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汘的无止境榨取,谴责开捐例、加赋、加盐价等政策是“割臀以肥脑,自 啖自肉”,痛斥官僚大吏只知以苛捐杂税中饱私囊,致使封建社会赖以存在 的农村经济严重破坏,广大农民流离失所。透过种种社会经济凋敝现象,龚 自珍力图从社会财富分配方面去寻找动乱之由。他在《平均篇》中指出:“其 始,不过贫富不相齐之为之尔。小不相齐,渐至大不相齐;大不相齐,即至 丧天下。”这里,他能够觉察到封建社会的兴衰取决于社会财富的分配是否 平均,并且觉察到由于分配不均而形成的贫富悬殊和社会矛盾,力图从经济 根源上寻找皇朝治乱和新旧更替的原因,这无疑是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但 是,他对造成严重贫富不均现象的进一步分析,则陷入了主观意识决定论, 他把这种现象归结于“人心亡,世俗坏”,因而官吏贪污无忌,商人“皆欲 并十家、五家之财”,而不可能揭示封建制度的本质。所以,龚自珍头脑中 的经济改革主张只是调整贫富悬殊的较大差别,保持“小不相齐”,防止“大 不相齐”,即“富贵者,天所以待王公大人君子”,统治阶级按其等级地位, 应该占有较多的财富;“贫贱,天所以限农亩小人”,被统治阶级居于贫贱 也是合理的,企图用调和的办法去缓和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具体到土地分 配上,他在《农宗》一文中提出以西周宗法制度来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的办法,将宗法组织中的成员分为“大宗、小宗、群系、闲民”4个等级, 按此进行土地多寡的分配。这种以复古的办法来解决农民丧失土地、沦为流 民的现实,显然是虚幻的。龚自珍一方面对土地兼并的积弊强烈不满,一方 面又苦于公羊学的空洞,在古代经书中既找不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典章制度, 在自己头脑中又设计不出重新规划社会秩序的有效方案,于是也像以前的今 文经学家一样,只好从古文经《周礼》中向回归上三代社会那里去寻找出路。 然而这是一条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不通之路。 任何先进思想家的思想都必然是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反映。尽管封建社 会长期停滞,但到了龚自珍时代,商品经济在中国,特别是在江南地区仍然 有了某些发展。晚年的龚自珍,也由早期重农抑商思想开始向较为重视商品 经济转化。他改变了商人是破坏社会经济因素的看法,提倡发展蚕桑木棉等 商品原料生产,主张“且仿齐梁铸饼金”来抵制外国银元,并建议林则徐在 抵御外侮的同时,发展有限的“互市”。当然,在中国社会自然经济受到外 来冲击之前,龚自珍的经济思想内容是比较浮浅的,对商品经济的认识也是 出于直观的现实感受。他的建立在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原则下的平均思想 其积极意义在于尖锐地揭露了这种制度造成的“贫者日相倾,富者日愈壅” 的社会现象,并从经济上寻找社会危机的原因,向统治者发出了“丧天下” 的严厉警告。 文学成就 龚自珍的文学成就,如同其政治思想是鸦片战争前夕这个变革时期的产 物一样,也以新的内容和风格在封建末世独放异彩 他写成于南归旅途中的《己亥杂诗》,是中国诗史上罕见的大型组诗, 总结了几十年来师友交游、仕宦沉浮、著书倡说的经历,也是对沿途所见社 会凋敝、民不聊生景况所发的感慨。他的诗有意境清新、词语瑰丽、高言快 《龚自珍全集》上册,第78页
血汗的无止境榨取,谴责开捐例、加赋、加盐价等政策是“割臀以肥脑,自 啖自肉”,痛斥官僚大吏只知以苛捐杂税中饱私囊,致使封建社会赖以存在 的农村经济严重破坏,广大农民流离失所。透过种种社会经济凋敝现象,龚 自珍力图从社会财富分配方面去寻找动乱之由。他在《平均篇》中指出:“其 始,不过贫富不相齐之为之尔。小不相齐,渐至大不相齐;大不相齐,即至 丧天下。”①这里,他能够觉察到封建社会的兴衰取决于社会财富的分配是否 平均,并且觉察到由于分配不均而形成的贫富悬殊和社会矛盾,力图从经济 根源上寻找皇朝治乱和新旧更替的原因,这无疑是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但 是,他对造成严重贫富不均现象的进一步分析,则陷入了主观意识决定论, 他把这种现象归结于“人心亡,世俗坏”,因而官吏贪污无忌,商人“皆欲 并十家、五家之财”,而不可能揭示封建制度的本质。所以,龚自珍头脑中 的经济改革主张只是调整贫富悬殊的较大差别,保持“小不相齐”,防止“大 不相齐”,即“富贵者,天所以待王公大人君子”,统治阶级按其等级地位, 应该占有较多的财富;“贫贱,天所以限农亩小人”,被统治阶级居于贫贱 也是合理的,企图用调和的办法去缓和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具体到土地分 配上,他在《农宗》一文中提出以西周宗法制度来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的办法,将宗法组织中的成员分为“大宗、小宗、群系、闲民”4 个等级, 按此进行土地多寡的分配。这种以复古的办法来解决农民丧失土地、沦为流 民的现实,显然是虚幻的。龚自珍一方面对土地兼并的积弊强烈不满,一方 面又苦于公羊学的空洞,在古代经书中既找不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典章制度, 在自己头脑中又设计不出重新规划社会秩序的有效方案,于是也像以前的今 文经学家一样,只好从古文经《周礼》中向回归上三代社会那里去寻找出路。 然而这是一条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不通之路。 任何先进思想家的思想都必然是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反映。尽管封建社 会长期停滞,但到了龚自珍时代,商品经济在中国,特别是在江南地区仍然 有了某些发展。晚年的龚自珍,也由早期重农抑商思想开始向较为重视商品 经济转化。他改变了商人是破坏社会经济因素的看法,提倡发展蚕桑木棉等 商品原料生产,主张“且仿齐梁铸饼金”来抵制外国银元,并建议林则徐在 抵御外侮的同时,发展有限的“互市”。当然,在中国社会自然经济受到外 来冲击之前,龚自珍的经济思想内容是比较浮浅的,对商品经济的认识也是 出于直观的现实感受。他的建立在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原则下的平均思想, 其积极意义在于尖锐地揭露了这种制度造成的“贫者日相倾,富者日愈壅” 的社会现象,并从经济上寻找社会危机的原因,向统治者发出了“丧天下” 的严厉警告。 文学成就 龚自珍的文学成就,如同其政治思想是鸦片战争前夕这个变革时期的产 物一样,也以新的内容和风格在封建末世独放异彩。 他写成于南归旅途中的《己亥杂诗》,是中国诗史上罕见的大型组诗, 总结了几十年来师友交游、仕宦沉浮、著书倡说的经历,也是对沿途所见社 会凋敝、民不聊生景况所发的感慨。他的诗有意境清新、词语瑰丽、高言快 ① 《龚自珍全集》上册,第 78 页
语的特点,不过使他的许多诗作不胫而走,备受推崇的真正原因,还在于它 对社会腐恶现实的无情鞭挞,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和激赏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津梁条约遍南东,谁遣藏春深坞逢?不枉人呼莲幕客,碧纱■护阿芙蓉 这些慷慨、悲愤、掷地有声的炼句,深深地打动了迷惘而又不甘沉溺的 青年知识分子的意绪,喊出了久被压抑的人们的心底之声,因而使他的诗歌 从清代诗坛王士祯“神韵说”、沈德潜“格调说”、翁方纲“肌里说”等专 重形式的樊笼中冲跃出来,被后世誉为“三百年间第一流”。龚自珍的诗歌 在艺术和思想、形式和内容的融合上,展示了一个新的境界,成为晚清现实 主义诗歌的开创者。 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社会,他的思想在政治、学术、经济、 文学等方面都反映出了对当时人间痼疾的强烈不满和深沉忧虑。经世致用、 治国安邦的抱负,促使他以开通风气、扭转颓世为己任,然而,重重的羁绊 黑暗的闸门,又使得他徒有雄心,无所用事;阶级的局限和传统思想的缠绕, 更使得他实际上提不出改革时弊的有效办法。这种有志救国、无力回天的苦 恼和四处碰壁仍奋击不止的生活实践,用他自吟的两句诗概括就是:“何敢 自矜医国手,药方只贩古时丹”,“一事平生无■帱龀,但开风气不为师” 还没有等到鸦片战争结束和太平天国起义爆发,这位近代改革的先驱者就与 世长辞。 ①《咏史》,《龚自珍全集》下册,第471页。 《己亥杂诗》,《龚自珍全集》下册,第509、517页
语的特点,不过使他的许多诗作不胫而走,备受推崇的真正原因,还在于它 对社会腐恶现实的无情鞭挞,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和激赏。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①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津梁条约遍南东,谁遣藏春深坞逢?不枉人呼莲幕客,碧纱■护阿芙蓉。 ② 这些慷慨、悲愤、掷地有声的炼句,深深地打动了迷惘而又不甘沉溺的 青年知识分子的意绪,喊出了久被压抑的人们的心底之声,因而使他的诗歌 从清代诗坛王士祯“神韵说”、沈德潜“格调说”、翁方纲“肌里说”等专 重形式的樊笼中冲跃出来,被后世誉为“三百年间第一流”。龚自珍的诗歌 在艺术和思想、形式和内容的融合上,展示了一个新的境界,成为晚清现实 主义诗歌的开创者。 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社会,他的思想在政治、学术、经济、 文学等方面都反映出了对当时人间痼疾的强烈不满和深沉忧虑。经世致用、 治国安邦的抱负,促使他以开通风气、扭转颓世为己任,然而,重重的羁绊, 黑暗的闸门,又使得他徒有雄心,无所用事;阶级的局限和传统思想的缠绕, 更使得他实际上提不出改革时弊的有效办法。这种有志救国、无力回天的苦 恼和四处碰壁仍奋击不止的生活实践,用他自吟的两句诗概括就是:“何敢 自矜医国手,药方只贩古时丹”,“一事平生无■帱龁,但开风气不为师”。 还没有等到鸦片战争结束和太平天国起义爆发,这位近代改革的先驱者就与 世长辞。 ① 《咏史》,《龚自珍全集》下册,第 471 页。 ② 《已亥杂诗》,《龚自珍全集》下册,第 509、517 页
第二节魏源 广泛问学 魏源,原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晚年因信佛,自称“菩萨 戒弟子魏承贯”,湖南邵阳人,生于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 月23日),卒于咸丰七年三月初一日(1857年3月26日)。其父魏邦鲁曾 任江苏海州惠泽司巡检、宝山县主簿等地方佐杂官,管理刑名、钱粮、水利 等事务,受到历任布政使林则徐、贺长龄、梁章钜和巡抚陶澍的好评。这对 魏源后来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也使他能较早地结识一批当时较 为注重国计民生的疆臣。 魏源七八岁时入私塾学习,读书十分刻苦,每至通宵达旦仍不释卷,自 幼沉默寡言,常独坐深思。15岁时考中县学生员,开始潜心研习明代理学家 王阳明的心学。嘉庆十八年(1813),他20岁,举为拔贡。次年,又随父亲 魏邦鲁入京。在北京,他被延馆于侍郎李宗瀚家,结识了京师当时各种学术 流派的名士,先随胡承珙学习汉学,又师事姚学塽究心宋学,同时仍常常向 在湖南时选拔他为贡生的座师汤金钊请教王阳明心学。广泛的求学,刻苦的 钻研,使魏源很快名满京师,名士醇儒相与交纳。嘉庆二十四年(1819) 他考中顺天乡试副贡生。道光元年(1821),再赴顺天乡试,却仍被抑置副 贡生。这个时期,魏源一面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一面也在不断探 讨治国安邦的学问。 讲求经世致用,批判时弊 道光二年,魏源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中顺天乡试举人。不久,他赴古北口 受馆于直隶提督杨芳家,并考察山川关隘。道光五年(1825),他被江苏布 政使贺长龄延为幕宾,编辑清代经世致用文章集大成的《皇朝经世文编》 遂留意经济之学”。巡抚陶澍是一个注重国计民生的名臣,也常常和他商 筹海运水利等政事。 魏源少龚自珍两岁,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岌岌可危的衰世同样刺痛 着他的忧国忧民之心。作为幕宾,通过治民理案,得以体察社会,从而使他 对社会危机和官场积弊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 痛感时世腐败的同时,魏源开始思索世道日衰的原因所在。他在京求学 之时,正值清代今文经学崛起,便拜在今文经学家刘逢禄门下,研习《公羊 春秋》。在那里,魏源结识了龚自珍,两人都为刘逢禄所激赏,常常在一起 切磋古文辞,探讨实学。 道光六年(1826),魏源与龚自珍同赴礼部试。刘逢禄适为会试同考官, 得浙江、湖南两卷,“经策奥博”,认为必是龚、魏,极力推荐,但他们还 是落第了。刘逢禄感慨万端,于是作《题浙江湖南遗卷》诗以表痛惜,但从 此世以“龚魏”并称二人 同龚自珍一样,魏源对乾嘉之际沉迷于训诂考据、繁琐无用的学风十分 反感,他尖锐批评道:“自乾隆中叶后,海内士大夫兴汉学,而大江南北尤 盛。……争治训诂音声,爪剖鉦析”,他们将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等的 经世致用之学摒于经学之外,却以专事寻章摘句来“锢天下聪明智慧使尽出
第二节 魏源 广泛问学 魏源,原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晚年因信佛,自称“菩萨 戒弟子魏承贯”,湖南邵阳人,生于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 年 4 月 23 日),卒于咸丰七年三月初一日(1857 年 3 月 26 日)。其父魏邦鲁曾 任江苏海州惠泽司巡检、宝山县主簿等地方佐杂官,管理刑名、钱粮、水利 等事务,受到历任布政使林则徐、贺长龄、梁章钜和巡抚陶澍的好评。这对 魏源后来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也使他能较早地结识一批当时较 为注重国计民生的疆臣。 魏源七八岁时入私塾学习,读书十分刻苦,每至通宵达旦仍不释卷,自 幼沉默寡言,常独坐深思。15 岁时考中县学生员,开始潜心研习明代理学家 王阳明的心学。嘉庆十八年(1813),他 20 岁,举为拔贡。次年,又随父亲 魏邦鲁入京。在北京,他被延馆于侍郎李宗瀚家,结识了京师当时各种学术 流派的名士,先随胡承珙学习汉学,又师事姚学塽究心宋学,同时仍常常向 在湖南时选拔他为贡生的座师汤金钊请教王阳明心学。广泛的求学,刻苦的 钻研,使魏源很快名满京师,名士醇儒相与交纳。嘉庆二十四年(1819), 他考中顺天乡试副贡生。道光元年(1821),再赴顺天乡试,却仍被抑置副 贡生。这个时期,魏源一面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一面也在不断探 讨治国安邦的学问。 讲求经世致用,批判时弊 道光二年,魏源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中顺天乡试举人。不久,他赴古北口 受馆于直隶提督杨芳家,并考察山川关隘。道光五年(1825),他被江苏布 政使贺长龄延为幕宾,编辑清代经世致用文章集大成的《皇朝经世文编》, “遂留意经济之学”。巡抚陶澍是一个注重国计民生的名臣,也常常和他商 筹海运水利等政事。 魏源少龚自珍两岁,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岌岌可危的衰世同样刺痛 着他的忧国忧民之心。作为幕宾,通过治民理案,得以体察社会,从而使他 对社会危机和官场积弊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 痛感时世腐败的同时,魏源开始思索世道日衰的原因所在。他在京求学 之时,正值清代今文经学崛起,便拜在今文经学家刘逢禄门下,研习《公羊 春秋》。在那里,魏源结识了龚自珍,两人都为刘逢禄所激赏,常常在一起 切磋古文辞,探讨实学。 道光六年(1826),魏源与龚自珍同赴礼部试。刘逢禄适为会试同考官, 得浙江、湖南两卷,“经策奥博”,认为必是龚、魏,极力推荐,但他们还 是落第了。刘逢禄感慨万端,于是作《题浙江湖南遗卷》诗以表痛惜,但从 此世以“龚魏”并称二人。 同龚自珍一样,魏源对乾嘉之际沉迷于训诂考据、繁琐无用的学风十分 反感,他尖锐批评道:“自乾隆中叶后,海内士大夫兴汉学,而大江南北尤 盛。……争治训诂音声,爪剖釽析”,他们将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等的 经世致用之学摒于经学之外,却以专事寻章摘句来“锢天下聪明智慧使尽出
于无用之一途”°。为了纠正这种学风,并从根本上否定这种风气赖以流行的 护身符,魏源从今文经学的角度对一些被清代汉学家奉为神明的经典提出大 胆质疑。在《诗古微》中,他指斥《毛传》和大小序皆系晚出伪作;在《书 古微》中,他认为马融、郑玄之学都出于伪作的杜林《漆书》,提出古文《尚 书》是否存在尚有疑问,被视为“阎百诗以后第二重公案”。魏源认为,《六 经》并不是万古不变的教条,只是“网罗放失,纂述旧闻,以昭代为宪章, 而监二代之文献”②。既然上古三代与后世的天地人物都不同,法令和制度也 都随之发生变化,那么就不能泥守古法,必须变革。他举出了从唐代租庸调 至两税法,再到明代一条鞭法的一系列赋税制度变化,来说明“变古愈尽, 便民愈甚”,改革越彻底,进步就越显著。这种建立在历史进化论之上的改 革思想,较之龚自珍又深入了一步。经学发展到龚、魏手中,开始摆脱了繁 琐无用的学风,逐渐与通经致用、改革时弊结合起来。 魏源还猛烈抨击了使士林醉心于功名利禄的八股科举制度,他讥讽这种 考试的结果,“专以无益之画饼,无用之雕虫,不识兵农礼乐工虞士师为何 事”的“科举兔册”之人来遍任六官之职,治理四方之民。针对嘉道时期专 以楷法工整取士的科举制度,他在诗中辛辣地嘲笑 小楷书,八韵诗,青紫拾芥惊童儿;书小楷,诗八韵,将相文武此中进。… 从此掌丝纶,从此驰轺铎,……从此考枢密,从此列谏官,尽凭针管锈鸳 鸯 雕虫竟可屠龙共,谁道所养非所用 尽管他厌恶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但又只能通过这个途径获得一个官 职,来实现自己经世致用的抱负。因此,他仍不断地参加会试。 参与盐务、漕运、治河的改革 道光八年(1828),魏源以举人捐资为内阁中书舍人,在阅读内阁史馆 如“掌故之海”的典籍档案中,他积累了大量有关典章制度的资料,为以后 著史理政奠定了基础。道光十一年(1831),魏源以父丧居乡3年。赏识魏 源经济才干的两江总督陶澍,延请魏源入幕协助改革盐政。直至鸦片战争以 后,魏源在盐务、漕运、治河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并进行具 体的尝试和努力。 清代盐的生产和运销,一直由官府垄断。长期以来,盐官和官准的场商 运商勾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特权集团。官僚管理的亏损,对皇室的报效, 贪官奸商的中饱,都转移到盐的生产者、消费者身上,造成盐价昂贵、产销 停滞的严重积弊,致使私贩蜂起,清廷虽以严刑缉私,也缉不胜缉。魏源清 楚地看到了垄断的症结,提出改行“票盐”制度的方法。由商人向官府交纳 定的盐税后,官方便发给盐票,凭盐票可以自由买盐、自由贩卖。这样减 少了中间环节各级官吏的层层盘剥,“特尽革中饱蠹弊之利,以归于纳课请 ①《武进李申耆先生传》,《魏源集》上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58页。 国朝古文类钞叙》,《魏源集》上册,第228页 ③《默觚下·治篇三》,《魏源集》上册,第48页。 《默觚下·治篇一》,《魏源集》上册,第37页 《都中吟》,《魏源集》下册,第675-676页
于无用之一途”①。为了纠正这种学风,并从根本上否定这种风气赖以流行的 护身符,魏源从今文经学的角度对一些被清代汉学家奉为神明的经典提出大 胆质疑。在《诗古微》中,他指斥《毛传》和大小序皆系晚出伪作;在《书 古微》中,他认为马融、郑玄之学都出于伪作的杜林《漆书》,提出古文《尚 书》是否存在尚有疑问,被视为“阎百诗以后第二重公案”。魏源认为,《六 经》并不是万古不变的教条,只是“网罗放失,纂述旧闻,以昭代为宪章, 而监二代之文献”②。既然上古三代与后世的天地人物都不同,法令和制度也 都随之发生变化,那么就不能泥守古法,必须变革。他举出了从唐代租庸调 至两税法,再到明代一条鞭法的一系列赋税制度变化,来说明“变古愈尽, 便民愈甚”③,改革越彻底,进步就越显著。这种建立在历史进化论之上的改 革思想,较之龚自珍又深入了一步。经学发展到龚、魏手中,开始摆脱了繁 琐无用的学风,逐渐与通经致用、改革时弊结合起来。 魏源还猛烈抨击了使士林醉心于功名利禄的八股科举制度,他讥讽这种 考试的结果,“专以无益之画饼,无用之雕虫,不识兵农礼乐工虞士师为何 事”的“科举兔册”④之人来遍任六官之职,治理四方之民。针对嘉道时期专 以楷法工整取士的科举制度,他在诗中辛辣地嘲笑: 小楷书,八韵诗,青紫拾芥惊童儿;书小楷,诗八韵,将相文武此中进。…… 从此掌丝纶,从此驰鞀铎,……从此考枢密,从此列谏官,尽凭针管锈鸳 鸯。……雕虫竟可屠龙共,谁道所养非所用!① 尽管他厌恶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但又只能通过这个途径获得一个官 职,来实现自己经世致用的抱负。因此,他仍不断地参加会试。 参与盐务、漕运、治河的改革 道光八年(1828),魏源以举人捐资为内阁中书舍人,在阅读内阁史馆 如“掌故之海”的典籍档案中,他积累了大量有关典章制度的资料,为以后 著史理政奠定了基础。道光十一年(1831),魏源以父丧居乡 3 年。赏识魏 源经济才干的两江总督陶澍,延请魏源入幕协助改革盐政。直至鸦片战争以 后,魏源在盐务、漕运、治河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并进行具 体的尝试和努力。 清代盐的生产和运销,一直由官府垄断。长期以来,盐官和官准的场商、 运商勾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特权集团。官僚管理的亏损,对皇室的报效, 贪官奸商的中饱,都转移到盐的生产者、消费者身上,造成盐价昂贵、产销 停滞的严重积弊,致使私贩蜂起,清廷虽以严刑缉私,也缉不胜缉。魏源清 楚地看到了垄断的症结,提出改行“票盐”制度的方法。由商人向官府交纳 一定的盐税后,官方便发给盐票,凭盐票可以自由买盐、自由贩卖。这样减 少了中间环节各级官吏的层层盘剥,“特尽革中饱蠹弊之利,以归于纳课请 ① 《武进李申耆先生传》,《魏源集》上册,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358 页。 ② 《国朝古文类钞叙》,《魏源集》上册,第 228 页。 ③ 《默觚下·治篇三》,《魏源集》上册,第 48 页。 ④ 《默觚下·治篇一》,《魏源集》上册,第 37 页。 ① 《都中吟》,《魏源集》下册,第 675—676 页
运之商”,所以盐价降至一半而商人仍有利可图,私贩自然不禁自灭。魏源 的主张被陶澍采用后,果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每年“倍额溢课数十万” 此后的历任两江总督陈銮、林则徐、璧昌、李星沅、陆建瀛等,遇有盐政要 务,都常来与魏源商议 水灾频仍,黄河泛滥,是清朝统治者深感头痛的问题。“无一岁不虞河 患,无一岁不筹河费”,可是河患依然如故。魏源认为,河患水灾有来自自 然的一面,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祸,即治河官吏的侵蚀河工经费、地方豪强的 垄断水利。所以,“欲兴水利,必除水弊。除弊如何?曰:除其夺水夺利之 人而已”。魏源还认为,过去治理黄河的方法也不对头,“下游固守,则溃 于上;上游固守,则溃于下”。这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济于事。他主 张因势利导,使黄河人工改道,北流入海。指出这是迟早会发生的自然趋势 而以人力预先改道为上策,如果等待黄河一旦崩决,自然改道,则后果不堪 设想。魏源的这两种见解,在当时都无法实行。官吏贪污是封建官僚制度的 必然产物,无法根除。而在道光咸丰衰世,即使一次小的整顿也困难重重。 黄河人工改道,工程浩大,财政上捉襟见肘的清廷也无暇及此。鸦片战争以 后,魏源在岀任兴化知县等地方官时,又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在小范围进行 了水利治理。兴化境内临近运河和高邮、洪泽二湖,时有涝灾。一次,高邮 湖将决,他亲率民卒护堤保稻,“冒风雨伏堤上”,以致“目赤肿如桃”, 终于保住了大堤,百姓遂将当年收成称为“魏公稻”①。治水过程中,魏源撰 写了筹河、水利、堤防等文多篇,见解虽好,然而生逢末世,终不为所用, 使他的才能得不到发挥。魏源临终前二年的咸丰五年(1855),黄河果然如 他所预料的那样,于铜瓦厢大决口,改道入海,给下游人民造成惨重损失。 漕运,是当时又一积弊。自明清以来,南粮北运一直通过运河,朝廷设 有漕运总督等一系列官员进行管理。至晚清,由于各级官吏把持盘剥、地方 豪强敲诈勒索日形严重,弄得怨声载道。魏源看到漕运之弊已是积重难返, 便主张改为海运,由商人承办,不再以官府垄断。他指出,海运不经河闸 不经层层中饱和馈送,有四利、六便,对国家、人民、吏治、商人均有好处。 他进一步指出,商人办海运,可以把江浙之货附于漕船,运往北方,将促进 南北物资交流,使物价下降,繁荣国内的商业。道光五年(1825),魏源在 巡抚陶澍幕中,还实际参与了筹划海运活动,撰有《筹漕篇》、《道光丙戌 海运记》等文,并在《皇朝经世文编》书中对这一关系国计民生和吏治的重 大改革予以赞扬。 道光十五年(1835),魏源为了奉养母亲,在扬州买了一所庭园,取名 絜园”,内有“古微堂”书屋,他在此写成了许多诗文,集为《古微堂集》 《古微堂诗集》。在魏源宏富的著述中,还有阐发“微言大义而辟东汉马、 郑古文之凿空”的有《诗古微》、《书古微》、《公羊春秋古微》、《董子 春秋古微》,探讨学术、评论政治的有《默觚》,以及《元史新编》、《禹 贡说》等。 ①《淮北票盐志叙》,《魏源集》下册,第439页 ③《太子太保两江总督陶文毅公神道碑铭》,《魏源集》上册,第329页 ③《湖广水利论》,《魏源集》上册,第391页, 《筹河篇上》,《魏源集》上册,第367页。 ①魏耆:《邵阳魏府君事略》,《魏源集》下册,第956页
运之商”①,所以盐价降至一半而商人仍有利可图,私贩自然不禁自灭。魏源 的主张被陶澍采用后,果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每年“倍额溢课数十万”②。 此后的历任两江总督陈銮、林则徐、璧昌、李星沅、陆建瀛等,遇有盐政要 务,都常来与魏源商议。 水灾频仍,黄河泛滥,是清朝统治者深感头痛的问题。“无一岁不虞河 患,无一岁不筹河费”,可是河患依然如故。魏源认为,河患水灾有来自自 然的一面,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祸,即治河官吏的侵蚀河工经费、地方豪强的 垄断水利。所以,“欲兴水利,必除水弊。除弊如何?曰:除其夺水夺利之 人而已”③。魏源还认为,过去治理黄河的方法也不对头,“下游固守,则溃 于上;上游固守,则溃于下”④。这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济于事。他主 张因势利导,使黄河人工改道,北流入海。指出这是迟早会发生的自然趋势, 而以人力预先改道为上策,如果等待黄河一旦崩决,自然改道,则后果不堪 设想。魏源的这两种见解,在当时都无法实行。官吏贪污是封建官僚制度的 必然产物,无法根除。而在道光咸丰衰世,即使一次小的整顿也困难重重。 黄河人工改道,工程浩大,财政上捉襟见肘的清廷也无暇及此。鸦片战争以 后,魏源在出任兴化知县等地方官时,又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在小范围进行 了水利治理。兴化境内临近运河和高邮、洪泽二湖,时有涝灾。一次,高邮 湖将决,他亲率民卒护堤保稻,“冒风雨伏堤上”,以致“目赤肿如桃”, 终于保住了大堤,百姓遂将当年收成称为“魏公稻”①。治水过程中,魏源撰 写了筹河、水利、堤防等文多篇,见解虽好,然而生逢末世,终不为所用, 使他的才能得不到发挥。魏源临终前二年的咸丰五年(1855),黄河果然如 他所预料的那样,于铜瓦厢大决口,改道入海,给下游人民造成惨重损失。 漕运,是当时又一积弊。自明清以来,南粮北运一直通过运河,朝廷设 有漕运总督等一系列官员进行管理。至晚清,由于各级官吏把持盘剥、地方 豪强敲诈勒索日形严重,弄得怨声载道。魏源看到漕运之弊已是积重难返, 便主张改为海运,由商人承办,不再以官府垄断。他指出,海运不经河闸, 不经层层中饱和馈送,有四利、六便,对国家、人民、吏治、商人均有好处。 他进一步指出,商人办海运,可以把江浙之货附于漕船,运往北方,将促进 南北物资交流,使物价下降,繁荣国内的商业。道光五年(1825),魏源在 巡抚陶澍幕中,还实际参与了筹划海运活动,撰有《筹漕篇》、《道光丙戌 海运记》等文,并在《皇朝经世文编》书中对这一关系国计民生和吏治的重 大改革予以赞扬。 道光十五年(1835),魏源为了奉养母亲,在扬州买了一所庭园,取名 “絜园”,内有“古微堂”书屋,他在此写成了许多诗文,集为《古微堂集》、 《古微堂诗集》。在魏源宏富的著述中,还有阐发“微言大义而辟东汉马、 郑古文之凿空”的有《诗古微》、《书古微》、《公羊春秋古微》、《董子 春秋古微》,探讨学术、评论政治的有《默觚》,以及《元史新编》、《禹 贡说》等。 ① 《淮北票盐志叙》,《魏源集》下册,第 439 页。 ② 《太子太保两江总督陶文毅公神道碑铭》,《魏源集》上册,第 329 页。 ③ 《湖广水利论》,《魏源集》上册,第 391 页。 ④ 《筹河篇上》,《魏源集》上册,第 367 页。 ① 魏耆:《邵阳魏府君事略》,《魏源集》下册,第 95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