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教学内容连接】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财产的出现,产生了阶级。原始社会开始解体,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奴隶和奴隶主,是奴隶社会两个对立的阶级。奴隶的不断反抗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的反动统治,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向前发展。奴求社会的教育,就是在这种尖锐的阶级对立和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国的奴隶社会,大约是从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开始的。经过商朝,奴隶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西周,奴隶制已达到了极盛时期。这一历史阶段的教育,开始同生产劳动相分离,并完全为奴隶主阶级用来培养本阶级的继承人,以及对奴隶实施社会教化的一种工具,它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即奴隶制官学。【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1-2-1学校的产生]教育是在人类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它是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同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学校是在人类原始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专门教育机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按一般规律而言,学校的产生应具备下列条件:生产力有较大的发展,能为社会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生产品,使一部分人在脱离生产劳动的情况下,有可能专门从事教育和学习活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明显的分工,社会上出现了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其中的一部分就是学校的教师。科学和文化有较大的进步,特别是【文字】的记载和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积累和传播。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的形成,占支配地位的阶级迫切需要培养本阶级的继承人,并且企图通过教育手段从精神上愚弄被支配的阶级。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教育需求,学校的类型也不同。以下是学校的发展简图成均之学氏族公社未期comWwW的学校萌芽愿峰之学産夏代的学校校雏形序商朝的正式学校成均之学、虞库之学、座、序、校[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1-2-2西周的教育制度]【西周】的【学校教育】体系16
西周在教育方面集前代之大成,汇合各种学校构成一套组织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西周的学校大体可分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两级:“乡学”有库、序、校、垫。天子所设(辟雍)一大学诸侯所设(洋宫)国学贵胄小学1小学一般小学西周学校体系一垫间乡学痒党序州一校乡西周学校课程内容【西周初期】,因为政权立足未稳,需要加强军事实力,所以,西周初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练兵习武,力图把学生培养成为“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武士。为适应其培养目标的要求,西周初期大学和小学,都是选拔武官兼任教师。其目的是为了使他们成为保卫奴求制国家的军事骨干。对大学生来说,可以参加实际的军事行动。西周后期,由于政权的稳定,加上统治者逐渐习惯于养尊处优,饮酒作乐,放言高论,因此学校教育的重心开始转向礼、乐。这一变化,同样是出于维护奴隶制的需要。为适应上述转变的需要,在选拨教师方面表现了重文轻武的倾向。过去的教师多由武官兼任,现在换成了司成、乐正等,以执行者、典书者等为掌管文化的官吏。即西周后期的学校已不再重视军事训练,而变成了专门学习礼、乐的场所。西周的小学除学习礼、乐外,还要学习读、写、算的知识。但最根本的是学习”事亲敬长“的礼节。当时的统治者很重视”孝行"的培养,从小就形成恭顺服从的品格。夏代是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夏代的学校,有“序”、“校”两种,都非常重视军事教育。“序“是射的意思。金文的”序”字,象人在”个“中射箭的样子,以表示习射之所。至于”校”,《【说文】》的解释是:“从木,交声。“其原义为木因,即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做为养马之所,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习武和比武的场所。在这里,贵族子弟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商代】是我国奴隶制的发展时期,已有了成熟系统的文字以及成文的典册,在甲骨下辞中发现有【“教”“学”“大学”】等字样,是商代已经有学校教育的明证。商代还出现了”警宗这种学校形式。习礼、习武是商代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习礼的内容主要是学习祭祀和乐歌,习武的内容主要是习射,也学习其他综合性的礼仪行为。商代在天文、历法方面已有很大进步。它们都离不开数学,甲骨文中出现的数字,最大的已达到三万。出土文物还表明,商代已能进行一般的算术运算,并能绘制较复杂的【儿何图形】,所以算学必然也已成为学校教学的内容。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学在官府】。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官吏既负行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此时的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尚未分离,教育与政事合一。国学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国家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在”学在官府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17
西周的学校管理制度领导和视学西周奴隶制官学,分属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所谓“国学”,即设在天子或诸侯所在都城的大学和小学由中央和侯国的宫廷直接管理;所谓“乡学”,即设在地方各【乡、州、党、闻】的”校”、“序”、“库”、“,由地方各级政府分别管理。入学和修业学生儿岁入学,史籍记载不一。【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為,履小节需。束发(15岁)而就大学,学大艺爲,履大节爲。】按《白虎通》云,此大学之礼,系指王太子入学年龄而言。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嫡子,则为13岁入小学,20岁入大学。余子为15岁入小学,18岁入大学。学生的修业年限,史籍中无明确记载,据入学年龄的不同说法,可大体做如下推算:小学的修业年限为7年,即从8岁至15岁:大学的修业年限为5年,即从15岁至20岁。考查和奖惩根据《礼记·学记》的记载,西周奴隶制官学已经有了分年考查的具体办法。即学生每年入学,隔年考查,【”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乡学”也有考查和奖惩的具体办法。考查工作由乡大夫负责,【“命乡论秀土,升之司徒,日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日俊士。】无论升于司徒的选士还是升于学的俊士,都可免其赋役,称为造士。其惩罚办法是,如发现有不受教者,由司徒集合乡中菩老于学中,习礼以感化之,如不改变,从右乡移于左乡或从左乡移于右乡,在不改变,从乡迁至遂(郊),则弃之远方,终身不齿。[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1-2-3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西周】的【学校教育】体系在我国夏、商、周三代,文化教育完全为奴隶主贵族所断,奴隶根本没有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当时,所有一切文化典籍都深藏在天子、诸侯的宫廷之中,由专门担任文化事务的官更世装保管。这些官更,同时又是负责教育贵族子弟的教师。奴隶社会这种宫廷学校典章做教材、官吏兼教师的情况,就是后人称谓的“学术官守“或“学在官府”。它充分说明了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牵断的特征。这种特征,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学校教育由隶制的国家机器直接控制和操纵比如周朝,尤其是周朝的后期,掌管文化教育的官吏地位上升,成为国家的第一类官更。这表明,随着奴隶制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越来越被统治者所重视。周朝统治者还实行【视学制度】,进一步说明文化教育的大权完全为奴隶制王朝所独揽。·学校教育的大门只朝奴隶主贵族的子弟开放如夏朝培养武士的学校,只是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练习骑射的场所。商周虽有”国学”与乡学“之分,学校教育比较发达,但仍然是为奴隶主贵族子弟开办的。至于”【百工】“和农业奴求,则只能习其父兄所业,永远当牛做马,没有入学读书的权利。·学校教育只能培养维护奴隶制的各种统治人才夏、商、周三代的奴求制官学,既为奴隶制国家机器所控制和操纵,又只准奴隶主贵族子弟入学学习,因此,这种学校完全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和需要,为维护奴隶制的统治培养各种人才的。·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他们所需要的武功考查夏、商、周三代学校教育的内容,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奴隶社会的各种典章制度,即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另一类是军事训练,即奴主贵族所需要的武功。很显然,这些内容是维护奴求制不可缺少的两种手段,也是造就政治的、军事的和宗教的骨干分子所必备的科目。18
【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练习、作业与思考题]思考题1.思考教育是否是人类特有的,教育是怎样起源的?2.简答西周的教育状况?3.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自测题[查看答案]1.古代教育起源于A与人类同步产生B产生于劳动2.我国古代学校的萌芽是A库序之学B国学3.奴隶社会的教育特点是A学在官府B教育平等4.西周的学校教育体系由国学和——构成。A畴人之学B乡学5.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典章制度教育和A武功之学B生产劳动教育docin豆丁www.docin.com19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本章简介】1.春秋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在奴隶制官学衰废的情况下,当时兴起了一种薪新的办学形式即私学。生产的发展和政治斗争的需要是私学产生的社会原因,士阶层的出现和“文化下移”是私学兴起的直接原因。2.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杰出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孔子的思想学说,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这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3.德育在孔子的整个教育教学思想体系中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孔子曾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主张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仁德是孔子要求培养学生具备的最高尚的道德品质。4。稷下学宫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办学形式,是战国时期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场所,也是当时私学空前发展的一个标志。同时,它又意味着封建制官学的萌芽。5.墨家重实践,贵功用,在生产机械等方面的教育,内容非常丰富,已经掌握了杠杆原理、滑轮、斜面原理及其应用的教学。筑城、军事的各项建筑设施,也是墨家的必修课程。墨家成就的最大方面是自然科学理论和知识的教育。6,在关于人性的问题上,孟子提出人性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恶。人性因为“顺是”而“恶”,为了止恶,苟子提出了“化性起伪”的问题。从这一思想出发,充分肯定了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巨大影响。7.《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篇幅虽短,内容却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学记》主要论述了教育作用与目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教师问题等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2-1官学衰废与私学兴起]、官学衰废随着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和阶级矛盾的深化,原有的奴隶制官学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这种局面早在西周末年就已初见端倪。即所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乱世则学校不修”。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诸侯国内部争夺统治权的内战,连年不断。贵族所特别关心的是维护绕治地位,并尽可能地扩大统治和刹削范围,及时行乐,尽情地享受剥削成果,他们无暇顾及教育。无论国学或乡学都难以维持,日趋衰废。二是“无学不害”。作为贵族可以不学习,不学习也不会有损害,这是贵族们普遍的思想,而后流传影响及大夫。因为不害而就不学,人人都心怀苟且,贵贱等卓固有的社会秩序就要乱了。官学以贵族为教育对象,贵族不想学习,官学衰落也就成为必然。奴隶制官学的衰废,并不意味着教育的中断。当时统治阶级为了培养继承人,曾采取设置保、傅的手段,来专门保养和教育他们的子女。可见,在奴隶制官学逐渐衰废以后,统治阶级的宫廷教育已被保、傅教育所代替,也就是说,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工作并没有停止。二、私学兴起在奴隶制官学衰废的情况下,当时兴起了一种崭新的办学形式,即【私学】。私学产生的原因春秋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为私学的兴起奠定了经济基础。另外,春秋以来随着整个上层建筑的急剧变革,阶级关系日趋复杂,阶级矛盾日趋尖锐,为私学的产生准备了政治条件。当时各阶级、阶层都从本阶级、阶层的利益出发,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张,需要培养解决社会问题的人才。原来的奴兼制官学只是奴兼主贵族的专利品,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所以,代表各阶级、阶层利益的士纷纷登上政治、学术的舞台,通过办私学的手段,一方面宣传自已的政治主张,一方面培养推行这种政治主张的人才。周天子东迁以后,王室衰落,诸侯争霸,奴隶起义,【“国人”暴动】,整个社会进入了大动乱的时代。在这种形势下,原周王和诸侯宫廷中许多掌管文化的官更都乘乱逃亡,流散到各地隐居。这些人把携带出来的典章重新加以整理和改造,成为历史上第一批专门靠出卖知识为生的士,从而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子,使古代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20