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推测其加工程序,首先是打制毛坯,然后敲去表面因石片疤显示出的棱脊 使之成为平面,最后一道工序是磨光。此地其余的石斧,在加工程序上比磨 光石斧只少一个工序(图2-2)。 图2-2鹅毛口的石器 1.石锄;2.歪尾石片;3.石斧;4.长石片;5.厚尖状器 6.盘形刮削器;7.磨光石斧;8.短身圆头刮削器;9.扇 形凸刃刮削器:10.尖伏器 1弯尖厚尖状器 鹅毛口遗址内未发现人们日常生活的遗迹、遗物,只发现了大量的石料 及未完成或废弃的石制品。可以认为,这里是一处制造石器的场所,生活于 附近的人们,长期利用了这个合适的原料产地,加工制作生产中所需的各类 石器。在这个石器制造场中,见到的直接打击巨厚石片的方法,以及由器身 两面加工的手斧及厚尖状器等工具的形制及制造工艺,早在旧石器时代初期 就已存在,显得有些原始,但是这里石器的某些品类,如锄、斧、镰的形制 均基本上同于新石器时代磨制的同类制品,石锄及磨制石斧等,无疑又是 些很进步的生产工具,具有新石器时代的某些特征。同时,这里的石器均出 于全新世地层之中。综合考察,石器制造场的年代与新石器时代十分接近, 或者就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 虽然鹅毛口只是一处石器制造场,但透过这里的石器,还是可以看到一 些当时居民的经济生活情况。数量最多用于翻土的石锄,和数量虽少而被报 告作者认为用于农业的石镰,似乎难于将其与旧石器时代的掠夺经济联系起 来,而或与某种形态的农业有关。各种形式的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等 是用于狩猎、采集的工具。从工具的种类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产门类已进 一步扩大,狩猎、采集的同时,或许出现了原始的农业。 鹅毛口遗址发现的石器多由较大的厚石片加工而成。报告的作者认为, 这里石器的加工方法及器物类型与某些时代相近的遗址中以细石器为主的现 象相去甚远,是一处以大型厚重石器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据此将其归入 昏河——丁村系”石器系统,认为它是这一系统在新石器早期阶段的继续 和发展。近年在鹅毛口遗址的西缘,与鹅毛口遗址仅隔一条冲沟的窑予头 地点,在晚更新世粉砂土之上,发现了石器遗存。石器以细石器为主,其形 式与华北地区旧石器晚期及更晚阶段遗址中的细石器相近,同时,这里还存 在与鹅毛口遗址相同的粗大石器。这个地点很有可能也是石器制造场的一部 分,以制造细石器为主。如果这个判断不错,那么,这一发现,不仅扩大了 石器制造场的范围,也丰富了石器制造场的产品,使人们对这阶段的石器生 产有更全面的认识。从粗大石器与细小石器制造地点相对集中而存在着区域 差别来看,或许可认为当时在石器制造中已经存在某种专业分工。 关于两种石器传统的假说 在整个原始社会阶段,石器一直是生产中的主要工具。从学会制造石器 的最初阶段开始,人类就在为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地改进石器的 ①陈哲英、丁来普:《山西怀仁窑子头的细石器遗存》,《史前研究》1931年第4期
斧推测其加工程序,首先是打制毛坯,然后敲去表面因石片疤显示出的棱脊, 使之成为平面,最后一道工序是磨光。此地其余的石斧,在加工程序上比磨 光石斧只少一个工序(图 2—2)。 图 2—2 鹅毛口的石器 1.石锄;2.歪尾石片;3.石斧;4.长石片;5.厚尖状器; 6.盘形刮削器;7.磨光石斧;8.短身圆头刮削器;9.扇 形凸刃刮削器:10.尖伏器; 11.弯尖厚尖状器。 鹅毛口遗址内未发现人们日常生活的遗迹、遗物,只发现了大量的石料 及未完成或废弃的石制品。可以认为,这里是一处制造石器的场所,生活于 附近的人们,长期利用了这个合适的原料产地,加工制作生产中所需的各类 石器。在这个石器制造场中,见到的直接打击巨厚石片的方法,以及由器身 两面加工的手斧及厚尖状器等工具的形制及制造工艺,早在旧石器时代初期 就已存在,显得有些原始,但是这里石器的某些品类,如锄、斧、镰的形制 均基本上同于新石器时代磨制的同类制品,石锄及磨制石斧等,无疑又是一 些很进步的生产工具,具有新石器时代的某些特征。同时,这里的石器均出 于全新世地层之中。综合考察,石器制造场的年代与新石器时代十分接近, 或者就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 虽然鹅毛口只是一处石器制造场,但透过这里的石器,还是可以看到一 些当时居民的经济生活情况。数量最多用于翻土的石锄,和数量虽少而被报 告作者认为用于农业的石镰,似乎难于将其与旧石器时代的掠夺经济联系起 来,而或与某种形态的农业有关。各种形式的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等, 是用于狩猎、采集的工具。从工具的种类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产门类已进 一步扩大,狩猎、采集的同时,或许出现了原始的农业。 鹅毛口遗址发现的石器多由较大的厚石片加工而成。报告的作者认为, 这里石器的加工方法及器物类型与某些时代相近的遗址中以细石器为主的现 象相去甚远,是一处以大型厚重石器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据此将其归入 “匼河——丁村系”石器系统,认为它是这一系统在新石器早期阶段的继续 和发展。近年在鹅毛口遗址的西缘,与鹅毛口遗址仅隔一条冲沟的窑予头① 地点,在晚更新世粉砂土之上,发现了石器遗存。石器以细石器为主,其形 式与华北地区旧石器晚期及更晚阶段遗址中的细石器相近,同时,这里还存 在与鹅毛口遗址相同的粗大石器。这个地点很有可能也是石器制造场的一部 分,以制造细石器为主。如果这个判断不错,那么,这一发现,不仅扩大了 石器制造场的范围,也丰富了石器制造场的产品,使人们对这阶段的石器生 产有更全面的认识。从粗大石器与细小石器制造地点相对集中而存在着区域 差别来看,或许可认为当时在石器制造中已经存在某种专业分工。 关于两种石器传统的假说 在整个原始社会阶段,石器一直是生产中的主要工具。从学会制造石器 的最初阶段开始,人类就在为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地改进石器的 ① 陈哲英、丁来普:《山西怀仁窑子头的细石器遗存》,《史前研究》1931 年第 4 期
制造工艺,使工具更适用、合手。不同的劳动对象和生产方式,对工具有不 同的要求,因此,就产生了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石器。人类制造工具技术 的继承与发展,久而久之形成一些不同风格的石器传统。 华北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发现最多的地区。对这一地区诸遗存可 划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的认识,早在通过对丁村遗址石器的分析研究时就已 提出°。当时在对丁村文化的年代估定偏晚的基础上认为,“丁村文化中的各 种石器都很粗大,与萨拉乌苏河的河套文化以及相当的宁夏附近的水洞沟的 石器文化,颇不相同,……应是不同的‘相 同时把这类差别主要归为 制作石器的原料不同,从而导致技术及产品有所区别。并进一步提出丁村的 许多石器,如砍砸器、尖状器等与周口店中国猿人文化中的石器很多是类似 的认识。可见,当时已孕育了这里要讨论的关于两种石器传统说的认识。随 着新发现的增多,通过对不同阶段遗址内石器类型、制造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在七十年代又提出了关于两种石器传统的认识,认为华北地区从旧石器时代 早期开始,即存在着两个文化系统,二者以不同的石器传统相区别,这两大 系统一直延续至新石器时代,分别是新石器时代这一地区不同经济类型的文 化产生的基础。这两大系统分别被命名为“鹰河——丁村系”和“周口店第 地点——峙峪系”。“昏河——丁村系”,亦称“大石片砍砸器——三棱 大尖状器”传统。其基本特征是利用宽大石片制造不同型式的大砍砸器,石 器中大型器物的种类,数量都占多数,小石器数量有限,类型也很少。打片 主要用碰砧法,兼用锤击法 “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也称“船头状刮削器——雕刻器传统 主要特点是:打片多采用锤击法,产生的石片长宽多在4厘米左右,石器中 利用不规则小石片制造的细小石器比例大,类型多,工具种类有刮削器、尖 状器、砍砸器、石锥、雕刻器、石球等,以刮削器为主,尖状器是这一系统 的重要产品。这个系统的石器地点数量较多,分布很广,除前面提到的外, 还包括周口店第15地点、朔县石屹塔峰、萨拉乌苏河、小南海等,时代从旧 石器早期至晚期。这一系统的大量细小石器,已带有细石器的技术风格,被 认为是产生华北地区典型细石器的基础。 同时,这两种石器传统,被认为是不同经济类型的人们对生产工具特殊 要求的反映。主要使用大石片石器的人群,生产活动是以采集为主,辅以渔 猎。栽培农业最早很可能是由他们发明的。在细小石器传统中,与狩猎有关 的工具占主体,其经济生活当以狩猎为主,采集则只是一种补充手段。 上述认识,基本上还只能看作是一种有待证实的假说。同时,要确认这 假说,且与目前有关现象相抵牾: 两个系统的各自一系列代表性遗址的分布,无确定的地理界线,即 均无稳定的分布区。 二、被分属为不同系统的遗址,均同时存在大型砍砸器及细小石器,只 是二者所占比例不同。就是说,在同期同一遗址内,两种传统并存,区别仅 是一传统占主流,另一传统处于支流地位,或者反之。一般来说,两种传统 各自处于主流或支流的现象,当与遗存的年代有关。从目前发现的材料看, 所谓大型砍砸器系统的遗址,主要属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细小石器系统的 ①裴文中、贾兰坡:《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8年。 ①贾兰坡等:《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制造工艺,使工具更适用、合手。不同的劳动对象和生产方式,对工具有不 同的要求,因此,就产生了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石器。人类制造工具技术 的继承与发展,久而久之形成一些不同风格的石器传统。 华北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发现最多的地区。对这一地区诸遗存可 划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的认识,早在通过对丁村遗址石器的分析研究时就已 提出①。当时在对丁村文化的年代估定偏晚的基础上认为,“丁村文化中的各 种石器都很粗大,与萨拉乌苏河的河套文化以及相当的宁夏附近的水洞沟的 石器文化,颇不相同,……应是不同的‘相’”,同时把这类差别主要归为 制作石器的原料不同,从而导致技术及产品有所区别。并进一步提出丁村的 许多石器,如砍砸器、尖状器等与周口店中国猿人文化中的石器很多是类似 的认识。可见,当时已孕育了这里要讨论的关于两种石器传统说的认识。随 着新发现的增多,通过对不同阶段遗址内石器类型、制造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在七十年代又提出了关于两种石器传统的认识①,认为华北地区从旧石器时代 早期开始,即存在着两个文化系统,二者以不同的石器传统相区别,这两大 系统一直延续至新石器时代,分别是新石器时代这一地区不同经济类型的文 化产生的基础。这两大系统分别被命名为“鹰河——丁村系”和“周口店第 一地点——峙峪系”。“匼河——丁村系”,亦称“大石片砍砸器——三棱 大尖状器”传统。其基本特征是利用宽大石片制造不同型式的大砍砸器,石 器中大型器物的种类,数量都占多数,小石器数量有限,类型也很少。打片 主要用碰砧法,兼用锤击法。 “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也称“船头状刮削器——雕刻器传统”。 主要特点是:打片多采用锤击法,产生的石片长宽多在 4 厘米左右,石器中 利用不规则小石片制造的细小石器比例大,类型多,工具种类有刮削器、尖 状器、砍砸器、石锥、雕刻器、石球等,以刮削器为主,尖状器是这一系统 的重要产品。这个系统的石器地点数量较多,分布很广,除前面提到的外, 还包括周口店第 15 地点、朔县石屹塔峰、萨拉乌苏河、小南海等,时代从旧 石器早期至晚期。这一系统的大量细小石器,已带有细石器的技术风格,被 认为是产生华北地区典型细石器的基础。 同时,这两种石器传统,被认为是不同经济类型的人们对生产工具特殊 要求的反映。主要使用大石片石器的人群,生产活动是以采集为主,辅以渔 猎。栽培农业最早很可能是由他们发明的。在细小石器传统中,与狩猎有关 的工具占主体,其经济生活当以狩猎为主,采集则只是一种补充手段。 上述认识,基本上还只能看作是一种有待证实的假说。同时,要确认这 一假说,且与目前有关现象相抵牾: 一、两个系统的各自一系列代表性遗址的分布,无确定的地理界线,即 均无稳定的分布区。 二、被分属为不同系统的遗址,均同时存在大型砍砸器及细小石器,只 是二者所占比例不同。就是说,在同期同一遗址内,两种传统并存,区别仅 是一传统占主流,另一传统处于支流地位,或者反之。一般来说,两种传统 各自处于主流或支流的现象,当与遗存的年代有关。从目前发现的材料看, 所谓大型砍砸器系统的遗址,主要属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细小石器系统的 ① 裴文中、贾兰坡:《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 1958 年。 ① 贾兰坡等:《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 1972 年第 1 期
遗址,以旧石器时代晚期居多。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制作石器技术的 进步,石器愈益精、细。即使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不仅未停止这一过程 而且还加快了前进的节奏。属旧石器晚期后段的下川遗址,下层的粗大石器 较为丰富,细石器及小型石器数量较少,中、上层的细石器及小型石器极为 丰富,粗大石器则较少。 三、两种传统之说,有的还与材料被揭示不够全面有关。例如,以往一 直被认为属大型砍砸器系统的鹅毛口石器制造场,近年来在同它仅隔一条冲 沟的窑子头地点,发现了和鹅毛口同时的遗存,但以细石器为主。这只能由 此得出窑子头与鹅毛口当是统一的同时生产两类制品的石器综合制造场 四、新石器时代存在的农业型和狩猎型两类不同经济类型的遗存,其起 因或渊源自当向前追溯,然而,从目前的材料看,则至少难以寻至旧石器时 代中期,甚至早期那样遥远的时代。如此素源的话,那么,旧石器时代早期 被确认存在的采集型和狩猎型两类经济类型遗存,又源于人类哪一时代! 黄河流域最早的农业文化 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改造自然所取得的一个巨大成功。文明的产生 是与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上农 业出现最早的地区之 黄河中游地处黄土高原的东端。这里的黄土由于其风成起因,土壤结构 均匀、松散,具有良好的保水与供水性能,且土壤中蕴含较高的自然肥力。 虽然黄土地带气候干旱,年降水量较少。但雨水集中在夏季,有利于抗旱作 物的生长。这些条件,就使得在这里种植谷物容易获得较高的收成。总之, 黄河中游的地理环境与世界上农业发生最早的西亚地区的扇形地带接近,具 备产生早期农业文化的适宜条件。 对仰韶时期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这时期的农业是经历了比较长时期 的发展后的阶段,黄河流域理应存在年代更早的农业文化遗存。1958年在陕 西第一次发现了早于仰韶文化的老官台文化。进入七十年代,在黄河中、下 游地区发掘了磁山、裴李岗、大地湾、北辛等一系列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的 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农业遗迹、遗物,为探索前仰韶时期农业问题提供了大 批资料。从地层提供的材料看,这类遗存都叠压在仰韶时期遗存堆积之下, 碳14测定数据表明这些遗址的年代都在公元前6000年一前5000年前期。这 批早期遗址都处于平原与丘陵或平原与浅山的交界地带,遗址的范围都不太 大,形成的堆积也比较薄。遗址内房屋分布稀疏,表明当时的村落规模比较 小,人们在一个地点居住的时间并不很长。在这个时期的遗址中,普遍发现 了粮食的遗骸,鉴定结果都属于耐早的粟类作物,这是黄河流域传统的栽墙 植物,至今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遗址里还有专门用于储存粮食的窖穴,有 些窖穴内还可见到堆积较厚的腐朽谷物。 从遗址中获得的各类遗物,反映出当时人们所掌握的较多的生产门类。 除种植农业外,饲养、渔猎、制陶术、纺织、编织等都成为有一定地位的生 产部门。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在石器制作上虽然已出现了磨制石器,但 从数量上看,打制石器仍占相当数量。打制石器的器形相当规范,表面也都 ①王建等:《下川文化一一山西下川遗址调查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第3期
遗址,以旧石器时代晚期居多。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制作石器技术的 进步,石器愈益精、细。即使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不仅未停止这一过程, 而且还加快了前进的节奏。属旧石器晚期后段的下川遗址①,下层的粗大石器 较为丰富,细石器及小型石器数量较少,中、上层的细石器及小型石器极为 丰富,粗大石器则较少。 三、两种传统之说,有的还与材料被揭示不够全面有关。例如,以往一 直被认为属大型砍砸器系统的鹅毛口石器制造场,近年来在同它仅隔一条冲 沟的窑子头地点,发现了和鹅毛口同时的遗存,但以细石器为主。这只能由 此得出窑子头与鹅毛口当是统一的同时生产两类制品的石器综合制造场。 四、新石器时代存在的农业型和狩猎型两类不同经济类型的遗存,其起 因或渊源自当向前追溯,然而,从目前的材料看,则至少难以寻至旧石器时 代中期,甚至早期那样遥远的时代。如此素源的话,那么,旧石器时代早期 被确认存在的采集型和狩猎型两类经济类型遗存,又源于人类哪一时代! 黄河流域最早的农业文化 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改造自然所取得的一个巨大成功。文明的产生 是与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上农 业出现最早的地区之一。 黄河中游地处黄土高原的东端。这里的黄土由于其风成起因,土壤结构 均匀、松散,具有良好的保水与供水性能,且土壤中蕴含较高的自然肥力。 虽然黄土地带气候干旱,年降水量较少。但雨水集中在夏季,有利于抗旱作 物的生长。这些条件,就使得在这里种植谷物容易获得较高的收成。总之, 黄河中游的地理环境与世界上农业发生最早的西亚地区的扇形地带接近,具 备产生早期农业文化的适宜条件。 对仰韶时期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这时期的农业是经历了比较长时期 的发展后的阶段,黄河流域理应存在年代更早的农业文化遗存。1958 年在陕 西第一次发现了早于仰韶文化的老官台文化。进入七十年代,在黄河中、下 游地区发掘了磁山、裴李岗、大地湾、北辛等一系列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的 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农业遗迹、遗物,为探索前仰韶时期农业问题提供了大 批资料。从地层提供的材料看,这类遗存都叠压在仰韶时期遗存堆积之下, 碳 14 测定数据表明这些遗址的年代都在公元前 6000 年一前 5000 年前期。这 批早期遗址都处于平原与丘陵或平原与浅山的交界地带,遗址的范围都不太 大,形成的堆积也比较薄。遗址内房屋分布稀疏,表明当时的村落规模比较 小,人们在一个地点居住的时间并不很长。在这个时期的遗址中,普遍发现 了粮食的遗骸,鉴定结果都属于耐早的粟类作物,这是黄河流域传统的栽墙 植物,至今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遗址里还有专门用于储存粮食的窖穴,有 些窖穴内还可见到堆积较厚的腐朽谷物。 从遗址中获得的各类遗物,反映出当时人们所掌握的较多的生产门类。 除种植农业外,饲养、渔猎、制陶术、纺织、编织等都成为有一定地位的生 产部门。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在石器制作上虽然已出现了磨制石器,但 从数量上看,打制石器仍占相当数量。打制石器的器形相当规范,表面也都 ① 王建等:《下川文化——山西下川遗址调查报告》,《考古学报》1978 年第 3 期
修洽得比较平整。磨制石器制作得还比较粗糙,表面常保留制坯时的打琢痕 迹,很多器物还只是在刃部略加磨光,通体磨光的数量较少。一般是利用而 石加砂、蘸水研磨的方法,进行石器磨光。经磨制的石器,表面较光整,器 类依功能而有确定的形制。这阶段的石器一般不见穿孔者。将器物刃部磨光 或将器身修治平整,都可以减少使用时的阻力,提高工作效率,是工具制作 中的一大进步。石器中用于农业生产的已占大宗,其主要类型是铲、刀、镰, 木作工具有铸、凿,石斧则兼具上述两种功能。这时的石斧以平面呈上小下 大的梯形者为主,斧头多为半圆形。用于谷物加工的石磨盘、磨棒,是这时 期盛行而引人注目的工具,磨盘多数是琢制的,平面呈鞋底形或椭园形,长 度在半米左右,有的带三、四个矮足,磨盘表面常有加工谷物时留下的磨蚀 痕迹,中部亦较两端薄 骨质工具在这个时期生产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它们主要用于狩猎、 捕捞、纺织、缝纫等部门,主要器类有镞、锥、针、鱼镖、梭、匕、凿等。 在各遗址中,普遍发现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自掌握 取火技术和饲养家畜、栽培植物之后或同时取得的又一划时代的进步。在制 陶术产生之前,人们主要是食烧、烤食物,甚至以生食为主,陶器的发明 改善了人类致熟食物的方式,使推广熟食成为可能。在当时条件下,熟食大 大加快了人类体质和脑力的发展。同时,陶器的产生及流行,也是人类定居 生活稳定性的一种反映。由于陶器在人类智力发展和文化进步过程中所具有 的重要意义,因此,一直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而受到广泛的重视。这 时的陶器都是手制的,除少量手捏直接成型的外,其余大多都是采用泥片贴 筑法制作的。泥片贴筑法制作陶器,一般是先从器底开始,逐渐向上贴筑。 泥片少的有两层,多则有三四层或更多。陶器颜色以褐色为主,且表皮斑驳 不一。这可能是由于露天或在无封闭设置的窑室内烧陶,致使陶器各部氧化 不均而产生的现象。 陶器种类少,造型简单,以圜底器、三足器居多,主要器形有三足钵、 鼎、小口壶、深腹罐、盂等。陶支座也是这时期的典型器物之一,这种器物 的出现,是与此时流行圜底器相适应的,它主要是为了增加圜底器的稳定性 对炊器来说,支座还有扩大其与火的接触面的作用。在缺乏支座的遗址中 是以在炊器底部加三足的形式来达到上述目的的。部分陶器表面施篦纹、绳 痕。后者与前几种纹饰不同,前者是有意识地加固或修饰陶器,后者则可能 是将陶坯搁置于席、麻编织物上凉干,无意中形成的印痕。彩陶在这时也已 经岀现了,但数量很少,通常是在钵、碗类器物的口沿部施一周红色彩带。 当时人们虽然已经实现了定居生活,但营造房屋的技术还比较落后。房 屋的形式和建筑方法都比较简单,基本上都是一种圆形半地穴式的窝棚,室 内面积很小,一般只有5-7平方米,仅能容纳二三人,最大的也只有11平方 米,房内都发现成套的日用陶器及生产工具。居住在这种房子里的人们无疑 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单位。 定居及农业生产促进了饲养业的发展,家畜饲养在这个时期已经是很普 遍的事了,遗址中都发现了为数不少的显然是经过人工饲养的猪、犬的骨骼。 有些地方还出现了用猪骨随葬的现象反映出猪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①俞伟超:《中国早期的“模制法”制陶术》,《文物与考古论集》,1987年
修洽得比较平整。磨制石器制作得还比较粗糙,表面常保留制坯时的打琢痕 迹,很多器物还只是在刃部略加磨光,通体磨光的数量较少。一般是利用而 石加砂、蘸水研磨的方法,进行石器磨光。经磨制的石器,表面较光整,器 类依功能而有确定的形制。这阶段的石器一般不见穿孔者。将器物刃部磨光 或将器身修治平整,都可以减少使用时的阻力,提高工作效率,是工具制作 中的一大进步。石器中用于农业生产的已占大宗,其主要类型是铲、刀、镰, 木作工具有铸、凿,石斧则兼具上述两种功能。这时的石斧以平面呈上小下 大的梯形者为主,斧头多为半圆形。用于谷物加工的石磨盘、磨棒,是这时 期盛行而引人注目的工具,磨盘多数是琢制的,平面呈鞋底形或椭园形,长 度在半米左右,有的带三、四个矮足,磨盘表面常有加工谷物时留下的磨蚀 痕迹,中部亦较两端薄。 骨质工具在这个时期生产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它们主要用于狩猎、 捕捞、纺织、缝纫等部门,主要器类有镞、锥、针、鱼镖、梭、匕、凿等。 在各遗址中,普遍发现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自掌握 取火技术和饲养家畜、栽培植物之后或同时取得的又一划时代的进步。在制 陶术产生之前,人们主要是食烧、烤食物,甚至以生食为主,陶器的发明, 改善了人类致熟食物的方式,使推广熟食成为可能。在当时条件下,熟食大 大加快了人类体质和脑力的发展。同时,陶器的产生及流行,也是人类定居 生活稳定性的一种反映。由于陶器在人类智力发展和文化进步过程中所具有 的重要意义,因此,一直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而受到广泛的重视。这 时的陶器都是手制的,除少量手捏直接成型的外,其余大多都是采用泥片贴 筑法制作的①。泥片贴筑法制作陶器,一般是先从器底开始,逐渐向上贴筑。 泥片少的有两层,多则有三四层或更多。陶器颜色以褐色为主,且表皮斑驳 不一。这可能是由于露天或在无封闭设置的窑室内烧陶,致使陶器各部氧化 不均而产生的现象。 陶器种类少,造型简单,以圜底器、三足器居多,主要器形有三足钵、 鼎、小口壶、深腹罐、盂等。陶支座也是这时期的典型器物之一,这种器物 的出现,是与此时流行圜底器相适应的,它主要是为了增加圜底器的稳定性。 对炊器来说,支座还有扩大其与火的接触面的作用。在缺乏支座的遗址中, 是以在炊器底部加三足的形式来达到上述目的的。部分陶器表面施篦纹、绳 纹、附加堆纹、刻划纹等纹饰。此外,在陶器底部经常可以见到编织物的印 痕。后者与前几种纹饰不同,前者是有意识地加固或修饰陶器,后者则可能 是将陶坯搁置于席、麻编织物上凉干,无意中形成的印痕。彩陶在这时也已 经出现了,但数量很少,通常是在钵、碗类器物的口沿部施一周红色彩带。 当时人们虽然已经实现了定居生活,但营造房屋的技术还比较落后。房 屋的形式和建筑方法都比较简单,基本上都是一种圆形半地穴式的窝棚,室 内面积很小,一般只有 5-7 平方米,仅能容纳二三人,最大的也只有 11 平方 米,房内都发现成套的日用陶器及生产工具。居住在这种房子里的人们无疑 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单位。 定居及农业生产促进了饲养业的发展,家畜饲养在这个时期已经是很普 遍的事了,遗址中都发现了为数不少的显然是经过人工饲养的猪、犬的骨骼。 有些地方还出现了用猪骨随葬的现象反映出猪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① 俞伟超:《中国早期的“模制法”制陶术》,《文物与考古论集》,1987 年
它不仅是一种肉食来源,同时,可能还具有财富的象征意义。 总之,在公元前6000年前后,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普遍存在着农业文 化遗存,从其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发展程度看,脱离其起源阶段已有一段历 程。这一时期陶器的形制比较规整,已脱离了陶器产生的最初形态。在这个 区域内,还应存在早于公元前6000年的农业文化。真正的早期农业文化的面 貌,是一千尚待解析之谜 黄河下游的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得名于山东滕县的北辛遗址。1978-1979年对该遗址的发 掘,发现了窖穴、灰坑、墓葬等遗迹及大批遗物。根据层位叠压情况,北辛 遗址的文化堆积被分成三期,碳14测定的数据指示出,遗址早期堆积的年代 为公元前5875年,大体与磁山、裴李岗文化的年代相当;晚期遗存中的相当 多的因素,文化面貌很接近后冈一期文化,年代在公元前4550-4350年间 早于此地的大汶口文化,而与仰韶时代的早期大体相当,故很可能它已进入 后冈一期文化范畴,或是后冈一期文化的直接前身。 北辛遗址的石器种类很多,以打制石器为主,磨制石器只占全部石器的 1/5。打制石器中数量最多的是器身扁薄、平面略成梯形、横剖面为扁椭圆 形的石斧,这种形式的斧,用于砍伐树木或翻土,都很合适,是一种用途较 广泛的工具。打制的盘状器、敲砸器基本不见于同时期的其它文化遗址。磨 制石器中铲的数量最多,其次还有刀、镰、斧、锛、凿、磨盘、磨棒等。石 铲的原料质地较软,容易打磨,这种铲一般都通体打磨得很光滑,制作精致 从遗址中发现的一些由残石铲改制的石器,知当时的人们很珍惜磨制石器 而努力做到物尽其用。这里的磨盘为圆角长方形或长三角形,以后者居多 且都无足 石器中不见镞类,但骨镞的数量居骨、角器之首。骨角器不仅数量多, 形式也很复杂。制作过程一般是先截切骨料,再用劈、削、刮等方法制成器 物雏形,最后打磨表面。骨器种类除镞外,还有鱼镖、鹿角锄、凿、匕、刮 削器、梭形器、针、锥、等等(图2-3)。 图2-3北辛遗址的生产工具 1.石斧;2.4.石铲;3.石磨盘;5.石磨棒;6.骨镞 7.骨鱼镖;8.石镰;9.石刀;10.角锄;11.蚌镰 陶器按质地可分泥质、夹砂(蚌)两种,以夹砂(蚌)陶为主。作为炊 器、盛储器的鼎、釜、罐等都属夹砂(蚌)陶。泥质陶主要为碗、钵等。从 器形看,最能代表北辛文化面貌的陶器是深腹、圜底或尖底的鼎及釜。陶器 表面基本呈黄褐色,相当多的夹砂陶器表面都有纹饰,以堆纹和压印纹数量 最多,尤以堆纹最富特色。所说堆纹,是指由宽约1毫米左右的极窄的泥条 在器表堆塑的各种直线几何形图案。早期以单线条组成的图案为主,中晚朗 出现了复线窄堆纹构成的图案。压印纹的印痕很深,通常是由几组压印的直 线、曲折线构成回形、棋盘格形、正(倒)三角形和鱼鳞形等图案。只有少 数泥质陶的钵、碗口沿涂红彩(图2-4)。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等:《山东滕县北辛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
它不仅是一种肉食来源,同时,可能还具有财富的象征意义。 总之,在公元前 6000 年前后,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普遍存在着农业文 化遗存,从其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发展程度看,脱离其起源阶段已有一段历 程。这一时期陶器的形制比较规整,已脱离了陶器产生的最初形态。在这个 区域内,还应存在早于公元前 6000 年的农业文化。真正的早期农业文化的面 貌,是一千尚待解析之谜。 黄河下游的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得名于山东滕县的北辛遗址①。1978—1979 年对该遗址的发 掘,发现了窖穴、灰坑、墓葬等遗迹及大批遗物。根据层位叠压情况,北辛 遗址的文化堆积被分成三期,碳 14 测定的数据指示出,遗址早期堆积的年代 为公元前 5875 年,大体与磁山、裴李岗文化的年代相当;晚期遗存中的相当 多的因素,文化面貌很接近后冈一期文化,年代在公元前 4550—4350 年间, 早于此地的大汶口文化,而与仰韶时代的早期大体相当,故很可能它已进入 后冈一期文化范畴,或是后冈一期文化的直接前身。 北辛遗址的石器种类很多,以打制石器为主,磨制石器只占全部石器的 1/5。打制石器中数量最多的是器身扁薄、平面略成梯形、横剖面为扁椭圆 形的石斧,这种形式的斧,用于砍伐树木或翻土,都很合适,是一种用途较 广泛的工具。打制的盘状器、敲砸器基本不见于同时期的其它文化遗址。磨 制石器中铲的数量最多,其次还有刀、镰、斧、锛、凿、磨盘、磨棒等。石 铲的原料质地较软,容易打磨,这种铲一般都通体打磨得很光滑,制作精致。 从遗址中发现的一些由残石铲改制的石器,知当时的人们很珍惜磨制石器, 而努力做到物尽其用。这里的磨盘为圆角长方形或长三角形,以后者居多, 且都无足。 石器中不见镞类,但骨镞的数量居骨、角器之首。骨角器不仅数量多, 形式也很复杂。制作过程一般是先截切骨料,再用劈、削、刮等方法制成器 物雏形,最后打磨表面。骨器种类除镞外,还有鱼镖、鹿角锄、凿、匕、刮 削器、梭形器、针、锥、等等(图 2—3)。 图 2—3 北辛遗址的生产工具 1.石斧;2.4.石铲;3.石磨盘;5.石磨棒;6.骨镞; 7.骨鱼镖;8.石镰;9.石刀;10.角锄;11.蚌镰 陶器按质地可分泥质、夹砂(蚌)两种,以夹砂(蚌)陶为主。作为炊 器、盛储器的鼎、釜、罐等都属夹砂(蚌)陶。泥质陶主要为碗、钵等。从 器形看,最能代表北辛文化面貌的陶器是深腹、圜底或尖底的鼎及釜。陶器 表面基本呈黄褐色,相当多的夹砂陶器表面都有纹饰,以堆纹和压印纹数量 最多,尤以堆纹最富特色。所说堆纹,是指由宽约 1 毫米左右的极窄的泥条 在器表堆塑的各种直线几何形图案。早期以单线条组成的图案为主,中晚朗 出现了复线窄堆纹构成的图案。压印纹的印痕很深,通常是由几组压印的直 线、曲折线构成回形、棋盘格形、正(倒)三角形和鱼鳞形等图案。只有少 数泥质陶的钵、碗口沿涂红彩(图 2-4)。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等:《山东滕县北辛遗址发掘报告》,《考 古学报》1984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