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望江县2014-2015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拭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 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卷)上做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66分) (9分) 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1-3题 莫把汉学当国学 慕朵生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 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但笔者以为,“汉学” 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 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 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 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 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 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 统。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 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 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 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 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 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 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 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 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 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自有弘扬和光大的 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 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 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 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安徽省望江县 2014—2015 学年度高 一 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高 一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拭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 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卷)上做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 1-3 题。 莫把汉学当国学 慕朵生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 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但笔者以为,“汉学” 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 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 至今已有 600 多年历史。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 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 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 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 100 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 统。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 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 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 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 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 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 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 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 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 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自有弘扬和光大的 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 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 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 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 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 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一一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 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成国学的优 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 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如任 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 “在中国的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 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 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 (选自2014年4月1日《学习 时报》,有删改) 1.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学是中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 国家的学者。 B.汉学已有600多年历史,要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和 “中国学”等几大阶段。 C.汉学研究不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 至改写了世界文明进程。 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 界文化中的方位和价值 2.关于“汉学与国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学与国学都是研究中华文化,而汉学仅仅把中华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客观 对象 B.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 系统。 C.汉学是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国学则注重用生命和情感体 验中华文化 D.国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国学研究应当负有弘扬光大中华文化的 责任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动和思想的活跃, 迫使国人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 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脉,是立国的源泉,没有了国学,就丢失了根本, 丢失了历史,丢失了精神。 C.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 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D.作者认为,汉学当热,希望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 可以取代国学,国学应当大踏步地复兴。 二、(3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 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 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 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成国学的优 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 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如任 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 “在中国的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 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 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 (选自 2014 年 4 月 1 日《学习 时报》,有删改) 1.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学是中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 国家的学者。 B.汉学已有 600 多年历史,要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和 “中国学” 等几大阶段。 C.汉学研究不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 至改写了世界文明进程。 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 界文化中的方位和价值。 2.关于“汉学与国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学与国学都是研究中华文化,而汉学仅仅把中华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客观 对象。 B.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仅有 100 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 系统。 C.汉学是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国学则注重用生命和情感体 验中华文化。 D.国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国学研究应当负有弘扬光大中华文化的 责任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上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动和思想的活跃, 迫使国人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 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脉,是立国的源泉,没有了国学,就丢失了根本, 丢失了历史,丢失了精神。 C.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 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D.作者认为,汉学当热,希望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 可以取代国学,国学应当大踏步地复兴。 二、(3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任光禄竹溪记 〔明)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①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 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 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 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 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 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 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 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 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 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 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 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 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 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 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 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 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 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注】①绝徼(jido):极远的边地。徼,边界 (选自《四部丛刊》 本《荆川先生文集》)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芟而去焉 芟:锄除 B.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 或:或许 C.然穷其所生之地 穷:探求 D.尤挺挺不妄与人交 妄:随意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京城人乃宝吾之所薪 B.甥其为我记之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因自谓竹溪主人 遍植以竹,不植他 木 因击沛公于坐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6.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任光禄竹溪记 〔明〕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①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 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 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 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 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 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 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 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 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 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 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 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 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 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 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 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 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 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注】①绝徼(jiào):极远的边地。徼,边界。 (选自《四部丛刊》 本《荆川先生文集》)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或芟而去焉 芟:锄除 B.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 或:或许 C.然穷其所生之地 穷:探求 D.尤挺挺不妄与人交 妄:随意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 京城人乃宝吾之所薪 B. 甥其为我记之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 因自谓竹溪主人 D. 遍植以竹,不植他 木 因击沛公于坐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6.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起笔写京师人与南人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一贵一贱,形成鲜明的对照 进而推理叙写“绝徼海外人”可能有的态度,从而发出“世之好丑,亦何常之 有”的慨叹。 B.光禄任君虽身处江南,却不以世俗贱竹而贱之,反而在园中“遍植以竹” 并自号曰“竹溪主人”。虽寥寥几笔,却刻画了一个不苟合流俗、志趣高雅的人 物形象 C.本文题为“记”,所记的中心事件是舅父任君治园植竹一事,但作者并没有 在“记”上大做文章,而是借题发挥,通过对比、衬托,自然托出文章的主旨。 D.本文既写人又写竹,两相取巧。其竹巧怪不如石,妖艳绰约不如花,绝无声 色臭味可好;其人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借人物形象凸显了竹之品质,是本文的 艺术特色。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3分) (2)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4分) (3)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3分) 8、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①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前者运用了 后者运用了 (4分) ②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截然不同,前者表现了 的态度,后者表现了 态度。(4分) 9、名言名篇填空。(每空1分,共7分) 1)但我不能放歌,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 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 (2)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 。(《诗经·氓》)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 操《短歌行》) (4)仰观宇宙之大, (王羲之《兰亭集 序》) (5)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 田居》) (6)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 之 (苏轼《赤壁赋》)
A.文章起笔写京师人与南人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一贵一贱,形成鲜明的对照; 进而推理叙写“绝徼海外人”可能有的态度,从而发出“世之好丑,亦何常之 有”的慨叹。 B.光禄任君虽身处江南,却不以世俗贱竹而贱之,反而在园中“遍植以竹”, 并自号曰“竹溪主人”。虽寥寥几笔,却刻画了一个不苟合流俗、志趣高雅的人 物形象。 C.本文题为“记”,所记的中心事件是舅父任君治园植竹一事,但作者并没有 在“记”上大做文章,而是借题发挥,通过对比、衬托,自然托出文章的主旨。 D.本文既写人又写竹,两相取巧。其竹巧怪不如石,妖艳绰约不如花,绝无声 色臭味可好;其人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借人物形象凸显了竹之品质,是本文的 艺术特色。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3 分) (2)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4 分) (3)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3 分) 8、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①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前者运用了 ________,后者运用了_______。 (4 分) ②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截然不同,前者表现了____________的态度,后者表现了 __________态度。(4 分) 9、名言名篇填空。(每空 1 分,共 7 分) (1)但我不能放歌,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 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 (2)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_____________。(《诗经·氓》) (3)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 操《短歌行》) (4)仰观宇宙之大, 。(王羲之《兰亭集 序》) (5)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 田居》) (6)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 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拾叶者言 李国文 (1)银杏树,在南方很多,到了太寒冷的北方,就比较罕见了 (2)这种树,又名公孙树,那意思是说它的生长期很慢,也很长,通常是爷爷种下 的树,要到孙子那一辈,才能结果。结的果子,叫做白果,因其外壳薄白而名, 果肉色绿而糯,微苦,颇有不同一般的滋味。旧时,在上海,冬天,夜晚,常可 听到有小贩叫卖“糖炒热白果”者,于小可盈握的炭炉上,炒一捧白果,热烘烘 的剥来,在寒风中,塞入嘴中也很有一点暖在心头之意。 (3)不过,长到这把年纪,看到过许多地方的许多银杏树,但树上挂着果实的,至 今,却尚无眼福一睹,实在是很遗憾的。所以,便把对于树的兴趣,关注到银杏 树叶了。拾这种树的叶子,同人家集邮,集火花,集钱币一样,也是一件乐在其 中的事情。在所有的树木中,独有银杏树叶算是独树一帜的,状似扇,形似贝, 薄似纸,轻似羽,轻盈飘逸,洁净雅致,形成一种很特别的风格。 (4)在北京的香山脚下,就在双清别墅附近,有那么几株古老银杏,近些年来,又 在空旷地上,栽种了一些,都还十分孱弱,尚不成林。不过,一到秋天,当满山 黄栌红了起来的时候,这些银杏树,也飒飒地飘落满地黄叶,用另一种鲜艳,点 缀着山光水色,也是怪有情调的。色彩总是搭配起来,要好看些。站在山下,放 眼看去,红中有黄,黄中有绿,于是,风景便格外好看了 (5)每年秋天,人们到香山去,无不志在红叶。但我,却总要拾几片银杏树叶,夹 在书里,作书签用。而且,我到别处去,若见到银杏树叶,也有收集的兴趣,无 非留在书册里,作一个小小的纪念。 (6)这片银杏叶,从此在书中的某一页与某篇相伴,也多了一丝斯文 (7)有时候,翻开书,未读文章,先读叶片,因为很容易就翻到夹着叶片的那一页, 它马上就突然出来。于是使你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某地逗留的情景。 (8)在大自然中,它算得上最微末的事物了,所以,它从来也不会扮演重要角色的。 它在你的书页中,那种不想让你注意,也不想让你不注意的自然而然的样子,其 实,也含有一份做人之道的平实在内的。若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 也就多了一点自知之明,便省得许多力不从心的烦恼。当然,也就有了尊严。 (9)叶是一回事,但无数的叶构成的树,则是另一回事。 0我记得有一年,在山东泰安的岱庙里,见到两棵并肩立着的古银杏树,中间只 隔着一条甬道,可谓形影不离数千年。两棵数高约几十米,数径也得两三人合抱, 确是一副非凡模样。看到这两棵历经沧海桑田,阅遍人间变化的参天古树,同行 的人,都膜拜之,仰视之,赞叹之,无法不肃然起敬。有人说,泰山为五岳之首, 那么泰山下的这两棵银杏树,也许是最古老的了。 α〕银杏树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端庄,是高标挺拔,但它的叶片,却是明洁俏丽, 优雅可人。这也是伟岸的人,和寻常的人,各有其不一般的特色了。伟岸者有其 抱负,寻常人有自己的志趣,这世界所以美丽,就是有各种不同的追求和目标。 假如我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张绝对相同的叶片,那么对于拾叶者的启示, 莫过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了
三、(2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 拾叶者言 李国文 ⑴银杏树,在南方很多,到了太寒冷的北方,就比较罕见了。 ⑵这种树,又名公孙树,那意思是说它的生长期很慢,也很长,通常是爷爷种下 的树,要到孙子那一辈,才能结果。结的果子,叫做白果,因其外壳薄白而名, 果肉色绿而糯,微苦,颇有不同一般的滋味。旧时,在上海,冬天,夜晚,常可 听到有小贩叫卖“糖炒热白果”者,于小可盈握的炭炉上,炒一捧白果,热烘烘 的剥来,在寒风中,塞入嘴中也很有一点暖在心头之意。 ⑶不过,长到这把年纪,看到过许多地方的许多银杏树,但树上挂着果实的,至 今,却尚无眼福一睹,实在是很遗憾的。所以,便把对于树的兴趣,关注到银杏 树叶了。拾这种树的叶子,同人家集邮,集火花,集钱币一样,也是一件乐在其 中的事情。在所有的树木中,独有银杏树叶算是独树一帜的,状似扇,形似贝, 薄似纸,轻似羽,轻盈飘逸,洁净雅致,形成一种很特别的风格。 ⑷在北京的香山脚下,就在双清别墅附近,有那么几株古老银杏,近些年来,又 在空旷地上,栽种了一些,都还十分孱弱,尚不成林。不过,一到秋天,当满山 黄栌红了起来的时候,这些银杏树,也飒飒地飘落满地黄叶,用另一种鲜艳,点 缀着山光水色,也是怪有情调的。色彩总是搭配起来,要好看些。站在山下,放 眼看去,红中有黄,黄中有绿,于是,风景便格外好看了。 ⑸每年秋天,人们到香山去,无不志在红叶。但我,却总要拾几片银杏树叶,夹 在书里,作书签用。而且,我到别处去,若见到银杏树叶,也有收集的兴趣,无 非留在书册里,作一个小小的纪念。 ⑹这片银杏叶,从此在书中的某一页与某篇相伴,也多了一丝斯文。 ⑺有时候,翻开书,未读文章,先读叶片,因为很容易就翻到夹着叶片的那一页, 它马上就突然出来。于是使你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某地逗留的情景。 ⑻在大自然中,它算得上最微末的事物了,所以,它从来也不会扮演重要角色的。 它在你的书页中,那种不想让你注意,也不想让你不注意的自然而然的样子,其 实,也含有一份做人之道的平实在内的。若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 也就多了一点自知之明,便省得许多力不从心的烦恼。当然,也就有了尊严。 ⑼叶是一回事,但无数的叶构成的树,则是另一回事。 ⑽我记得有一年,在山东泰安的岱庙里,见到两棵并肩立着的古银杏树,中间只 隔着一条甬道,可谓形影不离数千年。两棵数高约几十米,数径也得两三人合抱, 确是一副非凡模样。看到这两棵历经沧海桑田,阅遍人间变化的参天古树,同行 的人,都膜拜之,仰视之,赞叹之,无法不肃然起敬。有人说,泰山为五岳之首, 那么泰山下的这两棵银杏树,也许是最古老的了。 ⑾银杏树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端庄,是高标挺拔,但它的叶片,却是明洁俏丽, 优雅可人。这也是伟岸的人,和寻常的人,各有其不一般的特色了。伟岸者有其 抱负,寻常人有自己的志趣,这世界所以美丽,就是有各种不同的追求和目标。 假如我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张绝对相同的叶片,那么对于拾叶者的启示, 莫过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