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无为县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 (150分钟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64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故乡在一个作家那里代表了什么呢?这使我想起了电影《魂断蓝桥》中男主人 公带着女朋友到他的庄园(亦即他的故乡)时说的一句话,童年是无穷无尽的。 那是一个人面对自然,一个小生命面对无穷的大生命时的种种历险,是一个生命 本真时期对本体世界的有趣探索。人长大后,便探讨人的世界,于是,名利、哲 学、艺术等都充塞着一个实体,即人。文学即人学,这一命题在人文时代发挥了 重要作用,它将人这一实体高高地举了起来,使人类终于认识到了自身的崇高与 潜能,但是,它同时也遮蔽了人的虚体,即人在面对无限时的虚无,在面对死亡 时的绝望,在进入梦境后的潜在。而那个虚体,往往是与故乡在某个深谷里相遇 并潜伏着。在某种意义上,作家就是在描述人的实体存在时,尽最大可能地寻找、 记忆甚至想象人的虚体存在。《红楼梦》看似在对人的日常生活进行写实,实际 上最后落在了人的虚体存在上,是中国文学中对人的虚体存在进行了最大可能描 述与寻找的作品。西方人将虚体存在称为“彼岸”,中国人则将其称为“虚境” 是道的另一面存在。因而,故乡对于文学的意义具有了形而上的色彩。 ②中国古人的文学方式是人与自然的对话,讲究的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这样 的传统使中国人始终对自然有一种对应的本能,将有限的自我融入无限的宇宙之 中,将死亡的恐惧化为对道的信仰,而最终将人的实在与空虚相得益彰、相辅相 成。这种传统一直持续了上千年。也许因为诗歌的体量小,不能像小说那样大面 积地描述故乡,所以在古典诗歌中,我们很少听说李白的什么地方或杜甫的什么 地域。小说不同,它用庞大的文字创造了一个世界,一个与那个作家的童年、故 乡、知识、经历、愿望甚至梦境等相一致的世界 ③这种现象到新世纪时似乎变得“自觉”,作家群的地域现象越来越突出。与其 说是作家的自觉,倒不如说是作家的增加使作家群和地域特色越来越明显。比如, 拿西部来说,在现代文学史上,连一个西部作家的影子都未掠过,但是,自延安 成为红色革命根据地之后,不久便有柳青出现。之后一段时间,先是路遥捧出了 《平凡的世界》,接着是陈忠实推出了《白鹿原》,再是贾平凹奉献了《怀念狼》 《髙兴》《古炉》《带灯》等,将陕西那片深厚的土地挖得越来越深。再往西走, 便是刘亮程的村庄。刘亮程的散文和小说似乎都在建设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 有一个孤独的人在做着一件孤独的事,即感悟世界 ④这样的行为到底有没有意义?它能否成为一种文学现象?这是值得思考的问 题。但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产生,即全球化语境下,地域文化有多大的生存空 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从反面证明人类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小,人类的文化 多样性存在变得日渐严峻。也许在过去的几千年间,人类想方设法使文化趋同 今天这样一种方式仍然在进行,如对工业文明的全球化推进。但是,这样一种工 业化的进程在为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更大的困境。当文化的差异 越来越小,当地域文化消失殆尽之时,也就是人类被新的庞大的文化体制复制和 工具化的时期,尤其是人类被物化和异化将是不可避免的命运。在这样的境遇下 文学能做点什么? ⑤也许一些作家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贾平凹说,他要为家乡立传。雪漠说,他 要把正在消失的故乡记录下来,让后来的人们知道,人类曾经如此生活过。自然
安徽省无为县 2015 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 (150 分钟 150 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 6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故乡在一个作家那里代表了什么呢?这使我想起了电影《魂断蓝桥》中男主人 公带着女朋友到他的庄园(亦即他的故乡)时说的一句话,童年是无穷无尽的。 那是一个人面对自然,一个小生命面对无穷的大生命时的种种历险,是一个生命 本真时期对本体世界的有趣探索。人长大后,便探讨人的世界,于是,名利、哲 学、艺术等都充塞着一个实体,即人。文学即人学,这一命题在人文时代发挥了 重要作用,它将人这一实体高高地举了起来,使人类终于认识到了自身的崇高与 潜能,但是,它同时也遮蔽了人的虚体,即人在面对无限时的虚无,在面对死亡 时的绝望,在进入梦境后的潜在。而那个虚体,往往是与故乡在某个深谷里相遇 并潜伏着。在某种意义上,作家就是在描述人的实体存在时,尽最大可能地寻找、 记忆甚至想象人的虚体存在。《红楼梦》看似在对人的日常生活进行写实,实际 上最后落在了人的虚体存在上,是中国文学中对人的虚体存在进行了最大可能描 述与寻找的作品。西方人将虚体存在称为“彼岸”,中国人则将其称为“虚境”, 是道的另一面存在。因而,故乡对于文学的意义具有了形而上的色彩。 ②中国古人的文学方式是人与自然的对话,讲究的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这样 的传统使中国人始终对自然有一种对应的本能,将有限的自我融入无限的宇宙之 中,将死亡的恐惧化为对道的信仰,而最终将人的实在与空虚相得益彰、相辅相 成。这种传统一直持续了上千年。也许因为诗歌的体量小,不能像小说那样大面 积地描述故乡,所以在古典诗歌中,我们很少听说李白的什么地方或杜甫的什么 地域。小说不同,它用庞大的文字创造了一个世界,一个与那个作家的童年、故 乡、知识、经历、愿望甚至梦境等相一致的世界。 ③这种现象到新世纪时似乎变得“自觉”,作家群的地域现象越来越突出。与其 说是作家的自觉,倒不如说是作家的增加使作家群和地域特色越来越明显。比如, 拿西部来说,在现代文学史上,连一个西部作家的影子都未掠过,但是,自延安 成为红色革命根据地之后,不久便有柳青出现。之后一段时间,先是路遥捧出了 《平凡的世界》,接着是陈忠实推出了《白鹿原》,再是贾平凹奉献了《怀念狼》 《高兴》《古炉》《带灯》等,将陕西那片深厚的土地挖得越来越深。再往西走, 便是刘亮程的村庄。刘亮程的散文和小说似乎都在建设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 有一个孤独的人在做着一件孤独的事,即感悟世界。 ④这样的行为到底有没有意义?它能否成为一种文学现象?这是值得思考的问 题。但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产生,即全球化语境下,地域文化有多大的生存空 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从反面证明人类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小,人类的文化 多样性存在变得日渐严峻。也许在过去的几千年间,人类想方设法使文化趋同, 今天这样一种方式仍然在进行,如对工业文明的全球化推进。但是,这样一种工 业化的进程在为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更大的困境。当文化的差异 越来越小,当地域文化消失殆尽之时,也就是人类被新的庞大的文化体制复制和 工具化的时期,尤其是人类被物化和异化将是不可避免的命运。在这样的境遇下, 文学能做点什么? ⑤也许一些作家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贾平凹说,他要为家乡立传。雪漠说,他 要把正在消失的故乡记录下来,让后来的人们知道,人类曾经如此生活过。自然
文学是可以超越这些的,但是,文学在故乡驻足、落泪、留影、深思,最后将故 乡写成一种文学形象,永久地留存于文学的天地,也是极其伟大的,尤其是在今 天 (选自2013年7月30目《光明日报》,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人的虚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的虚体是相对于人的实体而言的,指的是人面对死亡时候的绝望,在进入 梦境之后的潜在,在面对无限时的虚无。 B.人的虚体是作家在描述人的实体存在时尽力去找寻、记忆甚至去想象的对象 它与故乡在某个深谷里相遇并潜伏着。 C.人的虚体在西方被称为“彼岸”,在中国是道的另一面存在,在中国文学中, 它在《红楼梦》中得到最大可能的体现。 D.人的虚体与人的实体在作品中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这与中国古人讲究物我 两忘、天人合一的文学方式是密切相关的。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从设问入手,举例分析故乡之于文学的意义,接着简要阐释了人的虚 体的概念,最后明确故乡对文学的意义具有形而上的色彩 B.第②段先阐明古典文学中实体和虚体结合的原因,再介绍中国古人的文学方 式,接着指出小说更适于表现故乡,并在第3段举例为证。 C.第③、④段紧承上文,深入分析了地域文化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的出路,指 出了文学作品中对故乡的记录与描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D.文章阐述了中国文人执拗于故乡写作的深层原因,提出新时期日趋突出的作 家群的地域现象,最后探寻工业文明下文学故乡意义所在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年时代一个人对自然,对无穷的大生命时的多种历险,是个体生命对本体 世界的有趣探索。这种探索的内容中也包括人的虚体。 B.文学即人学自命题使人类认识到自身的崇高与潜能,同时使作家开始对人的 虚体的探寻,故乡对文学的意义便具有形而上的色彩。 C.小说中创造故乡世界在新世纪作家群中日益明显,除了作家的增加这一因素 外,对故乡的写作成了作家的自觉追求也是重要原因。 D.当今,人类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小,文化多样性存在遇到了巨大挑战。将故乡 写成一种文学形象,保护地域文化就可以超越这一切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4-7题。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 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 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 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 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 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 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 治水。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乃上疏请暂免诸县租,等第振贷,以宽被水之 民,民大悦。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 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
文学是可以超越这些的,但是,文学在故乡驻足、落泪、留影、深思,最后将故 乡写成一种文学形象,永久地留存于文学的天地,也是极其伟大的,尤其是在今 天。 (选自 2013 年 7 月 30 目《光明日报》,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人的虚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人的虚体是相对于人的实体而言的,指的是人面对死亡时候的绝望,在进入 梦境之后的潜在,在面对无限时的虚无。 B.人的虚体是作家在描述人的实体存在时尽力去找寻、记忆甚至去想象的对象。 它与故乡在某个深谷里相遇并潜伏着。 C.人的虚体在西方被称为“彼岸”,在中国是道的另一面存在,在中国文学中, 它在《红楼梦》中得到最大可能的体现。 D.人的虚体与人的实体在作品中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这与中国古人讲究物我 两忘、天人合一的文学方式是密切相关的。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①段从设问入手,举例分析故乡之于文学的意义,接着简要阐释了人的虚 体的概念,最后明确故乡对文学的意义具有形而上的色彩。 B.第②段先阐明古典文学中实体和虚体结合的原因,再介绍中国古人的文学方 式,接着指出小说更适于表现故乡,并在第 3 段举例为证。 C.第③、④段紧承上文,深入分析了地域文化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的出路,指 出了文学作品中对故乡的记录与描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D.文章阐述了中国文人执拗于故乡写作的深层原因,提出新时期日趋突出的作 家群的地域现象,最后探寻工业文明下文学故乡意义所在。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童年时代一个人对自然,对无穷的大生命时的多种历险,是个体生命对本体 世界的有趣探索。这种探索的内容中也包括人的虚体。 B.文学即人学自命题使人类认识到自身的崇高与潜能,同时使作家开始对人的 虚体的探寻,故乡对文学的意义便具有形而上的色彩。 C.小说中创造故乡世界在新世纪作家群中日益明显,除了作家的增加这一因素 外,对故乡的写作成了作家的自觉追求也是重要原因。 D.当今,人类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小,文化多样性存在遇到了巨大挑战。将故乡 写成一种文学形象,保护地域文化就可以超越这一切。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 4-7 题。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 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 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 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 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 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 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 治水。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乃上疏请暂免诸县租,等第振贷,以宽被水之 民,民大悦。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 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
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 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 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 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 入见,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今当以死 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 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 代为相。(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节招纳夷人持节:坚守气节。 B.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乘:登上 C.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洎:等到 D.今宜举景德故事故事:旧事,旧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否将为君累.衷甲以逆 若属皆且为所虏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c 帝注礼之甚渥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恪为官公正,执政有方。为官期间,不怕受牵连,为人辩护;豪绅子弟因 其言省悟自悔,夷人亦因其行扔下兵器服从命令。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拒绝了都水孟昌龄 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理水患,保全了沧州城,受到皇上嘉奖 C.唐恪缺少远见,主张和议。因为主张投降金兵,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 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 D.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 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上疏请暂免诸县租,等第振贷,以宽被水之民,民大悦。(5分) (2)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 (5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8分) 小重山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 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此诗作于秦桧任宰相时。朝廷为求和,解除岳飞兵权 8.首句描写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4分)
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 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 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 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 入见,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今当以死 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 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 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节招纳夷人 持节:坚守气节。 B.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 乘:登上 C.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 洎:等到 D.今宜举景德故事 故事:旧事,旧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 否将为君累 .衷甲以逆 若属皆且为所虏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 C 帝注礼之甚渥 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恪为官公正,执政有方。为官期间,不怕受牵连,为人辩护;豪绅子弟因 其言省悟自悔,夷人亦因其行扔下兵器服从命令。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拒绝了都水孟昌龄 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理水患,保全了沧州城,受到皇上嘉奖。 C.唐恪缺少远见,主张和议。因为主张投降金兵,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 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 D.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 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乃上疏请暂免诸县租,等第振贷,以宽被水之民,民大悦。(5 分) (2)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 (5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8 分) 小重山【注】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 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此诗作于秦桧任宰相时。朝廷为求和,解除岳飞兵权。 8.首句描写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4 分)
9.你认为“欲将心事付瑶琴”中的“心事”有那些?请结合诗词略作分析。(4 分) 10、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杜甫) 2)木欣欣以向荣,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 兮辞) (3)出师一表真名世,。陆游《书愤》 (4) 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5),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离骚》(节选)) (6),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三。现代文阅读(22分) 守岁 冯骥才 种昔时的年俗正在渐渐离开我们,就是守岁。 守岁是老一代人记忆最深刻的年俗之一,如今发生了变化—一特别是城市人,最 多是等到子午交时之际给亲朋好友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拜个年,然后上床入睡,完 全没有守岁那种意愿、那种情怀、那种执着 我已不记得自己哪年开始不再守岁了,却深刻记得守岁那时独有的感觉。每到腊 月底就兴奋地叫着今年非要熬个通宵,一夜不睡。好像要做一件什么大事。父母 笑呵呵说好呵,只要你自己不睡着就行,决没人强叫你睡。 记得守岁的前半夜我总是斗志昂扬,充满信心。一是大脑亢奋,一是除夕的节目 多:又要祭祖拜天地,又要全家吃长长的年夜饭,最关键的还是午夜时那一场有 如万炮轰天的普天同庆的烟花炮竹。尽管二踢脚、雷子鞭、盒子炮大人们是决不 叫我放的,但最后一个烟花一一金寿星顶上的药捻儿,却一定由我勇敢地上去点 燃。火光闪烁中父母年轻的笑脸现在还清晰记得。 待到燃放鞭炮的高潮过后,才算真正进入了守岁的攻坚阶段。大人们通常是聊天, 打牌,吃零食,过一阵子给供桌换一束香。这时时间就像牛皮筋一样拉得愈来愈 长了;瞌睡虫开始在脑袋里喷撒烟雾 无事可做加重了困倦感,大人们便对我说笑道:可千万不能睡呀。 我一边嘴硬,一边悄悄跑到卫生间用凉水洗脸,甚至独出心裁地把肥皂水弄到眼 睛里去。大人们说,用火柴棍儿把眼皮支起来吧 年年的守岁我都不知道怎么结束的。但睁眼醒来一定是在床上,睡在暖暖的被 窝里。枕边放着一个小小的装着压岁钱的红纸包,还有一个通红、锃亮、香喷喷 的大苹果。这寓示平安的红苹果是大人年年夜里一准要摆在我枕边上的。一睁眼 就看到平安。 我承认,在我的童年里,年年都是守岁的失败者,从来没有一次从长夜守到天明 故而初一见到大人时,总不免有些尴尬,尤其是想到头一天信誓旦旦要“今夜决 不睡”之类的话。当然,我也会留意大人们的样子,令我惊奇的是:他们怎么就 能熬过那漫长一夜? 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知道为什么守岁。可是守岁的道理并不简单 后来我对守岁的理解,缘自一个词“辞旧迎新”。而首先是“辞”字。 辞,是分手时打声招呼。 和谁打招呼,难道是对即将离去的一年吗? 古人对这一年缘何像对待一位友人?这一年仅仅是一段不再有用的时间吗?
9.你认为“欲将心事付瑶琴”中的“心事”有那些?请结合诗词略作分析。(4 分) 10、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杜甫) (2)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晋 ·陶渊明·归去来 兮辞) (3)出师一表真名世, 。 陆游《书愤》 (4) _________ _____,死当结草。 (李密《陈情表》) (5) ,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离骚》(节选)) (6)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 三。现代文阅读(22 分) 守 岁 冯骥才 一种昔时的年俗正在渐渐离开我们,就是守岁。 守岁是老一代人记忆最深刻的年俗之一,如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城市人,最 多是等到子午交时之际给亲朋好友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拜个年,然后上床入睡,完 全没有守岁那种意愿、那种情怀、那种执着。 我已不记得自己哪年开始不再守岁了,却深刻记得守岁那时独有的感觉。每到腊 月底就兴奋地叫着今年非要熬个通宵,一夜不睡。好像要做一件什么大事。父母 笑呵呵说好呵,只要你自己不睡着就行,决没人强叫你睡。 记得守岁的前半夜我总是斗志昂扬,充满信心。一是大脑亢奋,一是除夕的节目 多:又要祭祖拜天地,又要全家吃长长的年夜饭,最关键的还是午夜时那一场有 如万炮轰天的普天同庆的烟花炮竹。尽管二踢脚、雷子鞭、盒子炮大人们是决不 叫我放的,但最后一个烟花——金寿星顶上的药捻儿,却一定由我勇敢地上去点 燃。火光闪烁中父母年轻的笑脸现在还清晰记得。 待到燃放鞭炮的高潮过后,才算真正进入了守岁的攻坚阶段。大人们通常是聊天, 打牌,吃零食,过一阵子给供桌换一束香。这时时间就像牛皮筋一样拉得愈来愈 长了;瞌睡虫开始在脑袋里喷撒烟雾。 无事可做加重了困倦感,大人们便对我说笑道:可千万不能睡呀。 我一边嘴硬,一边悄悄跑到卫生间用凉水洗脸,甚至独出心裁地把肥皂水弄到眼 睛里去。大人们说,用火柴棍儿把眼皮支起来吧。 年年的守岁我 都不知道怎么结束的。但睁眼醒来一定是在床上,睡在暖暖的被 窝里。枕边放着一个小小的装着压岁钱的红纸包,还有一个通红、锃亮、香喷喷 的大苹果。这寓示平安的红苹果是大人年年夜里一准要摆在我枕边上的。一睁眼 就看到平安。 我承认,在我的童年里,年年都是守岁的失败者,从来没有一次从长夜守到天明。 故而初一见到大人时,总不免有些尴尬,尤其是想到头一天信誓旦旦要“今夜决 不睡”之类的话。当然,我也会留意大人们的样子,令我惊奇的是:他们怎么就 能熬过那漫长一夜? 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知道为什么守岁。可是守岁的道理并不简单。 后来我对守岁的理解,缘自一个词“辞旧迎新”。而首先是“辞”字。 辞,是分手时打声招呼。 和谁打招呼,难道是对即将离去的一年吗? 古人对这一年缘何像对待一位友人?这一年仅仅是一段不再有用的时间吗?
那么,新的一年大把大把可供使用的时间呢?又是谁赐予我们的?是天地,是命 运,还是生命本身?任何有生命的事物不都首先拥有时间吗? 可是,时间是种奇妙的东西。你什么也不做,它也在走;而且它过往不复,无法 停住,所以古人说“黄金易得,韶光难留”。也许我们平时不曾感受时间的意义 但在这旧的一年将尽的、愈来愈少的时间里一一也就是坐在这儿守岁的时刻里, 却十分具体又真切地感受到时光的有限与匆匆。它在一寸一寸地减少。在过去 岁中,不管幸运与不幸,不管“喜从天降”还是留下无奈、委屈与错失一一它们 都已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在它即将离我们而去时,我们便有些依依不舍。所 以古人要“守”着它。 守岁其实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着我们的生命情感 是的,守岁这一夜非比寻常。它是“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因而,我们的 古人便是一边辞旧,一边迎新。以“辞”告别旧岁,以“迎”笑容满面迎接生命 新的一段时光的到来。新的一年是未知的,不免小心翼翼。古人过年要通宵点灯, 为了不叫邪气暗中袭入;还将年画上所有形象都画上笑眼笑口,以寓吉祥。由于 对未来的这种盛情,所以正月初一破晓“迎财神”的鞭炮更加欢腾 于是,我们的年俗就这样完成了岁月的转换,以“辞”和“迎”表达对生命的敬 畏,以长长的守夜与天地一年一度地“天人合 我们和洋人的文化真有些不同。洋人对新年只有狂欢,我们的心理似乎复杂得多 其情其意也深切得多。可是我们正在一点点离开这些。 这到底是因为农耕文明离我们愈来愈远,还是人类愈来愈强势,无须在乎大自然 守岁渐行渐远。当然,我们不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民俗是一种集体的心愿,没 有强迫。我们虽然不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但如果有条件和精力来守岁,不妨体 验一下这个节点的独特魅力,这也是对大自然和生命的一种敬畏。 11、倒数第二段中,“这到底是因为农耕文明离我们愈来愈远,还是人类愈来愈 强势,无须在乎大自然了”。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分) 14、文中最后一段说“守岁渐行渐远”,对此,作者认为应该怎样面对?请概括 回答。其实很多民俗都在渐行渐远,关于民俗文化的现状和发展,你有何看法, 请简要阐述。(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6分) 四、基础知识(24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感喟/慰藉盘桓/城垣模样/模仿悲恸/恫吓 B.媲美/包庇回溯/塑料花圈/圈养大阪/皈依 C.纨绔/跨越市侩/污秽强迫/倔强粳米/菁华 D.痉挛/靓妆噱头/戏谑开拓/拓本档案/当铺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雍容经典韬光养晦筚路蓝缕,以起山林 B.安详遐思薪尽火传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C.跨越振辐秘而不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D.坐阵砥砺学以致用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近年来,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家电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家电出 口额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令世人瞩目
那么,新的一年大把大把可供使用的时间呢?又是谁赐予我们的?是天地,是命 运,还是生命本身?任何有生命的事物不都首先拥有时间吗? 可是,时间是种奇妙的东西。你什么也不做,它也在走;而且它过往不复,无法 停住,所以古人说“黄金易得,韶光难留”。也许我们平时不曾感受时间的意义, 但在这旧的一年将尽的、愈来愈少的时间里——也就是坐在这儿守岁的时刻里, 却十分具体又真切地感受到时光的有限与匆匆。它在一寸一寸地减少。在过去一 岁中,不管幸运与不幸,不管“喜从天降”还是留下无奈、委屈与错失——它们 都已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在它即将离我们而去时,我们便有些依依不舍。所 以古人要“守”着它。 守岁其实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着我们的生命情感。 是的,守岁这一夜非比寻常。它是“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因而,我们的 古人便是一边辞旧,一边迎新。以“辞”告别旧岁,以“迎”笑容满面迎接生命 新的一段时光的到来。新的一年是未知的,不免小心翼翼。古人过年要通宵点灯, 为了不叫邪气暗中袭入;还将年画上所有形象都画上笑眼笑口,以寓吉祥。由于 对未来的这种盛情,所以正月初一破晓“迎财神”的鞭炮更加欢腾。 于是,我们的年俗就这样完成了岁月的转换,以“辞”和“迎”表达对生命的敬 畏,以长长的守夜与天地一年一度地“天人合一”。 我们和洋人的文化真有些不同。洋人对新年只有狂欢,我们的心理似乎复杂得多, 其情其意也深切得多。可是我们正在一点点离开这些。 这到底是因为农耕文明离我们愈来愈远,还是人类愈来愈强势,无须在乎大自然 了? 守岁渐行渐远。当然,我们不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民俗是一种集体的心愿,没 有强迫。我们虽然不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但如果有条件和精力来守岁,不妨体 验一下这个节点的独特魅力,这也是对大自然和生命的一种敬畏。 11、倒数第二段中,“这到底是因为农耕文明离我们愈来愈远,还是人类愈来愈 强势,无须在乎大自然了”。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 分) 14、文中最后一段说“守岁渐行渐远”,对此,作者认为应该怎样面对?请概括 回答。其实很多民俗都在渐行渐远,关于民俗文化的现状和发展,你有何看法, 请简要阐述。(8 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 86 分) 四、基础知识(24 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感喟/慰藉 盘桓/城垣 模样/模仿 悲恸/恫吓 B.媲美/包庇 回溯/塑料 花圈/圈养 大阪/皈依 C.纨绔/跨越 市侩/污秽 强迫/倔强 粳米/菁华 D.痉挛/靓妆 噱头/戏谑 开拓/拓本 档案/当铺 1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 分)( ) A.雍容 经典 韬光养晦 筚路蓝缕,以起山林 B.安详 遐思 薪尽火传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C.跨越 振辐 秘而不宣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D.坐阵 砥砺 学以致用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 分) A.近年来,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家电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家电出 口额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令世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