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随着春秋时期阶级斗争的不断深化,原来在奴隶制官学中一些受过“六艺”教育的奴隶主贵族分子,也逐渐没落下来,纷纷加入士的队伍,终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土阶层】,成为当时政治上、军事上和文化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春秋时代,士作为一个阶层,由于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所宜扬的政治主张不一,因此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学术派别。这些不同的学术派别,同时也是不同的政治团体、不同的私学。士阶层的出现和【“文化下移”】是私学兴起的直接原因。在中国教育的发展历史上,私学的形式和含义也有过不同。而且在探讨私学产生的问题上,学术界还存在【不同的观点】。私学的特点1.自由讲学,学有所宗。各家私学大师几乎都是对某些社会问题或自然问题有特殊研究的学者或教育家。教师自由讲学,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学生自由择师,学有所宗,这是私学相对于官学的一个鲜明特点。2.教师教学以指导学生自学和组织研讨为主。这一时期的私学大部分是属于高等教育性质的,学生多是成人,他们有丰富的学识和广泛的阅历,求学的目的干明确,学习能力与自主性很强,因此教师教学均以指导学生自学和组织研讨为主,较少集体讲学。3.教育活动与社会活动紧密结合。师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当时社会上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与军事力量。孔子所创办的需家私学,墨子所创办的家私学就是鲜明的例证。4.私学教学往往无固定的场所和固定的组织形式。游学是其鲜明的特色。许多私学大师都采取上说下教,周游列国的方式授徒讲学。先秦时期私学的特点私学产生的历史意义私学的产生与兴起,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私学在保存、传递、总结、发展、普及和提高中华民族的文明与道德水平的过程中,曾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私学的产生与兴起,使我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有力地推动了学术下移的运动。私学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培养了大批具有各种专长的学者、教育家和政论家,他们对加速我国春秋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私学的办学的形式一直保持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之中,许多私学大师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积极地研究与探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优秀的教育遗产。总之,私学代替官学,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与官学相比较,它的特点非常明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依靠自由办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等来发展教育事业,以适应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2-2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生平【孔子】(公元前551一—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杰出的教育家,【偶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伟大先哲。他出生在素有西周文化传统的鲁国,大约从七岁开始,已经懂得酒扫应对的礼节,并学习西周传下来的“六艺”之教。成年之后便在鲁国立学设教,聚徒讲学。孔子年轻时曾做过管仓库的“委吏”和管牛羊的“乘田”等小官。在50岁左右,孔子当上了鲁国的【中都宰】,不久又升为【司寇】。但鲁国的政局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他只作了3个月的司寇,便被迫离开了鲁国,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度过了14年的流亡生活。晚年时重返鲁国,专门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直至去世。除五十岁前后曾经短暂从政外,他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完成了总结上古以来文化典籍的21
历史使命。西汉之前,偶家学说与诸子百家之学处于平等的争鸣地位,自西汉武帝听取儒生董仲舒的建议,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之后,孔子的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的思想学说,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这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2-2-1论教育作用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是有明确认识的。他把发展教育视为治国安邦的重要条件。因为在他看来,教育无论对改造社会,移风易俗,还是对发展个人的天性,改变个人的命运都是至关重要的。在他看来,教育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教育对经济、政治的影响《论语》中记载孔子这方面的论述颇多。如,“子适卫,再有仆。子日:“庶矣哉”!冉有日:“既照矣,又何加為”?日:“富之,。日:既富矣,又何加焉”?日:“教之,。”在孔子看来,为政之关键在取信于民,而取信于民的主要途径则是依靠良好的教育。也就是说,他把教育看作是治国治民最重要的因素。+教育对个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本是很接近的,不同的人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后天之“习”的结果。这一观点肯定了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这种立足于普遍意义上的人性论,在西周以前以天生的血缘来决定人的高低贵践的观念支配下是不可能有的,也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孔子认为个性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的后天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力量更大,这就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2-2-2论教育对象]在教育对象的问题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他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海為”。也就是说,只要能带点入学见面礼,即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登门求教,表示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学问传授给你。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实指不分种族、贫富费贱,皆可入学读书。所以,孔子的学生包括各行各业的人,他的教育是一种大众教育。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其它有关史料记载,【孔门弟子】之中,有贵族家庭出身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人,也有贫贱家庭出身的原宪、颜路、颜渊、曾皙、曾参、闵子骞、子张、仲弓等人,商人出身的子贡,甚至还有“大盗”出身的颜涿聚。除鲁国本地的以外,还有从卫、齐、普、陈、宋、吴、楚、秦等国远道而来的学生。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荃断学术的格局,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文化下移的历史潮流,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2-2-3论教育目的]教育目的问题是每个教育家思想中的根本问题,孔子在阐发教育目的的时候,既包括培养人才的规格也包括选拔人才的方针。培养人才的规格关于培养人才的标准,孔子提出了要培养的理想人格的典型。孔子提出教育要培养“志于道”、“志于仁”的志士、君子和圣人。孔子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不解精神追求“道”,但却郁郁不得志,他把这种志道、弘道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学生身上。他告诚他的学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要“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22
孔子从“为政在人”的政治主张出发,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士”和君子。一方面,“士”必须做到立志为道,他极力称赞【颜渊】:“一第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另一方面,士人必须有才能,能处理实际政务,他说:“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土矣。”在孔子心目中的“士”必须是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士。“君子”原是上流社会人士的专称。孔子把它发展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孔子多次将【君子与小人】对照而言,最主要的有两点: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即君子总是道求道义,而小人总是道求功利。二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即君子总是要求自已,而小人总是要求别人。强调了君子在修养内容上,将道德标准置于首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在阐发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时候,十分注重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提倡在个人物质生活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而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又往往成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无私奉献、勇于栖牲和爱国爱民的精神支柱。这至今仍是许多国家制定教育目的、确定养目标的重要参考和借鉴。选拔人才的方针关于选拨人才的方针,孔子的学生子夏概括为“任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任”。在这里“优”指的是有余力的意思,整个这句话则释义为:为官从政已尽职尽责,且尚有余力的情况下,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已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即应该不断的学习提高;已经有了丰富的知识,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应该将学到的知识取之于社会,再服务于社会,即要出仕为官。孔子对人才的选用,不是以身份地位为标准的,而是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反对“任人唯亲”,主张“任人唯贤”,并坚持“举贤才”的用人主张。这既为平民从政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也吸引了人们对学习、对教育的浓厚兴趣,促进了私学的勃兴,同时也是对奴隶社会世袭制的巨大冲击,促进了封建官像制的形成。【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2-2-4论教育内容]】为了实现培养君子和士的教育目的,为了贯彻“学而优则任”的施政方针,孔子建构了一个十分丰富、完整、合理的教育内容体系。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六艺”兼备的教育传统,整理了“六书”作为实施“六艺”教育的基本教材。根据《论语》记载,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育内容。道德教育是孔子教育内容的中心部分。《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患、信。”,这是指孔子教学是从文献、品行、忠诚和信实这四个方面进行的。文献主要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文化典籍而言,是指智育方面的教学,品行、患诚、信实实际是一个方面,即德育。他还要求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即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则是为道德修养服务。孔子主张培养文武兼备,六艺兼习的治国兴邦之人才,孔子教学的六个主要科目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是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乐是有关音乐的知识和技能;射是射箭,属于军事武功;御是驾车,也是军事武功;书是刻字,即写字;数是关于天文、历算等自然科学知识。孔子进行六艺,教育的基本教科书就是【六书】“六书”分别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即后世所称的【六经】,而事实上,由于《乐》的失传,后世的需家教育便只剩下了【五经】。《诗》:就是流传到现在的《诗经》。是孔子上采西周,下至春秋的诗歌编辑整理而成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诗歌选集。是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最可靠最完整的历史文献资料,其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相媲美。传说古诗本来有三千篇,经孔子删订,存留三百零五篇,概称三百篇,23
即流传至今的《诗经》,分【风、雅、颁】三部分。孔子对《诗》的教育作用评价很高,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书》】,又称《尚书》或《书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历史资料汇编,它保存着股、周二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资料,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尚书》是中国最古的一部史料总集,上自尧舜,下至春秋初期。相传孔子共搜访到三千多篇,他去其虚妄,删其重复,将余下的百篇编篡成书。孔子编辑和传授《书》的目的就在于宣扬文武之政,使后人得到精辟的历史借鉴。《礼》,又称《士礼》,传至后世称为《仪礼》,是孔子培养士、君子的必读教材。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认为“立于礼”必须从自我修养上下功夫,能从心理上克制自已不符合礼的不正当欲望,即“克已复礼”,在言行上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才能不越礼。【《乐》】,又称《乐经》,是有关音乐的书,早已亡铁。孔子爱好音乐,也很重视音乐之教。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把礼教和乐教视为政治的重要手段,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他指出:“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强调礼乐是政治和刑罚的基础。《易》,又名《周易》或《易经》,是一部占下用的卦书。由阴阳组成【八】,两两相登,又构成64【卦】和384【交】。由于是书,所以幸免于秦火,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流传至今。春秋战国的大圣人孔子及其弟子们熟读《周易古经》,创作《周易大传》,(其中可能有孔子所作,但多数应是后人陆续修成。)把蕴藏在占签之中的哲理提升上来,并且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周易》】成为一本关于宇宙和人类的充满伟大哲理的书,标志着哲学从神学中脱胎而出的人类新觉醒。《易传》包括《象传》《象传》、《系辞》(各分上下篇)、《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共是十篇,旧称“十翼”。【《春秋》】,又称《春秋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但在当时,却是孔子对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的教科书。这部原来由鲁国史官所编《春秋》,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赋子特殊的意义,因而也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春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衰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相传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衰贬之意,因此《春秋》被后人看作是一部具有“微言大义”的经典,是定名分、制法度的范本。总之,孔子的教育内容是为其教育目的服务的,都是围绕“学而优则仕”,实现贤人为政的最终理想而设定的。w.oocih.com【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2-2-5论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师如何教关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他主要提出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创造。1.启发诱导在孔子看来,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主动探索和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他说:“不惯不启,不不发,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孔子强调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第一层意思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住讲解问题的最佳时机,及时施教。关键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否则,越殖代疱,搞填鸭式,满堂灌,代替思考和表达就会导致教学过程的失败。孔子强调启发教学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启发诱导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逻辑推理能力。孔子善于启发诱导,获得弟子对他的称赞:“夫子循循然善诱人。”2.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亦是孔子运用得最成功的教学原则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孔子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24
第一,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掌握他们的特点。他对自已的学生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往往能够一言以蔽之。比如,他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孔子了解学生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言谈举止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孔子了解学生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言谈举止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第二,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了解学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孔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和教学。《论语》里有一段非常典型的例子,这就是关于是否“闻斯行”的问题。第三,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做到知人善举。孔子对学生的培养,十分重视发挥学生的特长。在他的学生中,的确涌现出了一批有各种专长的人才。如:“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弟子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文学”。这就是所谓孔门四科。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向当时的绕治者介绍学生的特长,推荐他们于一番大事业。?学生如何学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孔子在长期指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积累了宝贵而丰富的经验。1.虚心笃实孔子认为,学生要获得知识,首先得有虚心笃实的态度,即学者治学必须有一个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能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虚心笃实还包括学者治学应持的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孔子告诚弟子,对古籍文献客观世界,对人伦社会关系应该做公证的评说,他反对学者治学过程中过多的妄意猜测、专横武断、固执已见和自以为是因而提出治学四原则:“母意、毋必、毋固、毋我”。2.学问结合孔子认为,学生要获得知识,就要不会则问,不知则学,不仅要向高于自己的人请教,而且还要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即“而好学,不耻下问”。3.学思结合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間,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如果只记诵一些现成的知识结论,而不通过思考加以消化理解,就会范然无所得;相反,只凭主观思考,而不通过学习获得新知识,也将陷入空想的危险,阐发了学与思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4.学行结合孔子认为,学不能离行,学行统一。他强调力行,要求弟子们把学到的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的知识付诸实践,达到“学以致其道”。孔子所强调的行不仅指对所学知识的实行践履过程,而且还包括对学习行为的复习、练习的过程,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2-2-6论德育]道德教育,即德育在孔子的整个教育教学思想体系中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孔子曾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主张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孔子之所以如此重视德育是与其以德治国的政治思想有关的。孔子的德治论主要是为统治者建构的。论德育内容孔子所提出的德育内容,可以用“仁德”两个字来概括。仁德是孔子要求培养学生具备的最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一高尚的道德品质儿乎包括了人应具备的所有的美德:如患、孝、诚、信、智、勇、温、良、恭俭、让、廉、和、宽、敏、惠、中庸等等。现仅就主要之点简单介绍如下:1.【孝】:是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行为准则,是实现“仁”的基础。就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与塑造而言,必须注重孝梯品质的养成,这是实现仁德的最基本的素质。孔子所说的“孝”往往与“忠”联系在一起。他说:“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根据《论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