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文化 阿拉善旗白音浩特、宁夏陶乐高仁镇等文化遗址。这些遗址文化 的内涵,反映着它们既有农业因素又有狩猎游牧经济生活的因素 的双重文化特征,同时也说明了也正是基于生产力的发展,才使 农业经济达到与畜牧业经济相提并列的水平。 最后是青藏高原区。这里是高原地带的“世界屋脊”,耸立着 世界上最年青、海拔最高的山峰,地壳变化的大陆板块运动使喜 玛拉雅山脉突兀而起,它的难以跨越成为东部向外发展的不可逾 越的天然屏障。雄峙的高原阻挡住了印度洋大气的北袭,这里天 气寒冷,空气稀薄,不利于远古文化的发展,在远古时代人们生 产力相当落后的情况下,在这天寒缺氧的高原地带很难生存。因 此,这里古文化遗址少而单一。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可以说是 十分少见、寥若晨星。新石器遗址也是晚期居多,如马家窑、齐 家、辛店、卡诺等文化,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进化的历程。这些 遗址多集中于青海东部、青藏高原的东边缘黄河上游地区,也恰 恰是中原、蒙古、青藏三个区系的交汇地带。 四大文化区系的划分仍然是不同地理状貌的划分结果,从考 古文化和人类聚集的实际来看,大体上表现出文化的一致性。但 这些区系内部,也如天穹的星区-一样,呈现出疏密明暗的不同。不 平衡状态是每一个文化区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这种差别往往 是聚居的民族性发展的结果,是在改造环境,利用自然中的心理 意识的不同趋向,相对于各区系间的差别要小得多、也隐晦得多。 四大文化区系的划分是地理环境、气候类型、经济方式和考 古文化综合起来的“板块”形式,表面上看,它与“东西”或 “南北”的划分存在着地域上的交叉,实际上,是科学划分区域文 化的深人,是从单纯的地理或人文的分野向综合性的过渡。这种 划分还给民族的滋生和活动提供了合理的完整的文化场景,从而 成为个体文化区域所依托的空问和定型氛围。 8
绪 在历史机缘中形成 文化发展是一种历史现象,区域文化的形成更是历史发展的 结果。区域文化虽然是以地域限定的文化类型,但它毕竟脱离不 了历史的成因和机缘。也只有当某一区域的文化达到成就上的一 定水平,出现着在此地域上的文化共同性和文化联系时,真正的 文化区域才算形成。一般来讲,区域文化的定型有以下形式: 是方国文化,这种形式最多,尤其是在中原区系,方国不 仪作为一种政治实体,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存在。中国的周代是区 域文化成型的重要时代。“封邦建国”的实施,给地域罩上了封国 的制度和文化,封国所发挥的职能统一和巩固了本地域人们的文 化观,在这时期,方国的文化界定往往成为地域文化的界定,人 们的文化心理和思想意识也附着于以地域显示的封国制度和文化 上。封国促进了地域文化的迅速发展,各国间文化竞争中的紧迫 感,促使着各国君主必须去迎合时代需求和文化发展。文化发展 又往往是基于本地区特点而演进的,从而使各地域的文化特征得 到充分的显露,这种情况造成了即使在同一文化区系中,也有着 明显的差别。如同属中原文化区系中的燕赵和齐鲁,前者地处边 塞,有英风豪侠、慷慨悲歌的社阔气概;而齐鲁则是“洙泗上,弦 歌地”,以诗书礼义文教著称的圣贤之邦。又如同属南方区系的荆 楚和吴越,论刚烈之气,荆楚胜过吴越;论灵秀缠绵,吴越则胜 过荆楚。文化发展水平越高,文化差别就越明显,文化区域也就 自然显露出来。 “是以地域命名的区域文化,它们往往是一些较为偏远或落 后的地区,在早期的中原王朝,对这些地区往往鞭长莫及。这些 区域文化的命名也有类型上的不同,有单纯性的地域概念,如岭 9
中区域文化 南、松辽、西域等。也有以经济生活、宗教信仰及民族源起命名 的区域文化,如戴古草原、西裁、滇黔等等。但是,这些地区几 乎都经历过自己的方国时代,有些方国甚至具有地域代表的概念 和意义,如滇黔地区的南诏和大理,西藏的吐蕃、岭南的南越、闽 台的闽国等等。但由于这些方国基本上被排除在周代封国的范围 之外,虽在本地区的文化发展史上有很大意义和作用,但终未能 上升到以方国名称代表地域的观念程度,尤其是被正统的中原王 朝所认可的程度。但这种情况也有例外,如巴蜀文化,“巴”、 “蜀”都是古代存在的方国,后成为本地区文化区域的称谓,但它 中间仍有一个巴蜀由国名演变为地名的承接阶段。 区域文化的形成有早有晚,早则如关中地区、中原地区,远 在周代封邦建国前就已作为实体而形成。晚则如松辽、蒙古、西 藏等,经过岁月的洗礼和中原文化的渗入,终于绽开了显示本土 特色的、具有相应程度的区域文化之花。 这些文化区域又是四大文化区系的次一级划分,在本书中,我 们将其分列如下: 中原文化区系可以分为关中文化、中原文化、燕赵文化和齐 鲁文化,其中的中原文化是中原中的中原, 南方文化区系可以分为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滇 黔文化、岭南文化和闽台文化。 北方文化区系分为西域文化、蒙古草原文化和松辽文化。 青藏文化区系分为西藏文化和西藏亚文化。亚文化是文化由 此及彼的中和地带,由于这个地带过于宽广,所以我们将其单独 分别。 这些区域文化,既是客观的实际存在,又是文化认识中的观 念形态。不管是实际存在或观念形态,都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的。两者代表了地域文化和人文素质,而这些文化区域的成 .10
绪 言 型,也正是两者的综合。 区域文化的发展阶段 不管哪一种类型的区域文化,都有自己的发展过程。文化本 身就是一种流动的历史现象,区域文化就是在某一区域中的文化 过程,~简单地说,也就是区域文化史。既然是过程,也就会显示 出阶段性特征。因此,区域文化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如下个阶 段。 第一个阶段是区域文化的萌芽阶段,这个时期的文化区域尚 不明确稳定,文化水平还不高。它只是在考古文化的角度中,显 示出了不同器物类型的一致性,从文献记载中,记述下本地区土 著居民的生存状态或民族的初步形成。例如齐鲁文化,在它的萌 芽阶段,从考古学的角度显示出海岱文化区的地方特色及人类发 展的系列,从文献记载的角度显示出以东夷人居住为主体的土著 文化时代。再如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考古学上已显示出与中原 截然不同的风格。而百越人在这个区域的游荡,为后来分化为地 域性差异的诸越和区域文化,提供了地理和人文的文化基础。 第二个时期是区域文化的方国时期,它不管时间的迟早,几 乎是每个文化区域所必由的一个过程,同时也符合着历史发展的 客观实际。尽管各地区的方国并不见得完全被地域限制或占有全 部地区,但它却成为这个时期的文化代指。方国时代大致有三种 形式:一种是中原王朝所“封建”的方国,它虽然只是一种统治 措施,但在区域文化的形成中却意义重大,最有方国文化的典型 意义。一种是以地域名称而包揽着方国事实的类型,如西域曾经 经历过方国或部族林立的时代,而西藏也经历了吐蕃和汗国时代。 再-一种是本地土著自然进化和发展到方国时代,如古代的巴蜀方 11
中国区域文化 国,滇黔的南诏方国等。当然,由于我国早期历史错综复杂、许 多古族名、地名也包括方国名称往往混淆在一起而成为多重代指, 但方国文化阶段却是区域文化形成的个关键时期。它的主要成 就不在于建立了方国而个体方国也不见得都能形成为单个文化以 域。但方国发挥着文化的一致性,行使着国家的职能,将该地区 的文化提炼、集中和推广,使区域文化成为方国内的统一文化,从 而使其成型和稳定。在方国内部,方国发挥着肖己的职能,在各 层次、各部类中深化着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对外侧通过外交、经 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展开多方面的文化交流。地理环境和民族习 性是文化发展所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在此基础上的文化发展也 更富于特色,从而使区域文化更丰满、更充实。 一般来说,方国时期的文化往往显示着区域文化的水平,尤 其在方国集中的地域更是如此。邦国林立的状态,从政治上各有 分属,文化上有自己的独立性。不同的文化土壤,也造就了百家 、争鸣的学派大师,从学术上突出了区域文化的特色。这种基于封 建基础的区域文化,传承了上古时代丰富多彩的民风遗俗,以邦 国的外观形式圈定着风格不-的区域文化氛围,从而使方国成为 区域文化中文化实体的代称。古代学术大师荀祝就有过这方面的 议论,他说:“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 然也,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荀子·荣辱》) 第三个阶段是区域文化的史志阶段。所谓史志阶段,是指方 国消失,社会已进展到统天下时期。文化区域已被地方行政区 划所代替。是以地方行政区划为地域特征的区域文化。这个时期 的总体特征是,在一统天下中的统一文化覆被下,诸多区域文化 的组合形式有着较大的调整和改观。一部分原属区域文化中的精 华,上升到整体文化的高度,而未能达到这种升华程度的学术文 化逐渐消解。区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色,往往通过人文心理、风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