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教育厅2016年高三学科调研性测试题(Ⅱ) 语文 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较早提到《论语》的作者的,是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著名经学家兼文献学家刘向:《论语》“皆 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刘向并没有确指记录者是谁,但认定此书是孔子学生当时的听讲笔 记,记下的都是好话。与刘向同时的另一著名经学家匡衡,却以为此书不仅记言,而且记行 不过,匡衡并没有对《论语》的作者提出异议。两汉之际谶书的佚名作者则明确提出子夏是 《论语》结集的为首人物。子夏是孔子晚年的著名门徒,在孔子死时年方二十八岁,在孔子 死后与子游、子张、曾参等,各立门户,互相攻讦。但汉朝以来的学者,多以为他是孔门大 部分经书的传授者。因此,谶书这样说也许不无根据。此说如可信,则结集时间当在孔子死 后,实际上否定了刘向的判断 刘向的儿子刘歆则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撰,故谓之《论语》。”此说有两点新意 是说书中还有孔子回答“时人”的话,二是说书中还有孔子弟子互相议论的记录,这些议论若 不属于“接闻于夫子之语”的范围,在书中便不收录。作为对书的描述,刘歆此说是相当全面 的,尽管他回避了确指哪些门人是论撰者。因此,近百年后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袭用 此说,表明它为人们所接受。但刘歆说法比较含糊,倘引用不小心,便启疑窦。东汉后期赵 岐的《孟子题辞》,就有这纰漏。他说:“七十子之畴,会集夫子所言,以为《论语》。”孔子 的著名弟子,如颜回、子路、宰予等,都比孔子早死,又如冉伯牛、原宪等,或病或隐,怎 能在孔子死后参与《论语》结集呢? 于是,刘歆说的“门人”到底指谁和谁,就必然要提出讨论。与赵岐同时的郑玄,便确指《论 语》的撰集者是仲弓、子游、子夏等。根据呢?也许有,也许没有。因为郑玄的《论语序》 早佚,即使博学的清代考据家,也不知这话出于郑玄何书。 对于郑说当然有怀疑,但已是郑玄去世后六百年的事。现存的首出怀疑论来自柳宗元,他以 为,《论语》不是孔子弟子所记,而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即曾参的弟子子春、子思之徒所作 他的理由极简单,曾参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在孔子弟子中间最年轻,但《论语》却记载了曾 参老死的情形,那时“孔子弟子略无存者矣”;“且是书载弟子必以字,独曾子、有子不然 由是言之,弟子之号之也。后一推论已被清代的刘宝楠驳倒,指出《论语》中孔子弟子称“子” 的,还有三人。然而程颐、朱熹把柳宗元的推测再往前推,断言这部书“成于有子、曾子之 门人,故二子独以子称”。 经学家也好,理学家也好,谁都没有提供《论语》结集时间和作者的确凿证明。既然如此, 《论语》能否成为关于孔子的第一手材料,岂非存在莫大疑问? (摘引自朱维铮《论语结集脞说》,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向是较早涉及《论语》作者研究的人,他肯定《论语》是孔子弟子当时的听讲笔记 记录的都是有价值的话 B.刘歆没有明确指出《论语》的编撰者具体是指孔子的哪些学生,但他对《论语》内容的 描述有一定的新意。 C.郑玄对刘歆回避的问题有自己的理解,他在《论语序》中指出《论语》是由孔子的门人
安徽省教育厅 2016 年高三学科调研性测试题(Ⅱ) 语文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较早提到《论语》的作者的,是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著名经学家兼文献学家刘向:《论语》“皆 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刘向并没有确指记录者是谁,但认定此书是孔子学生当时的听讲笔 记,记下的都是好话。与刘向同时的另一著名经学家匡衡,却以为此书不仅记言,而且记行。 不过,匡衡并没有对《论语》的作者提出异议。两汉之际谶书的佚名作者则明确提出子夏是 《论语》结集的为首人物。子夏是孔子晚年的著名门徒,在孔子死时年方二十八岁,在孔子 死后与子游、子张、曾参等,各立门户,互相攻讦。但汉朝以来的学者,多以为他是孔门大 部分经书的传授者。因此,谶书这样说也许不无根据。此说如可信,则结集时间当在孔子死 后,实际上否定了刘向的判断。 刘向的儿子刘歆则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撰,故谓之《论语》。”此说有两点新意,一 是说书中还有孔子回答“时人”的话,二是说书中还有孔子弟子互相议论的记录,这些议论若 不属于“接闻于夫子之语”的范围,在书中便不收录。作为对书的描述,刘歆此说是相当全面 的,尽管他回避了确指哪些门人是论撰者。因此,近百年后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袭用 此说,表明它为人们所接受。但刘歆说法比较含糊,倘引用不小心,便启疑窦。东汉后期赵 岐的《孟子题辞》,就有这纰漏。他说:“七十子之畴,会集夫子所言,以为《论语》。”孔子 的著名弟子,如颜回、子路、宰予等,都比孔子早死,又如冉伯牛、原宪等,或病或隐,怎 能在孔子死后参与《论语》结集呢? 于是,刘歆说的“门人”到底指谁和谁,就必然要提出讨论。与赵岐同时的郑玄,便确指《论 语》的撰集者是仲弓、子游、子夏等。根据呢?也许有,也许没有。因为郑玄的《论语序》 早佚,即使博学的清代考据家,也不知这话出于郑玄何书。 对于郑说当然有怀疑,但已是郑玄去世后六百年的事。现存的首出怀疑论来自柳宗元,他以 为,《论语》不是孔子弟子所记,而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即曾参的弟子子春、子思之徒所作。 他的理由极简单,曾参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在孔子弟子中间最年轻,但《论语》却记载了曾 参老死的情形,那时“孔子弟子略无存者矣”;“且是书载弟子必以字,独曾子、有子不然。 由是言之,弟子之号之也。”后一推论已被清代的刘宝楠驳倒,指出《论语》中孔子弟子称“子” 的,还有三人。然而程颐、朱熹把柳宗元的推测再往前推,断言这部书“成于有子、曾子之 门人,故二子独以子称”。 经学家也好,理学家也好,谁都没有提供《论语》结集时间和作者的确凿证明。既然如此, 《论语》能否成为关于孔子的第一手材料,岂非存在莫大疑问? (摘引自朱维铮《论语结集脞说》,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向是较早涉及《论语》作者研究的人,他肯定《论语》是孔子弟子当时的听讲笔记, 记录的都是有价值的话。 B.刘歆没有明确指出《论语》的编撰者具体是指孔子的哪些学生,但他对《论语》内容的 描述有一定的新意。 C.郑玄对刘歆回避的问题有自己的理解,他在《论语序》中指出《论语》是由孔子的门人
仲弓、子游、子夏等整理结集的。 D.柳宗元并不认同郑玄的观点,他从两个方面综合分析,认为孔子的再传弟子子春、子思 等人才是《论语》的编撰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汉学者匡衡认为《论语》是记言兼记行的著作,持论和刘向有明显区别,尽管没有对 《论语》的作者提出异议 B.子夏是《论语》编撰结集工作的实际主持人,如果这种说法成立,就会从根本上否定刘 向关于《论语》作者的观点 C.东汉学者赵岐称《论语》的作者为“七十子之畴”,只给出一个相对笼统的范围而没有确 指,这样说很难让人满意。 D.柳宗元的观点得到了程颐、朱熹等人的响应,但刘宝楠引用《论语》原著的内容,直接 驳倒了其中的一条立论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版权”归属的研究者从西汉直到清代不乏其人,这些研究都是在吸收借鉴前人 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B.《论语》“版权”的争讼主要集中于其作者是孔子的弟子还是再传弟子、具体有哪些人 结集于孔子生前还是死后 C.尽管过去的经学家和理学家都对《论语》进行了这样或那样的考证工作,但他们的研究 最终都没有形成明确的结论。 D.学界必须回答《论语》到底由何人整理编撰、具体结集于何时等问题,否则孔子和《论 语》之间的关系会模糊不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王晏,徐州滕人,家世力田。晏少壮勇无赖,尝率群寇行攻劫。梁末,徐方大乱,属邑皆为 他盗所剽,惟晏乡里恃晏获全。后唐同光中,应募隶禁军,累迁奉国小校。 晋开运末,戍陕州。会契丹至汴,遣其将刘愿据陕,恣行暴虐,晏曰:“今契丹南侵,天下 汹汹,英雄豪杰固当乘时自奋。且闻太原刘公威德远被,人心归服,若杀愿送款河东,为天 下唱首,则取富贵如反掌耳。”乃率敢死士数人夜逾城,迟明,斩愿首县府门外。遣其子奉 表晋阳。时汉祖虽建号,威声未振,得晏等来归,甚喜,以晏为绛州防御使,仍领旧职。汉 祖入汴,加同平章事 周祖即位,加兼侍中。广顺元年,刘崇侵晋州,晏闭关不出,设伏城上。并人以为怯,竞攀 堞而登,晏麾伏兵击之,颠死者甚众,遂焚桥遁。八月来朝,周祖以晏家彭城,授武宁军节 度,俾荣其乡里。 初,晏至镇,悉召故时同为盗者遗以金帛,置酒语之曰:“吾乡素多盜我与诸君昔尝为之后 来者固当出诸君之下为我告谕令不复为若不能改吾必尽灭其族”由是境内安静,吏民诣阙举 留 太祖即位,封赵国公。乾德元年,封韩国公,上章请老,拜太子太师致仕。俄归洛阳别墅。 四年冬,卒,年七十七。废朝三日,赠中书令 初,晏为军校,与王兴善。晏既贵,乃薄兴,兴不能平。晏妻病,兴语人曰:“吾能治之。” 晏遽访兴,兴曰:“我非能医,但以公在陕时止一妻,今妓妾甚众,得非待糟糠之薄,致夫 人怏怏成疾耶?若能斥去女侍,夫人之疾可立愈。”晏以为谤己,乃诬以他事,悉案诛其夫 妻 (节选自《宋史王晏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仲弓、子游、子夏等整理结集的。 D.柳宗元并不认同郑玄的观点,他从两个方面综合分析,认为孔子的再传弟子子春、子思 等人才是《论语》的编撰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汉学者匡衡认为《论语》是记言兼记行的著作,持论和刘向有明显区别,尽管没有对 《论语》的作者提出异议。 B.子夏是《论语》编撰结集工作的实际主持人,如果这种说法成立,就会从根本上否定刘 向关于《论语》作者的观点。 C.东汉学者赵岐称《论语》的作者为“七十子之畴”,只给出一个相对笼统的范围而没有确 指,这样说很难让人满意。 D.柳宗元的观点得到了程颐、朱熹等人的响应,但刘宝楠引用《论语》原著的内容,直接 驳倒了其中的一条立论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版权”归属的研究者从西汉直到清代不乏其人,这些研究都是在吸收借鉴前人 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B.《论语》“版权”的争讼主要集中于其作者是孔子的弟子还是再传弟子、具体有哪些人, 结集于孔子生前还是死后。 C.尽管过去的经学家和理学家都对《论语》进行了这样或那样的考证工作,但他们的研究 最终都没有形成明确的结论。 D.学界必须回答《论语》到底由何人整理编撰、具体结集于何时等问题,否则孔子和《论 语》之间的关系会模糊不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王晏,徐州滕人,家世力田。晏少壮勇无赖,尝率群寇行攻劫。梁末,徐方大乱,属邑皆为 他盗所剽,惟晏乡里恃晏获全。后唐同光中,应募隶禁军,累迁奉国小校。 晋开运末,戍陕州。会契丹至汴,遣其将刘愿据陕,恣行暴虐,晏曰:“今契丹南侵,天下 汹汹,英雄豪杰固当乘时自奋。且闻太原刘公威德远被,人心归服,若杀愿送款河东,为天 下唱首,则取富贵如反掌耳。”乃率敢死士数人夜逾城,迟明,斩愿首县府门外。遣其子奉 表晋阳。时汉祖虽建号,威声未振,得晏等来归,甚喜,以晏为绛州防御使,仍领旧职。汉 祖入汴,加同平章事。 周祖即位,加兼侍中。广顺元年,刘崇侵晋州,晏闭关不出,设伏城上。并人以为怯,竞攀 堞而登,晏麾伏兵击之,颠死者甚众,遂焚桥遁。八月来朝,周祖以晏家彭城,授武宁军节 度,俾荣其乡里。 初,晏至镇,悉召故时同为盗者遗以金帛,置酒语之曰:“吾乡素多盗我与诸君昔尝为之后 来者固当出诸君之下为我告谕令不复为若不能改吾必尽灭其族”由是境内安静,吏民诣阙举 留。 太祖即位,封赵国公。乾德元年,封韩国公,上章请老,拜太子太师致仕。俄归洛阳别墅。 四年冬,卒,年七十七。废朝三日,赠中书令。 初,晏为军校,与王兴善。晏既贵,乃薄兴,兴不能平。晏妻病,兴语人曰:“吾能治之。” 晏遽访兴,兴曰:“我非能医,但以公在陕时止一妻,今妓妾甚众,得非待糟糠之薄,致夫 人怏怏成疾耶?若能斥去女侍,夫人之疾可立愈。”晏以为谤己,乃诬以他事,悉案诛其夫 妻。 (节选自《宋史·王晏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吾乡素多盗/我与诸君昔尝为之后来者/固当出诸君之下/为我告谕/令不复为/若不能改/吾 必尽灭其族 B吾乡素多盗我与诸君昔尝为之后来者固当出/诸君之下为我告谕/令不复为/若不能改吾/ 必尽灭其族/ C吾乡素多盗我与诸君昔尝为之/后来者固当出诸君之下/为我告谕/令不复为/若不能改 必尽灭其族/ D吾乡素多盗俄我与诸君昔尝为之后来者/固当出诸君之下/为我告谕/令不复为/若不能改吾/ 必尽灭其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号即建立名号,指自立或受封为侯王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如同光、开运、广顺 B阙是宫门外两边连接宫门的楼台,因为两阙之间有空缺而得名,也可借指朝廷 C致仕意思是交还官职,指辞官退休,古人还用致政、休致等说法称官员辞职归家。 D赠是朝廷的一种封典,指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以示荣耀或朝廷恩宠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晏年轻时就闻名乡里。他曾经带领民众击退侵扰乡里的强盜,在徐州大乱之际,使乡里 免受劫掠,保障了乡民安全 B.王晏勇敢有胆识。契丹侵占陕州后,他明察形势,率士卒杀死契丹守将,向后汉高祖刘知 远表明归附之心,受到赏识 C.王晏用兵治政有谋略。他埋设伏兵,引诱敌兵攻城,大败刘崇。他镇守乡里,笼络与威慑 并用,成效显著,深受拥戴。 D王晏对朋友薄情寡义。他从前与王兴交好,但显贵之后,就鄙视王兴,招致王兴不满,他 为泄私愤甚至嫁祸陷害他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八月来朝,周祖以晏家彭城,授武宁军节度,俾荣其乡里, (2)晏以为谤己,乃诬以他事,悉案诛其夫妻。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登西楼忆行简? 【唐】白居易 每因楼上西南望,始觉人间道路长 碍日暮山青簇簇,漫天秋水白茫茫 风波不见三年面,书信难传万里肠 早晚东归来下峡,稳乘船舫过瞿塘。 【注】?本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当时白居易在江州任职,弟弟白行简在梓州(治所在 今四川三台)任职。 8第三联中,“三年”万里”在表情达意方面有什么作用?(5分) 9全诗紧扣“望”展开,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说“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劝学》中 两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思考 (2)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描写春雨润泽、草色新嫩这一细微变化的名句是 (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魏尚典故,抒发渴盼得到朝廷信任和重用之情的名 句是
A.吾乡素多盗/我与诸君昔尝为之后来者/固当出诸君之下/为我告谕/令不复为/若不能改/吾 必尽灭其族/ B.吾乡素多盗/我与诸君昔尝为之/后来者固当出/诸君之下为我告谕/令不复为/若不能改吾/ 必尽灭其族/ C.吾乡素多盗/我与诸君昔尝为之/后来者固当出诸君之下/为我告谕/令不复为/若不能改/吾 必尽灭其族/ D.吾乡素多盗/我与诸君昔尝为之后来者/固当出诸君之下/为我告谕/令不复为/若不能改吾/ 必尽灭其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建号即建立名号,指自立或受封为侯王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如同光、开运、广顺。 B.阙是宫门外两边连接宫门的楼台,因为两阙之间有空缺而得名,也可借指朝廷。 C.致仕意思是交还官职,指辞官退休,古人还用致政、休致等说法称官员辞职归家。 D.赠是朝廷的一种封典,指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以示荣耀或朝廷恩宠。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晏年轻时就闻名乡里。他曾经带领民众击退侵扰乡里的强盗,在徐州大乱之际,使乡里 免受劫掠,保障了乡民安全。 B.王晏勇敢有胆识。契丹侵占陕州后,他明察形势,率士卒杀死契丹守将,向后汉高祖刘知 远表明归附之心,受到赏识。 C.王晏用兵治政有谋略。他埋设伏兵,引诱敌兵攻城,大败刘崇。他镇守乡里,笼络与威慑 并用,成效显著,深受拥戴。 D.王晏对朋友薄情寡义。他从前与王兴交好,但显贵之后,就鄙视王兴,招致王兴不满,他 为泄私愤甚至嫁祸陷害他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八月来朝,周祖以晏家彭城,授武宁军节度,俾荣其乡里。 (2)晏以为谤己,乃诬以他事,悉案诛其夫妻。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登西楼忆行简? 【唐】白居易 每因楼上西南望,始觉人间道路长。 碍日暮山青簇簇,漫天秋水白茫茫。 风波不见三年面,书信难传万里肠。 早晚东归来下峡,稳乘船舫过瞿塘。 【注】?本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当时白居易在江州任职,弟弟白行简在梓州(治所在 今四川三台)任职。 8.第三联中,“三年”“万里”在表情达意方面有什么作用?(5 分) 9.全诗紧扣“望”展开,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论语》中说“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劝学》中“ , ”两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思考。 (2)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描写春雨润泽、草色新嫩这一细微变化的名句是 “ ”。 (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魏尚典故,抒发渴盼得到朝廷信任和重用之情的名 句是“ ,
11-12略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这些追蜂逐蜜的养蜂人从全国各地汇集到这里,安营扎寨在百花丛中 ,编织着春天 的童话,收获着春天的甜蜜 当你拖着早已疲惫不堪的身躯于人生路上、艰难前行时,别忘了给心灵觅一处休憩的 港湾,开一剂温润的药方。 82岁高龄的袁隆平面对辉煌和荣耀没有任何改变,他依然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依 然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 A.风餐露宿跋山涉水风尘仆仆B.风尘仆仆风餐露宿跋山涉水 C.跋山涉水风尘仆仆风餐露宿D.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风尘仆仆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母婴平安公益基金通过在当地建立妇幼保健站、添置基本医疗设备、培训医护人员、推 广科学生育方法等手段,大大减少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 B.根据河北省相关部门的统计显示,当地原煤散烧和直燃直排对大气污染的影响非常明显 河北生活用散煤排放量占全省燃煤排放总量的五成以上。 C.集团制定了全面的互联战略和全新的产品规划,加强电气化、轻量化和智能化等核心技 术的研发,力争把集团打造成为全球知名的汽车工业巨头 D.未来,以“三个一批”和“三量调整”为特征,以重组和资产注入为措施,以提高资产运行 效率为目的的国企改革将会点燃资本市场的投资热情。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已是傍晚时分,苍茫的暮色,正从天东的大海那边升腾起来。 ①每当江风吹来,秧苗就轻轻摆动着,把一层一层的轻浪,向天边远远地传送开去。 ②现在,沟洫纵横的洲渚上,已经垦出了一片一片的稻田, ③但西方的地平线上,那一轮即将隐没的夕阳,还在散发着明亮而柔和的余晖 ④这时,河汊上、田塍里的水面便荡漾起来,晚霞的倒影被搅乱了,于是又平添了几许变幻, 几许缤纷 ⑤这一带,本是孤立于江心的一个沙洲, ⑥在夕阳的映照下,稻田里的簇簇秧苗,仿佛展开了一片墨绿色的、闪着金光的地毡,显得 那样宁静,那样旷远 A.⑤②①④③⑥B.③⑤②⑥①④C.①④⑤②⑥③D.③⑥①④⑤②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艺术的对象就是自然。就认识观点说,艺术是自然在人的头脑里的“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 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是一种劳动生产,所以艺术有“第二自然”之称 ②?这个问题也就是人为什么要劳动生产的问题。答案很简单,劳动生产是为着适应 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并且不断地日益改善和提高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 切艺术都要有一个创造主体和一个创造对象,因此,③ 人的条件包括艺术家的自然 资禀、人生经验和文化教养:物的条件包括社会类型、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社会实况和问 题等 17.下面是传统节日春节的形象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主体部分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
11-12 略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这些追蜂逐蜜的养蜂人从全国各地汇集到这里,安营扎寨在百花丛中, ,编织着春天 的童话,收获着春天的甜蜜。 当你拖着早已疲惫不堪的身躯于人生路上 、艰难前行时,别忘了给心灵觅一处休憩的 港湾,开一剂温润的药方。 82 岁高龄的袁隆平面对辉煌和荣耀没有任何改变,他依然 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依 然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 A.风餐露宿 跋山涉水 风尘仆仆 B.风尘仆仆 风餐露宿 跋山涉水 C.跋山涉水 风尘仆仆 风餐露宿 D.跋山涉水 风餐露宿 风尘仆仆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母婴平安公益基金通过在当地建立妇幼保健站、添置基本医疗设备、培训医护人员、推 广科学生育方法等手段,大大减少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 B.根据河北省相关部门的统计显示,当地原煤散烧和直燃直排对大气污染的影响非常明显, 河北生活用散煤排放量占全省燃煤排放总量的五成以上。 C.集团制定了全面的互联战略和全新的产品规划,加强电气化、轻量化和智能化等核心技 术的研发,力争把集团打造成为全球知名的汽车工业巨头。 D.未来,以“三个一批”和“三量调整”为特征,以重组和资产注入为措施,以提高资产运行 效率为目的的国企改革将会点燃资本市场的投资热情。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已是傍晚时分,苍茫的暮色,正从天东的大海那边升腾起来。 。 , 。 , 。 。 ①每当江风吹来,秧苗就轻轻摆动着,把一层一层的轻浪,向天边远远地传送开去。 ②现在,沟洫纵横的洲渚上,已经垦出了一片一片的稻田, ③但西方的地平线上,那一轮即将隐没的夕阳,还在散发着明亮而柔和的余晖。 ④这时,河汊上、田塍里的水面便荡漾起来,晚霞的倒影被搅乱了,于是又平添了几许变幻, 几许缤纷 ⑤这一带,本是孤立于江心的一个沙洲, ⑥在夕阳的映照下,稻田里的簇簇秧苗,仿佛展开了一片墨绿色的、闪着金光的地毡,显得 那样宁静,那样旷远。 A.⑤②①④③⑥ B.③⑤②⑥①④ C.①④⑤②⑥③ D.③⑥①④⑤②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艺术的对象就是自然。就认识观点说,艺术是自然在人的头脑里的“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 ① ,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是一种劳动生产,所以艺术有“第二自然”之称。 ② ?这个问题也就是人为什么要劳动生产的问题。答案很简单,劳动生产是为着适应 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并且不断地日益改善和提高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 切艺术都要有一个创造主体和一个创造对象,因此,③ 。人的条件包括艺术家的自然 资禀、人生经验和文化教养;物的条件包括社会类型、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社会实况和问 题等。 17.下面是传统节日春节的形象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主体部分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
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个字。(6分) 2016年高考(574)安徽省教育厅2016年高三调研性测试(Ⅱ) 六.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华的父亲经常出差,难以过问到小华的学习和生活。每次出差回来,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叮 咛教育小华,甚至在吃饭的时候也不放过。小华苦恼不已,想找人倾诉。 如果小华向你倾诉,你怎么看?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调研性测试题Ⅱ答案及解析 语文 现代文阅读(9分) 1.(3分)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出A、B、C、D四项表述中,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答案应 该是C。文章说“刘歆.…回避了确指哪些门人是论撰者”(第二段),“于是,刘歆说的们门 人’到底指谁和谁,就必然要提出讨论。与赵岐同时的郑玄,便确指…”(第三段),可见 C项的前半句说法是符合原文内容的,但第三段末句有“即使博学的清代考据家,也不知这 话出于郑玄何书”的信息,意思是我们还不能确定郑玄的观点就出自《论语序》,因此C项 的后半句与原文内容并不相符。A项是对原文第一、二句话的概括,没有问题。原文说刘歆 的说法“有两点新意”,但他“回避了确指哪些门人是论撰者”,B项的表述是对的。“对于郑 说当然有怀疑….现存的首出怀疑论来自柳宗元”,说明柳宗元并不认同郑玄的观点,提出 “《论语》不是孔子弟子所记,而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即曾参的弟子子春、子思之徒所作”的看 法,并从两个方面举证分析,所以D项也是正确的。 2.(3分)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应该是B。文章第一段 说“两汉之际谶书的佚名作者则明确提出子夏是《论语》结集的为首人物…此说如可信 则结集时间当在孔子死后,实际上否定了刘向的判断”。原文说刘向认为《论语》“皆孔子弟 子记诸善言也”,是学生的听讲笔记,不会出现老师死后的内容,这意味着刘向判断《论语》 成书于孔子生前:但谶书作者提出“子夏是《论语》结集的为首人物”,假如这种观点站得住 脚,就会否定刘向关于《论语》成书时间的判断,而刘向的观点涉及《论语》的作者、结集 时间和作品内容等多方面,因此B项说“从根本上否定刘向关于《论语》作者的观点”是错 误的。匡衡讲的是《论语》的内容而没有涉及作者,A项的表述没有问题。原文说“但刘歆 说法比较含糊,倘引用不小心,便启疑窦。东汉后期赵岐的《孟子题辞》,就有这纰漏。他 说:‘七十子之畴,会集夫子所言,以为《论语》。”,刘歆谈到《论语》作者时说法比较含 糊,赵岐对此没有做进一步明确,也只是笼统地表述为ˆ七十子之畴”,自然不能让人满意 所以C项是正确的。由第四段“后一推论已被清代的刘宝楠驳倒,指出《论语》中孔子弟子 称“子的,还有三人。然而程颐、朱熹把柳宗元的推测再往前推,断言这部书成于有子、曾 子之门人,故二子独以子称”等信息不难发现,D项表述也与原文意思相符 3.(3分)
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90 个字。(6 分) 2016 年高考(574)安徽省教育厅 2016 年高三调研性测试(Ⅱ)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小华的父亲经常出差,难以过问到小华的学习和生活。每次出差回来,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叮 咛教育小华,甚至在吃饭的时候也不放过。小华苦恼不已,想找人倾诉。 如果小华向你倾诉,你怎么看?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调研性测试题Ⅱ答案及解析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9 分) 1. (3 分)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 B 级。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出 A、B、C、D 四项表述中,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答案应 该是 C。文章说“刘歆……回避了确指哪些门人是论撰者”(第二段),“于是,刘歆说的‘门 人’到底指谁和谁,就必然要提出讨论。与赵岐同时的郑玄,便确指……”(第三段),可见 C 项的前半句说法是符合原文内容的,但第三段末句有“即使博学的清代考据家,也不知这 话出于郑玄何书”的信息,意思是我们还不能确定郑玄的观点就出自《论语序》,因此 C 项 的后半句与原文内容并不相符。A 项是对原文第一、二句话的概括,没有问题。原文说刘歆 的说法“有两点新意”,但他“回避了确指哪些门人是论撰者”,B 项的表述是对的。“对于郑 说当然有怀疑……现存的首出怀疑论来自柳宗元”,说明柳宗元并不认同郑玄的观点,提出 “《论语》不是孔子弟子所记,而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即曾参的弟子子春、子思之徒所作”的看 法,并从两个方面举证分析,所以 D 项也是正确的。 2. (3 分)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 B 级。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应该是 B。文章第一段 说“两汉之际谶书的佚名作者则明确提出子夏是《论语》结集的为首人物……此说如可信, 则结集时间当在孔子死后,实际上否定了刘向的判断”。原文说刘向认为《论语》“皆孔子弟 子记诸善言也”,是学生的听讲笔记,不会出现老师死后的内容,这意味着刘向判断《论语》 成书于孔子生前;但谶书作者提出“子夏是《论语》结集的为首人物”,假如这种观点站得住 脚,就会否定刘向关于《论语》成书时间的判断,而刘向的观点涉及《论语》的作者、结集 时间和作品内容等多方面,因此 B 项说“从根本上否定刘向关于《论语》作者的观点”是错 误的。匡衡讲的是《论语》的内容而没有涉及作者,A 项的表述没有问题。原文说“但刘歆 说法比较含糊,倘引用不小心,便启疑窦。东汉后期赵岐的《孟子题辞》,就有这纰漏。他 说:‘七十子之畴,会集夫子所言,以为《论语》。’”,刘歆谈到《论语》作者时说法比较含 糊,赵岐对此没有做进一步明确,也只是笼统地表述为“七十子之畴”,自然不能让人满意, 所以 C 项是正确的。由第四段“后一推论已被清代的刘宝楠驳倒,指出《论语》中孔子弟子 称‘子’的,还有三人。然而程颐、朱熹把柳宗元的推测再往前推,断言这部书‘成于有子、曾 子之门人,故二子独以子称’”等信息不难发现,D 项表述也与原文意思相符。 3. (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