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怀宁中学2011—2012学年度高三第四次月考 语文试题 第丨卷(阅读题共6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散文写作中,最有兴味的或许就是笔调了。笔调,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现代散文 中,有一种甚为风行的笔调,就是闲话笔调。胡适曾说:“白话散文很进步了。散文方 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这一类小品,用平淡的谈话 包含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像笨拙,其实却是滑稽。这一类作品的成功,就可彻底打破 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可见所谓闲话笔调就是谈话风格的,或者说用谈话 方式来作文。此种笔调经周作人、林语堂等人的提倡,便有了以性灵为中心、以闲适为 格调之说 此种谈话风格的小品文笔调,林语堂甚为醉心,并在许多文章中反复申说。林语堂 因甚为欣赏谈话风格的行文,还力主扩充散文的篇幅,但要以此来挑战古文的简洁,就 不足为训了。用谈话方式来作文自然是很好的,但作文毕竞不完全等同于谈话。若是真 将那种谈话过程记录下来,也够拉杂的,更不用说话题的游移了。梁实秋先生力主行文 的简练,就要明智得多。呼应于周作人的说法,林语堂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 调,但又格外地张扬了幽默。幽默可为行文增添风趣,但若过分大张旗鼓地提倡,则本 身可能成为一个幽默 闲话笔调是散文中较为自然的言说方式。此种笔调是用说话来交流的,心中存有 个交谈的对象,如此即可展开交流。至于所谈的题目并未限制,照林语堂的说法,正是 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所不谈。不过,作家的言说仍不离心灵或性情,因而所谈的题目 也是有喜恶的。但不妨假定读者那方面也有同好,如此即可达成沟通。此种笔调虽说有 种涵盖作用,但并不碍于各人的谈论,并非千人一面,可各有面目。比如周作人的创 作以闲适为主,从而讲求所谓生活的艺术。但在退隐的心态下,也不无书斋生活的苦闷, 于是于闲适中渗出一股苦味来。林语堂虽说倾心幽默,倒也率意而谈,不无名士作风。 至于以幽默见长的,或许要算梁实秋。但梁实秋也是心存雅致,幽默只不过是用来抵斥 种种不雅的,所谓相反相成是也。而老舍,为幽默而幽默,则并不见佳。他显然是过于 看重幽默了,并以之作为作文的主旨,却容易落入油滑。其实,幽默表现于文中,多是 种点缀,可为行文增添谐趣,但若要从头到尾地幽默下来,就往往吃力不讨好 因而即便同是闲话笔调,也可各有不同的,这才是真正的个人笔调。但个人应当以 自我来说话,而自我又处于大我与小我之间,这就得把握其中的分寸。比如周作人将载 道与言志对立起来,从而将写作完全地由载道转为言志,却又囿于个人的性情,所得就 小了,因此小品文也就沦为小摆设。其实,言志与载道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社会生活 的特点就是形成了各种观念,也可谓各有其道。文中若尽是载道口吻,实则就是充当了 各种观念的传声筒,这就在文中丧失了自我。但若想将自我完全游离于各种观念之外 恐怕也不现实,正如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一样,各种观念对人也有一种约束作用。郁达夫 曾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 任何散文都来的强。”换言之,重个性,这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散文。若抹去个性,从而
安徽省怀宁中学 2011—2012 学年度高三第四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阅读题 共 6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散文写作中,最有兴味的或许就是笔调了。笔调,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现代散文 中,有一种甚为风行的笔调,就是闲话笔调。胡适曾说:“白话散文很进步了。散文方 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这一类小品,用平淡的谈话, 包含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像笨拙,其实却是滑稽。这一类作品的成功,就可彻底打破 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可见所谓闲话笔调就是谈话风格的,或者说用谈话 方式来作文。此种笔调经周作人、林语堂等人的提倡,便有了以性灵为中心、以闲适为 格调之说。 此种谈话风格的小品文笔调,林语堂甚为醉心,并在许多文章中反复申说。林语堂 因甚为欣赏谈话风格的行文,还力主扩充散文的篇幅,但要以此来挑战古文的简洁,就 不足为训了。用谈话方式来作文自然是很好的,但作文毕竟不完全等同于谈话。若是真 将那种谈话过程记录下来,也够拉杂的,更不用说话题的游移了。梁实秋先生力主行文 的简练,就要明智得多。呼应于周作人的说法,林语堂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 调,但又格外地张扬了幽默。幽默可为行文增添风趣,但若过分大张旗鼓地提倡,则本 身可能成为一个幽默。 闲话笔调是散文中较为自然的言说方式。此种笔调是用说话来交流的,心中存有一 个交谈的对象,如此即可展开交流。至于所谈的题目并未限制,照林语堂的说法,正是 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所不谈。不过,作家的言说仍不离心灵或性情,因而所谈的题目 也是有喜恶的。但不妨假定读者那方面也有同好,如此即可达成沟通。此种笔调虽说有 一种涵盖作用,但并不碍于各人的谈论,并非千人一面,可各有面目。比如周作人的创 作以闲适为主,从而讲求所谓生活的艺术。但在退隐的心态下,也不无书斋生活的苦闷, 于是于闲适中渗出一股苦味来。林语堂虽说倾心幽默,倒也率意而谈,不无名士作风。 至于以幽默见长的,或许要算梁实秋。但梁实秋也是心存雅致,幽默只不过是用来抵斥 种种不雅的,所谓相反相成是也。而老舍,为幽默而幽默,则并不见佳。他显然是过于 看重幽默了,并以之作为作文的主旨,却容易落入油滑。其实,幽默表现于文中,多是 一种点缀,可为行文增添谐趣,但若要从头到尾地幽默下来,就往往吃力不讨好。 因而即便同是闲话笔调,也可各有不同的,这才是真正的个人笔调。但个人应当以 自我来说话,而自我又处于大我与小我之间,这就得把握其中的分寸。比如周作人将载 道与言志对立起来,从而将写作完全地由载道转为言志,却又囿于个人的性情,所得就 小了,因此小品文也就沦为小摆设。其实,言志与载道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社会生活 的特点就是形成了各种观念,也可谓各有其道。文中若尽是载道口吻,实则就是充当了 各种观念的传声筒,这就在文中丧失了自我。但若想将自我完全游离于各种观念之外, 恐怕也不现实,正如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一样,各种观念对人也有一种约束作用。郁达夫 曾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 任何散文都来的强。”换言之,重个性,这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散文。若抹去个性,从而
充当某种观念的传声筒,仍又是载道之文了。在散文中,笔调确乎是个人的。而所谓的 个人笔调,就是要在散文中形成独具个性的言说方式 (选自吴永福《散文中的闲话笔调》有删改) 1.下列关于“闲话笔调”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闲话笔调深受林语堂的喜爱,但他的文章过于拉杂,有话题游移的缺点,不及梁实秋先 生的行文简练 B、闲话笔调以性灵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采用谈话的方式和读者进行心灵或性情等方面 的交流。 C、闲话笔调是现代散文创作中非常流行的,是由周作人、林语堂、胡适等作家提倡的一种 创作风格。 D、闲话笔调散文的言说方式中比较自然的,所写的都是身边平凡的小事,却包含着丰富的 意蕴 2、以下关于各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作人以闲适为主,但在闲适中也带有书斋的苦闷。 B、林语堂追求幽默,但是率意而谈,体现出名士作风。 C、老舍为幽默而幽默,刻意为之,适得其反,具有一股油滑之风。 D、梁实秋行文简练,文章雅致,用幽默来抵斥种种不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用平淡的谈话方式来包藏深刻的意味是我国现代散文的一大特点,这是白话散文最重要 的进步 B、一个作家是否成熟,关键是看他是否形成了真正的个人笔调,这种笔调的表现各有不同。 C、因为用谈话的方式来写,便没有古文那样简洁,所以闲话笔调的散文篇幅往往都很长 D、文中如果都是载道口吻,就在文中丧失了自我,所以写作应该由载道转为言志,表现作 者个性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 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 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②,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 ③,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 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干里往往山出棋 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 出之⑧,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 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日:“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③,虞不出则财匮 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 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 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 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充当某种观念的传声筒,仍又是载道之文了。在散文中,笔调确乎是个人的。而所谓的 个人笔调,就是要在散文中形成独具个性的言说方式。 (选自吴永福《散文中的闲话笔调》有删改) 1.下列关于“闲话笔调”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闲话笔调深受林语堂的喜爱,但他的文章过于拉杂,有话题游移的缺点,不及梁实秋先 生的行文简练。 B、闲话笔调以性灵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采用谈话的方式和读者进行心灵或性情等方面 的交流。 C、闲话笔调是现代散文创作中非常流行的,是由周作人、林语堂、胡适等作家提倡的一种 创作风格。 D、闲话笔调散文的言说方式中比较自然的,所写的都是身边平凡的小事,却包含着丰富的 意蕴。 2、以下关于各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周作人以闲适为主,但在闲适中也带有书斋的苦闷。 B、林语堂追求幽默,但是率意而谈,体现出名士作风。 C、老舍为幽默而幽默,刻意为之,适得其反,具有一股油滑之风。 D、梁实秋行文简练,文章雅致,用幽默来抵斥种种不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平淡的谈话方式来包藏深刻的意味是我国现代散文的一大特点,这是白话散文最重要 的进步。 B、一个作家是否成熟,关键是看他是否形成了真正的个人笔调,这种笔调的表现各有不同。 C、因为用谈话的方式来写,便没有古文那样简洁,所以闲话笔调的散文篇幅往往都很长。 D、文中如果都是载道口吻,就在文中丧失了自我,所以写作应该由载道转为言志,表现作 者个性。 二、(32 分) 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 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①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 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②,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 ③,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 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 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 出之④,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 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⑤,虞不出则财匮 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 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⑥, 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 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 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 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日:“干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日:“天 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 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注】①挽,同“晚”。②刍豢:指牲畜的肉。③眇:同“妙”。④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 开发山林川泽的人。⑤三宝:食、事、财。绝:不流通。⑥潟卤:盐碱地,不适宜耕种。 (选自《史记货殖列传》有删改)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已:通“矣”,了 B.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道:通“导”,引导 C.各劝其业,乐其事 劝:勉励 D.小人富,以适其力 适:到,往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莫之夺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农不出则乏其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则桓公以霸 谨拜表以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在近世行不通,是因为人们都追求舒适享乐;对人们的欲望, 统治者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 B.各地物产丰富,但只有政府主动、大力协调各种经济门类,农、虞、工、商才能各行其 事,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C.姜太公在经济基础薄弱之时,管仲在齐国中衰时,都实行了发展经济的政策。由于富强, 齐国还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D.天下之人上至天子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求财谋利,担忧贫穷。只有生活富裕了,君 子才喜欢行仁义之事,普通百姓才懂得礼仪 7.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5分) 答 (2)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5分) 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8分) 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空伫立, 注:祖帐,道旁设帐饯行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 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 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 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 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注】①挽,同“晚”。②刍豢:指牲畜的肉。③眇:同“妙”。④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 开发山林川泽的人。⑤三宝:食、事、财。绝:不流通。⑥潟卤:盐碱地,不适宜耕种。 (选自《史记 货殖列传》有删改)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已:通“矣”,了 B.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道:通“导”,引导 C.各劝.其业,乐其事 劝:勉励 D.小人富,以适.其力。 适:到,往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莫之.夺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农不出则乏其.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则桓公以.霸 谨拜表以.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在近世行不通,是因为人们都追求舒适享乐;对人们的欲望, 统治者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 B.各地物产丰富,但只有政府主动、大力协调各种经济门类,农、虞、工、商才能各行其 事,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C.姜太公在经济基础薄弱之时,管仲在齐国中衰时,都实行了发展经济的政策。由于富强, 齐国还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D.天下之人上至天子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求财谋利,担忧贫穷。只有生活富裕了,君 子才喜欢行仁义之事,普通百姓才懂得礼仪。 7.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5 分) 答: (2)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5 分) 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 9 题。(8 分) 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空伫立。 注:祖帐,道旁设帐饯行
8.请用几个词语概括这首诗诗人所经历的情感阶段,诗人在表达感情时使用了多种艺术手 法,请选择一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5分) 9.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犹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 好?为什么?(3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 (2)戍卒叫,函谷举, ,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 (3)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见梁惠王》 ,抚孤松而盘桓。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 ,悠悠我心。 (曹操《短歌行》) 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25分) 壮阔 (英)阿兰.德波顿 ①西奈之旅的第二天,我们一行十二人来到一个毫无生机的山谷,这里没有树、没有草、 没有水,也没有动物。砂岩地上满是巨石,它们仿佛被一个粗野的巨人踩过后,滚下周围的 山坡。这些光秃秃、赤裸裸的山脉,显露岀了通常被层层泥土和茂密的松树林所遮掩的地貌。 狭长的洼地和裂缝诉说着干万年来饱受的压力,而经历不同地质年代的演化,山脉间也出现 了众多的横断面。地球的地壳构造板块之间的褶状花岗石,就像亚麻布一样。山脉在地平线 上无止境地延伸,直到西奈山的高原逐渐变成铺满碎石的“沙砾烤盘'。 ②我们因一些风景而引发的感受,很少能用三言两语就形容出来:好比在初秋的黄昏看 着天色渐渐暗去,或者在一片空旷的平地上看到池静谧的湖水,我们往往要用一大堆拗口 的辞藻来描绘我们的情感。 ③不过,到了18世纪初,终于出现了一个词,它清晰地反映出我们对悬崖峭壁、山川 冰河以及辽阔夜空和巨石林立的沙漠的特别感受。这个词就是“壮阔"。在这些景观面前, 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这样的感受,而且一提到“壮阔”,别人也可以理解是什么样的风景。 ④黎明时分的西奈南部,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4亿年前形成的幽谷、2300公尺高的 花岗石山以及陡峭谷壁上千年的侵蚀造就了它。人在这些壮阔景观面前,就像迟来的尘埃。 ⑤我的背包里有一部伯克的著作。伯克24岁时,放弃了在伦敦的法律硏究之后,就写 了《关于壮阔和美丽理念之源的哲学探究》。他直截了当地表示:景致之壮阔和脆弱的感觉 有关。很多景致是美丽的,例如春天的草原、柔美的山谷、橡树和河畔小花(尤其是雏菊)
8.请用几个词语概括这首诗诗人所经历的情感阶段,诗人在表达感情时使用了多种艺术手 法,请选择一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5 分) 9.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犹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 好?为什么?(3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 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 (2)戍卒叫,函谷举, ,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3)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见梁惠王》 (5) ,抚孤松而盘桓。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 ,悠悠我心。 (曹操《短歌行》) (7) ,尽西风,季鹰归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8) ,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三、阅读下文,完成 11—14 题。(25 分) 壮 阔 (英)阿兰.德波顿 ①西奈之旅的第二天,我们一行十二人来到一个毫无生机的山谷,这里没有树、没有草、 没有水,也没有动物。砂岩地上满是巨石,它们仿佛被一个粗野的巨人踩过后,滚下周围的 山坡。这些光秃秃、赤裸裸的山脉,显露出了通常被层层泥土和茂密的松树林所遮掩的地貌。 狭长的洼地和裂缝诉说着千万年来饱受的压力,而经历不同地质年代的演化,山脉间也出现 了众多的横断面。地球的地壳构造板块之间的褶状花岗石,就像亚麻布一样。山脉在地平线 上无止境地延伸,直到西奈山的高原逐渐变成铺满碎石的“沙砾烤盘”。 ②我们因一些风景而引发的感受,很少能用三言两语就形容出来:好比在初秋的黄昏看 着天色渐渐暗去,或者在一片空旷的平地上看到一池静谧的湖水,我们往往要用一大堆拗口 的辞藻来描绘我们的情感。 ③不过,到了 18 世纪初,终于出现了一个词,它清晰地反映出我们对悬崖峭壁、山川 冰河以及辽阔夜空和巨石林立的沙漠的特别感受。这个词就是“壮阔”。在这些景观面前, 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这样的感受,而且一提到“壮阔”,别人也可以理解是什么样的风景。 ④黎明时分的西奈南部,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4 亿年前形成的幽谷、2300 公尺高的 花岗石山以及陡峭谷壁上千年的侵蚀造就了它。人在这些壮阔景观面前,就像迟来的尘埃 .....。 ⑤我的背包里有一部伯克的著作。伯克 24 岁时,放弃了在伦敦的法律研究之后,就写 了《关于壮阔和美丽理念之源的哲学探究》。他直截了当地表示:景致之壮阔和脆弱的感觉 有关。很多景致是美丽的,例如春天的草原、柔美的山谷、橡树和河畔小花(尤其是雏菊)
不过这些景致并不壮阔。“壮阔和美丽常被人混淆;他抱怨道,“两者所指相差很远,有时 性质可说是南辕北辙。”对于那些从丘园瞭望泰晤土河,然后惊叹泰晤土河是何等壮阔的人 这位年轻的哲学家显露出了一丝的不耐烦。一种景致只有具备某种力量,才能称之为壮阔。 关于壮阔,他用耕牛和野牛做比较来说明这个道理:“耕牛力气很大,但它是温驯的,任劳 任怨,不构成威胁,因此耕牛并不会给人以雄伟的感觉。野牛的力气也很大,但是这种力气 属于另一种,往往是非常具有破坏性….因此野牛给人的感觉是雄伟无比的,壮阔的感觉也 是如此。” ⑥但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喜悦?为什么要追求这种渺小的感觉甚至因此而感到高兴? 为什么要离开埃拉特城的安逸,背起沉重的背包,跟随-组沙漠爱好者沿着亚喀巴湾的海滩 行走数英里来到一个只有岩石的沉寂之所?还必须像—个逃犯那样躲在少数几块巨大岩石 的阴影之下,以躲避烈日的曝晒?为什么我们充满欢欣地期昐花岗石床、沙砾烤盘以及尭 远处伸展,山峰镶嵌在深蓝天空一角的凝固火山熔岩,而不感到沮丧呢? ⑦有一种解释是,那些比我们强大威猛的东西不一定令我们感到憎恨。那些与我们的意 志相违的东西可能引起我们的愤怒和怨恨,然而它也可能让我们心生敬畏。而它们能否引发 我们的敬畏,则完全取决于它们貌似挑衅、恶劣和傲慢的同时,是否也具尊贵之风度。看门 人的自大傲慢令人生怨,迷雾笼罩的高山奇险则使人心生尊崇之意,强大却卑劣之物让人有 被羞辱之感,但强大却尊贵之物则使我们敬畏。让我们回到伯克关于动物的比喻:一头野牛 或许能引起壮阔之感,但一条水虎鱼却不能。其关键在于动机:我们视水虎鱼的力量为邪恶 且具掠夺性的,却把野牛的力量视为坦率和正大光明的。 ⑧即使我们不在沙漠中,别人的行为及自己的缺点也会让我们感到渺小。羞辱感是人类 永远的危机。我们的意志常被违抗,愿望也常被阻挠。崇高的景观不会因此而直接揭示我们 的不足。它们的吸引力在于提供我们个新颖和有效的方法,去面对我们原已熟悉的缺憾。 壮阔的景致以宏伟的方式,重复着日常生活经常施予我们的教训:“宇宙强而有力,而人类 脆弱不堪;人的生命是脆弱和短暂的;我们除了接受加诸意志之上的限制外,别无选择;许 多的必然性不是我们可以对抗的,面对它们时,我们只能臣服。” ⑨这便是写在沙漠岩石上和南北两极冰地上的教诲。因为书写得如此壮丽,我们在离开 这些景点后不会有任何挫折之感,反倒为这些超越自身的东西所感动,并在回忆中归返这些 我们精神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庄严壮美的景象 (选自《旅行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10月版,有删节) 11.开篇写“西奈之旅”有什么作用?(6分) 12.解释第四段“人在这些壮阔景观面前,就像迟来的尘埃”在文中的含义。(6分)
不过这些景致并不壮阔。“壮阔和美丽常被人混淆,”他抱怨道,“两者所指相差很远,有时 性质可说是南辕北辙。”对于那些从丘园瞭望泰晤士河,然后惊叹泰晤士河是何等壮阔的人, 这位年轻的哲学家显露出了一丝的不耐烦。一种景致只有具备某种力量,才能称之为壮阔。 关于壮阔,他用耕牛和野牛做比较来说明这个道理:“耕牛力气很大,但它是温驯的,任劳 任怨,不构成威胁,因此耕牛并不会给人以雄伟的感觉。野牛的力气也很大,但是这种力气 属于另一种,往往是非常具有破坏性……因此野牛给人的感觉是雄伟无比的,壮阔的感觉也 是如此。” ⑥但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喜悦?为什么要追求这种渺小的感觉,甚至因此而感到高兴? 为什么要离开埃拉特城的安逸,背起沉重的背包,跟随一组沙漠爱好者沿着亚喀巴湾的海滩 行走数英里,来到一个只有岩石的沉寂之所?还必须像一个逃犯那样躲在少数几块巨大岩石 的阴影之下,以躲避烈日的曝晒?为什么我们充满欢欣地期盼花岗石床、沙砾烤盘以及那向 远处伸展,山峰镶嵌在深蓝天空一角的凝固火山熔岩,而不感到沮丧呢? ⑦有一种解释是,那些比我们强大威猛的东西不一定令我们感到憎恨。那些与我们的意 志相违的东西可能引起我们的愤怒和怨恨,然而它也可能让我们心生敬畏。而它们能否引发 我们的敬畏,则完全取决于它们貌似挑衅、恶劣和傲慢的同时,是否也具尊贵之风度。看门 人的自大傲慢令人生怨,迷雾笼罩的高山奇险则使人心生尊崇之意,强大却卑劣之物让人有 被羞辱之感,但强大却尊贵之物则使我们敬畏。让我们回到伯克关于动物的比喻:一头野牛 或许能引起壮阔之感,但一条水虎鱼却不能。其关键在于动机:我们视水虎鱼的力量为邪恶 且具掠夺性的,却把野牛的力量视为坦率和正大光明的。 ⑧即使我们不在沙漠中,别人的行为及自己的缺点也会让我们感到渺小。羞辱感是人类 永远的危机。我们的意志常被违抗,愿望也常被阻挠。崇高的景观不会因此而直接揭示我们 的不足。它们的吸引力在于提供我们一个新颖和有效的方法,去面对我们原已熟悉的缺憾。 壮阔的景致以宏伟的方式,重复着日常生活经常施予我们的教训:“宇宙强而有力,而人类 脆弱不堪;人的生命是脆弱和短暂的;我们除了接受加诸意志之上的限制外,别无选择;许 多的必然性不是我们可以对抗的,面对它们时,我们只能臣服。” ⑨这便是写在沙漠岩石上和南北两极冰地上的教诲。因为书写得如此壮丽,我们在离开 这些景点后不会有任何挫折之感,反倒为这些超越自身的东西所感动,并在回忆中归返这些 我们精神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庄严壮美的景象。 (选自《旅行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年 10 月版,有删节) 11. 开篇写“西奈之旅”有什么作用?(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解释第四段“人在这些壮阔景观面前,就像迟来的尘埃”在文中的含义。(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