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大附中、安庆一中2013届高三联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6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①历史证明,人类往往受制于自己的创造物。语言本应是思想、交流、生活的工 具,但它常常成了误解、敌意的渊薮,自由的牢笼。 ②最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大概是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和创立新教。他虔 信上帝,但痛恨教会的专横和教士的腐败。他宣扬一种新信念:每个信徒都能够 和上帝沟通,不需要教皇、教会、教士在中间传递信息。路德把自己一生中的许 多时间花在翻译《圣经》上,有了人人可读的德文本,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直接 沟通,教士阶级依靠拉丁文垄断《圣经》解释的特权就被打破了。由此可以理解 为什么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端于白话文运动,为什么发动白话文运动的胡适能爆得 大名,在中国思想文化界长期居于执牛耳的地位。语言的社会作用是如此之大, 语言变革有时会成为新时代来临的先声 ③人类对语言的关注在二十世纪达到了空前的地步(我希望这种对语言的过分热 情也是绝后的)。看一看这个世纪顶尖级思想家:罗素和维特根斯坦开创了英美 语言分析的传统;海德格尔说,语言是人的世界,是人类的栖居之地;伽达默尔 认为,世界本身体现在语言中,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当代最富盛名的社会 批判家、新马克思主义者哈贝马斯把他的理论称为交往行动理论,提倡一种所谓 语言交往的伦理学。他认为,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压迫方式已经表 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受到扭曲,变成了伪交往,人的本性和道德的基础都存于 语言交往的作用中。他的社会批判集中于文化批判,而文化批判则深入到语言的 层面,他认为这是人类生活的最深层次 ④把问题提到语言的高度来看待,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语言,甚至把世 界和人类的本质都归结为语言,这就是许多人理解的发生在二十世纪的所谓“语 言转向”。在这种思路下,二十世纪的第一显学便是语言学。语言分析的方法和 成果,大举入侵,进入到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领域。而在文艺批评中,传 统的艺术理论几乎完全把地盘让给了语言分析。审美心理学成了弃妇,新宠是各 式各样的话语理论和文本分析。其实,在五光十色的话语理论和使人摸不着头脑 的术语后面,很可能并没有深奥的思想,只有一大堆文化泡沫。这应该引起国人 的警觉。因为中国人中趋赶时髦者也为数不少,他们肤浅的把“语言转向”当成 语言戏法,以为给事情冠上语言学名称就是一种深刻。语言的无所不在往往是障 眼法,掩盖的是无所不在、尖锐逼人的社会问题:文本分析和话语策略表面深奥 复杂,技术性十足,其实是糊弄人的轻佻手段,当你无话可说,或者必须发言而 缄其口时,你可以用语言对付语言,让他们厮杀,把自己的空虚和逃避掩饰起 来;对某些人而言,语言是学术上发家致富的资本,“与国际学术接轨”的捷径 这种泡沫当然不会持久,但对当代中国精神文化生态的破坏却已经是明显的。 ⑤语言的重要性,不在于它给舞文弄墨之士提供了驰骋的天地,而在于语言的隔 阂体现了民族矛盾,语言的冲突可能酿成暴力与流血。当今世界上许多地区的武 装冲突,分离运动,都有语言方面的根源。人类彼此间最根本的隔绝是语言的隔 绝,人类的得救,一定包括拆语言的墙、填平语言的鸿沟。在技术上解决语言意 义的传达与交流问题并不难。我们有理由认为,在这一个一千年的第一个世纪中, 人类将借助电子计算机,解决文字和语音之间的自动翻译问题。但种族、宗教、 文化的矛盾,利益之间的冲突,却不会轻易消除
安徽师大附中、安庆一中 2013 届高三联考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 阅读题(共 67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①历史证明,人类往往受制于自己的创造物。语言本应是思想、交流、生活的工 具,但它常常成了误解、敌意的渊薮,自由的牢笼。 ②最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大概是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和创立新教。他虔 信上帝,但痛恨教会的专横和教士的腐败。他宣扬一种新信念:每个信徒都能够 和上帝沟通,不需要教皇、教会、教士在中间传递信息。路德把自己一生中的许 多时间花在翻译《圣经》上,有了人人可读的德文本,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直接 沟通,教士阶级依靠拉丁文垄断《圣经》解释的特权就被打破了。由此可以理解 为什么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端于白话文运动,为什么发动白话文运动的胡适能爆得 大名,在中国思想文化界长期居于执牛耳的地位。语言的社会作用是如此之大, 语言变革有时会成为新时代来临的先声。 ③人类对语言的关注在二十世纪达到了空前的地步(我希望这种对语言的过分热 情也是绝后的)。看一看这个世纪顶尖级思想家:罗素和维特根斯坦开创了英美 语言分析的传统;海德格尔说,语言是人的世界,是人类的栖居之地;伽达默尔 认为,世界本身体现在语言中,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当代最富盛名的社会 批判家、新马克思主义者哈贝马斯把他的理论称为交往行动理论,提倡一种所谓 语言交往的伦理学。他认为,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压迫方式已经表 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受到扭曲,变成了伪交往,人的本性和道德的基础都存于 语言交往的作用中。他的社会批判集中于文化批判,而文化批判则深入到语言的 层面,他认为这是人类生活的最深层次。 ④把问题提到语言的高度来看待,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语言,甚至把世 界和人类的本质都归结为语言,这就是许多人理解的发生在二十世纪的所谓“语 言转向”。在这种思路下,二十世纪的第一显学便是语言学。语言分析的方法和 成果,大举入侵,进入到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领域。而在文艺批评中,传 统的艺术理论几乎完全把地盘让给了语言分析。审美心理学成了弃妇,新宠是各 式各样的话语理论和文本分析。其实,在五光十色的话语理论和使人摸不着头脑 的术语后面,很可能并没有深奥的思想,只有一大堆文化泡沫。这应该引起国人 的警觉。因为中国人中趋赶时髦者也为数不少,他们肤浅的把“语言转向”当成 语言戏法,以为给事情冠上语言学名称就是一种深刻。语言的无所不在往往是障 眼法,掩盖的是无所不在、尖锐逼人的社会问题:文本分析和话语策略表面深奥 复杂,技术性十足,其实是糊弄人的轻佻手段,当你无话可说,或者必须发言而 三缄其口时,你可以用语言对付语言,让他们厮杀,把自己的空虚和逃避掩饰起 来;对某些人而言,语言是学术上发家致富的资本,“与国际学术接轨”的捷径。 这种泡沫当然不会持久,但对当代中国精神文化生态的破坏却已经是明显的。 ⑤语言的重要性,不在于它给舞文弄墨之士提供了驰骋的天地,而在于语言的隔 阂体现了民族矛盾,语言的冲突可能酿成暴力与流血。当今世界上许多地区的武 装冲突,分离运动,都有语言方面的根源。人类彼此间最根本的隔绝是语言的隔 绝,人类的得救,一定包括拆语言的墙、填平语言的鸿沟。在技术上解决语言意 义的传达与交流问题并不难。我们有理由认为,在这一个一千年的第一个世纪中, 人类将借助电子计算机,解决文字和语音之间的自动翻译问题。但种族、宗教、 文化的矛盾,利益之间的冲突,却不会轻易消除
⑥地球上一共存在5000多种语言,但人类却只有一种。语言是分歧的,而理性 却是普遍的。人类能否依靠理性,使这一千年比上一千年少一些战争和苦难,多 些祥和与幸福?(节选自徐友渔《语言》,有删节) 1.从原文看,下列对“语言转向”内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十世纪人类对语言的关注达到空前地步,语言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最深层次。 B.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语言,甚至把世界和人类的本质都归结为语言。 C.语言分析的方法和成果,大举入侵,进入到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领域 D.给事情冠上语言学名称,以此掩盖无所不在、尖锐逼人的社会问题 2.下列对原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②段中以马丁·路德翻译《圣经》打破教士阶级依靠拉丁文垄断《圣 经》解释的特权和胡适因发动白话文运动而在中国思想文化界长期居于执牛耳的 地位为例,说明了语言变革必会成为新时代来临的先声。 B.文章第③段以几个顶尖级思想家为例说明了二十世纪人类对语言的关注达到 空前地步,第④段则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态度鲜明地批评由所谓的“语言转向” 而形成的文化泡沫现象,并指出它对当代中国精神文化生态造成了明显破坏。 C.文章第⑤段强调语言的重要性在于语言的隔阂体现了民族矛盾,语言的冲突 可能酿成暴力与流血,当今世界上的武装冲突、分离运动都有语言方面的根源。 这同第①段内容形成了照应。 D.文章第⑥段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祥和与幸福的祈盼,但以问句收束全篇又表明 作者对人类能依靠理性使这一千年比上一千年少一些战争和苦难,多一些祥和与 幸福极度怀疑。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的观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语言是人类自己的创造物,本应是思想、交流、生活的工具,但却成了误 解、敌意的渊薮,自由的牢笼 B.“语言转向”常常成为中国人趋赶时髦时糊弄人的轻佻手段,并以此把自己 的空虚和逃避掩饰起来。 C.人类能借助电子计算机,解决文字和语音之间的自动翻译问题,因此也能 依靠理性减少一些战争和苦难,多一些祥和与幸福。 D.语言的隔绝是人类彼此间最根本的隔绝,一定要拆语言的墙,填平语言的 鸿沟,人类才能得救 、(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争礼数 冯御史静山家一仆,忽发狂自挝,口作谵语云:“我虽落拓以死,究是衣冠。何 物小人,傲不避路?今惩尔使知。”静山自往视之曰:“君白昼现形耶?幽明异 路,恐于理不宜;君隐形耶?则君能见此辈,此辈不能见君,又何从而相避? 其仆俄如昏睡,稍顷而醒,则已复常矣 门人桐城耿守愚,狷介自好,而喜与人争礼数,余尝与论此事,曰:“儒者每盛 气凌轹,以邀人敬,谓之自重。不知重与不重,视所自为。苟道德无愧于圣贤, 虽王侯拥彗不能荣,虽胥靡版筑不能辱。可贵者在我,则在外者不足计耳。如必 以在外为重轻,是待人敬我我乃荣,人不敬我我即辱,舆台仆妾,皆可操我之荣 辱,毋乃自视太轻欤?”守愚曰:“公生长富贵,故持论如斯。寒士不贫贱骄人 则崖岸不立,益为人所贱矣。”余曰:“此田子方之言,朱子已驳之。其为客气 不待辩,即就其说而论,亦谓道德本重,不以贫贱而自屈。非毫无道德,但贫贱
⑥地球上一共存在 5000 多种语言,但人类却只有一种。语言是分歧的,而理性 却是普遍的。人类能否依靠理性,使这一千年比上一千年少一些战争和苦难,多 一些祥和与幸福?(节选自徐友渔《语言》,有删节) 1.从原文看,下列对“语言转向”内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二十世纪人类对语言的关注达到空前地步,语言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最深层次。 B. 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语言,甚至把世界和人类的本质都归结为语言。 C. 语言分析的方法和成果,大举入侵,进入到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领域。 D. 给事情冠上语言学名称,以此掩盖无所不在、尖锐逼人的社会问题。 2.下列对原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第②段中以马丁·路德翻译《圣经》打破教士阶级依靠拉丁文垄断《圣 经》解释的特权和胡适因发动白话文运动而在中国思想文化界长期居于执牛耳的 地位为例,说明了语言变革必会成为新时代来临的先声。 B. 文章第③段以几个顶尖级思想家为例说明了二十世纪人类对语言的关注达到 空前地步,第④段则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态度鲜明地批评由所谓的“语言转向” 而形成的文化泡沫现象,并指出它对当代中国精神文化生态造成了明显破坏。 C. 文章第⑤段强调语言的重要性在于语言的隔阂体现了民族矛盾,语言的冲突 可能酿成暴力与流血,当今世界上的武装冲突、分离运动都有语言方面的根源。 这同第①段内容形成了照应。 D. 文章第⑥段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祥和与幸福的祈盼,但以问句收束全篇又表明 作者对人类能依靠理性使这一千年比上一千年少一些战争和苦难,多一些祥和与 幸福极度怀疑。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的观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语言是人类自己的创造物,本应是思想、交流、生活的工具,但却成了误 解、敌意的渊薮,自由的牢笼。 B. “语言转向”常常成为中国人趋赶时髦时糊弄人的轻佻手段,并以此把自己 的空虚和逃避掩饰起来。 C. 人类能借助电子计算机,解决文字和语音之间的自动翻译问题,因此也能 依靠理性减少一些战争和苦难,多一些祥和与幸福。 D. 语言的隔绝是人类彼此间最根本的隔绝,一定要拆语言的墙,填平语言的 鸿沟,人类才能得救。 二、(3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争 礼 数 冯御史静山家一仆,忽发狂自挝,口作谵语云:“我虽落拓以死,究是衣冠。何 物小人,傲不避路?今惩尔使知。”静山自往视之曰:“君白昼现形耶?幽明异 路,恐于理不宜;君隐形耶?则君能见此辈,此辈不能见君,又何从而相避?” 其仆俄如昏睡,稍顷而醒,则已复常矣。 门人桐城耿守愚,狷介自好,而喜与人争礼数,余尝与论此事,曰:“儒者每盛 气凌轹,以邀人敬,谓之自重。不知重与不重,视所自为。苟道德无愧于圣贤, 虽王侯拥彗不能荣,虽胥靡版筑不能辱。可贵者在我,则在外者不足计耳。如必 以在外为重轻,是待人敬我我乃荣,人不敬我我即辱,舆台仆妾,皆可操我之荣 辱,毋乃自视太轻欤?”守愚曰:“公生长富贵,故持论如斯。寒士不贫贱骄人, 则崖岸不立,益为人所贱矣。”余曰:“此田子方之言,朱子已驳之。其为客气 不待辩,即就其说而论,亦谓道德本重,不以贫贱而自屈。非毫无道德,但贫贱
即可骄人也。信如君言,则乞丐较君为更贫,奴隶较君为更贱,群起而骄君,君 亦谓之能立品乎?先师陈白崖先生,尝手题一联于书室曰:‘事能知足心常惬, 人到无求品自高。’斯真探 七字可以千古矣。” 一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口作谵语云 谵语:胡话 B.狷介自好 狷介:正直,有操守 C.不知重与不重,视所自为 视:比较 D.又何从而相避 相:副词,偏指一方 5.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虽落拓以死 不以贫贱而自屈 B.如必以在外为重轻 益为人所贱矣 C.而喜与人争礼数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信如君言,则乞丐较君为更贫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说法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写冯静山家的仆人发狂自挝谵语,看似与下文“礼数”论无关,实则 恰恰通过仆人发狂描述阴间鬼魂“争礼数”自然引出现实中门人喜与人争礼数, 从而才有“我”与门人的“争礼数”之论,可见第一段并非多余,而是后文的重 要铺垫。 B.桐城耿守愚认为,儒者每盛气凌人,以邀人敬,是自重的表现;否则,就不 能显示自己的清高和自尊,更会被人瞧不起 纪昀与耿守愚都强调个人操守德行的重要,但纪昀认为自尊自重并不需要凭 借自己的贫贱自傲:重与不重,视所自为;可贵者在我,外者不足计。 D.《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继承魏晋志怪风格之作,内容广泛而多样,文字简 洁锋利。本文叙述简淡,不求文辞华美,但说理透彻周密。首段引人入胜,颇显 志怪之风。 7.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10分) (1)人敬我我乃荣,人不敬我我即辱。(4分) (2)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3分) (3)斯真探本之论,七字可以千古矣。(3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张养浩 往常时为功名惹是非,如今对山水忘名利。往常时趁鸡声赴早朝,如今 近晌午犹然睡。往常时秉笏立丹墀,如今把菊向东篱。往常时俯仰承权贵,如今 逍遥谒故知。往常时狂痴,险犯着笞杖徙流罪,如今便宜,课会风花雪月题。 〔注〕张养浩(1269-1329年),字希孟,济南章丘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 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本曲 写于弃官归隐后。 8.请找出本曲的“诗眼”,并说说其内涵与作用。(4分) 9.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本曲最突出的艺术手法。(4分) 10.从甲、乙任意选做一题,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即可骄人也。信如君言,则乞丐较君为更贫,奴隶较君为更贱,群起而骄君,君 亦谓之能立品乎?先师陈白崖先生,尝手题一联于书室曰:‘事能知足心常惬, 人到无求品自高。’斯真探本之论,七字可以千古矣。”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口作谵语云 谵语 :胡话 B.狷介自好 狷介:正直,有操守 C.不知重与不重,视所自为 视:比较 D.又何从而相避 相:副词,偏指一方 5.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我虽落拓以死 不以贫贱而自屈 B.如必以在外为重轻 益为人所贱矣 C.而喜与人争礼数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信如君言,则乞丐较君为更贫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说法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一段写冯静山家的仆人发狂自挝谵语,看似与下文“礼数”论无关,实则 恰恰通过仆人发狂描述阴间鬼魂“争礼数”自然引出现实中门人喜与人争礼数, 从而才有“我”与门人的“争礼数”之论,可见第一段并非多余,而是后文的重 要铺垫。 B.桐城耿守愚认为,儒者每盛气凌人,以邀人敬,是自重的表现;否则,就不 能显示自己的清高和自尊,更会被人瞧不起。 C.纪昀与耿守愚都强调个人操守德行的重要,但纪昀认为自尊自重并不需要凭 借自己的贫贱自傲;重与不重,视所自为;可贵者在我,外者不足计。 D.《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继承魏晋志怪风格之作,内容广泛而多样,文字简 洁锋利。本文叙述简淡,不求文辞华美,但说理透彻周密。首段引人入胜,颇显 志怪之风。 7.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10 分) (1)人敬我我乃荣,人不敬我我即辱。(4 分) (2)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3 分) (3)斯真探本之论,七字可以千古矣。(3 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 8—9 题。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张养浩 往常时为功名惹是非,如今对山水忘名利。往常时趁鸡声赴早朝,如今 近晌午犹然睡。往常时秉笏立丹墀,如今把菊向东篱。往常时俯仰承权贵,如今 逍遥谒故知。往常时狂痴,险犯着笞杖徙流罪,如今便宜,课会风花雪月题。 〔注〕张养浩(1269—1329 年),字希孟,济南章丘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 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本曲 写于弃官归隐后。 8.请找出本曲的“诗眼”,并说说其内涵与作用。(4 分) 9.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本曲最突出的艺术手法。(4 分) 10.从甲、乙任意选做一题,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
甲: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 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青雀黄龙之 舳 彩彻区明。 秋 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乙:(1)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2)江间波浪兼天涌, (杜甫《秋兴八 首(其一)》) (3)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 莲说》) (5)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6)师者,所以 (韩 愈《师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汨罗之思 ①在中国的河流中,汨罗江远算不上波高浪阔源远流长,但却是一条名闻遐迩的 圣水。它温柔而温暖的臂弯,曾先后收留中国诗歌史上两位走投无路的诗人。不 过,一位在下游,今日的汨罗县境,以水为坟,年年端午,竞渡的万千龙舟还在 打捞他的魂魄;一位在上游,如今的平江县域,堆土为墓,少人拜谒,与凄清的 墓地长年相伴的,多是春风秋雨夕阳晨雾,还有偶然在坟头点燃的几炷清 香 ②大历五年秋冬之际,杜甫出峡入湘在湖南流寓三年之后,准备顺湘江而下 回归河南故里。然而,在距县城仅十里的小田村附近的江上,世星即告陨落,他 年幼的儿子宗武只得将父亲草草葬于小田村天井湖,也就是我们今日见到的平江 杜墓。如果你远道前来,不仅可以一瞻遗迹,而且风行水上山间,鸟过田头陌上, 还会向你叙述许多有关杜甫的传说。我居杜甫曾经流寓过的长沙,虽然离平江地 不远,而且心向往之,但人事倥偬,竟然直到最后的一个秋冬交割之日,才得以 拜谒那一座山中的也是我心中的坟茔。 ③车出平江县城,驰过汨罗江大桥,往南行二十余里,即至杜甫墓。在一座小 小的山包之上,在几株青松翠柏的守护之中,猝不及防,近在咫尺,杜甫墓怆然 轰然巍然,撞伤撞痛也撞亮了我的眼睛!这,就是我们的千秋诗圣最后的安息 之所了。杜甫生地是河南,死所为湖南。黄河之南与洞庭湖之南,他和水结下的 真是生死缘,更何况他一生坎坷,最后除了飘泊于西南天地之间,就是将自己 家老小满怀忧愤托付给水上的一叶孤舟。他晚年流落湖湘,虽然兄弟音讯不通, 然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洞庭的浩阔景象也曾一度鼓舞了他已老的壮 心;虽然李白、高适、孟浩然等老朋友皆已先后故去,自己也老而多病,然而“戎 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他想到的仍是干戈扰攘的苦难时代。岁云暮矣,思之 如何?在一年将尽之时,他忧心如焚的仍是水深火热中的百姓黎民。他的绝笔诗 固然多有身世之悲,托孤之痛,但却仍然不忘时代的动乱和人民的痛苦,这就不 仅是“穷年忧黎元”,而是生死以之了,这是何等高远博大的襟怀啊!我们临来 匆匆,未及准备香烛,只好在墓前久久默然低首,燃点一炷永远也不会熄灭的心 香
甲: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 。闾 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青雀黄龙之 舳。 ,彩彻区明。 ,秋 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乙:(1)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2)江间波浪兼天涌, 。(杜甫《秋兴八 首(其一)》) (3)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4) ,濯清涟而不妖。 ( 周敦颐《爱 莲说》) (5)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6)师者,所以 。(韩 愈《师说》)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25 分) 汨 罗 之 思 ①在中国的河流中,汨罗江远算不上波高浪阔源远流长,但却是一条名闻遐迩的 圣水。它温柔而温暖的臂弯,曾先后收留中国诗歌史上两位走投无路的诗人。不 过,一位在下游,今日的汨罗县境,以水为坟,年年端午,竞渡的万千龙舟还在 打捞他的魂魄;一位在上游,如今的平江县域,堆土为墓,少人拜谒,与凄清的 墓地长年相伴的,多是春风秋雨夕阳晨雾,还有偶然在坟头点燃的几炷清 香。 ②大历五年秋冬之际,杜甫出峡入湘在湖南流寓三年之后,准备顺湘江而下, 回归河南故里。然而,在距县城仅十里的小田村附近的江上,世星即告陨落,他 年幼的儿子宗武只得将父亲草草葬于小田村天井湖,也就是我们今日见到的平江 杜墓。如果你远道前来,不仅可以一瞻遗迹,而且风行水上山间,鸟过田头陌上, 还会向你叙述许多有关杜甫的传说。我居杜甫曾经流寓过的长沙,虽然离平江地 不远,而且心向往之,但人事倥偬,竟然直到最后的一个秋冬交割之日,才得以 拜谒那一座山中的也是我心中的坟茔。 ③车出平江县城,驰过汨罗江大桥,往南行二十余里,即至杜甫墓。在一座小 小的山包之上,在几株青松翠柏的守护之中,猝不及防,近在咫尺,杜甫墓怆然 轰然巍然,撞伤撞痛也撞亮了我的眼睛! 这,就是我们的千秋诗圣最后的安息 之所了。杜甫生地是河南,死所为湖南。黄河之南与洞庭湖之南,他和水结下的 真是生死缘,更何况他一生坎坷,最后除了飘泊于西南天地之间,就是将自己一 家老小满怀忧愤托付给水上的一叶孤舟。他晚年流落湖湘,虽然兄弟音讯不通, 然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洞庭的浩阔景象也曾一度鼓舞了他已老的壮 心;虽然李白、高适、孟浩然等老朋友皆已先后故去,自己也老而多病,然而“戎 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他想到的仍是干戈扰攘的苦难时代。岁云暮矣,思之 如何?在一年将尽之时,他忧心如焚的仍是水深火热中的百姓黎民。他的绝笔诗 固然多有身世之悲,托孤之痛,但却仍然不忘时代的动乱和人民的痛苦,这就不 仅是“穷年忧黎元”,而是生死以之了,这是何等高远博大的襟怀啊!我们临来 匆匆,未及准备香烛,只好在墓前久久默然低首,燃点一炷永远也不会熄灭的心 香
④秋风吹来,墓草萧瑟。墓前的香炉小小,炉中残留三四根燃尽的香头,也 不知是何方来客对他的祭奠。我不由想起杜甫生前身后的凄凉。忠厚谦逊的他, 于前辈、同辈和晩辈的诗作,他奉致了许多景慕、褒扬与提携之辞,对那些诗名 不盛官位不尊而确有才华的诗人呢?他同样是乐道人善,本身有至高成就却胸怀 宽广,厚以待人,没有进入主流社会获得一官半职,时人也缺少慧眼,未能识 珠。他死后不久,髙仲武编《中兴间气集》,选录至德到大历末年二十六位诗 人的作品,杜甫竟然未能入列。 ⑤世上许多有抱负有才华的人,常常得不到认识和赏识,有如明珠暗投于尘封的 角落,好似良骥局促于偏远的一隅,有的人还屡遭厄运,抱憾甚至抱恨终生。然 而,有些人却僭居高位,浪得虚名,肥马高车,锦衣玉食,一辈子似乎活得有滋 有味。怀才不遇而困顿一生的杜甫,在生命行将结束的暮年,他得到郭受与韦迢 的赞扬,虽说他们是文坛的无名之辈,虽说杜甫和他们是浅友而非深交,但在杜 甫凄凉寒冷的岁月,那不是如同两盆炉火温暖了他那颗已经冻僵的心吗?千秋万 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如此评价和叹息李白,不知他对自己是否也有这种预感? 杜甫和李白一样有千秋万岁之名,这已是毫无疑问的了,李白的故里与墓地我还 无缘瞻拜,但河南巩县现为巩义市的杜甫故居,却依然寒伧,杜甫墓园也只是封 土一堆,青碑一块 ⑥于是,在汨罗江的上游,在拜别杜甫墓之际,在惟有江声似旧时的千古江涛 声里,我轻声吟诵北宋初年徐屯田一诗,权当专程来谒的心祭:“水与汨罗接, 天心深有存。远移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江山不受吊, 寒日下西原。”(作者:李元洛,选文有删节) 11.文章追怀杜甫,为什么开篇却引出与汨罗江魂魄相依的伟大诗人屈原?(6 分) 12.联系上下文,请体会文章第二自然段平淡的叙述中包含着哪些思想感情?(6 分) 13.纵观全文,在作者的深情追思中,杜甫是个怎样的诗人?请简要概括。(6 分) 14.从全文看,请联系现实探究作者在文章第五自然段所引发的议论文句的深刻 内涵。(7分) 第Ⅱ卷表达题(83分) 四、(23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伺候/窥伺 蹒跚/心宽体胖 得心应手/应届毕业 B.强迫/倔强 媲美/偏裨将校 忝列门墙/暴殄天物 C.体己/剔除 解元/解甲归田 事有蹊跷/另辟蹊径 D.机杼/纾困 稍息/稍纵即逝 曲径通幽/曲高和寡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3分) A.在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全 球性挑战面前,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推脱责任,任何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必须当仁 不让,国际社会应当协调行动 B.季羡林先生著作等身,坊间出版物琳琅满目。一本名为《季羨林谈人生》的 书,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因为它凸现了季先生晚年的思想精华,展示给人们 个大师的至高至纯的精神境界
④秋风吹来,墓草萧瑟。墓前的香炉小小,炉中残留三四根燃尽的香头,也 不知是何方来客对他的祭奠。我不由想起杜甫生前身后的凄凉。忠厚谦逊的他, 于前辈、同辈和晚辈的诗作,他奉致了许多景慕、褒扬与提携之辞,对那些诗名 不盛官位不尊而确有才华的诗人呢?他同样是乐道人善,本身有至高成就却胸怀 宽广,厚以待人,没有进入主流社会获得一官半职,时人也缺少慧眼,未能识 珠。 他死后不久,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选录至德到大历末年二十六位诗 人的作品,杜甫竟然未能入列。 ⑤世上许多有抱负有才华的人,常常得不到认识和赏识,有如明珠暗投于尘封的 角落,好似良骥局促于偏远的一隅,有的人还屡遭厄运,抱憾甚至抱恨终生。然 而,有些人却僭居高位,浪得虚名,肥马高车,锦衣玉食,一辈子似乎活得有滋 有味。怀才不遇而困顿一生的杜甫,在生命行将结束的暮年,他得到郭受与韦迢 的赞扬,虽说他们是文坛的无名之辈,虽说杜甫和他们是浅友而非深交,但在杜 甫凄凉寒冷的岁月,那不是如同两盆炉火温暖了他那颗已经冻僵的心吗?千秋万 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如此评价和叹息李白,不知他对自己是否也有这种预感? 杜甫和李白一样有千秋万岁之名,这已是毫无疑问的了,李白的故里与墓地我还 无缘瞻拜,但河南巩县现为巩义市的杜甫故居,却依然寒伧,杜甫墓园也只是封 土一堆,青碑一块。 ⑥于是,在汨罗江的上游,在拜别杜甫墓之际,在惟有江声似旧时的千古江涛 声里,我轻声吟诵北宋初年徐屯田一诗,权当专程来谒的心祭:“水与汨罗接, 天心深有存。远移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江山不受吊, 寒日下西原。”(作者:李元洛,选文有删节) 11.文章追怀杜甫,为什么开篇却引出与汨罗江魂魄相依的伟大诗人屈原?(6 分) 12.联系上下文,请体会文章第二自然段平淡的叙述中包含着哪些思想感情?(6 分) 13.纵观全文,在作者的深情追思中,杜甫是个怎样的诗人?请简要概括。(6 分) 14.从全文看,请联系现实探究作者在文章第五自然段所引发的议论文句的深刻 内涵。(7 分) 第Ⅱ卷 表达题(83 分) 四、(23 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伺候/窥伺 蹒跚/心宽体胖 得心应手/应届毕业 B.强迫/倔强 媲美/偏裨将校 忝列门墙/暴殄天物 C.体己/剔除 解元/解甲归田 事有蹊跷/另辟蹊径 D.机杼/纾困 稍息/稍纵即逝 曲径通幽/曲高和寡 16.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3 分) A.在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全 球性挑战面前,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推脱责任,任何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必须当仁 不让,国际社会应当协调行动。 B.季羡林先生著作等身,坊间出版物琳琅满目。一本名为《季羡林谈人生》的 书,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因为它凸现了季先生晚年的思想精华,展示给人们一 个大师的至高至纯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