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市2015届高三语文第六次月考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文学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机智灵动或犀利明快或繁复华丽的语言与此相关,生 动曲折、波澜起伏的情节结构安排与此相关,敏锐、细微的点滴生活感受与此相 关,正确的立意与思想观点也与此相关,但这些都加在一起,也不等于文学精神 ②托尔斯泰在他的《艺术论》里说:“艺术是一种人类活动,其中一个人有意识 地用某种外在标志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被这种情感所感染,同 时也体验到这种情感。艺术既不是形而上者所说的某种神秘的思想、美或上帝的 体现,也不是生理美学者所言的人们借以消耗过剩精力的游戏,也不是美好事物 的产品,总之,并不是享乐,而是为生命和追求个人及全人类幸福的道路中必需 的一种交际手法,它把人类联结在同样的情感中。”我们可以不同意托尔斯泰关 于文学主要是情感的传达的说法,但是我们似乎不能不同意他说的真正的文学艺 术不在于“外在的标志”,不只是一般的情绪的表达,不是游戏和享乐,而是作 家生命的投入和为了个人和全人类的幸福,从而把人类联结在“同样的情感中” 的活动,这同样的情感当然是指一种美好的情感。我们的鲁迅,立足于他所处的 中国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种种不良环境中,在早年就提出“能宣彼妙音,传其灵 觉,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者”,为诗人之极致,提出文艺要表现 和探索“理想的人性”。他在五四时期,又指出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 灯火”。这“灯火”,就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的火焰,并且实际上还不限于对 国民”而言,而与他当年髙扬的欧洲诗人拜伦、雪莱的精神之火相接,是照见 全人类走向自由解放之途的灯火。我过去写的《论“文学是人学”》,就受到过 往哲人的启发,表示相信文学艺术“最基本的推动力,就是改善人性、把人类生 活提髙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的那种热切的向往和崇高的理想”。具体而言,其最低 标准是一切为了解放人、提高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也可以说就是把人们联结在 起的那种“同样的情感”。我认为如果没有这点精神,文学就仅存形体(或许 是美的形体),而没有多少吸引人、感染人的魅力了。 ④为了使文学具有这种内在的精神,巨大的魅力,作家应当怀抱人道理想,投入 自己的生命,以真诚的态度,真切地感受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心灵,表现和探 测其复杂状态,深入到他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情感世界中去,直抵人性的深处。这 样,即使一部作品在语言和描写上有点芜杂的地方,小有瑕疵,也不足深怪,也 可以称为优秀之作。那样的文学作品,必然会闪现人性的光辉,体现出人所固有 的对自由解放的追求。只不过在表现方式上有的是正面表现的;有的是通过对丑 恶、灰暗的人和现实的否定而折射出的,因而作家对丑恶、灰暗的东西不能认同 甚至欣赏,也不能止于惟妙惟肖的描写和反映,或只是无可奈何的叹息。说到“反 映”,我们常常指向外在的现实,对深入反映现实的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其实, 写出作家心中的真实,也是一种“反映”。在反映外在现实的同时,从正面或反 面反映出作家所理想的人和社会,这更值得赞赏。这一种反映,是对现实生存的 精神超越,这种超越,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文学精神。 (选自钱谷融《关于文学精神》,刊于《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学精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精神并不是作品主题、内容、结构、语言的简单相加所体现的,虽然这些 都是必不可少的
安徽省桐城市 2015 届高三语文第六次月考试题 第 I 卷(阅读题 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文学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机智灵动或犀利明快或繁复华丽的语言与此相关,生 动曲折、波澜起伏的情节结构安排与此相关,敏锐、细微的点滴生活感受与此相 关,正确的立意与思想观点也与此相关,但这些都加在一起,也不等于文学精神。 ②托尔斯泰在他的《艺术论》里说:“艺术是一种人类活动,其中一个人有意识 地用某种外在标志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被这种情感所感染,同 时也体验到这种情感。艺术既不是形而上者所说的某种神秘的思想、美或上帝的 体现,也不是生理美学者所言的人们借以消耗过剩精力的游戏,也不是美好事物 的产品,总之,并不是享乐,而是为生命和追求个人及全人类幸福的道路中必需 的一种交际手法,它把人类联结在同样的情感中。”我们可以不同意托尔斯泰关 于文学主要是情感的传达的说法,但是我们似乎不能不同意他说的真正的文学艺 术不在于“外在的标志”,不只是一般的情绪的表达,不是游戏和享乐,而是作 家生命的投入和为了个人和全人类的幸福,从而把人类联结在“同样的情感中” 的活动,这同样的情感当然是指一种美好的情感。我们的鲁迅,立足于他所处的 中国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种种不良环境中,在早年就提出“能宣彼妙音,传其灵 觉,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者”,为诗人之极致,提出文艺要表现 和探索“理想的人性”。他在五四时期,又指出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 灯火”。这“灯火”,就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的火焰,并且实际上还不限于对 “国民”而言,而与他当年高扬的欧洲诗人拜伦、雪莱的精神之火相接,是照见 全人类走向自由解放之途的灯火。我过去写的《论“文学是人学”》,就受到过 往哲人的启发,表示相信文学艺术“最基本的推动力,就是改善人性、把人类生 活提高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的那种热切的向往和崇高的理想”。具体而言,其最低 标准是一切为了解放人、提高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也可以说就是把人们联结在 一起的那种“同样的情感”。我认为如果没有这点精神,文学就仅存形体(或许 是美的形体),而没有多少吸引人、感染人的魅力了。 ④为了使文学具有这种内在的精神,巨大的魅力,作家应当怀抱人道理想,投入 自己的生命,以真诚的态度,真切地感受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心灵,表现和探 测其复杂状态,深入到他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情感世界中去,直抵人性的深处。这 样,即使一部作品在语言和描写上有点芜杂的地方,小有瑕疵,也不足深怪,也 可以称为优秀之作。那样的文学作品,必然会闪现人性的光辉,体现出人所固有 的对自由解放的追求。只不过在表现方式上有的是正面表现的;有的是通过对丑 恶、灰暗的人和现实的否定而折射出的,因而作家对丑恶、灰暗的东西不能认同 甚至欣赏,也不能止于惟妙惟肖的描写和反映,或只是无可奈何的叹息。说到“反 映”,我们常常指向外在的现实,对深入反映现实的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其实, 写出作家心中的真实,也是一种“反映”。在反映外在现实的同时,从正面或反 面反映出作家所理想的人和社会,这更值得赞赏。这一种反映,是对现实生存的 精神超越,这种超越,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文学精神。 (选自钱谷融《关于文学精神》,刊于《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学精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学精神并不是作品主题、内容、结构、语言的简单相加所体现的,虽然这些 都是必不可少的
B.文学精神的体现不在于某种外在标志,也不是情绪的表达,不是游戏和享乐, 而是一种美好情感。 C.文学精神要表现和探索理想的人性,是引导人精神前途的灯火,照见全人类走 向自由解放之途。 D.文学精神的获得需要作家的人道理想、真诚态度,深入到人的情感世界中去, 且直抵人性的深处 1解析:.B(外延扩大。原文“……不只是一般的情绪的表达”。)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列举了与文学精神相关的语言、结构、立意等内容,但未给出正面阐 释 B.文章第二段中引述托尔斯泰的观点,为的是强调文学艺术是人类美好情感的表 达 C.引述鲁迅及作者自己旧文中的观点,旨在阐述文学艺术的精神价值追求和推动 力 D.文章结尾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对“文学精神”作出较明确的诠释,也照应了开 头 2解析:.B(曲解文意。原文是“我们可以不同意托尔斯泰关于文学主要是情感 的传达的说法”。)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分 A.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为生命和追求个人及全人类幸福必需的一种情感 体验的传达与交流。 B.早在五四时期,鲁迅就针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不良环境提出文艺要表现 和探索理想的人性 C.文学艺术的魅力自于对人性的改善、生活境界的提高,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的崇 高理想与热切向往 D.反映外在现实、呈现作家心中真实的两种作品,相得益彰,表达出作家的理想、 对现实的精神超越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19分)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 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 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 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寝衰。此辟儒之患。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 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賺賺, 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 可以为治。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 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法家者流,盖出於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生以明罚饬法。” 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 害至亲,伤恩薄厚
B.文学精神的体现不在于某种外在标志,也不是情绪的表达,不是游戏和享乐, 而是一种美好情感。 C.文学精神要表现和探索理想的人性,是引导人精神前途的灯火,照见全人类走 向自由解放之途。 D.文学精神的获得需要作家的人道理想、真诚态度,深入到人的情感世界中去, 且直抵人性的深处。 1 解析:.B(外延扩大。原文“……不只是一般的情绪的表达”。)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首先列举了与文学精神相关的语言、结构、立意等内容,但未给出正面阐 释。 B.文章第二段中引述托尔斯泰的观点,为的是强调文学艺术是人类美好情感的表 达。 C.引述鲁迅及作者自己旧文中的观点,旨在阐述文学艺术的精神价值追求和推动 力。 D.文章结尾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对“文学精神”作出较明确的诠释,也照应了开 头。 2 解析:.B(曲解文意。原文是“我们可以不同意托尔斯泰关于文学主要是情感 的传达的说法”。)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为生命和追求个人及全人类幸福必需的一种情感 体验的传达与交流。 B.早在五四时期,鲁迅就针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不良环境提出文艺要表现 和探索理想的人性。 C.文学艺术的魅力自于对人性的改善、生活境界的提高,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的崇 高理想与热切向往。 D.反映外在现实、呈现作家心中真实的两种作品,相得益彰,表达出作家的理想、 对现实的精神超越。 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19 分)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 留意于仁义之际。袓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 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 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此辟儒之患。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 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 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 可以为治。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 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法家者流,盖出於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生以明罚饬法。” 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 害至亲,伤恩薄厚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 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警者(喜欢攻击别人隐私 的人)为之,则苟钩析乱(屈曲破碎、支离错杂)而己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 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 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 而不知别亲疏 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 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 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 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 无所更索,彼诸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诸家之言,舍 短取长,则可以观万方之略矣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节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辟儒之患祸患 B.而欲以致治达到 C.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途径 D.各推所长,穷知究虑知道、明白 4解析、D(智慧) 5.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此其所长也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①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D.①若能修六艺之术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解析、B(被、比)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诸子百家中,儒家能帮助国君,顺应自然,宣明教化,在各派道术中最为 B.法家的长处在于奖赏有信用,处罚必施行,而舍去仁爱,专用刑法,则是刻 薄之人对他的扭曲。 C.孔子认为,使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独当一面、应对进退的能力, 接受任命就不能推辞 D.圣明的君主如果能修明六经的学说,对诸子百家学说取长补短,就可以通达 治国之术了。 6解析、C(“接受任命就不能推辞”错)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4分) (2)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3分) (3)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3分) 7解析、(1)(4分)然后秉持要点把握根本,守着清静无为,保持谦虚柔弱的 态度;这就是国君治理国家的方法。(要、清虚、南面、判断句各1分)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 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譥者(喜欢攻击别人隐私 的人)为之,则苟钩釽析乱(屈曲破碎、支离错杂)而己。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 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 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 而不知别亲疏。 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 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 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 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 无所更索,彼诸家者,不犹愈于野乎? 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诸家之言,舍 短取长,则可以观万方之略矣。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节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此辟儒之患 祸患 B.而欲以致治 达到 C.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途径 D.各推所长,穷知究虑 知道、明白 4 解析、D(智慧) 5.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 A.①此其所长也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①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D.①若能修六艺之术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 解析、B(被、比)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在诸子百家中,儒家能帮助国君,顺应自然,宣明教化,在各派道术中最为 崇高。 B.法家的长处在于奖赏有信用,处罚必施行,而舍去仁爱,专用刑法,则是刻 薄之人对他的扭曲。 C.孔子认为,使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独当一面、应对进退的能力, 接受任命就不能推辞。 D.圣明的君主如果能修明六经的学说,对诸子百家学说取长补短,就可以通达 治国之术了。 6 解析、C(“接受任命就不能推辞”错)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4 分) (2)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3 分) (3)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3 分) 7 解析、(1)(4 分)然后秉持要点把握根本,守着清静无为,保持谦虚柔弱的 态度;这就是国君治理国家的方法。(要、清虚、南面、判断句各 1 分)
(2)(3分)推广兼爱的旨意,却不知道分别亲疏远近。 (旨、别、语句通顺各1分) (3)(3分)现在圣人的时代很久远了,圣人的道术残缺废弃,没有地方再去 加以追求了。 (去、所、语句通顺各1分) 参考译文 儒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司徒官。他们帮助国君,顺应自然,宣明教化 涵泳于六经的文章当中,特别注意仁义之间的事务,远宗尧舜的道统,近守周文 王、武王的礼法,尊崇孔子为师表,加重他们言论的重要性,在各派道术当中最 为崇髙。孔子说:“如果对别人有所称赞,就一定先对他有所试验。”唐尧虞舜 的兴隆,商朝周朝的盛世,孔子的德业,是已经经过试验而有成效的。但是迷惑 的人已经失去了(儒家经典中)精深微妙的道理,而邪僻的人又追随时俗任意曲 解附会经书的道理,违背离开了圣道的根本,只知道以喧哗的言论博取尊宠。 的学者依循着去做,所以五经的道理就乖谬分离,儒学就逐渐的衰微的;这就是 那些邪僻的儒着所留下的祸患啊。 道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的史官。他们连续记载成功失败、生存灭亡、灾祸 幸福、古今的道理。然后知道秉持要点把握根本,守着清静无为,保持谦虚柔弱 的态度;这就是国君治理国家的方法。(这想法)符合于尧的能够谦让,易经上 所说的谦虚,一种谦虚可以得到四种好处;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狂放无守的 人实行道家学术,那么就断绝了礼仪,抛弃了仁义;认为只要用清静无为,就可 以治理好国家。 阴阳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天文的官职。他们恭敬的顺从上天,用历象记 录日月星辰的运行,恭敬的教导人民按照天时祭祀、耕种;这就是他们的长处 等到拘泥固执的人实行阴阳家的学术,就被禁忌所牵制,拘泥于占卜问卦的小技 术,舍弃了人事而迷信鬼神。 法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法官。他们奖赏很有信用处罚必然施行,辅助 礼仪制度的推展。易经上说:“先王用很严明的刑罚整饬法律。”这就是他们的 长处。等到刻薄的人实行法家的学术,那么就不要教化,舍去了仁爱,专门用刑 法,而想要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至于残害了最亲近的人,伤害恩义刻薄了应该 亲厚的人。 墨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管宗庙的官职。他们住在茅草盖顶,以采木为椽 的房子里,所以注重节俭;奉养年老更事致仕的人,所以主张兼爱;以大射礼选 拔人才,所以崇尚贤人;尊崇鬼神尊敬祖先,所以崇敬鬼神;顺从四时做事,所 以不相信命运;以孝道宣示天下,所以崇尚同心同德;这就是他们长处。等到眼 光浅短的人实行墨家学术,只看到节俭的好处,因此就反对礼节:推广兼爱的旨 意,却知道分别亲疏远近。 纵横家这个流派,大概是的出于古代的外交官。孔子说:“读了诗经三百篇,派 他出使到国外去,不能独当一面应对进退,虽然学了很多又有何用呢?”孔子又 称赞蘧伯玉的使者说:“使者呀!好使者呀!”说一个使者应该权衡事情的利害 得失做适当的处置,只接受出使的命令而不接受应对的言辞,这就是他们的长处 等到邪恶的人实行从横家的学术,那么就崇尚欺诈,而背弃了应该遵守的诚信 易经上说:“天下(学问)的途径虽然不一样但是归趋是相同的,思虑虽然很繁 杂但是目标一致。”在各家的学者,各自推崇他们学说的长处,用尽了智慧和思 虑,阐明他们学说的要旨。虽然各自有偏见短处,但是综合他们的主要归趋,发
(2)(3 分)推广兼爱的旨意,却不知道分别亲疏远近。 (旨、别、语句通顺各 1 分) (3)(3 分)现在圣人的时代很久远了,圣人的道术残缺废弃,没有地方再去 加以追求了。 (去、所、语句通顺各 1 分) 参考译文: 儒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司徒官。他们帮助国君,顺应自然,宣明教化。 涵泳于六经的文章当中,特别注意仁义之间的事务,远宗尧舜的道统,近守周文 王、武王的礼法,尊崇孔子为师表,加重他们言论的重要性,在各派道术当中最 为崇高。孔子说:“如果对别人有所称赞,就一定先对他有所试验。”唐尧虞舜 的兴隆,商朝周朝的盛世,孔子的德业,是已经经过试验而有成效的。但是迷惑 的人已经失去了(儒家经典中)精深微妙的道理,而邪僻的人又追随时俗任意曲 解附会经书的道理,违背离开了圣道的根本,只知道以喧哗的言论博取尊宠。后 的学者依循着去做,所以五经的道理就乖谬分离,儒学就逐渐的衰微的;这就是 那些邪僻的儒着所留下的祸患啊。 道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的史官。他们连续记载成功失败、生存灭亡、灾祸 幸福、古今的道理。然后知道秉持要点把握根本,守着清静无为,保持谦虚柔弱 的态度;这就是国君治理国家的方法。(这想法)符合于尧的能够谦让,易经上 所说的谦虚,一种谦虚可以得到四种好处;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狂放无守的 人实行道家学术,那么就断绝了礼仪,抛弃了仁义;认为只要用清静无为,就可 以治理好国家。 阴阳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天文的官职。他们恭敬的顺从上天,用历象记 录日月星辰的运行,恭敬的教导人民按照天时祭祀、耕种;这就是他们的长处。 等到拘泥固执的人实行阴阳家的学术,就被禁忌所牵制,拘泥于占卜问卦的小技 术,舍弃了人事而迷信鬼神。 法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法官。他们奖赏很有信用处罚必然施行,辅助 礼仪制度的推展。易经上说:“先王用很严明的刑罚整饬法律。”这就是他们的 长处。等到刻薄的人实行法家的学术,那么就不要教化,舍去了仁爱,专门用刑 法,而想要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至于残害了最亲近的人,伤害恩义刻薄了应该 亲厚的人。 墨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管宗庙的官职。他们住在茅草盖顶,以采木为椽 的房子里,所以注重节俭;奉养年老更事致仕的人,所以主张兼爱;以大射礼选 拔人才,所以崇尚贤人;尊崇鬼神尊敬祖先,所以崇敬鬼神;顺从四时做事,所 以不相信命运;以孝道宣示天下,所以崇尚同心同德;这就是他们长处。等到眼 光浅短的人实行墨家学术,只看到节俭的好处,因此就反对礼节;推广兼爱的旨 意,却知道分别亲疏远近。 纵横家这个流派,大概是的出于古代的外交官。孔子说:“读了诗经三百篇,派 他出使到国外去,不能独当一面应对进退,虽然学了很多又有何用呢?”孔子又 称赞蘧伯玉的使者说:“使者呀!好使者呀!”说一个使者应该权衡事情的利害 得失做适当的处置,只接受出使的命令而不接受应对的言辞,这就是他们的长处。 等到邪恶的人实行从横家的学术,那么就崇尚欺诈,而背弃了应该遵守的诚信。 易经上说:“天下(学问)的途径虽然不一样但是归趋是相同的,思虑虽然很繁 杂但是目标一致。”在各家的学者,各自推崇他们学说的长处,用尽了智慧和思 虑,阐明他们学说的要旨。虽然各自有偏见短处,但是综合他们的主要归趋,发
现他们也都是从六经分支出的。假使让他们遭遇到圣明的君王,能折中采用他们 的主张,他们都可以成为辅佐的人才啊。孔子说过:“礼仪散失了要到乡野去寻 找。”在距离圣人的时代很久远了,圣人的道术残缺废弃,没有地方再去加以追 求了,采用他们各家的学术不是胜过去乡野找得好吗?如果能修明六经的学说, 观察参考这各家言论,舍弃短处取用长处,就可以通达治理国家的各种方法了 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8-9题。(8分) 月上海棠 【金】党怀英 傲霜枝袅团珠蕾。冷香霏、烟雨晩秋意。萧散绕东篱,尚仿佛、见山淸气ε 西风外,梦到斜川栗里。 断霞鱼尾明秋水。带三两、飞鸿点烟际。疏林飒秋声,似知人、倦游无味。家何 处?落日西山紫翠。 注:党怀英(1134-1211)字世杰,号竹溪,原籍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本 词作于任汝阴(今安徽阜阳)县令时。 8、上阕“萧散绕东篱,尚仿佛、见山清气”分别化用了陶渊明的哪两句诗?“仿 佛”一词具有怎样的意味?(4分) 8解析、分别是“采菊东篱下”和“山气日夕佳”(2分)。 “仿佛”既是写眼前之景与陶公隐居之处类似,表达了钦慕之意,又暗含作者官 小政繁尚不能真正隐居的遗憾。(2分) 9.晚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评价该词“融情景中,旨淡而远。”请就景与 情的关系对本词下阕加以赏析。(4分) 9解析、下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先写晚霞被残阳辉映得如同绯红的鱼尾,秋 水澄明,天边暮霭中飞鸿点点,疏林里秋声飒飒,抒发了词人倦游无味欲辞官归 隐的思归之情(2分);又以落日西山、紫翠苍茫之景结尾,表达了思归而不得 归的郁闷惆怅。(2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①②_。③,④_。⑤_,⑥_。(李白《春夜宴从 弟桃花园序》) 乙:(1)步余马于兰皋兮, (屈原《离骚》 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 (3)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4)去江口守空船, 。(白居易《琵琶行》) (5)山水之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6) 尽西风,季鹰归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0解析:甲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 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乙(1)驰椒丘且焉止息(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3)奈何取之尽瑙珠(4) 绕船月明江水寒(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6)休说鲈鱼堪脍 三、(2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4题。 拯救 (美国)兰斯顿·休斯
现他们也都是从六经分支出的。假使让他们遭遇到圣明的君王,能折中采用他们 的主张,他们都可以成为辅佐的人才啊。孔子说过:“礼仪散失了要到乡野去寻 找。”在距离圣人的时代很久远了,圣人的道术残缺废弃,没有地方再去加以追 求了,采用他们各家的学术不是胜过去乡野找得好吗?如果能修明六经的学说, 观察参考这各家言论,舍弃短处取用长处,就可以通达治理国家的各种方法了! 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 8—9 题。(8 分) 月上海棠 【金】 党怀英 傲霜枝袅团珠蕾。冷香霏、烟雨晚秋意。萧散绕东篱,尚仿佛、见山清气。 西风外,梦到斜川栗里。 断霞鱼尾明秋水。带三两、飞鸿点烟际。疏林飒秋声,似知人、倦游无味。家何 处?落日西山紫翠。 注:党怀英(1134-1211)字世杰,号竹溪,原籍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本 词作于任汝阴(今安徽阜阳)县令时。 8、上阕“萧散绕东篱,尚仿佛、见山清气”分别化用了陶渊明的哪两句诗?“仿 佛”一词具有怎样的意味?(4分) 8 解析、分别是“采菊东篱下”和“山气日夕佳”(2 分)。 “仿佛”既是写眼前之景与陶公隐居之处类似,表达了钦慕之意,又暗含作者官 小政繁尚不能真正隐居的遗憾。(2 分) 9. 晚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评价该词“融情景中,旨淡而远。”请就景与 情的关系对本词下阕加以赏析。(4分) 9 解析、下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先写晚霞被残阳辉映得如同绯红的鱼尾,秋 水澄明,天边暮霭中飞鸿点点,疏林里秋声飒飒,抒发了词人倦游无味欲辞官归 隐的思归之情(2 分);又以落日西山、紫翠苍茫之景结尾,表达了思归而不得 归的郁闷惆怅。(2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李白《春夜宴从 弟桃花园序》) 乙:(1)步余马于兰皋兮,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 (韩愈《师说》) (3)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4)去江口守空船,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5)山水之乐, 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 (6)___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0 解析:甲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 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乙 (1)驰椒丘且焉止息(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3)奈何取之尽瑙珠 (4) 绕船月明江水寒 (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6)休说鲈鱼堪脍 三、(24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1~14 题。 拯救 (美国)兰斯顿•休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