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寿县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一本名著、一部电影、一台话剧、一首歌曲, 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虽历经久远年代,但至今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可 称之为“经典”。“经典”作品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正因如此,中 国人谁没读过四大名著?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又怎么能少了《三国演义》、《红 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倘若少了其中的一部,似乎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不 像真正的读书人家。而任何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作者耗尽毕生心血,经不断推敲,反复 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有的甚至一生磨一书,一生磨一戏,一生磨一歌,创作者 为此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不知从何时起,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其热情之高,速度之快,集数 之多,声势之大,令人瞠目结舌,惊讶不已。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今天有位大手笔 改编了某某名著,明天又一大导演改编了某某电影。其实,充其量是把不足两小时的电影拉 长为电视连续剧,其中,不乏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何以如此?说穿 了,就是金钱驱动,利益所致,改编越长越来钱,导演名声响天下,演员身价百倍升。至于 尊重“经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等等,似乎大可不必在意。反正诸多“经典 作者早已作古,死人不会与活人打官司,何必较真呢!这就给胡编乱造者吃了颗定心丸。其 实,恰恰相反。比如,一些革命史的文艺作品,广大读者和观众知悉历史,当年参加南征北 战的老战士尚健在,这么一来,新编经典越多,笑话越多,弄得那些穿帮的大编导们狼狈不 堪,不知如何应对。这些年,连续新编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 逝的电波》等,反响平平,就是例证。“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 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也不知缘起何日,各地又冒出了文化“啃老”的怪现象。只要读读新闻就不难看到,这些 年名人故里纷争四起,从黄帝故里、姜尚故里、老子、庄子故里之争到曹操、华佗故里之争。 从赵云故里、诸葛亮耕地之争,发展到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 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于是,有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 文化底蕴之深厚。对此现象,人们称之为文化“啃老族”。文化“啃老”,表面上看是对传统文 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其实并不尽然,在“复古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 机,厚古薄今,对当今文化不自信者有之;盲目开发、受利益驱动者有之:热衷做表面文章, 味追求政绩者有之;仿佛一旦争到了名人故里,便有了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身价倍增, 门票大涨,不尽财源滚滚而来。其实,错矣。对于名人故里、古人坟墓,理应重温历史、继 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 好的文化精品,无愧于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这才是当务之急。 依我看来,“经典新编,切莫急功近利,一哄而起:文化“啃老”,切忌躁动,蜂拥而至 只有慎之又慎,不为金钱所动,才能使“经典”神韵无穷,历史遗存光彩夺目,闪烁着文明和 智慧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而仰之 (节选自2010年10月8日《人民日报》) 1、从原文看,下面对“经典”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名著电影还是话剧歌曲,只要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历经久远年代 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都可称之为“经典” B、《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四大名著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 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所以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经典”作品。 C、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如果少了四大名著甚至少了其中的一部,就缺失了
安徽省寿县 2014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 I 卷(阅读题 共 66 分) 一、(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一本名著、一部电影、一台话剧、一首歌曲, 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虽历经久远年代,但至今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可 称之为“经典”。“经典”作品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正因如此,中 国人谁没读过四大名著?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又怎么能少了《三国演义》、《红 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倘若少了其中的一部,似乎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不 像真正的读书人家。而任何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作者耗尽毕生心血,经不断推敲,反复 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有的甚至一生磨一书,一生磨一戏,一生磨一歌,创作者 为此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不知从何时起,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其热情之高,速度之快,集数 之多,声势之大,令人瞠目结舌,惊讶不已。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今天有位大手笔 改编了某某名著,明天又一大导演改编了某某电影。其实,充其量是把不足两小时的电影拉 长为电视连续剧,其中,不乏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何以如此?说穿 了,就是金钱驱动,利益所致,改编越长越来钱,导演名声响天下,演员身价百倍升。至于 尊重“经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等等,似乎大可不必在意。反正诸多“经典” 作者早已作古,死人不会与活人打官司,何必较真呢!这就给胡编乱造者吃了颗定心丸。其 实,恰恰相反。比如,一些革命史的文艺作品,广大读者和观众知悉历史,当年参加南征北 战的老战士尚健在,这么一来,新编经典越多,笑话越多,弄得那些穿帮的大编导们狼狈不 堪,不知如何应对。这些年,连续新编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 逝的电波》等,反响平平,就是例证。“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 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也不知缘起何日,各地又冒出了文化“啃老”的怪现象。只要读读新闻就不难看到,这些 年名人故里纷争四起,从黄帝故里、姜尚故里、老子、庄子故里之争到曹操、华佗故里之争。 从赵云故里、诸葛亮耕地之争,发展到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 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于是,有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 文化底蕴之深厚。对此现象,人们称之为文化“啃老族”。文化“啃老”,表面上看是对传统文 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其实并不尽然,在“复古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 机,厚古薄今,对当今文化不自信者有之;盲目开发、受利益驱动者有之;热衷做表面文章, 一味追求政绩者有之;仿佛一旦争到了名人故里,便有了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身价倍增, 门票大涨,不尽财源滚滚而来。其实,错矣。对于名人故里、古人坟墓,理应重温历史、继 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 好的文化精品,无愧于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这才是当务之急。 依我看来,“经典”新编,切莫急功近利,一哄而起;文化“啃老”,切忌躁动,蜂拥而至。 只有慎之又慎,不为金钱所动,才能使“经典”神韵无穷,历史遗存光彩夺目,闪烁着文明和 智慧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而仰之。 (节选自 2010 年 10 月 8 日《人民日报》) 1、从原文看,下面对“经典”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无论是名著电影还是话剧歌曲,只要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历经久远年代, 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都可称之为“经典”。 B、《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四大名著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 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所以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经典”作品。 C、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如果少了四大名著甚至少了其中的一部,就缺失了
家庭的文化气息,就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 D、“经典”作品的诞生,需要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甚至创 作者为此耗尽毕生心血,因而“经典”作品才能神韵无穷,令人景而仰之 2、下列的说法,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其实都是添 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 B、影视圈掀起的“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热情高,速度快,声势大,却不去尊重“经 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究其原因,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 C、“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 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D、文化“啃老”,虽然体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但是在“复古 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这些都无益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3、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将“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的。《野 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改编,反响平平,恰恰说明了这 B、近年来名人故里纷争四起,出现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 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这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 底蕴之深厚,其真正的动机却并非如此。 C、重视传统文化,尊重古代名人,需要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 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这样才能无愧于 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 D、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急功近利,一哄而起的“经典”新编,浮 躁短视,蜂拥而上的文化“啃老”,都不能使“经典”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更不能使文明和智慧 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仰。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 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 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 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阁里间, 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 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 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 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 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 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 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目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 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 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
家庭的文化气息,就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 D、“经典”作品的诞生,需要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甚至创 作者为此耗尽毕生心血,因而“经典”作品才能神韵无穷,令人景而仰之。 2、下列的说法,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其实都是添 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 B、影视圈掀起的“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热情高,速度快,声势大,却不去尊重“经 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究其原因,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 C、“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 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D、文化“啃老”,虽然体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但是在“复古 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这些都无益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3、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将“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的。《野 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改编,反响平平,恰恰说明了这 一点。 B、近年来名人故里纷争四起,出现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 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这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 底蕴之深厚,其真正的动机却并非如此。 C、重视传统文化,尊重古代名人,需要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 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这样才能无愧于 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 D、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急功近利,一哄而起的“经典”新编,浮 躁短视,蜂拥而上的文化“啃老”,都不能使“经典”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更不能使文明和智慧 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仰。 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 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 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 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阁里间, 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 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 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 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 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 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 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目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 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 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 与:参加。 B.卒定谳,论罪如律 论:议论 C.一权量,定法度 D.复欲于计典黜之 黜:罢免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 ①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②时步行间里问,周咨疾苦 ③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 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⑤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 ⑥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A.③④⑥B.①②⑤C.①②⑥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初任昌化县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 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相率以力耕为业”,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城中人口得以增多。 B.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任崖州知州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 依法审案被诬陷,总督下令琼州总兵“会讯”。陶元淳得知后上书申辩,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 强而赦免了他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披甲 操刀的士兵冲入衙门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全无惧色,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 D.陶元淳力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 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 劳成疾而病故于任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5分) (2)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5分)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8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①。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余谁共午瓯茶? 注:①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所见之物 8诗人是如何表现居所之“幽”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 9清代梁清远在他的《雕丘杂录》曾说:“陆放翁诗,山居景况,一一写尽,可为村史, 但时有抑郁不平之气。”请结合这首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 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1) (2 (3) (4) (5) (6)
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 与:参加。 B.卒定谳,论罪如律 论:议论 C.一权量,定法度 一:统一。 D.复欲于计典黜之 黜:罢免。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 ) ①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②时步行间里问,周咨疾苦 ③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 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⑤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 ⑥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A.③④⑥ B.①②⑤ C.①②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初任昌化县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 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相率以力耕为业”,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城中人口得以增多。 B.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任崖州知州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 依法审案被诬陷,总督下令琼州总兵“会讯”。陶元淳得知后上书申辩,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 强而赦免了他。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披甲 操刀的士兵冲入衙门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全无惧色,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 D.陶元淳力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 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 劳成疾而病故于任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5 分) (2)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5 分)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8 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①。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余谁共午瓯茶? 注: ①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所见之物。 8.诗人是如何表现居所之“幽”的?试作简要分析。(4 分) 9.清代梁清远在他的《雕丘杂录》曾说:“陆放翁诗,山居景况,一一写尽,可为村史, 但时有抑郁不平之气。” 请结合这首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 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1)__________,(2)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
乙:(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 乎?(《论语》) (2)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己.(韩愈《师 说》) (3)白露横江 ,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 赋》)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1-14题。(24分) 被唢呐燃烧 一进入冬月,黑石河两岸成天唢呐声响 这声音如诉如泣,刺穿黄昏,在人心上撕扯出阵阵苦涩与茫然。唢呐本不是我故乡的乐 器,却深受我乡亲们的喜爱。成天劳作在田野间的乡亲,不曾像城里人那样有着许多表达自 己悲欢愁闷的方式,他们很多时候沉默如山。这样,当激烈高昂忧伤低沉的唢呐声骤然在空 旷辽远的冬日田原上响起时,我乡亲们总是被它燃烧得不能自禁。当唢呐声穿越暮色而来, 立刻,田野上肃立聆听的男人女人热泪滚落。 唢呐声起,那是天上落了一颗星。人间走了一个人。 唢呐声起,那是天上又落了一颗星,人间又走了一个人 这是我故乡的规矩,人走了,得用唢呐送送。很多年以后,当我故乡被城市消灭,当我 突然意识到自己再也没有故乡可回的时候,耳边便骤然响起那一声声凄怆的旋律,随之浮现 的,是我勾留在那旋律里的段段时光 那时侯,十多岁的我竟然爱上了唢呐。我梦想做一个吹唢呐的人,出席每一场乡村葬礼, 用自己所理解的音乐为逝者送行,宽恕他们在尘世间做过的一切,将他们的灵魂引入天堂 这个念头一经从我的脑子里冒出,立刻让我不得安宁。我开始留意那些吹唢呐的人,打 听他们中谁吹得最好。每个村庄都有值得骄傲的匠人,像瓦匠、泥水匠、使牛匠,他们走动 在乡亲们的目光里,背影亲切,面容安详,代表着乡村被人尊敬的那部分。 而吹唢呐的人不一样。也许是因为承担了灵魂送行人的角色,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像影子 一样飘忽。他们一般不会轻易出现在谁的嘴边。他们面目模糊。村里死了人,薄暮时分,吹 唢呐的人就孑然而来。人未至,声先到,几粒音符风一样飘到门口。起初让我百思不解的是, 他们最开始弄出的那段旋律并不表达出丝亳哀伤的情绪,倒更像村口流淌的小小溪流,轻易 而舒缓地就进入了人的内心。听到这声音,死去的人脸上渐渐呈现出圣洁的安详,仿佛那声 音一直抵达了他的魂灵深处,一下子就抚平了他最后的困扰。而茫然不知所措的人们立刻像 有了主心骨,他们不再纷乱地围绕着死者。他们从惊慌中恢复过来,静静地,用悲伤缅怀死 在整个葬礼之中,吹唢呐的人一直不动声色,他手臂枯瘦,却如有神助,将几个音符轻 轻组合,就左右了葬礼的全局。死者的所有亲属按辈份一一排好,他们在唢呐声的指挥之下, 依照古老的习俗,在葬礼的高潮处嚎啕大哭,在追思的时刻哀哀啜泣,一连几天,他们被唢 呐声牵引着,一步一步将死者送到泥土下面 而整个过程,吹唢呐的人一直像置身事外,尽管他实际上是葬礼的主持人,但他总是神 情木然,谁也瞧不见他内心的波涛 几天过后,唢呐声突然就消失了。乡村恢复了平静,死者被亲人们放进了记忆。而最令 我奇怪的是,吹唢呐的人仿佛根本就像不曾来过一样,他像穿过村庄上空的一阵来历不明的 风,转眼就撤退得无影无踪 现在想来,也许就是那声声唢呐唤醒了青春期我对于生与死的朦胧思考,也许还有吹唢 呐人的那种安然面对生死的态度激起了我做一名吹唢呐人的愿望。那些游荡的日子,我不止
乙:(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不亦乐乎?____________,不亦君子 乎?(《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 说》) (3)白露横江, 。 ,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 壁赋》)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 11—14 题。(24 分) 被唢呐燃烧 一进入冬月,黑石河两岸成天唢呐声响。 这声音如诉如泣,刺穿黄昏,在人心上撕扯出阵阵苦涩与茫然。唢呐本不是我故乡的乐 器,却深受我乡亲们的喜爱。成天劳作在田野间的乡亲,不曾像城里人那样有着许多表达自 己悲欢愁闷的方式,他们很多时候沉默如山。这样,当激烈高昂忧伤低沉的唢呐声骤然在空 旷辽远的冬日田原上响起时,我乡亲们总是被它燃烧得不能自禁。当唢呐声穿越暮色而来, 立刻,田野上肃立聆听的男人女人热泪滚落。 唢呐声起,那是天上落了一颗星。人间走了一个人。 唢呐声起,那是天上又落了一颗星,人间又走了一个人。 …… 这是我故乡的规矩,人走了,得用唢呐送送。很多年以后,当我故乡被城市消灭,当我 突然意识到自己再也没有故乡可回的时候,耳边便骤然响起那一声声凄怆的旋律,随之浮现 的,是我勾留在那旋律里的段段时光。 那时侯,十多岁的我竟然爱上了唢呐。我梦想做一个吹唢呐的人,出席每一场乡村葬礼, 用自己所理解的音乐为逝者送行,宽恕他们在尘世间做过的一切,将他们的灵魂引入天堂。 这个念头一经从我的脑子里冒出,立刻让我不得安宁。我开始留意那些吹唢呐的人,打 听他们中谁吹得最好。每个村庄都有值得骄傲的匠人,像瓦匠、泥水匠、使牛匠,他们走动 在乡亲们的目光里,背影亲切,面容安详,代表着乡村被人尊敬的那部分。 而吹唢呐的人不一样。也许是因为承担了灵魂送行人的角色,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像影子 一样飘忽。他们一般不会轻易出现在谁的嘴边。他们面目模糊。村里死了人,薄暮时分,吹 唢呐的人就孑然而来。人未至,声先到,几粒音符风一样飘到门口。起初让我百思不解的是, 他们最开始弄出的那段旋律并不表达出丝毫哀伤的情绪,倒更像村口流淌的小小溪流,轻易 而舒缓地就进入了人的内心。听到这声音,死去的人脸上渐渐呈现出圣洁的安详,仿佛那声 音一直抵达了他的魂灵深处,一下子就抚平了他最后的困扰。而茫然不知所措的人们立刻像 有了主心骨,他们不再纷乱地围绕着死者。他们从惊慌中恢复过来,静静地,用悲伤缅怀死 者。 在整个葬礼之中,吹唢呐的人一直不动声色,他手臂枯瘦,却如有神助,将几个音符轻 轻组合,就左右了葬礼的全局。死者的所有亲属按辈份一一排好,他们在唢呐声的指挥之下, 依照古老的习俗,在葬礼的高潮处嚎啕大哭,在追思的时刻哀哀啜泣,一连几天,他们被唢 呐声牵引着,一步一步将死者送到泥土下面。 而整个过程,吹唢呐的人一直像置身事外,尽管他实际上是葬礼的主持人,但他总是神 情木然,谁也瞧不见他内心的波涛。 几天过后,唢呐声突然就消失了。乡村恢复了平静,死者被亲人们放进了记忆。而最令 我奇怪的是,吹唢呐的人仿佛根本就像不曾来过一样,他像穿过村庄上空的一阵来历不明的 风,转眼就撤退得无影无踪。 现在想来,也许就是那声声唢呐唤醒了青春期我对于生与死的朦胧思考,也许还有吹唢 呐人的那种安然面对生死的态度激起了我做一名吹唢呐人的愿望。那些游荡的日子,我不止
次悄悄尾随着吹唢呐的人,跟着他们穿过黑石河两岸大大小小的村庄,见证了许多人的死 亡,在唢呐声起伏的节奏中,我明白了死亡其实是一种再生 那应该是乡村最后的安静时光。那段时光过去以后,汹涌而来的打工潮淹没了乡村,首 先出去的是我的同龄人们,然后是更大的人,更老的人。他们像上岸的鱼,茫然地穿行在城 市的大街小巷,他们中,有的人就在城市里悄然逝去。而城市,已经找不到一个吹唢呐的人 城市的唢呐在电视里吹,那声音与安慰灵魂的事情已经无关。 (节选自《西部散文选刊》2010年) 11.文章的第②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2.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唢呐声起,那是天上落了一颗星。人间走了一个人。唢呐声起,那是天上又落了 一颗星,人间又走了一个人 (2)他们像上岸的鱼,茫然地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他们中,有的人就在城市里悄 然逝去 13.从全文看,唢呐人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14.从作者的青春时节刚离开故乡,唢呐声一直在心中萦绕不去,结合全文,请探究唢 呐声在文中有哪些内涵?(8分) 第Ⅱ卷(表达题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讳疾忌医微言大义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B.磬竹难书两全其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C.掷地有声曲意逢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至高无上原形必露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汶川县某领导在灾后重建工作总结会上,如数家珍般介绍了当地连年发生的较大地震 灾害的情况 B那位著名学者去年在北京大学所作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讲,观点鲜明,切中 时弊,真可谓不刊之论啊 C.近年来,寿县按照“建设新城,保护古城,提升名城”的战略构想,着力打造“·城四 ,以改变老城区人车拥挤,鳞次栉比的现象。 D.滚滚长江水,滔滔黄河浪,翻卷起中国历史上多少为争夺权力而相互杀戮、茹毛饮血 的残酷故事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凡事若不分青红皂白,把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成对毫不 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到伤害。 B.她的创新设计投入生产仅三个月,就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这项设计付出的 所有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 C.哈佛燕京图书馆每年都有一次买旧书的盛会,每次我都能在一堆堆五花八门的书里 淘到如金子般珍贵的书,并因此而兴奋 D.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欧洲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解决失业问题,严峻的形势将 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 18.下面几个话语情境分别存在表述不当之处,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4分) 情境一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晁盖送给捕头雷横十两银子,雷横一边接过银子一边说:
一次悄悄尾随着吹唢呐的人,跟着他们穿过黑石河两岸大大小小的村庄,见证了许多人的死 亡,在唢呐声起伏的节奏中,我明白了死亡其实是一种再生。 那应该是乡村最后的安静时光。那段时光过去以后,汹涌而来的打工潮淹没了乡村,首 先出去的是我的同龄人们,然后是更大的人,更老的人。他们像上岸的鱼,茫然地穿行在城 市的大街小巷,他们中,有的人就在城市里悄然逝去。而城市,已经找不到一个吹唢呐的人, 城市的唢呐在电视里吹,那声音与安慰灵魂的事情已经无关。 (节选自《西部散文选刊》2010 年) 11.文章的第②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 分) 12.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6 分) (1)唢呐声起,那是天上落了一颗星。人间走了一个人。唢呐声起,那是天上又落了 一颗星,人间又走了一个人。 (2)他们像上岸的鱼,茫然地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他们中,有的人就在城市里悄 然逝去 13.从全文看,唢呐人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 分) 14.从作者的青春时节刚离开故乡,唢呐声一直在心中萦绕不去,结合全文,请探究唢 呐声在文中有哪些内涵?(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84 分) 四、(24 分)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 分) A.讳疾忌医 微言大义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B.磬竹难书 两全其美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C.掷地有声 曲意逢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至高无上 原形必露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16.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汶川县某领导在灾后重建工作总结会上,如数家珍般介绍了当地连年发生的较大地震 灾害的情况。 B.那位著名学者去年在北京大学所作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讲,观点鲜明,切中 时弊,真可谓不刊之论啊! C. 近年来,寿县按照“建设新城,保护古城,提升名城”的战略构想,着力打造“一城四 区”,以改变老城区人车拥挤,鳞次栉比的现象。 D.滚滚长江水,滔滔黄河浪,翻卷起中国历史上多少为争夺权力而相互杀戮、茹毛饮血 的残酷故事。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凡事若不分青红皂白,把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成对毫不 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到伤害。 B.她的创新设计投入生产仅三个月,就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这项设计付出的 所有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 C.哈佛燕京图书馆每年都有一次买旧书的盛会,每次我都能在一堆堆五花八门的书里 淘到如金子般珍贵的书,并因此而兴奋。 D.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欧洲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解决失业问题,严峻的形势将 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 18.下面几个话语情境分别存在表述不当之处,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4 分) 情境一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晁盖送给捕头雷横十两银子,雷横一边接过银子一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