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合乎天意即时代的要求。《尧典》中谈到那时除帝尧、帝舜外,还有由 四岳、十二牧(或曰群牧)组成的贵族议事会;有以司主为首的包括司徒、 后稷、士(类似后之司寇)、工(百工)、虞、秩宗、典乐、纳言等部门官 员的行政组织;有刑法(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 赎剂、眚灾肆赦、怙终贼刑);有军队并有显赫的战功。这已经是一种雏形 的国家了。当然,《尧典》系后人追述,难免有记不准确而把作者当时的某 些情况附丽增饰进去的地方,但也不会是向壁虚构。只要看看龙山时代已有 很大的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的城内面积就达20多万平方米),就知当 时一定有了城乡的分化,有了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有些两椁一棺的大 墓,墓主一定是身份很高的贵族,制铜、制玉和蛋壳黑陶等当时的高技术产 业很可能有工官管理。而当时普遍出现的乱葬坑,死者身首异处或肢体残乱, 当是酷刑的牺牲者。如果我们能把这两方面的材料很好地结合起来,特别是 把这一阶段的考古工作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就会更好地把我国的远古历史 同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更好地衔接起来,把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如何产生私有制 和阶级,最后岀现国家的具体进程及其特点阐释得更加清楚。那时我们将有 理由说我们所作的确实称得上是恩格斯《起源》一书的中国续篇! 苏秉琦 1991年4月于北京
都是合乎天意即时代的要求。《尧典》中谈到那时除帝尧、帝舜外,还有由 四岳、十二牧(或曰群牧)组成的贵族议事会;有以司主为首的包括司徒、 后稷、士(类似后之司寇)、工(百工)、虞、秩宗、典乐、纳言等部门官 员的行政组织;有刑法(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 赎剂、眚灾肆赦、怙终贼刑);有军队并有显赫的战功。这已经是一种雏形 的国家了。当然,《尧典》系后人追述,难免有记不准确而把作者当时的某 些情况附丽增饰进去的地方,但也不会是向壁虚构。只要看看龙山时代已有 很大的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的城内面积就达 20 多万平方米),就知当 时一定有了城乡的分化,有了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有些两椁一棺的大 墓,墓主一定是身份很高的贵族,制铜、制玉和蛋壳黑陶等当时的高技术产 业很可能有工官管理。而当时普遍出现的乱葬坑,死者身首异处或肢体残乱, 当是酷刑的牺牲者。如果我们能把这两方面的材料很好地结合起来,特别是 把这一阶段的考古工作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就会更好地把我国的远古历史 同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更好地衔接起来,把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如何产生私有制 和阶级,最后出现国家的具体进程及其特点阐释得更加清楚。那时我们将有 理由说我们所作的确实称得上是恩格斯《起源》一书的中国续篇! 苏秉琦 1991 年 4 月于北京
题记 本卷论述中国远古时代的历史,是由苏秉琦教授主编,张忠培教授、严 文明教授共同撰写的。李伊萍、朱延平、朱永刚、许永杰、赵辉、戴向明、 吴贤龙、刘雪英等同志也都参与了与本卷撰写有关的一些工作。 苏秉琦教授,生于1909年10月,河北高阳人,中国考古学会第三届理 事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从1952 年至1982年主持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工作。自1934年起,先后主持和指导陕 西宝鸡斗鸡台、西安郊区、洛阳中州路、陕西华县、河北邯郸及洛阳王湾等 遗址大规模考古发掘与调查工作,著《斗鸡台沟东区墓葬》、《斗鸡台沟东 区墓葬图说》、《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及主持编写《洛阳中州路(西工 段)》等书,并著《谈“晋文化”考古》、《辽百古文化古城古国——一论当 前考古工作重点和大课题》及《中华文明的新曙光》等论文数十篇。他在培 养了好几代考古学者的同时,并以考古类型学理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和 文明起源、形成及走向帝国道路等科学理论,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张忠培教授,生于1934年8月,长沙市人,中国考古学会第三届理事会 常务理事,吉林大学教授,故宫博物院院长。1972-1987年,主持吉林大学 考古专业工作。自1958年起,先后主持或参与主持陕西华县及渭南、吉林省 吉林市郊及白城地区、年蒙古哲盟、楚纪南城、河北蔚县及易县和晋中地区 的大规模考古调查、试掘及发掘工作,著《元君庙仰韶墓地》、《中国北方 考古文集》等书,和《华县、渭南古代遗址调查与试掘》、《中国考古学的 现代与未来》、《当代考古学问题答问》、《关于马家窑文化的几个问题》 等论文数十篇,对中国北方考古学文化谱系、史前社会制度的变迁和考古学 基本理论及方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索。 严文明教授,生于1932年10月,湖南省华容县人,1958年于北京大学 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系主任, 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史前学与原史学联盟( UIPPS)常务委员。长期 从事新石器对代考古教学与研究,先后参加和主持河南洛阳王湾、山东长岛 北庄等数十处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发表专著《仰韶文化研究》及论文《龙 山文化与龙山时代》、《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 和多样性》、《东夷文化的探索》等60余篇。 在中国考古学研究工作发展历程中,我们的作者不仅作了辛勤的耕耘, 而且作了卓有成效的开拓工作。他们的理论兴趣更为他们的研究工作增加了 活力。本卷的完成,在极大程度上概括了远古时代考古学研究尤其是他们本 人的研究成果,他们坚持实事求是,认真地从考古学文化入手,理清了中国 史前民族、文化及社会的发展脉络。这在以往的通史撰述中是没有前例的。 这在考古学工作上,也是一项创举。本卷的出版,我相信会在我国学术工作 上产生有益的影响。秉琦教授是我的老朋友,我们有半个世纪以上的友谊 现在我们有这样一个合作的机会,我非常地高兴。我对于秉琦教授、忠培教 授和文明教授,还有其他的同志,给予《中国通史》工作以这样的大力支持 和合作,表示不胜由衷地感谢。 白寿彝 1990年12月于北京
题 记 本卷论述中国远古时代的历史,是由苏秉琦教授主编,张忠培教授、严 文明教授共同撰写的。李伊萍、朱延平、朱永刚、许永杰、赵辉、戴向明、 吴贤龙、刘雪英等同志也都参与了与本卷撰写有关的一些工作。 苏秉琦教授,生于 1909 年 10 月,河北高阳人,中国考古学会第三届理 事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从 1952 年至 1982 年主持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工作。自 1934 年起,先后主持和指导陕 西宝鸡斗鸡台、西安郊区、洛阳中州路、陕西华县、河北邯郸及洛阳王湾等 遗址大规模考古发掘与调查工作,著《斗鸡台沟东区墓葬》、《斗鸡台沟东 区墓葬图说》、《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及主持编写《洛阳中州路(西工 段)》等书,并著《谈“晋文化”考古》、《辽百古文化古城古国——论当 前考古工作重点和大课题》及《中华文明的新曙光》等论文数十篇。他在培 养了好几代考古学者的同时,并以考古类型学理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和 文明起源、形成及走向帝国道路等科学理论,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张忠培教授,生于 1934 年 8 月,长沙市人,中国考古学会第三届理事会 常务理事,吉林大学教授,故宫博物院院长。1972—1987 年,主持吉林大学 考古专业工作。自 1958 年起,先后主持或参与主持陕西华县及渭南、吉林省 吉林市郊及白城地区、年蒙古哲盟、楚纪南城、河北蔚县及易县和晋中地区 的大规模考古调查、试掘及发掘工作,著《元君庙仰韶墓地》、《中国北方 考古文集》等书,和《华县、渭南古代遗址调查与试掘》、《中国考古学的 现代与未来》、《当代考古学问题答问》、《关于马家窑文化的几个问题》 等论文数十篇,对中国北方考古学文化谱系、史前社会制度的变迁和考古学 基本理论及方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索。 严文明教授,生于 1932 年 10 月,湖南省华容县人,1958 年于北京大学 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系主任, 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史前学与原史学联盟(UIPPS)常务委员。长期 从事新石器对代考古教学与研究,先后参加和主持河南洛阳王湾、山东长岛 北庄等数十处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发表专著《仰韶文化研究》及论文《龙 山文化与龙山时代》、《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 和多样性》、《东夷文化的探索》等 60 余篇。 在中国考古学研究工作发展历程中,我们的作者不仅作了辛勤的耕耘, 而且作了卓有成效的开拓工作。他们的理论兴趣更为他们的研究工作增加了 活力。本卷的完成,在极大程度上概括了远古时代考古学研究尤其是他们本 人的研究成果,他们坚持实事求是,认真地从考古学文化入手,理清了中国 史前民族、文化及社会的发展脉络。这在以往的通史撰述中是没有前例的。 这在考古学工作上,也是一项创举。本卷的出版,我相信会在我国学术工作 上产生有益的影响。秉琦教授是我的老朋友,我们有半个世纪以上的友谊。 现在我们有这样一个合作的机会,我非常地高兴。我对于秉琦教授、忠培教 授和文明教授,还有其他的同志,给予《中国通史》工作以这样的大力支持 和合作,表示不胜由衷地感谢。 白寿彝 1990 年 12 月于北京
中国通史2
中国通史 2
第一章我们的远古祖先(约180万年前至1万多年前) 第一节远古时代的地理环境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方,西部有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西南有青藏高 原和喜马拉雅山,西北有阿尔泰山,北部有蒙古戈壁沙漠,东北有兴安岭和 长白山,东边和东南为海洋所环绕,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在这幅 员十分辽阔的地理大单元内,西部和北部高寒少雨,史前人类较难生存和发 展,更难以与外界发生交往;中部们东的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气候适宜, 土壤肥沃,是我国史前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这一情况决定了我国史前文化起 源的土著性和在世界诸史前文化中的浊特地位,决定了它在很长时期都基本 上走着独立发展的道路。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山脉和河流的走向大多自西而东,形成四个与纬 度大致平行的自然区域。从北往南算,第一个是塞北区,大致在长城以北 包括东北、内蒙和新疆等地。属温带气候,年平均温度仅0°-10℃C。除东 北外,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为草原和荒漠景观,年生长期 般低于20天。青藏高原纬度虽低,但因地势特高,故自然条件与本区基本相 似,现均为我国的主要牧业区或农牧混交区。第二个是华北区,大致在长城 以南和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主要是黄河流域。属暖温带气候,年平均温 度约10°-15℃。年降水量约400800毫米,是半干旱地区。年生长期约 210-270天。现为我国旱地作物的主要产区。第三个是华中区,大致在秦岭 淮河以南和南岭山脉以北,主要是长江流域。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 度约15°-20℃,年降水量约800-1500毫米,年生长期约270-300天。 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现为我国水稻的主要产区。第四个是华南区,在南岭 山脉以南,包括台湾、福建南部、广东、广西南部、云南南部、海南岛和南 海诸岛。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约20°—25℃,年降水量约1500—2000 毫米,全年都是生长期。现为我国水稻和热带作物的主要产区。各大区内的 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也不完全一致,因而还可细分为若干亚区。 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史前文化起源的多元性和发展的不平衡 性 现代科学证明,在整个史前时期,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也同世界上许多 地方一样,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变化。地质学者在全国范围内发现了许多古冰 川遗迹,它们大体可分为五期,即龙川冰期、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庐山冰 期和大理冰期,其年代约从3o0万年前至1万多年前。每次冰期都使气温大 幅度下降,海平面降低,动植物群落发生很大变化,尤其是纬度较高的地区, 其变化更为明显。而两次冰期之间的间冰期则气温明显上升,雨量增加,喜 温动植物繁荣滋长。除了这种大幅度的气候波动以外,在每一冰期或间冰期 也还有较小的气候波动。这种气候的波动和由它所引发的生态环境的变化, 给史前文化的发展和迁徒带来巨大的影响。 Sun Tienching Yang Huaijen, 1963: The Great Ice Age Glaciation in China. The VIth Internation Congress on Qua-ternary. Vol. Ill. pp 363-374
第一章 我们的远古祖先 (约 180 万年前至 1 万多年前) 第一节 远古时代的地理环境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方,西部有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西南有青藏高 原和喜马拉雅山,西北有阿尔泰山,北部有蒙古戈壁沙漠,东北有兴安岭和 长白山,东边和东南为海洋所环绕,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在这幅 员十分辽阔的地理大单元内,西部和北部高寒少雨,史前人类较难生存和发 展,更难以与外界发生交往;中部们东的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气候适宜, 土壤肥沃,是我国史前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这一情况决定了我国史前文化起 源的土著性和在世界诸史前文化中的浊特地位,决定了它在很长时期都基本 上走着独立发展的道路。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山脉和河流的走向大多自西而东,形成四个与纬 度大致平行的自然区域。从北往南算,第一个是塞北区,大致在长城以北. 包括东北、内蒙和新疆等地。属温带气候,年平均温度仅 0°—10℃。除东 北外,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 400 毫米,为草原和荒漠景观,年生长期一 般低于 20 天。青藏高原纬度虽低,但因地势特高,故自然条件与本区基本相 似,现均为我国的主要牧业区或农牧混交区。第二个是华北区,大致在长城 以南和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主要是黄河流域。属暖温带气候,年平均温 度约 10°—15℃。年降水量约 400—800 毫米,是半干旱地区。年生长期约 210—270 天。现为我国旱地作物的主要产区。第三个是华中区,大致在秦岭 ——淮河以南和南岭山脉以北,主要是长江流域。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 度约 15°—20℃,年降水量约 800—1500 毫米,年生长期约 270—300 天。 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现为我国水稻的主要产区。第四个是华南区,在南岭 山脉以南,包括台湾、福建南部、广东、广西南部、云南南部、海南岛和南 海诸岛。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约 20°—25℃,年降水量约 1500—2oo0 毫米,全年都是生长期。现为我国水稻和热带作物的主要产区。各大区内的 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也不完全一致,因而还可细分为若干亚区。 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史前文化起源的多元性和发展的不平衡 性。 现代科学证明,在整个史前时期,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也同世界上许多 地方一样,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变化。地质学者在全国范围内发现了许多古冰 川遗迹①,它们大体可分为五期,即龙川冰期、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庐山冰 期和大理冰期,其年代约从 3oo 万年前至 1 万多年前。每次冰期都使气温大 幅度下降,海平面降低,动植物群落发生很大变化,尤其是纬度较高的 地区, 其变化更为明显。而两次冰期之间的间冰期则气温明显上升,雨量增加,喜 温动植物繁荣滋长。除了这种大幅度的气候波动以外,在每一冰期或间冰期 也还有较小的气候波动。这种气候的波动和由它所引发的生态环境的变化, 给史前文化的发展和迁徒带来巨大的影响。 ① Sun Tienching &Yang Huaijen,1963:The Great Ice Age Glaciation in China。The VIth Internation Congress on Qua-ternary.Vol.ш.pp.363-374
第二节最早的人类及其文化 考古发现证明,至少在180万年以前,在中国的大地上就已有了人类的 足迹,其时正是地质史上的更新世早期龙川冰期以后的一个时期。 西侯度文化 西侯度在山西省南部芮城县西北隅的中条山阳坡,黄河从西边和南边绕 过。在村后的人疙瘩北坡,有广泛分布的河湖相砂砾薄层和交错砂层,其中 发现了一批石制品、有切割痕迹的鹿角、烧骨和大量动物化石°。 石制品共32件,原料主要为各色石英岩,也有少量的脉石英和火山岩。 石制品的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从石核和石片来看,打制的技术虽比 较原始,但已有多种方法,包括锤击法、砸击法和碰砧法,这都是我国北方 旧石器时代早期常用的几种方法。石器种类已初步有所分化,可大致分为单 页或双面的砍斫器、四刃、直刃或圆刃的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状器等。这些石 器大多为石片加工而成,且以单面加工者为主。它们是直至目前为止在我国 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批石器(图11)。 图1-1西侯度石器 1.三棱大尖状器;2.凹刃刮削器, 3.直刃刮削器;4.砍砸器 与石器共存的一些遗物中有带切割或刮削痕迹的鹿角,也有烧过的动物 骨骼、角和牙齿,许多动物的头骨被砸碎。说明当时的人们猎取动物后,曾 经肢解、烧烤,乃至砸开脑髓果腹,食余的碎骨随地抛弃,而长角则被加工 为某种器具。 共存的动物化石种类颇多,主要有鸵鸟、大河狸、刺猬、兔、纳玛象、 李氏野猪、双叉麋鹿、晋南麋鹿、山西轴鹿、平额象、鼠狗、山西披毛犀, 古板齿犀、三门马、三趾马、古中国野牛、粗壮丽牛、步氏羚羊和步氏鹿等。 其中绝属的占47%,绝种的占100%,并且有古老的种如步氏羚羊等,因而 被定为更新世早期的西侯度组。根据古地磁法的测定,西侯度组的年代约为 距今180万年。 元谋人及其文化 如果说西侯度只发现人类的文化遗物而没有发现人类自身的遗骸的话, 那么在云南元谋上那蚌则是两者兼有的一处遗址。 上那蚌在云南北部元谋盆地的东缘,是一个由棕褐色粘土组成的小山 丘,四周为冲沟所包围,南边有那蚌河流入金沙江的支流龙川江。在那里曾 发现两颗人牙化石、石制品、带有人工痕迹的动物骨片、烧骨和大量动物化 石。出上层位在元谋阶第四段下部的第廿五层,属更新世早期。据古地磁测 量距今170万年左右。据说在这一层的下部更早的地层中也还发现有文化遗 ①贾兰坡、王建:《西侯度—一山西更新世早期古文化遗址》,文物出版社,1978年。 ①周国兴、张兴永主编:《元谋人一一云南元谋古人类古文化图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第二节 最早的人类及其文化 考古发现证明,至少在 180 万年以前,在中国的大地上就已有了人类的 足迹,其时正是地质史上的更新世早期龙川冰期以后的一个时期。 西侯度文化 西侯度在山西省南部芮城县西北隅的中条山阳坡,黄河从西边和南边绕 过。在村后的人疙瘩北坡,有广泛分布的河湖相砂砾薄层和交错砂层,其中 发现了一批石制品、有切割痕迹的鹿角、烧骨和大量动物化石①。 石制品共 32 件,原料主要为各色石英岩,也有少量的脉石英和火山岩。 石制品的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从石核和石片来看,打制的技术虽比 较原始,但已有多种方法,包括锤击法、砸击法和碰砧法,这都是我国北方 旧石器时代早期常用的几种方法。石器种类已初步有所分化,可大致分为单 页或双面的砍斫器、凹刃、直刃或圆刃的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状器等。这些石 器大多为石片加工而成,且以单面加工者为主。它们是直至目前为止在我国 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批石器(图 11)。 图 1-1 西侯度石器 1.三棱大尖状器;2.凹刃刮削器, 3.直刃刮削器;4.砍砸器 与石器共存的一些遗物中有带切割或刮削痕迹的鹿角,也有烧过的动物 骨骼、角和牙齿,许多动物的头骨被砸碎。说明当时的人们猎取动物后,曾 经肢解、烧烤,乃至砸开脑髓果腹,食余的碎骨随地抛弃,而长角则被加工 为某种器具。 共存的动物化石种类颇多,主要有鸵鸟、大河狸、刺猬、兔、纳玛象、 李氏野猪、双叉麋鹿、晋南麋鹿、山西轴鹿、平额象、鼠狗、山西披毛犀、 古板齿犀、三门马、三趾马、古中国野牛、粗壮丽牛、步氏羚羊和步氏鹿等。 其中绝属的占 47%,绝种的占 100%,并且有古老的种如步氏羚羊等,因而 被定为更新世早期的西侯度组。根据古地磁法的测定,西侯度组的年代约为 距今 180 万年。 元谋人及其文化 如果说西侯度只发现人类的文化遗物而没有发现人类自身的遗骸的话, 那么在云南元谋上那蚌则是两者兼有的一处遗址①。 上那蚌在云南北部元谋盆地的东缘,是一个由棕褐色粘土组成的小山 丘,四周为冲沟所包围,南边有那蚌河流入金沙江的支流龙川江。在那里曾 发现两颗人牙化石、石制品、带有人工痕迹的动物骨片、烧骨和大量动物化 石。出上层位在元谋阶第四段下部的第廿五层,属更新世早期。据古地磁测 量距今 170 万年左右。据说在这一层的下部更早的地层中也还发现有文化遗 ① 贾兰坡、王建:《西侯度——山西更新世早期古文化遗址》,文物出版社, 1978 年。 ① 周国兴、张兴永主编:《元谋人——云南元谋古人类古文化图文集》,云南人 民出版社,198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