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中发生引流管滑脱、漏气或引流液反流等意外情况。若胸腔引流管不慎滑出 胸腔时,应嘱病人呼气,同时迅速用凡士林纱布及胶布封闭引流口,并立即通知 医生进行处理。 2.引流装置及伤口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引流瓶上的排气管外端应用 1~2层纱布包扎好,避免空气中尘埃或脏物进入引流瓶内。如使用一次性闭式 引流系统,需每天更换引流瓶,更换时应注意连接管和接头处的消毒,更换前用 双钳夹紧引流管近心端,更换完毕检查无误后再放开,以防止气体进入胸腔。伤 口敷料每1~2天更换1次,有分泌物渗湿或污染时及时更换。 3.肺功能锻炼鼓励病人每2h进行1次深呼吸、咳嗽和吹气球练习,以促 进受压萎陷的肺扩张,加速胸腔内气体排出,促进肺尽早复张。但应避免持续剧 烈的咳嗽。 4.拔管护理引流管拔除指征引流管无气体逸出1~2天后,夹闭1天病人 无气急、呼吸困难,透视或X线胸片示肺已全部复张,可拔除引流管。拔管时 嘱病人深呼气,拔管后立即用无菌凡士林纱布覆盖伤口。拔管后24h内注意观察 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切口处漏气、渗出、出血、皮下气肿等情况,如发现异常 应及时处理。 四、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是在病人自然通气和(或)氧合功能出现 障碍时,运用器械(主要是呼吸机)使病人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的方法。根 据是否建立人工气道分为有创机械通气和无创机械通气。 (一)有创机械通气 指通过建立人工气道(经鼻或口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进行的机械通气方式。 【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包括:①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如COPD急性加重、哮喘急性 发作等。②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如神经肌肉病变、间质性肺疾病、胸廓畸形等。 ③肺实质病变:如ARDS,重症肺炎、严重的心源性水肿。④心肺复苏:任何原 因引起的心跳、呼吸骤停进行心肺复苏时。⑤需强化气道管理:如需保持呼吸道 通畅、防止室息和使用某些呼吸抑制药物等。⑥预防性使用:如心、胸外科手术 短期保留机械通气以帮助病人减轻因手术创伤而加重的呼吸负担,减轻心肺和体
过程中发生引流管滑脱、漏气或引流液反流等意外情况。若胸腔引流管不慎滑出 胸腔时,应嘱病人呼气,同时迅速用凡士林纱布及胶布封闭引流口,并立即通知 医生进行处理。 2.引流装置及伤口护理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引流瓶上的排气管外端应用 1~2 层纱布包扎好,避免空气中尘埃或脏物进入引流瓶内。如使用一次性闭式 引流系统,需每天更换引流瓶,更换时应注意连接管和接头处的消毒,更换前用 双钳夹紧引流管近心端,更换完毕检查无误后再放开,以防止气体进入胸腔。伤 口敷料每 1~2 天更换 1 次,有分泌物渗湿或污染时及时更换。 3.肺功能锻炼 鼓励病人每 2h 进行 1 次深呼吸、咳嗽和吹气球练习,以促 进受压萎陷的肺扩张,加速胸腔内气体排出,促进肺尽早复张。但应避免持续剧 烈的咳嗽。 4.拔管护理引流管拔除指征 引流管无气体逸出 1~2 天后,夹闭 1 天病人 无气急、呼吸困难,透视或 X 线胸片示肺已全部复张,可拔除引流管。拔管时 嘱病人深呼气,拔管后立即用无菌凡士林纱布覆盖伤口。拔管后 24h 内注意观察 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切口处漏气、渗出、出血、皮下气肿等情况,如发现异常 应及时处理。 四、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是在病人自然通气和(或)氧合功能出现 障碍时,运用器械(主要是呼吸机)使病人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的方法。根 据是否建立人工气道分为有创机械通气和无创机械通气。 (一)有创机械通气 指通过建立人工气道(经鼻或口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进行的机械通气方式。 【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包括:①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如 COPD 急性加重、哮喘急性 发作等。②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如神经肌肉病变、间质性肺疾病、胸廓畸形等。 ③肺实质病变:如 ARDS,重症肺炎、严重的心源性水肿。④心肺复苏:任何原 因引起的心跳、呼吸骤停进行心肺复苏时。⑤需强化气道管理:如需保持呼吸道 通畅、防止窒息和使用某些呼吸抑制药物等。⑥预防性使用:如心、胸外科手术 短期保留机械通气以帮助病人减轻因手术创伤而加重的呼吸负担,减轻心肺和体
力上的负担,促进术后恢复。 2.使用指征尚无统一的标准。有下列情况存在时,宜尽早建立人工气道, 进行人工通气,不要等到呼吸心跳濒临停止甚至己停止后再考虑机械通气:①严 重呼吸衰竭和ARDS病人经积极治疗,情况无改善甚至恶化者:②呼吸型态严 重异常:成人呼吸频率>35~40次分或6一8次分,或呼吸不规则、自主呼吸微 弱或消失:③意识障碍:④严重低氧血症,PaO2≤50mmHg,且经过高浓度氧疗 仍≤50mmHg:⑤PaO2进行性升高,PH动态下降。 3.禁忌证机械通气治疗无绝对禁忌证。正压通气的相对禁忌证为:①伴 有肺大泡的呼吸衰竭:②未经引流的气胸和纵膈气肿:③严重肺出血:④急性心 肌梗死:⑤低血容量性休克未补足血容量者。 【机械通气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由于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呼吸机大多为正压通气,可使肺泡内压及胸腔内压明 显升高,因此对呼吸和循环都会产生一系列不同于自然呼吸的影响。 1.对呼吸功能的影响①呼吸肌:通过替代呼吸肌做功使之得到休息,同 时通过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而改善呼吸肌做功环境:但长期使用可出现失用 性萎缩,导致呼吸机依赖。②肺泡:使萎陷的肺泡复张、减轻肺水肿、增加肺表 面活性物质的生成、改善肺顺应性。③气道:扩张气道,降低气道阻力。④呼吸 机制:肺扩展及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改善,使肺牵张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传入 呼吸中枢的冲动减少,抑制自主呼吸。⑤通气/血流比例:一方面通过改善肺泡 通气和复张菱陷肺泡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减少分流:另一方面,由于气体容易 进入比较健康的肺区使该区肺泡过度通气,导致毛细血管受压、血流减少,使通 气/血流比例恶化。⑥弥散功能:一方面通过改善肺水肿、增加功能残气量和增 加呼吸膜两侧的压力梯度而改善弥散功能:另一方面,由于减少回心血量、减少 肺血管床容积,使弥散功能降低。 2.对循环功能的影响正压通气可使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下降,严重 时血压下降。通常认为平均气道压>7cmH0或PEEP>5cmH,O即可引起血流动 力学的变化。 【机械通气的实施】 1.人机连接方式
力上的负担,促进术后恢复。 2.使用指征 尚无统一的标准。有下列情况存在时,宜尽早建立人工气道, 进行人工通气,不要等到呼吸心跳濒临停止甚至已停止后再考虑机械通气:①严 重呼吸衰竭和 ARDS 病人经积极治疗,情况无改善甚至恶化者;②呼吸型态严 重异常:成人呼吸频率>35~40 次/分或 6~8 次/分,或呼吸不规则、自主呼吸微 弱或消失;③意识障碍;④严重低氧血症,PaO2≤50mmHg,且经过高浓度氧疗 仍≤50mmHg;⑤PaO2 进行性升高,PH 动态下降。 3.禁忌证 机械通气治疗无绝对禁忌证。正压通气的相对禁忌证为:①伴 有肺大泡的呼吸衰竭;②未经引流的气胸和纵膈气肿;③严重肺出血;④急性心 肌梗死;⑤低血容量性休克未补足血容量者。 【机械通气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由于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呼吸机大多为正压通气,可使肺泡内压及胸腔内压明 显升高,因此对呼吸和循环都会产生一系列不同于自然呼吸的影响。 1.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①呼吸肌:通过替代呼吸肌做功使之得到休息,同 时通过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而改善呼吸肌做功环境;但长期使用可出现失用 性萎缩,导致呼吸机依赖。②肺泡:使萎陷的肺泡复张、减轻肺水肿、增加肺表 面活性物质的生成、改善肺顺应性。③气道:扩张气道,降低气道阻力。④呼吸 机制:肺扩展及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改善,使肺牵张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传入 呼吸中枢的冲动减少,抑制自主呼吸。⑤通气/血流比例:一方面通过改善肺泡 通气和复张萎陷肺泡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减少分流;另一方面,由于气体容易 进入比较健康的肺区使该区肺泡过度通气,导致毛细血管受压、血流减少,使通 气/血流比例恶化。⑥弥散功能:一方面通过改善肺水肿、增加功能残气量和增 加呼吸膜两侧的压力梯度而改善弥散功能;另一方面,由于减少回心血量、减少 肺血管床容积,使弥散功能降低。 2.对循环功能的影响 正压通气可使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下降,严重 时血压下降。通常认为平均气道压>7cmH2O 或 PEEP>5cmH2O 即可引起血流动 力学的变化。 【机械通气的实施 】 1.人机连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