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朝贵以耶稣附体代天兄发言的事。这两件事使拜上帝会内部形势发生了变 化 洪秀全以教主的身份承认了杨、萧代天父上帝、天兄耶稣发言的地位, 自此,杨、萧在会内分别取得了天父、天兄代言人的地位,从而使洪、冯, 特别是冯的地位受到削弱。杨秀清、萧朝贵都是紫荆山人,出身寒苦,但富 于社会阅历和组织才能。他们两人,连同紫荆山麓金田村的韦昌辉和贵县那 帮村的石达开,与洪秀全、冯云山逐渐形成了一个密谋起义的领导核心。 洪秀全在道光二十七至二十八年间写作了《原道觉世训》。它强调上帝 创造世界、主宰世界,并从上帝的权能恩德方面论证人人当拜上帝。但另 方面,它鲜明地提出上帝的对立面,以“阎罗妖”为各种妖魔邪神的代表, 指出阎罗妖是“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姐妹所当共击灭之惟恐不速”的敌人。这 篇宗教历史论文曲折地反映了洪秀全决心与清朝统治对抗的政治态度。 道光三十年(1850)春,洪秀全等决定发动起义,在紫荆山连续举行了 拜上帝会的骨干分子会议,确立起义大计,洪秀全并曾穿黄袍,这意味着太 平天国起义一开始就以推翻清皇朝统治为目标°。五月,洪秀全派人去广东接 家属来广西,接着就通知各地会众到金田集中,发动起义。大约至迟从七月 起就有起义的会众来到金田,此后四五个月内,来自贵县、平南、象州、陆 博白等地数以千计的起义者,扶老携幼举家奔赴金田。这年的十二月初 十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38岁生日这天,他们在金田宣布起义,建 立太平天国国号,洪秀全称天王。随即以杨、萧、冯、韦为正副军师,与石 达开分领五军主将;稍后又封五人为东、西、南、北翼五王,以东王杨秀清 总理军政,节制其余四王。经过在广西、湖南、湖北等地两年多的战斗,冯 云山、萧朝贵先后阵亡,终于在咸丰三年二月十二日(1853年3月21日) 攻占南京,在南京建立太平天国的首都,称为天京。 ①王庆成编注:《天父天兄圣旨》,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下同),第40页
萧朝贵以耶稣附体代天兄发言的事。这两件事使拜上帝会内部形势发生了变 化。 洪秀全以教主的身份承认了杨、萧代天父上帝、天兄耶稣发言的地位, 自此,杨、萧在会内分别取得了天父、天兄代言人的地位,从而使洪、冯, 特别是冯的地位受到削弱。杨秀清、萧朝贵都是紫荆山人,出身寒苦,但富 于社会阅历和组织才能。他们两人,连同紫荆山麓金田村的韦昌辉和贵县那 帮村的石达开,与洪秀全、冯云山逐渐形成了一个密谋起义的领导核心。 洪秀全在道光二十七至二十八年间写作了《原道觉世训》。它强调上帝 创造世界、主宰世界,并从上帝的权能恩德方面论证人人当拜上帝。但另一 方面,它鲜明地提出上帝的对立面,以“阎罗妖”为各种妖魔邪神的代表, 指出阎罗妖是“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姐妹所当共击灭之惟恐不速”的敌人。这 篇宗教历史论文曲折地反映了洪秀全决心与清朝统治对抗的政治态度。 道光三十年(1850)春,洪秀全等决定发动起义,在紫荆山连续举行了 拜上帝会的骨干分子会议,确立起义大计,洪秀全并曾穿黄袍,这意味着太 平天国起义一开始就以推翻清皇朝统治为目标①。五月,洪秀全派人去广东接 家属来广西,接着就通知各地会众到金田集中,发动起义。大约至迟从七月 起就有起义的会众来到金田,此后四五个月内,来自贵县、平南、象州、陆 川、博白等地数以千计的起义者,扶老携幼举家奔赴金田。这年的十二月初 十日(1851 年 1 月 11 日)洪秀全 38 岁生日这天,他们在金田宣布起义,建 立太平天国国号,洪秀全称天王。随即以杨、萧、冯、韦为正副军师,与石 达开分领五军主将;稍后又封五人为东、西、南、北翼五王,以东王杨秀清 总理军政,节制其余四王。经过在广西、湖南、湖北等地两年多的战斗,冯 云山、萧朝贵先后阵亡,终于在咸丰三年二月十二日(1853 年 3 月 21 日) 攻占南京,在南京建立太平天国的首都,称为天京。 ① 王庆成编注:《天父天兄圣旨》,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下同),第 40 页
第三节社会经济理想和思想文化政策 洪秀全从道光二十三年起信仰、宣传上帝,以后转变成为造反起义的太 平天国天王,在后世看来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历史角色,但对于洪秀全自己 两者之间仍有一以贯之的思想,这就是要“恢复上帝之纲常”。他根据自己 对中国历史的独特研究,认为中国古代也是信仰上帝的,这才有唐虞三代的 盛世,只是秦汉以后邪教流行,致使世人沉沦,社会污浊,他奉有拯救这个 世界重新回到上帝之道的使命。这使命,在他信仰上帝之初希望通过苦口婆 心的劝诫去实现,如他自己所说,“婆心固结不能忘,言之不足故言长”。 后来,他决心推翻清朝统治,因为清朝统治是一切邪教邪神的保障,所以要 以剑与血来恢复上帝之天下。太平天国之具有宗教色彩,其原动力主要在于 洪秀全 与此相联系的,洪秀全在起义前后另一个一以贯之的思想是恢复他理想 中的大同世界。他以为上帝之纲常与大同世界是并存的,而他心目中的大同 世界就是他早年憧憬的“天下为公”的社会。太平天国内部的思想倾向是各 各不一的,有石达开、李秀成等的爱民、济贫政策,有洪仁玕效法西方经济 制度的主张,而居于思想指导地位的洪秀全则始终偏爱他自己的理想世界。 太平天国起义后,随着武装斗争的胜利,洪秀全在所占领的地区不遗余 力地打击佛、道“邪教”,摧毁庙宇,以简单的拜上帝的教义推行于军队和 人民,实践着“为上帝争纲常”。建都天京后不久,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 田亩制度》,这正是洪秀全描绘的大同世界的一幅图景。 《天朝田亩制度》有这样一些主要内容 1.“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田分9等,照人口(不论男女)均分,15 岁以下减半。 2.以军、师、旅、卒、两、伍编组所有人户。每两25家,为基层单位。 3.每两设一国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 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 4.每两人户所有婚娶弥月喜事所需俱用国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鳏 寡孤独由国库供养。 5每户养5母鸡,2母猪。凡25家的陶冶木石等匠,俱由本两人户在农 隙担任。 6.每两设一礼拜堂。礼拜日各至礼拜堂颂祭上帝,听讲道理。童子逐日 至礼拜堂听两司马教读太平天国刻印的圣经和洪秀全等的著作 7.两司马处理本两内的争讼,对本两内各户是否遵守天条、命令,是否 勤于耕作,每年逐级上报 8每岁一举,以补诸官之缺,由两司马逐级保举;诸官三年一升贬,各 首领各保升奏贬其统属。 《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实现的,是一个平均的、自给自足的、公有的小 农社会。这是上帝的救世蓝图。《天朝田亩制度》在规定一切剩余生产物俱 交国库后说:“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 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此乃天父上主皇 上帝特命太平真主救世旨意也。”这对于洪秀全早先在《原道救世歌》中的 救世方案是一个深化,对在《原道醒世训》中憧憬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具体化。 洪秀全的这些思想主张,局部地曾依靠战争的胜利而得到推行,如以军
第三节 社会经济理想和思想文化政策 洪秀全从道光二十三年起信仰、宣传上帝,以后转变成为造反起义的太 平天国天王,在后世看来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历史角色,但对于洪秀全自己, 两者之间仍有一以贯之的思想,这就是要“恢复上帝之纲常”。他根据自己 对中国历史的独特研究,认为中国古代也是信仰上帝的,这才有唐虞三代的 盛世,只是秦汉以后邪教流行,致使世人沉沦,社会污浊,他奉有拯救这个 世界重新回到上帝之道的使命。这使命,在他信仰上帝之初希望通过苦口婆 心的劝诫去实现,如他自己所说,“婆心固结不能忘,言之不足故言长”。 后来,他决心推翻清朝统治,因为清朝统治是一切邪教邪神的保障,所以要 以剑与血来恢复上帝之天下。太平天国之具有宗教色彩,其原动力主要在于 洪秀全。 与此相联系的,洪秀全在起义前后另一个一以贯之的思想是恢复他理想 中的大同世界。他以为上帝之纲常与大同世界是并存的,而他心目中的大同 世界就是他早年憧憬的“天下为公”的社会。太平天国内部的思想倾向是各 各不一的,有石达开、李秀成等的爱民、济贫政策,有洪仁玕效法西方经济 制度的主张,而居于思想指导地位的洪秀全则始终偏爱他自己的理想世界。 太平天国起义后,随着武装斗争的胜利,洪秀全在所占领的地区不遗余 力地打击佛、道“邪教”,摧毁庙宇,以简单的拜上帝的教义推行于军队和 人民,实践着“为上帝争纲常”。建都天京后不久,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 田亩制度》,这正是洪秀全描绘的大同世界的一幅图景。 《天朝田亩制度》有这样一些主要内容: 1.“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田分 9 等,照人口(不论男女)均分,15 岁以下减半。 2.以军、师、旅、卒、两、伍编组所有人户。每两 25 家,为基层单位。 3.每两设一国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 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 4.每两人户所有婚娶弥月喜事所需俱用国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鳏 寡孤独由国库供养。 5.每户养 5 母鸡,2 母猪。凡 25 家的陶冶木石等匠,俱由本两人户在农 隙担任。 6.每两设一礼拜堂。礼拜日各至礼拜堂颂祭上帝,听讲道理。童子逐日 至礼拜堂听两司马教读太平天国刻印的圣经和洪秀全等的著作。 7.两司马处理本两内的争讼,对本两内各户是否遵守天条、命令,是否 勤于耕作,每年逐级上报。 8.每岁一举,以补诸官之缺,由两司马逐级保举;诸官三年一升贬,各 首领各保升奏贬其统属。 《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实现的,是一个平均的、自给自足的、公有的小 农社会。这是上帝的救世蓝图。《天朝田亩制度》在规定一切剩余生产物俱 交国库后说:“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 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此乃天父上主皇 上帝特命太平真主救世旨意也。”这对于洪秀全早先在《原道救世歌》中的 救世方案是一个深化,对在《原道醒世训》中憧憬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具体化。 洪秀全的这些思想主张,局部地曾依靠战争的胜利而得到推行,如以军
师旅卒两伍编组人户和推举乡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施,但其主要的部分 即关于均分土地和公有共享的规定却未能贯彻于社会。太平天国在军队中实 行过公有共享制度,即军中所有金银财物都必须上缴公库,个人不得私藏; 将领士兵的生活需要,由公库供给,供给大体平均。这种公有共享的圣库制 度的基础是人无私财和大致的平均分配,其原则即是《天朝田亩制度》提出 的“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和“人人饱暖,处处平均”。但这一原则和 基础在太平军中并未能持久坚持,起义之初洪秀全就多次下诏要求将士们上 缴财物,违者处以重罚,直至斩首,反映出违反制度的现象之大量存在。随 着军事胜利,克复城镇日多,财货来源丰富,将士们各有私财,高级领袖生 活日奢,供给配额已无实际意义,公有共享名存实亡。在全社会实行均分土 地和公有共享,那是更复杂的问题。一切人都有土地,都在平均的原则下得 到温饱的保障,在这方面,它代表了无地少地的穷苦农民的利益。但农民既 是劳动者,又是小私有者,农民不会愿意把自己劳动所得的剩余生产物都交 给上帝去统一运用,在这方面它又不符合当时农民的要求。同时,在这个理 想国里,每25家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单位,虽然提到了银钱的存在,但没有 商品交换的地位,事实上要求小农业和手工业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更加牢固地 结合,使社会固定在不要商品经济的自然经济上。《天朝田亩制度》的规定 缺乏实践的基础,难以得到人民的支持。据记载,太平天国曾有向农民征收 剩余生产物的条例和告示。脱离分配土地而向农民征收剩余生产物,自然更 难被接受。“此令已无人理,究不能行”①。这样,太平天国在实践中不得不 另订他策。 太平天国在从广西北出的沿途征战中,普遍地以豁免钱粮为号召,军饷 支应主要依靠对清朝官库的没收和对敌对分子财产的剥夺。建都天京后,事 业发展,人员扩充,农民缴纳剩余生产物之规定既不可行,于是约在咸丰三 年到四年间,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联名提岀“照旧缴粮纳税”的办法“以 充军储而裕国课”,得到洪秀全的同意施行。这一办法是在大体上不触动原 有的地权关系的情况下向土地持有者征收钱粮。以后,终太平天国之世都基 本上实行这一政策。但太平天国在后期仍重新颁布过《天朝田亩制度》,说 明洪秀全在思想上始终没有放弃他的理想社会。 建都天京以后,洪秀全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方面在独尊上帝的原则下 进一步提出了激烈的政策,这就是彻底排斥孔孟和诸子百家、古人古书。 洪秀全青少年时代熟读经史,对孔孟儒学和诸子百家有很深的基础。信 仰上帝后,排斥佛、道不遗余力,但对儒家仍持调和态度,除不承认孔子的 教主地位以外,不少儒家典籍中的言论仍被称引于他的著作,以印证上帝之 恩德权能。但在建都天京后,洪秀全发动了大规模排斥孔孟、焚禁古书的运 动。这次运动的景象,当时身居天京的地主文人有所描绘:“尔本不识孔与 孟,孔孟于尔亦何病?搜得藏书论担挑,行过厕溷随手抛,抛之不及以火烧, 烧之不及以水浇。读者斩,收者斩,买者卖者一同斩。”太平天国官员也曾 宣布:“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 则问罪也。”洪秀全对自己已出版的重要著作《太平诏书》(即百正歌、原 ①张德坚:《贼情汇纂》卷10,科派。《太平天国》第3册,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第275页 寿龄:《金陵癸甲新乐府》,《太平天国》第4册,第735页 《诏书盖■颁行论》,《太平天国》第1册,第313页
师旅卒两伍编组人户和推举乡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施,但其主要的部分 即关于均分土地和公有共享的规定却未能贯彻于社会。太平天国在军队中实 行过公有共享制度,即军中所有金银财物都必须上缴公库,个人不得私藏; 将领士兵的生活需要,由公库供给,供给大体平均。这种公有共享的圣库制 度的基础是人无私财和大致的平均分配,其原则即是《天朝田亩制度》提出 的“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和“人人饱暖,处处平均”。但这一原则和 基础在太平军中并未能持久坚持,起义之初洪秀全就多次下诏要求将士们上 缴财物,违者处以重罚,直至斩首,反映出违反制度的现象之大量存在。随 着军事胜利,克复城镇日多,财货来源丰富,将士们各有私财,高级领袖生 活日奢,供给配额已无实际意义,公有共享名存实亡。在全社会实行均分土 地和公有共享,那是更复杂的问题。一切人都有土地,都在平均的原则下得 到温饱的保障,在这方面,它代表了无地少地的穷苦农民的利益。但农民既 是劳动者,又是小私有者,农民不会愿意把自己劳动所得的剩余生产物都交 给上帝去统一运用,在这方面它又不符合当时农民的要求。同时,在这个理 想国里,每 25 家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单位,虽然提到了银钱的存在,但没有 商品交换的地位,事实上要求小农业和手工业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更加牢固地 结合,使社会固定在不要商品经济的自然经济上。《天朝田亩制度》的规定 缺乏实践的基础,难以得到人民的支持。据记载,太平天国曾有向农民征收 剩余生产物的条例和告示。脱离分配土地而向农民征收剩余生产物,自然更 难被接受。“此令已无人理,究不能行”①。这样,太平天国在实践中不得不 另订他策。 太平天国在从广西北出的沿途征战中,普遍地以豁免钱粮为号召,军饷 支应主要依靠对清朝官库的没收和对敌对分子财产的剥夺。建都天京后,事 业发展,人员扩充,农民缴纳剩余生产物之规定既不可行,于是约在咸丰三 年到四年间,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联名提出“照旧缴粮纳税”的办法“以 充军储而裕国课”,得到洪秀全的同意施行。这一办法是在大体上不触动原 有的地权关系的情况下向土地持有者征收钱粮。以后,终太平天国之世都基 本上实行这一政策。但太平天国在后期仍重新颁布过《天朝田亩制度》,说 明洪秀全在思想上始终没有放弃他的理想社会。 建都天京以后,洪秀全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方面在独尊上帝的原则下 进一步提出了激烈的政策,这就是彻底排斥孔孟和诸子百家、古人古书。 洪秀全青少年时代熟读经史,对孔孟儒学和诸子百家有很深的基础。信 仰上帝后,排斥佛、道不遗余力,但对儒家仍持调和态度,除不承认孔子的 教主地位以外,不少儒家典籍中的言论仍被称引于他的著作,以印证上帝之 恩德权能。但在建都天京后,洪秀全发动了大规模排斥孔孟、焚禁古书的运 动。这次运动的景象,当时身居天京的地主文人有所描绘:“尔本不识孔与 孟,孔孟于尔亦何病?搜得藏书论担挑,行过厕溷随手抛,抛之不及以火烧, 烧之不及以水浇。读者斩,收者斩,买者卖者一同斩。”①太平天国官员也曾 宣布:“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 则问罪也。”②洪秀全对自己已出版的重要著作《太平诏书》(即百正歌、原 ① 张德坚:《贼情汇纂》卷 10,科派。《太平天国》第 3 册,神州国光社 1952 年版,第 275 页。 ① 马寿龄:《金陵癸甲新乐府》,《太平天国》第 4 册,第 735 页。 ② 《诏书盖■颁行论》,《太平天国》第 1 册,第 313 页
道救世歌、醒世训、觉世训的汇编)和《天条书》等都作了删改,删去《百 正歌》全篇,删去其他篇中一切称引儒家典籍的段落文句。从这些删改来看 这次运动所排斥的不只是儒家典籍、儒家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而且包括 了各种历史人物。 洪秀全发起这场运动的目的,在于加强思想的统制。太平天国从建都时 (或略早)起,就开始刻印旧遗诏书、新遗诏书(即旧、新约圣经),接着 就实行新的印书制度,即把太平天国的出版物加以统一编目盖印,只有经过 编目盖印的旧遗诏书、新遗诏书和“天命诏旨书”(即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的 著作)才准阅看。排斥孔孟和古人古书、删除已岀版著作中的所有儒家典籍 中的章句的做法,是同以上几件事联系在一起的,可以看作是加强思想统制 的一部分。 洪秀全强暴地推行排斥孔孟和一切古人古书的政策,遭到杨秀清的反 对。咸丰四年正月(1854年2月),杨秀清以天父下凡的方式明确指示不应 当毁弃古书,对“四书”“十三经”,对历代史书和古代忠正人物作了肯定 评价。二月,洪秀全下诏设立删书衙,宣布对古书进行删改后准人民阅读 对古人古书实行焚禁的政策有所缓和。但洪秀全接受天父的指示——一也就是 杨秀清的意见,是勉强的、思想不通的。删书的工作终太平天国之世并未实 现,所谓删改后准读只是一句空话;他本人直到晚年仍坚持“有读圣贤书者 父师并斩”,还禁止儿子读一切古书。他自己常看古书,但看完后就付之一 炬 洪秀全这种对待古人古书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太平天国同知识 分子的关系。太平天国立国之始就开科取士,其后制度日备,有会试、乡试、 县试等,而且录取颇宽,这显然有吸引知识分子的用意。太平天国开科考试 虽然仍用八股文,但题目却不准用旧时的“四书五经”,完全出自太平天国 的教义。这些题目是只熟悉孔孟的读书人难以理解甚至望而却步的。由于这 方面的原因,还由于人们对太平天国的偏见,虽然也不乏士子前往应考的事 例,但多数是粗知文义的医卜星相之流。太平天国很多将领和下层官兵珍视 读书人,用他们为“先生”。但所谓“先生”,只是司笔墨、任抄写书记工 作,并不是用为谋主、备任政治军事之顾问。即使应考得中者,也大都只用 为基层乡官,位高的,或用为考官。太平天国失败后,李秀成以“无读书人” 为太平天国的缺陷,这可以说是他对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一个补充看法。 《天父天兄圣旨》,第101-103页。 ②幼天王供词别录,原件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道救世歌、醒世训、觉世训的汇编)和《天条书》等都作了删改,删去《百 正歌》全篇,删去其他篇中一切称引儒家典籍的段落文句。从这些删改来看, 这次运动所排斥的不只是儒家典籍、儒家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而且包括 了各种历史人物。 洪秀全发起这场运动的目的,在于加强思想的统制。太平天国从建都时 (或略早)起,就开始刻印旧遗诏书、新遗诏书(即旧、新约圣经),接着 就实行新的印书制度,即把太平天国的出版物加以统一编目盖印,只有经过 编目盖印的旧遗诏书、新遗诏书和“天命诏旨书”(即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的 著作)才准阅看。排斥孔孟和古人古书、删除已出版著作中的所有儒家典籍 中的章句的做法,是同以上几件事联系在一起的,可以看作是加强思想统制 的一部分。 洪秀全强暴地推行排斥孔孟和一切古人古书的政策,遭到杨秀清的反 对。咸丰四年正月(1854 年 2 月),杨秀清以天父下凡的方式明确指示不应 当毁弃古书,对“四书”“十三经”,对历代史书和古代忠正人物作了肯定 评价①。二月,洪秀全下诏设立删书衙,宣布对古书进行删改后准人民阅读, 对古人古书实行焚禁的政策有所缓和。但洪秀全接受天父的指示——也就是 杨秀清的意见,是勉强的、思想不通的。删书的工作终太平天国之世并未实 现,所谓删改后准读只是一句空话;他本人直到晚年仍坚持“有读圣贤书者 父师并斩”,还禁止儿子读一切古书。他自己常看古书,但看完后就付之一 炬②。 洪秀全这种对待古人古书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太平天国同知识 分子的关系。太平天国立国之始就开科取士,其后制度日备,有会试、乡试、 县试等,而且录取颇宽,这显然有吸引知识分子的用意。太平天国开科考试 虽然仍用八股文,但题目却不准用旧时的“四书五经”,完全出自太平天国 的教义。这些题目是只熟悉孔孟的读书人难以理解甚至望而却步的。由于这 方面的原因,还由于人们对太平天国的偏见,虽然也不乏士子前往应考的事 例,但多数是粗知文义的医卜星相之流。太平天国很多将领和下层官兵珍视 读书人,用他们为“先生”。但所谓“先生”,只是司笔墨、任抄写书记工 作,并不是用为谋主、备任政治军事之顾问。即使应考得中者,也大都只用 为基层乡官,位高的,或用为考官。太平天国失败后,李秀成以“无读书人” 为太平天国的缺陷,这可以说是他对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一个补充看法。 ① 《天父天兄圣旨》,第 101—103 页。 ② 幼天王供词别录,原件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第四节洪、杨内讧 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以后,军事上继续发展,长江中下游的两岸地区多入 版图。在内部,基于洪秀全的以上帝为天下人共同之父的“天下一家”理论 以衣食与共、安老怜幼恤孤为伦理准则,起着鼓舞人心和团结互助的作用 使太平天国推翻清朝的事业具有胜利的希望。但是,发生于咸丰六年(1856) 下半年的领导集团内讧,使太平天国的事业遭到了严重的挫折。 内讧主要发生于洪、杨、韦、石四人之间,特别是在洪秀全、杨秀清之 间 洪、杨间的矛盾种因于太平天国的宗教、政治体制。洪秀全为拜上帝会 教主,起义后为太平天国天王,本应是太平天国第一人。但自杨秀清被承认 为天父代言人后,洪秀全的地位事实上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尽管洪秀全称天 父之次子,曾亲身上天受命,但一旦杨秀清天父附体时,洪秀全就必须俯伏 听命。这样,洪秀全地位之得到尊重,洪、杨间关系之得到正常协调,就只 能依靠杨秀清的善意,依靠他不滥用天父下凡的特殊权力。 但杨秀清的权势欲很大,不能谨慎使用自己的特殊权力。他获得天父代 言人地位之初,天父下凡时所作的指示,有一些是告诫会众应确信洪秀全是 他们的“主”,这起了巩固洪秀全地位的作用。这可以看作是洪、杨间的 种默契。但“夭父下凡”很频繁,所作指示的内容五花八门。根据现存的资 料,其中有不少是直接否定洪秀全的主张、打击洪秀全的威信和地位的。如 上述否定洪秀全排斥古人古书的政策即是一例。杨秀清还曾以天父下凡的方 式否定过洪秀全建都于河南的主张,否定过洪秀全出版新旧约《圣经》的决 定。这些都是事关重大的政策问题,无论天父的指示是否正确,都使洪秀全 的地位受到了伤害。 更有甚者,杨秀清还常因一些细小的事情频频以天父名义使洪秀全难 堪。如一次,因洪秀全待4名女官过严,天父竟下凡要当众杖责洪秀全。又 次,因洪秀全要求妻妾去问候婆母时应速去速回,天父下凡责备,告以此 等事也应与杨秀清商酌。又一次天父在半夜下凡,直入金龙殿,召洪秀全之 妻出来加以“教导”。如此等等,都是洪秀全所难以容忍的。 杨秀清假借天父下凡的另一类内容是处分太平天国的官员、将领和其他 犯罪人员。这类事很多,处分往往随意而严厉。如秋官又正丞相陈宗扬因犯 天条——私自与妻同宿而被天父判决立即双双斩首;燕王秦日纲因作战失利 获罪被贬为奴;天官正丞相曾水源因未报告女官对杨秀清失敬的话而被即行 处死;北王韦昌辉因天父下凡时未通告众人而被杖责四十,等等。 杨秀清在起义之初已被封为军师,但他获得节制西王以下各高级领导人 的地位是在几个月以后,始于被封为东王之时。无论军师或东王,同天王之 间是君臣关系,这是明确的,从现存的若干文书可知,一些大小事情如处决 吸食鸦片犯、修缮夭王府、实行照旧缴粮纳税政策等,均由杨秀清上奏天王 批准,就可说明。军师、东王都是臣下,非近代虚君制之首相、总理可比 杨秀清之所以权倾上下,可以不经过洪秀全而任意处分诸事,甚至包括洪秀 全的事在内,显然不是因为他是军师,而是因为他是天父代言人。天父的权 力是无章可依的,一切都是任意的,杨秀清正是凭借这样的地位在很多问题 ①以上事例均见《天父天兄圣旨》
第四节 洪、杨内讧 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以后,军事上继续发展,长江中下游的两岸地区多入 版图。在内部,基于洪秀全的以上帝为天下人共同之父的“天下一家”理论, 以衣食与共、安老怜幼恤孤为伦理准则,起着鼓舞人心和团结互助的作用, 使太平天国推翻清朝的事业具有胜利的希望。但是,发生于咸丰六年(1856) 下半年的领导集团内讧,使太平天国的事业遭到了严重的挫折。 内讧主要发生于洪、杨、韦、石四人之间,特别是在洪秀全、杨秀清之 间。 洪、杨间的矛盾种因于太平天国的宗教、政治体制。洪秀全为拜上帝会 教主,起义后为太平天国天王,本应是太平天国第一人。但自杨秀清被承认 为天父代言人后,洪秀全的地位事实上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尽管洪秀全称天 父之次子,曾亲身上天受命,但一旦杨秀清天父附体时,洪秀全就必须俯伏 听命。这样,洪秀全地位之得到尊重,洪、杨间关系之得到正常协调,就只 能依靠杨秀清的善意,依靠他不滥用天父下凡的特殊权力。 但杨秀清的权势欲很大,不能谨慎使用自己的特殊权力。他获得天父代 言人地位之初,天父下凡时所作的指示,有一些是告诫会众应确信洪秀全是 他们的“主”,这起了巩固洪秀全地位的作用。这可以看作是洪、杨间的一 种默契。但“天父下凡”很频繁,所作指示的内容五花八门。根据现存的资 料,其中有不少是直接否定洪秀全的主张、打击洪秀全的威信和地位的。如 上述否定洪秀全排斥古人古书的政策即是一例。杨秀清还曾以天父下凡的方 式否定过洪秀全建都于河南的主张,否定过洪秀全出版新旧约《圣经》的决 定。这些都是事关重大的政策问题,无论天父的指示是否正确,都使洪秀全 的地位受到了伤害。 更有甚者,杨秀清还常因一些细小的事情频频以天父名义使洪秀全难 堪。如一次,因洪秀全待 4 名女官过严,天父竟下凡要当众杖责洪秀全。又 一次,因洪秀全要求妻妾去问候婆母时应速去速回,天父下凡责备,告以此 等事也应与杨秀清商酌。又一次天父在半夜下凡,直入金龙殿,召洪秀全之 妻出来加以“教导”。如此等等,都是洪秀全所难以容忍的。 杨秀清假借天父下凡的另一类内容是处分太平天国的官员、将领和其他 犯罪人员。这类事很多,处分往往随意而严厉。如秋官又正丞相陈宗扬因犯 天条——私自与妻同宿而被天父判决立即双双斩首;燕王秦日纲因作战失利 获罪被贬为奴;天官正丞相曾水源因未报告女官对杨秀清失敬的话而被即行 处死;北王韦昌辉因天父下凡时未通告众人而被杖责四十①,等等。 杨秀清在起义之初已被封为军师,但他获得节制西王以下各高级领导人 的地位是在几个月以后,始于被封为东王之时。无论军师或东王,同天王之 间是君臣关系,这是明确的,从现存的若干文书可知,一些大小事情如处决 吸食鸦片犯、修缮天王府、实行照旧缴粮纳税政策等,均由杨秀清上奏天王 批准,就可说明。军师、东王都是臣下,非近代虚君制之首相、总理可比。 杨秀清之所以权倾上下,可以不经过洪秀全而任意处分诸事,甚至包括洪秀 全的事在内,显然不是因为他是军师,而是因为他是天父代言人。天父的权 力是无章可依的,一切都是任意的,杨秀清正是凭借这样的地位在很多问题 ① 以上事例均见《天父天兄圣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