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言 按照经济文化的形态,可以把我国大概分为东、西两大部分。 划分的界线北起黑龙江流域的爱珲,南至云南腾冲。东部地区是 向大海倾斜的平原、丘陵和低度高原,季风气候使这里干湿得宜、 四季分明。良好的的气候、丰富的水源、较为平坦的土地,形成 为我国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区域。西半部却是以草原、沙漠、高山 峻岭和寒冷高原为主的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这样的地形和气 候使西部成为以游牧为主的经济区域。正是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 的差异,产生了与这种差异相适应的不同生产方式一农耕和游 牧,由此也导致了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不同文化特征和行为系统。 这种划分是整体性的一级划分,自然也免不了相对性中的个别差 异。在东部也有如东北和西南山区从事狩猎和游牧的居民,而在 西部的河套平原和星星点点的沙漠绿州中,也有从事于农业经济 的一些居民。 不管是古代或现代,人]坐下来谈天说地在涉及到对地区性 居民的认识中,大而含之,往往称南方人如何细腻精明、而北方 人如何粗犷豪爽。这种对于“南”、“北”的人质认识,大约是人 们评价我国人文差别的一种最简明的分类。在这里,文化的差别 又以南、北的地理划分成为一种显示和象征。 这种划分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一种观念形态和文化意识。这种 以南、北为不同文化区域的划分是在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后 完成的。大约从东汉晚期,北方战乱导致中原移民一次次的南移, 人口迁徙和经济南移使原本滞后的南方拥有了可观的文化局面。 南北朝时几百年的南北对峙更加成型着这种文化格局,这种格局 是在历史动乱的大场景中完成的,古人对此也有着一定的认识,如 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十二中就这样说: 三代以上,淑气聚于北,而南为蛮夷。汉高祖起于牛、沛, 3
中国区域文化 因楚以定天下,而天气移于南。郡县封建易于人:而南北移 于天,天人合符之几也。大气南徙,而匈奴始强,渐与幽、并、 冀、雍之地气相得。故三代以上,华夷之分在燕山,三代以 后在大河,非其地而阑入之,地之所不宜,天之所不佑,人 之所不服也, 按王夫之所说,南、北的划分是在黄河流域,其实南、北的划分 并无明确界限,它只是人们的一种相对观念,如松辽平原的人们 视山海关以南均为南方,而两广地区视五岭以北均为北方,虽然 这种划分从整体上难以成立,但它却是这两个地区人们的文化认 识。这种南、北文化的划分也是一种历史上早就存在的文化现实, 它表现在人文素质上尤其明显。古人经常讲:“北俊南蠊,北肃南 舒,北强南秀,北继南华。”至今人们经常还讲“北方人”、“南方 人”,而不按经济文化的东、西而讲“东力人”或“西方人”,原 因大概也在此。 当我们站在多维文化视野的角度,细细审视从耳古到近代的 中华文化时,进入到直观的意识之中的,也往往是这种南北的文 化分野。我们咀嚼着黄土地,但又忘不了长江水;我们景仰着孔 子博大精深的哲学胸臆,也不能忘却屈原在汨罗江上飘动的诗魂: 这种南北不同、相映成辉的文化区域划分最后完全渗入到一般意 识中的观念形态,成为异常模糊的地界分类和异常清晰的人文分 类。 文化区域实际上是实际地域与观念形成的结合体,它与民族 的产生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先秦时代,对于民族的划分统指为 “夏”和“夷”,由此也导致了“中”、“外”的地域划分。在 “夷”、“夏”对称中,一方面是地域划分,“夷”的意义是“东方 之地”。《尚书·尧典》称尧舜时“分命羲仲,宅嵎夷,门肠谷。” 4
绪 言 清代学者孙星衍疏说:“使居治东方嵎夷之地。”所谓“夏”,章太 炎认为和特定的地域有关,“夏之为名,实因夏水而得。”另一方 面又意味着民族的不同,《说文解字》解释说:“夏,中国之人也。” 夷呢,“夷,从号从大,东方之人也。”经过古代的民族融合,夏 发展为“华夏”,夷进展到“四夷”。华夏成为“中国之人”,四夷 成为中国外的四方之人。古文献中常有“四夷宾服”的记载,这 四夷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总号也。”(范宁《谷梁传》 注)是指在华夏文明外的四火部落集团。尽筲我国古代民族繁杂 纷纭,这样的划分纯系华夏族的主观认识,但从地域上区别了早 期先民活动的不同文化归向。它们居往的地域,泛称为“四方蛮 夷之地”,这样又形成了“中国”与“四方”的地域划分和“中” “外”的文化意识。 无论是中国也好,四方也好,它们的地域礼范周都在历史的发 展中逐渐地扩大着。“中国”最早指京畿之地,又泛指中原,又发 展为九州。而“四方”的概念也不断扩展。三代对外征伐,案汉 拓宽疆域,中国概念在扩展,四方概念也在变化。一些“四方”的 地域逐渐被扩展到“中国”内,而“四方”又不断向外展开,最 终形成为典型意义上的“中”与“外”,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个 总体发展轨迹。在这个过程完成之时,“中”与“外”所具有的国 内文化区域的意义也就消失了。 “东西”、“南北”与“中外”,都是对我国文化区的最概括的 认识和籼略划分,它们以不同的审视角度展现着不同类别的文化 区域,但这毕竟太单一·太笼统,因此,在对区域文化的探索中, :,还必须向更深的程度展开 5
中国区域文化 文化拼块与文化区系 地理状祝造就了不同的生存环境,社会结构和人文素质又促 进了文化区域的形成,它们造就了我国的文化拼块和文化这系。从 旧石器时代到三代之前,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地理环境和社 会人文得到和谐的汇融,从而出现了四个大的文化区系。 一是以渭水和潼关以下黄河为轴线的“中原”区系。它东边 是大海,西至泾渭上游的陇山山脉,北按蒙古草原,南界秦岭、汉 水上游及淮河线。这个区系象·一把扇形从西部向东部展开。这 里大部为平原及丘陵地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它有着适宜农 耕的大片土地和撷临大河的丰富水源,是良好的人类滋生之地和 天然农业区。这里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少数儿个人类最占老的发 祥地之一,与这里良好的自然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在中原文化以 系中,有若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闻名世界的“北京人”就是在 这里发现的,其他如兰田人、大荔人、丁村人、峙峪人等。可以 说,在当今使我国成为人类起源研究中心的重大发现中、论文化 数量之众多,材料之完整,内韬之丰富与时代之系统,均集中 中原区系。这里是典型母系氏族遗址一仰韶文化和父系遗址 龙山文化的发样地,由此延伸出的半坡、姜寨类型和诸龙山 类型的遗址儿乎遍于整个中原地区。我国的文明时代也从这里揭 开了序幕,成为我国魏晋以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是以滇北长江以下为轴线的南方区系。这里东边也是大海, 西包巴蜀,南至南海,北依中原。这个区系海岸线长、纬度低、气 温高、无霜期长,受海洋季风气候影响而多雨。这里也有很好的 发展农业的条件。但由于地形复杂、山陵多,河、湖水区广,加 上古代物质技术的水平限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很难进行对 6
绪·者 外和内部之间的文化交流,没有交流就不会有张是的发展。另外, 良好的生存环境也并非为人类所专有,潘多虫蛇豸兽出没,瘴气 直疫并行,而褥湿多雨对人类居住条件的限制,也往往使人类望 而贮步。也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能够征服这些不利因 素,改善居往环境,才会使这里的文化得到孕育和发展。在南方 文化区系中,地有许多著名的古人类遗址。例如,迄今发现我国 境内最早的古人类-一一元谋猿人,就是在这里发现的。其他诸如 长阳人、马坝人、资阳人、柳江人等。新石器时代,则有颇有名 气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良渚、大溪、屈家岭诸文化。诸多文 化遗址表明了这里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发祥的重要地区。但由 于多种原因,在纵向时间和横向空间的信息量上,这里远不如中 原区丰富多彩而系统清晰。 三是北方文化区系,这是隔中原而与南方文化相对应的地域 概念。它的实际地域大体上以蒙古高原为中心向外延展,就文化 形貌而论,东部可以延展到白令海峡,西至阿尔泰山,北起贝加 尔湖、西伯利亚南部,南至辽河流域出海关一一线及长城北部的燕 山山脉尾闾。这里大部属大陆性温带草原气候,是世界上最强大 的蒙古高原气压中心,是亚洲季风气候区冬季寒潮来源地之“。因 此,气候干燥而寒冷,雨水资源不足。这里有辽阁的草原,也有 延伸的山脉、也有临水源的松辽平原。但由于气温低,水量并不 充沛,所以虽能农耕但相当艰难,自古以来以畜牧业为主。在蒙 古草原区,其南部接近中原区系的地方,也发现了属于旧石器晚 期的“河套”文化,它包括水洞沟文化和萨拉乌苏河周围的文化。 至新石器时期,这里出现了以反映畜牧业、渔猎为主的细石器文 化,这个文化的密集带,就出现在东北、内蒙、宁夏等地长城的 北侧和天山北侧。在与中原靠近的地区,测有红山文化及张家口 地区的三关、筛子绫罗、准格尔旗窑子梁、托克托县海生不浪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