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 两颗牙齿化石属同一个体的上中门齿,石化程度很深,并呈现浅灰白色。 其形体粗壮硕大。磨蚀程度不高,切缘刚露出齿质,可能属于青年男性个体。 这两颗牙齿的特征是齿冠基部肿厚,底结节发达,呈圆丘状隆起,有发达的 指状突,舌面有铲形舌窝。基本形态同北京直立人较接近俪又具有一定的原 始性,应为早期直立人或是由南方古猿纤细型向直立人过渡的一种形态,被 命名为元谋直立人( Homo erectus yuanmounes is)。 石制品主要为石英岩打制的刮削器,也有尖状器和石片。主要用锤击法 制成,加工方法粗糙。 化石产地中发现有许多哺乳动物肢骨碎片,有的碎片上有明显的人工切 削等痕迹。伴随这些骨片还有一些烧骨和大量炭屑,看来元谋人和西侯度文 化的主人一样都已懂得用火了。 元谋人化石产地中发现的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中有云南马、爪蹄兽、野猪、 水牛、纤细原始鹿、剑齿象、豪储、竹鼠、鬣狗、斯氏水鹿、云南水鹿、山 西轴鹿、最后枝角鹿等,其中以食草类动物为主。对植物孢粉的研究表明 松属占三分之一,桤木属占13%,草本植物则占40%,其中有禾本科、藜科和 艾属等草甸植物。表明当时的自然环境是气候温和,呈森林——草原景观。 阳原小长梁的石器 河北阳原小长粱的石器发现于历来被认为是华北更新世早期标准地层泥 河湾组中°。原料以燧石为主,也有脉石英、石英岩和水晶。制法有锤击法和 砸击法,不少石片未经加工即直接使用,上面有清晰的使用痕迹。石器种类 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等,形体普遍较小,个别器物似较进步。由于小 长梁出石器的地层较厚,跨越的时间较长,遗物中也可能有较晚的成份 与小长梁石器伴生的动物有鬣狗、三门马、三趾马、腔齿犀、古菱卤象、 羚羊、牛类和鹿类等,多系已绝灭的动物,年代应为更新世早期。 继小长梁石器地点发现之后,1981年又在泥河湾对岸东谷地西北侧发现 了一处面积极大、遗物十分丰富的石器地点。该处属湖相堆积,石器发现于 距地表约40米深处的灰绿色砂质粘土和黄绿色粉砂互层靠下部的粘上层 中,下与侏罗纪砾石不鳖合接触。据古地磁测定距今约100万年,可能属更 新世早期到中期的交接点上。 在东谷坨发现的石制品有石核、石片和许多废弃的碎屑,石器中以刮削 器最多,类型也很复杂,还有不少尖状器,砍砸器甚少。总体特征是个体较 小,加工精细,并己分出明确的类型,显然不是最早的石器。与同时或稍早 的石器相比,明显不同于西侯度和元谋上那蚌者,而与附近的小长梁石器十 分相近。鉴于东谷坨石器最为丰富,故有人称之为东谷坨文化。 中国是人类起源的摇篮吗? 过去只知道中国最早的人类化石是距今约50万年的北京人。后来发现了 ①尤玉柱:《河北小长梁旧石器遗址的新材料及其时代问题》,《史前研究》983年第1期。 ①卫奇:《东谷坨旧石器初步观察》,《类学学报》1985年第4期
物。 两颗牙齿化石属同一个体的上中门齿,石化程度很深,并呈现浅灰白色。 其形体粗壮硕大。磨蚀程度不高,切缘刚露出齿质,可能属于青年男性个体。 这两颗牙齿的特征是齿冠基部肿厚,底结节发达,呈圆丘状隆起,有发达的 指状突,舌面有铲形舌窝。基本形态同北京直立人较接近俪又具有一定的原 始性,应为早期直立人或是由南方古猿纤细型向直立人过渡的一种形态,被 命名为元谋直立人(Homo erectus yuanmounesis)。 石制品主要为石英岩打制的刮削器,也有尖状器和石片。主要用锤击法 制成,加工方法粗糙。 化石产地中发现有许多哺乳动物肢骨碎片,有的碎片上有明显的人工切 削等痕迹。伴随这些骨片还有一些烧骨和大量炭屑,看来元谋人和西侯度文 化的主人一样都已懂得用火了。 元谋人化石产地中发现的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中有云南马、爪蹄兽、野猪、 水牛、纤细原始鹿、剑齿象、豪储、竹鼠、鬣狗、斯氏水鹿、云南水鹿、山 西轴鹿、最后枝角鹿等,其中以食草类动物为主。对植物孢粉的研究表明, 松属占三分之一,桤木属占 13%,草本植物则占 40%,其中有禾本科、藜科和 艾属等草甸植物。表明当时的自然环境是气候温和,呈森林——草原景观。 阳原小长梁的石器 河北阳原小长粱的石器发现于历来被认为是华北更新世早期标准地层泥 河湾组中①。原料以燧石为主,也有脉石英、石英岩和水晶。制法有锤击法和 砸击法,不少石片未经加工即直接使用,上面有清晰的使用痕迹。石器种类 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等,形体普遍较小,个别器物似较进步。由于小 长梁出石器的地层较厚,跨越的时间较长,遗物中也可能有较晚的成份。 与小长梁石器伴生的动物有鬣狗、三门马、三趾马、腔齿犀、古菱卤象、 羚羊、牛类和鹿类等,多系已绝灭的动物,年代应为更新世早期。 继小长梁石器地点发现之后,1981 年又在泥河湾对岸东谷地西北侧发现 了一处面积极大、遗物十分丰富的石器地点①。该处属湖相堆积,石器发现于 距地表约 40 米深处的灰绿色砂质粘土和黄绿色粉砂互层靠下部的粘上层 中,下与侏罗纪砾石不鳖合接触。据古地磁测定距今约 100 万年,可能属更 新世早期到中期的交接点上。 在东谷坨发现的石制品有石核、石片和许多废弃的碎屑,石器中以刮削 器最多,类型也很复杂,还有不少尖状器,砍砸器甚少。总体特征是个体较 小,加工精细,并己分出明确的类型,显然不是最早的石器。与同时或稍早 的石器相比,明显不同于西侯度和元谋上那蚌者,而与附近的小长梁石器十 分相近。鉴于东谷坨石器最为丰富,故有人称之为东谷坨文化。 中国是人类起源的摇篮吗? 过去只知道中国最早的人类化石是距今约 50 万年的北京人。后来发现了 ① 尤玉柱:《河北小长梁旧石器遗址的新材料及其时代问题》,《史前研究》1983 年第 1 期。 ① 卫奇:《东谷坨旧石器初步观察》,《人类学学报》1985 年第 4 期
蓝田人,据古地磁法测定距今约100万年。二者都属于更新世中期。早在1957 年,贾兰坡就提出最早的人类足迹应到更新世早期地层中去追寻。后来果然 陆续在更新世早期的地层中发现了西侯度文化、元谋人和小长梁石器,其年 代距今已达一百七八十万年。但是根据对西侯度石器的观察,尽管在打制技 术和类型方面比较古拙而原始,但从其已注意选料并运用了不同的打击方 法,制造出不同类型的石器来看,似乎已走过了相当漫长的路程。所以有的 学者提出最早的人类遗骸还应到更加古老的地层中去寻求。 人们注意到,目前在非洲已育更多和更早的古人类化石及文化遗存的发 现,其中最著名者是在东非发现的能人,年代达20o万年以上;在埃塞俄比 亚阿法尔地方发现的石器则达260万年以前。于是人们认为人类的起源地应 在非洲和亚洲,而非洲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些。 学术界早已公认,人是由类人猿发展而来的,但究竟是由哪种类人猿演 化而来,因为什么机制使类人猿向人的方向转化,是什么地方最具备从猿转 化为人的客观条件,从而出现了最早的人类,则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课题而 至今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 在所有古代类人猿中,大约生活在1500-1000万年前的旁遮普拉马古猿 是较接近于人的,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最早人类的祖先。这种猿发现于印度旁 遮普等地,我国云南开远小龙潭及禄丰也发现了类似的化石。不过由于最近 在禄丰石灰坝大量古猿化石的发现,学术界已将其重新定名为禄丰古猿禄丰 种°,其所在地层属最晚中新世,距今约七八百万年。 禄丰古猿化石数量之多和形态之完整程度在同类古猿化石资料中是仅见 的。据整理研究共有颅骨五个,下颌骨十个,颅骨和颌骨碎片四十七块,上 下齿列二十九组和牙齿六五○颗,还有肩胛骨和锁骨各一根,指骨二根。其 体征不但有雌雄之别,也有许多个体差异,呈现着相当复杂的情况。但从总 体来说,有许多性状接近于南方古猿和非洲大猿,也有一些性状接近于巴基 斯坦和印度的古猿和亚洲现代大猿,从而为探索人类起源的谱系提供了新的 重要信息。 分子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不是从某一种古猿直接演化而来,而应是 从某种人猿超科不断分化的结果。人类最早同古猿分开大约发生在四五百万 年以前,那时已出现了南方古猿,其中一支被称为粗壮南猿,他们有的能制 造石器,也应该是人,但因身体构造过分特化,终于在100万年前或稍晚一 些时候灭亡了。另一支纤细型南猿则可能通过能人而发展到直立人,再发展 到后来的智人。在这一过程中也并不排除继续存在着分化,不排除某些分支 先后绝灭。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虽已远远超出过 去的水平,但仍然未能完全阐述清楚。现在我们只能这样说,要探索人类的 起源,非洲和亚洲是最有希望的地区,其中也包括中国在内。因此有人提出 中国(特别是中国西南地区)是人类起源的摇篮之一,并不是没有一些道理 的 ①贾兰坡、王建:《泥河湾期的地层才是最早人类的脚踏地》,《科学通报》1957年第1期。 ②贾兰坡、王建:《上新世地层中应最早的人类遗骸及文化遗存》,《文物》1982年第2期。 3吴汝康:《禄丰大猿化石分类的修订》,《人类学学报》1987年第6期
蓝田人,据古地磁法测定距今约 100 万年。二者都属于更新世中期。早在 1957 年,贾兰坡就提出最早的人类足迹应到更新世早期地层中去追寻①。后来果然 陆续在更新世早期的地层中发现了西侯度文化、元谋人和小长梁石器,其年 代距今已达一百七八十万年。但是根据对西侯度石器的观察,尽管在打制技 术和类型方面比较古拙而原始,但从其已注意选料并运用了不同的打击方 法,制造出不同类型的石器来看,似乎已走过了相当漫长的路程。所以有的 学者提出最早的人类遗骸还应到更加古老的地层中去寻求②。 人们注意到,目前在非洲已育更多和更早的古人类化石及文化遗存的发 现,其中最著名者是在东非发现的能人,年代达 2oo 万年以上;在埃塞俄比 亚阿法尔地方发现的石器则达 260 万年以前。于是人们认为人类的起源地应 在非洲和亚洲,而非洲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些。 学术界早已公认,人是由类人猿发展而来的,但究竟是由哪种类人猿演 化而来,因为什么机制使类人猿向人的方向转化,是什么地方最具备从猿转 化为人的客观条件,从而出现了最早的人类,则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课题而 至今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 在所有古代类人猿中,大约生活在 1500—1000 万年前的旁遮普拉马古猿 是较接近于人的,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最早人类的祖先。这种猿发现于印度旁 遮普等地,我国云南开远小龙潭及禄丰也发现了类似的化石。不过由于最近 在禄丰石灰坝大量古猿化石的发现,学术界已将其重新定名为禄丰古猿禄丰 种③,其所在地层属最晚中新世,距今约七八百万年。 禄丰古猿化石数量之多和形态之完整程度在同类古猿化石资料中是仅见 的。据整理研究共有颅骨五个,下颌骨十个,颅骨和颌骨碎片四十七块,上 下齿列二十九组和牙齿六五○颗,还有肩胛骨和锁骨各一根,指骨二根。其 体征不但有雌雄之别,也有许多个体差异,呈现着相当复杂的情况。但从总 体来说,有许多性状接近于南方古猿和非洲大猿,也有一些性状接近于巴基 斯坦和印度的古猿和亚洲现代大猿,从而为探索人类起源的谱系提供了新的 重要信息。 分子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不是从某一种古猿直接演化而来,而应是 从某种人猿超科不断分化的结果。人类最早同古猿分开大约发生在四五百万 年以前,那时已出现了南方古猿,其中一支被称为粗壮南猿,他们有的能制 造石器,也应该是人,但因身体构造过分特化,终于在 100 万年前或稍晚一 些时候灭亡了。另一支纤细型南猿则可能通过能人而发展到直立人,再发展 到后来的智人。在这一过程中也并不排除继续存在着分化,不排除某些分支 先后绝灭。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虽已远远超出过 去的水平,但仍然未能完全阐述清楚。现在我们只能这样说,要探索人类的 起源,非洲和亚洲是最有希望的地区,其中也包括中国在内。因此有人提出 中国(特别 是中国西南地区)是人类起源的摇篮之一,并不是没有一些道理 的。 ① 贾兰坡、王建:《泥河湾期的地层才是最早人类的脚踏地》,《科学通报》1957 年第 1 期。 ② 贾兰坡、王建:《上新世地层中应最早的人类遗骸及文化遗存》,《文物》1982 年第 2 期。 ③ 吴汝康:《禄丰大猿化石分类的修订》,《人类学学报》1987 年第 6 期
第三节从蓝田人到北京人 大约从距今100万年起,地质史即进入更新世中期。属于这一时期的人 类化石及其文化遗存都十分丰富,表明这个时期的史前文化有一个较大的发 展。在相当丰富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中,最重要的是蓝日人和北京人及其 文化,并分别为较早和较晚时期的代表。 蓝田人及其文化 蓝田人是1963年和1964年分别在陕西蓝田县的陈家窝和公王岭发现 的。公王岭在监田县城东南17公里,是一个小土岗,前临灞河,后依秦岭。 登上公王岭,即发现厚约30米的砾石层、上面覆盖着厚约30米的“红色土”。 红色土的下部夹有两层埋藏土,就在这两层埋藏上之间发现了一个比较完整 的人头盖骨和三枚牙齿化石,还有石器和许多动物化石。在陈家窝则发现了 一个比较完整的下颌骨化石。 公王岭的头骨大约是属于一位30岁左右的女性。其特征是头骨壁极厚 额部明显后斜,前额低平,没有额窦,眶上圆孔硕大粗壮,在眼眶上方几乎 形成一条横行的眉峭。圆枕两侧向外延展,向后明显缩窄。头骨高度较小, 脑容量为778毫升。比北京人和爪哇人都要原始(图1-2)。 陈家窝的下颌骨化石大概属于一位老年女性个体,其特征是具有多的颏 孔,有明显的联合部突起和联合棘,下颌明显向 图1-2蓝田人(复原) 后倾斜并有明显的颏三角。从整体看同样比北京人原始,但比公王岭的 头骨所显示的要稍稍进步一些。尽管如此,由于二者的主要特征所显示的阶 段性相似,故可定为同一类型,称为蓝田直立人( Homo erectus Lant i anensis)°。其年代据古地磁法测定,分别为蹈今98万年(公王岭) 和53万年(陈家窝)或11015万年和65万年。 在蓝田人产地发现的石制品仅三十四件。原料主要是石英岩和脉石英 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种类有大尖状器、大型多边砍研器、中小型多边 砍斫器和单边砍听器,还有刮削器和石球等。加工技术粗糙,有单面加工和 交互加工者。器形多不规整,对原料的利用率也较低,表明当时的石器制作 技术仍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与蓝田人伴生的动物有三门马、大熊猫、鼢鼠、李氏野猪、葛氏斑鹿 中国鬣狗、东方剑齿象、剑齿虎、中国漠、爪兽、硕弥猴和免等,有明显的 南方动物群色彩。根据动物群及其所在的地层判断,年代应属中更新世早期。 苍河文化 昏河村属山西省芮城县,位于西侯度西南的黄河岸边。1959年调查时发 现若干石器地点,1960年对其中几个点进行了发掘,总共在十一个地点发现 ①吴汝康:《陕西蓝田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6年第1期。 ①戴尔俭、许春华《蓝田旧石器的新材料和蓝田猿人文化》,《考古学报》1973年第2期
第三节 从蓝田人到北京人 大约从距今 100 万年起,地质史即进入更新世中期。属于这一时期的人 类化石及其文化遗存都十分丰富,表明这个时期的史前文化有一个较大的发 展。在相当丰富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中,最重要的是蓝日人和北京人及其 文化,并分别为较早和较晚时期的代表。 蓝田人及其文化 蓝田人是 1963 年和 1964 年分别在陕西蓝田县的陈家窝和公王岭发现 的。公王岭在监田县城东南 17 公里,是一个小土岗,前临灞河,后依秦岭。 登上公王岭,即发现厚约 30 米的砾石层、上面覆盖着厚约 30 米的“红色土”。 红色土的下部夹有两层埋藏土,就在这两层埋藏上之间发现了一个比较完整 的人头盖骨和三枚牙齿化石,还有石器和许多动物化石。在陈家窝则发现了 一个比较完整的下颌骨化石。 公王岭的头骨大约是属于一位 30 岁左右的女性。其特征是头骨壁极厚, 额部明显后斜,前额低平,没有额窦,眶上圆孔硕大粗壮,在眼眶上方几乎 形成一条横行的眉峭。圆枕两侧向外延展,向后明显缩窄。头骨高度较小, 脑容量为 778 毫升。比北京人和爪哇人都要原始(图 1-2)。 陈家窝的下颌骨化石大概属于一位老年女性个体,其特征是具有多的颏 孔,有明显的联合部突起和联合棘,下颌明显向 图 1-2 蓝田人(复原) 后倾斜并有明显的颏三角。从整体看同样比北京人原始,但比公王岭的 头骨所显示的要稍稍进步一些。尽管如此,由于二者的主要特征所显示的阶 段性相似,故可定为同一类型,称为蓝田直立人 ( Homo erectus Lantianensis)①。其年代据古地磁法测定,分别为蹈今 98 万年(公王岭) 和 53 万年(陈家窝)或 110—115 万年和 65 万年。 在蓝田人产地发现的石制品仅三十四件。原料主要是石英岩和脉石英, 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种类有大尖状器、大型多边砍研器、中小型多边 砍斫器和单边砍听器,还有刮削器和石球等。加工技术粗糙,有单面加工和 交互加工者。器形多不规整,对原料的利用率也较低,表明当时的石器制作 技术仍具有一定的原始性①。 与蓝田人伴生的动物有三门马、大熊猫、鼢鼠、李氏野猪、葛氏斑鹿、 中国鬣狗、东方剑齿象、剑齿虎、中国獏、爪兽、硕弥猴和免等,有明显的 南方动物群色彩。根据动物群及其所在的地层判断,年代应属中更新世早期。 匼河文化 匼河村属山西省芮城县,位于西侯度西南的黄河岸边。1959 年调查时发 现若干石器地点,1960 年对其中几个点进行了发掘,总共在十一个地点发现 ① 吴汝康:《陕西蓝田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6 年第 1 期。 ① 戴尔俭、许春华《蓝田旧石器的新材料和蓝田猿人文化》,《考古学报》1973 年第 2 期
石制品一三八件,以及烧骨和许多哺乳动物化石°。除6055地点是发现于红 色土之下的泥灰岩层中以外,其余都是发现于红色上之下的砾石层中。前者 很少受水冲磨,后者则多有不同程度的冲磨现象 石制品的原料除极少数为脉石英外,绝大多数是采自当地河滩的石英岩 砾石制成的,不少制品还保留有原砾石的岩面。苍河石器的制法主要是锤击 法和碰砧法,也有砸击法,有的用原砾石的平面作台面,有的则用已打过石 片的疤痕作台面。石片大多宽短。石器器形有砍斫器、刮削器、太三棱尖状 器、小尖状器和石球等,多用石片加工而成,也有由石核制成者(如石球等) 砍砸器分单面刃和双面刃两种,刮削器则多为单面加工,即从劈裂面向背面 加工而成(图1-3)。 图1-3靥河石器 1-3.砍砸器;4大三棱尖状器;5.小尖状器。 昏河石器的特点是个体较大,类型比较明确,同蓝田人石器乃至西侯度 石器有不少相似之处,应是同蓝日人一起继承西侯度而发展起来的石器文 化 在昏河发现烧骨一块,表面呈灰褐色,骨壁里面呈灰蓝色或黑色,应是 用火的一个证据。 与石器伴出的动物化石有披毛犀、三趾马、肿骨鹿、斑鹿、剑齿象、纳 玛象、水牛和野猪等,其时代应属中更新世早期,与蓝田人的年代接近。 周口店和北京人 周口店位于北京市西南郊的西山脚下,从很早的时候起就有人在那里开 采石灰,挖掘“龙骨”(即古动物化石)。1918年,当时地质调查所的矿业 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JG. Anders-son)来到周口店鸡骨山,发现有丰 富的哺乳动物化石。1921年安特生等人又访问了鸡骨山,并由当地矿工引导 在鸡骨山北约之公里的龙骨山找到了一个化石更为丰富的地点,并预言那里 会发现人类化石及其遗物。1927年正式组织发掘。1929年12月2日由裴文 中发现了完整的直立人头益骨。那次发掘一直持续到1937年。解放以后又多 次进行发帆前后发现了六个比较完整的人头盖骨化石以及大量的头骨碎片、 肢骨和牙齿化石等,代表四十多个不同年岁和性别的个体。同出的石器和石 制品数以万计,还有大量的烧骨,成堆的灰烬,被烧过的石头和朴树子等 伴出的动物化石多达一百多种。这个被称为“北京人之家”的周口店第一地 点,至今仍是我国发现资料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周口店第一地点所发现的人类化石的特点是颅盖低平,前额后倾,头骨 最宽处位置偏低,眶上圆枕两侧端稍向后弯曲,眶上园枕与额鳞之间出现明 显的宽沟。头骨有矢状脊,鼻骨较宽,属阔鼻型并接近特阔鼻型,颧骨很高, 颧面前突且较垂直。吻部略向前突出而没有下颁,下颌骨具有下颌圆枕。牙 齿粗壮,门齿呈铲形。平均脑容量约1075毫升,1966年发现于顶部堆积的5 号头骨脑量更达1140毫升,显然比蓝田直立人进步一些。但仍属直立人范 ②贾兰坡、王择义、王建:《靥河一一山西西用部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科学出版社,1962年。 ①贾兰坡:《周口店一一北京人之家》,人民出版社,1975年
石制品一三八件,以及烧骨和许多哺乳动物化石②。除 6055 地点是发现于红 色土之下的泥灰岩层中以外,其余都是发现于红色上之下的砾石层中。前者 很少受水冲磨,后者则多有不同程度的冲磨现象。 石制品的原料除极少数为脉石英外,绝大多数是采自当地河滩的石英岩 砾石制成的,不少制品还保留有原砾石的岩面。匼河石器的制法主要是锤击 法和碰砧法,也有砸击法,有的用原砾石的平面作台面,有的则用已打过石 片的疤痕作台面。石片大多宽短。石器器形有砍斫器、刮削器、太三棱尖状 器、小尖状器和石球等,多用石片加工而成,也有由石核制成者(如石球等)。 砍砸器分单面刃和双面刃两种,刮削器则多为单面加工,即从劈裂面向背面 加工而成(图 1-3)。 图 1-3 匼河石器 1-3.砍砸器;4.大三棱尖状器;5.小尖状器。 匼河石器的特点是个体较大,类型比较明确,同蓝田人石器乃至西侯度 石器有不少相似之处,应是同蓝日人一起继承西侯度而发展起来的石器文 化。 在匼河发现烧骨一块,表面呈灰褐色,骨壁里面呈灰蓝色或黑色,应是 用火的一个证据。 与石器伴出的动物化石有披毛犀、三趾马、肿骨鹿、斑鹿、剑齿象、纳 玛象、水牛和野猪等,其时代应属中更新世早期,与蓝田人的年代接近。 周口店和北京人 周口店位于北京市西南郊的西山脚下,从很早的时候起就有人在那里开 采石灰,挖掘“龙骨”(即古动物化石)。1918 年,当时地质调查所的矿业 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J.G.Anders-son)来到周口店鸡骨山,发现有丰 富的哺乳动物化石。1921 年安特生等人又访问了鸡骨山,并由当地矿工引导 在鸡骨山北约之公里的龙骨山找到了一个化石更为丰富的地点,并预言那里 会发现人类化石及其遗物。1927 年正式组织发掘。1929 年 12 月 2 日由裴文 中发现了完整的直立人头益骨。那次发掘一直持续到 1937 年。解放以后又多 次进行发帆前后发现了六个比较完整的人头盖骨化石以及大量的头骨碎片、 肢骨和牙齿化石等,代表四十多个不同年岁和性别的个体。同出的石器和石 制品数以万计,还有大量的烧骨,成堆的灰烬,被烧过的石头和朴树子等, 伴出的动物化石多达一百多种。这个被称为“北京人之家”的周口店第一地 点,至今仍是我国发现资料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①。 周口店第一地点所发现的人类化石的特点是颅盖低平,前额后倾,头骨 最宽处位置偏低,眶上圆枕两侧端稍向后弯曲,眶上园枕与额鳞之间出现明 显的宽沟。头骨有矢状脊,鼻骨较宽,属阔鼻型并接近特阔鼻型,颧骨很高, 颧面前突且较垂直。吻部略向前突出而没有下颁,下颌骨具有下颌圆枕。牙 齿粗壮,门齿呈铲形。平均脑容量约 1075 毫升,1966 年发现于顶部堆积的 5 号头骨脑量更达 1140 毫升,显然比蓝田直立人进步一些。但仍属直立人范 ② 贾兰坡、王择义、王建:《匼河——山西西用部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科学出版社,1962 年。 ① 贾兰坡:《周口店——北京人之家》,人民出版社,1975 年
畴,并被命名为北京直立人( Homo erectuspek inns is)(图1-4)。 图1-4北京人(复原)北京直立人的肢骨部分呈现着与头骨不完全相应 的特性,上肢骨已短于下肢骨,肢骨除骨壁较厚、髓腔较小外,已与现代人 的相似,锁骨和月骨也与现代人的相近。股骨也接近于现代人,有股骨脊。 但股骨干上半内侧缘显著隆起,这一特点和黑猩猩相似;股骨干最向前弯的 部位在中部以下最细处,也和现代类人猿的相近。根据肢骨计算身长的方法, 推知男性平均身高1.62米,女性1.52米,比现代中国人稍矮。 北京人头骨较为原始而肢骨稍较进步的现象,可能与肢骨构造比较简单 因而难以作细致的比较研究有关,也可能是反映着人类体质进化过程中的 种镶嵌现象。这种情况不但在北京人身上有,在同一发展阶段的爪哇直立人 和发现于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的直立人也有相同的情形。它不过是在动物进 化中有时出现的镶嵌现象的一种新的表现。 北京人所用石器的原料有脉石英、绿砂岩、石英岩、燧石和水晶等,制 法有锤击法、碰砧法和砸击法,并已懂得对不同的石料采用不同的制法。石 器个体大多较小,仅少数为大型器,主要类别有刮削器、尖状器、砍斫器、 端刮器、雕刻器和石球,以刮削器数量最多,尖状器次之,其它几类较少 大多数是石片石器,单面加工。其中以用砸击法制成的两极石片和用两极石 片加工而成的两端刃器最富特色(图1-5) 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许多破碎的兽骨,其中有一些颇象有意制造的骨 器,但绝大部分应是敲骨吸髓时砸碎的。 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有许多用火的痕迹,包括成堆的灰烬,烧过的骨头、 石块和土块等。灰烬堆中还有烧过的朴树子和紫荆木炭块。这说明北京人已 会控制用火,虽然元谋人和西侯度 图1-5北京人石器 1.2.砍砸器;3.7.9尖状器;4-6.刮削器; 8雕刻器;10.砾石石器。 文化的主人也可能已会用火,但不象北京人遗址中那种成堆灰烬等所表 明的会控制火并保存火种。有了火不但可以熟食,还可御寒和抵御猛兽侵害 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过北京人的生活还是十分艰苦的 据对40多个个体的年龄分析,大约有三分之一不到14岁就死了,其余的年 龄也不很大,于此可见一般。 与北京直立人伴生的动物化石达一一五种,称为周口店动物群。其中有 中国鬣狗、肿骨鹿、梅氏犀、水獭、剑齿虎、三门马、李氏野猪、硕弥猴、 葛氏斑鹿、德氏水牛、居氏大河狸、转角羚羊和豪猪等,其中现已绝种的占 63%。这个动物群代表的年代,大体上相当于更新世中期。 我们应当注意的是,周口店第一地点的堆积厚达40米,按其质地和颜色 可分13层,显然是经过很长时期才形成的。依据古地磁法、热释光法、裂变 径迹法和铀系法等多种方法测试的结果,其年代约距今71万年至23万年。 在这个长时期内,人类曾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活动期,第一活动期的文化层主 要在第八、九层,少量在第十层,第二活动期主要在第四层,第三活动期则 只在表层的局部地方。每一个活动期电许还有几个小期,例如第一活动期显 然还可细分为几个小期,而期与期间在年代上并不连续,很难说后来的北京 人一定是前此居于同一洞穴的北京人的子孙。更不能简单地用洞穴中发现的
畴,并被命名为北京直立人(Homo erectuspekinensis)(图 1-4)。 图 1-4 北京人(复原)北京直立人的肢骨部分呈现着与头骨不完全相应 的特性,上肢骨已短于下肢骨,肢骨除骨壁较厚、髓腔较小外,已与现代人 的相似,锁骨和月骨也与现代人的相近。股骨也接近于现代人,有股骨脊。 但股骨干上半内侧缘显著隆起,这一特点和黑猩猩相似;股骨干最向前弯的 部位在中部以下最细处,也和现代类人猿的相近。根据肢骨计算身长的方法, 推知男性平均身高 1.62 米,女性 1.52 米,比现代中国人稍矮。 北京人头骨较为原始而肢骨稍较进步的现象,可能与肢骨构造比较简单 因而难以作细致的比较研究有关,也可能是反映着人类体质进化过程中的一 种镶嵌现象。这种情况不但在北京人身上有,在同一发展阶段的爪哇直立人 和发现于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的直立人也有相同的情形。它不过是在动物进 化中有时出现的镶嵌现象的一种新的表现。 北京人所用石器的原料有脉石英、绿砂岩、石英岩、燧石和水晶等,制 法有锤击法、碰砧法和砸击法,并已懂得对不同的石料采用不同的制法。石 器个体大多较小,仅少数为大型器,主要类别有刮削器、尖状器、砍斫器、 端刮器、雕刻器和石球,以刮削器数量最多,尖状器次之,其它几类较少。 大多数是石片石器,单面加工。其中以用砸击法制成的两极石片和用两极石 片加工而成的两端刃器最富特色(图 1-5)。 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许多破碎的兽骨,其中有一些颇象有意制造的骨 器,但绝大部分应是敲骨吸髓时砸碎的。 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有许多用火的痕迹,包括成堆的灰烬,烧过的骨头、 石块和土块等。灰烬堆中还有烧过的朴树子和紫荆木炭块。这说明北京人已 会控制用火,虽然元谋人和西侯度 图 1-5 北京人石器 1.2.砍砸器;3.7.9.尖状器;4-6.刮削器; 8.雕刻器;10.砾石石器。 文化的主人也可能已会用火,但不象北京人遗址中那种成堆灰烬等所表 明的会控制火并保存火种。有了火不但可以熟食,还 可御寒和抵御猛兽侵害, 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过北京人的生活还是十分艰苦的, 据对 40 多个个体的年龄分析,大约有三分之一不到 14 岁就死了,其余的年 龄也不很大,于此可见一般。 与北京直立人伴生的动物化石达一一五种,称为周口店动物群。其中有 中国鬣狗、肿骨鹿、梅氏犀、水獭、剑齿虎、三门马、李氏野猪、硕弥猴、 葛氏斑鹿、德氏水牛、居氏大河狸、转角羚羊和豪猪等,其中现已绝种的占 63%。这个动物群代表的年代,大体上相当于更新世中期。 我们应当注意的是,周口店第一地点的堆积厚达 40 米,按其质地和颜色 可分 13 层,显然是经过很长时期才形成的。依据古地磁法、热释光法、裂变 径迹法和铀系法等多种方法测试的结果,其年代约距今 71 万年至 23 万年。 在这个长时期内,人类曾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活动期,第一活动期的文化层主 要在第八、九层,少量在第十层,第二活动期主要在第四层,第三活动期则 只在表层的局部地方。每一个活动期电许还有几个小期,例如第一活动期显 然还可细分为几个小期,而期与期间在年代上并不连续,很难说后来的北京 人一定是前此居于同一洞穴的北京人的子孙。更不能简单地用洞穴中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