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人骨化石所代表的四十多个个体,来估算北京人实际社会群体的大小。 由于时间很长,不但每次进入洞穴居住的人数和连续居住的时间都无从 查考;每次居住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也都有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据刘泽 纯的分析,从最初住人的约前70万年到最后住人的约前23万年期间,大致 发生过四五个冰期旋回的气候变化,每个旋因包括温暖的间冰期和相对寒冷 的冰期。而下文化层、上文化层和表层大致都处在间冰期内。总的变化有大 陆性气候程度逐渐加强的趋势。(图1-6)。 图1-6北京猿人洞堆积记录的气候变化曲线 观音洞石器 在我国南方,属于更新世中期的遗址首推贵州黔西观音洞。 图1-7观音洞石器1.端刮器;2.长刮器;3雕刻器;4.尖状器;5.砍砸 器;6.刮削器。该洞1964年起曾先后经过四次发掘,在红上层及含角砾的黄 色堆积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器和动物化石°。 该地发现的石制品有三千多件,原料为燧石、硅质灰岩、细砂岩和火成 岩。石核大部分不经修理即行打片,只有少数修理台面。多数使用锤击法, 也有用碰砧法制造的。石器多用石片做成,形状不甚规则,大小相差悬殊, 类型也较复杂,主要有刮削器、端刮器、砍斫器、尖状器、雕刻器等,以刮 削器数量为最多。许多器物有细致的第二步加工,多为单面加工,也有错向 加工和交互加工的。加工之细致和方法之多样,为同期各地石器之冠(图 与石器伴出的哺乳动物化石有二十二种,其中有大熊猫、最后鬣狗、贵 州剑齿象、巨摸等,属华南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与周口店动物群大 致属于同一时期。 中国其它地方的直立人 我国境内发现的直立人,除较早形态的元谋人和较晚形态的蓝田人与北 京人外,还有和县人、沂源人、南召人、郧县人和郧西人等,他们分布于黄 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 和县人发现于安徽和县龙潭洞,有头盖骨一个,下颌骨一块,牙齿五枚 代表三个人的个体2。 和县人头盖低平,颅骨壁宽厚,额部后倾,头顶有矢状脊,眶上圆枕特 别粗壮,眉嵴高而连在一起,下颌粗壮,其厚度大于蓝田人和北京人。其总 体特征有些象北京人,又有一些象爪哇人,似是二者中间的一种类型,被命 名为和县直立人( Homo erec- tus hex i anensis)。 ①刘泽纯:《北京猿人洞穴堆积反映的古气候变化及气候地层上的对比》,《人类学学报》1933年第2 ①裴文中等:《贵州黔西观普洞试掘报告》,《古脊椎与古人类》1965年第3期。 2吴汝康、董兴仁:《安徽和县猿人化石的初步研究》,《人类学学报》1982年第1期
全部人骨化石所代表的四十多个个体,来估算北京人实际社会群体的大小。 由于时间很长,不但每次进入洞穴居住的人数和连续居住的时间都无从 查考;每次居住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也都有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据刘泽 纯的分析,从最初住人的约前 70 万年到最后住人的约前 23 万年期间,大致 发生过四五个冰期旋回的气候变化,每个旋因包括温暖的间冰期和相对寒冷 的冰期。而下文化层、上文化层和表层大致都处在间冰期内。总的变化有大 陆性气候程度逐渐加强的趋势①(图 1-6)。 图 1-6 北京猿人洞堆积记录的气候变化曲线 观音洞石器 在我国南方,属于更新世中期的遗址首推贵州黔西观音洞。 图 1-7 观音洞石器 1.端刮器;2.长刮器;3.雕刻器;4.尖状器;5.砍砸 器;6.刮削器。该洞 1964 年起曾先后经过四次发掘,在红上层及含角砾的黄 色堆积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器和动物化石①。 该地发现的石制品有三千多件,原料为燧石、硅质灰岩、细砂岩和火成 岩。石核大部分不经修理即行打片,只有少数修理台面。多数使用锤击法, 也有用碰砧法制造的。石器多用石片做成,形状不甚规则,大小相差悬殊, 类型也较复杂,主要有刮削器、端刮器、砍斫器、尖状器、雕刻器等,以刮 削器数量为最多。许多器物有细致的第二步加工,多为单面加工,也有错向 加工和交互加工的。加工之细致和方法之多样,为同期各地石器之冠(图 1 —7)。 与石器伴出的哺乳动物化石有二十二种,其中有大熊猫、最后鬣狗、贵 州剑齿象、巨獏等,属华南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与周口店动物群大 致属于同一时期。 中国其它地方的直立人 我国境内发现的直立人,除较早形态的元谋人和较晚形态的蓝田人与北 京人外,还有和县人、沂源人、南召人、郧县人和郧西人等,他们分布于黄 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 和县人发现于安徽和县龙潭洞,有头盖骨一个,下颌骨一块,牙齿五枚, 代表三个人的个体②。 和县人头盖低平,颅骨壁宽厚,额部后倾,头顶有矢状脊,眶上圆枕特 别粗壮,眉嵴高而连在一起,下颌粗壮,其厚度大于蓝田人和北京人。其总 体特征有些象北京人,又有一些象爪哇人,似是二者中间的一种类型,被命 名为和县直立人(Homo erec-tus hexianensis)。 ① 刘泽纯:《北京猿人洞穴堆积反映的古气候变化及气候地层上的对比》,《人 类学学报》1933 年第 2 期。 ① 裴文中等:《贵州黔西观普洞试掘报告》,《古脊椎与古人类》1965 年第 3 期。 ② 吴汝康、董兴仁:《安徽和县猿人化石的初步研究》,《人类学学报》1982 年第 1 期
与和县人伴出的还有一些骨角制品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大熊 猫、东方剑齿象、剑齿虎、肿骨鹿等,属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与观音 洞的年代大体相当。,沂源人发现于山东沂源骑子鞍山的一个石灰岩裂隙中, 包括一块头盖骨、二块眉嵴骨、六枚牙齿和部分肢骨。眉峪的粗壮程度与牙 齿的形态与北京人相近。同出的动物化石有肿骨鹿和梅氏犀等,故当属更新 世中期。 南召人发现于河南南召杏花山第二阶地的褐黄色砂质粘上层中,仅得右 下前臼齿一枚,其特征与北京人牙相似。伴出动物既有华南大熊猫——剑齿 象动物群的成分,又有华北肿骨鹿——剑齿虎动物群的成分,表现为南北过 渡型的特征。地质年代属更新世中期。 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县龙骨洞,仅得牙齿4枚,与北京人牙齿相似。同 出一人工打制的石核和许多哺乳动物化石,包括大熊猫、剑齿象等。 郧西人发现于湖北郧西白龙洞,仅得牙齿七枚。同出人工打制的石片二 十多件及许多动物化石,后者属大熊猫 剑齿象动物群。 除上述各处人骨化石外,在安徽巢县银山村曾发现枕骨化石1块,河南 淅川也曾收集到牙齿十三枚,这些都应是属于直立人阶段的标本。由此看来 大约在更新世中期,我国的直立人已有相当广泛的分布。所谓直立人也就是 猿人,过去我们曾把在中国境内发现的猿人一概称为中国猿人 ( Sinanthropus),现在为了区别,分别命名为各种直立人,但仍有一些共 伺特征,最明显的就是门齿呈铲形,这是后来蒙古人种的特征。由此看来, 人类在直立人阶段虽谈不上划分种族,但在体质特征上也还是有些分化的。 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特征及其分区 考古学家把属于更新世的,以打制石器为主要工具而基本不知道磨制石 器的文化,称为旧石器时代文化。旧石器时代一般又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 大约相当于更新世早期和中期,与此相适应的人类化石,就是我们前面所讲 的直立人或猿人。这个时代的绝对年代,就我国至今发现的资料及研究结果 来看,大约是距今180万年到10万年前,时间是极其漫长的。 这个时期的主要文化成就,一是学会了制造石器,掌握了制造石器的 套具体办法,二是学会了使用火和管理火 为了制造石器,首先要学会选料,包括石头的质地和形状。我国旧石器 早期石器所选用的原料多为石英岩、脉石英和燧石,因为这些石质坚硬,便 于打制成一定的形状。如果原有形状较为理想,可以省很多功夫,故往往用 上述岩性的砾石做原料。 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的基本特征是:石片和用石片制造的各种石器 在全部石制品中占有重要的比例,石核石器相对较少;各类石器以单面加工 为主;基本类型是刮削器、尖状器、端刮器和砍斫器,其中以刮削器为主, 砍斫器仅占较小比例。例如在北京人的石器中,刮削器约占70%,砍斫器约 占10%:在观音洞的石器中,刮削器占80%,砍斫器不到6%。这同非洲和欧 洲旧石器时代早期以砾石石器和石核石器为主(除英国的勒瓦娄哇技术以 外)和以砍斫器与手斧为主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分别代表着旧石器时 代早期的两大技术传统。 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除了上述基本特征外,也还存在着明显的地方
与和县人伴出的还有一些骨角制品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大熊 猫、东方剑齿象、剑齿虎、肿骨鹿等,属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与观音 洞的年代大体相当。,沂源人发现于山东沂源骑子鞍山的一个石灰岩裂隙中, 包括一块头盖骨、二块眉嵴骨、六枚牙齿和部分肢骨。眉峪的粗壮程度与牙 齿的形态与北京人相近。同出的动物化石有肿骨鹿和梅氏犀等,故当属更新 世中期。 南召人发现于河南南召杏花山第二阶地的褐黄色砂质粘上层中,仅得右 下前臼齿一枚,其特征与北京人牙相似。伴出动物既有华南大熊猫——剑齿 象动物群的成分,又有华北肿骨鹿——剑齿虎动物群的成分,表现为南北过 渡型的特征。地质年代属更新世中期。 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县龙骨洞,仅得牙齿 4 枚,与北京人牙齿相似。同 出一人工打制的石核和许多哺乳动物化石,包括大熊猫、剑齿象等。 郧西人发现于湖北郧西白龙洞,仅得牙齿七枚。同出人工打制的石片二 十多件及许多动物化石,后者属大熊猫——一剑齿象动物群。 除上述各处人骨化石外,在安徽巢县银山村曾发现枕骨化石 1 块,河南 淅川也曾收集到牙齿十三枚,这些都应是属于直立人阶段的标本。由此看来, 大约在更新世中期,我国的直立人已有相当广泛的分布。所谓直立人也就是 猿人,过去我们曾把在中国境内发现的猿人一概称为中国猿人 (SinanthropuS),现在为了区别,分别命名为各种直立人,但仍有一些共 伺特征,最明显的就是门齿呈铲形,这是后来蒙古人种的特征。由此看来, 人类在直立人阶段虽谈不上划分种族,但在体质特征上也还是有些分化的。 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特征及其分区 考古学家把属于更新世的,以打制石器为主要工具而基本不知道磨制石 器的文化,称为旧石器时代文化。旧石器时代一般又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 大约相当于更新世早期和中期,与此相适应的人类化石,就是我们前面所讲 的直立人或猿人。这个时代的绝对年代,就我国至今发现的资料及研究结果 来看,大约是距今 180 万年到 10 万年前,时间是极其漫长的。 这个时期的主要文化成就,一是学会了制造石器,掌握了制造石器的一 套具体办法,二是学会了使用火和管理火。 为了制造石器,首先要学会选料,包括石头的质地和形状。我国旧石器 早期石器所选用的原料多为石英岩、脉石英和燧石,因为这些石质坚硬,便 于打制成一定的形状。如果原有形状较为理想,可以省很多功夫,故往往用 上述岩性的砾石做原料。 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的基本特征是:石片和用石片制造的各种石器 在全部石制品中占有重要的比例,石核石器相对较少;各类石器以单面加工 为主;基本类型是刮削器、尖状器、端刮器和砍斫器,其中以刮削器为主, 砍斫器仅占较小比例。例如在北京人的石器中,刮削器约占 70%,砍斫器约 占 10%:在观音洞的石器中,刮削器占 80%,砍斫器不到 6%。这同非洲和欧 洲旧石器时代早期以砾石石器和石核石器为主(除英国的勒瓦娄哇技术以 外)和以砍斫器与手斧为主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分别代表着旧石器时 代早期的两大技术传统。 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除了上述基本特征外,也还存在着明显的地方
性差异。根据目前的材料,至少可以分为三个文化区。 第一个文化区以西侯度文化和昏河文化为代表,包括蓝田人文化,还有 陕西蓝田锡水洞、潼关张家湾和卧龙铺,山西垣曲南海峪及附近的若干地点、 平陆庙后、罗家岭和枣树堙、万荣西马鞍梁,河南三门峡水沟和会兴镇、陕 县张家湾、灵宝谢家坡等处所发现的石器,基本上都是属于同一系统的。分 布范围大致在山西南部、陕西东部和河南西部,遗址和石器地点总数达一百 处以上,单是垣曲一县即有六十五他可说是十分密集的。其中除南海峪外, 都是旷野型的遗址。遗物稀少而分散,石器类型比较简单,个体相对较大, 石片角也较大,一般在115°-120°之间。器形有砍砸器、刮削器、大三棱 尖状器、小型尖状器和石球等。同其它文化区比较,砍砸器比例稍高,大三 棱尖状器形态特殊,故有的学者将这个地区的石器文化单列为一个系统,称 为“大石片砍砸器——大三棱尖状器传统”。也有学者指出在这些遗址中大 三棱尖状器并不普遍,除了大型石器以外,还有不少小型石器,似不宜独立 划为一个文化传统。仅用大石片砍砸器和大三棱尖状器来概括本区文化的特 点固然不尽恰当,但不可否认这个文化区的石器的确同其它地方的石器有较 大的差别,客观上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 第二个文化区以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为代表,包括小长梁和东谷坨、周 口店第十三地点、河北阳原后石山、山西大同青磁窑、河曲河会村和辽宁营 口金牛山下层等处,大体相当于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辽宁西南部一带。这 个区域的洞穴遗址较为发达,同时也有旷野遗址。石器大多数个体较小,类 型较复杂,刮削器占绝对优势,并有少数雕刻器,缺乏大三棱尖状器和典型 的石球,故有的学者将其归纳为一个文化传统,称之为“船头状刮削器 雕刻器传统”。这个称谓容有商榷的余地,但这些遗址的总体特征与第一文 化区显著不同而白成一个文化区则是可以肯定的 第三个文化区可以观音洞石器为代表,其前身可能与元谋人文化有联 系,和湖北等地同时期的一些遗址也有一定关系,分布范围偏于西南地区 其石器特点是个体大小相差悬殊,类型或式样繁多而不甚固定,且多数有较 细致的加工 由于大多数遗址未经正式发掘,资料比较零散,难于将所有遗存归入某 某文化区或某某文化传统,现在的划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辽宁本溪庙后山 和内蒙呼和浩特四道沟按地理位置应归入第二文化区,但其石器多大型者, 石器加工方式也颇不同,似不宜简单地归入第二文化区。至于我国南方的旧 石器早期遗存也是相当复杂的,观音洞一类的遗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随着 发掘资料的增多,将有可能划分为更多的文化区。 旧石器早期文化虽有一些地方差别有如上述,而统一性仍是主要的。不 论哪个文化区,最基本的工具都是刮削器、砍砸器和尖状器,有的还有石球 和雕刻器。它们有的是砍伐或修理木质、骨质器具的,所以我们推测那时还 会有一些木器和骨器,有些遗址发现的骨制品是否骨器虽然还存在不同的看 法,只要做些对比实验是会搞清楚的。而砍斫器和石球同时是猎捕野兽的重 要工具,尖状器、刮削器可以处理兽肉兽皮,有些大尖状器更可用来挖掘块 根等植物性食物,由此可知当时的经济主要是狩猎和采集。遗址中常常发现 ①贾兰坡等:《西侯度》,文物出版社,1978年 ②裴文中等:《中国猿人石器研究》,科学出版社,1935年
性差异。根据目前的材料,至少可以分为三个文化区。 第一个文化区以西侯度文化和匼河文化为代表,包括蓝田人文化,还有 陕西蓝田锡水洞、潼关张家湾和卧龙铺,山西垣曲南海峪及附近的若干地点、 平陆庙后、罗家岭和枣树堙、万荣西马鞍梁,河南三门峡水沟和会兴镇、陕 县张家湾、灵宝谢家坡等处所发现的石器,基本上都是属于同一系统的。分 布范围大致在山西南部、陕西东部和河南西部,遗址和石器地点总数达一百 处以上,单是垣曲一县即有六十五他可说是十分密集的。其中除南海峪外, 都是旷野型的遗址。遗物稀少而分散,石器类型比较简单,个体相对较大, 石片角也较大,一般在 115°—120°之间。器形有砍砸器、刮削器、大三棱 尖状器、小型尖状器和石球等。同其它文化区比较,砍砸器比例稍高,大三 棱尖状器形态特殊,故有的学者将这个地区的石器文化单列为一个系统,称 为“大石片砍砸器——大三棱尖状器传统”①。也有学者指出在这些遗址中大 三棱尖状器并不普遍,除了大型石器以外,还有不少小型石器,似不宜独立 划为一个文化传统②。仅用大石片砍砸器和大三棱尖状器来概括本区文化的特 点固然不尽恰当,但不可否认这个文化区的石器的确同其它地方的石器有较 大的差别,客观上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 第二个文化区以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为代表,包括小长梁和东谷坨、周 口店第十三地点、河北阳原后石山、山西大同青磁窑、河曲河会村和辽宁营 口金牛山下层等处,大体相当于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辽宁西南部一带。这 个区域的洞穴遗址较为发达,同时也有旷野遗址。石器大多数个体较小,类 型较复杂,刮削器占绝对优势,并有少数雕刻器,缺乏大三棱尖状器和典型 的石球,故有的学者将其归纳为一个文化传统,称之为“船头状刮削器—— 雕刻器传统”。这个称谓容有商榷的余地,但这些遗址的总体特征与第一文 化区显著不同而白成一个文化区则是可以肯定的。 第三个文化区可以观音洞石器为代表,其前身可能与元谋人文化有联 系,和湖北等地同时期的一些遗址也有一定关系,分布范围偏于西南地区。 其石器特点是个体大小相差悬殊,类型或式样繁多而不甚固定,且多数有较 细致的加工。 由于大多数遗址未经正式发掘,资料比较零散,难于将所有遗存归入某 某文化区或某某文化传统,现在的划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辽宁本溪庙后山 和内蒙呼和浩特四道沟按地理位置应归入第二文化区,但其石器多大型者, 石器加工方式也颇不同,似不宜简单地归入第二文化区。至于我国南方的旧 石器早期遗存也是相当复杂的,观音洞一类的遗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随着 发掘资料的增多,将有可能划分为更多的文化区。 旧石器早期文化虽有一些地方差别有如上述,而统一性仍是主要的。不 论哪个文化区,最基本的工具都是刮削器、砍砸器和尖状器,有的还有石球 和雕刻器。它们有的是砍伐或修理木质、骨质器具的,所以我们推测那时还 会有一些木器和骨器,有些遗址发现的骨制品是否骨器虽然还存在不同的看 法,只要做些对比实验是会搞清楚的。而砍斫器和石球同时是猎捕野兽的重 要工具,尖状器、刮削器可以处理兽肉兽皮,有些大尖状器更可用来挖掘块 根等植物性食物,由此可知当时的经济主要是狩猎和采集。遗址中常常发现 ① 贾兰坡等:《西侯度》,文物出版社,1978 年 ② 裴文中等:《中国猿人石器研究》,科学出版社,1935 年
烧骨和许多砸碎的骨头,其中往往以较温驯的鹿类为主,又在北京人的灰堆 中发现了许多朴树子,这些也都是当时存在狩猎和采集经济的证明。 至于用火,可能是从西侯度和元谋人那个时候就开始了的。到北京人就 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即不但会用火,还会控制火、管理火,长期保存火 种不灭。否则就不会在遗址中形成固定的灰烬堆。那些灰烬堆应是当时的火 塘,并且永远保存火种,需要的时候即可燃烧,经过很长时期才能有厚厚的 灰层,才能把石头和土块都烧红烧裂
烧骨和许多砸碎的骨头,其中往往以较温驯的鹿类为主,又在北京人的灰堆 中发现了许多朴树子,这些也都是当时存在狩猎和采集经济的证明。 至于用火,可能是从西侯度和元谋人那个时候就开始了的。到北京人就 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即不但会用火,还会控制火、管理火,长期保存火 种不灭。否则就不会在遗址中形成固定的灰烬堆。那些灰烬堆应是当时的火 塘,并且永远保存火种,需要的时候即可燃烧,经过很长时期才能有厚厚的 灰层,才能把石头和土块都烧红烧裂
第四节早期智人的出现 中更新世末期,我国经历了一次庐山冰期,其后气候变暖,在人类体质 和文化发展上也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类体质普遍由猿人或直立人发展为 早期智人,而人类文化则发展为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从猿人向早期智人的过渡 从猿人向早期智人的过渡,在我国大约发生在中更新世之未和晚更新世 之初。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人类化石有金牛山人、大荔人和许家窑人。 金牛山人发现于辽宁营口西南8公里的永安乡金中山的洞穴裂隙中,为 25—-30岁的男性个体,其头骨、脊椎、肋骨、髋骨和四肢骨保存相当完整。 其特征明显比北京人进步,如眉骨嵴较低,颅骨壁较薄,牙齿也没有北京人 那样租壮,一般认为应属早期智人或由猿人向智人过渡的类型,也有认为是 属晚期猿人的°。 在金牛山人保存的同一层位上发现了两处灰堆,其中一处由三个直径约 50—60厘米的圆形灰堆连在一起。灰堆中有烧土和炭屑以及烧过的动物骨 骼。在两处灰堆之间约7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有大量动物骨骼碎片,有些碎 片有明显的人工敲砸痕迹,当是敲骨吸髓后遗留下来的。 伴出的动物化石有肿骨鹿、梅氏犀和拟布氏田鼠等,当同中更新世晚期 或略晚。 与金牛山人大体同时的还有陕西大荔甜水沟发现的大荔人化石。那是一 个基本完整的头骨化石,大约是属于一个30岁以下的男性个体。头骨粗壮厚 实,属长头型,颧骨不高,眉嵴厚重,额骨低平,额部后倾,头顶有矢状脊, 骨壁厚度大于北京人的平均值,脑量约1120毫升。应属早期智人的一种古老 类型,被定名为大荔智人( Homo sapiens dal iens is)。 与大荔人同出的石器多以石英岩和燧石为原料,多用锤击法打制,器形 主妄是包括直刃、凹刃和凸刃等的各种刮削器,个体较小,加工也较简单。 伴出的动物化石有鸵鸟、肿骨鹿和古菱齿象等,应属中更新世末期或晚 更新世初期 许家窑人发现于山西阳高许家窑的黄绿色粘土层中,同出的还有大量石 器、骨角器和动物化石°。 人类化石有顶骨11块和枕骨、颌骨和牙齿等,大约属于十多个不同年龄 和性别的个体。其体质特征是骨壁较厚,顶骨曲度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 脑动脉分枝比北京人复杂,后枝比前枝长。枕骨圆枕没有北京人那样宽而突 出,位置也比较高。上颌骨粗壮,吻部仍然前伸,但不及北京人那样显著 牙齿粗大,嚼面纹理比较复杂。同样具有从猿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性质。 许家窑的石制品非常丰富,前后发现有三万多件。以脉石英、燧有、火 山岩等为原料。制法以锤击法和砸击法为主,打下的石片一般较小。石器器 形有刮削器、尖状器、石球、雕刻器、石钻、小型砍砸器等,其中石球发现 ①吕遵谔:《金牛山猿人的发现和意义》,《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①吴新智、尤玉柱:《大荔人及其文化》,《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1期。 ②贾兰坡,卫奇:《阳高许家窖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76年第2期
第四节 早期智人的出现 中更新世末期,我国经历了一次庐山冰期,其后气候变暖,在人类体质 和文化发展上也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类体质普遍由猿人或直立人发展为 早期智人,而人类文化则发展为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从猿人向早期智人的过渡 从猿人向早期智人的过渡,在我国大约发生在中更新世之未和晚更新世 之初。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人类化石有金牛山人、大荔人和许家窑人。 金牛山人发现于辽宁营口西南 8 公里的永安乡金中山的洞穴裂隙中,为 一 25—30 岁的男性个体,其头骨、脊椎、肋骨、髋骨和四肢骨保存相当完整。 其特征明显比北京人进步,如眉骨嵴较低,颅骨壁较薄,牙齿也没有北京人 那样租壮,一般认为应属早期智人或由猿人向智人过渡的类型,也有认为是 属晚期猿人的①。 在金牛山人保存的同一层位上发现了两处灰堆,其中一处由三个直径约 50—60 厘米的圆形灰堆连在一起。灰堆中有烧土和炭屑以及烧过的动物骨 骼。在两处灰堆之间约 7 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有大量动物骨骼碎片,有些碎 片有明显的人工敲砸痕迹,当是敲骨吸髓后遗留下来的。 伴出的动物化石有肿骨鹿、梅氏犀和拟布氏田鼠等,当同中更新世晚期 或略晚。 与金牛山人大体同时的还有陕西大荔甜水沟发现的大荔人化石。那是一 个基本完整的头骨化石,大约是属于一个 30 岁以下的男性个体。头骨粗壮厚 实,属长头型,颧骨不高,眉嵴厚重,额骨低平,额部后倾,头顶有矢状脊, 骨壁厚度大于北京人的平均值,脑量约 1120 毫升。应属早期智人的一种古老 类型,被定名为大荔智人(Homo sapiens daliensis)①。 与大荔人同出的石器多以石英岩和燧石为原料,多用锤击法打制,器形 主妄是包括直刃、凹刃和凸刃等的各种刮削器,个体较小,加工也较简单。 伴出的动物化石有鸵鸟、肿骨鹿和古菱齿象等,应属中更新世末期或晚 更新世初期。 许家窑人发现于山西阳高许家窑的黄绿色粘土层中,同出的还有大量石 器、骨角器和动物化石②。 人类化石有顶骨 11 块和枕骨、颌骨和牙齿等,大约属于十多个不同年龄 和性别的个体。其体质特征是骨壁较厚,顶骨曲度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 脑动脉分枝比北京人复杂,后枝比前枝长。枕骨圆枕没有北京人那样宽而突 出,位置也比较高。上颌骨粗壮,吻部仍然前伸,但不及北京人那样显著。 牙齿粗大,嚼面纹理比较复杂。同样具有从猿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性质。 许家窑的石制品非常丰富,前后发现有三万多件。以脉石英、燧有、火 山岩等为原料。制法以锤击法和砸击法为主,打下的石片一般较小。石器器 形有刮削器、尖状器、石球、雕刻器、石钻、小型砍砸器等,其中石球发现 ① 吕遵谔:《金牛山猿人的发现和意义》,《北京大学学报》,1985 年第 2 期。 ① 吴新智、尤玉柱:《大荔人及其文化》,《考古与文物》,1980 年第 1 期。 ② 贾兰坡,卫奇:《阳高许家窖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76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