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器。骨器中有一件鱼叉,有双排倒刺,为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所仅见。 另有一件骨枪头和三件穿孔骨针,骨鼻系两面对钻而成,比山顶洞人骨针的 制法更进步。蚌器和牙器均有穿孔,系装饰品,作风与山顶洞人的装饰品相 似。 阎家岗位于松花江右岸第二阶地上,系一处十分难得的猎人宿营地,发 现有两处用兽骨垒成的营房遗迹。一处用二百多块骨骼垒成椭圆圈,东西长 4米,南北宽3米,所用兽骨至少属于六只野驴、五头野牛、二头披毛犀 只鹿和一只狼在其西北约40米的另一处营房系用三百多块兽骨垒成的半 圆圈,所用兽骨至少属于五头披毛犀、五只野驴、三头野牛、四只鹿、二只 羚羊、一只鬣狗和一只狼。兽骨上多有人工砸击痕,排列有序,圈内还发现 有炭屑。说明它是当时的猎人把吃剩下的兽骨作支架搭成窝棚住宿目下的遗 迹 华中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资料主要发现于湖南北部澧县一带,湖南西 部新晃柏树坡也发现过一些较大型的石器。湖北房县樟脑洞为一处洞穴遗 址,出土石制品二千多件,以中小型者为主,器形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 器和钻具等,以边刃刮削器数量最多。发掘者认为它很可能代表长江流域旧 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新型文化。 东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晩期遗存至今发现甚少,见于报导的仅有江苏东海 大贤庄、浙江建德乌龟洞、广东封开垌中岩和台湾台东长滨等处。长滨乡发 现的遗存被称为长滨文化,以小型石片石器为主,也有不少骨角器,在更新 世晚期后段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台湾海峡变为陆地,人和动物都可以从 大陆迁移过去。长滨发现的动物化石种属与大陆所见基本相同,便是一个有 力的证明。 西南地区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较多,其中主要的有四川的汉源富 林、铜梁张二塘、资阳鲤鱼桥,贵州的兴义猫猫洞、普定穿洞,广西的桂林 宝积岩、柳州白莲洞和云南的呈贡龙潭山等处。这些地点的文化特征颇不相 同,如富林的石器个体甚小,有些已可称为细石器,其长度很少有超过3厘 米者,很可能与华北小石器传统有些联系。张二塘石器多粗大,砍砸器比例 较高。猫猫洞石器多用锐棱砸击法加工,并发现有制作较精的骨角器。最特 殊的是普定穿洞,有上下两个文化带。下文化带石器少而小,其特征与富林 石器接近;上文化带石器多而大,骨器也多,其特征接近于猫猫洞者。这说 明当时存在着复杂的文化迁移和相互传播影响的关系。比较而言,西南旧石 器时代晚期遗址的石器加工较粗糙,类型繁杂而不同定,也没有象华北那样 普遍变小的趋势°。 在西北,除甘肃、宁夏外,最近在青海柴达木盆地的小柴旦发掘了一处 湖滨遗址,发现石制品约160件,石器中等偏小,与华北小石器相近。在新 疆的塔里木盆地南缘据说也发现多处旧石器地点。至于青藏高原的旧石器, 将在本书第四章谈到。 总之,我国旧石器时代晩期的遗址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并且出现了明显 的地方性差异,有的已可划分出不同的地方性文化。这就是为什么我国新石 ①黄万波等《湖北房县樟脑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人类学学报》1987年第6期。 ①张森水:《我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若干问题》,《人类学学报》1983年第3期 ②黄慰文等:《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新发现的石器》,《人类学学报》1988年第7期
牙器。骨器中有一件鱼叉,有双排倒刺,为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所仅见。 另有一件骨枪头和三件穿孔骨针,骨鼻系两面对钻而成,比山顶洞人骨针的 制法更进步。蚌器和牙器均有穿孔,系装饰品,作风与山顶洞人的装饰品相 似。 阎家岗位于松花江右岸第二阶地上,系一处十分难得的猎人宿营地,发 现有两处用兽骨垒成的营房遗迹。一处用二百多块骨骼垒成椭圆圈,东西长 4 米,南北宽 3 米,所用兽骨至少属于六只野驴、五头野牛、二头披毛犀、 一只鹿和一只狼。在其西北约 40 米的另一处营房系用三百多块兽骨垒成的半 圆圈,所用兽骨至少属于五头披毛犀、五只野驴、三头野牛、四只鹿、二只 羚羊、一只鬣狗和一只狼。兽骨上多有人工砸击痕,排列有序,圈内还发现 有炭屑。说明它是当时的猎人把吃剩下的兽骨作支架搭成窝棚住宿目下的遗 迹。 华中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资料主要发现于湖南北部澧县一带,湖南西 部新晃柏树坡也发现过一些较大型的石器。湖北房县樟脑洞为一处洞穴遗 址,出土石制品二千多件,以中小型者为主,器形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 器和钻具等,以边刃刮削器数量最多。发掘者认为它很可能代表长江流域旧 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新型文化①。 东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至今发现甚少,见于报导的仅有江苏东海 大贤庄、浙江建德乌龟洞、广东封开垌中岩和台湾台东长滨等处。长滨乡发 现的遗存被称为长滨文化,以小型石片石器为主,也有不少骨角器,在更新 世晚期后段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台湾海峡变为陆地,人和动物都可以从 大陆迁移过去。长滨发现的动物化石种属与大陆所见基本相同,便是一个有 力的证明。 西南地区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较多,其中主要的有四川的汉源富 林、铜梁张二塘、资阳鲤鱼桥,贵州的兴义猫猫洞、普定穿洞,广西的桂林 宝积岩、柳州白莲洞和云南的呈贡龙潭山等处。这些地点的文化特征颇不相 同,如富林的石器个体甚小,有些已可称为细石器,其长度很少有超过 3 厘 米者,很可能与华北小石器传统有些联系。张二塘石器多粗大,砍砸器比例 较高。猫猫洞石器多用锐棱砸击法加工,并发现有制作较精的骨角器。最特 殊的是普定穿洞,有上下两个文化带。下文化带石器少而小,其特征与富林 石器接近;上文化带石器多而大,骨器也多,其特征接近于猫猫洞者。这说 明当时存在着复杂的文化迁移和相互传播影响的关系。比较而言,西南旧石 器时代晚期遗址的石器加工较粗糙,类型繁杂而不同定,也没有象华北那样 普遍变小的趋势①。 在西北,除甘肃、宁夏外,最近在青海柴达木盆地的小柴旦发掘了一处 湖滨遗址,发现石制品约 160 件,石器中等偏小,与华北小石器相近。在新 疆的塔里木盆地南缘据说也发现多处旧石器地点②。至于青藏高原的旧石器, 将在本书第四章谈到。 总之,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并且出现了明显 的地方性差异,有的已可划分出不同的地方性文化。这就是为什么我国新石 ① 黄万波等《湖北房县樟脑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人类学学报》1987 年第 6 期。 ① 张森水:《我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若干问题》,《人类学学报》1983 年第 3 期。 ② 黄慰文等:《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新发现的石器》,《人类学学报》1988 年第 7 期
器时代文化一开始就是多元的和不平衡的。再者,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的若干因素,如复合工具、细石器镶嵌技术、磨制和穿孔技术等都为往后的 新石器文化所继承和发展。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这两大阶段文化的承袭演 变关系将会越来越明朗
器时代文化一开始就是多元的和不平衡的。再者,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的若干因素,如复合工具、细石器镶嵌技术、磨制和穿孔技术等都为往后的 新石器文化所继承和发展。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这两大阶段文化的承袭演 变关系将会越来越明朗
第二章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1万年至前3500年) 第一节从灵井到磁山 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 大约在公元煎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了地质上的全新世时期,地球上的 最后一次冰期结束了。随着气候的逐渐变暖,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在新环 境下,原始人群的生产活动也随之改变,导致了旧石器时代的结束,而开始 了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恩格斯总结说:“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 物为主的时期;人类的制造品主要是用作这种采集的辅助工具。野蛮时代是 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 方法的时期。”°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就是从单纯的攫取天然产 物的掠夺经济转变为以种植农业、饲养家畜为主的生产经济的过程。 在考古发现中,新石器时代是以出现长期定居的村落、在生产中使用磨 光石器、烧制陶器、经营原始种植农业及饲养家畜为特征的。与旧石器时代 相比,狩猎、采集、捕捞活动已逐步退居次要地位,文化面貌也有了极大改 观。当然,二者之间的巨大差别是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进步逐渐实现的,上 述新石器时代的几种基本特征也并非同时出现,因此,人们提出“中石器时 代”这一概念,作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之间的桥梁。与旧、新石器时 代相比,中石器时代的文化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过渡状态。 中石器时代最显著的特点是:石器向细小化发展,在石器制造方法上 大量采用间接打击法及压削法,由这些方法产生的细石器工具广泛应用于当 时的一些主要生产领域;发明了弓箭这一远射程狩猎工具;狗作为人类最早 驯养的动物,也是中石器时代的产物 间接打击石器的方法,比起旧石器时代始终以直接打击法为主制作石器 来说,是一种技术上的重大进步。生产工具以细石器为主,反映了当时人们 的生产活动对劳动工具的新的需求。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崭露头角的复合工 具,在中石器时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那种极薄的小石叶,被镶嵌在木或骨 质的柄上,二者组成的复合工具,具有刃口锋利,便于把握,轻便灵活等特 点。当时人所使用的复合工具种类很多,弓箭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恩格斯对 人类发明和使用弓箭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弓矢对于蒙昧时期,正如铁 剑对于野蛮时期和枪炮对于文明时期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弓箭的使 用,“使狩猎也成了普通的劳动部门之 无疑提高了人们捕获野兽的能 力,从而使人们有可能将暂时食用不了或弱小的猎获物豢养起来。也许正是 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进一步了解了动物的习性,逐渐将野生动物驯育为家 畜,为家畜饲养业或畜牧业的出现打下了基础。这阶段采集仍然是与狩猎、 捕捞并重的生产部门。长期采集植物籽实、根茎的活动,促使人们了解植物 的生长规律,为适时收获作好准备。正是在这种对植物生长规律逐步深入的 认识中,人们开始掌握栽培植物的技术,为进入新石器时代迈岀了关键的一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25页。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21、20页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 (约公元前 1 万年至前 3500 年) 第一节 从灵井到磁山 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 大约在公元煎 1 万年左右,人类进入了地质上的全新世时期,地球上的 最后一次冰期结束了。随着气候的逐渐变暖,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在新环 境下,原始人群的生产活动也随之改变,导致了旧石器时代的结束,而开始 了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恩格斯总结说:“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 物为主的时期;人类的制造品主要是用作这种采集的辅助工具。野蛮时代是 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 方法的时期。”①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就是从单纯的攫取天然产 物的掠夺经济转变为以种植农业、饲养家畜为主的生产经济的过程。 在考古发现中,新石器时代是以出现长期定居的村落、在生产中使用磨 光石器、烧制陶器、经营原始种植农业及饲养家畜为特征的。与旧石器时代 相比,狩猎、采集、捕捞活动已逐步退居次要地位,文化面貌也有了极大改 观。当然,二者之间的巨大差别是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进步逐渐实现的,上 述新石器时代的几种基本特征也并非同时出现,因此,人们提出“中石器时 代”这一概念,作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之间的桥梁。与旧、新石器时 代相比,中石器时代的文化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过渡状态。 中石器时代最显著的特点是:石器向细小化发展,在石器制造方法上, 大量采用间接打击法及压削法,由这些方法产生的细石器工具广泛应用于当 时的一些主要生产领域;发明了弓箭这一远射程狩猎工具;狗作为人类最早 驯养的动物,也是中石器时代的产物。 间接打击石器的方法,比起旧石器时代始终以直接打击法为主制作石器 来说,是一种技术上的重大进步。生产工具以细石器为主,反映了当时人们 的生产活动对劳动工具的新的需求。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崭露头角的复合工 具,在中石器时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那种极薄的小石叶,被镶嵌在木或骨 质的柄上,二者组成的复合工具,具有刃口锋利,便于把握,轻便灵活等特 点。当时人所使用的复合工具种类很多,弓箭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恩格斯对 人类发明和使用弓箭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弓矢对于蒙昧时期,正如铁 剑对于野蛮时期和枪炮对于文明时期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①弓箭的使 用,“使狩猎也成了普通的劳动部门之一”②,无疑提高了人们捕获野兽的能 力,从而使人们有可能将暂时食用不了或弱小的猎获物豢养起来。也许正是 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进一步了解了动物的习性,逐渐将野生动物驯育为家 畜,为家畜饲养业或畜牧业的出现打下了基础。这阶段采集仍然是与狩猎、 捕捞并重的生产部门。长期采集植物籽实、根茎的活动,促使人们了解植物 的生长规律,为适时收获作好准备。正是在这种对植物生长规律逐步深入的 认识中,人们开始掌握栽培植物的技术,为进入新石器时代迈出了关键的一 ①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 25 页。 ① ②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 21、20 页
步 在我国,属于中石器时代的遗址发现得很少,研究工作亦很薄弱,对这 一时期文化的总体面貌知之不多。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情 况还很不清楚,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缺环。此外,新石器时代诸代表性特征 出现的年代顺序如何?在我国,是否也如西亚等地一样,存在前陶新石器时 代阶段?尚都无法回答。从已经发现的材料看,人们比较倾向于把以灵井、 沙苑为代表的遗存看作我国中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 灵井和沙苑的细石器 河南许昌的灵井和陕西大荔的沙苑两遗址的发现,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 类型。两处遗址的遗物分别采自地下十米深处的砂层和地面流动的沙丘,遗 物基本上都是石器。两地石器的质料并不相同,灵井以石英为主,沙苑的燧 石石器占80%左右,但在石器制法及类型上,二者却有许多共同之处。两处 遗址中的细石器及产生细石器的石核都相当丰富。灵井遗址中的细石器占全 部石器的多数。在制作方法上,几乎所有的细石器都采用间接打击石片的技 术,第二步加工则以压削法为主,加工方式主要为单面加工。石核以圆锥形 半锥形、扁锥形、柱形、楔形、扇形(亦称船底形)为典型。从这几种石核 上,采用间接或直接打击法,就可以打下形状规整、厚薄均匀的石片,这些 石片再经压削法加工,就形成适于各种用途的细石器。遗址中典型的细石器 有各种形状的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另外,灵井遗址发现的一种特小 型的窄长石片,一般长0.9-1.7、宽0.3-0.7、厚0.1-0.3厘米,个别有 使用痕迹,这应是一种复合工具的刃都,与沙苑遗址的石叶是同一类器物。 沙苑遗址细石器特点基本与灵井相同,锥状石核、小圆刮削器、石叶等的形 制亦很接近,加工方式也以单面为主,只是两地部分石器的种类及数量略有 区别,沙苑遗址发现较多的石镞不见于灵井遗址(图2-1)。 峙峪遗址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晚期的代表性遗存,那里就已存在用间接打 击法产生的石片,只是石片的体积稍大。峙峪石器中的原始扇形石核、带有 柄部的斧形器、小圆头刮削器、雕刻器及石镞等,都被认为与灵井、沙苑的 同类器物接近,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但在灵井、沙苑遗址发现的 细石器中最有代表性的锥状、柱状、楔状石核及窄长小石片,却不见于峙 图2-1灵井和沙苑采集的细石器 1.弧背长刮器:2.3.8.10.石核;4.7.尖状器, 5.6.石镞; 11.刮削器;9.扁平小砾石。 (1.2.4.8.9.一灵井,余为沙苑) 峪遗址。与峙峪石器比较,灵井、沙苑石器表现出明显的进步状态。后 者以细石器为主,细石器品种齐全、制作方法较进步等特点,构成区别于旧 ①周国兴:《河南许昌灵井的石器时代遗存》,《考古》1974年第2期。安志敏、吴汝祚:《陕西朝邑大 荔沙苑地区的石器时代遗存》,《考古学报》1957年第3期。半坡博物馆等:《陕西大荔沙苑地区考古调 查报告》,《史前研究》1983年创刊号。 ①贾兰坡等:《山西岭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步。 在我国,属于中石器时代的遗址发现得很少,研究工作亦很薄弱,对这 一时期文化的总体面貌知之不多。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情 况还很不清楚,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缺环。此外,新石器时代诸代表性特征 出现的年代顺序如何?在我国,是否也如西亚等地一样,存在前陶新石器时 代阶段?尚都无法回答。从已经发现的材料看,人们比较倾向于把以灵井、 沙苑为代表的遗存看作我国中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 灵井和沙苑的细石器 河南许昌的灵井和陕西大荔的沙苑两遗址的发现,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 类型①。两处遗址的遗物分别采自地下十米深处的砂层和地面流动的沙丘,遗 物基本上都是石器。两地石器的质料并不相同,灵井以石英为主,沙苑的燧 石石器占 80%左右,但在石器制法及类型上,二者却有许多共同之处。两处 遗址中的细石器及产生细石器的石核都相当丰富。灵井遗址中的细石器占全 部石器的多数。在制作方法上,几乎所有的细石器都采用间接打击石片的技 术,第二步加工则以压削法为主,加工方式主要为单面加工。石核以圆锥形、 半锥形、扁锥形、柱形、楔形、扇形(亦称船底形)为典型。从这几种石核 上,采用间接或直接打击法,就可以打下形状规整、厚薄均匀的石片,这些 石片再经压削法加工,就形成适于各种用途的细石器。遗址中典型的细石器 有各种形状的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另外,灵井遗址发现的一种特小 型的窄长石片,一般长 0.9—1.7、宽 0.3—0.7、厚 0.1—0.3 厘米,个别有 使用痕迹,这应是一种复合工具的刃都,与沙苑遗址的石叶是同一类器物。 沙苑遗址细石器特点基本与灵井相同,锥状石核、小圆刮削器、石叶等的形 制亦很接近,加工方式也以单面为主,只是两地部分石器的种类及数量略有 区别,沙苑遗址发现较多的石镞不见于灵井遗址(图 2—1)。 峙峪遗址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晚期的代表性遗存①,那里就已存在用间接打 击法产生的石片,只是石片的体积稍大。峙峪石器中的原始扇形石核、带有 柄部的斧形器、小圆头刮削器、雕刻器及石镞等,都被认为与灵井、沙苑的 同类器物接近,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但在灵井、沙苑遗址发现的 细石器中最有代表性的锥状、柱状、楔状石核及窄长小石片,却不见于峙 图 2—1 灵井和沙苑采集的细石器 1.弧背长刮器:2.3.8.10.石核;4.7.尖状器, 5. 6.石镞; 11.刮削器;9.扁平小砾石。 (1.2.4.8.9.—灵井,余为沙苑) 峪遗址。与峙峪石器比较,灵井、沙苑石器表现出明显的进步状态。后 者以细石器为主,细石器品种齐全、制作方法较进步等特点,构成区别于旧 ① 周国兴:《河南许昌灵井的石器时代遗存》,《考古》1974 年第 2 期。安志敏、吴汝祚:《陕西朝邑大 荔沙苑地区的石器时代遗存》,《考古学报》1957 年第 3 期。半坡博物馆等:《陕西大荔沙苑地区考古调 查报告》,《史前研究》19 83 年创刊号。 ① 贾兰坡等:《山西岭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2 年第 1 期
石器晚期阶段遗存的独特文化面貌。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遗址中 发现的细石器数量较少。将灵井、沙苑的细石器与更晚些时候的新石器时代 遗址中的细石器相比,前者的加工技术显然比较落后,从工艺上看,新石器 阶段的细石器基本上是两面加工,形状也更加规整。 灵井与沙苑两地石器均系采集,遗物在各自遗址中是否属同一时期,亦 难准确判断。沙苑遗址发现了轻微石化的挠骨。灵井遗址还采集到两段人类 股骨化石,从其石化程度和本身形态看,介于新人与智人之间。将几方面材 料综合推断,这两个遗址的年代应介于目前所知的旧石器晚期之后与新石器 早期之前这样一个阶段。 鹅毛口石器制作场 鹅毛口有器遗址位于山西省北部怀仁县境年、桑干河的支流鹅毛口河附 近几个相连的小山包上,山包高出现河床80-100米,山体主要由岩石构成。 在现今鹅毛口村附近的两条冲沟的源头及附近山包地表,分布着大量的打制 石器,整个遗址的范围约2万平方米。尤其重要的是,发掘结果表明,在这 一带的全新统地层中,也埋藏有大量的石器,而晚更新世地层中,却未发现 任何石器,这就为判断这批石器的时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鹅毛口遗址中除三小块陶片外,文化遗物只有石器一种。这里石器多半 比较粗糙,其中半成品、废品占了很大比例。遗址范围内分布着煌斑岩堵 岩床和凝灰岩层,这些都是质地坚硬的岩石,是制造石器的天然石料来源, 发现的石器都是以此为原料制作的。在有些暴露于地表的巨大凝灰岩块四 周,常可发现打击石片所留下的巨大疤痕:在有些岩块的表面还有许多坑疤 可以看出将石料垫在上面打击所产生的硌痕,显然,这是利用其作为石砧而 留下的印记。 这里的石器80%以上是用凝灰岩制作的,绝大多数石器是由较厚大的石 片加工而成的。当时人们除了从一般的石核上生产石片外,还经常从巨大的 岩块上或岩石露头上直接打击石片。石器都是用直接打击法制作的,未发现 间接打击的遗物。直接打击主要采用砸击、摔击两种方法。由于打制石片的 技术水平还很原始,绝大多数的石片都短且厚,有些石片的劈裂面甚至呈半 球状,其厚、长几乎相等。这类短厚石片的显著特点是尾端均有向一侧歪斜 的长尾,遗址内的许多大型石器,都是用这种石片加工而成,这成为该遗址 石器的重要特征之一。这种石片是由砸击法产生的,从这种石片形状的规范 性来看,生产这种厚大石片的方法是非常熟练的。 石器以厚重型的为主,一般重量有几百克,大的可达千余克。石器的种 类有锄、刮削器、砍砸器、手斧、尖状器、斧、龟背状斧形器、锤、弯尖厚 尖状器等。数量最多的是石锄,基本为长方形,宽度是长度的二分之一稍弱。 有大、小两种,大型的长近20、宽在9厘米左右;小型的长约10、宽在5 厘米左右。刮削器的数量仅次于锄,器形稍小,有盘形、矩形、凹刃、凸刃、 直刃、圆刃等多种。石斧有二十七件,器身长柱形,断面椭圆形,刃口或与 两侧边垂直,或向一面偏斜。实际上,后一种形式的斧,亦可称为铸。石斧 中有一件的两面和顶端经过磨制,其余部分表面仍遗留砸击痕。根据这件石 ①贾兰坡、尤玉柱:《山西怀仁鹅毛口石器制造场遗址》,《考古学报》1978年第2期
石器晚期阶段遗存的独特文化面貌。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遗址中, 发现的细石器数量较少。将灵井、沙苑的细石器与更晚些时候的新石器时代 遗址中的细石器相比,前者的加工技术显然比较落后,从工艺上看,新石器 阶段的细石器基本上是两面加工,形状也更加规整。 灵井与沙苑两地石器均系采集,遗物在各自遗址中是否属同一时期,亦 难准确判断。沙苑遗址发现了轻微石化的挠骨。灵井遗址还采集到两段人类 股骨化石,从其石化程度和本身形态看,介于新人与智人之间。将几方面材 料综合推断,这两个遗址的年代应介于目前所知的旧石器晚期之后与新石器 早期之前这样一个阶段。 鹅毛口石器制作场 鹅毛口有器遗址①位于山西省北部怀仁县境年、桑干河的支流鹅毛口河附 近几个相连的小山包上,山包高出现河床 80—100 米,山体主要由岩石构成。 在现今鹅毛口村附近的两条冲沟的源头及附近山包地表,分布着大量的打制 石器,整个遗址的范围约 2 万平方米。尤其重要的是,发掘结果表明,在这 一带的全新统地层中,也埋藏有大量的石器,而晚更新世地层中,却未发现 任何石器,这就为判断这批石器的时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鹅毛口遗址中除三小块陶片外,文化遗物只有石器一种。这里石器多半 比较粗糙,其中半成品、废品占了很大比例。遗址范围内分布着煌斑岩堵、 岩床和凝灰岩层,这些都是质地坚硬的岩石,是制造石器的天然石料来源, 发现的石器都是以此为原料制作的。在有些暴露于地表的巨大凝灰岩块四 周,常可发现打击石片所留下的巨大疤痕:在有些岩块的表面还有许多坑疤, 可以看出将石料垫在上面打击所产生的硌痕,显然,这是利用其作为石砧而 留下的印记。 这里的石器 80%以上是用凝灰岩制作的,绝大多数石器是由较厚大的石 片加工而成的。当时人们除了从一般的石核上生产石片外,还经常从巨大的 岩块上或岩石露头上直接打击石片。石器都是用直接打击法制作的,未发现 间接打击的遗物。直接打击主要采用砸击、摔击两种方法。由于打制石片的 技术水平还很原始,绝大多数的石片都短且厚,有些石片的劈裂面甚至呈半 球状,其厚、长几乎相等。这类短厚石片的显著特点是尾端均有向一侧歪斜 的长尾,遗址内的许多大型石器,都是用这种石片加工而成,这成为该遗址 石器的重要特征之一。这种石片是由砸击法产生的,从这种石片形状的规范 性来看,生产这种厚大石片的方法是非常熟练的。 石器以厚重型的为主,一般重量有几百克,大的可达千余克。石器的种 类有锄、刮削器、砍砸器、手斧、尖状器、斧、龟背状斧形器、锤、弯尖厚 尖状器等。数量最多的是石锄,基本为长方形,宽度是长度的二分之一稍弱。 有大、小两种,大型的长近 20、宽在 9 厘米左右;小型的长约 10、宽在 5 厘米左右。刮削器的数量仅次于锄,器形稍小,有盘形、矩形、凹刃、凸刃、 直刃、圆刃等多种。石斧有二十七件,器身长柱形,断面椭圆形,刃口或与 两侧边垂直,或向一面偏斜。实际上,后一种形式的斧,亦可称为铸。石斧 中有一件的两面和顶端经过磨制,其余部分表面仍遗留砸击痕。根据这件石 ① 贾兰坡、尤玉柱:《山西怀仁鹅毛口石器制造场遗址》,《考古学报》1978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