口供中, 魏源对西方的人文地理有了一些了解。次年,他结合其他英俘的口供,撰成 《英吉利小记》,后收入《海国图志》。 道光二十一年,魏源在两江总督裕谦幕中筹办浙江防务。裕谦是一个坚 决主张抵抗侵略的疆臣,但部下将领余步云等贪生怕死,清军武器装备又极 为落后,终使浙江海防失守,裕谦自杀。亲历了这一抵抗英国侵略战争的魏 源,看到了英军的残暴行径和坚船利炮,看到了清朝统治者张惶失措、昏聩 庸懦的丑态,“羯虏云翻覆,骄兵气指挥。战和谁定算,回首钓鱼矶”。他 也看到了沿海军民忠勇抵抗、不怕牺牲的气概。从此,魏源的思想发展到· 个新的阶段。 魏源从事实中认识到,鸦片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清统治者的昏 庸腐败,指出了他们对世界情势的懵懂无知、虚妄自大而又畏敌如虎:“承 平恬嬉,不知修攘为何事,破一岛一省震,骚一省各省震,抱头鼠窜者胆裂 之不暇,冯河暴虎者虚骄而无实。”他希望清统治者励精图治,整军备武, 以求长治久安。为了振奋人心,鼓舞抗击强敌的士气,魏源根据自己任内阁 中书舍人以来积累的大量资料,发愤撰写了《圣武记》14卷,于道光二十二 年(1842)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之时完成。书中历述了清初以来的武功方 略,讨论了兵制、战术等具体问题,反映出他要求富国强兵的强烈爱国主义 热情。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林则徐被遣戍,从重发往伊犁,途中经过镇江。林、 魏当年在北京即志同道合,意气相投,此时相会,两人感慨时事,推心长谈。 林则徐把他在广东抗英时所译的《四洲志》、《澳门月报》和粤东奏稿及有 关西方枪炮、地理图样交给魏源,嘱“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 编撰一部《海国图志》。魏源果然不负重望,他结合历代史志及明以来的岛 志和近日所得“夷图、夷语”等大量资料,于道光二十二年底编成《海国图 志》50卷,4年后增广至60卷。咸丰二年(1852),又补充以葡萄牙人玛吉 士《地理备考》、美国人高理文《合省国志》等,扩展为100卷,予以重刊。 《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介绍世界各国地理、历史、经济、文化、 军事等内容的新书,它的刊刻问世,对国内有识之士开拓眼界,了解世界起 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咸丰八年(1858),兵部侍郎王茂荫曾奏请将此书广为 刊印,使亲王大臣每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作为教材学习。然而酣嬉悠游 和麻木僵化的王公大臣、贵胄子弟们已经失去了接受任何新鲜事物的能力。 虽有王茂荫煞费苦心的推荐,《海国图志》在中国上层统治者中,还没有达 《道光洋艘征抚记》,《魏源集》上册,第187页
综观鸦片战争以前魏源的思想和活动,主要是抨击封建末世的黑暗现 实,与龚自珍一起以今文经学的形式,倡导关心国事民瘼,主张改革社会政 治风气。他继承明末清初经世致用崇尚实学的思潮,提出了一些有积极意义 的主张和具体措施,但思想范畴仍未超出探掘阐发古代经书“微言大义”和 “经世致用”的框架。 参与抗英和编撰《海国图志》 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正在扬州治河的魏源赶至宁波前 线,在钦差大臣伊里布军中参加审讯俘虏的英军军官安突德。从其口供中, 魏源对西方的人文地理有了一些了解。次年,他结合其他英俘的口供,撰成 《英吉利小记》,后收入《海国图志》。 道光二十一年,魏源在两江总督裕谦幕中筹办浙江防务。裕谦是一个坚 决主张抵抗侵略的疆臣,但部下将领余步云等贪生怕死,清军武器装备又极 为落后,终使浙江海防失守,裕谦自杀。亲历了这一抵抗英国侵略战争的魏 源,看到了英军的残暴行径和坚船利炮,看到了清朝统治者张惶失措、昏聩 庸懦的丑态,“羯虏云翻覆,骄兵气指挥。战和谁定算,回首钓鱼矶”。他 也看到了沿海军民忠勇抵抗、不怕牺牲的气概。从此,魏源的思想发展到一 个新的阶段。 魏源从事实中认识到,鸦片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清统治者的昏 庸腐败,指出了他们对世界情势的懵懂无知、虚妄自大而又畏敌如虎:“承 平恬嬉,不知修攘为何事,破一岛一省震,骚一省各省震,抱头鼠窜者胆裂 之不暇,冯河暴虎者虚骄而无实。”①他希望清统治者励精图治,整军备武, 以求长治久安。为了振奋人心,鼓舞抗击强敌的士气,魏源根据自己任内阁 中书舍人以来积累的大量资料,发愤撰写了《圣武记》14 卷,于道光二十二 年(1842)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之时完成。书中历述了清初以来的武功方 略,讨论了兵制、战术等具体问题,反映出他要求富国强兵的强烈爱国主义 热情。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林则徐被遣戍,从重发往伊犁,途中经过镇江。林、 魏当年在北京即志同道合,意气相投,此时相会,两人感慨时事,推心长谈。 林则徐把他在广东抗英时所译的《四洲志》、《澳门月报》和粤东奏稿及有 关西方枪炮、地理图样交给魏源,嘱“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 编撰一部《海国图志》。魏源果然不负重望,他结合历代史志及明以来的岛 志和近日所得“夷图、夷语”等大量资料,于道光二十二年底编成《海国图 志》50 卷,4 年后增广至 60 卷。咸丰二年(1852),又补充以葡萄牙人玛吉 士《地理备考》、美国人高理文《合省国志》等,扩展为 100 卷,予以重刊。 《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介绍世界各国地理、历史、经济、文化、 军事等内容的新书,它的刊刻问世,对国内有识之士开拓眼界,了解世界起 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咸丰八年(1858),兵部侍郎王茂荫曾奏请将此书广为 刊印,使亲王大臣每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作为教材学习。然而酣嬉悠游 和麻木僵化的王公大臣、贵胄子弟们已经失去了接受任何新鲜事物的能力。 虽有王茂荫煞费苦心的推荐,《海国图志》在中国上层统治者中,还没有达 ① 《道光洋艘征抚记》,《魏源集》上册,第 187 页
到在日本的受重视的程度。自道光三十年(1850)第一部《海国图志》传入 日本,至明治维新前已传入十数部,被日本学人摘译翻刻达22种版本以上°, 对日本的维新开通风气,起到了重要影响。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抵御外 侮的思想,“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 长技以制夷而作”。驳斥了“夷兵不可敌”的畏敌观点及视西方科技为“奇 技淫巧”的谬论,并胪列了“师夷长技”的具体内容和措施。“师夷长技以 制夷”思想的提出,不仅把中国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推向了有更广泛 代表性的抵御外侮、学习西方的近代爱国主义思想新高度,而且开始打破了 长期的思想封闭状态,使魏源成为近代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呼号者和改革 维新思想的先驱者。 魏源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认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认为 师夷是为了制夷,而认真研究夷情是制夷的重要条件。“欲制外夷者,必先 悉夷情始”,“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③。这是对长期以来清朝闭关政策 和陈旧国防观念的否定和批判。同时,他把师夷作为制夷的手段,而不是目 的,也泾渭分明地表现出与一味求和、以媚夷求苟安的妥协派的根本区别。 其次,魏源明确地指岀,夷之长技是“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所谓 “长技”,“无非竭耳目心思之力,以利民用”,而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不 祥之物。他肯定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是人类生产进化的结晶,嘲笑清统治者 中的顽固分子长期以来颟顸蒙昧。最后,魏源具体地指出了要学习的西方长 技内容“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是在反侵略战争 失败中认识西方的,而战争失败的具体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中国缺乏“夷之 长技”。因此,他把加强反抗侵略的军事手段作为当务之急,把学习西方的 认识焦点凝聚在西方军事工业技术上,是很自然的。 魏源提出了一系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具体措施。(1)买进西方坚船利炮 并在国内设厂制造。起初,他以为只靠买进船炮,就可以掌握长技,后来进 步认识到必须自己生产才不受洋人牵制,因而具体提出建议:在广东虎门 外设置船厂、火器局,延请法国、美国等“夷目”分携工匠前来司造船械。 如此,“我有铸造之局,则人习其巧,一二载后不必仰赖于外夷”。(2)发展 自修自强”的对外贸易,学习西方技艺,利用西方各国之间矛盾。魏源认 为,对外贸易如果没有鸦片进口,是有利于中国的。他以道光二十七年(1847 情况为例分析,外国输入中国的货物(不包括鸦片)值银“二千十四万八千 元”,而中国出口之货值银“三千五百有九万三千元”,“使无鸦片之害, 则外洋之银有入无出,中国银且日贱,利可胜述哉?”在进口物品中,他主 张进口大米的同时,进口武器及发展工业所需的“铅、铁、硝”等物,也准 外商以“艘械抵茶叶湖丝之税。”(3〕积极培养掌握西方长技的人才。魏源认 为中国也应该像西方那样,鼓励学习科学技术,改变单纯以科举词章取士的 制度。如有能造西方战舰、火轮船、大炮、水雷等新式器物者,即可给以科 ①黄丽镛:《魏源年谱》,第228页 ②《海国图志叙》 《海国图志》卷37 《海国图志》卷2
到在日本的受重视的程度。自道光三十年(1850)第一部《海国图志》传入 日本,至明治维新前已传入十数部,被日本学人摘译翻刻达 22 种版本以上①, 对日本的维新开通风气,起到了重要影响。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抵御外 侮的思想,“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 长技以制夷而作”②。驳斥了“夷兵不可敌”的畏敌观点及视西方科技为“奇 技淫巧”的谬论,并胪列了“师夷长技”的具体内容和措施。“师夷长技以 制夷”思想的提出,不仅把中国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推向了有更广泛 代表性的抵御外侮、学习西方的近代爱国主义思想新高度,而且开始打破了 长期的思想封闭状态,使魏源成为近代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呼号者和改革 维新思想的先驱者。 魏源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认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认为 师夷是为了制夷,而认真研究夷情是制夷的重要条件。“欲制外夷者,必先 悉夷情始”,“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③。这是对长期以来清朝闭关政策 和陈旧国防观念的否定和批判。同时,他把师夷作为制夷的手段,而不是目 的,也泾渭分明地表现出与一味求和、以媚夷求苟安的妥协派的根本区别。 其次,魏源明确地指出,夷之长技是“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所谓 “长技”,“无非竭耳目心思之力,以利民用”④,而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不 祥之物。他肯定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是人类生产进化的结晶,嘲笑清统治者 中的顽固分子长期以来颟顸蒙昧。最后,魏源具体地指出了要学习的西方长 技内容“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是在反侵略战争 失败中认识西方的,而战争失败的具体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中国缺乏“夷之 长技”。因此,他把加强反抗侵略的军事手段作为当务之急,把学习西方的 认识焦点凝聚在西方军事工业技术上,是很自然的。 魏源提出了一系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具体措施。(1)买进西方坚船利炮, 并在国内设厂制造。起初,他以为只靠买进船炮,就可以掌握长技,后来进 一步认识到必须自己生产才不受洋人牵制,因而具体提出建议:在广东虎门 外设置船厂、火器局,延请法国、美国等“夷目”分携工匠前来司造船械。 如此,“我有铸造之局,则人习其巧,一二载后不必仰赖于外夷”。(2)发展 “自修自强”的对外贸易,学习西方技艺,利用西方各国之间矛盾。魏源认 为,对外贸易如果没有鸦片进口,是有利于中国的。他以道光二十七年(1847) 情况为例分析,外国输入中国的货物(不包括鸦片)值银“二千十四万八千 元”,而中国出口之货值银“三千五百有九万三千元”,“使无鸦片之害, 则外洋之银有入无出,中国银且日贱,利可胜述哉?”①在进口物品中,他主 张进口大米的同时,进口武器及发展工业所需的“铅、铁、硝”等物,也准 外商以“艘械抵茶叶湖丝之税。”(3)积极培养掌握西方长技的人才。魏源认 为中国也应该像西方那样,鼓励学习科学技术,改变单纯以科举词章取士的 制度。如有能造西方战舰、火轮船、大炮、水雷等新式器物者,即可给以科 ① 黄丽镛:《魏源年谱》,第 228 页。 ② 《海国图志叙》。 ③ 《海国图志》卷 37。 ④ 《海国图志》卷 2。 ① 《海国图志》卷 2
甲岀身。(4)设立译馆,翻译介绍西方书籍。魏源说:“欲悉夷情者,必先立 译馆翻夷书始。”α他十分称赞林则徐在广东设译员翻译《澳门月报》等外文 书报的举措,自己也非常注重西方著作。他在《西洋人玛吉士地理备考序》 中说:西方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 是瀛寰奇士,域外之良友”,应该积极地向他们学习。据统计,《海国图志》 书中魏源引用的西方著作就达20种之多。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早期有着特殊的意 义。它冲击了自明清以来唯我独尊、视外国为“夷狄”,视中外交往为“来 贡”的蒙昧传统,大胆提出“师夷”的口号,开创了吸收外来先进文明的风 气。尽管这种吸收和学习在魏源身上只达到对西方部分物质表层的认识阶 段,但他开创了为拯救中国、抵抗外国侵略而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河,这种 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思想,在中国近代相当长的时期中,一直为各个阶层的 先进人物所遵循。如王韬所说:“师长一说,实倡先声。”2 值得注意的是,在魏源为抵御外侮而激发的新思想中,朦胧地闪现着一 些代表近代资本主义要求的思想光芒。他提出的建立新式军事工业的主张 也包含有建立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因素。他看到军事工业的兴起,必将 刺激国内商业的勃兴和新技术的传播,对近代工业产品必有蜂起的需求,“盖 船厂非徒造战舰也。战舰已就,则闽广商艘之泛南洋者,必争先效尤,宁波 上海之贩辽东、贩粤洋者,亦必群就购造”。因此,军事工业除造战舰外, 其他如“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舟、自来火、自转碓、 千斤秤”等等,“凡有益民用者”,都可以制造。在军事工业生产民用品的 基础上,他终于提出“沿海商民有自愿仿效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 听之”的主张°。在鸦片战争硝烟散去不久的几年中,魏源的眼光已超越了林 则徐等同时期单纯以“制夷”为目的的先进人物,开始发出了中国近代新式 工业的诞生呼喊。在《海国图志》中,魏源还通过介绍欧美资产阶级政治制 度,隐约地表达了自己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憧憬。他说,美国总统以四年为 任,期满更代,“总无世袭终身之事”;选官举贤自下而上公举,“可不谓 公乎?”°魏源的介绍和推崇,一直影响到几十年后的戊戌维新思潮,可以说 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发轫。当然,在魏源提出这些主张的时候,中国还没 有资本主义经济的土壤。他朦胧地看到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某些长处, 但还不能设计岀近代中国的政治蓝图。他的基本立场仍是立足于补救封建制 度。尽管他比龚自珍较多地接触了西方资本主义,在政治见解上也超过了龚 自珍开出的“古方”,但在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弊害方面却比后者要含蓄、缓 和。如果说龚自珍是诅咒和鞭挞封建专制制度的勇士,那么魏源就是改革弊 政、富国强兵的积极追求者了。 魏源在鸦片战争中,看到了沿海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力量,给予很高 的评价:“三元里之战,以区区义兵,围夷酋,斩夷帅,歼夷兵,以款后开 网纵之而逸。孰谓我兵陆战之不如夷者?”他主张利用沿海劳动民众与海上 ①《海国图志》卷37。 ③王韬:《漫游随录·扶桑游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2页。 ①《海国图志》卷2 ②同上书,卷59、60 《筹海篇一》,《魏源集》下册,第855页
甲出身。(4)设立译馆,翻译介绍西方书籍。魏源说:“欲悉夷情者,必先立 译馆翻夷书始。”①他十分称赞林则徐在广东设译员翻译《澳门月报》等外文 书报的举措,自己也非常注重西方著作。他在《西洋人玛吉士地理备考序》 中说:西方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 是瀛寰奇士,域外之良友”,应该积极地向他们学习。据统计,《海国图志》 一书中魏源引用的西方著作就达 20 种之多。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早期有着特殊的意 义。它冲击了自明清以来唯我独尊、视外国为“夷狄”,视中外交往为“来 贡”的蒙昧传统,大胆提出“师夷”的口号,开创了吸收外来先进文明的风 气。尽管这种吸收和学习在魏源身上只达到对西方部分物质表层的认识阶 段,但他开创了为拯救中国、抵抗外国侵略而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河,这种 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思想,在中国近代相当长的时期中,一直为各个阶层的 先进人物所遵循。如王韬所说:“师长一说,实倡先声。”② 值得注意的是,在魏源为抵御外侮而激发的新思想中,朦胧地闪现着一 些代表近代资本主义要求的思想光芒。他提出的建立新式军事工业的主张, 也包含有建立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因素。他看到军事工业的兴起,必将 刺激国内商业的勃兴和新技术的传播,对近代工业产品必有蜂起的需求,“盖 船厂非徒造战舰也。战舰已就,则闽广商艘之泛南洋者,必争先效尤,宁波 上海之贩辽东、贩粤洋者,亦必群就购造”。因此,军事工业除造战舰外, 其他如“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舟、自来火、自转碓、 千斤秤”等等,“凡有益民用者”,都可以制造。在军事工业生产民用品的 基础上,他终于提出“沿海商民有自愿仿效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 听之”的主张①。在鸦片战争硝烟散去不久的几年中,魏源的眼光已超越了林 则徐等同时期单纯以“制夷”为目的的先进人物,开始发出了中国近代新式 工业的诞生呼喊。在《海国图志》中,魏源还通过介绍欧美资产阶级政治制 度,隐约地表达了自己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憧憬。他说,美国总统以四年为一 任,期满更代,“总无世袭终身之事”;选官举贤自下而上公举,“可不谓 公乎?”②魏源的介绍和推崇,一直影响到几十年后的戊戌维新思潮,可以说 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发轫。当然,在魏源提出这些主张的时候,中国还没 有资本主义经济的土壤。他朦胧地看到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某些长处, 但还不能设计出近代中国的政治蓝图。他的基本立场仍是立足于补救封建制 度。尽管他比龚自珍较多地接触了西方资本主义,在政治见解上也超过了龚 自珍开出的“古方”,但在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弊害方面却比后者要含蓄、缓 和。如果说龚自珍是诅咒和鞭挞封建专制制度的勇士,那么魏源就是改革弊 政、富国强兵的积极追求者了。 魏源在鸦片战争中,看到了沿海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力量,给予很高 的评价:“三元里之战,以区区义兵,围夷酋,斩夷帅,歼夷兵,以款后开 网纵之而逸。孰谓我兵陆战之不如夷者?”③他主张利用沿海劳动民众与海上 ① 《海国图志》卷 37。 ② 王韬:《漫游随录·扶桑游记》,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202 页。 ① 《海国图志》卷 2。 ② 同上书,卷 59、60。 ③ 《筹海篇一》,《魏源集》下册,第 855 页
渔民练成兵卒,抵抗侵略,驳斥了封建官僚污蔑他们为汉奸的谰言:“若谓 闽粤民兵虽可用,而多通外夷”,为什么广东“斩夷酋、捐战舰者皆义民?” 为什么台湾“两禽夷船”、“南澳”“火攻夷船”的也都是义民?同时,魏 源对中华民族战胜侵略者也充满必胜信心,认为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并“不亚 西土”,只要“集众长以成一长,则人争效力”,就能“风气日开,智慧日 出”,不仅可以战胜西方的侵略,而且可以赶上和超过西方。外国资本主义 对中国的入侵,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 盾。在保卫民族生存的前提下,代表地主阶级改革派人物的魏源,其思想在 定时期与人民利益表现了一致性,从而达到了他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高 峰 晚年遭遇 道光二十四年(1844),51岁的魏源终于考中礼部会试第十九名贡士 但因试卷文稿草率,被罚停殿试一科,次年才补中三甲进士,以知州用分发 江苏,先后赴东台和兴化县任知县。道光二十六年,他以母丧丁忧去官,后 又南游广东,至澳门、香港,与外国人接触,观其景况,深感“扩我奇怀, 醒我尘梦,生平未有也”。北归途中,历游两广、两湖、江西、安徽、江苏 7省,行程8000里,经时半年。道光三十年(1850),又出任北海州分司运 判,协助两江总督陆建瀛改革盐政。 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起义席卷中国南部大地,魏源时补授高邮 州知州。成丰三年,太平军定都南京,二月又攻克扬州,距高邮仅40里。魏 源以知州先办团练,防御溃逃官军沿途焚掠,又镇压了湖西太平庄响应太平 天国的地方起义军。三月,他被督办江北防剿的杨以增以迟误文报而奏劾革 职,咸丰皇帝在上谕中饬责魏源:“于江南文报并不绕道递送,屡将急递退 回,以至南北信息不通,实属玩视军务!”不久,钦差大臣周天爵又延魏源 入幕参谋军务,因攻打宿州捻军有功,十一月奉旨复官。但这时的魏源却“以 年逾六十,遭遇坎坷,世乱多故,无心任宦”°辞归。从此举家避兵兴化,不 问政事,唯手订生平著述,又潜心佛学,会译《无量寿经》等。魏源晩年辗 的说来态度是不积极的,甚至有传说称魏源曾被太平军聘为谋士,但总 转于清军与太平军激烈角逐的江浙地区,虽在任职时参与抵抗太平军 咸丰六年(1858),魏源岀游至杭州,寄住僧寺,闭门谢客。咸丰七年 月初一日逝于杭州,终年64岁。 《筹海篇二》,《魏源集》下册,第858页 《香港岛观海市歌》,《魏源集》下册,第740页。 ①《清文宗实录》卷88 ②魏耆:《邵阳魏府君事略》,《魏源集》下册,第958页 ③据《世载堂杂忆》:刘禺生在香港听容闳回忆,李秀成之弟侍王李侍贤“府中有三老人,称为中国年高 有大学问者,最为王所礼遇”。一是古文大家梅曾亮,一是安徽包世臣,“其三为湖南魏先生,通达中外 地理”。又李柏荣《日涛杂著》:“默深声既宏伟,又值洪秀全建国南京,提倡文化,设科取士,乃聘江 宁梅伯言、泾县包慎伯及默深为乡三老
渔民练成兵卒,抵抗侵略,驳斥了封建官僚污蔑他们为汉奸的谰言:“若谓 闽粤民兵虽可用,而多通外夷”,为什么广东“斩夷酋、捐战舰者皆义民?” 为什么台湾“两禽夷船”、“南澳”“火攻夷船”的也都是义民?①同时,魏 源对中华民族战胜侵略者也充满必胜信心,认为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并“不亚 西土”,只要“集众长以成一长,则人争效力”,就能“风气日开,智慧日 出”,不仅可以战胜西方的侵略,而且可以赶上和超过西方。外国资本主义 对中国的入侵,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 盾。在保卫民族生存的前提下,代表地主阶级改革派人物的魏源,其思想在 一定时期与人民利益表现了一致性,从而达到了他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高 峰。 晚年遭遇 道光二十四年(1844),51 岁的魏源终于考中礼部会试第十九名贡士, 但因试卷文稿草率,被罚停殿试一科,次年才补中三甲进士,以知州用分发 江苏,先后赴东台和兴化县任知县。道光二十六年,他以母丧丁忧去官,后 又南游广东,至澳门、香港,与外国人接触,观其景况,深感“扩我奇怀, 醒我尘梦,生平未有也”②。北归途中,历游两广、两湖、江西、安徽、江苏 7 省,行程 8000 里,经时半年。道光三十年(1850),又出任北海州分司运 判,协助两江总督陆建瀛改革盐政。 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起义席卷中国南部大地,魏源时补授高邮 州知州。咸丰三年,太平军定都南京,二月又攻克扬州,距高邮仅 40 里。魏 源以知州先办团练,防御溃逃官军沿途焚掠,又镇压了湖西太平庄响应太平 天国的地方起义军。三月,他被督办江北防剿的杨以增以迟误文报而奏劾革 职,咸丰皇帝在上谕中饬责魏源:“于江南文报并不绕道递送,屡将急递退 回,以至南北信息不通,实属玩视军务!”①不久,钦差大臣周天爵又延魏源 入幕参谋军务,因攻打宿州捻军有功,十一月奉旨复官。但这时的魏源却“以 年逾六十,遭遇坎坷,世乱多故,无心任宦”②辞归。从此举家避兵兴化,不 问政事,唯手订生平著述,又潜心佛学,会译《无量寿经》等。魏源晚年辗 转于清军与太平军激烈角逐的江浙地区,虽在任职时参与抵抗太平军,但总 的说来态度是不积极的,甚至有传说称魏源曾被太平军聘为谋士③。 咸丰六年(1858),魏源出游至杭州,寄住僧寺,闭门谢客。咸丰七年 三月初一日逝于杭州,终年 64 岁。 ① 《筹海篇二》,《魏源集》下册,第 858 页。 ② 《香港岛观海市歌》,《魏源集》下册,第 740 页。 ① 《清文宗实录》卷 88。 ② 魏耆:《邵阳魏府君事略》,《魏源集》下册,第 958 页。 ③ 据《世载堂杂忆》:刘禺生在香港听容闳回忆,李秀成之弟侍王李侍贤“府中有三老人,称为中国年高 有大学问者,最为王所礼遇”。一是古文大家梅曾亮,一是安徽包世臣,“其三为湖南魏先生,通达中外 地理”。又李柏荣《日涛杂著》:“默深声既宏伟,又值洪秀全建国南京,提倡文化,设科取士,乃聘江 宁梅伯言、泾县包慎伯及默深为乡三老
第三节龚、魏的不同性格 龚自珍和魏源有很深的交谊,同在刘逢禄门下研习今文经学,常常作“促 膝之谈”;同任内阁中书时,又时时相聚饮酒赋诗,纵论时弊。魏源离京后, 龚自珍深感孤寂地叹息:“默深去后,更可缄舌裹足,杜绝诸缘。”°道光十 五年(1835)后,魏源迁居扬州絮园养亲,龚自珍自都中归,必过园留宿。 他曾为絮园书一对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道 光二十一年,龚自珍逝世前不久,还一至扬州,宿魏源园中。二人曾约定, 孰后死孰为定集”。待龚自珍逝去,魏源即受其子龚橙之请,亲手校订遗 稿,编定《定盦文录》12卷、《定盦外录》12卷,并为之《叙》。 实际上,这两位齐名于世的密友性格迥然相异。龚自珍性情豪迈,“嗜 奇好客”,多出奇僻激烈之言,又“喜与人辩驳,虽小屈,必旁征博引以伸 己说”②。他抨击时弊常常不顾忌权贵,骂坐之言,随口而出,被人讥讽为“龚 痴”。魏源则“默好深湛之思”,喜独居一处,晚年尤寡言,虽见门生亲友, “接二三语,便寂对若望”。他深为龚自珍的放荡不羁性格担忧,曾致书劝 说:“近闻兄酒席谈论,尚有未能择言者,有未能择人者。夫促膝之言与广 廷异;密友之争与酬酢异。苟不择而施,则于明哲保身之谊深恐有悖。”“此 事要须痛自惩创,不然结习非一旦可致,酒狂非醒后所及悔也。”°龚自珍也 曾试图压抑自己胸中愤世嫉俗的不平之气,几度戒诗,烧诗,但戒了又作, 作了又戒,甚至为戒诗而作诗:“百脏发酸泪,夜涌如源泉;此泪何所从, 万一诗崇焉。”他对现实的叛逆性格终已铸就,一出都,鞭挞时弊的诗作即 如连珠泉涌。其实,魏源内心对龚自珍的性格和政治、学术见解十分钦敬 并引为同志。他在赠别龚自珍诗中把两人共比为:“天昌二鸟鸣,同谪胥江 浦,使为世所■,又为讥所俯”,“誓回屠龙技,甘作亡羊补!”使他们紧 紧吸引在一起的,正是这种强烈不满现实企图挽回颓危的抱负和意气。但腐 朽没落的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容不得这样杰出的人才了。 龚自珍和魏源是中国近代初期并称的杰出人物,他们所开创的经世致用 新风,对后世的维新改革有巨大影响。梁启超多次给以很高评价:“自珍 源皆好作经济谈,而最注意边事”,“故后之治今文学者,喜以经术作政论, 则龚魏之遗风也。”②“数新思想之萌蘖,其因缘固不得不远溯龚魏。”另 个戊戌变法的领袖谭嗣同也认为清代文士中,魏源、龚自珍“皆能独往独 来,不因人热。其余则章摹句效,终身役于古人而已”。 把两人的性格对照相比,龚自珍以其浪漫的热情、尖辣的笔墨,对封建 末世的黑暗腐朽进行无情砍杀;他的方向,主要在于向鸦片战争以前旧的统 ①《甲寅杂志》第1卷第7号。 ②吴昌绶:《定盒先生年谱》,《龚自珍全集》下册,第603页。 ③《甲寅杂志》第1卷第7号,《魏源集》未收。 《戒诗五章》,《龚自珍全集》下册,第451页 ①《昆山别龚定庵自珍》,《魏源集》下册,第600页。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第56页。 ③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第97页。 谭嗣同:《论艺绝句》,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7
第三节 龚、魏的不同性格 龚自珍和魏源有很深的交谊,同在刘逢禄门下研习今文经学,常常作“促 膝之谈”;同任内阁中书时,又时时相聚饮酒赋诗,纵论时弊。魏源离京后, 龚自珍深感孤寂地叹息:“默深去后,更可缄舌裹足,杜绝诸缘。”①道光十 五年(1835)后,魏源迁居扬州絮园养亲,龚自珍自都中归,必过园留宿。 他曾为絮园书一对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道 光二十一年,龚自珍逝世前不久,还一至扬州,宿魏源园中。二人曾约定, “孰后死孰为定集”。待龚自珍逝去,魏源即受其子龚橙之请,亲手校订遗 稿,编定《定盦文录》12 卷、《定盦外录》12 卷,并为之《叙》。 实际上,这两位齐名于世的密友性格迥然相异。龚自珍性情豪迈,“嗜 奇好客”,多出奇僻激烈之言,又“喜与人辩驳,虽小屈,必旁征博引以伸 己说”②。他抨击时弊常常不顾忌权贵,骂坐之言,随口而出,被人讥讽为“龚 痴”。魏源则“默好深湛之思”,喜独居一处,晚年尤寡言,虽见门生亲友, “接二三语,便寂对若望”。他深为龚自珍的放荡不羁性格担忧,曾致书劝 说:“近闻兄酒席谈论,尚有未能择言者,有未能择人者。夫促膝之言与广 廷异;密友之争与酬酢异。苟不择而施,则于明哲保身之谊深恐有悖。”“此 事要须痛自惩创,不然结习非一旦可致,酒狂非醒后所及悔也。”③龚自珍也 曾试图压抑自己胸中愤世嫉俗的不平之气,几度戒诗,烧诗,但戒了又作, 作了又戒,甚至为戒诗而作诗:“百脏发酸泪,夜涌如源泉;此泪何所从, 万一诗崇焉。”④他对现实的叛逆性格终已铸就,一出都,鞭挞时弊的诗作即 如连珠泉涌。其实,魏源内心对龚自珍的性格和政治、学术见解十分钦敬, 并引为同志。他在赠别龚自珍诗中把两人共比为:“天昌二鸟鸣,同谪胥江 浦,使为世所■,又为讥所俯”,“誓回屠龙技,甘作亡羊补!”①使他们紧 紧吸引在一起的,正是这种强烈不满现实企图挽回颓危的抱负和意气。但腐 朽没落的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容不得这样杰出的人才了。 龚自珍和魏源是中国近代初期并称的杰出人物,他们所开创的经世致用 新风,对后世的维新改革有巨大影响。梁启超多次给以很高评价:“自珍、 源皆好作经济谈,而最注意边事”,“故后之治今文学者,喜以经术作政论, 则龚魏之遗风也。”②“数新思想之萌蘖,其因缘固不得不远溯龚魏。”③另 一个戊戌变法的领袖谭嗣同也认为清代文士中,魏源、龚自珍“皆能独往独 来,不因人热。其余则章摹句效,终身役于古人而已”④。 把两人的性格对照相比,龚自珍以其浪漫的热情、尖辣的笔墨,对封建 末世的黑暗腐朽进行无情砍杀;他的方向,主要在于向鸦片战争以前旧的统 ① 《甲寅杂志》第 1 卷第 7 号。 ② 吴昌绶:《定盦先生年谱》,《龚自珍全集》下册,第 603 页。 ③ 《甲寅杂志》第 1 卷第 7 号,《魏源集》未收。 ④ 《戒诗五章》,《龚自珍全集》下册,第 451 页。 ① 《昆山别龚定庵自珍》,《魏源集》下册,第 600 页。 ②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中华书局 1989 年影印本,第 56 页。 ③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第 97 页。 ④ 谭嗣同:《论艺绝句》,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上册,中华书局 1981 年版,第 7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