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千多件,成为许家窑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 遗址中发现许多骨片有锋利的刃口,刃部有时还有加工痕迹,当为骨器, 也有少量角制品,种类大约有刮削器、尖状器、三棱尖状器和镞形器等 伴生的动物有鸵鸟、古菱齿象、披毛犀、许家窑扭角羊等,时代当属中 更新世末期或晚更新世初期。 早期智人的体质特征 我国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除金牛山人、大荔人和许家窑人那样古老并 表现为由猿人向早期智人过渡形态的以外,还有典型的早期智人如马坝人和 长阳人等。在北京周口店新洞、山西襄汾丁村、辽宁喀左鸽子洞、贵州桐梓 岩灰洞等地也都发现这一阶段人类的牙齿等化石。 马坝人发现于广东曲江马坝狮子山的一个石灰岩洞中。仅有一残头骨, 包括额骨、顶骨、右眼眶和鼻骨的大部分,推测为一中年男性个体。额骨向 后逐渐倾斜,眉嵴粗壮而向前突岀,眉嵴后方的额骨部分明显缩窄,骨壁较 薄但仍比现代人为厚。其型态明显地区别于直立人而为早期智人 与马坝人伴生的动物有大熊猫、鬣狗、东方剑齿象等。地质年代属晚更 新世早期 长阳人发现于湖北长阳龙洞的角砾岩和深黄色沙质泥土中,仅存一个左 上颌骨(保留两枚牙齿)和另一枚牙齿。颔骨吻部并不明显前突,表面粗糙 不平,牙齿冠面有较多皱纹,犬齿隆突显著,鼻腔底壁较平,梨状孔下部稍 宽,这些都是早期智人的特征。 长阳果酒岩的一处岩屋内也发现了同一阶段的人类化石,包括头骨和肢 骨。头骨骨壁较厚,下颌骨较大,臼齿粗壮。肢骨髓腔较小,矢、横径指数 比现代人原始,故被定为早期智人。 从总体特征来说,早期智人比直立人脑盖较薄,脑容量较大,动脉枝较 复杂,说明其智力已有明显发展。我国早期智人一般颧骨较为前突,眉嵴较 平宜而非前突弧状,这些都与欧洲、非洲乃至西亚的早期智人明显不同,其 头面已显示出蒙古人种的某些特色,虽然作为人种在这时期还没有最后形 成 丁村文化 丁村文化发现于山西襄汾丁村附近,在汾河东岸十多个地点的砂砾层中 发现了大量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同时发现有一块人类头顶骨和3枚牙齿°。 丁村的石制品共发现有二千多件,以角页岩为主要原料。多数石器用碰 砧法打制,石片角偏大,也有用锤击法打制的。石片石器约占三分之二以上 以单面加工为主,交互加工的不到四分之一。一般个体较大,主要类型有刮 削器、砍斫器、单边形器、多边形器、尖状器、厚尖状器和石球等。其中大 三棱尖状器最富特色(图1-8)。 彭如策:《广东韶关马坝发现的早期古人类型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59年 第 ①裴文中等:《山西襄汾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8年
有一千多件,成为许家窑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 遗址中发现许多骨片有锋利的刃口,刃部有时还有加工痕迹,当为骨器, 也有少量角制品,种类大约有刮削器、尖状器、三棱尖状器和镞形器等。 伴生的动物有鸵鸟、古菱齿象、披毛犀、许家窑扭角羊等,时代当属中 更新世末期或晚更新世初期。 早期智人的体质特征 我国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除金牛山人、大荔人和许家窑人那样古老并 表现为由猿人向早期智人过渡形态的以外,还有典型的早期智人如马坝人和 长阳人等。在北京周口店新洞、山西襄汾丁村、辽宁喀左鸽子洞、贵州桐梓 岩灰洞等地也都发现这一阶段人类的牙齿等化石。 马坝人发现于广东曲江马坝狮子山的一个石灰岩洞中。仅有一残头骨, 包括额骨、顶骨、右眼眶和鼻骨的大部分,推测为一中年男性个体。额骨向 后逐渐倾斜,眉嵴粗壮而向前突出,眉嵴后方的额骨部分明显缩窄,骨壁较 薄但仍比现代人为厚。其型态明显地区别于直立人而为早期智人①。 与马坝人伴生的动物有大熊猫、鬣狗、东方剑齿象等。地质年代属晚更 新世早期。 长阳人发现于湖北长阳龙洞的角砾岩和深黄色沙质泥土中,仅存一个左 上颌骨(保留两枚牙齿)和另一枚牙齿。颔骨吻部并不明显前突,表面粗糙 不平,牙齿冠面有较多皱纹,犬齿隆突显著,鼻腔底壁较平,梨状孔下部稍 宽,这些都是早期智人的特征。 长阳果酒岩的一处岩屋内也发现了同一阶段的人类化石,包括头骨和肢 骨。头骨骨壁较厚,下颌骨较大,臼齿粗壮。肢骨髓腔较小,矢、横径指数 比现代人原始,故被定为早期智人。 从总体特征来说,早期智人比直立人脑盖较薄,脑容量较大,动脉枝较 复杂,说明其智力已有明显发展。我国早期智人一般颧骨较为前突,眉嵴较 平宜而非前突弧状,这些都与欧洲、非洲乃至西亚的早期智人明显不同,其 头面已显示出蒙古人种的某些特色,虽然作为人种在这时期还没有最后形 成。 丁村文化 丁村文化发现于山西襄汾丁村附近,在汾河东岸十多个地点的砂砾层中 发现了大量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同时发现有一块人类头顶骨和 3 枚牙齿①。 丁村的石制品共发现有二千多件,以角页岩为主要原料。多数石器用碰 砧法打制,石片角偏大,也有用锤击法打制的。石片石器约占三分之二以上, 以单面加工为主,交互加工的不到四分之一。一般个体较大,主要类型有刮 削器、砍斫器、单边形器、多边形器、尖状器、厚尖状器和石球等。其中大 三棱尖状器最富特色(图 1—8)。 ① 吴汝康、彭如策:《广东韶关马坝发现的早期古人类型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59 年 第 4 期。 ① 裴文中等:《山西襄汾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8 年
丁村文化的石器很明显是继承昏河文化的石器而发展起来的,但又较昏 河石器有所进步。如有些尖状器修整得很平整,器形比较规则,类型的划分 也比较明确。类似丁村的石器分布较广,如山西南部的曲沃里村西沟、侯马 南梁,山西中部的太原古 图1-8丁村石器 1.尖状器;2.3大三棱尖伏器;4.小尖状器;5.舌形器 6.多边形器;7.刮削器;8.石球;9.砍砸器 交、交城范家庄,河南灵宝孟村,陕西蓝田涝池河等地,也都是丁村文 化的分布范围。 旧石器中期文化的特征及其分区 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较早期文化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打制石器的技术有所 提高,石器形状比较规整,类型比较确定,种类也有所增加,这都表明当时 的技术和生产力水平较旧石器早期有 图1—9许家窑石器1.龟背状刮削器;2.3.凹刃刮削器;4.5.尖伏器 6.喙形尖状器:7.雕刻器,8.小石钻。所提高 正如旧石器早期文化已表现出明显的地区性特征一样,旧石器中期文化 也有地方性差别,例如许家窑文化的石器同丁村文化的石器就大不相同。 大致说来,许家窑文化多小型石器,类型较多,加工不甚精细,小型刮 削器占绝大多数(图1—9)。丁村文化则多大型石器,石片角较大,加工较 精,类型较确定,大三棱尖状器是其突出特点 许家窑文化很明显是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北京人文化发展而来的。与许 家窑文化相近的遗存,有北京周口店新洞和22地点,山西朔县后疙瘩峰、辽 宁海城仙人洞和喀左鸽子洞等,与北京人文化系统的分布面基本一致。 丁村文化则是从昏河文化发展而来,其分布范围在陕西东部、山西南部 和河南西部,与奁河文化系统的遗存分布面基本一致。 华南旧石器中期文化遗存至今发现甚少,仅贵州桐梓岩灰洞有十二件石 制品,似与观音洞石器有些联系。至于甘肃镇原寺沟口和姜家湾等处的石器, 从总体特征看很难归入某一系统,但与许家窑石器较为接近而与丁村石器相 差甚远
丁村文化的石器很明显是继承匼河文化的石器而发展起来的,但又较匼 河石器有所进步。如有些尖状器修整得很平整,器形比较规则,类型的划分 也比较明确。类似丁村的石器分布较广,如山西南部的曲沃里村西沟、侯马 南梁,山西中部的太原古 图 1—8 丁村石器 1.尖状器;2.3.大三棱尖伏器;4.小尖状器;5.舌形器; 6.多边形器;7.刮削器;8.石球;9.砍砸器。 交、交城范家庄,河南灵宝孟村,陕西蓝田涝池河等地,也都是丁村文 化的分布范围。 旧石器中期文化的特征及其分区 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较早期文化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打制石器的技术有所 提高,石器形状比较规整,类型比较确定,种类也有所增加,这都表明当时 的技术和生产力水平较旧石器早期有 图 1—9 许家窑石器 1 .龟背状刮削器;2.3.凹刃刮削器;4.5.尖伏器; 6.喙形尖状器:7.雕刻器,8.小石钻。所提高。 正如旧石器早期文化已表现出明显的地区性特征一样,旧石器中期文化 也有地方性差别,例如许家窑文化的石器同丁村文化的石器就大不相同。 大致说来,许家窑文化多小型石器,类型较多,加工不甚精细,小型刮 削器占绝大多数(图 1—9)。丁村文化则多大型石器,石片角较大,加工较 精,类型较确定,大三棱尖状器是其突出特点。 许家窑文化很明显是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北京人文化发展而来的。与许 家窑文化相近的遗存,有北京周口店新洞和 22 地点,山西朔县后疙瘩峰、辽 宁海城仙人洞和喀左鸽子洞等,与北京人文化系统的分布面基本一致。 丁村文化则是从匼河文化发展而来,其分布范围在陕西东部、山西南部 和河南西部,与匼河文化系统的遗存分布面基本一致。 华南旧石器中期文化遗存至今发现甚少,仅贵州桐梓岩灰洞有十二件石 制品,似与观音洞石器有些联系。至于甘肃镇原寺沟口和姜家湾等处的石器, 从总体特征看很难归入某一系统,但与许家窑石器较为接近而与丁村石器相 差甚远
第五节原始蒙古人种的形成 大约在距今5万年前,地质年代进入晚更新世晚期,人类体质也发展到 晚期智人阶段。与此同时,世界上三大人种基本形成。中国境内的人骨化石 全都属于原始蒙古人种,而现代中国人基本上都属于蒙古人种,因此可以说 中国的晚期智人乃是我们的直系祖先。这时的文化也有较大进步,进入了旧 石器时代晚期 貌似奇特的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化石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紧靠发现北京直立人的 第一地点。全部化石包括相当完整的三个头骨及许多头骨残片、下颌骨、牙 齿、脊椎骨和肢骨等,至少代表8个人的个体。三个比较完整的头骨具有不 完全一致的形态。根据著名人类学家魏敦瑞(F. Weidenreich)的观察,101 号男性头骨在测量上很象某些西欧智人化石,从外形观察却应确定为原始蒙 古人种;102号女性头骨很象美拉尼西亚类型:103号女性头骨则象爱斯基摩 人类型。由此他得出一个奇怪的推测:这些山顶洞人是由外地迁来的居民, 因受到原住当地的蒙古人种的攻击而绝了种,所以后来的中国人的体质特征 同他们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吴新智重新研究了山顶洞人的三个头骨,认为 魏氏过分地强调了三者的差异而对其共同性估计不足。实际上,三者头骨都 较粗硕,头很长,额部倾斜,上面部低矮,眼眶较低,梨状孔宽阔等,这些 有的是晚期智人所同具的原始特征,有的则与今日蒙古人种相近,他们都应 代表原始蒙古人种,与中国人、爱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特别相近。因为 这些人都属于蒙古人种,而晚更新世晚期的大人种刚刚形成,一些形态细节 还在形成之中,难以象现代人那样分出许多明确的支系,所以山顶洞人也可 看作是上述几种人的共同祖先,并不是几种人聚集到了一个山洞。 山顶洞由上洞和下洞组成,上洞接近洞口,较为宽敞,有烧火的灰烬等, 当是住宿的地方。下洞比较集中地摆放人骨,人骨旁有许多红色的赤铁矿粉 末,还有不少装饰品,看来是有意的埋葬。如果这个推测不至大错,那么山 顶洞下洞就是当时的墓地,并且是我国至今所发现的最早的墓地。 柳江人和资阳人 柳江人发现于广西柳江通天岩旁的一个洞穴中,包括一个头骨、两段股 骨以及髋骨、椎骨、骶骨等。除股骨可能属于女性外,其余都属于一个男性 个体,年龄约在40岁以上。柳江人已基本上具有现代人的特征,但也还有若 干原始性。如前囟点的位置较现代人靠后,面部短宽,眼眶低扁,鼻部宽阔 门齿为铲形。据体骨和股骨知其身体比较矮小,与现代华南和东南亚人比较 接近。其总体特征应属蒙古人种中的一种较早的类型。 资阳人发现于四川资阳黄鳝溪,主要是一个头骨。颅顶保存完整,颅底 大部缺失,另有一块硬腭,属于一位50岁以上的老年女性个体。资阳人的基 本特征已同现代人接近,但也存在若干原始性。如眉嵴显著,前囟点的位置 ①吴新智:《周口店山顶洞人化石的研究》,《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1年第3期
第五节 原始蒙古人种的形成 大约在距今 5 万年前,地质年代进入晚更新世晚期,人类体质也发展到 晚期智人阶段。与此同时,世界上三大人种基本形成。中国境内的人骨化石 全都属于原始蒙古人种,而现代中国人基本上都属于蒙古人种,因此可以说 中国的晚期智人乃是我们的直系祖先。这时的文化也有较大进步,进入了旧 石器时代晚期。 貌似奇特的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化石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紧靠发现北京直立人的 第一地点。全部化石包括相当完整的三个头骨及许多头骨残片、下颌骨、牙 齿、脊椎骨和肢骨等,至少代表 8 个人的个体①。三个比较完整的头骨具有不 完全一致的形态。根据著名人类学家魏敦瑞(F.Weidenreich)的观察,101 号男性头骨在测量上很象某些西欧智人化石,从外形观察却应确定为原始蒙 古人种;102 号女性头骨很象美拉尼西亚类型:103 号女性头骨则象爱斯基摩 人类型。由此他得出一个奇怪的推测:这些山顶洞人是由外地迁来的居民, 因受到原住当地的蒙古人种的攻击而绝了种,所以后来的中国人的体质特征 同他们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吴新智重新研究了山顶洞人的三个头骨,认为 魏氏过分地强调了三者的差异而对其共同性估计不足。实际上,三者头骨都 较粗硕,头很长,额部倾斜,上面部低矮,眼眶较低,梨状孔宽阔等,这些 有的是晚期智人所同具的原始特征,有的则与今日蒙古人种相近,他们都应 代表原始蒙古人种,与中国人、爱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特别相近。因为 这些人都属于蒙古人种,而晚更新世晚期的大人种刚刚形成,一些形态细节 还在形成之中,难以象现代人那样分出许多明确的支系,所以山顶洞人也可 看作是上述几种人的共同祖先,并不是几种人聚集到了一个山洞。 山顶洞由上洞和下洞组成,上洞接近洞口,较为宽敞,有烧火的灰烬等, 当是住宿的地方。下洞比较集中地摆放人骨,人骨旁有许多红色的赤铁矿粉 末,还有不少装饰品,看来是有意的埋葬。如果这个推测不至大错,那么山 顶洞下洞就是当时的墓地,并且是我国至今所发现的最早的墓地。 柳江人和资阳人 柳江人发现于广西柳江通天岩旁的一个洞穴中,包括一个头骨、两段股 骨以及髋骨、椎骨、骶骨等。除股骨可能属于女性外,其余都属于一个男性 个体,年龄约在 40 岁以上。柳江人已基本上具有现代人的特征,但也还有若 干原始性。如前囟点的位置较现代人靠后,面部短宽,眼眶低扁,鼻部宽阔, 门齿为铲形。据体骨和股骨知其身体比较矮小,与现代华南和东南亚人比较 接近。其总体特征应属蒙古人种中的一种较早的类型。 资阳人发现于四川资阳黄鳝溪,主要是一个头骨。颅顶保存完整,颅底 大部缺失,另有一块硬腭,属于一位 50 岁以上的老年女性个体。资阳人的基 本特征已同现代人接近,但也存在若干原始性。如眉嵴显著,前囟点的位置 ① 吴新智:《周口店山顶洞人化石的研究》,《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1 年第 3 期
较现代人靠后,颞骨鳞部较低矮而平整,弧度较现代人稍小。因而应属晩期 智人的蒙古人种 晚期智人的基本特征和蒙古人种的形成 中国境内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除前举山顶洞人、柳江人和资阳人以外 还有內蒙伊克昭盟乌审旗萨拉乌苏河岸边发现的河套人,吉林安图明月镇附 近洞穴发现的安图人,山东新泰县乌珠台附近发现的新泰人,云南丽江木家 桥附近发现的丽江人,安徽泗洪下草湾地方发现的下草湾人,贵州普定发现 的穿洞人,以及台湾台南左镇菜寮溪发现的左镇人等,分布地几乎遍及全国。 上述晩期智人的共同特点是脑量增加,如柳江人和山顶洞人的脑量为 1300--1500毫升,在现代人脑量的变异范围之内。脑内动脉支也同现代人接 近,说明其智力发达程度已与现代人接近了,由于这一变化,使颅骨变高, 厚度减薄,头骨最大宽度上移,额部丰满,眉弓变矮,吻部后缩,牙齿变小, 颏部突出。总之同现代人已经十分接近。与此同时,各地晚期智人又或多或 少地存在某些较原始的特征,彼此之间也不尽相同,甚至某些蒙古人种的特 征也还没有最后形成,个别特征甚至与欧洲晚期智人相近,但蒙古人种的大 多数基本特征都已具备,所以被称为原始蒙古人种,并且应是现代中国人的 直系祖先。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较中期文化又有明显的进步。例如在石器制作中普 遍修理台面,许多地方出现了细石器,能用间接打击法生产出细长石片,还 能用压制法加工石器。石器的种类更加多样化,往往有各种类型的刮削器、 尖状器、雕刻器、锥或钻等,甚至还有个别的箭头。其中不少应为复合工具。 这些石器技术的进步和类型的分化,反映了狩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在石器工艺发生明显进步的同时,骨角器也大大发展起来。在辽宁海城 小孤山、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四川资阳黄鳝溪、宁夏灵武水洞沟、贵州兴义 猫猫洞和普定穿洞都曾或多或少地发现骨器,有时也有一些角器。其种类包 括锥、针、鱼叉、刀、铲等,是采用锯、切、削、磨、钻等一系列工艺制作 出来的。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骨、角材料的特性,使用了不同于石器制造 方法的特殊工艺。同时也说明当时人们使用的工具已更加多样化了。 旧石器晚期文化发展的又一重要标志,便是多种装饰品的出现,周口店 山顶洞和海城小孤山都发现了许多这类物品。山顶洞的装饰品有以下几类 (一)穿孔石珠:将白色小石珠从一边钻孔,再将另一边稍稍磨平;(二) 穿孔砾石:将一块黄绿色小砾石从两面对钻穿孔,将一面稍磨井涂朱红彩; (三)穿孔兽牙:有一百几十个,均在齿根两边对挖成孔,(四)穿孔青鱼 上眼骨,(五)穿孔海蚶壳:其孔是在砂石上磨穿的;(六)鸟骨管:将鸟 骨截断、上刻短纹道;(七)鱼脊椎骨。这些装饰品大多发现在人骨化石旁, 应是头颈部的佩饰、项饰、坠饰。由此可知当时人们已有爱美观念,并设法 用各种装饰品来打扮自己(图1-10)。 由于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发自然的能力也大为提高。许多过去没有人去 过的地方,这时也已彼广泛占领。至今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远远超 过旧石器早期和中期遗址的总和。其分布范围除华北、西南等传统地区外
较现代人靠后,颞骨鳞部较低矮而平整,弧度较现代人稍小。因而应属晚期 智人的蒙古人种。 晚期智人的基本特征和蒙古人种的形成 中国境内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除前举山顶洞人、柳江人和资阳人以外, 还有内蒙伊克昭盟乌审旗萨拉乌苏河岸边发现的河套人,吉林安图明月镇附 近洞穴发现的安图人,山东新泰县乌珠台附近发现的新泰人,云南丽江木家 桥附近发现的丽江人,安徽泗洪下草湾地方发现的下草湾人,贵州普定发现 的穿洞人,以及台湾台南左镇菜寮溪发现的左镇人等,分布地几乎遍及全国。 上述晚期智人的共同特点是脑量增加,如柳江人和山顶洞人的脑量为 1300—1500 毫升,在现代人脑量的变异范围之内。脑内动脉支也同现代人接 近,说明其智力发达程度已与现代人接近了,由于这一变化,使颅骨变高, 厚度减薄,头骨最大宽度上移,额部丰满,眉弓变矮,吻部后缩,牙齿变小, 颏部突出。总之同现代人已经十分接近。与此同时,各地晚期智人又或多或 少地存在某些较原始的特征,彼此之间也不尽相同,甚至某些蒙古人种的特 征也还没有最后形成,个别特征甚至与欧洲晚期智人相近,但蒙古人种的大 多数基本特征都已具备,所以被称为原始蒙古人种,并且应是现代中国人的 直系祖先。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较中期文化又有明显的进步。例如在石器制作中普 遍修理台面,许多地方出现了细石器,能用间接打击法生产出细长石片,还 能用压制法加工石器。石器的种类更加多样化,往往有各种类型的刮削器、 尖状器、雕刻器、锥或钻等,甚至还有个别的箭头。其中不少应为复合工具。 这些石器技术的进步和类型的分化,反映了狩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在石器工艺发生明显进步的同时,骨角器也大大发展起来。在辽宁海城 小孤山、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四川资阳黄鳝溪、宁夏灵武水洞沟、贵州兴义 猫猫洞和普定穿洞都曾或多或少地发现骨器,有时也有一些角器。其种类包 括锥、针、鱼叉、刀、铲等,是采用锯、切、削、磨、钻等一系列工艺制作 出来的。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骨、角材料的特性,使用了不同于石器制造 方法的特殊工艺。同时也说明当时人们使用的工具已更加多样化了。 旧石器晚期文化发展的又一重要标志,便是多种装饰品的出现,周口店 山顶洞和海城小孤山都发现了许多这类物品。山顶洞的装饰品有以下几类: (一)穿孔石珠:将白色小石珠从一边钻孔,再将另一边稍稍磨平;(二) 穿孔砾石:将一块黄绿色小砾石从两面对钻穿孔,将一面稍磨井涂朱红彩; (三)穿孔兽牙:有一百几十个,均在齿根两边对挖成孔,(四)穿孔青鱼 上眼骨,(五)穿孔海蚶壳:其孔是在砂石上磨穿的;(六)鸟骨管:将鸟 骨截断、上刻短纹道;(七)鱼脊椎骨。这些装饰品大多发现在人骨化石旁, 应是头颈部的佩饰、项饰、坠饰。由此可知当时人们已有爱美观念,并设法 用各种装饰品来打扮自己(图 1—10)。 由于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发自然的能力也大为提高。许多过去没有人去 过的地方,这时也已彼广泛占领。至今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远远超 过旧石器早期和中期遗址的总和。其分布范围除华北、西南等传统地区外
最北达黑龙江北界的漠河、呼玛十八站,东到江浙、台湾,南达云贵、两广, 西抵青藏高 图1—10山顶洞人的装饰品和鹿角棒 原。在这样广泛的范围内,文化面貌自然更加复杂,地区性的差别也更 加明显。 在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晚期遗址甚多,尤以山西为最密集。其中最重要的 有内蒙乌审旗的萨拉乌苏、宁夏灵武的水洞沟、山西朔县峙峪、沁水下川、 河南安阳小南海、河北阳原虎头梁和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等。这时期的石器有 普遍小型化的趋势,这不仅表现在原本较小的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所 分布的领域,也表现在以大型石器著称的昏河——丁村系所分布的领域,如 山西南部下川文化的石器中就有许多很小的细石器。 华北各地旧石器晚期文化虽有若干共同点,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地方差 异。例如萨拉乌苏的石器特别小,多数仅长2-3厘米,宽1厘米,有一件尖 状器长仅1.2厘米,宽不及1厘米。峙峪文化的石器类型相当复杂,石制品 中有扇形小石核、石锯、斧形小石刀和石链等从前没有的新类型;同时又有 一些刮削器、尖状器和雕刻器等明显是承袭许家窑文化的传统(图1-11) 下川石器不仅有许多小型器,也有一些大型石器,种类相当复杂。石制品中 有锥状石核、棱柱状石核、扇形石核、漏斗石核,以及大量小石叶、石镞、 石钻等细石器制品(图1-12),虎头梁遗址的石器与下川石器有许多相似 之处,但年代更晚,当是向中石器时代过渡的一种遗存。至于水洞沟文化的 石器则具有较大的特色,以中型器为主,种类有刮削器、端刮器、尖状器、 砍斫器等。修理痕迹较深,刃缘不平近锯齿状。有些器形具有欧洲莫斯特文 化和奥瑞纳文化的特征 在华北还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制作场,地点在内蒙古呼和浩特 东北的大窑村附近。在马兰期黄土和黑护士底部,发现许多石渣、石核、石 片和石器半成品,堆积成片成层。已制作完成的石器很少,类型也简单,主 要是砍斫器。尖状器和刮削器几种,其中龟背形刮削器是这一石器制作场最 富特征的产品。 东北旧石器时代晩期遗存也发现较多,主要有辽宁凌源西八间房、锦县 沈家台、海城小孤山,吉林榆树周家油坊,黑龙江呼玛十八站和哈尔滨阎家 岗等处。其总体特征与华北旧石器晚期文化比较接近。一般石器个体较小 以刮削器为主,西八间房的琢背小刀与山西下川的产品基本相同,西八间房 和呼玛十八站 图1-11峙峪石器 1-3.石核;4-8.石片;9.13.14.19.20.刮削器; 10.15.16.18雕刻器;11.12尖状器 17.石核石器。也都出现了细石器。 在东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海城小孤山和哈尔滨阎家岗特别 值得注意。小孤山是位于辽东半岛北部的一处洞穴遗址,出土大批动物化石 和一万多件石制品。除刮削器、尖状 图1-12下川石器 1.锛形器;2.3.9.10.尖状器;4.5.镞;6.锯;7.雕刻器;8.刃尖两用器 11.12小刀;13-17.刮削器。 器和雕刻器外,还有较多的钻具,同时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骨器、蚌器和
最北达黑龙江北界的漠河、呼玛十八站,东到江浙、台湾,南达云贵、两广, 西抵青藏高 图 1—10 山顶洞人的装饰品和鹿角棒 原。在这样广泛的范围内,文化面貌自然更加复杂,地区性的差别也更 加明显。 在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晚期遗址甚多,尤以山西为最密集。其中最重要的 有内蒙乌审旗的萨拉乌苏、宁夏灵武的水洞沟、山西朔县峙峪、沁水下川、 河南安阳小南海、河北阳原虎头梁和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等。这时期的石器有 普遍小型化的趋势,这不仅表现在原本较小的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所 分布的领域,也表现在以大型石器著称的匼河——丁村系所分布的领域,如 山西南部下川文化的石器中就有许多很小的细石器。 华北各地旧石器晚期文化虽有若干共同点,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地方差 异。例如萨拉乌苏的石器特别小,多数仅长 2—3 厘米,宽 1 厘米,有一件尖 状器长仅 1.2 厘米,宽不及 1 厘米。峙峪文化的石器类型相当复杂,石制品 中有扇形小石核、石锯、斧形小石刀和石链等从前没有的新类型;同时又有 一些刮削器、尖状器和雕刻器等明显是承袭许家窑文化的传统(图 1—11)。 下川石器不仅有许多小型器,也有一些大型石器,种类相当复杂。石制品中 有锥状石核、棱柱状石核、扇形石核、漏斗石核,以及大量小石叶、石镞、 石钻等细石器制品(图 1—12),虎头梁遗址的石器与下川石器有许多相似 之处,但年代更晚,当是向中石器时代过渡的一种遗存。至于水洞沟文化的 石器则具有较大的特色,以中型器为主,种类有刮削器、端刮器、尖状器、 砍斫器等。修理痕迹较深,刃缘不平近锯齿状。有些器形具有欧洲莫斯特文 化和奥瑞纳文化的特征。 在华北还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制作场,地点在内蒙古呼和浩特 东北的大窑村附近。在马兰期黄土和黑护士底部,发现许多石渣、石核、石 片和石器半成品,堆积成片成层。已制作完成的石器很少,类型也简单,主 要是砍斫器。尖状器和刮削器几种,其中龟背形刮削器是这一石器制作场最 富特征的产品。 东北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也发现较多,主要有辽宁凌源西八间房、锦县 沈家台、海城小孤山,吉林榆树周家油坊,黑龙江呼玛十八站和哈尔滨阎家 岗等处。其总体特征与华北旧石器晚期文化比较接近。一般石器个体较小, 以刮削器为主,西八间房的琢背小刀与山西下川的产品基本相同,西八间房 和呼玛十八站 图 1—11 峙峪石器 1—3.石核;4—8.石片;9.13.14.19.20.刮削器; 10.15.16.18.雕刻器;11.12.尖状器; 17.石核石器。也都出现了细石器。 在东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海城小孤山和哈尔滨阎家岗特别 值得注意。小孤山是位于辽东半岛北部的一处洞穴遗址,出土大批动物化石 和一万多件石制品。除刮削器、尖状 图 1—12 下川石器 1.锛形器;2.3.9.10.尖状器;4.5.镞;6.锯;7.雕刻器;8.刃尖两用器: 11.12.小刀;13—17.刮削器。 器和雕刻器外,还有较多的钻具,同时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骨器、蚌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