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氧的供需与传递 教 学 内 容 1、细胞对氧的需求 2、培养过程中氧的传质理论 3、溶解氧的测定方法 4、氧传递系数的测定 5、影响氧传递速率的主要因素 6、控制溶氧的工艺手段
第七章 氧的供需与传递 教 学 内 容 1、细胞对氧的需求 2、培养过程中氧的传质理论 3、溶解氧的测定方法 4、氧传递系数的测定 5、影响氧传递速率的主要因素 6、控制溶氧的工艺手段
一、细胞对氧的需求 1、三个基本概念 好气性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都需要消耗氧气,因为好气性微生物只有氧分 子存在情况下才能完成生物氧化作用。因此,供氧对需氧微生物是必不可少的,在发酵 过程中必须供给适量无菌空气,才能使菌体生长繁殖积累所需要的代谢产物。而需氧微 生物的氧化酶系是存在于细胞内原生质中,因此,微生物只能利用溶解于液体中的氧。 发酵液中溶解氧的多少,一般以溶解氧系数表示。由于各种好气微生物所含的氧化 酶体系(如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黄素脱氢酶、多酚氧化酶等)的种类和数量 不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各种需氧微生物的吸氧量或呼吸程度是不同的。 饱和溶氧浓度: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空气中的氧在水中的溶解度。(mol/m3 ) 例:P111(第二自然段)
一、细胞对氧的需求 1、三个基本概念 好气性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都需要消耗氧气,因为好气性微生物只有氧分 子存在情况下才能完成生物氧化作用。因此,供氧对需氧微生物是必不可少的,在发酵 过程中必须供给适量无菌空气,才能使菌体生长繁殖积累所需要的代谢产物。而需氧微 生物的氧化酶系是存在于细胞内原生质中,因此,微生物只能利用溶解于液体中的氧。 发酵液中溶解氧的多少,一般以溶解氧系数表示。由于各种好气微生物所含的氧化 酶体系(如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黄素脱氢酶、多酚氧化酶等)的种类和数量 不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各种需氧微生物的吸氧量或呼吸程度是不同的。 饱和溶氧浓度: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空气中的氧在水中的溶解度。(mol/m3 ) 例:P111(第二自然段)
比耗氧速率(呼吸强度): 单位质量的干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消耗氧的量molO2 /(kg干细胞·s )。 用Qo2 表示。 临界溶氧浓度: 好氧性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最低溶解氧的浓度。(mol/m3 ) 摄氧率: 指单位体积培养液在单位时间内的消耗氧的量,以 r 表示,单位为[molO2 /m3·s]
比耗氧速率(呼吸强度): 单位质量的干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消耗氧的量molO2 /(kg干细胞·s )。 用Qo2 表示。 临界溶氧浓度: 好氧性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最低溶解氧的浓度。(mol/m3 ) 摄氧率: 指单位体积培养液在单位时间内的消耗氧的量,以 r 表示,单位为[molO2 /m3·s]
2、摄氧率与呼吸强度之间的关系 r=Qo2·X 式中: r - 微生物耗氧速率[molO2 /(m3·s)]; Qo2 -菌体呼吸强度(比耗氧速率),molO2 /(kg干细胞·s ) ; X -发酵液中菌体浓度,(kg/m3); 3、注意点(P115) 1)判断:在生产中,要保证最高产物产量,供氧时必须使溶氧浓度大于临界溶 氧浓度( )。溶氧浓度大于临界溶氧浓度可以得到最高的微生物浓度( )。 2)碳源种类对细胞的耗氧速度没有影响( )
2、摄氧率与呼吸强度之间的关系 r=Qo2·X 式中: r - 微生物耗氧速率[molO2 /(m3·s)]; Qo2 -菌体呼吸强度(比耗氧速率),molO2 /(kg干细胞·s ) ; X -发酵液中菌体浓度,(kg/m3); 3、注意点(P115) 1)判断:在生产中,要保证最高产物产量,供氧时必须使溶氧浓度大于临界溶 氧浓度( )。溶氧浓度大于临界溶氧浓度可以得到最高的微生物浓度( )。 2)碳源种类对细胞的耗氧速度没有影响( )
3)培养液中基质浓度对细胞的耗氧速度有很大的影响( )。 3)细胞的摄氧率与培养时间及细胞浓度有关 例如在链霉素的发酵过程中,初始的摄氧率为34molO2 /m3·h,补料后(78h) 升为40.9 molO2 /m3·h,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在94 h又降到15-20 molO2 /m3·h。 Qo2 干重 PH 疣孢漆斑霉在分批培养时比耗氧速率的变化 Qo2 干重 r=Qo2·X 请问摄氧率和比耗氧速率在 r 细胞培养的哪一阶段达到最高值?
3)培养液中基质浓度对细胞的耗氧速度有很大的影响( )。 3)细胞的摄氧率与培养时间及细胞浓度有关 例如在链霉素的发酵过程中,初始的摄氧率为34molO2 /m3·h,补料后(78h) 升为40.9 molO2 /m3·h,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在94 h又降到15-20 molO2 /m3·h。 Qo2 干重 PH 疣孢漆斑霉在分批培养时比耗氧速率的变化 Qo2 干重 r=Qo2·X 请问摄氧率和比耗氧速率在 r 细胞培养的哪一阶段达到最高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